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发展情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6:39: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发展情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发展情况

第1篇

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以来,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反季节蔬菜、奶肉牛、畜禽等设施农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71万hm2(其中,日光温室0.72万公顷、养殖暖棚0.99万公顷),设施瓜菜总产量63.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万吨,设施农业总产值40.94亿元,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可达3643元。

㈡优势产区已经形成

通过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设施农业生产已形成了城郊区精细蔬菜生产区、沿沙区瓜果生产区、北片外向型蔬菜生产区、张义山区人参果生产区、沿山冷凉灌区食用菌生产区、沿山沿滩肉羊与肉牛生产基地,建成高坝镇、金羊镇、发放镇、东河乡等一批专业化生产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整体生产效益高

日光温室生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多茬口种植模式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设施畜牧养殖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㈣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以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依托,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速测点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2年底,已认证蔬菜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0.55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0.31万公顷;年供苗100万株以上规模的专业化种苗公司8家,全年供应种苗3000多万株,工厂化种苗推广率达18%;认定牛、羊、猪、鸡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万头(只)。武威市凉州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示范县,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彩龙“”武尔威“”发放”“天梯山”“柳烟春”“西凉绿”“老土”“憨娃”等十几个地方名优品牌,部分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深受消费者青睐。

㈤产销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威市凉州区已建成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5个(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关蔬菜市场、发放蔬菜市场、大柳蔬菜市场、黄羊蔬菜市场),年批发各类瓜菜50多万吨;全区共有运销企业、合作社、协会6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30多万吨;运销大户20多家,年运销各类瓜菜20多万吨;从事小批量、季节性短途蔬菜销售的运销户达500多户,设立蔬菜收购点150多个;从事蔬菜收购的经纪人达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运销公司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为骨干,运销户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蔬菜收购点和生产农户为基础的上联千变万化大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小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对设施农业建设高度重视,从设施农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到各类具体问题的解决,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实行区上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定点帮扶,乡镇之间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设施农业建设考核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定期不定期对设施农业建设工作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实行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全区通过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观摩、专题培训、考察学习、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树立宣传典型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设施农业发展上来,实现思想上同心、认识上同步、工作上同力,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强化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政府筹资、项目支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日光温室、拱形温室、养殖暖棚建设进行补助。同时,对3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点、养殖小区(场)的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行扶持。截至2011年底,先后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对644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的电力设施进行了扶持配套;二是对日光温室万亩乡镇、千亩园区(村)的基础设施、优质种苗、品牌培育、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以此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争取国家农机县补贴项目,对设施农业卷帘机、保温被、微耕机、暖风炉等给予补贴,极大地提高了全区设施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目前已推广卷帘机4890台、暖风炉20台、微耕机20台;三是以成功创建全国百强农业保险示范县为契机,逐步完善设施农业保险机制,发动和支持农户参与设施农业保险,全面推行设施农业保险,提高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区参保日光温室4400座,收缴保费44万元,政策补贴44万元。政策性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投保69092头、4612头,理赔2920头、260头,理赔金额292万元、78万元。

㈢完善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区乡两级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育苗公司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棚、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农民技术员300名,村级防疫员445名,“就地、就近、就便”开展技术服务,培育日光温室科技示范户200户,建立了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小区和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0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41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和10个区级畜牧科技示范点,建立乡级日光温室示范点205个、畜牧科技示范点120个。通过培育精品典型示范点、示范户,组织观摩学习,现场示范培训,带动和引导周边农户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二是采取乡镇帮乡镇、村组帮村组、农户帮农户、技术人员帮乡镇的技术结对帮扶方式,实行技术“联姻”,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提高种养水平。引进以瑞克斯旺为代表的蔬菜种苗育苗企业8家,年可推广优质种苗3000多万株,育苗企业为农户提供育苗、供苗、服务一条龙服务,推进了日光温室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蔬菜品种两三年更新一次;三是围绕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性措施来抓,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的对农口领导干部、村组干部、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开展系统培训。安排不同区域的乡镇,组织村组干部、种养大户,通过开办培训和相互实地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引导群众算好“效益账、经济账、增收账”,提高了群众参加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㈣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制定下发了《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7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方标准,已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通过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种植户农药规范使用率100%,温室生产管理建档率100%;二是在武威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清水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天梯山人参果产业协会、发放蔬菜有限公司、凉州区裕民蔬菜运销专业合作社、武威市隆华蔬菜产贮销专业合作社建立速测点6个,加强对设施农产品的质量检测;三是通过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凉州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瓜菜产品中已认证的有机蔬菜1个、绿色食品10个;申请注册了“天梯山”“彩龙“”武尔威”“发放”“祁连”等地方名优农产品商标11个。四是组织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农畜产品安全生产。㈤突出抓好市场营销,健全产业化体系武威市凉州区从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企业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加大对运销企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农产品流通联络处、蔬菜公司等单位、企业和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东线以北京、哈尔滨为主,周边以兰州、西宁、宁夏为主的二十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部分产品已打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三、存在问题

