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9:22: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感染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通过不断完善控制院内感染的体制来增大医院感染的领导力量,这是前提。首先成立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成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是整个医院的科室,而负责人由医院的院长、护士长、科室主任等担任,其职责是主要针对医院感染的途径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果在院内突发了爆发性传染性疾病可以迅速进行调查研究和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然后成立医院内感染管理科,并且派遣专人管理,制定医院常规的感染管理制度、考评准则,并且进行调查和检查;最后医院下属科室应该设立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控制、检测工作,同时提高本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术,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医院感染控制、监测管理制度网络,可以让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和各项措施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具体细则:包括病房管理、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监测、抗生素应用管理等相应的细则。
1.2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提高其主动控制、监测医院感染的意识。
1.2.1医院感染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所涉及的预防可控制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因此要求专职人员具备丰富、全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了解最新的知识,才能让医院感染系统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和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1.2.2医院感染科室专职人员为各科室各种人员相应的培训计划
例如:管理层、兼职人员、医护人员、新入职的人员、实习人员等,尽量做到全面、全场、深层。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深入到医院每一位员工的深层理念中,以切断疾病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传播途径。
1.2.3选派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参观,以学习更加先进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取长补短。
1.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及时让医院员工了解到国内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的最新动态是很重要的,而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可以为各科室及时、有效的传递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微生物检测以及耐药的情况。可以转载一些国内重大院内感染新闻和最新动态,从中反馈各项数据和检查情况。
1.3定期或者不定内容的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的考核
针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等来对医院各方面考核,包括医院各种硬软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进行定时的考核或者不定时考核以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关于医院感染上的理论知识问题,并且针对性的制定改善方案和制度。各科室每个季度应该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提交监控报告,并且向临床科室反馈最新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对于整改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持续质量整改效果
通过以上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意识明显提高,由一开始的抵触、不配合的情绪,转为最后主动接受培训、考核并且与医院感染工作小组共同商讨面对的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这一系列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在医院感染上的运用,2014年对比2010年,医院感染的监控标本送检率从76.5%上升到89.4%,洗手依从性从原来的35%提升至76%,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平均评分考核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前的92.0分上升到97.6分。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8例,其中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和2012—2013年各64例。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20~65岁,平均(32.5±1.5)岁;内科40例,普通外科35例,妇产科30例,其他科室23例。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6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控制感染时未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对照组),2012—2013年6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控制感染时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保护性隔离措施、护理用具消毒、加强消毒管理、医疗垃圾处理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
1.2.1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各科护理人员加强相关感染知识培训,强化日常工作中的感染意识,规范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提高操作技术,并定期进行考核。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操作流程,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应严格检查、核对;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治疗,防止细菌入侵导致感染。
1.2.2强化保护性隔离措施
患者住院后进行全面检查,而后对患者住院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带菌患者与非带菌患者应分离治疗,对带菌严重者必要时可进行隔离治疗。患者治疗时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若发现有传染性需隔离处理,对接触传染源的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消毒、治疗等措施。
1.2.3加强消毒管理
护理人员应每天按时消毒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患者床单及枕头等床上用品应按时更换,并每天检测病房微生物,病房检测不合格时不得使用,并及时处理。医疗器械使用后要及时送往消毒室消毒,严禁使用消毒过期器械。
1.2.4护理用具消毒
护理人员应对使用过的听诊器、血压计等常规消毒,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检查后的器械应使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必要时应使用一次性检查器械,防止污染其他器械。
1.2.5医疗垃圾处理
对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瓶在输液结束后应放到指定垃圾袋内,并将垃圾袋口封住,对消毒使用过的棉棒和静脉抽血使用过的注射器应分类放置,并每天按时处理。
1.2.6加强宣传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无菌知识和感染的严重后果,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感染有充分的认识,并配合护理人员的无菌管理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和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医院感染1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8%,观察组医院感染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P<0.05)。
