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8: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1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重要性;高效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就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将一些生活实际与小学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学好这一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这门课程充满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来说,也需要兴趣来做调味剂。当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充满兴趣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果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的话,就会觉得数学课非常枯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死读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此外,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培养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以一些较为直观的、具体的事物为例。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正是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现实生活情境的再现,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高效运用的措施

1.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化教学更好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观,不能将分数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还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将现实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最后,还要树立生活化的角色观。将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提高教师的素质。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会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而对生活化教学在理解上存在一些歧义,这就阻碍了生活化教学的进一步实施。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

2.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素材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素材。首先,在选择素材上,教师要选择一些与学生联系较强的素材,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还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素材,这些素材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其次,在这个素材上,要合理地筛选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要求对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还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减少素材中对数学教学有干扰的元素以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元素,最后再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重组,使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相对紧密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创设一些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情境,如问题的设置要简单明了,环节设计要相对简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被一些繁杂的道具和物品所吸引,专心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抓住生活化教学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小学数学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许多数学知识就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但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将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物品与教学知识联系起来。如:电话号码、购货发票等。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刻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及其数学知识运用的奥妙和科学,在提高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情景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又较为薄弱,造成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实现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或者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分类”这一概念时,老师可以就可以利用学生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景,到超市买东西时,货架上的东西不同,学生往往会买吃的、喝的、玩具、文具、日常用品等。通过再现学生超市买东西的生活情景,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实践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实际活动更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记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除了课堂上,还应当包括身边同学、朋友或者课外活动等。因此,生活化教学法还需要教学方法化,打破传统的“教室―课堂―书本”的知识来源渠道,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促进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中,元旦来临之际,利用班级组织联欢会的机会,可以安排和组织学生逛超市。老师将价目表列出,给予一定的任务和预算,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完成逛超市购买礼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作为超市购买的主体,势必会考虑到如何省钱、如何选取等。

总之,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自觉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活化教育,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

关键词:数学知识 高中《生活与哲学》 合理运用 教学效率

哲学是一门抽象度很强的学科,它生涩难懂,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寻找数学知识与哲学的汇合点,用数学知识理解哲理,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1.运用数学符号来明确哲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对内涵不同而文字表述相似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强化它们的区别。《生活与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具体的运动形式” 、规律≠联系、质变≠发展、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等

1.2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特点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明确它们的属种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 、“∈真理” 、规律∈联系等。

1.3对外延和内涵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说明它们在使用时的相互替代性。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1.4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可以用“=、”等符号来深化对哲学理论关系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讲到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我请同学们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上述内容中的观点,他们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用“1+1>2” 、 “1+1=2” 、 “1+1

2.用表示集合关系的欧拉图(韦恩图)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政治学科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既要从内涵上来理解和区别,又要从外延上来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讲述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集合图形来辅助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学科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欧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3.用数学上的直线图或曲线图来反映《生活与哲学》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它们,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学生也难记忆。在教学中如果用线段图来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原理具体化、简单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前进性与曲折着性的统一

4、活用“排列组合”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中,第二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这一教学内容,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游戏,同学们在欢笑声中体验到:“摸奖”的快乐,也认识到了因排列顺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2]

5.活用数学集合“交集”概念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加以解释,效果很好。二者关系好似如下关系:

个性:集合A={a,b,c} B={a,b} C={b,c,d}

共性:集合A B C的交集,可另命名为D={b}。

交集D的元素存在于集合A、B、C之中,没有集合A、B、C也就不存在交集D,同样集合A、B、C也不能离开交集中的{b}。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讲授。关于集合,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已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方法更容易。[3]

以上所提到的数学方法,都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政治理论时能充分活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地思考和运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就能显现出趣味性、生活性和严谨性,师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定能受益匪浅。

总之,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本来关系密切,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一定会改善我们的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论数学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贵州省瓮安二中 黄 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有教育家说过:“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但又高于生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学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存在的,只有充分发挥数学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突显数学学科的真正价值。小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发展还不成熟,对于较强的逻辑思维的数学学科知识不具备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教师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进而理解数学知识,达到课堂有效性的发挥。此外,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真正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从

而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学科研究的事物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并不能很快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研究对象的原形,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数学知识,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回到课堂和书本中来,这样既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达到了数学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环形面积的时候,通过图形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如果教师将学生熟悉的DVD光盘引入进来,学生就明白环形的面积是大圆减去小圆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自主研究等方式来学习,学生既懂了环形的面积公式,获得了新知,也提高了学习技能,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解决问题。

二、捕捉“生活现象”

