时间:2023-09-21 16:39: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对生产经营持续发展起作用并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来源。无形资产管理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关的法律制度已经十分健全,在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国内,虽然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历史尚短,宣传力度、普及程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有关管理部门尤其是高校对无形资产流失现象已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无论在各级管理部门还是在高校内部,都缺乏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分析,没有建立起有效控制无形资产流失、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社会经济价值的管理模式。
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及其特征
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与高校有内在联系,能给高校带来高额收益的那部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由于其人才聚集,知识、信息密集,以及设备先进,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优势明显,蕴藏着巨大的无形资产。高校无形资产的范围一般包括:
知识产权类。是指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职务专利权、职务专有技术成果权、职务作品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学校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注册商标专用权等。
高校的属性类。指与高校属性相联系的名称、标志、可信度等,会给高校带来高额的收益。
政府特别授权类。是指由政府对高校特别授予一些权力所形成的可能带来高额收益的情形。如自主招生权、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权等。
人力资源类。指高校拥有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他们知识、信息密集,其公有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如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亦会给高校带来高额收益。
其他类。主要是指由高校自身优势、特色及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实力延伸对师生水平、能力的认同感,海内外校友的联络,等等。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高校的无形资产既不同于流动资产,也有别于固定资产。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非实体性。高校的无形资产所代表的是一种权利,尽管有些无形资产(如专利权、著作权等)需要证书、图纸、著作之类的物质载体来体现,有些无形资产(如商誉)不能脱离特定的有形资产而存在,但无形资产自身并不像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那样具有物质实体,不能直接感触,它的存在是无形的,是观念上的,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有形损耗,报废时也无残值。
垄断性。高校无形资产通常由学校垄断性地占有。这种垄断性受到法律保护,有关法律严禁非持有人无偿使用专利权、版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有些无形资产(如技术诀窍)的垄断权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学校能通过严格的保密措施来维持其垄断地位。
高效性。无形资产代表某种先进成果或有利优势,带来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利益,能给高校带来超额的级差收益。学校的无形资产越多,则其所能获取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越大。
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的计价、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无形资产当期摊销与当期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具有不确定性等。无形资产所提供的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它们所提供的经济利益有可能随着新科技成果的出现而丧失。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意识淡漠
由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物形态,所以我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大多数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还仅限于有形资产管理,普遍忽视了无形资产的客观存在。有些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漠。“国有资产就是有形资产,有形资产就是国有资产”的观念还普遍存在,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当无形资产被出卖、转让时,高校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健全
无形资产的计价比较复杂,不象有形资产那样有明确的原始成本。但是无形资产能使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获取收益,所以应按照受益期限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期摊销。由于无形资产所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很难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对学校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版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各种无形资产只是一般性地提到“按规定合理摊销”以及“对外投资”和“向外转让”时的核算方法,因而财务人员在操作上难度较大。
无形资产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制度缺乏
目前,有许多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明确的部门和相应的管理人员,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学校在无形资产的认定、取得、转让计价、法律保护、利用等环节均无相应的监督体制和明确规定,因而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也是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将无形资产排斥在外,是高校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数据不真实,不能准确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的真实状况,这将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无形资产的品牌意识不强
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形成的高校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著作权、发明及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的声誉、单位名称、徽章图案等,都是多年来国家投入资金的结果,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单位从本部门利益着想,未经学校有关部门允许将无形资产私下转让给社会上其他单位使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我国高校中有许多经过百余年形成的名校品牌,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有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未经学校批准,就以学校名誉在外办班、注册经济实体,从而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白白流失。在高校对外投资、实行承包、合办经济实体等过程中缺乏对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使高校无形资产流失。学校人才、技术大量外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竞争,一切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技术的竞争。以人为本,解决好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工作,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途经之一,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现在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都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带走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技术工艺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一方面教职员工创造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办理专利申请,在获得专利权之前早已被别人使用,也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完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等学校诸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问题,是贯穿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生产过程的一项管理工作。因此,要把无形资产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有必要在高等学校行政机构任务中增加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并设立负责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职能机构,配备必要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经费,全权负责学校的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在落实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高校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制订、完善各种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使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量化管理
尽管无形资产没有特定、可见的形态,但它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权利。这种权利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尤其是当高校用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或转让时,这种价值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得以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化管理包括:
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与核算体系是无形资产管理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对于高校而言,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学校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为此,针对高校会计环境的不同特征,应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核算系统。其基本方法如下: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非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并运用配比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在现行预算会计科目基础上,增设“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开发研制成本”等科目。
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价值量化无形资产的价值量化即计价,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确定其价值或成本。这是高校进行无形资产价值量化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做到合理准确的计量是困难的。最近国内外提出的“智力资本”量化模型表明,无形资产的价值量化是可实现的。针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特点,目前有两大计价方法:一是对自创或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计价,以确定其原始价值;二是在使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或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或所有权时,通过评估确认无形资产价值,并以评估价值为依据确定交易价格。
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资产评估是为适应产权市场的建立和进行产权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于界定资产产权、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促进资产的科学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校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和各种原因的影响,因此高校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同成本价相比,将会产生很大差异。所以,当高校在用无形资产从事对外投资活动时,必须首先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投资价值,作为今后取得投资收益分配的依据。
建立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收益分配制度