2.2两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为(18.2±1.2)g,观察组为(12.2±1.1)g,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9.5±3.5)d,观察组为(6.5±1.5)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
3讨论
1.1方法本次研究中医院感染病例判定标准均参考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医院感染控制科记录,制定表格统一收集感染患者个体情况并准确填写。采取强化护理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①构建层级式强化护理管理体制,建立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首先由护理部主任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参与组建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同时在下属各科室设置感染控制监控人员,确保分级管理、明确分工、职责分明,切实落实感染控制责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科室感染防控工作,考查防控制度落实情况。②组织科室人员参与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并扩大培训人员范围,培训内容涉及无菌操作规程、微生物知识、手部卫生清洁以及无菌物品管理、岗位操作规程等。③确立详细、规范的无菌技术管理与实施细则,并确保操作流程规范化,针对术后医疗垃圾处理也应确立分类细则,并实时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有效约束护理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护理管理,从而确保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循操作规程,提高工作责任心,改善个人业务水平,提升个人职业修养,从而有效预控医院感染事件。④重视细节部分的强化管理,切实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做好物品以及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洗手操作规程;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规程,坚持一人一用一灭菌的无菌物品应用原则[3];同病种患者应集中归类安置,对于特殊感染者或者感染原因未明者应予以有效隔离,对于易感染人群如新生儿、老人等应予以有效的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应做好自身感染防护措施;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4]。
1.2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制定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0例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以及手术切口感染例数明显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院内感染病例中约有30%~50%与护理管理以及护理操作相关。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护理工作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的危险,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应对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控意识以及工作责任心,有较大几率出现隔离防护不充分、用具消毒不完全以及医疗器械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因此导致交叉感染以及医院感染。②未明确管理细则,缺乏监控力度,导致护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和漏洞,医院感染率也随之升高[9]。③未完全隔离特殊感染以及未明原因的感染病例,或易感染人群保护不到位,导致医院感染率进一步升高。
1.1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医院的成立和发展,医院感染随之而来。因此,医院一定要对感染进行监控,认识其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医院感染时有发生,护理工作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护理管理和感染控制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两者相互协助,感染控制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感染进行控制时,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如在进行消毒、病房护理、患者日常护理等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感染。因此,这些都离不开护理管理,其对医院感染有着监控的作用。在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护理部门对感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和消除。
1.2建立制度
护理部门监控医院感染时,采取三级监管护理方式,主要由护士长、组长、进行控制感染的护士组成,这样能够确保医院在实施感染控制时能够更快捷、更直接。护理部门的所有护理人员都成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人员,其很好地落实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同时也促进了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每个科室和病房都会安排一个专门负责控制感染的护士,其职责是: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发生医院感染等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上报和处理。
1.3培训制度
医院感染是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护士在学校学习的护理知识只是医院感染的一部分,而且其学习的只是理论上的知识,并没有付诸实践。所以,对医院的护士进行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培训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其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培训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在培训过后需进行相应考核。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操作手册,对流程和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让护理人员在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时更加规范和高效。
1.4标准预防
医院感染的预防标准是由20世纪90年代美国CDC所提出,医院感染主要是由患者体内排出的血液和排泄物所导致,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传播性和感染性。对已经感染的患者要进行隔离,避免患者传染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传染患者的连锁反应。采取的隔离方法主要是根据所传播的疾病进行相应有效的隔离,隔离方式主要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微粒隔离等。以上隔离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各种疾病的传播,也能对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保护。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标准预防,是控制疾病在病房和医院进行传播的有效措施,更是提早地预防未知疾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在SARS流行病初期,笔者所在医院3个病区的患者都感染了SARS。但是,在确诊患者感染SARS并对其进行治疗和转院的过程中,未造成SARS的再次扩散和传播,也未发生护理人员感染SARS的情况。在这次SARS流行病感染的控制中,笔者所在医院顺利实施了标准预防措施。除此之外,应该意识到在全院病区中实施标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感染控制中护理的职能运用
2.1制定相关的标准制度
护理部门应与控制科共同制定感染控制的标准,预防医院感染传播、预防尿路感染,使用医学设备,制定相关预防和护理措施实施的标准,并且还要强调在进入感染隔离区时的准备工作,比如说更换医用服装、洗手等。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没有相关标准制度的工作,需要及时地向上级反映,尽快完善标准制度,这样才能让护理人员在任何工作中都做到规范、标准,这也是预防各种疾病发生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2.2岗位制度明确
要把医用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上去,明确每个岗位,每个护士的职责。笔者所在医院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品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护理人员对医药废物的处理和操作流程。必须对医药废物进行明确的分类,每天必须由专门负责人员对医药废物进行数目清点和封存,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签字确认,避免胡乱丢弃医药废物的现象,避免造成大规模病毒的传染。
