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第1篇

一、尊重学生的认识背景,注意提问难度范围

对同样的问题,在内容上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调节它的范围.根据思维域限可以讲问题分为窄问题和宽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调节问题的范围,使得问题的提问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和智力,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通常说来,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初期,教师要先从窄问题出发,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问题逐渐变得容易,这时教师就可以把问题扩大了.

例如,在初中物理苏科版机械能以及内能的相互转化一块内容的教学时,由于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基本物理知识架构刚形成不久,一些范围比较广,深度比较大的问题学生难以掌握,于是笔者在课刚开始设计了一个情景小问题.首先取一根铁丝,用手快速的折几十次,然后让学生触摸铁丝弯折的地儿,在这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跟内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一个问题是从表面现象来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总结出来.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机械能跟内能相互之间关系有大致了解之后.再对本课的难点热机问题进行探讨,学生的认知基础也就建立好了.

二、在分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目标设计问题

在一番深入的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物理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中,每五个就大概有三个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回忆,关于课堂管理方面通常只有一个是需要学生由较高思维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知识结构,也没有按照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和提问问题,更多的则是在课堂上随即提问.教师这样做往往会避开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重点知识,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工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在教育学心理上有这样的理论,问题的认知水平是紧密联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的,就是所谓的认知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所以教师只有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并且对教学目标有准确的了解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较为有效的提问了.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回忆,比如公式、定义、性质等,都是水平比较低的提问,较高水平的提问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加工处理,面对新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作为物理教师,要能够认真分析教材和基础知识,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苏科版的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一节的教学中,教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拿出一个比较常用的家用电器:小手电,让学生打开手电进行观察.并提问:手电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电灯泡以及电池是如何安装的?在手电中,电流是如何通过电路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对电源和用电设备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用小手电这样一个每人几乎都用过的家用小电器入手来了解电路的知识.在学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尤其是最后一问,电流是如何通过电路的,这一问的知识要求较高.这样高水平的提问方式能够突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使得学生整体掌握知识,思维方式得到提高.

三、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有效的提问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提问能力,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亲切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有利的紧张感,具有“愤”和“悱”的心理状态,而较难或者较简单的问题则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和功能.

上文提到的问题都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方面.过于开放的问题实际上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起他们的重要.而抽象的提问也往往让学生产生不愿意多角度思考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消极对待.如果让把问题放在学生容易感受到的情境中,学生会有一种想做某事而不可以立即就做好的感觉,这样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思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探索性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只是停留在表层,这样就不容易看出学生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和全面.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即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紧接着又提出更多的几个问题,这往往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努力组织答案,起到了引导提问效果. 事实上,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问得好也就表明教师教得好.提问要求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思维是一种自主的积极活动,良好的思维能力及习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保障.例如,在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根据初中生的思维模式,由表及里设计了如下的探索性问题:王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要一只值为五欧姆的电阻,可是学生发现教师提供的几个电阻标签都没了,请问小王该如何找到这个五欧姆的电阻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放开思维,通过实践、观察、分析猜想,整个过程充满了思维的乐趣,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电阻这块知识的实质.

第2篇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提问是保证师生良好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环节中,有效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能够再一次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不断开阔学生思路,对学生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分析,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和难点。此外,有效地课堂提问能够显著调节课堂的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对全面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稳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课堂提问方式对全面促进教学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提问过于封闭

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封闭主要是指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答案,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对学生学习物理思维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与封闭式相反的则是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往往包含着浓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过程中就能大胆的推力和思考,这也是今后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很强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学科,在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方面强调的是思维逻辑和联系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的物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该多选取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思考。

2.提问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有效地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渠道,更是与教师共同探究和发展的交流场所。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探索,并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性沟通的平台。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提问,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向教师提问。对于全新的问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有效性思考。

