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花生的种植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准军事化管理;中职学生管理;融合;新模式
2006年10月,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了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将部队严格管理融进学生管理之中,逐步形成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把普通职校办成军校式的职业学校,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走出了学生管理的新路子。
一、实施背景
中职学校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中职学生要接受社会和企业的挑选的考验,中职学校只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但是,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有其独特性,概括起来有“三差”:学习差,中职学校的生源中考成绩比较差,学生学习底子薄,厌学现象严重;纪律差,学生迟到、旷课、逃学现象严重;行为差,学生礼仪礼节差,学生宿舍脏乱,抽烟、赌博、盗窃时有发生,存在各种恶习。所以。职校学生基本素质明显下降,传统的常规学生管理教育不尽人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针对以上状况,有必要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为此,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如何把部队的管理融合到学校的学生管理之中,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故而决定在本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所谓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就是学校借鉴军队的管理模式,将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作风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形成的管理方式。它是以军人的严明纪律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军人的严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到教学、生活秩序井然有序。
二、核心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构成了准军事化管理的四个核心模式。
(一)健全管理机构,使军事化管理规范化
1 参照军队编制对学校班级的编制进行改革,按军队团级单位编制编排。学生管理设营、连、排。每班为1个排,由几个排组成1个连,再由几个连组成1个营。营长由教官担任。连长从组成连的几个排中选派优秀学生担任,排长、副排长从各排选派优秀学生担任;指导员由学校政教处正副主任及班主任担任。学校在校生2600人,编制成8个营,连、排的数量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各专业人数来确定。
2 配足教官。从退伍军人中择优选用。以每80-100名学生配备1名教官的标准配足教官。现在学生2600人,配备教官26名。
3 制订《准军事化管理实施方案》。
(二)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军事训练,使学生达到军人的基本要求
1 强化新生的军事训练。短时间内强化队形队列训练,即稍息、立正、跨立、停止间转法、整齐报数、敬礼、蹲下起立、三大步法(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等,使学生很快接受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逐步适应学校的管理。
2 行为习惯军事化。①一日生活制度。结合学校的特点,从学生的作息、集合、操练、就餐、就寝、上课、内务卫生、外出请假等方面按照部队条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起床到集合,10分钟;军事训练,每天一次,共20分钟;集会,快、静、齐;就寝,5分钟内安静;用餐,排队用餐,不乱丢食物。②礼仪教育。把部队礼仪和学校礼仪相结合,制订礼仪条例,对学生在课堂、寝室、食堂等各种公共场所的礼节进行明确规范,并且对学生日常的礼节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有较好的礼仪教养。
3 内务卫生管理军事化。学校按照部队内务卫生管理要求,制订了《内务卫生条例》、《公共卫生包干细则》,要求学生做到一美观:寝室装扮美观;二棱角;棉被折叠有棱角、服装叠放有棱角;三干净:地面干净,门窗铺位干净,走廊栏杆干净;四整齐;手巾雨具整齐,牙刷牙膏整齐,杯盆箱子整齐,鞋子整齐;五清扫,寝室教室天天扫,公共场所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进行内务检查和评比。使宿舍内务达到“整齐、幽雅、安静”的目标。
4 对部分学生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比如擒拿术、格斗术、战术基础等训练科目。
(三)进行革命歌曲教育,形成奋发向上的正气
1 以合唱为主,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军歌、革命歌曲为题材,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说句心里话》等等。
2 每周安排一节课,要求每星期学会一首歌,由音乐教师和教官实施。
(四)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防卫能力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户外训练。它是将一群平时一起学习、工作的人集合起来,并将他们带入一个户外的环境或设施中,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的充分参与以获得个人的经验,然后在训练导师的引导下,成员通过差异化过程的观察反省,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新的态度、信念,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上,达到一定的目标。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
其项目与要求包括:①野营拉练。野营拉练是一种长距离行走的军事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体验拉练的艰辛和到达目的的成功的喜悦。每年或每学期举行一次,每次10-30公里。②场地探险挑战项目,如越断桥、过沼泽、钻“电网”、跳出真我、缅甸桥、绳网、高空钢丝桥、攀车胎、成功墙……每月举行一次。③体验项目,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项目,每周开展一到两次。
三、初步成果
(一)实现了中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
通过实践与探索,建立了适合中职学生管理的新的管理体系,形成效完善的职业学校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的实践模式,建立了一支有创新精神的班主任队伍,实现学生人本发展目标,实现师生互动的管理目标,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中职两年多的养成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具备文明守纪的习惯,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健康的体魄。汽修064班学生钟显津说:“在准军事化训练中,我受益很多,让我在苦中得到乐趣,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激情,让我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了意志,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学风校风
凡是到过本学校的人,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感受到良好的学风、学风、校风,整个校园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计算机052班黄霞说:“以前我们的宿舍,可谓是乱得是一团糟,东西没个次序。现在好了,所有行李,生活用品,常用物品,被子一条线,放置规范,整齐划一,一进宿舍让人有一种美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这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它让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装饰,学会了整理房间。”
【关键词】90后;高职;人本化管理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细观这些90后高职学生的现状,我们不免有些担忧。因此,针对90后学生的现状,实施人本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90后高职学生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
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也不高。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才到校学习的,有的也仅仅只是为了一张文凭。因此,大学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误以为大学就是享乐的天堂,得过且过,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玩上,上课不专心听讲,迟到、闲聊、睡觉,作业不认真,部分学生照抄,有的甚至连作业的题目都不清楚。考试则依赖于考前突击,更甚者把考试完全寄希望于作弊,在学习上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
2.情绪比较敏感,情感比较脆弱
9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极其溺爱,由此就容易逐渐造成 “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学生心理都较为早熟,主观意识强,思想更加开放,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对待感情缺乏理性,容易冲动,一旦感情受挫,心理难以正确对待,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走向极端。
3.世俗观念盛行,功利色彩较浓
青春期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着许多年轻人的思想。许多学生在学校不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相反的,为了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等,而交际应酬、笼络人心、花钱收买、勾心斗角等等,圣洁的大学校园俨然成了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教育管理的人本化
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价值观以及就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90后高职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诸多的复杂性。基于此,对学生管理从认识到实践上都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用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倡导对学生实施人本化管理。
1.人本化管理的实质
就班级而言,人本化管理其实就是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说,人本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班级人本化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班级学生来说,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人”的发现,学生把自己视作管理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是“人性化” 的一个方面;二是人本化管理高度重视 “人”的作用,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各因素之首,也就是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2.班级人本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教师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首要的基本的策略,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和发展需求,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换句话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应当是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不能浮于表面。90后的学生都比较自我,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温暖,感受到教师的爱,进而激发起强大的学习热情,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中教师的榜样和导向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自信心。教师平时要加强优秀班风的建设,克服学生的自我主义倾向,形成一个互相友爱、互相尊重、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实际,以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和亲和力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说,这种管理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力的,只有学生融人其中,才能使人本化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管理的实质在于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这也是学生管理的成功所在。教师要做好积极地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参与学习,积极地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能从这些日常活动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例如,实行班级干部学期轮换制,而不是终身制,竞争上岗,让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享有管理他人的机会,并体会和理解管理者的辛苦。自信是自主管理的关键,学生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有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自信,使自主管理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主管理方法是一种终身受益的管理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控性,学生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这对今后的工作和家庭都大有裨益。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者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中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侯书栋,吴克禄.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3]石莉.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6(9)
