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39: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的地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画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当前现实状况中许多人对中国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持漠视态度,在国画教学中亦缺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的高考录取模式虽然逐步提升文化课成绩的比重,但是相对而言入学门槛的文化成绩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较低,更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如何能够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二是艺术的文化背景缺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各类思潮纷纷冲击中国,加上中国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贫富差距较大,使当时大部分人的思想产生转变,把现实的错误、落后一股脑儿地算在了传统文化的头上,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彻底否定,断裂传统,甚至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此外,现代人知识结构的改变也给传统文化的承接带来了困难,而且人们大多追求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实际效果,而不重视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因此,倡导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倡导中国画的繁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三是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不适应。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画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第一,中小学生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培养的力度不够,与中国画所需的素质要求和知识储备、教育基础的积累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第二,除此之外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这极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悖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初衷。第三,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和标准也决定了学生的中国画基础素质差,从而给教学带来被动性。美术艺术类专业在招生时要求不管学生学习的是何种画种,素描和色彩是必考项目。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考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因而对中国画的学习就少之又少,更不知道国画的发展史。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学生中严重的缺失。
2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国画属于我国文化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国画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其繁荣与振兴为我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极大的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国画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习好中国画,首先,必须先打好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其次,在国画教学上应安排合理的教学体制,制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因此,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努力,促进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从而促进中国画教学的不断提高、发展。
第一,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化科目成绩。
对于我国的国画教育而言,应当从源头抓起。对美术专业学生来说,理论的学习是一种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积累,它势必会成为学生日后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它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肯定,因而必不可少的。所以,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严抓文化科目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把文化课成绩作为与艺考成绩同等重要的标准。全面加强中国美术史、画论、古典文学、旧诗词等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从而变教学的被动为主动,从根源上保证输送到大学的艺术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涵养达到要求,促使他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毕竟作为一个全面的艺术类人才,专业天赋和综合性的文化素养缺一不可。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汲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美术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辨别能力。
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辨识能力。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不可盲目地全部拿来使用或全部相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西方社会各型各色的思想大冲击,各类思潮充斥在中国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国画教学和创作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辨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对国外文化过分盲目的追捧,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应有区分地继承,体现在作品中即不会显得偏激,也使美术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性。因此,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为根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是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感悟,深刻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二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的学习,使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画的精华,达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优秀传统的目的,从而更好进地行中国画的创作和创新。
第三,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1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可以说成是文化模式的差异,包含着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就是:中国文化注重协调与和谐,西方文化注重冲突与斗争。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相适应,注重不同事物与方面的同一性,而西方哲学与其文化相适应,把斗争与冲突当作事物发展的依据。
在家庭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便是:中国文化以整个的家族为主,注重个人义务与职责的履行;西方文化以独立的个人为主,看中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自由的追求。西方的个体主义过分强调独立性,在家庭的责任感层面上有所缺失。中国则认为家庭比个人更为重要,特别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这些伦理关系的实质就是各个成员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民族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便是:中国文化强调“协和万邦”;西方文化强调“征服世界”。西方文化在民族方面讲求斗争,主张征服其他民族进而统治世界,统治阶级乐于利用这一主张并付诸实践。而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既要维护本民族的独立,同时也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达到“协和万邦”的状态,而此过程必须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
在天人层面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表现便是: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征服与战胜自然。西方文化过分夸大了精神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中的作用,忽略了征服、占有自然可能引起的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而中国文化认为人是宇宙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人也要服从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人性同样也是天道,道德层面上的原则与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是相符的,人生的至高愿景就是天人相互调济从而达到“和”的状态。
2 当前世界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教训