3.教师对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掌握不够充分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并没有精心的准备教学课程,在提问问题设计过程中,没有精心准备,无法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在回答起来会认为学习物理很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么就是问题太难,导致了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分析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应该新颖、有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玩心很大,这时物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将有趣、新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好物理。教师在课堂的提问环节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对问题难度和趣味性进行考虑,保证问题能够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一个从生疑到解惑的问题情节,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相关内容时,教师找一朵棉花和一个金属球,对学生进行提问,“当这两个物体从同一个高度下落时,你们认为哪一个会先落地。”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有的认为是铁球先落地,有地认为是棉花先落地,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2.课堂提出的而问题要有层次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同学生所处的知识、思维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产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简单到难,层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在讲解摩擦力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轮车为例,设置如下的问题“小轮车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如果将车子支起来,用力踩脚蹬为什么车子不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小轮车向前行进过程中,地面对车子轮向后的力就是摩擦力。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 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1]。课堂提问教学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认知记忆型提问:对以往所学知识点或者概念的简单回忆。(2)归一定向问题提问:答案唯一,如单选题。(3)多样型提问:这类问题的答案很多,同学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不断地回答,不断地完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4)评价型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强师生互动,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大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率[2]。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总结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教师应该对提问的问题类型、提问对象、提问时间等都有所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必须上课前认真备课、备学生[3]。组织好课堂语言的严谨性的同时提问顺序要具有一定的连贯逻辑性,一节课讲到哪里需要提问,提问的目的、提问知识点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准确及时合理的评价。教师提问时要对各种类型的问题都有所涉及,一般讲提问问题分为考查识记为主的提问、考查理解能力的提问、考查知识点运用性提问、考查分析问题性提问、考查综合运用性提问等方面。以初中物理光学这一章为研究对象,识记为主的提问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考查理解能力的提问为“光的反射定律及光路可逆性”;考查综合运用性的提问为“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如: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教师要使后进生、中等生及优等生都有机会应答,对后进生的提问难度适当降低、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优等生加大难度,什么难度的问题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都要标记好,目前比较受教师喜欢的提问方式有个别回答、分组回答和课堂抢答等,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提问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提问问题,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进行提问,如教师提问凸透镜成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什么像,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做什么?学生回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教师提问问题具有全面性,也要因材施教。每个班里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很难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一堂成功的课要让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例如,教师讲解电学知识“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面向后进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可以改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吗?如何通过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改变电流、电阻和电压?面向中等层次同学提出问题:一般实验中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是什么?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面向优等层次同学提出问题:家里电视机、同学们听歌的MP5等音量的大小是怎样改变的?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音量调节电路?由此,课堂教学中让基础不同学生对应回答梯度不同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及时到位[4]。评价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补充,积极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极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例如:“回答得比较流利,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可以进一步说说你的想法吗?”“看到你的进步,我真为你高兴。”“大胆说出来,说错也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商量寻找答案。“我一直觉得你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我愿意相信你!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充满自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一节成功的课堂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把若干问题联系起来组成知识网,但是目前很多课堂问题依旧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玉霞.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1(24).

[2]江丽.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10).

第4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高效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每教学生一堂课的知识,就必然要用相应的练习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那么,习题课就是必不可缺的。同样,作为中学理科中的重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做一定的习题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高效地进行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

物理习题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新能力。如教材中的“速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欧姆定律的应用”、“功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等等都属于这一课型。

我们知道,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学生已经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有了初步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回顾复习已学知识点并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以达到活学活用,并且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而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主要包括“讲——练——评”三大环节。老师先讲清基本公式的用法及注意问题并筛选一两道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再给学生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去训练;训练结束后老师再讲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传统的习题课课堂上往往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真正领悟透物理公式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故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高效的习题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目标是以学生主动的学为主的“高效课堂”。并且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布局也发生的相应的改变,变原来的全体学生面向黑板的座位方式为现在的以6人为小组的圆桌式。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强化了小组的作用并方便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内部合作与交流。我校还斥巨资,在每个教师的墙面上安装上新的黑板,供学生展示。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物质保证。我校老师在备课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老师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编写导学案,上课主要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学生主动的合作学习为主导,老师适时的点评为补充。基于这种学校课堂改革的背景,我在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已基本形成了的物理习题课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将练习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要学会哪些方法等。本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是以学生的角度阐述本节课通过学习最终达到的目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七章中《欧姆定律应用习题课》的学习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1 知道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1.2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学习目标的出示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罗列,这节课我想学会些什么,我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等。也可以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以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概念、规律或方法(最好能简化成易于掌握的条文)

