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

第1篇

关键词:目标;经济;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5;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相关概念

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区域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下,包括地势、环境、产品需求、风俗、科研等等各个方面一定存在着不同的区别,它在不同的地方变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有些地方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有些地方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举例说明,A地区人口众多,没有山,没有水,土地多,人们思想观念薄弱,以种地创收入,根据地方的需求,文化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依旧传统思想,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B地区人口少,有旅游产业,交通发达,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很高,人们在追求价值观的时候思想意识达不到觉悟高,地方经济水平逐渐增高。通过两个地区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结果是由区域差异、环境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等众多方面造成的,分析两个地区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A地区首先,根据当地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人口和土地多可以招商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招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企业来这里投资,餐饮、交通、物流等方面,最重要是要求政府开一些辅导班,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人们的价值观。B地区,人们思想意识超前,在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改进方法,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联。由于各个因素,如人的素质、居住的环境、需求不同,造就了非常大的文化差异,制约着经济发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过程决定的,区域文化的特点、构架、因素等各个方面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状况的高低。地方产业文化的发挥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环境不同,地域差异,表现出文化的特征显然不同,因此地域差异的原因发挥出不同的功效。从而区域文化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状况的高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不同,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价值观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强,反而,文化价值观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与经济是有关联的,不是孤立的,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结合地方文化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如开封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带动交通、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2006年度全市累计旅游接待量为1891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3469万人次,年均增幅16.3%,年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由2006年的60.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8.4亿元,年均增幅20.6%。从数据表明,开封市旅游文化产业呈逐渐上升状态,这就说明特色文化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封市每年会举办很多节日,如大宋年文化旅游节、清明文化节、第32届文化节等精彩活动,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到开封观光旅游,开封特色地方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氛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对价值观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人们对文化思想的改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文化因素 作用

随着国际和区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趋深入,区域文化力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区域文化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培育并弘扬先进文化,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畜牧经济阶段滋养了畜牧文化;农业经济时期孕育了农耕文化;工业经济昌盛了工业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深刻影响区域文化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内容。

从上述角度来看,早在六七千年前河湟先民创造的石器时代文化,再加上民和喇家遗址和地处西宁市西郊杨家寨的南凉“虎台遗址”、唃厮啰政权的“青唐城”遗址等古遗址文化,历史上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诸多民族的先民,在共同发展河湟地区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繁衍,形成了现今青海6大世居民族既共融共通、相互交融又别具一格、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河湟多元多样民族文化。

河湟地区不仅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齐全共存的宗教圣地,而且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教文化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河湟现代文化,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文化建筑的实证。河湟地区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河湟文化新类型的孕育和诞生乃至繁荣昌盛。

(二)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21世纪,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要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商业活动文化背景的阐释,如关于齐国的“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关于邹鲁的“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好礼,地小人众,俭啬”等。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比较明显了。另外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旅游文化为补充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推动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对青海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区域文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区域经济要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案时,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必须对传统区域文化进行扬弃,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鉴于此,大力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河湟地区当下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就为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所以,河湟区域文化与河湟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也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的开放性同文化的包容性在本质上是可以融合的,在此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促使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又能在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产品量的增加与质的升级。所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教育、文艺、体育、民间工艺、旅游、科技、工艺服务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根据青海省的统计,青海旅游业近几年增长十分迅猛,1995—2000年5年内旅游收入从1914万元猛增至10个多亿,年均增长约122.92%。旅游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为0.16%,2001年达到4.47%。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0.3%,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26.6%。再从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来看,青海省同全国一样,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增长较快。城市住户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1995年为7.9%,2000年达到11.8%,2005年为12.9%,2009年为10.1%。农村住户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1995年为33.70元,比重为3.7%;2001年增至79.38元,比重增长至6.52%。2008年为148.9元,比重为5.0%,2009年为173.8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4%。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表现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融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省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省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东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西部省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东部省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长期影响的结果。

青海省民族成分复杂,为各民族文化融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青海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已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其必然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与团结,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河湟地区农耕文化发达,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地区居民保守有余但进取开放意识不足,通过与中东部省份的文化交流,其商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必然增强。所以,河湟地区的文化只有通过省内省际文化融通政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着力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唐卡艺术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提升青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同海外和省外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同时加强省外、国外的先进技术、快捷的市场信息和经营机制与青海的文化资源、产业政策优势的密切结合,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