2.3对重点环节进行加强
在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和预防时,把重心放在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产科、新生儿病房、ICU病房、老年科、血透室以及患者家属区等,这些人群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也是医院感染的传播体、扩散体,所以笔者所在医院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限制探访人数和探视时间,定期进行消毒等预防措施,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除此之外,把病区发生感染疾病传播和扩散等事件规范到日常的护理工作当中,护理部门与感染控制科相互配合,对医院出现的突发事件和不稳定因素进行快速、有效的消除,对医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进行有效的预防。
2.4对医院感染进行网络监控
对医院感染进行实时的监测,是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了能得到更快、更准确的监测结果,科学的监测方式是对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最好的方法。进行定期的考察和考评,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监督护理部门,监督其在进行消毒和隔离以及其它的工作时是否按照笔者所在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定期地对医务人员的医疗用品进行检查,对需要重点预防和控制的科室进行实时监控,并且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进行感染的预防。笔者所在医院多年来一直在使用HIS的网络系统工程,在此系统上又设计了相关软件,对全院重点观察的患者进行实时电脑监控,并且用电能网络收集相关有用的资料,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采取全程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突发的感染情况,并且对感染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以及其它急救措施,从而达到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发病率。
2.5完善监督管理
笔者所在医院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作为评定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关于医院感染的情况,都有相应的报告管理制度,比如,患者发热情况的报告制度、特殊细菌感染的报告制度、输液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等。笔者所在医院每个月都会对各个科室的监测报告结果与科室的护理报告进行校对,发现未及时报告或者未报告等现象,严格按照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罚。此外,实行与个人业绩量化考核挂钩,这样加强了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素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得医院感染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控制。
3讨论
1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普通科室使用可移动紫外线消毒装备随时对各个病房消毒,换药室、监护室、治疗室等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灯消毒;巡视结束后常规清理患者的床铺,定期为患者更换床铺,将换下的物品统一消毒;每天用蘸取1∶200浓度次氯酸钠溶液的消毒巾对床头灯按钮、门把手、水龙头、呼叫按钮等装置进行消毒;每天对有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所在的病房使用敏感消毒液进行消毒;患者出院后及时更换床铺并全面消毒。
2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的身体部位,但同时也最容易沾染病原体,做好手卫生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病原体之间的传播。在洗手池上方用醒目的字体介绍七步洗手法的步骤,台上放置洗手液和消毒液,在对患者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均严格按照步骤洗手[3];每个病床前放置速干消毒液,接触患者后立即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七步洗手法,消毒部位包括手和手腕,每次消毒需涂消毒液2次;需要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血液时戴无菌手套,操作结束将手套放入处置室的医用垃圾桶并立即常规洗手、涂抹消毒液;即使事先已经进行消毒,在为患者进行输液和注射时均应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对示指、拇指和中指进行消毒[4]。
3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
循环利用的医疗物品分类收集,及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消毒;使用后的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半小时;肝炎及肺结核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用1∶50“84”消毒液浸泡1h;对特殊病原体感染且传染性较强的患者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集中销毁[5]。
4结果
2010、2011、2012、2013年的住院人数分别是3156例、3321例、3378例、3427例,感染人数分别是244例(7.73%)、255例(7.67%)、258例(7.63%)和89例(2.59%)。2013年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执行强化护理管理的前3年,2012、2011、2010年度在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别不明显,而2013年强化护理管理后,医院发生率较之前有显著降低。
5讨论
1.1方法
2013年1月起对MDRO实施精细化管理,实行多学科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完善管理监测流程,要求微生物室检测到MDRO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自行设计的“MDRO调查表”对目标性监测的病例进行病历调查和床旁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分离病原体、是否开接触隔离医嘱、是否为医院感染、是否上报等情况。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连续两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在医务人员不知情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和观察方法,根据统一的要求和定义,观察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比较2012年和2013年(精细化管理前后)MDRO医院感染情况。
1.2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DRO医院感染情况
2013年共分离MDRO191株,其中医院感染70株,占36.65%,低于2012年的48.44%(6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MDRO医院感染报告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
2013年医院感染报告率和接触隔离执行率分别为80.00%、70.16%,高于2012年的32.25%、2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手卫生依从率
2013年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5.86%,高于2012年的4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1.一般资料。分别选取感染科15名在职护士、5名医生、5名工勤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30.4±7.5岁;护龄1~24年,平均8.6±3.2年;中专5人,大专7人,本科及以上3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护士12名;护理管理前后人员无明显变动。医生中男4名,女1名,年龄28~52岁,平均40.5±13.5岁。工勤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1~48岁,平均38.2±9.3岁。为提高手卫生的规范性,科室自2014年起对以上工作人员实施规范化管理。
