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8: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思想;管理措施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言,其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应摈弃传统、过时的眼光和思想,大力开展并推广全新的工作形式满足现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现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使其在卫生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些工作者倾向于技术性的工作,且存在一系列对建设精神文明的错误认识,加上各种流感和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导致鼠疫、结核、艾滋病、乙肝以及霍乱等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形势日趋严峻。另外,由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而牵涉到多项疾病预感控制的任务,导致防控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大量工作的环境中,造成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移位和方面偏移,对思想政治工作严重缺乏积极主动性[1]。
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方式缺乏,以及学习内容方面没有进行创新。同时,防控中心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和考核方法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缺乏同样是导致其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主要因素。再者,虽然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毒的爆发时期,疾病防控中心工作者表现出良好的品德风貌,并以各自的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没有合理准确的把握中年与青年、群众和党员等各层次的群体,导致无法形成具有旗帜性作用和特色鲜明的疾病预防控制文化。某些基层管理部门在对防控中心工作者管理方面严格讲究,却没有实际估计到宽松的工作环境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严重缺乏理解职工、爱护职工和关心职工氛围的营造。
2 疾病防控中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措施
2.1更新观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加上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以及各类信息技术平台的开放,使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表达其意见和看法,因此,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防控中心需对其传统的观念进行更新,以便于防控中心更好的发展。如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预防控制中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各相关部门需在中心本职能的基础上予以建设管理,以更好的迈进中心发展目标[2]。疾病防控中心是由政府设立从事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机构,其工作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疫情报告以及相关健康因素的信息管理,因此,防控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促进防控事业有效发展其工作质量的提升作为长远目标,并进行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并加大对人们群众积极参与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建立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力度,促使防控中心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从而得以更有力的发展[3]。
2.2转变机制 随着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科室管理和企业建设中,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而言,其同样需要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其步骤具有针对性并有效地作用于阵地、思想建设和职工管理相关方面。因此,防控中心需通过有效合理的沟通渠道及时关心、了解职工人员的自身需求问题,并掌握其心理动态,以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相应的目标调整,其次采用规范制度的形式将每一个要求落实并实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共同责任和政治职责,并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工作中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组织职工人员认真学习相关内容,明确其自身责任,以便更好的进行预防控制工作,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4]。与此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理解、触动以及尊重广大职工,多从职工角度考虑,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加具有凝聚力。
2.3展开工作 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其工作开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且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有效的将疾病防控中心的实际工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学习理论知识作为主干线,并贯穿于职工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以及文化建设,从而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展开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作为领导干部级别,应关注职工人员的根本需求和切身利益,从而共同努力为防控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6]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应学会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核心,为推动防控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的展开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的体现出职工人员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
3 结束语
随着公共卫生的管理改革不断发展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其相关部门应深刻理解到防控中心职工人员所面临的新局面和形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银莲.浅谈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实现"三个贴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城市经济,2011,01(12):89-90.
[2]李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01(15):214-215.
[3]卢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15):147-148.
[4]孟杰.新形势下在疾病控制中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才智,2012,15(08):124-125.
所谓“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养生。“治未病”首先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指出:“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突出强调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二是欲病救萌。《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这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以防止疾病发生。三是已病早治。《医学源流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疾病在早期被治愈就不会发展恶化,若等到病邪盛、病情深重时才治就比较困难了。因而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四是瘥后调摄。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须调理后方能渐趋康复。所以病愈后应注意善后治疗与调理,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由四个方面归纳起来看,“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无论是未生病前的预防,还是生病以后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抑或是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都体现一个“防”字,它贯穿于人体未病预防和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叫“上医治未病”,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现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做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吴仪副总理的讲话虽然是对人类疾病预防保健体系提出的总体要求,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心理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就业压力的增强,独生子女比例的提高等,引发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学生的比例有升高的趋势。有报道称,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5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到了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由于心理问题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既可能出现自伤,也可能出现伤人,因此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将中医学“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关键是要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一般来说,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无法回避心理问题,生活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情绪上出现波动和曲折属正常现象。但如果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不了解心理调适方法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大学生形成心理问题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心理问题预防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学校层面要建立心理健康管理的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以加强对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的组织指导和专业指导。学院(系)层面要建立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机构,具体落实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学生层面要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将心理问题预防工作纳入班级管理的范畴,从而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问题预防组织领导体系。