其次,加强扶持引导。河湟地区应在拓宽融资渠道、广泛招揽人才方面下功夫,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扶持具有河湟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曲艺等,为河湟文化走出河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好铺垫。另外对有发展潜力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重点旅游景区等要争取多方支持,重点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目前,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重要机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只要结合好区域文化,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正确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类型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即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马清华. 关于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思考[J].攀登,2011(5)

②段继业. 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③景晖.青海研究报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精品版2005:344—345

④马兴胜. 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5

第3篇

关键词:浙江;区域文化;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G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07-0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民营经济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取得成就举世瞩目。长期以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学者从自然资源决定论、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各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而随着文化概念的提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研究也开始为学者所青睐。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工业化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区位条件、生产要素、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大环境等等,但这些因素均只能从短期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且往往类似区位或者类似经济大环境下的不同区域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现象,故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一)国外学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成果

最早将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他在《国富论》中认为“经济人”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并认为经济活动植根于更广泛的社会习惯和文化道德之中。雷蒙· 威廉姆斯(1979)在他的《文化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文化研究不应只关注部分文化,还应当关注整个文化的生产过程,这是将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的蒙博托“真实性”学说是围绕着文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蒙博托看来,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且文化构成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他甚至将文化的作用提高到了绝对的高度,提出文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惟一道路”;“文化既是发展的理由,同时也是发展的目的”,因而“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美国学者英格尔斯(1985)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的或先进的政治体制模式、经济管理机制、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及至全部课程内容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肯尼亚文化人类学家奥萨加·奥达克(Osaga Odak)(1985)认为,为了使人类健全发展,换言之,“欲使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必须将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包括文化活动在内,全部纳入其中。”2O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其政治学研究中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由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可以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民族特征和精神风貌,对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经济和政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肯定了文化对于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者对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的现状

李宗植(2003)的研究表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和经济共生互动。人类社会在其生长过程中。文化和经济同步。文化结构和经济结构属一种同构关系。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邱建明、谭希培(2004)认为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力的竞争。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价值判断标准系统和行为标准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落后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区域文化极大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文香(2007)指出文化与经济相五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韩正安(2007)表示区域文化在以下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主导人们的经济思想、价值观念;促进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提升区域形泉,有利吸纳人才和招商引资。蔡静、杜建国(2009)研究得出区域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推动作用: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相反,文化的交互性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资源争夺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一体化发展;落后、消极的文化往往导致落后的经济。翁晓峰、许俊菊(2009)指出不合时宜的区域文化与先进的制度规则不相匹配,会造成内生的文化与外植的制度之间发生冲突,最终使得创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空谈,进而导致区域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优秀的区域文化特质越多,就越能产生内生力量,激发人们创业,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邱会菊(2011)认为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任何区域经济现象,经济模式的形成的背后总有某些文化因素作为重要支撑。

二、浙江文化的形成与定性研究

浙江历史上称为越国,浙江文化也称越文化。从文化历史源流来看,浙江文化属于我国江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本区各史前文化为根基,经过夏商时代的整合,形成了两周时代的越文化,越文化通过后来的与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与西洋文化的交流,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区域文化。

(一) 对于浙江文化形成的研究

顾琅川(2004)在全面考察古越性格产生的文化背景后指出,越族是一个僻居中国东南沿海一隅的古老部族,由于险恶的自然环境,迫使越人将谋求种族生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古越文化精神最初的一些品格特征“强悍、峻烈而轻死的蛮风”便在此种特殊严峻的环境局势中磨砺、胎孕而出。张兵(2005)把越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尚武爱国,创新进取,奉献自强”,他认为形成越文化这些特征的原因与越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越人素来遵奉人类“适者生存”的原则,在长期艰苦的劳作中培养出思想敏锐,顺应外界变化的生存和处事能力,他们既善于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因地制宜而富于创新。柳和勇(2005)研究发现浙江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和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它影响着浙江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其特点精神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呈现。浙江海洋文化具有灵动进取性特点,并具体表现在精致创造的物质性海洋文化,协作团队性的海洋行为文化,较强的海洋商贸精神,以及粗犷与柔和相济的海洋审美文化等方面。罗昌智(2007)指出历史悠久、沾濡百代的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水文化”。水的柔性赋予浙江文化柔慧智巧、开放兼容的文化魅力;水的动性给予浙江文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文化力量;水的灵性, 养成浙江文化敢于冒险、重利事功的文化个性。王晓华(2010)认为浙商精神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和勇敢反思,对于西方创新意识的敏感把握和学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浙商精神的精髓。林吕建、唐玉(2011)表明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是凝聚人类社会、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背景之下,造就了浙江人民兼具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二)对于浙江文化定性的研究