在人类历史上,蒸汽机的轰鸣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人们不再将自然奉若神灵。在“知识就是力量”这面大旗的指挥下,人类肆意妄为的对自然加以征服,把所有事物都当作是资源。当人们沉迷于“文明社会”的欢声笑语之时,却不料自然的报复接踵而至。人类所谓进步的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的历史。远在生产力低下的采猎时期,人对自然的索取微乎甚微,无关痛痒。即便发展到农耕时期,人类囿于宗教思想的束缚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对自然家园的破坏也并未达到全球化的程度,人类依旧畏惧并且崇拜自然。
工业文明愈演愈烈,人类极力想要摆脱自然界的层层约束。培根与笛卡尔的机械论观点逐步开始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在财富与欲望的强烈驱使下,丧心病狂的瓜分其他弱小国家,在殖民地国家对其环境进行肆无忌惮的破坏、对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这些弱小的国家用自己的血与汗喂饱了西方的强盗,却独自承受着自然对人类接连不断报复。发达国家视“一切事物都是资源”,在享掠夺带来的安逸之时,却忘记自然也是自身赖以生存之地。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把自然界同人类社会形而上的割裂开来,只看到了二者的斗争性,没有意识到人类同自然间存在着协同进化、协同发展的规律,至此导致了诸多的生态问题。当生态危机无法遏制之时,方才领悟并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与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全部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自然的回击声中,人类开始反思自身,追求二者的平衡发展,并十分迫切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引领,所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从本质上来说便是西方的文化危机。西方文化崇尚对抗与斗争,个体的利益优先原则使得人类即便受到自然的惩罚,也无法遏制住自己错乱的步伐。
3 “和”文化引领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哈密传统文化艺术;维吾尔族女性;影响
哈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哈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少、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哈密地区地处敦煌与吐鲁番之间,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哈密成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汇的地方。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这里是新疆唯一横跨天山的地方,处于汉族聚居地与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交汇地带,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因而,哈密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而处在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交汇地带的哈密维吾尔族女性也展现了她与其他地区维吾尔族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伊吾木卡姆传承中鼓手全部是女性,其歌手也占多数。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源自于哈密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多地受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自然文化环境对哈密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
哈密,古称昆莫,汉代属伊吾卢,唐为伊州,宋入于回纥,元为蒙古贵族威武王(后改封肃王)世袭封地。所谓哈密卫政权机构,始设于永乐四年(1406),明朝在此封王置卫,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屏蔽西陲。历史上的哈密厅,是中国清代甘肃省所辖的一个厅,后改属新疆省,其地大致相当于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一带。[1]哈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而成为不同民族聚居活动的栖息地,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哈密地区最早活动的古代部落和民族,主要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西戎、塞人。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据我国人类学学者研究,距今三四千年前,生活在哈密的以东方蒙古人种为主体。根据科学检验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3285年左右,哈密曾是东西方两大人种的汇集地,但以东方人种为主体。[2]哈密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这类公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母系氏族公社有着明显的联系。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地位上发生了变化,使母系氏族社会逐渐为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哈密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民族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后又迁出,而部分留下来与后来迁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民族,形成哈密古代史上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居民关系。目前,哈密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县。哈密地处祖国东大门,处于文化交汇地,历来都是多宗教、多民族共存的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哈密人开放的处事态度、开明的为人之道和艺术上兼容并蓄,并化为我用的创造之路。这些都对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铺平了道路。因而,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获得社会广泛的尊重与认同。
二、传统服饰刺绣艺术对哈密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
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服饰刺绣充分显示了维吾尔族女性技术娴熟、技艺精湛的艺术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体现了维吾尔族妇女在服装配饰、颜色搭配、刺绣印染等方面的独到眼光和艺术天分,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代时期,回鹘发展成为唐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在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回鹘的服饰文化一度被中原妇女所崇尚。回鹘衣装回鹘马,说的就是当时唐朝居民喜欢穿回鹘的衣服、骑回鹘的马,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影响。胡舞流行后,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由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妇女均以胡服、胡帽为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多民族的传统图案和文化特色。它在刺绣工艺上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针法,图案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讲究寓意,已逐渐突破了伊斯兰文化的范围。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很重视服饰的刺绣工艺,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而勤劳的当地妇女一直把它当做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独特的服饰装饰艺术形式。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艺术图案不仅在题材上丰富多彩,而且色彩上鲜明饱满,针法质朴,至今仍是手工刺绣。“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主要体现在服装和配饰,如:花帽、枕顶、头饰、袍服、坎肩、长裙、套裤、靴子,等。在历史的发展沿袭中,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使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工艺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多种风格、特色各异的刺绣手法。从艺术角度看,无论在造型、色彩、工艺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上,哈密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特有的文化特征。”[3]由于和汉族聚居区邻近,哈密维吾尔族服饰不仅具有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口味,而且又受到汉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图案、花色上有了一些汉族服饰的元素,从而表现出与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服饰不尽相同,极具哈密服饰魅力。在表演伊吾木卡姆的时候,维吾尔族女性木卡姆其身穿这种有着汉族服饰元素的维吾尔族民族服装,为哈密木卡姆增色不少,成为哈密木卡姆的标志之一。哈密女性亦在这种服饰文化的影响下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哈密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传统、原生态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鉴于此,国家提出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此,在民众中扩大、普及原生态音乐文化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是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传统艺术、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如何将其进行弘扬与传播,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影音资料也无法把鲜活的、只在自然环境中由传统音乐家体现出的无形的力量和围绕着他们的文化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相关音乐家也试图尝试再现过去的传统音乐,但只能是在形式、音符等外在因素上再现,根本无法表达出传统音乐文化原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只有真正继承衣钵的艺术传承才能将本土音乐存留下来。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整体发展过程中,各自独立的音乐团体或音乐工作者,通过下基层、采风挖掘整理而成的资料大都只在音乐理论中体现;但在我国,音乐文化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来传播,可以说,没有传承就没有传统音乐的延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教育才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因而,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已成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时期新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本土民族文化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中国及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高校音乐学院中设置民歌课,由有采风经验的专业教师授课,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从实践中真正去体会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并辅以理论分析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
