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交焦虑治疗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交焦虑治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交焦虑治疗

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患者注意特点的探讨和有关文献的回顾,揭示出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风格并指明治疗方向。

[关键词]社交焦虑;域内视角;自我关注

社交焦虑患者是影响人口非常多的一种神经症,根据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10%~13%。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失态(脸红,目光不端,紧张),而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导致机会减少,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有很强的内省能力,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紧张和恐怖,一般都比较痛苦,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ClarkDM等[1]建立了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过程。该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核心的认知风格。见图1。

社交焦虑者应对社交场景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非常在意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能很知到他人的细微动作;但是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加工,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些社交焦虑患者对于别人吐痰、轻微的笑声等都能够注意到,却无法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感到很迷惑。KosterEH等[2]在点探测任务中,分别以100ms、500ms、1250ms呈现不同高威胁(被毁坏的身体)和一般威胁刺激(带小刀的人)的图片。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被试者在100ms、500ms对高威胁图片有更强烈的警觉反应,在1250ms情况下,却有更加强烈的回避反应。在中等威胁图片下,高焦虑患者依然采取和高威胁图片一样的反应方式,而低焦虑患者在100ms、500ms的情况下没有对中等威胁图片的警觉反应。表明无论是高或者中等的刺激,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容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引发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而为了降低焦虑水平,又促使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对正常行为产生影响。眼动的研究给出了更加直接的证据,GarnerMJ等[3]呈现不同面孔来观察被试者的眼动,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快速注意到情绪面孔,但是相对低焦虑患者,只能够维持一个短期的注意。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在一个短暂的对情绪面孔警惕后,是长时期的回避。

躯体化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明显的特征,HAMA焦虑量表有7项躯体症状项目,占总项目50%。可以推测,社交焦虑患者回避对外部信息的注意,而转向关注自身。MansellW等[4]通过比较被试者对外部刺激(呈现在屏幕的面孔)和内部刺激(手指头上的颤动,被认为是代表了被试者的唤醒水平)的注意偏向,发现高演讲焦虑个体在预期演讲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注意从外部刺激转移到内部刺激上来。而在非威胁情况下,没有该效果。

自我关注,导致高焦虑患者把自己当成社会交往中的客体来对待,采取域内视角的方式看待自身。即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何种样子的消极形象,好像第三者从外部观察自己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域内视角,指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身体去观察周围的情况。WellsA等[5]通过让被试者回忆特定的情景,然后让其判断自己在回忆该场景的时候所采取的角度。结果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在回忆容易引发焦虑的社会场景中,采用的是域外视角;而在非社会场景中采取的是域内视角。

而有研究表明类似域内视角的客体自我意识(objectiveself-awareness)经常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容易产生一种实际的行为和自己期望的行为之间的落差,而当人自认为无能为力消除这种落差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JaneM等[6]通过让被试者进行演讲,演讲前通过指导语的诱导让被试者产生不同的视角。结果发现,无论高焦虑被试者还是低焦虑被试者,在采取域外视角的情况下演讲,都有比采取域内视角更加强烈的焦虑反应。说明域内视角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和维持焦虑,而高焦虑患者比低焦虑患者更加容易采取这样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社交焦虑者通过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导致和维持的焦虑的产生,而通过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或者任务上可以缓解其症状和焦虑。BgelsSM等[7]通过发展了一种新的任务导向的注意力训练,患者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务和环境中,以降低对自我的注意,大大降低了红脸恐怖等社交恐怖的紧张和担心。WellsA等[8]通过8例案例研究,发现暴露加注意外化实际上导致从域内视角朝域外视角的转化,比单独采取暴露疗法,更加有效的减低了社交焦虑。焦虑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客观了解评测社交焦虑患者的心态,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ClarkDM,WellsA.Acognitivemodelofsocialphobia.InRGHeimberg,MRLiebowitz,DAHope,FRSchneier(Eds.),SocialPhobia:Diagnosis,assessment,andtreatment.NewYork:GuilfordPress,1995,69-93.

2KosterEH,VerschuereB,CrombezG,etal.Time-courseofattentionforthreateningpicturesinhighandlowtraitanxiety.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5,43(8):1087-1098.