[4]王宪平,唐玉光.系统论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关键词:中职;煤化工;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15-02
一、煤化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在煤化工企业的生产人员中,工程师、技术员、技师等操作人员严重匮乏,非技术人员的比例仍然偏高,接受技能培训的一线工人过少。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尤其是新型的民营企业,此问题更为突出。这反映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需要更多掌握现代新型煤化工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技能型操作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可以预计,高、中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今后几年仍然会十分突出。
近几年,随着煤炭产业的迅速发展,煤化工企业对专业技术操作人才的需求剧增,特别是缺乏既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又具有专业操作能力的,且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一线操作工人。为了满足煤化工企业对专业技能型操作人才的大量需求,只能采取短期培训、转岗培训、招临时工等应急办法去解决,这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对用人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只有通过系统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型操作人才,才能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煤炭行业背景、煤炭综合利用企业背景和对这方面专业操作人才的需求现状都为煤化工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契机和就业机会。如何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高职技能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煤化工学生生活现状
中职煤化工学生几乎全部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相对来说基础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得过且过,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生活懒散、贪图安逸、搞破坏等。他们的课余生活时间充沛,但是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组织能力差,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反向行事,不喜欢被安排,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长期循环往复,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休闲和打发时间的心态下虚度而过,他们便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有机会就去网吧,进入到网络世界[1]。
中职煤化工学生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也是我们社会建设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他们的培养和历练,需要我们教育者工作者的合理宏观调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中职煤化工学生将会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
三、做好中职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中职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中等职业院校煤化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学生质量的千差万别(有的学生是初中没有毕业,有的是高中毕业),使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一个难题,也给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赋予了新内容、新特点。所以,必须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发挥教育和管理两大职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中职学生选择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原因是中考、高考落榜,为谋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行为上有很多不良的习惯,自制力非常差。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用心去说服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才有希望和动力,才能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另外,教育者要不断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人生观,让他们明白社会上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业人才,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两者都是人才。要经常给他们讲一些能工巧匠的故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技能是谋生的本领,坚定了他们学好专业技术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空间,如果把学生放在被动和受管理的位置从而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会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附心理、屈从心理和压抑感,会限制他们的个性发挥,严重时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因此,要勇于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们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要让学生在教育管理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教育管理。尊重和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互相合作,学会独立工作,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高,从而加深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与理解[2],减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
3.积极开展活动,树立良好班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生动新颖的形式教育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追求。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学工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以及学工部的布置,制订班级的班会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让我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美好”的演讲竞赛主题班会,这样的班会对每个同学多少都有触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写作和表演的才能,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班风,就要有好的班规。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可行的班规,学生执行的好坏都反映在每个月的操行评定分上,几乎一个星期公布一次,一个月总结一次。学生纪律好的、参加活动的、做好事的都根据情况不同加分,违法校规、班规的扣分。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首先是影响到自己的操行分数,还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改正,还直接影响班级的集体荣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好的班风也就形成了。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角色和岗位职责任务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主任的能力。班主任每天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整体,他们的思想活跃,易于激动,也会创造性地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所以班主任要克服疲倦的心态,要以主动的精神去面对学生。爱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既要学生敬你,又要学生怕你和服你,应成为学生可敬、可信、可亲的朋友。要始终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心换心。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等,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经常在学习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经常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和学习方法,对违纪的学生反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方方面面与学生交换意见,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自己最多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想法和做法,让他们站在班主任的位置和角度去思考和处理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理顺关系,沟通思想,避免误解。
5.锻炼优秀的学生干部。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并发挥其作用。班干部作为班级的核心,是班集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队伍,对管理班级、营造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的学生干部在初中有干部工作经历的不多,“三好学生”的奖励在初中也很少有机会获得。学生骨干面对新的机遇,自信、热情、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但是,因工作经验不足,学生又难以组织,又会使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要重视学生干部、团员、学生先进人物的优秀群体建设,及时给予指导,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中可以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3]。
6.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丰富课余生活。中职生的课余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这个局限的区域里度过的,那么就驱使了很多学生渴望摆脱这个区域,想方设法离开这个区域。处于叛逆期的中职生有着一个共性,他们对规范和要求有着极大的反感,若是以强硬手段加以约束和制止,只会造成恶性结果。