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三、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
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
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实践课。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民间采风,将所学知识与音乐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某种音乐做田野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和文化价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大学英语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无意间突出英语的强势,忽视英语教学中的国学素养。思想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刻认知本民族文化,才能从深层次上认知文化的内涵,理解外来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异同,具备较强的文化鉴别力,洋为中用,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正如柯杨所说:“在自己的国家做主人,尊重传统习俗,是自尊和自爱;到国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习俗,是文明和教养”。笔者认为,应该把中国文化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这样既可以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识,又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觉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阐述英语教材的三条重要编写原则,即“以人的发展为依据;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英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言而喻,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应为中国外语教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编写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予以阐释,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内容。笔者认为,浙江大学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即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本研究将从文化内容方面尝试予以解读。
一、关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传》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充分体现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人格培养、人际和谐等,诊释了仁与义的含义。编者还把立人的篇章作为各册书的开篇,凸显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义《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开篇《以生命相赠》意境深远。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进人大学,离开熟悉的环境,开始新的大学生活,与其说是环境的改变,不如说是新生活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对这种挑战成为最关键的环节。《以生命相赠》讲述了越战期间越南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姑娘被炸伤,生命垂危,急需鲜血。一个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惧,勇敢地献血,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该篇以“为了朋友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爱莫大焉!”结尾,实为点睛之笔。英语中有句谚语:“战争是死亡的盛宴”。这个故事发生在残酷的战争期间,在特别的背景之下,这个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贵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辉,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仁与义”的体现。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对人性及人际关系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启发大学生如何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建构人性,注重亲子关系,把家庭价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作为“立人教育”的根本内容。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感情的自觉培育被视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孔子通过‘仁’开始塑造、形成和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阎。朱熹把“仁”释为“爱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本义与爱紧密相关。第二册第一单元选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写的是父子情,虽然父亲腿有残疾,但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课文中朴实而真诚的叙事表达了爱的主题,让人们体会到一种用大爱做小事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遗憾的是作者在父亲去世后才感受到这种大爱的境界:“当时我没有意识到,是爸爸帮我保持平衡”。年少无知时的作者无从理解父亲的爱,更没有意识到父亲残疾外表下的“气质神韵”皆缘于善良之心,缘于辛勤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随年龄的增长,作者开始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审视自己。觉悟的过程体现了成长的过程,也是作者学会爱的过程。这位身有残疾的平凡父亲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的勇气及其刚毅和高尚的品格,给读者留下的是要有大爱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编者把“爱”与“善良之心”即“仁”联系在一起,引发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更深人地思考“爱”的内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每册都有情感、沟通的话题,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册)、“沟通问题”(第二册)、“社会问题,’(第三册)、“文字的力量”(第四册)等。这些文章阐述了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关注修身,强调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选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么东西令人开怀?》作为第三册和第四册的开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养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这两篇文章分别以羞怯、幽默为话题,对羞怯的不利影响、幽默的益处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能让大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应以积极的、肯定的情感来看待生命。学会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独特,又能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努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与人交往中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气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有“个性”是“君子”形象,能够“不同”是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协调“不同”,“和”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西方文化与此一致,既崇尚开放、张扬的个性,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又强调“主体间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协作精神,在个性不同的团队里,更须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关注自我发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以载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的很多选文都体现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周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以自强?