二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科学安排心理健康管理所需经费,合理配置心理健康管理所需场地和设施。
三是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织专题讲座和报告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和网络的宣传作用,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和心理知识竞赛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使来访者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促进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其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对于心理行为正常的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排除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学会新的适应方式,从而达到防微杜渐、防止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从事咨询的人员要求很高。我们应加强咨询队伍的培训与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要着重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
关键词 甲硝唑 牙周炎 缓释药膜 疗效
牙周炎是目前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牙周炎的局部因素之一是细菌感染,牙周炎主要感染的病原菌为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卟啉菌等厌氧菌,以及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氧菌。由于各种细菌很难一次性清除和杀死,此病容易反复发作。为此寻找对病菌敏感的药物非常重要,同时应考虑到牙周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时间长,牙周袋内的病原菌很难以消除等因素,所以对于治疗牙周炎药物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甲硝唑是一种抗菌效果比较好的药物,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包括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梭状芽孢杆菌、真杆菌等。其杀菌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此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牙周炎。
口腔因为其特殊的生理环境,容易造成药物浓度过低,不良反应大,使得甲硝唑在用药方面很难达到应有效果。而甲硝唑缓释药膜因为其作用部位专一,药物浓度保持时间长等优点,在牙周炎的治疗上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部分牙周炎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对照观察甲硝唑缓释药膜的作用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牙周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4例(60.9%);女9例(39.1%)。对照组23例,其中男13例(56.5%);女10例(43.5%)。两组年龄35~75岁,平均49±8岁。均为牙周炎活动期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临床症状:深的牙周袋、牙龈红肿、出血溢脓、牙齿松动、咀嚼疼痛、大部分患者伴有口臭及低热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2周内未用过抗生素,半年内未进行过牙周治疗,身体一般情况良好。全部病例观察期间不服用抗生素,不用其他牙周病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治疗组23例,于初诊时使用甲硝唑缓释药膜,在隔湿情况下将药膜插入牙周袋内,每患牙1~3片,7天复诊,观察治疗效果。对照组23例,采用药物碘甘油,在隔湿情况下,用口腔镊的喙蘸取药液,放药液于牙周袋口,再用口腔探针导药液流入牙周袋内,7天复诊,观察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牙龈肿胀充血消失,无溢脓,牙松动度明显好转,咀嚼功能恢复,无口臭及全身症状;②有效:牙龈肿胀充血明显好转,牙周袋有少许分泌物,牙松动度好转,但仍觉咀嚼无力,口臭明显减轻,全身症状缓解;③无效:牙龈肿胀充血,牙松动度未见好转,全身症状未减轻。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经过7天的治疗,根据牙周炎疗效判断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判。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治疗组使用甲硝唑缓释药膜,23例病例中,显效15例,总有效率达到91.3%,而对照组只有9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3.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讨 论
牙周炎是以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牙列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牙周炎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四环素类药物、甲硝唑等。因为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牙周组织和牙龈周围因为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因此抗菌类药物是治疗牙周炎的首选药物。
以往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口服广谱抗菌药物和用抗生素漱口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和治疗牙周炎的作用,但因为都存在其明显缺点,所以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口服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出现耐药菌株、菌群失调等,另外即使全身使用大剂量药物,局部浓度并不高,不良反应非常大。用抗生素液漱口或做牙周袋冲洗。有研究发现,通过漱口,不能使抗生素液进入牙周袋内;牙周冲洗后其药物浓度不能维持,不能起到长期抑制和杀死口腔内有害菌的效果。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药物控释技术用于牙周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因素;个体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英格里士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的积极的丰富的状态。
在我们调查社会各个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经过调查,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称自己常常会感到焦虑,并且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也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大一新生的比例较重。 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大一新生,在新环境下,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这些心理状况,在客观上对他们残留的依赖心理和盲目自满情绪都是一种否定。原来那种不切实际的罗曼蒂克的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破灭了,开始转向面对现实。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为尽快适应大学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有两个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人际交往以及择业等等。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学之后好像我们都会发现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别人都会来帮助你。虽然如此,即使表面上感觉朋友很多,但是我们知道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有象初中高中这样纯洁的友谊。这也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不再热衷于交友,变得郁郁寡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几个特点,交往的目的多样、交往的愿望强烈、注重情感的需求还有强调要相互平等。有调查表明,近50%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要求,说明了有些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会感到自卑,缺乏自信,总感觉低人一等,在社交场合中表现的没有自信、拘谨、不敢抛头露面、生怕当众出丑等心理。甚至到了自暴自弃的地步。这很容易使弱势一方产生嫉妒等不健康心理。那些在外貌或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很容易被得到优待,而那些各方面资质平平的人很容易被不公平待遇,产生不健康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傲心理也是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在家庭因素中,因为家庭条件的有所不同,也给很多贫困生带来了困扰。例如现在看见一个家庭条件好、身高长相都可以的男生,我们会称为“高富帅”。而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长相等方面也稍差的,我们则会称为“屌丝”。正是因为这种攀比给贫困生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据调查,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而在就业方面,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个体因素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中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不全症等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由病菌、病毒感染造成的影响和大脑的器质性病变。三是由某些严重的躯体病变、生理功能障碍以及药物中毒造成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就内向,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这与第三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分的。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措施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只要通过一些心理课程进行排遣,或自己能找到一个发泄的方式就能减轻心中的苦闷。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种。一是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过度紧张,致使大脑功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一组疾病的总成。