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规模与数量偏小。土地流转缺乏时间长、规模大的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面窄、量小。农艺、农水、农机组装配套的集成节水技术推广仍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缺乏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流转面窄、量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关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少、实力弱,规模化经营比重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不明显。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培育不足,对产业拉动作用不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㈠调整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沿路沿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完善实施方案,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建设设施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城郊乡镇以日光温室为主,养殖暖棚为辅,日光温室采取添平补齐方式,全覆盖整乡推进。井泉灌区乡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日光温室基础较好的乡镇选择重点村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山水灌区乡镇以养殖暖棚为主,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以现在示范点片为中心,辐射带动扩大规模,重点发展红提葡萄和食用菌。张义山区重点发展日光温室人产经视点

㈡抓好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围绕《凉州区万亩乡镇、千亩园区发展规划》,以日光温室6个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18个千亩园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强化技术服务、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广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检测、市场体系建设,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着力提高日光温室效益,全面提升千亩园区(村)日光温室整体水平,建设日光温室产业聚集区。在设施养殖上,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强化疫情监测,完善消毒防疫制度,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㈢推行标准化生产

按照《凉州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集成配套综合生产技术,加强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建立生产管理销售档案,大面积推广卷帘机等机械化设施,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力争实现“两个百分百,两个全覆盖”(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率100%,生产管理建档率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全覆盖,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人全覆盖)。

㈣加大优质种苗(畜)推广

继续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售后服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大蔬菜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年推广工厂化优质种苗4000万株。依托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管理,引进优质奶(肉)牛冻精、瘦肉型种猪和肉用种公羊,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生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不断提高畜种的生产性能和良种化水平。

㈤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继续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包乡、乡镇技术人员包村组和示范点、农民技术员包组包棚技术承包责任制,强化技术人员管理考核,指导农户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力争每座日光温室(60米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依托“农政通、农富通”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网络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种养户辐射,定期收集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

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耕地面积8.1万亩,张店区现有农业人口14.0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86万元。年,为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确定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服务城市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成立了由政府牵头、部门组成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发展中心城区都市农业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区都市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1科学规划。

大中小相配套”原则,全区都市农业发展遵循“点线面相衔接。因地制宜,着重建设“四个片区”一是建设优质粮食生产片区。主要是依托马尚镇、房镇镇、中埠镇等区域内的农田,发展精准农业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以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区域为主,深入挖掘山区特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建设生态经济林果带。傅家镇、马尚镇、房镇镇重点实施滨博高速公路沿线经济林产业。四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绿地生态体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带以及环村、环镇生态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经济林果带。

2突出特色。

农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区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特色鲜明。生态绿化修复初见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累计种植核桃8000余亩;初步完成大规模沿路、沿河绿化,种植园林绿化苗木9000余亩;黑铁山区域生态修复规划面积2230亩,已完成苗木种植1200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96万亩,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8家。以建设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15个,总规划面积8000余亩,计划投资近9亿元,已完成投资2.8亿元,同时,注重引导园区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引入先进的科技项目,种植适合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带动都市农业向名、特、优方向发展。

3政策引导。

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农业补助、奖励政策。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单位,区政府从财政上不断增加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投入。区财政按照当年实际投资额的5-10%予以补助;对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按照其调整面积,区财政按每年300元/亩的标准连续补助三年,当年提供300-500元/亩的苗木补助;对实现长期结构调整的镇,区财政按照每调整1000亩奖励2万元标准予以奖励。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所需的用地指标,优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区已兑现各类苗木补助款490.31万元;对5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发放奖励资金4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解决都市农业园区用地问题,已落实新增指标和挂钩指标1654.2亩。

4发展良好。

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目前。正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集体种植、优质种植、休闲观光、增收增效于一体的多功能方向发展。生态庄园、吉田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名典彩叶观光园、十三皇庄农业生态观光园被命名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苗则苗”原则,对孝妇河、滨博高速公路、张周路等重点地段,沿河、沿路种植了经济林,对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大面积生态修复工程。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得到增强,流转的近2万亩土地中,有98%以上的项目达到50亩以上的规模化经营标准,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全区都市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当前。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都市农业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对发展都市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认识不够深,因此,对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尚未形成发展都市农业的良好氛围。部分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兑现,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区都市农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发展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尚未实现有机统一。政府宏观上对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部署。社会投资都市农业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园区和部门难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灵活运用,限制了都市农业发展。

4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有待于规范。使园区发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导。目前,政府宏观的规划需要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发展标准,多数园区存在发展自由现象,发展方向、目标不够清晰,园区建设档次低,发展层次不高,同时,容易造成个别园区变相圈地。

