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8: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浅谈公民素质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国民的综合素质
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特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构成,而且地理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交叉的产物,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当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货物与信息流通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学习地理“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它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人口观念、环境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意识、时代紧迫意识与全局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理课程在国民知识素质形成中的功能
地理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语文、生物、化学、历史知识,并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习地理有助于国民掌握对工作和生活有用的知识。在日益频繁的商业活动、经济交流、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掌握,是成功发展自我,成功创造价值和高质量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学习地理并不耽误考重点大学、考清华北大,如我县06年考上清华的石悦、乌兰,初中时地理也学得非常好。我所了解的,98年前后,实行各学科会考,到高三才分文理班,没影响学生考清华、考名牌大学,没影响升学率。
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对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过程及发展变化等知识具有基本的认知,要求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引导认知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文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与人文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如:初二地理课中,南方地区的水田农业和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的形成。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国民掌握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
三、地理课程有助于国民掌握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地理课程传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自然科学知识有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地球运动的规律,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人文知识有人口、种族、民族、宗教、产业布局以及全球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缺乏地理知识将无法与世界潮流相适应,无法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地理课程提供国民就业最基础的、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国民进一步学习与深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举例)
四、地理课程在国民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
能力培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能力也是国民素养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课程使学生能具备地理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1.地理课程与国民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不言而喻。地理学习过程中需要动脑、动手,大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和图表的能力、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以及培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国民应具有收集处理信息并能够应用信息提供决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地理课程与国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的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是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空间性和区域性所分不开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地理课程中学习山脉、气候、植被、河流分布特征、城市布局、产业布局等空间分布内容,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3.地理课程与国民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衡量国民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关系到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相互联系。地理课程在传授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必然对国民在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极强的综合能力产生强大的作用。
4.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地理课程注重学生科学兴趣、态度与科学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量,注意培养人地协调,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产生创造的意识和灵感。
5.地理课程与国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品质,是国民基本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一个人只有知识、能力不行,还应该善于与人合作,对社会和自然负有伦理义务,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确立合理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更充分地认识,产生对祖国河山的骄傲感,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文地理知识中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如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显著等。同时人文地理知识渗透珍惜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同资源、环境相适应。地理课程内容中有许多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学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
>> 拨开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之迷雾 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工作创新研究 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研究 公安院校开展公安文化教育的思考 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法律教育研究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浅谈公安院校体改生管理之对策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实用型教育为视角的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社团及网络平台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研究 教育戏剧理论与公安院校的实训教学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安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研究 关于在公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探索 试论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 公安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浅议我国公安院校通识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志愿者精神[DB/OL].http:///view/4310371.htm.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8]姚冬琳,黄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4).
[9]胡春娜.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中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0]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程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 浅析我国中小学校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 浅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浅谈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我国中小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探讨 我国中小学英汉双语教育反思 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及对策浅探 浅谈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 日本书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教育亟待财商教育的渗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07-08.
[3]张信勇,卞小华.关于我国防灾教育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3).
[4]秦启文.秦启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
[5]姚国章.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研究与借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宫亮.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08,(9).