在无形资产用于对外转让、投资或创办企业时,可由产业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先经过资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估,按评估价值调整无形资产账户,以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然后由财务部门及时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并根据情况冲减无形资产账户。要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转让及收益制定合理的分配奖励办法,以调动发明研制人员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为高校带来更多的效益。
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只要各方面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加强管理,依法保护,合理利用,一定能使高校无形资产既保值增值,又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峰.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无形资产在企事业单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内部,存在着校属企业、单位和个人对学校所拥有无形资产的占有、处置、收益和分配不公等问题。作为创造和拥有无形资产的重要基地,高校应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1998年开始实行的新的高校会计制度首次设立了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
高校是无形资产比较集中的地方。无形资产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师资的水平、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等。高校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类——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商标权、著作权和计算机软件等;行为性权利类——招生权、学位授予权等;其他类——如校名、校誉等。这些产权和权益与高等学校的主体利益构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权利。作为一类资产,无形资产虽没有实物形态,但却是高校拥有的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无形资产的管理就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高校为了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及事业发展需要购入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比较高,大部分为专利权及非专利技术,如大型的计算机软件等;二是自制的无形资产,高校是知识比较密集的地方,是创造和拥有无形资产的重要基地,教师及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下,创造了众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部分自制的无形资产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高校的商誉,高校虽然不是生产经营的企业单位,但同样具有商誉,通过高校历史、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学术水平、知名度、学校的内部环境、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反映出来,集中体现在校名上。
二、高校无形资产在管理与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与实务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无形资产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一时难以见到其价值所在,未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无形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为高校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的滥用。高等学校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是高等学校独具的标志,凝聚了高等学校厚重的发展史,蕴藏了高等学校校训、校风,它与“商标权”如出一辙。但在实际中,高等学校二级单位自主兴办产业、联合办学、对外投资,甚至高等学校个别教职工从事经营活动,滥用高等学校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造成这一特殊的无形资产极大损害和流失。
(二)专利权权属不清。高等学校教职工在执行本校及所属单位任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时,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资源及其所属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理应属于高校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权属教职工个人,或者权属高等学校,但教职工个人在专利使用、转让中绕道学校监管,牟取私利。
(三)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被剽窃、泄漏。高等学校在执行科研任务、兴办产业等工作中所形成的信息、资料、程序等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由于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个别教职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知识产权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从而造成大量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被剽窃、泄漏。
(四)土地使用权被侵害。高校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其边缘地带随着高校改革发展,升值潜力巨大。高校周边地带的土地使用权由于管理不善,“家底不清”,整顿治理措施不力,乱搭乱盖、摆摊设点现象严重,不仅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而且严重侵害高校的土地使用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发展。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直接影响到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此,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重视,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保护和利用无形资产,减少和杜绝流失,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维护高校合法权益。
(一)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将对无形资产的教育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职员工中广泛开展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树立保护学校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同等重要、同等价值的观念和意识。
(二)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成立校一级的专门机构,统一归口对学校的无形资产进行保护、管理。由财务部门、资产部门、科研部门等抽调熟悉业务的人组成专门部门。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加强对购入无形资产的管理。
2.加强科研成果的管理。
3.积极促进无形资产的转化。
4.建立和登记无形资产台账。
5.加强校名管理。
(三)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加强对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学校首先应从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做好无形资产保护和保密工作。根据国家无形资产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四)加强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学校在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方面做得不够,使原本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因为不及时注册,最后变成别人的,自己再要使用时,反而变成侵权行为,或是要拿钱跟别人买使用权。所以对于无形资产只要依法符合注册登记条件的,要及时办理好相关的法律手续,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新晨
四、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
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关键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主要分以下二类:
(一)购入的无形资产
(二)自制的无形资产
1.无形资产的计价;
2.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3.高校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
4.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
5.无形资产的增值、减值;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而无形资产管理始终没有得改善,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状况。特别当高校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出面协调解决,保护学校权益。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领域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少,管理方式极不科学,规章制度极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却存在某种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在产权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 缺乏规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评价体系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而言,要比有形资产的核算难度大得多,核算过程更复杂。高校无形的形成过程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资源,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另外,对自制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投资收益的确定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这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严重,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使无形资产目前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评估或评估不当,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容易造成流失。
(四) 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种必然趋势。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不惜重金吸引各学科高~A31-,纷纷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并带走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工艺、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外,有些科研人员因经费的原因,对其创造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办理专利申请,还有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及时进行评估并计价人账,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五)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还有部分学校长期闲置,科研成果鉴定完后就束之高阁,既不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能力将其转化,使这部分无形资产长期闲置存放,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 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为了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专门负责学校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等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处分进行有效管理,彻底解决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 加强元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化,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在发生各种不同情况、问题时,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遵循,堵塞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各种漏洞,使无形资产管理具体化并易操作,确保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 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和评估管理高校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投资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动态上掌握高校的无形财富。特别是现在高校合并、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相当频繁,无形资产的运作和交易显得格外活跃,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核算和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无谓损失。此外,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评估鉴定势在必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鉴定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人才群体既是无形资产不可忽却的一部分,也是无形资产的发明创造者,高校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实现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无形资产增值。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竭尽全力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引进和充实各学科优秀人才,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关键词高校 不可识别 无形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资产范畴不断地扩大,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来看,表现为重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专利等资产管理,轻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师资水平、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及经费的来源等。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是能够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并能够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创造效益的一种经济资源。
