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8: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心理素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素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要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二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接纳,敢于行动;三要帮助孩子通过自我暗示、听音乐、运动等方式,克服考试焦虑;四要帮助孩子通过升华、调整、代替、疏导等战胜挫折。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调整。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重新调整自己的动机与目标,使它适合新的情况。有时孩子定的目标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这就要帮孩子定个可望可即的目标。
目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误区。就是没有真正搞清楚“成长”二字的丰富而科学的内涵,以考试成绩这一项简单的评价指标对孩子作成长状况的全面判断,以偏盖全的结果是忽视了许多更重要的内容和标准。严重地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及教育内容和方式,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其实,孩子的成长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良好。孩子具有了这些良好的基本素质,智慧的发展、学习能力的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一、身体健康。对身体健康的评价也决不仅仅是没生病、吃得饱、睡得着。而是有一系列可以检测的标准。比如:心率不超,血压不高,发育良好,有与年龄相称的身高体重,四肢发达,五官端正,头发乌亮,皮肤光泽,牙齿坚固,视力良好,耳听灵敏,感觉正常,食欲良好,神情安详,睡眠良好,精力充沛,耐力达标,无慢性疾病,抗流行性疾病的潜质好等等。要达到这个健康标准,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的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格外关注育儿知识的掌握运用,让孩子获得平衡的营养和健康的保护,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体能锻炼的习惯以及小病及时治疗的科学意识。
二、心理健康。这是极易被家长忽略的方面。心理健康的指标也很多,按这些指标衡量,依北京的王极盛教授研究的结果,每三个中学生大概有一个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呈现的积极的、和谐的、平衡的一种心态。情绪稳定而愉悦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会遇到令人兴奋快乐的事,也会遇到令人痛苦愁闷恐惧的事,但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反应过度,或喜不自胜或长期郁闷甚至痛不欲生,这就是心理健不健康的重大区别。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和愁闷,而是会调节和自控。有了坏心绪会排解,会在较短的时间里转化成正常心态,从而不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专业测量的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是供专业人士掌握的,家长只需把握一般性的观察标准就可以大体上检查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A.智力正常。即孩子聪明程度,也就是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达到的水平。判断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自己的孩子与大多数的孩子比较,是相等还是较高或较低。第二种方法是看孩子是否适应工作、生活、学习,如果基本上能适应,那么大体说他的智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就是没有问题的。
孩子的智力会随年龄和正确的家教引导获得提高。
B.情绪稳定愉快乐观。这是检查孩子的神经系统处于活动状态时是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常情绪不稳定,情绪忽高忽低,喜怒无常,常常一点小事就愁闷、焦虑、怒不可遏且难以控制,那就是心理不健康。
情绪是不能遗传的,但情绪是可以感染的。孩子的心理情绪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如果家庭中有乐观、上进、和谐的氛围,那么孩子偶尔有不良情绪也会获得疏导和排解,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C.有自制自控的意志力。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奔向自己的目标时,既能坚决地行动,又能在行动中有效地约束自己,能克制急躁或冲动的行为,使行动与目标时时保持一致,使要做的事易于成功。而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冲动得控制不了自己,一旦不顺利不遂意便发脾气、骂人、哭闹,甚至动手打人。另一种孩子则束手无策、萎靡不振。这往往是家庭不善教育形成的或任性、不计后果,或灰心丧气失去信心。这两种表现也是心理不健康的特征。
D.行为协调。一是意识和行为一致,二是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一致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经常产生想的和说的不一致,说话语无伦次,表达意思支离破碎,那就说明他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E.行为反应适度。有人对当前发生的事物反应快,有人反应慢,但反应敏捷或迟钝要有一个限度。反应敏捷不等于反应过敏。过敏反应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如被敲门声吓得大喊大叫,一听到有人议论自己就立即怒火冲天要和人拼命,一听到对自己有点批评就心跳加剧、热血冲脑,这就是过敏反应。反应过于迟钝也属不正常,如孩子对任何评价都无动于衷,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没感觉,没有反应,迟钝到了麻木的地步,也是一种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F.人际关系适应。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是否适应,表现在交往是否自然、轻松,有无交往恐惧或与他人格格不入,在伙伴中能否被接纳,与成人交往是否得体有礼、落落大方,给人以良好印象。凡人际交往特别紧张敏感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不健康。
G.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儿童天真活泼、幼稚可爱;青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中年成熟富有责任心;老年沉着、宽容、慈祥。这是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心理特点。如果一个人十分显著地表现出与自己年龄特征不符合的现象,那也正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表现。
三、社会化状况良好。即按年龄的要求达没达到他应有的适应社会、懂得社会种种规范、游戏规则的程度。会办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做得到的事情,不是过分地幼稚、无知、无能。
以上三个标准是评价孩子成长的最基本标准,它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及智慧发展的基础。家长以上述三项指标去衡量和培养孩子,家庭教育便开始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每期测验
编者按:“朝阳园地”设立“每期测验”一栏,分问答题和填空题各若干条,供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学校在校同学回答,也欢迎他们的老师、家长参加测验,“园外”的其他读者,如有兴趣,也可以参加,并一并把答案寄到广州市永福路42号永福楼西塔504室本刊编辑部来(参加者注意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地址,在校同学写明校名、班级、邮编等)。本刊将认真对各位的答案进行评选,每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免费赠阅本刊一年;二等奖赠阅本刊半年;三等奖赠阅两期本刊。本刊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公布获奖者的名单,以示鼓励。
一、问答题
1、季羡林先生说过:“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八个字。这八个字做到了,才是一个较完美的人。”回答这八个字是什么,并请解答当前应如何向任继愈、季羡林两位先生学习,纠正哪些不正之风?
2、作家筱敏为何至今还渴望重返学生时代,她写这篇短文的用意何在?
3、家长应该从哪几方面正确评价孩子的成长?
4、你对上海考生所写的满分作文“() ”一文如何评价,它好在什么地方?
二、填空题
五、同志主政广东仅仅三年时间,在此期间,得到和解脱问题的干部群众多达( )人。
六、任仲夷同志在不久前群众评选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20位代表人物中()。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他们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F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学者倾向于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在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厌恶学习,逃学、旷课。2.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3.家庭问题。留守学生父母角色暂时缺失的影响,破碎家庭。4.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弱者。
他们大都有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等共性问题,这些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同时,留守儿童还伴有一些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自身研究总结出小学六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依赖家长或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冷漠敌视。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三)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对人多疑恐惧。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四)意志障碍。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中国家长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他们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