在物理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尤为重要,在复习时,概念性的知识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于心。我们可列成图表,也可写成文字或公式,便于学生记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可以以小组为一个小的单位来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活跃、有趣的课堂。具体实施时可采用让学生先按照导学案上的提示交流合作完成复习任务,并抽其中一两个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老师給于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强化记忆。

3.指导自学:要求学生自学例题的解析过程,重点看解题

在习题课上,遇到题目的时候,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帮忙讨论解决。为完成同类型练习题打好基础。本环节要改变以往老师主讲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好,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老师在整个环节中仅仅是一个指导者、引领者,切记越俎代庖。

4.学生展示

小组讨论完之后,抽一个小组板演并讲解例题。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课堂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引入一些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

5.点评

在学生展示结束后,先请学生就展示的内容做评价,若板演出现错误,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直接对照板演内容进行互评,要求说出错在哪儿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应该怎样订正。最后再由老师做总结性点评,对于学生没讲透或者是需要升华的地方需要精讲,给学生提炼出来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6.当堂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题的

能力,同时兼顾解题规范化训练。这个环节是最后的加强巩固阶段。旨在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住本节学习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能就不同类型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以期能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的效果。

7.反馈提升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效率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恰当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融洽相处,课堂效率也会有显著提高。学生通过交流或分工协作,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学习、探究,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不足,纠正错误的、严谨的、科学的态度。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有效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一般只是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定我们教师能讲授什么样的知识,而有效备课则更要强调“如何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保持求知的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如,在讲授“电路”这一节内容时,如果仅仅是教师把电路的知识照本宣科地读一遍,或让学生自己看一遍,学生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学习热情,但如果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准备,再让学生分组总结、归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肯定能够被激发并维持下去。

2.课上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到处都有物理知识的身影。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我们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做论证,结合我们的实际,大胆地创设物理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而让学生进行思考,逐步键入知识。例如,在讲授“摩擦”时,可以举例我们上山的问题,为什么上去容易而下去难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可以想到是摩擦力在其中起作用。再如,学习“光的折射”时,可以拿杯水和筷子,透过水杯可以看到筷子发生了变化。再如学习“压力”时,可以让学生试试铅笔尖和铅笔背扎手的感觉,感觉会有明显的不同。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去思考其中的奇妙,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3.课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使概念系统化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物理课本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看上去知识点多而凌乱。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即在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对概念做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做穿线结网,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化。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把握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物理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仔细的思考,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学校已经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联网的优点,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由于一些物理实验操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存在着人为、环境等引起的误差,使得实验结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3.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物理知识,一定离不开做实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不是靠单纯地死记硬背。这里所指的实验既包括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也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一些趣味小实验。例如,在学习电路的串联与并联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建电路,按照不同的方法实验一下,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动手的好习惯。再如,教师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硬币浮在水面上等。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是新课标对每个教师的要求,由于物理知识的特殊性,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创新自己的思维,善于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胡晓娟.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结构及养成[D].浙江师范大学,2006.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效率 提高路径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下,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出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在不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物理教学效率并未得到理想的提高,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不仅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影响,而且是因为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效率却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1.影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考虑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眼高手低,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符合的。部分教师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学生学与不学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只要给他们讲解了重点和难点,那么其他就靠学生自己理解。这种教育思想非常不值得提倡,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只有学会了、理解了,才会主动接触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丝毫不能放松。教师要给予学生必备的帮助和关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只有教师重视起来,才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重视物理这门课程。