2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是学校或者使用者提供的某种权利的资产,其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具有实物形态,面对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成本寿命、未来使用价值及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其中部分又没有资金的支付行为,价值难以核算,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校园文化资产管理现状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文化的本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精神,是由一定社会群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构成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通过培育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高校整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在高校内部各个领域通过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有关学校的各项研究表明,高校率的学校都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气和换就能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在这些成绩斐然的学校里,关注学生学习的明确目的深深植根于该校文化中,并鼓励所有学生对未来拥有较高预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经历坎坷,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文化生活逐渐的丰富多彩起来,各种形式的社团和各种类型的讲座、演讲层出不穷。校园文化逐渐确立了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文化服务的新目标,并相应的建立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管理机构,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学校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为指导性的机构,高校的校园文化走上了一条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新道路。一般来说,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高校的各种教学场所、仪器设备和校园环境,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主要指高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生的文化活动及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等。制度文化主要指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条例,及行为准则和要求等。精神文化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所高校的校园传统和精神。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独立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校园文化的管理在整个校园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首先,能够提高高校办学的积极性。高校如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将会勤奋工作、发扬坚持不懈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们保持不断进步的韧劲,那么不仅教师能获得成功,学生也在这种环境中努力学习,师生都将获得精神上的回报。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培养教职工、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归属感。高校全体师生在高校的崇高目标的感召下,遵循高校的宗旨全力以赴为其实现而努力。为了高校的发展,教职工和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增强高校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提高对高校的满意度。再次,加强校园文化管理能够增强沟通和交流。高校的全部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同构建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让高校的教职工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激励,主动追寻创新和冒险精神。在管理过程中推行一种协作关系和自我管理,遇到问题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在交流中把握主动,共同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鼓励团体精神下的实践创新。最后,高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对高校个组织团体的带动作用。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将会使整个高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全体师生和管理人员必将积极乐观,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乐于帮助人,高校将以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2.2声誉资产管理现状
声誉领域的领军人物Charles J・Fombrun 认为公司声誉是“与其他领先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个公司凭借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要想赢得好的声誉,涉及的因素范围很广,如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因其产品优良、信誉卓越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者是因历史悠久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者因为经营兴旺发达而形成的高于同行业一般企事业单位的超额盈利能力,以及在社会公众和同行业中所获得的美誉度和良好形象。“大学声誉是指与其他大学相比,一所大学凭借其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对公众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高校显然是非盈利性质的经济组织,高校的声誉通过高校的历史、学术水平、所处的地理位置、知名度、高校的内部环境、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反映出来,高校的声誉是高校的整体形象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声誉的存在有着动态性、波动性等特点,高校声誉管理与高校整体相关,是高校所有成员与资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价值的波动是随着环境以及高校自身长期发展变换带来的,课件“声誉是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高校声誉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新课题。
3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面对开放的国际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国外教育力量的介入,这将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面临更多的机遇。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加强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保护管理是当务之急。
3.1树立高校品牌意识,赢得核心竞争优势
品牌竞争力包含了高校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高校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高校应宣传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知识,唤醒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声誉以及关系类资产都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基础,大量创造、培育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树立名牌意识。名牌是高校的生命,是高校的办学特色,而名牌来源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哈佛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是哈佛商学院,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品牌优势――它的目标是培养杰出的、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商业领导,寻找的是有着较高成就和深刻思想的领导者、激励者和创新者。哈弗大学商学院的特色还在于为学生聘请世界500强的知名企业家来授课,这些严格的录取标准、精心的教材编制、独特的授课方式以及难以逾越的出门关,使哈佛商学院一直保持MBA名校的桂冠,可见,只有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高校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3.2明确资产评价指标,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高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衡量很是复杂,应确立相应的指标加以衡量,作为提高管理的依据之一。美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一套指标体系,它主要是对高校学术声誉给与最高的权重,通过对同一类型的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和招生主任的调查来对学校的教师贡献等不可识别无形资产进行评价,学生群体的能力和抱负决定学校的学术氛围。
在我国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三个方面可根据这些指标进行考量,任何组织都把认知度作为首要的指标,高校的认知度就是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识情况,是高校的形象信息。美誉度可以作为高校的评价指标,即公众对高校的评价,有肯定也有否定。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充实高校品牌的评价指标,从而根据这些指标来不断提高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同时根据高校在美国大学评价中的指标,结合自身特点,力求达到世界一流高校的大学评价标准。力求掌握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挖掘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特色,确立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评价中的动态指标,打造出高校自有品牌,获得价值的增长。
3.3确立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高等学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诸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问题是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因此,要把无形资产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有必要在高等学校行政机构任务中增加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并设立负责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职能机构,配备必要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经费,全权负责学校的声誉、高素质人才资源管理等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工作。在落实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高校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依据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种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对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形成、管理、使用等问题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从而使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价值。
4 小结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高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运用品牌理论进行探讨,其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是论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汪汉荣.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浅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2] 王义秋,李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6(9).