四、结语
中职煤化工学生是煤化工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的培养仅仅靠我们每堂课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教育,共同关心中职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要找准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在宏观调控下对学生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积极组织、鼓励参与、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共同营造人人爱参与、人人都喜欢的美好校园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彭志斌,梁丽媚.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职生;班级管理;羊群效应;德育管理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多是处于16-20周岁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常常通过标新立异的装束显示自我个性。但是,中职学生毕竟缺乏社会阅历,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缺乏应有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一旦见到身边的同学有什么违纪举动时,极易出现从众心理,公然效仿,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班级管理。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及时分析并制止学生的从众心理行为,才能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为此,笔者以“羊群效应”为启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颇具成效,现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交流如下:
一、认识“羊群效应”,启示班级管理
羊群(集体)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是,在这个羊群(集体)中只要有一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群起跟上。比如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有这样一个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第一只羊率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效仿那只领头羊的样子,跟着跳过去。接下来,牧羊人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它们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运用到教育中,现在的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仍然不足,面对诱惑,常常缺乏必要的判断,容易出现盲目跟从的现象,导致“羊群效应”广泛存在,时时都产生着负能量和负效应。因此作为中职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性格特质,因时、因地做出科学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这就是“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启示。
二、运用“羊群效应”,优化班级管理
1.物色“领头羊”,引领勤奋学习
(1)班主任当好“领头羊”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都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已经是人尽皆知。举个例子,曾经听闻有一位班主任说他带的班级中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因为她本人就喜欢看课外书,在课后与学生闲聊或是班会课上总会时不时的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书籍给学生,甚至还有学生曾用手机捕捉她倚在栏杆、坐在草地上捧读书籍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获赞不少。渐渐地,班级中读课外书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就这样不自觉的形成了。可见班主任的所作所为对学生产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因此,班主任应当好这只“领头羊”,以身作则,引领中职学生勤奋学习,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2)班干部当好“领头羊”群雁高飞头雁领。一支精干高效的班干部队伍无疑是一个优秀班集的“领头羊”,如果把一个班集体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发挥着表率作用的班干部们就象是“柁梁”一样,支撑着班级体这个“大厦”。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上,曾经有一位女生酷爱整洁,且性情温顺,经常带头做班级的卫生工作。为此,我选了这位女生做宿舍长和班级劳动委员,在她的带领下,班级里的“洁癖”者竟然多了起来,宿舍里干净整齐,班级卫生检查评比总是排名前列。每日清晨,我总能在教室中看到擦、拖、扫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洁癖”者使得教室内的课桌不再散乱,走廊不再有纸屑,角落不再脏乱……这就是“羊群效应”。因此,班主任应重视对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这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3)特长生当好“领头羊”班干部的人数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班主任可以合理利用特长生充当“领头羊”,发挥特长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所在,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小助手。比如,现在的中职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常听老师抱怨说是语文课上、英语课上总是很沉闷,学生都不愿大声朗读。针对这一现象,我推选了班上一位性格活泼、爱好模仿播音主持的女生为“朗诵领头羊”。一段时间后,主题班会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朗读课上,学生朗读、演讲的频率逐渐多了起来,学校中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班内的学生也都开始踊跃报名。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2.及时引导教育,切勿“亡羊补牢”
(1)开展调查,掌握情况学校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及时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要做到及时认真的开展调查,摸清底细,冷静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保班内风气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有一次,班长在课后向我反映班内近来有部分同学做早操时总是迟到,不听从值周班干部教育。为此,我特地提早到校亲自检查学生的出操情况,发现情况确与班长反应的相一致。接着,我召集这些学生开会,以了解情由,有的学生说是天冷了起不来,要睡懒觉;有的学生则说是看别人没去,自己也不想去了。了解情况后,我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并指派了其中一位较为活跃的学生担任组长,协助值班班干、体育委员负责这一组同学早操的出勤情况,如果有人没有出操,要及时向我反映情况,并说明缘由。结果在学期最后的四周内,这一组的学生都做到了及时出操,表现良好,重新回归到班集体这个大部队中来。(2)引导教育,工作扎实在中职学校,学生违纪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当班级中有个别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如果班主任认为只是小事,对其视而不见的话,一旦形成“羊群效应”再出手干预,恐怕“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了。因此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应扎扎实实的做到对学生的引导教育,避免违纪现象在班中蔓延。比如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现象,在平时,班主任要灌输考试不作弊的思想,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考试,告诉学生考试作弊等同于竞技体育服用兴奋剂一样,让学生牢记作弊危害。一旦发现学生作弊,就要严肃处理。对中职生来说,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变“管理”为“引导”,这样的方式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能确保班集体成员的思想统一、行动一致。(3)提前判断,清除萌芽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6-20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思维变化,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要有提前意识,针对在班内观察出的一些不良动向或是从班干部那儿了解到的问题,要做到提前判断,给学生“打预防针”,把班内的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班级管理工作的被动。比如每个学期初,学生往往受“假期综合症”的影响,学习纪律松懈,甚至还会有学生出现课上玩手机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蔓延开来,对学风的形成恐怕是致命的。为此,班主任应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一些现象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注意到学生的思想变化,避免“羊群效应”的消极作用,才能引导班级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班级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可立则”。新时期,新理念,我们中职班主任也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了解,找准着力点,给予科学、及时的引导,运用“羊群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作者:张忆 单位: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化工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不一,职业病防治水平高低不同。企业必须从职业卫生组织管理,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职业病防治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1、中小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病病人不断呈现,职业病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国家高度重视,根据职业卫生管理需要调整相关部门监管职能,加强监督管理。但是由于职业病的隐匿性比较强,从接触职业病危害到发病需要一段时间,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后才能暴露出来,加上市场经济转型前期的粗放发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职业卫生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职业病防治意识。
1.1职业卫生组织管理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正在逐步走上正轨,而职业卫生管理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部分中小化工企业没有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为应对监管,大部分企业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依托安全环保部门或行政部门(后勤部门),导致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或职业卫生管理流于形式,或不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或没有整合成有效管理体系.成一纸空文,无法达到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需要。部分条件较好的企业设置有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但医务室、保健站人员只行使职业卫生管理部分职能,如日常保健、应急处理等。他们往往不参与现场管理,不了解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防护状况,因而缺乏对职业卫生工作全面、统筹的管理,形成资源的浪费。
1.2职业病防护设施
近年来化工企业根据国家、地方整治要求,基本完成了向化工园区集中搬迁建设过程,但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使得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不规范。加上化工企业建设项目甲类厂房较多,防火、防爆等级要求高,职业病防护设施投入大,部分企业没有委托资质单位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有的自行设计,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无法长期正常运行或效果不佳。有的企业甚至没有防护设施,仅仅依靠门窗的自然通风,简单的机械通风,防护效果可想而知。