那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给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忠告,比如:“把过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锁进记忆的角落里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乐观”(第二单元主题“记忆与遗忘”);学习外语“在读、写、说、听思想传统的交流技能之外还应该加上第五项技能:文化意识”(第三单元主题“没有言语的交流”);“把上大学看成一个美妙的实验,要学会改变自己”(第四单元主题“新的开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给未来抹上惊恐的颜色,你的行动就会受到制约”(第七单元主题“生活的选择”)。这些文章选编在第一册,有助于学生熟悉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阶段。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在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的同时,强调大学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与理性的头脑。在多元价值并存、人们热衷于追求富与成功的今天,学会如何正确地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反映的精神实质及其折射出的文化价值取向。学完第一册第九单元《快乐的圣诞节》一文,学生可能会在热衷于过“洋节”、过多地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时候停下来,理性地思考圣诞节这个神圣的宗教日子所承载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价值,正如文中所说:“圣诞节应该是对他人表示爱心和良好祝愿的时候,它应该是为那些没有我们幸运的人做善事的时候”。第二册第八单元《把时间花在为钱苦恼上》呈现的金钱哲学“尽量挣,尽量省,尽量给”同样发人深省;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伊莱亚斯》故事则引发学生思考幸福和金钱的关系。类似的选文还有第二册第九单元《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作为社会高消费的成员应该学会如何理性消费。对于沉酒于电脑游戏、忽视学习的学生来说,第四册第八单元《如何从容使用时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时间就是金钱,应该节省,应该理智地花,不要浪费或者丢失”。这种时间意识言简意赅,引人深思。当下各类媒体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畅销书作家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册第五单元同时选取《运动员应是行为榜样》和《运动员不应是行为榜样》,使学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既要注重个人成长,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册第七单元《永远不会听到的毕业典礼演说》及其评论《大学:一个宽恕一切的世界吗?》同时出现在课内阅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相同的问题:“如何看待大学生活”,引导大学生换一个角度思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告诉学生要认真规划未来,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比如第三册第四单元“择业规划”所选三篇文章对大学生择业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指出没有人能预见自己的未来,理智比机遇和命运更重要。要打造未来的事业,“有些事是你现在就能做的”;第四册第四单元《关于创造力的培养》指出具有创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关键”;第四册第六单元《风险与你》使读者对风险这个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彻底避免风险,“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风险”;第二册第三单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别人来教你,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靠自己去发现”。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人生的宝贵经历。要在四年后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会成长,比如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断丰富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关注自然与社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不仅关注学生修身与自我发展,而且关注自然与社会,突出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宋、明时代更进一步阐发了这种天人互动的观念,强调“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很多选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和自然视为休戚相共、血脉相连的一体。人投人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能使人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并选择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第三册以《新生之旅》为题讲述“旅游的快乐”这一主题,认为旅行会改变生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理清头绪,来尝试新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进而指出人的成长要通过贯穿于一生的自我改造,将来的很多旅行将会具有自我改造的意义;经常旅行,以便不断进步。这些理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诊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编者的选材可谓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让他们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启真、美能储善”,同时又与作者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所说的那样:“旅行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
《庄子·齐物论》论述宇宙万物平等,没有差别。《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选取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话题,让学生在人与动物的比较中反思人类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如第一册第五单元《动物的玩耍》讲到“动物能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怎样协调适应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怎样和自己群体中的其他动物相互交往”;第三册第六单元《人和动物的好斗性》则开篇就指出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作者描写了竞争的残酷、人类战争的罪恶,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无奈之情。忧思之余,作者对人类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将人类的敌意和好斗性通过建设性活动和非暴力的竞争发挥出来。人类肯定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斗和最残忍的观点似乎颓废、悲观而又消极,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对生命的热爱。人自诩为“万物之灵”,应该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天地与我一体,万物与我同根”。人类关注自然也是关注自身的未来和发展。《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第十单元《未来农耕》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面临严重破坏的现实,学会改变对农业、食品和整个地球的看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第一册第六单元《神秘的世界》又使学生懂得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在未来的岁月里要追求进步,不断创新,探索发现更多的奥秘,为人类造福;第四册第九单元《科学技术)太快了吗?》
【关键词】现代包装 装潢 设计元素 传统文化 基础性
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发展长河中传统文化因素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国人的思想,当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各种现代文化元素的挑战时,其基础性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1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即有简单的文字、图形,也有复杂的审美艺术元素,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有非常多元的表现形式,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中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能够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现代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元素被做为高艺术水准的文化精华来对待,当现代包装装潢面对发展困境时,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为现代包装装潢设计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般来说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无论何种元素的应用都需要保证其实用性及审美性,将传统文化元素诸如对联、剪纸、汉字、八卦、刺绣等加入现代包装装潢中,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现代包装装潢的设计要求。审美的设计要求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符合美学特征的形式组合起来,而实用性要求则需要根据包装装潢的用途来确定。