关键词:高等学校 无形资产管理 创新 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33-02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及提高管理水平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高等学校作为各类高新项目的研发场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无形资产管理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已成为诸多高校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一项重要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保值增值对于各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在师资结构水平、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能发挥其特有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于无形资产管理深入分析研究、完善高校内部各项无形资产管理职能,实施科学高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对于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促进无形资产的大量创造以及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均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特点
目前,对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概念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我国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独有的一类非货币资源、非具体实物资产的统称,能够长期用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及社会交流等多方面,且能为高校持续不断创造高附加值的长期资产。我国各类高校现有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方面。高校无形资产与其他类别资产相比较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创新性。高校不仅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其本身就拥有专业的师资团队、顶尖的学术水准以及较高的学生素质。以上优越的研究条件使得各类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二是可收益性。无形资产是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是各高校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无形性。无实物形态、无存储空间。四是不确定性。高校无形资产在使用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预先估定其价值。五是独占性。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如“校名”、专利权、版权等均处于现有法律制度的保护中,禁止他人无偿使用。
二、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常见问题解析
1.声誉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既是各个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高低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从而决定着社会对于高校的认同度等关乎高校发展重要作用的诸多方面。品牌及声誉的建设及保持涵盖于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各高校在品牌及声誉的管理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一些问题:首先,名实不符的科研项目申报、简单逐利的各项创收、不断减少的基础学科建设投入等都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品牌及声誉。其次,很多高校品牌及荣誉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学校面对品牌被冒用于各项商业活动严重损坏了学校的声誉或者无偿使用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时候没有及时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再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对学校形象的宣传和传播不够重视,这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评估体系不明确。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一个难点就是无形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是准确判断无形资产价值的基础。无形资产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如:研发成本核算、成果价值升值、适用场景的变换等因素,再加上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的非实体性,对于其价值的核算与成果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在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难以量化,这也是当前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3.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历年来,我国陆续制订颁布了《专利法》《合同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也颁发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但部分高校还未制订本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无形资产的管理有列入科研机构进行管理的,有列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代管的,但是容易产生管理混乱、职权不明、责任不分等问题。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及贬值。无形资产登记制度、核算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会影响高校师生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严重影响高校各项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专业型管理人才不足。目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不足,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管理知识、掌握管理艺术;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懂得每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之所在;也需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储备,能熟练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校方的合法权益。管理的目的还是要体现在效益的提高上面,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无形资产管理更有力与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保护无形资产的完整。
5.无形资产存在程度不等的流失现象。一是人员流动产生的流失。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人员流动制度的完善,人员流动不仅在政策层面获得允许,也成为了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创新性的积极因素,同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但人员流动也会增加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风险。二是科研合作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流失。高校需要将科研成果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企业也需要运用高校智库进行新技术、新a品的研发及生产,双发合作应当产生双赢的结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转让技术价格偏低、转让过程中保密不足等造成的损失。不能合理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在技术合作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完善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高校所拥有及可支配的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及质量的高低可以充分体现高校在教育及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在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且其价值仍在不断提升。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首先应改变有形胜无形的观点,深刻认识无形资产对于高校的潜在影响及价值,提高使用率、提升受重视程度,全面了解无形资产的效用及影响力,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有效价值。加大无形资产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无形资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增强广大师生对于无形资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逐步形成无形资产保护与创新意识及观念深入人心的局面。
2.科学选取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无形资产评估是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确认无形资产价值的基础,合理对高校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可以有效促进维护无形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有效推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及面向社会推广;有效保护自身权益;有效了解本校资产整体状况,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及战略。因此,高校无形资产评估的加强意义重大,需要尽快建立规范无形资产评估程序及方法,形成科学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3.健全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发挥科学的管理效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贯穿于高等学校科研、教学以及对外交流、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要科学高效地对于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充分提高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使用效能,则必须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职责和岗位建设。对高校形成及正在形成的无形资产进行统一管理。
4.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好无形资产的保护,还需要合理地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把高校科研优势合理转化为促进生产力的优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为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提供有力的平台,为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国会计学会ASC.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6
[2] 吴建军.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0(7)
[3] 廖景明,闫明明.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