1.3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我国化工企业众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政府层面对企业的职业卫生教育仅仅在企、比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中开展,大量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接触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没有得到较全面的教育、培训,对职业病危害缺乏认知,缺少自我保护意识。1.4个体防护用品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产品十分复杂,有机溶剂、无机重金属;固体粉尘、有毒气体;高、剧;放射源等等;劳动者工作时往往都有接触。尽管安监总局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纱布口罩代替防尘、防毒口罩,但仍可见部分企业一副绵纱口罩,既防尘又防毒,明显违规使用。而有的企业虽有发放。员工常常是丢在柜子,带回家里,或找各种理由不愿意佩戴,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企业认为我发放了,员工不使用,也没有办法,缺少指导、督促机制,使劳动者失去最后的防线。
1.5职业健康监护
由于认识问题,常常有企业将职业健康监护体检安排在没有职业健康监护资质的单位;或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周期要求安排:或没有按上岗前、在岗期、离岗前要求开展:或者开展的项目不全;或者参加的人数不足:有的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没有复查;对禁忌证人员没有处理:有的没有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没有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使职业健康监护成为一纸报告。1. 6应急救援
针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安全、环保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理,化工企业有着足够的重视,制定有事故处理应急救援措施。但对中毒、职业病事故发生往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没有配备急救药品;缺少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有的企业应急救援药品不全;有的急救箱放在办公室,锁在柜子里,一旦发生事故无法正确应对。
2、加强中小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职业卫生组织管理
企业应成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建立、健伞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整合成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规范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作用,让他们参与现场管理,掌握生产现场人员、设施、环境状况,提高职业卫牛管理水平。
2.2规范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使用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化工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要求高,职业病防护设施投入大,企业应委托有资质单位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按要求对防护设施进行验收后投入使用。已建企业应委托有资质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每年对工作场所进行一次检测与评价,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根据检测、评价结果做好防护设施管理。有条件企业可设置在线监控仪器,防护设施一旦损坏,及时发现,及时组织维护,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企业应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优化工艺,优先选用无毒、低毒原辅材料,减少、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
2.3加强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除了要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人员应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有了对职业病危害的认知,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4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个体防护用品是劳动者自我保护的最后的防线,化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特点制定劳护用品使用标准,配备适宜的有资质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同时企业要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的指导,建立督促机制,保证正确佩戴。
2.5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检查应委托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按上岗前、在岗期、离岗前要求开展:按规定的时间周期、项目要求安排;明确参加的人数: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应予复查、处理;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本人;对发现职业禁忌证或疑是职业病人员应及时处理、报告;同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6制定应急救援措施
企业应制定职业中毒事故处理应急救援预案,重点场所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配备应急物资、器材、急救药品;组织中毒事故处理的演练,一旦发生事故能正确、有序应对。
2.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目前职业卫生中介机构在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依据。企业应依靠中介机构的技术力量、指导开展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同时中介机构要全面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好企业。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管理,全面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3、结论
中小化工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行业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企业应落实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职工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水平、防护意识,全面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关键词:学生工作 人性化 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可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 也更开放。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社会阅历,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不成熟,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必要的引导和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目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
学生大多是农村籍学生,思想纯朴。但同时也表现出集体意识薄弱、适应性差、解决问题能力弱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目前我所在的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缺少磨练,在心理上过分依赖于家长和学校。
(二)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强。具体表现在:缺乏挫折教育,面对失败困难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对身边事物敏感,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容易形成小团体;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心里压力过大,自卑、敏感、脆弱。
(三)创新思维意识差,接受能力强。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对社会热点和文化潮流有自己的见解。
依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生工作中必须解决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树立与培养、组织纪律性的建立、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等问题,探索现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二、坚持管理的人性化,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材
管理的规范化,是建立良好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然而实际上,如果采用过度教条化、形式化的管理办法,必然会导致学生逆反情绪、抵触管理,这样一来不仅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一)视互联网为工具,建立虚拟家园。刚才提到,学生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强,热爱新鲜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目前手机的普及率极高,可以使用通信软件将所有学生的手机号码全部加为“好友”,但凡任何重要的信息和通知都采用群发短信的方式发给每一位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代替了传统的让学生之间相互通知或班会通知的形式,减少了多余环节,避免消息传递的不对称性,让辅导员“隐形”于学生面前。
在与学生交谈当中,学生都反馈到这种群发短信通知的方式很“潮”,效率也很高。不仅如此,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博、网络相册等都是一系列互联网衍生产品,也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另一重要方法,我将班级QQ群、微博、网络相册定义为“互联网虚拟家园”。用“家”来凝聚学生,用“家”来温暖学生,互联网虚拟家园不仅仅是一种称谓,也成为了学生心灵的靠山和归宿。
(二)视学生为重要主体,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一视同仁就是不戴有色眼镜、不带偏见的对待学生,不因学生家境而漠不关心,不因学生性格偏激而疏远。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要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真心去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适应环境;对于家庭离异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读一本书、写一封信、谈一次话的方式使学生克服一些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的心态。要根据思想倾向和情绪状态因势利导, 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三)视寝室为“第二战线”,积极心理疏导。将“一切为学生、为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我认为,学生主要面临的是对未来感到困惑、对人际关系感到乏味、对学习生活感到不适、对个人感情难以宣泄的四大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困惑,积极疏导。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向学生问寒问暖,关心学生生活,适时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多走进学生宿舍看看,从另一个层面接触学生,能和同学们促膝谈心,从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等方面入手及时帮助解决学生们在住校生活中出现的情感、人际交往及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走进寝室,我经常有新的发现:不少学生在教室的时候表现得很拘谨,不愿意多说话,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但在宿舍里这部分学生明显开朗,卸下了包袱,气氛比较融洽,跟老师交流、谈心,谈话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树立活动为载体的思想。学校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预演,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会相处,学会交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准备,所以,当老师眼里的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未来人的幸福谋发展。