(五)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六)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重视度不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农村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二)家长层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要求与期望,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2.期望值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经常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放弃现象严重。
3.教育方式冷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4.^分的溺爱与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较少。同时,不明是非,对老师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不可能犯错。不允许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口角等,这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尊重老师,野蛮等行为。
5.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重于身体与学习的问题,但在教育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环境层面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家庭主要有“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这种家庭环境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学校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实施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心理教育意识淡泊,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加之目前农村小学片面追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3.发达和完善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完善,电影、电视、网络等,无时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输给农村孩子,这就使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四)教师层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五)学生层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有敏感、多疑等情绪问题,遇到为题不会合理的寻找解决办法,往往行为非常极端。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三)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
(六)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应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应包办代替,失败不可怕,摔跤也无所谓,没有挫折怎么知道疼,又怎么会成长呢?只有让孩子经历更多,参与生活,具备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改善社会的大环境,首先必须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106-----110页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标准;影响因素;干预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幼儿教师在多种挑战中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趋增多。西方学者威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教师行业至少同其他行业一样容易患心理疾病。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它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所有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它是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的连续体。
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按照社会心理学观点,幼儿教师是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的幼儿,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情绪、性格等对幼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依据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热爱幼教事业;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估计;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顽强的自制力;不断学习与创新;完善健全的人格;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4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4.1 生理素质
遗传缺陷,脑损伤、成长中的营养缺乏、疾病、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的暂时或长久的问题。
4.2 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被剥夺父母照顾的孩子、遭受遗弃、年幼时受忽视或虐待的幼儿易形成攻击、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
4.3 婚姻家庭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地位、内部关系、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权利分配等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又着重要的影响。
4.4 生活事件
影响人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有三种:重大生活事件、灾难性和创伤性事件和日常挫折。
4.5 个体已形成的人格特征: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具有遗传上的基础,都可能经历创伤事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此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因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起到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4.6 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些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自尊需要和教师的成就需要。
4.7 人际关系复杂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
4.8 教师压力
教师压力主要包括: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幼儿的压力;来自个人婚姻的压力;来自自我发展的压力;来自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家长的高期望给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经济收入现状;角色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5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
5.1 要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大事来抓,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令,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尤其要将“尊师重教”的意识落到实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福利、在职进修、休假晋升等,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教师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幼教事业,而且不断取得自我l展、自我提高的机会,为培养健全发展的祖国接班人做出毕生贡献。
5.2 幼教行政管理部门应经常举办讲座、咨询活动
5.3 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护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此外,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哪怕是给予一点点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都会使她们感激万分,并且重新振作起来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5.4 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个幼儿园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着活力;孩子亦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其实,老教师的保教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生活上的细微照顾,这是年轻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大多都注意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5.5 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6 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5.7 提高教育技巧,正确对待幼儿第一反抗期。幼儿在3-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