高校无形资产通常是指高校持有的,能持续给高校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通常认为,高校无形资产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类、政府特别授权类、人力资源类等,具有非实体性、垄断性、价值效用不确定性和公益性等特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是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形成、评估、管理、使用和转化整个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制度。具体可以分为:高校无形资产研发制度、高校无形资产权益保护制度、高校无形资产处置制度、高校无形资产转化制度、高校无形资产评估制度、高校无形资产审计制度、高校无形资产核算制度等。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高校具备密集人才优势,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中真正能走向市场进行转化的并不多。目前部分高校已逐步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如中南大学已经出台了《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激励了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和运用。由于我国无形资产管理起步较晚,管理水平较低,在国家层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导致高校大部分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断巩固,对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高校无形资产,其管理与保护同样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国家层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和教技发(2005)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些法律法规只对知识产权进行了管理,对其他类别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规范。高校内部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由资产处、后勤处、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联合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来规范,导致高校在产权归属、转移和运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落后,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进展。
(二)保护制度缺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其保护需要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一方面高校面对人才流动快速发展的今天,未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比如有些教师进行流动时,为了能在新的单位得到丰厚的奖励,将自己掌握的原学校的无形资产带到新的工作单位,使得原学校无形资产流失。另一方面高校遭受权利侵犯后并没有采取法律救济手段,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据了解高校中大部分都是以协商解决为主,只有极少数借助于法律手段,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可以自认吃亏,最终导致无形资产流失。
(三)评估制度和核算制度的不健全
高校无形资产是有重要价值的资产,但其核算过程比有形资产难度大得多,一般情况下其价值需要通过专业机构评估才能确定。我国资产评估业的起步始于1989年,以《国有资产管理评估管理办法》作为资产评估的基本依据。与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的资产评估制度是不完善的,受到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影响,往往导致评估不当,结果不公允,损害了交易一方的利益。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由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有很多规定都不具备可操作性,缺乏指导意义。如对于高校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这样的规定太笼统,导致财务人员核算困难,财务报表数据难以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四)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
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下经过转化利用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经济利益,比如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中在为不少高校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潜在社会效益。从现状看,我国的高校普遍都存在着科研成果多,转化利用少的现象。据了解,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五分之一,其余的专利技术都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造成了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的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仅满足于完成科研工作量和职称晋升;二是对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导致技术被市场接受率低;三是专利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没有尽快运用到生产领域,超过了法律保护的时限,专利技术就会成为公共品。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府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有大量的无形资产还在高校校园内“沉睡”,如何促进高校无资产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和尽快出善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目前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使无形资产为高校创造更多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是高校进行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高校应重视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保护,推出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着力构建一套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长效机制,促进学校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一方面应健全管理机构,可以实行学校、二级单位(包括学校的各类研究机构、二级学院等)和课题组三级管理。学校成立无形资产工作领导小组,依托科研处设置专门的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各二级单位由其主管领导负责管理,重大项目课题组应指定专人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应尽快出台《XX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保护XX学校校名校誉类无形资产的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
(二)强化保护意识,建立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制度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点,导致高校内部忽略对其的管理。高校应加强无形资产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对于高校领导干部,应加强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并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高校工作日程;对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内容和特点的学习研究,应制定保护制度,明确各无形资产的产权归属,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例如学校向外单位派出的进修人员、合作研究人员应事先与学校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其在外单位完成的智力劳动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对于教师和学生,要加强学习,树立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另外对涉及侵害学校名誉权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加大决策过程中防范和化解决策的法律风险,对可能存在的法律“盲区”用制度加以约束和保障。从国外高校的经验来看,保护无形资产已经基本制度化。例如,哈佛大学在无形资产利用上走在世界前列。OTTL(OfficeforTechnologyandTrademarkLicensing即技术与商标许可办公室)是哈佛大学成立的一个关于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自1980成立以来,全面的保护其校名和各学院的院名,详细地规定了其商标的许可使用条件、范围、费用和国际许可等问题。在具体的保护手段上,哈佛OTTL办公室也有相应制度来应对侵权。一般在遭受侵权后,哈佛会第一时间与对方沟通,要求其立即停止使用哈佛名字,严重的话会发一封警告信给对方。通过这两个步骤,能够制止大部分侵权行为。只有上述步骤无效时,哈佛大学才会选择采取法律手段。因此,国内高校也应制定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制度。
(三)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无形资产核算制度
要准确评估高校无形资产价值,应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包括评估规范、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高校无形资产在涉及产权交易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社会评估,保证结果的公允,同时为了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控,可以通过校内自我评估的办法进行日常管理。校内评估人员在进行日常评估时,应根据学校无形资产的类别和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增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对高校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时要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高校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加强无形资产的购买、研发、转让、摊销、处置、对外投资等的会计核算。
(四)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增强无形资产的效益性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32-02
高校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的场所,是生产和拥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要基地。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重视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导致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流失现象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无形资产在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规范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成为高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不占空间或少占空间、以知识为其主要存在形态、能够为其所有者或合法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各种资源的统称。