2.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

2.1科学备课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做好备课活动,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深入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做好备课活动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教材,对教学课堂进行科学设计,才能够保障后面的高效教学。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把握好不同模块和单元之间的联系,并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解读,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了解在这节课上,应该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学会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物理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应该围绕学生进行的,在备课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知识储备现状等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地备课,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加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物理学科抽象难懂,但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采取科学的措施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规律和现象的探索中,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关于“惯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多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关于惯性的现象,让他们进行思考、分析,哪些惯性现象应该避免,哪些惯性现象则是需要进行利用的。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提升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案稳定和维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般而言,学生在物理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心态比较亢奋而且思维比较集中,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及时将物理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创新性比较强的问题和作业,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思想负担,又可以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减少压抑感,优化师生间交流的心理环境,进一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物理思维。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提问。具体来说,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是教师所提问题应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要求。二是教师所提问题应难易适中,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的设置,应采取铺垫递进式提问方法,先易后难,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三是教师提问应有价值。提问要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或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问的语言应准确,尽可能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准确回答问题。

3.结语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因人而异,又可因教材和地域而异。初中物理教师要在现实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与开发,独具创新意识,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符合学生发展与新课改目标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姜青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一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赵同林.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第7篇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需要遵循的原则1.提问的目的性原则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提问环节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着明确目的性的特点和与教学的情况相符,这样促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并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思考所要提出的问题时,一定要从认知和情感的目标出发,力求使问题的目的性明确,从而达到启发、引导和知识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解力的有关知识时,就要针对力的相关方面进行课堂提问,提问的方面可以包括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参照物、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等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回答问题初步对这些知识点有所了解,在以后的复习阶段也会更加容易记忆。2.提问的科学性原则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物理的课堂提问活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并不等同于直接的教学活动,问题不应太难,提问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提问原则对课堂不同阶段的提问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刚刚开始上课的阶段,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要简单,要有着鲜明的引导特点,这样学生才会有进行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更加具有难度和深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在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教师的问题要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这样学生才能对整个课堂所有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回忆与巩固。3.提问的趣味性原则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有着好动和好奇心强的强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这种思想,课堂提问也必须遵循这种趣味性的原则,有趣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知欲望,还能够帮助其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和耐心。要想增加问题的去问性,那么首先问题的提出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一定非要是语言式提问,可以是探索式和自问式的;其次针对相近或者是相似的版块,问题要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出发,使之具有新鲜感;最后是要注意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磋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问题不易过难、不要太枯燥等等。4.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因为没有老师详细的授课与解释,学生并不能够只依靠预习就能够回答出来有关课本知识的所有问题,所以问题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难度,而在于启发性。启发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思想,它能够使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之上,自然地生成一种探索的热情,因此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应该在启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革新问题的提问形式和内容。其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就是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避免单纯正误的判断,要多用疑问句和疑问语气。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的效性策略1.课堂提问要有可行性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课堂上要进行提问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到教学本身的严谨性和认真型,还要考虑到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既要进一步提高优等生的物理能力,又要注意不要讲后进生抛下很远,因此课堂提问要重视问题的可行性和提出后的效果反馈。比如在讲解“杠杆运动”这一方面的知识点时有着许多种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杠杆的实例进行举例,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个杠杆的受力规律,还可以让学生对杠杆实例进行分类和特点总结。教师则要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比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从而选取其中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用于课堂教学活动。2.提问方式要灵活多变课堂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的有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传统的课堂提问模式就只是教师奖问题说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这种方式一方面过于依赖教师,另一方面纯语言的形式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教师要发挥想象的空间,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探索出更加灵活多变的提问形式。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认真预习,然后根据预习的成果由学生本身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回答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教师可以将问题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之中,先创设一个问题发生的情景,然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多感官的了解和理解问题。3.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教材结合初中物理的深度并没有达到专业程度,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像“分子的运动”可以用“糖溶于水”的例子解释,电路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家庭用电的情况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课本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没有实体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变得具体而又直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物理的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血学生对于物理的关注和物理教学的质量。另外在举例时还要注意例子的普遍性,因为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毕竟不太丰富,太少发生的生活例子会使其感到更加困惑和不解。4.进行提问提问后要及时地进行评价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的回答还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和解释,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解决并得到提高。此外,评价还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情感变化,教师鼓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批评性评价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客观认真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十分完善,教师也要说一些积极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思考的热情。教师通过评价还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身问题的提出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在下一次的提问中避免这些缺点的出现。

三、结语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金涛.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2]袁飞娥.课堂提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2006,(03).