5.8 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采取知心朋友尽情地倾诉、大声的哭出来、大喊、写日志日记、快速的走路、适当宣泄愤怒情绪等方法使情绪得到较好的缓解。
值得一提的是,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的方法很多种,也因人而异,如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良性的自我暗示等,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什么方法对自己有效。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身心都健康的幼儿教师,本文仅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拙见,希望能为幼儿教师得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史献平.幼儿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第一版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与应用分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5第一版.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
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学前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习 相互促进
中图分类号:G44
1 心理健康
1.1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可理解为: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并具有积极心理状态,即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客观的标准,很容易测定。但心理状况如何,其标准就难以测定。许多心理现象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分析,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表现大致为:
1.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
3.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
4.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2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特征表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升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造成了一定的不健康心理。其特征大致表现为:
2.1骄傲自负型心理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2自卑孤僻型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神庭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2.3贪图享受型心理
现在的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过分宠爱,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讲究吃穿,追求高消费,抗挫能力差。
2.4过分依赖型心理
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接受寄宿制生活,需要家长陪读。
2.5 任性自私型心理
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常常顶撞父母,在学校自然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3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3.1个体的原因
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3.2外界的原因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幸福美满且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反之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如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一味抓成绩,或者教师的不当言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社会的环境里,许多社会变化必然会影响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
4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4.1 心理健康促进学习作用
4.1.1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自然在学业成绩上会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好。
4.1.2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
4.1.3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03,(2).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纵观中外各类职业学校,中职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这类学生人数达15%以上。人数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缺乏有力的关注和有效的对策,同时我们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总之一句话“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心”。
我们常常听到某学校有孩子“离家出走”。专家调查:平均两个班最少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打算,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某中学优秀学生铁锤杀母事件,这是突发的一件事吗?像他这样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很多。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还没暴发出来!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太焦虑、太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每个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程度有轻有重。
这就是我们当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例如: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
那么,怎样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该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有人会问:中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我从中职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剖析,就能知道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标准。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第一方面是学习:
1、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二名,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滞淡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了65分,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3、能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结果焦虑过度,由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害怕去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正常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
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乐于与人往,但总是交不到一个朋友,没人理他。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有些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或对同学和家长隐藏。还有些学生就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准则。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有些高年段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以上四点,是我们评判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如果我们知道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等级。
四、心理健康水平四个等级
按一定的条件,人可以分成三六九等。同时按心理健康水平,人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一是完全健康型。心理非常正常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人占多数,不用服务。
二是一般问题型。前面提到不能排除学习上忧虑、交不到朋友,自我封闭,焦虑、孤癖、任性、自卑、嫉妒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都属这一类,这一类学生有少许心理冲突与障碍。要送交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是人格异常型如想自杀、想杀人、有强迫症等。这一类人有严重的心理冲突与障碍,一定要送交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这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围。以心理辅导员能力不足以处置这类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