三、建议和对策

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应立足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都市农业发展合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发展都市农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发展都市农业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不断强化基层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农业部门要结合各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各镇编制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区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及时兑现有关都市农业发展的财政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和激发发展都市农业的积极性。

2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农业、规划、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充分结合中心城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地理特点,进一步细化我区都市农业发展布局,使全区都市农业发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科学合理,鉴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要求,建议我区都市农业今后可重点围绕黑铁山、玉皇山、炒米山等东部地区进行发展。

3科学实施土地流转。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动争取国土资源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流转纳入基层政府管理,以镇、街道为主导,统一调配使用,尝试联租、联包方式的同时,促进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预防因短期性用地给园区建设带来的投资浪费。三是实施土地流转中,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第3篇

    1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邳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183万亩,农业人口122万,设施农业面积仅l0万亩。邳州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初期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季节性生产明显,效益比较低,处于探索阶段。该市近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设施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1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2010年,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沿线发展设施农业以来,仅2010年就新增钢架大棚75000余亩,13光温室800o亩。

    1.2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据了解,2010年新建的钢架大棚,经营比较好的每亩年均收人在2万元左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突显。可以预期,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种植技术的普及提高,必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1.3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2010年邳州市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产生了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强烈的心理愿望。今后只要继续加强引导和扶持.邳州市设施农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1.4设施农业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设施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安置了相当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培养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避免了因劳务输出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次,设施农业的产品具有流通快等特点,因此有效推动了当地物流商贸业的发展。1.5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市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二是鼓励引导政策措施对头;三是科技服务比较到位:四是村组干部积极带头。

    2目前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邳州市的设施农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邹庄、港上、四户、新河、八路、车夫山等市,其余各市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连片建设,并给予补贴。

    2.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500O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一22一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3设施农业发展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养,不管销售。并且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邳州市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加之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弱,对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把握较差,同一地段、同类棚室、同种作物收入高的可达2万元,低的只有3000~4000元。对于后期的经营服务更是很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开展配套服务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市场信息链服务滞后。邳州市只有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解决产销脱节问题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当务之急。

    2.4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设施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据调查,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因此,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具体的商标名称,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2.5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2.6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邳州市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并且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外销需求。对于本地销售市场,目前主要生产的黄瓜、尖椒、麻椒、豆角、西红柿等,品种较少,还存在供应不及时,难以满足本地批发商的需求的问题。邳州市生产的果类蔬菜与外地同类产品相比。外形不够美观,品质不高,上市价位低,缺乏竞争力,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3对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设施农业在邳州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切实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在基础建设、品种优化、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设施农业必将成为邳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1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邳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最新走向传达给农户,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发展优势,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投资意识和市场意识,从多方面激发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继续落实邳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建议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给予奖励;对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多元筹资。确保投入

    首先,邳州市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好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在资金使用上要统筹安排,确立重点扶持区域,解决当前资金不足问题;其次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第三要抓住国家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的契机。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流转的探索,吸纳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承包土地搞设施农业,集中力量引进、培植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带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3强化服务,加快发展

    建议邳州市政府进一步健全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带动培养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转变培训方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加强与外省市间、各苏木市间的交流学习,以观摩交流等形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尽快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依靠农技队伍,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操作规程.组织解决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要建立健全市场销售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和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依托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及龙头企业,促进产销衔接,多渠道销售蔬菜产品,以流通促进生产,以流通提高效益。

第4篇

【分类号】:F321.42

基本情况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调动农村妇女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提升农村妇女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城乡统筹共同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巾帼示范村”创建、“巾帼创业先锋”评选、妇女创业小额财政贴息贷款、“春风送岗位”活动、基层农村妇女组织建设等活动和措施,更好的引领广大农村妇女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采取的措施

(一)动员妇女投身农村建设,实现增收致富。

各级妇联组织向妇女发出“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的号召,与农业部门、街道联合,通过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宣传发动,鼓励广大农村妇女扎根农村,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把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农村妇女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发展来料加工和手工编织,帮助更多的农村妇女灵活就业。针对企业需求组织农村妇女进行技术培训,搭建企业与妇女之间的用工桥梁,既帮助企业招聘人才,有实现农村妇女致富增收。深入开展“巾帼创业信贷担保助推行动”、“妇女创业小额财政贴息贷款”活动。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素质。

提升广大妇女的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和范围。充分利用农广校、街道就业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等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妇女之家、“妇”字号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巾帼科技服务队等组织作用,采取联合办学、联合培训、送科技进村、进农户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覆盖率和教育质量。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实施培训。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妇女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以妇代会主任为主体的基层妇联干部服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她们带领农村妇女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本领;加强对妇女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女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培训,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妇女劳动力新品种新技术及网络知识的培训,引导她们走科技致富之路;加强对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培训,帮助她们创业就业。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切实增强经营带动能力。