[3]薛秀金.利用提问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J].考试周刊,2011,(27).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效的课堂提问;初中物理教学

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使其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常用的手段。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陈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现实中,多数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集体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教师,除了要明确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问高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高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好奇心

以摩擦力的讲授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给予这个物体一个初始速度,这个物体将以这个速度匀速的沿直线滑行。然后提出: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呢?这个提问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好奇,紧接着引导学生给出答案――摩擦力的存在。这个知识点就从上一个知识点推论出来了,但是还不完善,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动不了,而有些物体同样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动了呢?这样一来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最后得出摩擦力分类的知识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大气压的讲授为例: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到在青藏高原上煮鸡蛋,煮了十几分钟,打开后蛋黄还没有凝固。这个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煮鸡蛋这么难呢?由此,整堂课就是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从海拔的高低、气压大小、水的沸点高低入手,渐渐地迈进问题解决的实质。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展开高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重创设直观而生动的探究问题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物理学科“走向社会、生活”理念的有效手段。教师营造出让学生观察与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五、注重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一问一答”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可往往更多的是“一问即答”,让我们不由质疑: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这样的回答有思想吗?经过实践可以发现,这样的问答,充其量图个热闹,效果大多不是很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如在讲授《欧姆定律》一课中,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原来用5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为2V,现在将5Ω的电阻换成10Ω的电阻,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移动,闭合开关时电压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事先让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如果你来完成这个实验,下一步的操作是什么?此时,不少的学生陷入深思。当有位学生举手时,我若无其事,而是在慢慢地等待,渐渐地,手举的人多了。

六、注重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清晰规范、严谨明确。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是提高物理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达到高效化,让高效的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促进初中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2.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3.张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高等农业教育.

5.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9篇

课题研究自2012年2月启动,2012年10月10日、2013年12月19日和2014年10月28日,课题组成员许帮正、骆波老师3次在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展示了相关研究课例.2016年7月,课题荣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1 技术路径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课题组所在学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学习为视角,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为途径,技术路径如图1所示.

研究的关键点是学习目标的制定和目标导引下的“探究行为”设计,尤其是保障“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和资源载体(实验)设计”;重点是“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组织”,以及通过“行为评价”和“学习检测”真实、有效性地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

研究中遵循“学习”特质.“学习”是借助与他人的团结和协作而实现的“协同性实践”,是三种对话性实践的综合: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倡导组建探究小组,提倡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研究中坚持“以评价促进学习”.遵循基于标准的评价,为探究任务的选定及任务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遵循“认知过程的评估理论”,对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行为提出设计要求;遵循“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在课堂学习中评价学生的探究行为提供策略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该路径具有循环性,意味着“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具有生成性和需要不断优化.

2 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概述

课题研究始终聚焦初中物理课堂学习,秉持行动研究的程序与特质.按照路径规划,进行了“课标解读”、“文本研读”、“学习载体设计”、“探究行为的设计和课堂组织”、“课堂学习评价”等系列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

2.1 明确“探究行为”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学习行为

就初中物理学习而言,什么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厘清并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才能凸显研究的价值.

《课准》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将“科学素养”归结为: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对应的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是“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就使用的教材而言,刘炳N教授主编的苏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注重从“三维目标”出发,以“探究”为核心,围绕“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三大主题及其相互间关系,构建了不同层次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图2),并据此设计各单元内容的安排顺序.注重把“探究活动”作为“构建物理基本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体现课程理念”的主线.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陶昌宏先生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是: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

而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是教师应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发生改变;二是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观察、形成并提出问题;三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步提升.换言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通过理解就能实现,学生必须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相关的“探究行为”(科学探究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一定是和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无论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还是基于一线实践的研究,就初中物理而言,“探究行为”是学生核心的学习行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要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探究行为的评价.