3GarnerMJ,MoggK,BradleyBP.Orientingandmaintenanceofattentiontofacialexpressionsinsocialanxiety:Eyemovementstudy.Prague:theAnnualConferenceoftheEuropeanAssociationofBehaviouralandCognitivePsychotherapies,2003,200.

4MansellW,ClarkDM,EhlersA.Internalrersusexternalattentioninsocialanxiey:Aninvestigationusinganovelparadigm.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555-572.

5WellA,PapageorgiouC.Theobserverperspective:biasedimageryinsocialphobia,agoraphobia,andblood/injuryphobia.BehavResTher,1999,37(7):653-658.

6JaneM.Spurr,LusiaStopa.Theobserverperspective:effectsonsocialanxietyandperformance.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3,41:1009-1028.

第2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社交焦虑患者注意特点的探讨和有关文献的回顾,揭示出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风格并指明治疗方向。

    [关键词]  社交焦虑;域内视角;自我关注

    社交焦虑患者是影响人口非常多的一种神经症,根据美国、加拿大、德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10%~13%。患者固执地认为自己失态(脸红,目光不端,紧张),而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导致机会减少,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有很强的内省能力,对自己在社交场合紧张和恐怖,一般都比较痛苦,有强烈的求治欲望。

    Clark DM等[1]建立了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产生的过程。该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其中自我意识过剩,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核心的认知风格。见图1。

        社交焦虑者应对社交场景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非常在意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对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能很知到他人的细微动作;但是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加工,而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形成错误的印象和判断。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有些社交焦虑患者对于别人吐痰、轻微的笑声等都能够注意到,却无法判断别人的行为是否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感到很迷惑。Koster EH等[2]在点探测任务中,分别以100ms、500ms、1250ms呈现不同高威胁(被毁坏的身体)和一般威胁刺激(带小刀的人)的图片。结果显示高社交焦虑被试者在100ms、500ms对高威胁图片有更强烈的警觉反应,在1250ms情况下,却有更加强烈的回避反应。在中等威胁图片下,高焦虑患者依然采取和高威胁图片一样的反应方式,而低焦虑患者在100ms、500ms的情况下没有对中等威胁图片的警觉反应。表明无论是高或者中等的刺激,高社交焦虑者都倾向于采取一种警惕的态度,容易受到威胁信息的影响,引发比较高的焦虑水平。而为了降低焦虑水平,又促使其采取回避的态度,导致无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对正常行为产生影响。眼动的研究给出了更加直接的证据,Garner MJ等[3]呈现不同面孔来观察被试者的眼动,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快速注意到情绪面孔,但是相对低焦虑患者,只能够维持一个短期的注意。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在一个短暂的对情绪面孔警惕后,是长时期的回避。

    躯体化是社交焦虑患者比较明显的特征,HAMA焦虑量表有7项躯体症状项目,占总项目50%。可以推测,社交焦虑患者回避对外部信息的注意,而转向关注自身。Mansell W等[4]通过比较被试者对外部刺激(呈现在屏幕的面孔)和内部刺激(手指头上的颤动,被认为是代表了被试者的唤醒水平)的注意偏向,发现高演讲焦虑个体在预期演讲的情况下,将他们的注意从外部刺激转移到内部刺激上来。而在非威胁情况下,没有该效果。

    自我关注,导致高焦虑患者把自己当成社会交往中的客体来对待,采取域内视角的方式看待自身。即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脑海中产生了一种他们在别人眼中是何种样子的消极形象,好像第三者从外部观察自己一样,采用的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域内视角,指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身体去观察周围的情况。Wells A等[5]通过让被试者回忆特定的情景,然后让其判断自己在回忆该场景的时候所采取的角度。结果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在回忆容易引发焦虑的社会场景中,采用的是域外视角;而在非社会场景中采取的是域内视角。

    而有研究表明类似域内视角的客体自我意识(objective self-awareness)经常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这样容易产生一种实际的行为和自己期望的行为之间的落差,而当人自认为无能为力消除这种落差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Jane M等[6]通过让被试者进行演讲,演讲前通过指导语的诱导让被试者产生不同的视角。结果发现,无论高焦虑被试者还是低焦虑被试者,在采取域外视角的情况下演讲,都有比采取域内视角更加强烈的焦虑反应。说明域内视角这种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和维持焦虑,而高焦虑患者比低焦虑患者更加容易采取这样的方式。