[7]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学 素质教育
一、前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现阶段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呢?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新世纪更需要综合能力型人才,因而学校应重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其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在化学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全面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处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同时,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等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是否使学生积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新世纪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积极推动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新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教育部新制定的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阶段的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新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因此中学的化学教师正确执行新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上来。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中去。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化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五、学习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朝荣.回归化学实验,重视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
[2]王玉芹.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质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着重知识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下面,笔者试就现代社会对人的几个基本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在教给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促进发展的尝试,作一点粗浅的阐述:
一、注宜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意志力培养。意志力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收集整理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学习数学并不总是兴趣盎然的活动,有的同学遇到困难,常常依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要通过适当难度的问题,有意地难一难学生。当学生急于依赖老师指导时,有意拖一拖,设置悬念,做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培养学生乐于做、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心理品质。
2.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正确率都有重要作用。
二、独立自强,踏实进取
独立自强、踏实进取,这些素质的形成,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在锻炼坚强的意志性格上下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性格,既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磨炼,又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取得进步。所以,数学教学对于培育这些素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养成以下这些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习惯是:集中注意、专心听讲的习惯;正确阅读课本、运用课本的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思考与书写的习惯;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思想的习惯等等。同时,要严防并纠正马虎了事、投机取巧、抄袭他人作业等不良习惯,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心灵交流和思维展开是课堂教学的点。此时,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异常活跃,会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凝重的审美体验,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首先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交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个性品质,关心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需求,使教学真正能深入儿童的心坎里去。
三、教育观念要新
教育观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又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故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在“素质”二字上。
四、加强学习指导
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以旧推新,知识迁移”,学会用旧知识去探索新问题,培养其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在帮助学生复习好“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后,启发学生根据“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方法及其数理,重点研究“乘数是三位数”中的“百位”该怎样去乘被乘数,乘得的“积”该怎样对位?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动手尝试、看书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获取过程,实现迁移,最后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索的主课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陆克荣.我眼中的“智慧数学”[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0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59-01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进步受到了干扰。主要是取决于如今的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的侧重点问题,在“应试教学”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产生重视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因此重“学”轻“??会学”、关注结局而轻视过程的局面就显而易见了。
一、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关键性
现如今探究的核心在于教育质量的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想要达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关键是素质教育,它能够所有人的根本素质得到训练和提升,只是作者所觉得的。为了能够创造出一个素质优良的接班人这个终极目的,核心步骤是培养心理素质,培训的根本在于体能,使其能成为德、智、体综合进步的人才,就需要发掘儿童的身体和内在潜力,使儿童各方面的质量进步和提升作为起始点和最终点,核心的思想是散播社会经济和文化(包括道德)。
二、素质教学手段和步骤的执行
1、所有学生都应当运用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将团结就是力量的宗旨融入其中,应当要使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综合性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并非只是关注特殊的学生,例如个性进步、知识进步、能力进步等各个不同的程度方面,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得到的东西。为了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来施行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照顾周全。总所周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决定了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如部分学生偏爱被动性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则偏爱主动性的教学手段,若想要素质教育达成最好的实现,我们应当依据学生的不同而实施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好学生不学、坏学生厌学的局面,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阻碍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发展取决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师需要格外注意。
2、将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
检测真谛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去检测和验证各种理论和知识才能够得到确准,在生活中运用较多的科目就是数学,数学的踪影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人们身边,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实行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方面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在现实中提早的获得生活阅历,要激励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到数字的神奇特点,并检测自身的理论和观点。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智力能力,让学生懂得动脑,勤思考,因此只有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求知的欲望,并能够提议出不同的问题。
3、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知识的重要原因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假若学生对其不感兴趣,无论教师多么用心教导也不能使这门知识让学生学好,为了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并把讲授的知识更好的吸收,也就督促着大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综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配合学生的理念、年龄、个性等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念应当利用创新化、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如今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中,仍然以适应教师为首要任务,然而对于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已经不那么注重,对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踊跃性和兴趣的能力更为注重,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有动力,只有有了动力才能够学好,而兴趣就是学生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死板的学习气氛中,应当形成学生之间互相沟通、讨论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样的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形成兴趣,为了能够让这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中应当多组织操作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这就是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4、应当推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各大院校的质量标准,权衡的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准则在于素质教育质量问题。文化方面、了解和运用科学技能知识水平统称为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进步需求的提高,是由于数学教程的持续改良而造成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若要使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并配合新需求的提议,就应当注重训练素质教育。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应注重知识方面的事情,若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若想让学生着手适应运用实践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应当充分提倡动手实验的手段,利用手动的方法,在数学中领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本身科学文化素质。②应当注重数学的特征,并活学活用,避免生搬硬套,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将各个方面的应用在数学叙述出来。③为了使学生的科学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得到提高,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就应当组织适宜的课外活动课、实践课。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应当将核心放在学生上,重点在于创新理念,教学的主要领地是课堂。素质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在对于根本常识的关注,以及能力建立、思路进步、创新能力的培训在这些方面展现出来,而且将会学和学会的理念综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落伍的教学方式、手段应当改进,素质教育认识、使命和责任意识有待提高,并时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方法浅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0).