2.2 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策略

结合课题研究的观课活动,课题组归纳了当前的物理课堂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点: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不清,依据经验改变教学内容;对教材构成和栏目价值不清,重难点把握偏差,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对章节物理知识建构特征不了解,活动设计和有效导引不到位.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文本研读,这也是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培养的“学科教学知识”.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而言,基于标准进行文本研读,是建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课堂学习目标体系,导引课堂探究行为和评价设计的需要.具体策略如下:

2.2.1 解构教材,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要建立在对教材的分析基础上.首先必须细致阅读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对照课程标准做好解读.不仅要明确知识结构和内容编排,还要关注知识展开的方式,明确物理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关注本节教材的前伸性内容和拓展内容.根本目的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总体走向及时间划分.

案例1 《力 弹力》教材分析与流程设计

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力的测量”三个模块组成.课标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所以,“力是什么”和“力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形变和弹力”是“力是什么”的典型例证和“力的测量”的原理分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在知识结构及内容编排上,秉承了苏科版教材的风格,以体验或探究活动为主线.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举例归纳,如通过“运动员举起杠铃、铲车举起重物”等多组实例说明物体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再通过“手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等实例归纳一种特征很典型的相互作用――弹力,给出弹力的产生条件并定性地给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最后通过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学会测量力的大小.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通过举例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其次,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章首图信息“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意在说明“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联系的纽带就是相互间的作用――力”.

所以本节重要的研究方法“归纳法”在授课时必须充分体现,对力的认识则重点要突出“相互作用”的本质特征.紧扣课标,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我们可以确定本课在课堂授课时的总体流程如图3所示.

2.2.2 基于标准,分知识模块设计“学习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思考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明晰重、难点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效度以及实现途径.具体到课时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分模块考虑才能获得更加细致的要求.如“形变和弹力”模块,其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体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知道弹性形变;经历“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关系”的活动,了解弹力及其产生条件.

2.2.3 把握物理知识建构特征,设计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每个教学章节的重难点一般分为知识性和方法性的,知识性方面较为显性,方法性方面一般依托或蕴含于知识建构中,这就需要我们明晰每一章节典型的知识建构特征,然后依据认知过程设计探究活动.一般而言,初中物理学习的典型特征是充分体现物理认识论的观点,注重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实践,符合物理知识建构的一般原则:形成认知表象――获得认知技能――构建认知图式.

2.3 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操作要点和顶层设计思路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经过“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同步进行的系列课堂实践,课题组归纳了基本的操作要点并获得了顶层设计思路.

2.3.1 把握课标,研读文本,基于学情,将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

教材是课堂学习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体现方式一般表现为具体的知识模块.为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必须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明晰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以探究活动的方式设计学习任务.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图如图4所示.

案例2 “浮力”的学习任务设计图

2.3.2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注重学生“探究行为”的设计

教学组织上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或有效的实验增强学生体验,注重探究的有效导引,让“探究行为”自然发生.

案例3 探究浮力方向

学生(体验):

1.用手将气球拉到某一位置后松手,观察气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态;

2.倾斜容器,观察乒乓球最终静止时细线的状况.

问:上述的两组实验中(图5),细线为什么总是呈现竖直状态?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3.3 设计“探究行为”时要注重考虑探究行为发生的载体设计

首先是思维载体的设计,为使思维活动既连贯又不乏跃迁,应将问题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要以“问题链”引动探究行为;其次是资源载体的设计,要以“实验”体现探究行为.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倡导把实验作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成为体现学生探究行为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案例4 “动能 势能 机械能”问题链设计

问题链1:概念建构(探究活动的准备)

下列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①运动的锤子将铁钉钉入木板;

②拉长的橡皮筋能将子弹射出;

③被举高的砖块能使小桌陷入沙子中.

问题链2: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究行为的设计)

①以小车为研究对象,怎样让它运动起来?

②如何显示小车的动能大小?

③根据生活经验,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怎样研究上述因素对动能大小的影响?

问题链3:应用(探究结论的应用)

①为什么要规定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什么卡车限速要低一些?