高校是无形资产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师资的水平、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主要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声誉等。
二、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由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无形资产而言,除具有无形资产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无形性
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无形资产表现为某种权利、特权、信誉、软件等非实物状态,对其无法直接观察;二是无形资产在使用或存放过程中,不存在有形损耗,只有无形损耗.且报废时往往没有残值;三是指无形资产的无形性又是相对的,它作为一种资产,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其存在的形式,这种形式和价值的体现往往借助于有形的实体,即有形资产来达到。
(二)独占性
无形资产的独占性又称垄断性。是其又一重要的特征。无形资产作为一项独享的权益。不同于一般物权。从其存在角度讲,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整个世界上,一项无形资产仅被一个产权人或一个集团占有,即所谓的“独家占有,别无分号”。
(三)不确定性
因受无形资产自身特点、风险因素、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及地区发展政策等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无形资产的收益就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为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和未来收益的不易确定而多变。因为技术进步、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变化、研制成本变动等因素影响,它所提供的经济利益有可能随着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的出现而立即丧失,尤其是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无形资产的这种不确定性日益增多。
(四)增值性
无形资产能为高校带来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利益,能够为高校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并无损耗。高校自身就具有品牌效应,这种无形资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五)不可比性
高校无形资产主要是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其具有创新性、单一性等特点,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根据高校无形资产在同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和优越程度不同,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异,对于相同各类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当无形资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没有可比的市价,为其转让价值的确定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一般说来,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主要包括适用范围、高校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奖励与惩罚等方面的条款。依据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结合高等学校的自身特点,制订、完善学校内部的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研究无形资产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师生在学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现概述如下:
(一)科研立项审批制度
科研立项审批制度要对科研课题把关,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项目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审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选课题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分析,严格把关,决定其是否有进行研究的可能与必要,以免使科研工作一开始就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还会造成各类有意、无意的侵权行为发生,影响高等学校学术声誉和研究潜力的发挥。
(二)技术保密制度
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按照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制度,并使之落实到各个院系的科研团队及实验室,上下形成一个保密的网络。保密的措施应针对两方面的问题:(1)防止外部人员的窃密;(2)防止不应有的疏忽公开。保密规章中要明确: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对外发表文章、交流资料、展览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交流活动的保密审查办法;接待参观访问的保密措施;技术资料、实验记录的保管;技术档案的规范化等,对教职工要制订严明的保密纪律。中科院制定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中明确规定,进入中科院系统的工作人员,首先要与单位签订一个保证书,保证工作期间遵守保密纪律、承担保密义务,保证执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其他规定等。这个办法,高等学校可以借鉴。
(三)技术成果申报制度
技术成果申报制度规定,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完成应用性科研项目后,对其研究成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申报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任务的来源,完成的日期,完成的情况;(2)技术成果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分析;(3)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如是申请专利还是作为技术秘密处理,软件是否要进行著作权登记等;(4)关于进行技术鉴定的安排;(5)如果要作为非职务技术处理的,要说明理由。
(四)非职务成果审核制度
对于在职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智力成果要作非职务处理,如发明创造申请非职务专利,以个人名义对外转让技术,计算机软件作为非职务作品进行登记或出售时,必须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说明情况和理由,接受审核。学校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提出审核意见。对于确认为非职务的智力成果,可以出具相应证明文件,不能耽误发明人、设计人、创作人中请专利、技术转让、登记著作权的时机。对于有争议的,主管部门要做好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和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服人。最后不能统一意见的,可以提请主管机关处理。对于未向主管部门申报而擅自申请非职务专利或以个人名义转让技术成果、计算机软件的,学校发现后要作违纪论处。对于将学校的职务智力成果擅自非职务形式处理、收取费用、损害学校权益的,要严加查处。除了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外,还要追究其经济责任。触犯刑律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高校的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进行权利转让许可贸易时,或者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入股及与外单位进行各种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时,学校的主管部门要加强监察和管理,要了解、掌握从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对一些重大项目,学校除安排专业人员、主管领导参与外,主管部门要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参加,要改变谈判、签约、履行合同由专业人员自行操作的做法。
(六)无形资产评估制度
学校的无形资产发生转移时,如转让、入股、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要对无形资产价格进行科学的评估,改变那种随意作价的现象,学校要组织精通评估业务的人员参加。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拍卖、转让、人股、投资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应该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以确保科学、合理的计价。
(七)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落实上述制度不可缺少的补充。对保护学校无形资产有突出贡献的人、管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与侵害学校无形资产现象敢于做斗争的人,都应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侵害学校无形资产并使学校遭受损失的人,则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侵害学校利益情节较轻的,可以给予通报批评;对于情节较重的,则要给予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出现了新的要求。如何创新模式,有效开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界定、特征和管理目标
1. 高校无形资产的界定
所谓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独有的一类虽然没有实物形态、非货币类的资源却能够为高校创造出较高附加值的长期资产的统称。高校无形资产是吸引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等的财富,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经济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持续扩展,包含了技术知识类资产、制度类资产、商誉类资产、人才资源类资产、信息网络类资产等。
2.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征
高校无形资产不但具有无形资产的基础属性,还包括其独有的高校属性,即如下四点特征:
(1)独创性
高校拥有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养了众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能力的科研团队。因此高校拥有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著作权等技术知识类资产,此成果均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形成,高校的无形资产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
(2)不确定性
高校的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高校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院系之间合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均不可控,因此,高校的无形资产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很难准确计算其价值。高校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计量。
(3)垄断性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特别是青年科技英才是特别珍贵的关键资源。而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时间段是25-45岁之间。因此,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以增强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研发专有技术、学科领域的著作权等,社会其他单位无法获得,高校的无形资产具有垄断性,为高校占有。