    总而言之,高社交焦虑者通过对自我的持续关注,导致和维持的焦虑的产生,而通过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或者任务上可以缓解其症状和焦虑。Bgels SM等[7]通过发展了一种新的任务导向的注意力训练,患者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务和环境中,以降低对自我的注意,大大降低了红脸恐怖等社交恐怖的紧张和担心。Wells A等[8]通过8例案例研究,发现暴露加注意外化实际上导致从域内视角朝域外视角的转化,比单独采取暴露疗法,更加有效的减低了社交焦虑。焦虑障碍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有助于心理咨询师客观了解评测社交焦虑患者的心态,应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Clark DM,Wells A.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In RG Heimberg, MR Liebowitz, DA  Hope,F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5,69-93.

    2  Koster EH,Verschuere B,Crombez G,et al.Time-course of attention for threatening pictures in high and low trait anxiet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5,43(8):1087-1098.

第3篇

Abstract: The us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model, college students suffering from social anxiety case studies found tha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reduc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ir social anxiety, change negative thinking habits, reduce loneli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anxiety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焦虑 认知行为治疗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作者简介:张瑾(1980-),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硕士。

一、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个体有大量的自动想法,其中大部分具有自我贬抑的性质。对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将认知重构技术和暴露疗法整和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治疗中。其具体过程为:(1)在第一、二次治疗中,治疗师对暴露、认知重构和家庭作业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并练习认知重构技术;(2)治疗师领导病人,完成个体化的暴露,在暴露开始前和开始后都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认知重构的练习;(3)在每次治疗的最后,治疗师和病人确定要完成的家庭作业(包括家庭情境的暴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认知重构)[1]。

二、案例研究

男,20岁,大学生,没有,没有躯体残疾。没有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的经历。

主诉:和别人在一起时感到很不自在,脸红,沉默,总感到别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对自己评头论足。喜欢独处,独自在校外租房子住。前来做心理治疗的目的:消除恐惧心理,能够自然地与他人相处。来访者低着头,极少与治疗师有目光接触,回答问题非常简短。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被诊断为社交焦虑。

分析:造成来访者严重症状的核心认知是他认为自己脸红,没有话说,别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由于有这个非理性的认知,患者感觉焦虑,采取回避行为,喜欢独处。这是治疗中需要进行纠正的认知和行为。

(一)第一阶段(第1次、第2次会谈)

向患者讲述有关社交焦虑的知识,包括患病率、症状表现、治疗疗效、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等,并初步学习认知重构技术。来访者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脸红,回避目光接触。在家庭作业中,来访者反复提到其自动想法与在别人面前暴露焦虑有关,比如“脸红了”,“他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

(二)第二阶段(第3次~第5次会谈)

在第3次会谈中,治疗师向来访者讲述暴露练习的方法和重要性,以使他对即将开始的治疗方法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第4次会谈中,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了第一次暴露治疗。治疗师选择一个与治疗目标相一致的情境,引发其中等程度的焦虑,而且来访者对此情境能够处理得比较好。来访者要与一位同学进行一次20分钟的交谈,交谈内容主要关于他们的一位老师。治疗师教会来访者使用情绪监控表,记录暴露练习中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家庭作业是每周至少让自己在感觉有中等焦虑的情境中与他人交谈,每次20分钟以上,每间隔5分钟记录自己的焦虑水平。

来访者向治疗师详细地介绍了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他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对情绪的焦虑转移到完成任务上来。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焦虑水平正在降低,但总体上焦虑感依然存在。

(三)第三阶段(第6次、第7次会谈)

治疗师设计了一个对来访者有些难度的情境,要求来访者和两个同学交谈至少30分钟。这个情境要求来访者能够在随意性的情境里插得上话,而且这个情境结构性不强,话题不确定。来访者报告了其自动想法:我没有什么话可说。

治疗师:“你是不是有另外一个自动想法“交谈中我要一直有话说”?