小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应用题的解答,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现象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应用题解答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画图分析、重复讲解等方式都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形成了“谈应用题色变”的状况。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现象的积极作用,设置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拉近学生与应用题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蛋糕等现象进行举例,并伴以反问的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生

活化的例子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析和讨论,并在之后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和分析,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在新课学习完之后可以通过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窗帘布制作等生活化例子引入课堂中,通过让学生思考和互动的方法让学生考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窗帘布的制作并不是简单的长方形的窗子面积计算,而是要考虑一些实际问题,

如窗帘的宽度应该比窗子的高度长一些,要垂直调到下面来,如

果是两边拉的那种窗帘,也要考虑中间重叠的部分等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例子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其中增长见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生活例子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来,要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的较强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边芳.生活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丝绸之路,2010(4).

[2]肖建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3]张宏光.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2005(5).

第5篇

小学数学是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不断开创教学的新局面,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数学的精髓,通过更有趣、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生活情境的展开,便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注重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让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难题。该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应当得到教师的重视。

一、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1.印象直观

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给小学生留下简单明了的印象,让小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就非常容易被启发,对英语的学习感到简单并觉得有趣。

2.形象化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上通过进行生活情境的教学可以把数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更具体直观地展现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容易、便捷。数学知识系统性非常强,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运用生活情境的展开则可以让学生“直面”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让“系统逻辑性”走到学生的身边,简化学生学习步骤,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3.强化学生数学能力

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实际操作和探索的能力。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课而不关注小学生对课堂所讲内容的接纳、理解能力,则会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长此以往,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更无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形成连贯性。生活情境的展开则可以改变这些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1.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相关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到处都弥漫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生活现象中捕捉数学的闪光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重要的数学知识。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便将生活现象与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进行了生活情境的创设。笔者让学生在升国旗的时候观察旗面沿着旗杆垂直上升,让学生在乘坐超市电梯的时候,观察电梯和地面的角度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没有类似的“平移”经历,让学生思考这种“平移”所构成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与我们所学习的图形有没有一样的地方。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养成了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在生活中逐渐培养获得数学的思想。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还要注重做好生活画面的“还原”,让数学知识从直面的抽象概念转变成为生活中的具象内容。“生活画面”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效衔接。比如,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拿着十元人民币到超市进行购物”,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形:现在你的手中有10元钱,买了三斤苹果,每斤3元,现在你付给收银员阿姨10元,收银员阿姨应该找给你多少元钱呢?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能够带给学生启发性,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也都可以对数学进行应用。

3.开展生活实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开展生活情境教学,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挥数学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便让学生运用该原理修理我们班级中出现问题的桌椅。因为班级中的很多桌椅已经发生了摇动,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纷纷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对其予以解决。有的同学在侧面的桌腿之间重新装订一段木头让桌椅变得更加稳固,有的同学在椅子低下位置加上一段三角形的木板,同样稳定了椅子,这些都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

第6篇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缺乏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用”数学,让他们看到数学在身边的应用。

由于人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严密的演绎论证和解题技巧、计算和证明等数学知识,更需要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去“用”数学,已逐渐成了数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实践,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不等式的运用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知道指数增长与指数衰减、倍增期与半衰期等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用所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三角知识在电学知识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知道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解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丰富多彩,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而要真正学好它,不仅要会记公式会解题,还要与生活相结合。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数学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对数学学多没有兴趣。而要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就要尽量做到师生融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任何小小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对职高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就更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并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很好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现今社会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好数学的思想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和体会到的思想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象。让学生从图形的变化规律,寻找出函数的性质;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让学生互相讨论,观察公式之间的变化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了规律,并能较好的运用公式。通过探索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数学学习也不再那样惧怕了。

三、做好导向教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倾向

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就更应该加强数学的社会需求的导向教学。

第7篇

一、巧设导入情景,学生以景生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情境、以景生情的教学方式首先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也就是根据这个实际情景自主思考,从而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认知。因此,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起着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趣味性的场景或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情景的共鸣,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

趣味性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配合下,投影到白板进行师生互动,呈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说,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钝角与锐角”时,将生活中的钝角和锐角列举出来,首先举个例子,比如扇子的下端是钝角,剪刀的前端是锐角等等,将这些情况组成一个趣味性的情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故事可以是这样的:今天小明同学拿着剪刀去修剪扇子,把扇子剪成了一朵花的形状,问这里面有哪些钝角、哪些锐角,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通过电子白板观看视频或者图形文字的时候,引发了思考,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最后教师的指导都会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的钝角和锐角记忆深刻,在生活中能够时刻关注,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记忆。