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在和很多学生谈心过程中了解到,其实学生进入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动机是为了打发空虚的空余时间。这就要求辅导员能够组织、鼓励学生举行、参与多种诸如K歌比赛、趣味运动会、知识竞猜等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充实空余时间,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陶冶情操。让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空余时间安排在图书馆里、教室里、操场上和同学中去。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学勇 韩凯. 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人性化管理[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6(3):134-13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管理 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规划和设想,是在对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而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还是比较模糊,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学校对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也不尽完善,极少数同学能在大学期间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所以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己经迫在眉睫。
1.现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学生自我认知不明、自我定位不准
对于刚熬过高考的大一新生来说,还未改变高分数的学习目标。在自我认知仍不成熟,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晰。随着知识的累积,在认知上有所提高,但对于自身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这些动态因素仍不能很好的把握。在认知不明、定位不准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学生容易造成所学非所用、所愿非所能等问题。
1.2学生自我规划管理自主性不强
大学生特别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较薄弱,没能较好地综合分析自身和外部环境。现今90后的大学生虽有个性做事有冲劲,但持续性差、自主性不强。就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学生在大一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都很少在大二大三继续做规划管理,除非专业目标和职业定位十分明确,但这些只是少数。久而久之,在大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容易冲动盲目地就业,无形之中增加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
1.3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停留在书面教学,缺乏个性化指导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了帮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只是停留在课程教学。广东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在教育理念、方式、实践等均明显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的发展。因为我们学生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学专业和学科不同,特别是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条件都存在不同,如果仅靠大班教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这就学校要创造条件去加强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个性化指导。
1.4学校重短期效益,轻全程规划指导
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成就业指导,实质上是“问题性”指导,而非“发展性”指导,也就是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全程化指导,从这一点看出学校职业辅导体系的不完善。虽然都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总体来说,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在四年级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讲座。这样也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一般来讲,大一学生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能初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理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课程的加深,大二、大三的学生对原来的职业目标开始逐步偏离,学生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与帮助的情况下很难自觉地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不可否认老师无法完成对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如何让全程化指导能真正落实到位,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完善辅导方式。
1.5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由就业指导部门人员或辅导员担任此项工作,普遍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职业生涯教育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职业规划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渠道培养、培训,普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导致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难以系统、科学、高效的开展。很多辅导员反映:常规工作量已经很大,再加上教学工作量,真是力不从心。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能提高教学和辅导质量,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6政府重视高校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2011年11月1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可见就业率是高校的生源的保证,生存的保障,特别是民办高校。社会也往往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追求高就业率,进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就业率,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辅导。一定程度造成就业质量不高。
2.信息化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与优势
“信息化管理”是指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高校实际出发,设计出来的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辅助系统。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特点,将职业规划分为四年八个学期。同时,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整合,且这些课程的作业、课程考核均在本系统中完成,学生也必须定期进入系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进行评估和调整,如果学生没有按规定进入系统进行评估和调整,系统将会对其进行预警,并影响下一门课的学习。形成一个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框架,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助系统。老师们可以基于本系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则可以利用此系统,定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其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加吻合,在就业时最大可能使其达到人职匹配的效果。所以,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2.1更加清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有利于职业规划指导
“信息化管理”则是根据学年制管理的特点,把整个大学学生生活分为四年八个学期。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则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细化,分成四年八个学期,每学期,学生将定期上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上去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这四年里,学生们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不断发现自己特点和特长,其个人的人生规划目标也将会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去完善。而“信息化管理”将会把学生的每一次调整都在系统上面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到自己的规划情况和成长过程,老师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规划情况和成长的轨迹。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不同专业,不同人群的职业规划特点,有利于今后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2.2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
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存在着“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际践履意识”的特点。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我认识不明、职业定位不准;另一方面是国家、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专业教师欠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所以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只能是理论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探索、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在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作用也是不明显。
“信息化管理”则是从这一不足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指导》等这些与职业规划有关的课程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系统来完成作业和课程考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定期上系统去完成作业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习。这样,学生不再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是一种作业或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把它与这些课程全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其本人也必须定期上系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并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去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个性和局限等人格特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激发和调动主动学习和自觉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化,大学生们的就业意识也将会随着发生变化,他们将会不断注重就业的内涵,注重专业对口率,从而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就业质量。