来访者:“是的,如果停下来,我就觉得是我的错。”

治疗师:“难道谈话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吗?”

来访者:……(沉默约1分钟)“不,也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他们也有责任的。”

治疗师:“那么你在这当中的责任有多大?”

来访者:“三分之一。”

来访者表示出明显的轻松,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家庭作业是每周至少和身边的人交谈2次,每次至少30分钟,记录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对非理性自动想法进行分析。

(四)第四阶段(第8次会谈)

总结和结束阶段,来访者认为治疗使他增强了与人交流的信心。治疗师强调,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些自动想法,关键是要把这些自动想法拿出来当成假设去检验。2周后进行问卷测试,以防止“蜜月效应”。

三、问卷评估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动思维问卷(ATQ)、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Scale)对来访者进行问卷测试。从测试的结果来看,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地改善了其症状。(见表1)

四 讨论

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地减缓了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体验,改变了消极的思维习惯,降低了孤独感。治疗的关键在于动摇和重建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 。在治疗过程中,教会来访者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即要把使自己焦虑的自动想法当做是一个假设来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教会来访者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A-B-C三栏表等,以使来访者有更多的主动性,在治疗结束以后,可以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处理以后会面对的问题。

本文的案例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治疗案例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揭示和提高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患者的疗效。当然,也不排除来访者可能受到了情境性因素的影响。至于短期的治疗能否使来访者在消极的思维习惯、孤独感等方面发生改变,还有待我们进行长期的疗效考察。

参考文献:

第4篇

为探讨心理治疗对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作用,笔者对26例青年学生社交焦虑症患者采用了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的2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作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青年学生52例,均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和严重的躯体疾患,年龄18~25岁,病程3个月~2年。随机分为集体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试验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及诊断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抗焦虑、抑郁药物——米氮平治疗,2周后逐渐加至有效治疗剂量;试验组用药物种类及给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集体心理疗法,每周1次。集体心理疗法的主要步骤[1]: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冥想放松训练;正确面对自我,主要以病人为主体,要求进行相互交流,加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讨论和参与自己面对的问题,如生活方式,集体活动等;投入活动,释放自我:用游戏或集体活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我,重新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地位,并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两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治疗第2、4、6、8周末利用汉密顿焦虑表(HAMA)评分[2]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A减分率计算。痊愈:HAMA减分率≥75%;显著进步:HAMA减分率50%~74%;进步:HAMA减分率30%~49%;无效:HAMA减分率<30%。以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计算总有效率,以痊愈、显著进步例数计算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结果对比见表1。表1 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2.2 HAMA评分比较见表2 治疗第2、4、6、8周末两组HAMA评分检测值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第2、4、6、8周末两组HAMA评分检测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HAMA评分检测值

3 讨论

社交焦虑症是个人对可被他人观察到的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害怕自己会做出令人难堪的举止。其意识到了这种恐惧其实是多余的,没有理由的,但还是逃避恐惧所控制,要逃避那些可能有公众监视的场合。其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3]。心理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社交焦虑症的常见心理问题,并促进成功应对方式,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药物治疗该症,就是抗抑郁、抗焦虑治疗,氯氮平、氯丙咪嗪、米氮平等药物对该症均有一定的疗效。药物治疗结合集体心理疗法,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HAMA评分治疗后第2、4、6、8周末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金英,甘露春,冯冬梅,等.青少年社交焦虑集体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6,28(11):17361737.

第5篇

【关键词】 氯硝西泮;丙咪嗪;儿童社交恐怖症

Clonazepam in Treating Childern Social Phobia. Li Yixin, Wang Yan, YangJingjuan. Department of Children, Luoyang Center Hospital, Luoyang 471000, P.R.C 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 of clonazep am and imipram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phobia. MethodsThirty-six pati ents with chirdren social phobia were given clonazepam for 8 weeks. Another thir ty-two same patients were given imipramine for 8 weeks. ResultsThe excellent repo nse rates of clonazepam group and imipramine group were 56% and 50%, the total r esponse rates of clonazepam group and imipramine group were 81% and 75%, respect ively (P>0.05). Adverse reactions of clonazepam group were less th an imipramine group. Condusion Clonazepam is really efficacious i n treating childern social phobia, adverse reactions of clonazepam is mild andrare.