二、巧设互动情境,学生以情激思

在互动的模式下,引发学生因为兴趣而自主思考。在上述第一步也讲到,因为兴趣学生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思考行为,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达到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借助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数学规律等等。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用图片放映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引导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如,小明同学与妈妈去坐公交车,在起点加上他和妈妈一共上去6个人,过了一站下去4个人,再一站上来15个人,问车上现在一共几个人。这样的情景带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情境中以情激思,自主思考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三、巧设开放情境,学生以思导行

最后就是巧设开放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和生活情景的串联,将二者关系合理地连接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在思考中通过教师协助大多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学以致用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思导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下,教师应该让学生举出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创新思维模式。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数学;生活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74-02

一、引言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中,数学对推动人类文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活化是中职数学教学的一种倾向于生活的动态过程,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改变和整合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不仅让学生们可以夯实所掌握的书本知识,还让学生们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笔者以数学教学与生活元素之间的联系与转换进行探讨,阐述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意义

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主要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知识与生活背景相结合,联系实际讲述数学知识,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体现出“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的教学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可以使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中体会到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学生会感觉图形证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但是如果教师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量体裁衣、办公室设计等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还可以使学生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三、如何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

1.从课本中联系到生活实践。要想将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就必须将课本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案例一:在讲解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合格率、彩票中奖率结合起来,将简单的计算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问题具体化的同时,也与中职学生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概率问题,还为其将来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从基础知识过渡到生活应用。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引导学生们以研究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学中用和用中学的双赢模式。案例二:教师可以将普通的运算题结合生活知识,转换成生活运用知识。讲等比数列求和时设计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名爱心人士,每天的工资是一百元钱,假如在一个月内,第一天他拿出一分钱捐给需要的人们,以后的每一天都要捐出前一天的二倍的钱给需要的人,这样的一个月这位爱心人士可以赚到工资吗?像这样将数学教学的基础知识与生活元素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真正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可用性。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的相关知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三:立体几何的导入上课开始时发给每个学生6根火柴棒,并提出问题:以桌面为基础,以6根火柴棍为元素,能否用6根火柴棍摆成三角形,最多能摆几个?让学生动手摆弄火柴棍,积极思维,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引入空间几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充分利用到数学教学中去。案例四:例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前先引入,用长20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的数学资料,在教学中具有课本所无法比拟的现实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具体地明确其中的知识点,还能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

4.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横向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将职高教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职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职高数学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数学知识是介绍性传授的。同时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重新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

5.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同志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教师应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体现出的数学问题。开展以下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折纸游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简易测量和图表的制作;趣味数学史与数学问题;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数学建模;编辑数学小报等。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把课本内容引出课堂,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用课本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中职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日常知识与生活背景相结合,联系实际讲述数学知识,再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将学习的知识可以完美地运用到未来的职业中去,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为成为专业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

一、 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数感的建立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生活场景转换成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认识数字,最终形成数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数一数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有几块?自己衣服上的扣子有几颗?双手上有几个手指?在学生上楼的时候引导他们数一数有几个台阶。通过把生活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数数的具体情境中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促使数感的初步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数感初步产生。在教学“万以内的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数有具体的感受,可以让他们走出教室,进入到电器商场,了解家用电器的价格,然后再进入教室,对自己的调查和了解数学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和分析,学生对这些数有了初步认识,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数学意识的作用,在理解数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最初的数感。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是由抽象的概念和计算构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增加他们直观的知识体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手、眼、脑的和谐合作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感。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大树和米粒的对比,通过巨大的差距,让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印象深刻,并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一测自己的手指、书本和教室的长等数据,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出来。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并对米和厘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数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接触数学,感知数学。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本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数感的有效发展。

三、加强估算教学,发展数感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估算,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提高对学生估算教学要求的同时,新教材也把原来选修的估算内容改为必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教师要深刻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性的进行估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探究估算学习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促进数感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估算知识探究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了解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使他们在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数感。例如,在按身高排队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高一点和矮一点的概念,增强数感。通过实际经验让他们知道一节课大约有多长时间,一本书大概有多少页,从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米等等。估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经常使用估算。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数学用语,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估算的结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他们把数学问题放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来理解和体会,提高对抽象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随着知识的运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他们还可以用敏锐的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有效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估算猜测,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然后让他们解释猜测的理解,在这个教学中使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断提高,并掌握了一定的估算策略,有效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在估算教学中,把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有利于促进他们养成探究数学的良好习惯,并促使他们的数感获得发展。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探究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还要让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让他们在分析和探究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提升数感。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春天来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耗油量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做出合理性解释。学生运用了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组织过程的每个环节。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感知,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认识,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升数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