2.3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求职心态更加理性化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化,大学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就业难”也成为社会讨论和研究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国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造成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职业规划或职业规划管理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五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则很明确要求职业规划者在规划前必须全面了解自我、社会环境,然后通过抉择制定个人的目标。而“行动”则是职业生涯规划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计划没有付出行动的计划是一个空计划,是不成功的职业规划。所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职业规划成败的关健。
“信息化管理”强调大学生们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并通过与之相搭配的后续课程(《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继续引导大学生不断去探索、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定期进行生涯规划管理,不断完善自己规划目标,使其目标与个人的专业能力及社会需求更加的匹配。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帮助,使得学生们主动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学习更加自觉,目标也更加清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参加企业应聘前,已经很清晰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专业能力,适合那样的工作,其求职心态也更加理性化,也提高了在大学生们的职业兴趣和工作满意度。
2.4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对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情况进行评估,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路线和职业发展目标。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人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它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新的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来积极促进作用。
3.结论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技术要求也逐渐高端化,可以看出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所需,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方面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家、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职业咨询机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现在所做的大多为职业生涯理论教育,其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而要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大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管理。
在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规划管理能力,提高职业规划的成功率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即将面临的问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一套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辅助系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它将更加有效的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协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并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们不断进行职业探索,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专业老师;老师们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全院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和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轨迹,便于老师们对学生们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管理者;因为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转变,由以前被动学习到我要学习,学生们也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其责任感也更强,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更加自律,这对于学校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普及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种趋势。高校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而利用高科技技术设置出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实操性有应用性。
注:本论文为201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化管理促大学生成才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2011cz034。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夏韩辉,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黄伟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州/510440)
摘 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辨清了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关键词:学生管理;制度化;人性化;融合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学生暴力、状告母校等事件不时发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往主要运用制度化管理的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现代高校管理理论的研究,人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要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从传统的学校管理学生变为学校管理和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1]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训斥,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空洞的说教多,心理交流、辅导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学生管理的权限和主体不明;当学生的权利遭到损害时也得不到有效帮助等。这些特点就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反感,从而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导致我行我素等不良结果。这些矛盾产生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进行反思,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问题可能多出在学生的管理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具体目标,但这些具体目标都必须围绕一个根本目标,朝向一个价值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理念,强调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当作管理的最高目标,把学生的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当作管理的根本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坚持以管为本,还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这两种不同的理念直接导致不同的管理行为和效果。事实证明,实施人性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学生之间的很多矛盾,降低学校管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构建民主健康的师生关系。
2.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单一,趋于表面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强制性的管理理念处于主导地位,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会碰到新问题,发现新情况。高校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这既是时代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又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反思以前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充斥的是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和奖惩细则,这类制度置学生于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之下,管理工作趋于形式化、表面化,导致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被深深压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受挫折,从学生思想深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一纸空话,尤其在心理问题的开导、人生目标的确立、专业方向的选择等涉及学生发展的大问题上,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成为具有创新思维、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兴趣与潜能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尊重。因此,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必然被提上日程。
3.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全面性、层次性和现代性,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拥有更广泛的管理学知识和懂得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出现了事业心和责任心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同时,较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在组成上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有些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重点关注科研和自身业务教学,致使他们花在学生管理的时间较少,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大部分兼职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学生管理工作者出去学习、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较少,导致他们的业务素质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2]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意义 1.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克服了单纯制度化带来的弊端