【Key words】 Clonazepam; Imipramine; Children social phobia

近年来,儿科门诊有越来越多儿童恐怖症患者就诊,这类疾病给患者本人及家长带来许多烦 恼和痛苦,严重影响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进步。我们采用小剂量氯硝西泮结合 心里疏导治疗社交恐怖症,并与丙咪嗪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病历来自我院2004.1~2007.6月儿科门诊,均符合CCMD-3关于社交恐怖症诊 断标准[1]。共68例病人,排除①其他恐怖症及复合恐怖;②社交恐怖症伴随其它 神经 症症状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用药观察。并且同时记录相关资料跟踪观察。氯硝 西泮组36例,男性1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12.23±2.30岁,病程2.13±0.84年,丙咪嗪 组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12.56±2.53岁,病程2.29±0.91年。

1.2 治疗方法 氯硝西泮组采用徐州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氯硝西泮片剂(2mg/片),根据病 人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口服给药,起始剂量为0.5~1mg/天,此后,根据病人的病情 变 化逐渐增加剂量,一个疗程8周,最大剂量是4mg/天,追踪随访的病例1年以上。丙咪嗪的组 采用25mg/片,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症状严重程度口服给药,起始剂量为6.25mg~12.5m g/天,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耐药情况,逐渐加量,一个疗程8周,最大剂量是75mg/日。两 组均采用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正。

1.3 疗程评定 根据社交恐惧症的严重程度参照Marks量表[2]中关于恐怖症状的 分量表(1 0项)的评分,分为4级;病愈:恐怖症状完全消失,量表评分在10分以下;显著进步:恐怖 症状明显减轻,恐怖对象的范围及程度显著减轻,量表评分为11~20分;进步:恐怖症状减 轻,恐怖对象减少,程度减轻,治疗前后量表评定减分5分以上。无效:恐怖对象无减少, 程度减轻不明显,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无变化。两组治疗前评分及比较,氯硝西泮组32~45分 ,平均为39.15±5.15分,丙咪嗪组为29~44分,平均为38.74±6.25分,两组t检验 差异无显著,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疗效Ridit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 用药8周后,氯硝西泮组显效为56%,总有效率为81%;丙咪嗪组显效率为50 %,总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详见附表。

2.2 氯硝西泮疗效随访观察 20例显著显效病人(痊愈加显效进步病人),其中17例随访1 年以上,疗效稳定,未复发。对停药后及减药中复发的病例(3例),再给药后症状仍可改 善至复发前的程度。

2.3 不良反应 氯硝西泮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嗜睡8例,乏力、头晕4例,失调3例,未见 严重不良反应,其中11例未经过处理3周后自行缓解。在随访观察的病例中,有1例出现药物 耐受性,在2月左右时需加量。丙咪嗪组出现便秘13例,口干7例,排尿困难4例,视力模糊2 例,心动过速、心悸3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一般服药后1~2周内出现, 3周后减轻或缓解,其中有部分病例需减药及对症处理方可缓解。

3 讨 论

目前丙咪嗪是治疗社交恐怖症主要药物,因其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而使其应用有限。特别是 针对儿童。氯硝西泮是苯二氮卓类药物中唯一具有5-羟色胺回收阻滞剂作用,可提高5-羟 色胺神经功能,同时氯硝西泮依赖及戒断反应明显少于其它同类药,因其具有改善社交恐惧 症作用,且副作用少,适合于儿童社交恐怖症的治疗。

本组研究应用氯硝西泮和丙咪嗪治疗68例儿童社交恐怖症。结果显示,氯硝西泮组显效率为 56%,有效率为81%;丙咪嗪组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相近。氯硝西泮组的有 效率与有关文献[3]报道的78%相近。说明氯硝西泮对儿童社交恐惧症有肯定的近、 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轻,病人的依从性好,值得试用。

在随访观察中发现,1例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提示宜缓慢减药,逐渐停药,1例在应用过程 中出现药物耐受性,提示在用药过程中应依据病人病情适时调整药量或换药,避免出现药物 耐受性。