采取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围绕优势产业,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了“三个一批”,即扶持了一批女企业家创办的龙头企业,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引导企业做优做强,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妇女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妇女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组织的建设、规范运行、开展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各街道、村妇联组织积极推广“妇代会+合作社”的经验,促进更多农村妇女致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了一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联合农业部门组织了农业科技人员在技术、信息、项目、资金等方面牵手扶持女科技示范户,以农业部门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妇女领办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女科技示范户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女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妇女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产业化生产水平。

(四)推进各类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充分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巾帼示范村”、“巾帼创业先锋”等集体、个人的创评活动,带动更多的女企业家和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为妇女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各项服务,在选树妇女典型和各类示范基地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的科学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同时,利用三八节的有利时机,通过电视台、报纸等积极宣传各类典型事迹,积极对外推介各类优秀现代农业项目和先进个人,也得到了上级充分肯定。积极组织发展前景好、投资少、经济效益好的妇女创业项目参加市妇联每年组织的创业项目展示会暨招聘洽谈会,积极为优秀妇女创业项目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创造良好的平台。

存在的问题

妇联组织各项政策落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有:

一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由于广大农村妇女普遍观念陈旧,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方面能力差,普遍从事常规农业生产,有难度的工作无法胜任,自主创业能力差。

二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参政议政等活动较少,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女性脱离原始家庭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信息缺乏、资金不足。调研过程中,农村妇女反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和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市场信息,致使发展经济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周转资金,贷款难,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下步措施

在下步工作中,妇联组织要在继续发扬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各级妇女组织广泛开展宣传,鼓励妇女打破传统观念影响,切实把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发展生产,发展现代农业上来。各级妇联组织和农业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推进农村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妇联组织与农业部门合作的重点,因地制宜,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加强评估。鼓励妇女发展规模致富项目、发展优势特色致富项目,促进农村妇女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实现增收致富。

第5篇

***社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社区两委制定了发展目标及规划,紧跟党委、政府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思路,多次召开社区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民大会,宣讲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连片经营的方针政策,高度统一认识,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招商工作中,社区两委紧密团结、分工负责、强力突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几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粮食、大蒜、有机蔬菜、花生、特种动物养殖、生猪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社区建立了益键大蒜专业合作社,腾飞粮食专业合作社,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泰兴花生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现规模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化农业,建成占地贰佰余亩的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社区两委,深入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社区两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始终牢记群众满意为标准,心中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第6篇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7篇

启动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市政府出台了天然生态渔场建设意见,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2~3亿元,打造90万亩的国内最大河道式天然渔场,带动全市160万亩宜渔水库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有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建,遏制因水流减缓造成的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定了《南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标准》等农业行业标准3项、农业地方标准24项;开展了9个蔬菜标准园、24个水果茶叶标准园、41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2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创建活动。实施了丰都全国肉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开县、潼南两个市级农业标准实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项目。加强农化投入品监管,全面禁止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2012年新认证“三品一标”26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8个。2012年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防治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农村重大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已在全市327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户家庭、农田垃圾回收与利用,已建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95套、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018套及其配套管网1062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36万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万吨/日;建设垃圾收运处理设施5.16万套,新增垃圾处理量785吨/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333个,新增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能力938吨/日。

一、当前重庆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七)加大对农村沼气和农村环境治理扶持力度农村沼气兼具农村能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综合功效,是当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的最费省效宏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继续参照2010年农村沼气项目市级配套按400元/户的标准落实,切实提高农户建设积极性。将“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第8篇

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06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

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第9篇

关于揭东区三农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全区麻竹笋产业种植、加工情况,结合第三次农业普查掌握相关情况,形成该调研报告。

目前,我区种植加工麻竹笋基本集中在埔田镇,已形成产业集聚规模。近年来,埔田镇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麻竹笋作为高效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打造,采取建基地、扩规模、抓出口等措施,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大。埔田镇作为麻竹笋生产核心区,辐射带动了锡场、新亨、玉湖等周边乡镇的全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笋之乡”、“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埔田竹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2017年麻竹笋产量10万多吨,产值约10.4亿;麻竹笋加工企业49家,年加工量超过6万吨,2017年出口额达8.8亿元人民币,创税5500万元人民币;年销售产值超2亿元的麻竹笋加工企业3家,农业特色产业经营农户8000户,带动农民每户增收3200元,农业特色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笋产品出口远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埔田镇将在一个产业(即竹笋产业),三个延伸(即特色餐饮、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产业优势、交通优势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依托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纽带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企业,主要是:广东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阳市骏佳实业有限公司、揭阳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广东新路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市念恩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模式主要是企业+基地+农户;以外贸为主的销售,年出口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笋产业为主,产业横向延伸,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