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强制性管理,只关注理性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学生管理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规定化。这种模式可使各级学生管理工作者职责分明,学生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其不足之处在于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机械化,学生本人的潜能、兴趣和个性等得不到有效的发掘和培养。学生管理一定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应采用刚柔并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未来学生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上,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需要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顺利实现管理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激励大多数人、约束少部分人是制定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制定规章制度应得到大多数师生的认可并形成共识,使作为执行者的学生能积极感受到自己的义务与职责并自觉遵守,而不是消极地服从与执行。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中,还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学生中的具体问题要因人而异,灵活处理,这些都是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要求人性化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3.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现在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自尊心和个性比较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更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换位思考,缺乏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上述情况表明,传统的“一刀切”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人性化管理正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所采取的“量身定做”的管理方式,这种模式把“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由过去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现在的服务性管理,这是管理理念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管理理念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管理的对象,是按照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实施的人性化管理。
三、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两者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制度化与人性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互为对立的关系
制度化管理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组织机构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是强调依法治理,严格依循规章制度,不因个人因素而改变,强调“规范化”的一种管理。纯粹的制度化管理较少考虑个人因素,是一种刚性管理。而人性化管理,从字面意义上说,即是以人为本,在管理中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性化管理在于实现个体的发展与价值,是一种柔性管理。因此,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若强调制度化管理就无法实施人性化管理,若重视人性化管理就兼顾不了制度化管理,两者不可兼得,否则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制度化管理或人性化管理。但是,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相比较而言,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人性化。所以,人性化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缺一不可。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艺术性,而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科学性。没有制度,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标准和依据,而没有人性化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将失去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制度的完善为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
误区之二: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化管理
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人性化管理会因人性的弱点在管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管理混乱,以至于毫无章法。在这里需要分清一个概念,这就是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而人情化管理则是没有制度作为管理依据,单凭管理者个人好恶,没有科学根据,非常主观的一种管理状态。所以,人性化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开制度而只讲人情的,它是一种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人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人性化”是在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冷冰冰”。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信任人、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更大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优秀人才的良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人性化制度是基础
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制度之上的,离开了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将没有依托,各项工作将成为一盘散沙。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来充分表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态度和要求。[4]问题的关键是制度要合理科学,符合时展要求,既要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同时还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空间。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听取他们的合理需求,甚至让他们参与制度的制定,使制度的产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制定出公正合理、严格平等的学生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不是放任管理,更不是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制度作为管理依据,是科学规范而具有原则性的,它不是降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是更注重提高管理学生的艺术,改变管理的方法和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
2.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键
理念主导行动。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换位思维的方式,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各项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展开,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来,始终以学生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工作的把手,把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尺度,让个性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得到充分自由发挥。要积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服务体系,从以强制性教育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转变到强化服务、引导和沟通的新格局上来,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抓出成效。
3.注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重点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他们乐于对自身的生活、学习进行决策和控制,因此,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和实行学生工作以管理者为指导、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服务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要善于多角度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尊重他们的民利,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做到把外部的制度管理与学生内部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学生成立自律会,检查、督导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在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树立自律、自强意识,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或担任班主任助理等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明评比活动,学生有权对关系根本利益的大事向学校提出建议;放手让学生会、团委以及相关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一支稳定、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保障
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的管理模式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每个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建设好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不断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和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来。榜样的作用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教师作为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及知识素养,处处树立榜样作用,在管理中融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工作中还应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正确的决策能力;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朋友,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以个别提醒的方式指出不足之处,少当众批评,多用鼓励、启发、商量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命令语气;用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做到对学习好的学生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对出现差错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严肃的批评处理并帮助其寻找原因;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谦虚的作风,善于多方听取学生的意见,修正工作上的不足和偏差。[5]另外,还可采取听报告或讲座,出去调研或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使之真正成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管理手段。在制度化管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忘制度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更新观念是前提,建立制度是重要保证,研究学生需要是基础,学生参与管理是基本原则,激励是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生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谦益,刘元元.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10(2).
[2]魏伟华,吕慧华.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0).
[3]徐晨.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统一[J].教育,2011(11).