②为什么建造水电站时要建造拦河大坝将水位抬高?

问题链要围绕“探究行为”进行系统设计,要利于“探究行为”广泛、有效地发生.问题链与“探究行为”的关联,如图6所示.

就顶层的思考而言,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首要考虑的应是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即把教材结构转换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在学生学习行为设计上,着眼于“探究行为”,注重体现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行为”是“思维”的体现,“行为”又可以促进“思维”的创新,“行为”与“思维创新”要紧密结合,结合的纽带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和“思维可视化”方式的研究,思维可视化的手段可以是实验或具体实例,也可以是创设物理模型的理论论证,实验必须是现象明确,理论论证则要求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物理模型的典型性;再次,要注意渗透“理解性学习”的理念,探究式教学和物理研究本身都强调理解,注意围绕物理核心概念和规律,思考前概念误区,采用合适的认知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教学策略上要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行为为主线、以变式为手段,重视学生自身的思维冲突和深入思考,在概念或规律的重新建构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物理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如图7所示.

2.4 构建基于探究行为的课堂学习评价的生态系统,以评价促进学习

课堂学习评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杠杆,适时的反馈与指导是保障.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标准”的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中的“质量标准”,转化的途径是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文本确定清晰的、可测量、可界定、可评价的课时学习目标.没有课程标准参照的教学无异于失舵的船,没有学习目标参照的评价更像是没有刻度的仪表盘.

具体到课堂学习评价策略,课题组研究认为,应该由“基于标准”的测量和与学习过程相伴的形成性评价共同组成.

关于测量技术,可以依据“课时学习目标”采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的方式进行.关于形成性评价,课堂学习中主要采用“评估”技术.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生态,以问题作为指引,然后再设计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实验、研讨或思维交流活动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答问”,而非“问答”的方式,组织好师生评估,这就是一种质性评价过程.只有跳出特质论的窠臼,从研究特质向研究过程转变,强调能力与过程的动态、且可控制的相互作用,才能切实起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下面,笔者以“长度的测量”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案例5 利用评价突破“长度的测量”学习重、难点

例1 刻度尺如何放置?

学生一般的回答如图8甲所示.

老师问:这样放可以吗(图8乙)?生答(略)

老师再问:两种放法的区别在哪儿呢?生答(略)

老师再问:薄透明尺(学生用)怎么放呢?生答(略)

评价总结语: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测量要了解工具的结构特点,这就是规则意识.

例2 关于估读,究竟应该保留到哪一位?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分度为1m的尺子让学生读所测物体长度(图8丙).

学生答:0.8m.

逐步添加1dm、1cm分度后再让学生读.

评价总结语:测量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真实值,减小误差,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作出估读.

例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到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可以设问:物体的长度是靠我们测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评价总结语: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但是必须遵循测量的规则.

2.5 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

综合系列研究案例,课题组构建了初中物理“行为课堂”模型(图9).

由模型图可知,构建初中物理“行为课堂”共分三个环节:首先,是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文本研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其次,是“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探究活动”,将教材知识结构转换为学生可学的方式,重点考虑保障学生“探究行为”发生的“思维载体(问题链)”和“资源载体(实验)”的设计;再次,是“着眼学科思维”的培养,以“探究行为”为核心的学习行为组织课堂学习.构建中需要建立“课堂评价的生态系统”:一是利用“评估技术”建立随问题而生的形成性评价;二是利用“习题选择”和“任务设置”技术,对照课时学习目标进行终端测量评价.

归纳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录播或编撰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物理教学的课例24组,可以为同行设计和组织探究教学提供有益参考;二是发展以问题链为主的思维载体设计技术,开发以实验为主的物理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活跃、积极探查),保障“探究行为”的充分发生和适切有效;三是探索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新范式,从以量表或试题、具体任务为工具的终端测量走向更能有效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质性评价,尝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生态系统;四是通过理论建模,梳理并形成“行为课堂”顶层设计思路和构建模型.

课题研究也积累了一批物化成果,成员发表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27篇,其中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3 课题研究的后续设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