2.规范化管理的方法2.1全员培训。将手卫生作为每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重新修订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列为三基考试内容之一,提高临床重视度。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周,将手卫生知识以展板、视频、有奖知识问答和操作等形式进行宣传,内容包括对不同岗位人员手卫生知识的要求、手卫生的定义、洗手的重要性、洗手的方法、注意事项、消毒方法等知识[3],将制作好的“七步洗手法”的光盘发放到科室,并示范讲解。组织进行七部洗手法的现场操作演练,推动医务人员树立手卫生新概念。将手卫生培训的成绩与绩效考核成绩挂钩。2.2完善洗手设施。在科室水池旁张贴规范的洗手步骤,以提醒医务人员勤洗手、正确洗手。配有合格的洗手设施,增加快速洗手消毒设备,配速干手消毒剂,无菌皂液以及清洁干燥的擦手纸,采用一次性洗手刷。在病房走廊、治疗室、换药室等地点配备消毒剂的基础上,在病历车、护理车和治疗车也配备消毒剂。增加科室内洗手池的数量,将水龙头开关从手触式改为非手触式、提供洗手液和改进干手的方式等,每季度对手卫生产品的领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反馈。2.3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将手卫生管理纳入医院日常规范化管理中,建立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管理层面提高思想认识,规范化、科学化的进行手卫生管理。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作用,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手卫生指征、方法,设计统一的表格和观察方法,对手卫生的监督、监测、检查、指导与反馈[4]。院感科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抽样监测,每个月公布检查结果和监测信息,促进手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设置监控系统,不定时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自觉性、洗手流程的规范性,手表面细菌监测、记录洗手效果达标情况等进行考察,奖惩分明。
3.观察指标。比较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洗手情况。(1)手卫生的依从性:根据洗手情况来判断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包括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洗手率。采用隐蔽式观察法,由1名接触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于每天的固定时间,对医护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观察。(2)手卫生情况的知晓率:对作为科室研究对象的医生、护士及工勤人员进行考核,采用结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手卫生知识的考核试卷,内容包括:手清洗的指征、手消毒的指征、手卫生的概念和自我防护知识,共30个问题,满分为100分。(3)洗手情况:依据医护人员实际洗手的规范性(七部洗手法)、洗手时间达到15s的比例、手卫生后监测的合格率以及手卫生消毒方法等来评价。其中手卫生监测的合格情况通过监测医护人员的手指带菌数来评定,以细菌菌落数≤10cfu/m2为合格。实施前后各观察50例次。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x-±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无菌操作、体液暴露后等洗手率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规范化管理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得分以及质量比较。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医生、护士、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实施前,洗手方法、手卫生消毒、监测合格率等高于实施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讨论
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组织体系保证是前提。在2008年创二级甲等优秀中医医院的活动中,我院调整和改革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院长兼任,成员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在原有院感科专职人员管理基础上,增设了相关科室的兼职工作人员。要求药剂科药剂医师和检验科检验技师,配合院感科对抗生素的使用统计分析和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的监测。同时各临床科室设立了院感监控小组,由护士长和科主任负责院感质量监控工作,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每季度召开一次院感工作委员会议,反馈院感管理质量检查的结果,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的效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的成立,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明确了院领导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起长效机制。
二、夯实预防基础,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制度健全执行是根本。我们先后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感质量监控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院感知识培训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突发应急预案》、传染病各种相关管理制度项及相关措施等,有规矩的基础上求方圆,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有工作计划、月有工作重点、周有工作安排;制定了急诊科、内、外、妇、儿、骨科、手术室、供应室、肛肠科等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和考核标准。为了进一步落实系列制度,要求重点科室制定院感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院感科将这些制度和考核标准及计划做成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下发到相应的科室,要求监控小组的负责人每月对照标准逐项自查一次,查看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不足立即整改,并记录在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上,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下午,院感科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对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的结果随即召开院感例会反馈,进行综合剖析评分,说明扣分理由,院感科提出持续改进的要求。次日院感科将其会议内容写出一份院感院讯的报道发放到各相关科室,科室负责人利用晨会组织学习,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三、组织知识培训,增强全体医户人员意识
增强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观念,加强培训提高是抓手。院感科和各临床科室分别制定了院感知识培训计划,参加培训人员包括全院在职医护人员、新上岗的职工、实习生、进修生、保洁员。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有:各临床科室在院感工作中的职责、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应急预案、医护人员防护制度、洗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感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等。培训的方式采取院内培训和科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院方进行考试验收。院内培训由院感科主任备课,采取幻灯形式,每季度授课一次,考核一次,合格率达95%。遇有特殊流行性的疾病,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随时组织培训。如对防控技术的培训,2008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技术培训6次。科内培训,每月开展一次,由护士长或科主任备课,利用每月第一周学习日组织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经过考试,参加人员的合格率达98%以上。通过一系列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意识和理论知识。临床医务人员通过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后,充分认识到加强个人防护对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分级防护标准。院内配备了齐全的防护物品和消毒用品。从2008年元月到2009年12月发生针刺伤10例,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并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有效处理,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现象。
四、实施精细管理,落实监控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