4 参考文献

[1]Davidion JRT, Fords M, Smith RD, et al. Long term treatment of socia l phobia with clonazepam. J clin Psychiatry, 1991;52(suppl 11):16-20

[2]蔡国钧.Marks恐怖强迫量表(MSCPOR).上海精神医学(Arch pshchiatry),1990, 新二增刊:44-50

第6篇

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舍曲林与盐酸氯米帕明药物。

结果:舍曲林组总有效率为87.5%,盐酸氯米帕明组总有效率为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27.5%,盐酸氯米帕明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前者显著好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曲舍林药物的安全性更高,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舍曲林 盐酸氯米帕明 强迫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2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94-02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发病率约为5‰-10‰[1]。强迫症常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其药物种类多样,效果各异[2]。盐酸氯米帕明作为传统的治疗强迫症药物。效果较佳,但因其服药次数多、不良反应多等原因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本次研究观察了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盐酸氯米帕明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DM-3)强迫症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舍曲林组和盐酸氯米帕明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舍曲林组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31.4±9.3岁;盐酸氯米帕明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7~67岁,平均30.7±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Y-BOCS评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均予以查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均予以患者一般内科治疗及常规精神科护理。舍曲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舍曲林片口服治疗,起始剂量50mg,维持最大剂量100mg,每日1次,连用12周。盐酸氯米帕明组予以患者加用盐酸氯米帕明片口服治疗,起始剂量50mg,维持最大剂量200mg。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1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根据Y-BOCS评分减少率进行评定:①痊愈:Y-BOCS评分减少≥75%;②显著进步:Y-BOCS评分减少50%~75%;③进步:Y-BOCS评分减少25%~49%;④无效:Y-BOCS评分减少

1.3.2 不良反应观察。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比较。规律治疗12周后,舍曲林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盐酸氯米帕明组相当(P>0.05)(表1)。

3 讨论

强迫症为神经官能症,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难以治愈,但有研究表明强迫可能与体内5-羟色胺功能异常及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变化有关。强迫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以往盐酸氯米帕明是治疗强迫症的首选药物,其为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通过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及抗胆碱等作用。本次研究盐酸氯米帕明组40例患者使用盐酸氯米帕明治疗12周后33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高达82.5%。盐酸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虽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由于其抗胆碱作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出现,有研究表明过量使用盐酸氯米帕明心脏毒性大。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强迫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

舍曲林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通过对中枢神经元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从而升高5-羟色胺浓度,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同时舍曲林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及胆碱能受体的亲和基本无作用,所以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的不良反应较少。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舍曲林组治疗强迫症的有效率与氯米帕明组相当,同时舍曲林组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米帕明组。表明舍曲林治疗强迫症患者具有治疗效果显著,最大维持剂量较小。

总之,强迫症患者采用舍曲林治疗能取得与盐酸氯米帕明相同的疗效,且舍曲林治疗不良反应更少,患者依从性更佳,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汲送花,季加翠,张海英.综合心理护理对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5):381-382

第7篇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7

【摘 要】目的:探讨舒肝解郁胶囊与舍曲林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 例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观察组给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5%,HAMD、HAMA 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观察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疏肝解郁,养血安神,较舍曲林疗效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选用。

关键词 舒肝解郁胶囊;舍曲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科2009 年12 月~ 2012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110 例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1] 中关于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对照组:年龄41 ~ 57 岁,平均(48.6±6.1)岁;病程3 ~ 23 个月,平均(14.3±4.2)月。观察组:年龄42 ~ 56 岁,平均(48.8±6.3)岁;病程3 ~ 25 个月,平均(14.5±4.3)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评分≥ 17 分,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 分。

(2)签署知情同意书。

(3)配合随访。

排除标准:

(1)近期内接受过抗焦虑抑郁治疗。

(2)子宫内膜、乳腺等肿瘤。

(3)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

(4)治疗依从性差。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41),50mg晨起顿服。观察组给予舒肝解郁胶囊(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0580),0.72g/ 次,2 次/d。两组均以6 周为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均参考《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 和HAMA评定并结合症状改善状况以评价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及患者例数并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以评估安全性。