第二种是精神分裂症,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神经病,是各种心理异常者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第三种则是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如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身心疾病。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首先,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心理调适的课程,并开了心理辅导室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好像作用比较小。虽然没有多少大学生去寻求心理帮助,但并不是说大学生群体中就没有心理问题,而是观念上的误区使他们不习惯看”病”。”其实,心理疾病绝不是精神疾病,作为’病人’,首先要自己愿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决具体问题,释放心理压力。”所以余敏呼吁说,”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走出误区,树立起健康的心理卫生观念,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这样才能真正征服心理问题,让自己健康爽朗起来,否则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医疗,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另外,大学生也应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泄气。西方有这么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去解决麻烦事倒真是一件麻烦事。这对面临挫折的大学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挫折,客观的分析挫折的产生原因。要积极的解决挫折,用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
参考文献
1、教育内容研究
一门学科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发展,就离不开其教育内容的发展和充实,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我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首要工作。对于其教育内容的研究我国的许多著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著名的心理学教育专家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即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这二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其中如何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如何培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发展健康人格等内容;而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对心理疾病防治方法的教育、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等内容。又例如,学者胡凯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自身情绪与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心理测验与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内容。总之,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时俱进,内容更加广泛和细分化。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建立教育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趋于一致化,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融入了现代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充和发展。
2、教育途径研究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设心理学课程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途径为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能够较好地对在校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通过此种途径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广泛地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能够从中吸取有效养分,帮助他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心理咨询机构不仅是用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担负着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任务。心理咨询机构主要负责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提供诊断和咨询,为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时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个良好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不仅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启迪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品质。
(5)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最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教育模式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著名学者杨忠义提出的教育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并将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集中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学效率较高。又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其中“本体”是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次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而“载体”是指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育活动,该模式打破了单纯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实现本体和载体双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模式”,该模式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大多依赖国外的研究理论,没有有效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教育文化背景,以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创新力,重复性的研究较多,难以有所突破;三是严重缺乏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目前我国所运用的量表大多是从国外引进,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度量标准。
2、我国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大多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矫治”为主,仅仅是设立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没有从根本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当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不够,难以做好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缺乏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之间严重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这就导致研究工作者难以及时有效的获取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消息,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进程。
4、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才匮乏,研究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目前从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是高校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并且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应该进行拓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和心理咨询上,应该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乃至工作上,融入到对学生的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现展需求的人才。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增强创新能力,突破以往过分依赖国外研究理论的局面,结合我国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状态和我国民族心理特征编制出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逐渐形成符合大学生实际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从国外中学的体育课教学情况来看: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也早就提出了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于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措施。现在的体育课程,不局限于只是按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的体育教学课,也不拘泥于原本只为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锻炼”课,而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
1.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身体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主要脏器无疾病,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2. 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一切器官的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指挥下进行的,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大脑神经系统的潜能就会有所提高,反应就会更加灵敏、迅速、协调,而且不易发生疲劳,为中学生从事较为繁重的脑力劳动提供支持。
3.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加速中学生的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使心脏的收缩力量加强,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样心脏就能以较少的跳动次数来完成所需的输血量,并得到比较充分的休息。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中学生,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同龄人要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强健的心脏还可以保证人体从事各种长时间、大强度的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