2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现代包装设计即使包含了现代元素也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因素的支持,这是包装装潢设计的最基本特点。传统艺术形式种类多样,像书法、陶瓷、剪纸等都是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将这些元素应用于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时,最为关键的是使整个包装达到整体性、统一性。以书法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最为常见的就是茶叶的包装设计,以一个传统字体的“茶”字来做为包装设计的核心,即明了又简洁还能非常深刻地体现出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
(2)传统图形元素的应用。传统图形主要包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多数人所熟知的吉祥图形,或者传说中象征积极、喜庆、吉祥意义的神话人物或故事传说。例如“南海寿星”、“龙”、“凤”等,这些图形元素一般都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比较常见是一些婚庆用品的包装设计,常常以龙、凤来象征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取“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
(3)传统色彩的元素的应用。色彩在一个国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非常鲜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色彩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例如红色代表喜庆、黄色象征皇权、白色则象征死亡等。色彩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从视觉效果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心理,从而刺激消费,是一种非常容易操作和使用的传统文化元素类型。以“汾酒”的包装为例,为了体现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选择了青花色调做为包装的主色,瞬间给人以古典、高雅和拥有悠久文化积淀的感受,将产品的特色完美地展示于消费者眼前。
(4)传统材料的应用。最具我国特色的传统材料包括木、竹、瓷等,这些传统材料不仅能够从外观上将传统文化意蕴烘托出来,更有多种传统材料的包装有着现代包装材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自酿酒常常选择用竹筒来封存,酒的香气也因与竹子的天然香气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特殊的效果,这是现代包装材料永远无法企及的包装效果。
3 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基础性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传统文字,几乎任何一种产品的包装设计都离不开文字的说明,而文字字体的选择和搭配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当现代文化脱离了传统文化中文字的基础支持,无疑会使其在整个包装设计中的功能尽失。中国的文字有着非常严格的笔顺、笔画要求,如果包装设计中忽视了任何一个细节文字元素,其整体效果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就需要运用有效的设计方法,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要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基础性表现。所以优秀的现代包装设计应当是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地位,并且要在对传统文化元素有深刻认识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我国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基础性地位表现在各个方面,要将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种形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灵活运用,就需要将两者进行艺术设计上的融合,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这样才能保证包装设计集时尚感与传统美感于一体,发挥包装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奠定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国人民内心正能量的表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儿女塑造优秀品格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如今,传统文化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但是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新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该传承的文化的精髓,中华儿女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基因,一代一代地把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是中国人民心中重要的是非价值标准。所以,要想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奠定传统文化发扬的科学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以为基础,奠定为基础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根基。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为基础还有利于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文化的先进的东西,充实传统文化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作为科学的理论,这是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坚定地理论基础,是我们保持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在奠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的同时,要践行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把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中国梦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因此,这种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是他们能够统一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共同价值观的集中统一,所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是树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过程。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这样才能对于传统文化树立深厚的政治根基;其次,要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和实现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和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步骤;最后,传统文化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推动力,成为实现百年目标的精神力量,这是增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力,也是提高文化自信,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重要方面。
三、要在文化交流中树立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在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中国道德伦理的诠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历久弥新的力量。但是在现实的发展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缺失、对于传统文化践行的不足,对于国外文化盲目的崇拜,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l扬和发展面临着困难,重视并且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指出:“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加强文化交流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不断走向进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文化逐渐地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吸收国外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自信就是在交流和借鉴中实现的,这是由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过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传统文化在互鉴中实现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树立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要保持自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引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保证。所谓道路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把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关键;所谓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地把握,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认知,把理论的正确性和丰富性进行把握,这是要树立的理论自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才能增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邹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思想的逻辑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7.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课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点滴过程中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