1.5 疗效标准

参考方惠玉学者研究制订疗效标准:治愈:评分减少率超过75%,抑郁焦虑情绪完全改善,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评分减少率超过50%,抑郁焦虑情绪明显改善,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评分减少率超过25%,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愈、显效、有效之和为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8.1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HAMD、HAMA 评分对比治疗前, 对照组HAMD 评分为(24.16±5.06) 分,HAMA 评分为(21.56±4.23) 分, 观察组HAMD 评分为(24.23±5.08) 分,HAMA 评分为(21.63±4.3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对照组HAMD 评分为(8.42±2.31) 分,HAMA 评分为(10.37±3.12)分,观察组HAMD 评分为(6.13±2.16)分,HAMA 评分为(7.98±1.89)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安全性对比

对照组共13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4%,观察组仅3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两组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42,P<0.05)。

3 讨论

舍曲林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5- 羟色胺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类抑郁症的治疗。本组数据显示,单用舍曲林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焦虑情绪,但总体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多。

舒肝解郁胶囊由扶正固本、养血安神的刺五加和疏肝解郁、清心泻火的贯叶金丝桃相合组成,二者补泻同用,可收疏肝解郁、标本同治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舒肝解郁胶囊可阻断突触前膜联合转运体对神经递质的摄取,升高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且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发挥双重抗抑郁效果。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HAMD、HAMA 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舒肝解郁胶囊高效低毒,安全可靠。

总之,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围绝经期焦虑抑郁障碍,疏肝解郁,养血安神,较舍曲林疗效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选用。

第8篇

【关键词】: 社区戒毒 队列研究 中药 济泰片 美沙酮 焦虑症状

【分类号】:R749.64

【正文快照】:

3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203;4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201203;5上海市禁毒委禁毒办公室,上海200129;6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200030)(No.2008BAI49B03)自从2008年《禁毒法》确立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自愿戒毒为主的戒毒模式以来,越来越

【参考文献】

1 徐国柱,段砺瑕,王者风,刘锐克,吕宪祥,汪再兴,涂前雄,孙干程,王佩贤,蔡志基;济泰片用于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治疗Ⅱ期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0年04期

2 熊建国,肖早香,李军,秦德胜,闵明山,杨建辉,王艳红,晏灵,舒秋丽;济泰片联合洛非西定治疗海洛因依赖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年04期

3 董仲莲,王素芬,周蕾;济泰片联合氯硝西泮、曲马朵治疗海洛因依赖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年02期

4 陈雯;赵醴丽;凌莉;陈昂;夏英华;韩璐;林鹏;何群;;广东省首批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12期

5 陈亦兰;阎本永;邓艳萍;;戒毒中药济泰片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14期

第9篇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需要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否则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在常规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及生脉注射液治疗UAP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20例,诊断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41~75岁;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40~76岁。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氯吡格雷300mg顿服,以后口服氯吡格雷,每日一次,每次75mg,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两种药物均连续使用14d。

1.3疗效评定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①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 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6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27例,好转16例,无效17例,显效率45.0%,总有效率71.7%。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硝酸甘油用量及镇痛剂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期间,治疗组有8.1%的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对照组有14%的患者出现上述事件,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有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斑块破裂、出血,诱发腔内不全阻塞性血栓形成,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诱发血管痉挛有关[1,2]。斑块因受浸润而迅速增大或内膜下出血致血肿挤压管腔使其狭窄加重,从而不同程度地阻断冠状动脉血流,诱发心绞痛。血小板的激活、凝集及血管痉挛与和血栓素A与前列腺素的平衡有关,也和脂蛋白异常等其他因素相关,血脂和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均促使血栓形成,诱发心绞痛。研究发现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聚集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应用抗凝制剂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是近年来合成的新一代不可逆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它通过抑制ADP与其血小板受体结合,防止ADP介导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化和继发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目前一些临床试验研究显示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更强,耐受性更好[3]。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养阴、复脉的作用。人参皂甙能促进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促进纤溶、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麦冬有消除自由基作用;五味子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生脉注射液具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加心搏出量,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能抑制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解除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痉挛,从而使冠脉血流量增加,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扩张血管,提高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俊.不稳定型心绞痛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21(5):301-305.

[2]武杰,朱英杰.不稳定心绞痛恶化的原因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1): 9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