(4)高附加价值性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独特的育人优势,通过深入开展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组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因此高校的无形资产具备更高的附加价值。
(三)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认识
(1)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界定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包括权属管理即广义无形资产范畴和价值管理即狭义无形资产范畴两方面内容。高校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等可以辨认所属权的并能够单独计算价值的可以给高校带来额外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以及高校名称、名誉、校园文化、自主招生权限、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网络等都属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范畴。
从高校的育人使命和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角度来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优化高校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最终以期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下,切实维护国家和高校的所有者权益,以管理制度建设为基础,优化资源整合,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成为开展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目标。
(2)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原则
根据上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目标,高校资产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即: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坚持无形资产管理与有形资产管理相结合、坚持无形资产管理与流动资产管理相结合。
(3)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路径选择
高校在建构无形资产管理路径上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处理好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高校内部与高校外部的社会关系;三是处理好高校历史遗体问题与快速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无形资产不同形态间的转化关系,以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管理思想意识淡薄
任何发展中的事物都需要通过变革来搭建起新的管理体系。伴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兴起,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的操作思路还很窄,内容还很少。特别是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更加薄弱,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不强,转化成果的保值增值手段措施缺乏。同时,高校在无形资产管理上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也较少,缺乏相对应的管理体制和评估激励机制。总之,目前多数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系统性思维、思想意识淡薄、人员流失的转化效率低是影响高校无形资产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的阻碍。
2. 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和管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高校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容易产生权责利归属不清的矛盾,出现科技成果转化审批困难等问题。由于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制度和机制的缺位容易造成管理脱节、权属纠纷等情况,而高校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考核则更是制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考核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转化。上述问题对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无疑是巨大的损害。
3. 无形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还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运用科学有效的制度留住优秀的人才。由于无形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和考核人员短缺,严重制约高校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提升。而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收益滞后性的特点,高校对无形资产后期的转化较难控制,容易产生无形资产的流失现象。因此,高校需要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好无形资产整理、归类、登记和财务核算等相?P内容。
三、高校?o形资产管理创新措施
1. 增强系统性思维
高校需要依据自身优势统筹各科室、院系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改革的发展进程,协同各高校管理政策、跨领域协同建设、优化高校各资源要素,进一步促进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促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改革协同发展。加强各组织间的互动合作,把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建设成为国家无形资产管理的示范区、创新驱动区、协同发展共享区。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需要跟上,同时在高校经费拨款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和监督。
2. 强化资源与品牌优势
推进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创新,要坚持协同发展的理念,立足高校各自的比较优势,抓好高校院系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与合作共享共赢,以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无形资产品牌塑造与提升为指引,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拓展、释放管理效益。
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无形资产在创新改革和资产开发运营领域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效率效果。因此,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地引导无形资产管理创新,能够更科学有效地引进、创新更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好提升高校无形资产价值。
4. 建立高校无形资产应用推广与风险评估机制
高校无形资产是软实力的综合表现,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建立适时发展的无形资产应用推广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校内外广泛、深度合作,将学校无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激发无形资产管理的效能;同时,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风险识别、预警和规避机制,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快速分析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快速决策,从源头上保护无形资产权益,规避无形资产贬值、流失等风险发生。
5. 构建无形资产管理专业队伍
通过从外部引进、自身培育的方式,构建一支既懂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又能应用新技术的专业、复合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中推动无形资产合作与应用,以应用促进新管理,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誉,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协同创新;薪酬设计;无形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协同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形资产成果。所以,在新的科技创新发展阶段,无形资产无疑成为协同创新人才队伍管理的关键要素。随着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高校对协同创新人才队伍的管理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应不断地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市场主导型的薪酬管理机制也必须引入新的因素来加以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随着协同创新机制的逐步形成,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工作岗位的性质也相应发生变化,脑力劳动占绝大多数,无形资产也逐渐凸显出其主导地位,这就要求薪酬管理过程中必须引入无形资产这个重要因素,即根据人力资源本身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以及能够为高校带来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薪酬管理,充分认识到知识对薪酬管理的影响,在设定薪酬管理标准和选择薪酬管理方法时应注重无形资产对薪酬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薪酬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割裂的弊病
(一)传统的观念尚未转变,导致薪酬设计及计量不合理
在人们的脑海中落后的员工劳动观念以及按劳取酬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平均主义的呼声却逐渐提高。这种思路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观念格格不入。按绩取酬、按能取酬的思想占据人们薪酬观念的主导地位,那么这会对经营者在制订薪酬体系的指导思路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制订出来的体系也就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薪酬体系不具有竞争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薪酬级别实际上并未按照其岗位在高校当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工作业绩来进行设置,而是套用了行政级别来设置,从而使岗位之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渐弱化,而关键岗位的重要性也无从凸显,这中间当然也会出现同酬不同工的现象,最终导致内部不公平现象与设计的薪酬体系不合理,所以也影响到优秀人才的引进,造成人才流失现象频繁,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薪酬界定计量中缺乏无形资产与高校发展战略的相互联系