4.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经常运动能使中学生的呼吸肌变得较为发达,呼吸慢而深,且每次吸进氧气较多;同时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这就使呼吸器官得到相应的休息,即使在劳动强度大、身体需氧量高的时候,也不至于呼吸过频,气喘嘘嘘,过早的出现疲劳。良好的呼吸系统是身体强壮的标志,能为中学生适应各种脑力和体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名目繁多的考试和家庭作业的压力下,会产生各种焦虑反应以及忧郁压抑的不良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伴随人的日常活动,对其行为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控中学生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 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智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锻炼的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身体活动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
3.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有资料显示:“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成正比,不断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中学生的自信心显著增强”。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中学生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进而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中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常伴随在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中,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意外障碍、胆怯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困难,学生越能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优秀品质就会对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5. 消除疲劳,防治心理疾病。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可见,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果这些心理障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治疗,致使不良心理进一步恶化,就会出现逃学、休学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而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防治中学生的心理疾病。当中学生在封闭的教室进行学习时,时间一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安排活动,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过后大脑放松、心情舒畅、疲劳感消失,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使良好的心理效应不断增强,同时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关键词】新时期 警察身心健康 解决措施 心理教育
据调查,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警察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加重,我国狱警的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监狱警察的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政法队伍的稳定和战斗力。对于存在身心健康问题的监狱警察,政法机关应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警察的工作和心理压力,确保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着力预防和解决监狱警察身心健康问题,把警察身心健康问题纳入队伍建设。
一 监狱警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1.身体健康问题
(1)患病人数增多。大部分基层警察患有疾病,且患病民警呈逐年上升趋势。
(2)职业性疾病凸显。基层监狱警察除受到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威胁和煎熬外,胃炎、胃溃疡、胆疾病、气管炎、腿疾病、偏头痛、腰肌劳损、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疾病多发,与职业特点相关的疾病不在少数。如基层监狱加班加点多,食宿无规律,患肝病、胃病的居多;生产一线的带班警察,常常在井下受潮气影响或顶烈日、冒酷暑,受空气和噪音污染重,患肺病和腰腿病的居多。
2.心理问题明显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确实有不少警察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警察由于心理问题影响了身体健康,70%的警察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精神疲劳,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1)疲劳心理。由于压力较大,工作时间无规律,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不少警察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
(2)自卑心理。一些年纪较轻的警察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认为穿上警服很威风,时间一长,感到工作单调枯燥,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很大差距。
(3)侥幸心理。一些年龄较大、工作年限较长的警察,认为年龄大了,在政治待遇上没有什么奔头,工作责任心减弱,只求度日保平安,不求上进,存在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
(4)内疚心理。监狱警察整天忙于工作,占去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节假日又是场所安全“防护期”,影响了与家属子女的正常交流,家中的事务过多地依赖配偶和父母,造成对父母、夫妻间感情沟通不够,对孩子疏于管教的境地,内心产生了自责、内疚感。
二 造成监狱警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高风险
职业的危险性所引起的心理压力是最高强度的心理压力。
2.超强度
由于警力不足,警察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一些监狱警力配备偏低,缺口岗位任务由在职警察顶替,一些基层警察反映多年没有休过年假。警察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不仅带来心理上的疲劳,也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调,甚至积劳成疾。
3.地位不高
部分监狱警察认为与其他政法干警相比社会地位不高。执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身尊严得不到有效维护,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4.保障措施滞后
有些在维护警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机制相对滞后,对警察的心理疾病不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有的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安排警察轮休。有的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健身器材。
5.家庭责任缺位
由于工作性质所限,警察难以尽好丈夫、妻子、父母、子女义务,也难以解决住房、孩子入托入学等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导致心理失衡,影响身心健康。
三 调节警察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
1.工作方面
(1)成立由政工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心理跟踪小组,以谈心、座谈等形式,定期了解警察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心理问题,形成书面材料,监狱领导汇报,以便领导能够及时掌握情况,适时做出决策。
(2)开展个别教育。针对发现的个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确定教育对象,采取个别教育。在解决其思想问题时应紧紧抓住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其成绩,调动其积极性,把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做活。
(3)对在工作中肯干事、干实事、出成绩的警察及时提拔重用,让警察心理明白组织是不会忘记为监狱事业辛劳奋斗的人。
2.日常生活
(1)对在警察家庭中出现的就医、就学、就业等困难时,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家庭给警察带来的心理压力。
(2)在警察结婚、生日、生病时,送去一份祝贺与慰问,让警察在心里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3)在各种节日期间组织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充实警察的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调节愉快心情。
(4)为警察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警察进行体检,并请专业医师分析警察身体状况,提出健康建议,出台体检工作方案,组织警察参加高规格的体检。领导要随时了解并第一时间通知指标异常的警察做进一步的专项检查,能及时就诊的要求短期内复查见底,短期内不能治愈的拟组织复查。
3.心理教育
(1)定期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培训班”和聘请名师来所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题讲座。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参训人员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辅导讲座,让心理专家从情绪的感知力入手,将工作与生活中几个主要的情绪压力源进行解析,对应激方式、心理承受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等主要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讲授,使警察从中受益匪浅。
(2)加强警察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建设,使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警察人数不断上升。
(3)建立警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警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针对目前警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着重分析和归纳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予以疏导和治疗,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警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