商鞅变法得失新析
胡绳晚年历史观的变化
我国公民现阶段政治参与特点分析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兼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论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基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
南通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传统客户关系指数模型的改进
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对高校职工绩效考核内涵的探讨
关于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入党追求现状分析
“自主、探究、创新”型的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利用电子教案优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开发课外大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对我院教师健身锻炼状况的调查研究
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
关于中国“尊师”传统问题
论教育之乡精神——以南通地方教育为个案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困境与出路
从大学职能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变化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公平竞争立法研究——以高等学校之间的师资人才流动为视角
高校网络亚传播圈现象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市场经济演化逻辑与大学生成长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之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师范生教学实践智慧培育与高师教育改革
我国中小学教师休息权探析
张謇职业教育实践的现代启示
一部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省(市)教育史著——《江苏教育史》简评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思考
试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创新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基于大众分类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探讨
和谐校园构建中的管理体制创新
问题研讨与实践探究——“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运用系统理论建设我院师资队伍
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心理障碍及其疏导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跨世纪人才培养
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正确评价纺织工业,深化纺织教育改革
浅谈学分制
试论考教分离——兼谈我院“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考试环节的改革
关于开设《计算机绘图》课程的若干思考
隐函数求导的教学探讨
浅谈提高金工实习质量问题
利率下调的经济效应及对策选择
试论发展我国证券市场要处理的六大关系
试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个问题
《对称谓的新探讨》的再探讨
张謇与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非常时期,此时期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因此,各中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学校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努力找出德育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及时更新和改进德育教育的工作策略,进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笔者根多来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现就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1.教育内容的匮乏性。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只注重“集体主义”和“五讲四美”等教育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时刻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而有些教师却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够重视。
2.教育目标的限制性。中学生大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不想被束缚,却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进而会藐视权威、顶撞父母老师等。而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所以,各中学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展开和设计德育教育工作,而有些学校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便于管理而制定了统一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就像身处军营的军人,全然没有身处乐园的感受,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必定欠缺。
3.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多数教师和学校对“5
4.德育教师队伍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一大部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并不高,进而不能正确掌握中学生的态度定位和心理发展方向,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受教的效果。
二、解决中学德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1.德育内容的正确定位。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中学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需要,着重从公民、法律和心理健康这三个教育方面作为突破口。首先,公民教育。学校要灌输学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努力引导学生做一名合格公民,有较强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等社会意识;其次,法制教育。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道德工作的效果。中学学校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导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努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注重建设德育教师队伍。中学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个体、个性、需求、心理素质的不同来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优化德育工作。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杜绝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更不能用同一种教育手段去应对所有学生和他们不同的需求。因此,中学学校要注重建设德育教师队伍,同时要求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
3.将德育教育有效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应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科学知识教育、民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确保时时处处开展德育教学。像是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学生喜欢的手段开展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够借助班会设计以法制作为主题的内容,让学生从小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此外,需要根据中学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有针对性的法制教材进行编写,从而更好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4.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气氛。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应当注重学校环境的美化,从而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体现环境的育人作用。认真地设计展示社会风格与充满教育内涵的学校文化景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从而让学生一踏进学校就可以体会到学校环境的优美,从而实现学生情操的熏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探究建设寝室文化、板报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的新方式,并且建设校园网,创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创建学校的德育网页,从而开辟德育工作的新天地,让学生受到合理的启发。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画廊、板报、广播中开辟法制宣传、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学习习作、学校新闻等专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教育,创设和谐宽松与健康积极的德育育人气氛。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中学要充分重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德育教育上的难点和盲点,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方面的活动,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朝权.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2]于亮.与素质教育模式相适应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融合策略
1.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2.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先了解它们的内涵。
2.1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社会各种环境的磨炼,最后逐步形成趋于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向个人心理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个体心理领域的拓展。不同心理素质状况在认知社会事物、处理社会情感方面,会做出不同表现,影响也千差万别,因此,拥有健康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一个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经受社会环境的考验,展示自己的才能。
2.2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教育狭义层面上专指一些学校正规的德育教育,广义层面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受教育个体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所建树。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有效的德育教育机制,对当今社会至关重要。
3.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
3.1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3.2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
3.3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任何群体和个人最终都走向社会,所以现今社会要承担教育人责任。社会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社会道德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社会还应更加完善。
第一,设立正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培养和造就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第二,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水准和在职人员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切实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第三,强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社会教化意识。社会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应加强对社会心态的评估、预警意识,引导群众理智看待社会问题,克服急功近利、麻木不仁、骄躁攀比等不良社会心态,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4.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对我们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同时注意,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