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智慧及其创造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因此,在进行薪酬界定时,高校经营应该将人力资源的智慧以及其创造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无形资产与高校发展的战略相互联系起来。在设计薪酬模式、薪酬策略及薪酬标准时,经营者要将其与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相联系,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长期持续的发展。因此,经营者不得不将高校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情况加以考虑,进而考虑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等这些无形资产的情况,从而根据其与高校发展战略联系的紧密程度来设计薪酬体系。本文所说的缺乏这种联系就是指经营者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即时需要来进行薪酬界定,这就使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缺乏指导性的战略决策,使得薪酬体系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不利于薪酬管理的稳定性,这也势必影响到薪酬管理激励机制的发挥。
(三)“内在薪酬”被忽视造成激励力在下降
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内在薪酬使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满足,它一般无需高校耗费什么经济资源;而外在薪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高校支付给员工的实质性东西,它需要高校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1] 实际上薪酬管理所指的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在本质上对人的管理就是促使他人去做管理者所想做的事,而通过何种方式成功使被管理者去做管理者想做的事,则需要建立一种机制,通过此种机制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最终实现管理的成功。
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薪酬管理,是指按劳分配制度中的“多劳多得”理论,其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行为特性,仅仅具有物质报酬分配的性质。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经营管理者对“内在薪酬”的重视不够,甚至根本不考虑“内在薪酬”的作用,导致员工对高校薪酬的满意度低下,甚至出现因劳资关系尴尬紧张而最终离职的现象。
(四)薪酬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和效果甚微,增加高校负担
高校薪酬的设计与实践还未实现市场化。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各级人员薪酬收入主要同行政级别相联系,而并非是由其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对高校贡献的大小及重要性所决定。在此种模式的影响下,各类人才难以流动至高校最需要的岗位,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变为资历而非能力,最终薪酬水平并不与个人的工作业绩直接相关联。除此之外,对于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的激励机制,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重视力度也不够,例如同级不同档次的收入,由于不同级别之间也会存在差别,使劳动者在高校内部的纵向结构攀岩中达到激励作用,但它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主要表现为:侧重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有所忽略;只考虑本校内的薪酬差别,却忽略了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劳动者薪酬多少的影响;只考虑了雇主或管理者的要求,却忽略雇员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在近年来一直强调将工资视为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保障,从而造成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淡化,激励机制亦会随之丧失,最终便会造成干多干少都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
二、传统薪酬管理中因忽视无形资产因素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薪酬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是因为高校对所处的大环境没能清楚认识,忽视了高校中无形资产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忽视的无形资产问题。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造成。
(一)历史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中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高校,被控制在政府的管理范围内,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性手段对国有高校进行管理,资源统一分配、统一生产及统一销售,在微观的管理权限上,政府参与过多,而高校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权力去进行管理,这就使高校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和职工的积极性降低。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高校管理者就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地依赖国家的扶持和领导。由于一些遗留的历史问题,中国大多数高校在改制过程中要求过急或改制不彻底,在管理方式上仍沿袭以往的管理经验,例如还是将以往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没有形成适合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理念,进而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导致其管理方式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而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方面就体现为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薪酬设计及计量缺乏合理性。当然,由于缺乏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的指导,在高校管理中经营者或管理者难免会存在“短视效应”,不能从高校的长远和整体出发来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战略管理的缺乏,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方面体现为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薪酬的设计问题,因而出现无法从高校的总体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高度出发来设计薪酬系统的现象。很长时间以来,没有探索出何种的薪酬制度会利于高效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而是仅仅将公平合理地分配薪酬本身当成一种目的。
(二)现实原因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价值来源的无形资产其地位远远高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在进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将无形资产并入薪酬管理中考虑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能力在所从事工作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就有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自我开发的主动性和发挥自主的创新性;使高校在薪酬管理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缺乏无形资产重要性的意识,高校经营者或管理者在薪酬管理时没有将其并入其中加以考虑,没能采取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所以造成了诸多问题。
三、在协同创新人才薪酬体系设计中的无形资产管理之策略
(一)薪酬体系设计中引入无形资产因素
在薪酬管理中引入无形资产因素,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技能薪酬体系更适应这种指导精神,不过在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将职能薪酬体系和技能薪酬体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综合发挥两者的优点,除了对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等无形资产存量价值有所侧重的同时,还要根据其职位本身的特点进行薪酬界定。这样的薪酬体系可能会更科学和合理,也更能适应新经济条件的要求。通过合理先进的薪酬体系的设计,高校的薪酬管理水平也会具有优势,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也就具有了外部竞争性的优势,这样就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保留和激励原有员工,从而增强高校的整体实力,对外则提高高校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薪酬结构设计中引入无形资产因素
将无形资产纳入高校薪酬管理中,在薪酬结构设计方面已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如“宽带薪酬设计”,就是在高校内,不再采用多数量工资级别的跨度范围,而是用少数跨度较大的工资范围将其替代,宽带薪酬中的“带”字指的是某一薪酬等级中薪酬所浮动的范围,而宽带代表的就是薪酬浮动范围较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窄带管理模式,即薪酬浮动范围小,级别较多。在企业中,宽带薪酬通常是企业实行相对较多的一种薪酬体系,主要是指将较多的薪酬级别合并之后进行压缩或减少成几个级别,同时将每个薪酬等级的覆盖面与薪酬浮动的范围扩大,从而形成一种宽波段薪酬体系,简称为宽带薪酬。由于宽带薪酬的级别少了,其基本内部的薪酬差异或变动范围也就增大了。由此为员工的提薪创造了更加灵活的空间,即使在同一级别内部的员工也可通过能力、业绩、职位、专业等多种渠道来加薪而不是只单纯依靠组织内的行政级别的改变[2]。由此可知,宽带薪酬制度更注重人力资源知识和能力在薪酬等级和标准中的体现,也就是给予无形资产充分的重视,高校可以通过宽带薪酬来增加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薪酬设计的灵活性,提高高校内部薪酬的公平性,那么由此可以说这种薪酬制度是适合现代高校发展的。
(三)薪酬形式设计纳入无形资产因素
目前,高校员工正在逐步追求工作质量的提高,因而高校经营者或管理者应加强软硬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并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给员工搭建一个舞台,使其能拥有愉悦心情并能够尽情施展才华,达到一种使人才在为高校做贡献的同时存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就感和崇高感的高度,最终满足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文化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3]。搞好高校文化的塑造工作,是每一所高校的当务之急。只有塑造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高校文化,其高校才能真正的变强变大,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内在薪酬形式的实施下,员工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对于那些不仅仅满足物质需求的人力资源来说,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更重要的,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介绍的那样,员工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升级。现代员工更多地追求一种归属感、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内在薪酬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避免由于激励制度的欠缺而导致的人员流失现象。更重要的是,内在薪酬的设计应将无形资产因素考虑其中,通过内在薪酬的实施,高校的无形资产会在无形中会得到提升,也有助于高校无形资产战略的实现,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娟. 人力资源管理[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