关键词:学生宿舍 社区化管理 高职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57-03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考验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共同发展的产物
学生宿舍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严重冲击以前按院系行政班级管理的模式。特别是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校园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学生宿舍管理转向社区化运行,学生在消费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理念,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导致二者容易产生摩擦。住宿条件的千差万别,出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乃至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学生更多地以个体为活动单位聚集学生宿舍学习和生活的频率更高,使得“班级”原有集中教育管理的阵地不断淡化,学生“班级化”管理向“社区化”管理转变,“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行政化”管理趋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教育职能以分散化、小型化的管理与服务,如个别约谈、小型座谈、接待访谈等,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而信息传递、意见反馈、疑难解答等教育管理活动则主要依赖于电话、校园网、电子信箱、网上办事大厅、QQ群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来解决。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与传统的宿舍管理相比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拓展
高职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互动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管理对象,又是学校服务工作对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寓于服务工作之中,没有良好的服务就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生成才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由班级向学生宿舍转移,创新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上注重“以人为本”。学生宿舍工作涉及岗位专业多,服务质量高,服务的点多面广线长,持续时间长,安全责任重,在规范、监督操作流程的同时,强调服务的过程化,注重整体把控和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发现问题,按不同等级和程度,对学生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识别出防火、防盗、防意外等因素若干,按照可控、不可控做出分类,第一时间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实行“人员、电话、网络”全方位24小时值班“零距离”接访,改变“服务信息不对称、解决不及时”的局面,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访、服务回访,及时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营造安全、文明、和谐宿舍氛围,构筑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社区。
二、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对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影响
众所周知,宿舍社区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及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新时代的高职生特点多,变化大,服务学生过程中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学生服务工作的旧有体系满足不了学生生活的高需求
1.学生宿舍发展不均衡增加了管理难度。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大发展,学生宿舍的规模在扩大、条件在改善、管理在规范,服务在提升,整体态势良好。但均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新旧宿舍、不同规格宿舍仍然将长期存在。由于硬件设施和客观环境的不同,宿舍规格的差异而出现多种住宿收费标准,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即便学校分别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学生通过比较也总是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满意感。
2.行政化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以往高职院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管理事务多服务意识少,对学生训导多权益保护少,不从方便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管理思维基本上属于管、卡、压,强调对学生的严格规范管理,强调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让学生听话,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诉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被动地位,未能摆脱“缺漏补漏”的“消防”式的工作局面,未能真正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停留于解决局部问题、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应付工作检查的状态,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二)服务学生工作的网格化机制不健全
1.难以保证有效的学生管理组织。学生管理工作中,围绕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队伍发展不均衡,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学生而言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
2.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和措施,以致出现协调上的困难。表现在: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总是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的局面;后勤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脱节,服务育人意识不强,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文化设施不足,文化活动单一,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等等。
三、学生宿舍社区化运行下高职生教育管理的新对策
(一)理顺关系,网格化管理,推动宿舍社区建设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之目标,必须把学生工作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学生工作是全方位的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1.加强学生宿舍管理的组织协调。在当前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已不仅仅是对“人”或“物”的管理,而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安全保卫以及后勤管理等部门紧密配合。为统一指导和协调学生宿舍多方面的工作,成立“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之类的领导机构,并根据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职能成立相应的工作部门,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层次、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培养一支辅导员、保卫人员、后勤保障员专业化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到人,责、权、利一致,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负责确定工作计划和任务,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指导、检查、督促、协调各工作部门的运作,各部门则根据既定的任务和要求开展具体工作,从而使学生宿舍管理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作体系。
2.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年级宿舍辅导员制。一是宿舍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宿舍为社区平台的“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管理系统,强化以学院(专业)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二是辅导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对个别存在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经常深入“特殊寝室”找“特殊学生”谈心、沟通,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并做好谈心记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宿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问题预防的重要场所。三是宿舍辅导员要在宿舍设置服务队、信息员,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促使辅导员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辅导员要指导学生进行宿舍规范管理,弄清楚怎样对宿舍进行检查评分,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到:“三线”,即:鞋摆放整齐一线、毛巾排列一线、衣物晾晒一线;“一规范”,即:书桌、书架、日用品摆放规范;“一整洁”,即:被子、床单、枕头整齐干净;“五无”,即:无违规电器、无麻将牌桌、无异味、无违纪行为、无不文明礼貌行为。使安全、卫生、纪律、文明礼仪、文化建设,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二)转变职能,多元化管理,推动文明寝室建设
宿舍是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重要场所。抓好“环境育人”的心灵课堂是文明寝室建设的目标,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学生宿舍成为主流。
1.学生工作职能从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宿舍社区化的管理,学生是缴费入住的,这就与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学生宿舍管理部门有责任为入住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务。一是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热情周到的关爱,做到“耐心、细心、爱心,眼到、嘴到、腿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二是宿舍设置“有事请找我”告示牌以及“温馨教育与提示”公示栏、黑板报、爱心箱、意见薄等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困难和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三是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宿舍区设立医疗救助服务点和报警电话,并安排专人值班,以便及时处理学生宿舍重大伤病和其他突发事件,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2.宿舍社区化突出学生自治职能。宿舍社区化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宿舍辅导员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生存之本,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消除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建立一支以宿舍长、楼层长为基础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队伍”。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同时,大力实行学生社团组织进宿舍活动,按区域分组建立宿舍安防的学生志愿者组织,加强学生宿舍楼层长、生活部干部、干事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宿舍日检和夜巡、信息反馈、文化活动以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学生宿舍的住宿、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的检查常态化,根除安全隐患,处理好学生在宿舍的各类突发事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层层落实,强化责任。
[本文为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2011-2012科研立项课题《宿舍公寓化下高职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浙教后勤【2012】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C053)]
参考资料:
1.张棋.教育关注:高职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N].北京考试报,2005.07.13
2.王振洪.社区的思维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角度的一种新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3.王海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浅议[J].企业导报,2011(7)
4.黄磊.关于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5.周宗辉,杨乃鹏.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