曹屯裕、怡江(2000)研究表明浙东文化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地域文化。浙东文化的每一次整合融流,非但没有因此而解体,反而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和调适能力,而且其结果几乎都导致了文化的增殖。浙东文化就是这样地从弱势到优势,从自立到成熟,在不断的集长补短、博纳兼容中,释放出创造发挥新文化形态的潜力,并驱使自己走向辉煌的顶点。蒋中崎(2002)指出,近现代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改革是其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使浙江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潘起造(2005)认为经世务实是浙东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当代浙江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浙东学派对于儒学传统经世观念的革新中, 也可以看到这种经世务实的文化传统具有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特征。杨建新(2007)表示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优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没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的优秀特质。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浙江人的精神品格和文化认同,造就了浙江文化新的时代亮点。尹铁(2007)称浙江文化的核心是经世致用,从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以一贯制。以陈亮等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等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及以叶适等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明清时期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派和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清代浙东学派,具有“讲求实效”、注重事功的鲜明文化品格。主张学术与事功的统一、实事实功,学术的目的在经世致用。大胆地提出了具有倡导功利、注重工商的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三、浙江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关系文献综述

张仁寿(2000)认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浙江形成了比较浓郁的区域商业文化传统,其显著特点是讲究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种文化熏陶下的浙江人向来不轻视实业、安贫乐道,而是很务实地去追求世俗生活和物质财富。这种世俗化倾向和致富冲动,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学源泉。陈立旭(2005)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强烈的自主谋生和自主创新的文化精神对于浙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王华锋(2007)研究表明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创事业的意识、思想、志向、情绪和意志等心理状态,是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超前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相互协作精神及事业心等的统一体。越文化非常契合这些精神,受这种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绍兴商人具有钱江大潮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具有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张兆曙(2008)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归纳为,通过“流动走商”、“办厂坐商”和“资本扩张”依次实现生存空间的拓展、发展空间的内敛和向资本空间的迈进,进而完成空间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因自然空间“倒逼”形成的“草根文化”(表现为浙江的流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奚建华(2009)研究表明,浙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这些优势的集成,将赋予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动力要素,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

四、述评

从上面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现有研究的几个特征:

第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竞争力中软分力的一部分,优秀的区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区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推进器区域文化环境对创业活动和创业精神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整个区域文化的支撑。文化环境经由影响感知机会能力来影响创业行为,通过塑造个人特质来对创业产生作用机制,从而强化对创业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浙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其形成与浙江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浙江文化主要表现为冒险、开放、讲究实效、重利事功等特点。

第三,浙江经济发展飞速与浙江文化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浙江文化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其草根文化、海洋文化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的软实力,促使浙江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成果看,对文化与发展、浙江文化和浙江文化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文化的准确测度仍存在困难。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定量研究中,文化的测量没有统一的方法,这造成了研究结果的出入,影响了文献成果之间的比较验证。

第二,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关于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分析。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是通过文化的载体,包括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形成文化经济,并对整体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二是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是影响新型人力资本或企业家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未全面给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和完整框架。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受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更受政治家精神、经济学家精神等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因而关于影响的路径分析有待创新。

第三,过去研究集中于单个个体的研究,对象多为浙江省或者单个城市,缺少对区域文化认识。同时,很少有对浙江各个城市进行文化层面的对比,从而在浙江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上缺乏文化层面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宗植.发挥江苏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3,(04) :38-41.

[2] 邱建明、谭希培.论区域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谈以文化先行推动湖南经济发展[J].怀化学院学报,2004,(06):26-29.

[3] 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16-17.

[4] 韩正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7,(05):23-24.

[5] 蔡静、杜建国.浅议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9,(07) :209-210.

第4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 区域经济 关系 影响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区域经济

在对区域文化非常多的观点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文化产业对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特定需求,决定了它对区域是有所选择的,而区域所拥有的资源要素以及市场空间,又决定了它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性。然而当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产业来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以及文化的促进能力,而文化产业达到相应的水平,也要在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来取得丰富的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政策甚至自然条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热量、和灾害频率等这些自然条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会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呢?其中包括:资金、技术以及劳动等这些因素所制约。区域经济反映出了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单只反映在一些指标数据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基本关系

首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不仅是相互促进而且是相互约束的一个统一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文化和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大子系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作为人本质的一种体现,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知道,交通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太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却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仅仅只靠经济因素来解释的。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

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孕育着不同特质的区域文化,也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文化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优性的区域经济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即使实施相同的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和绩效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区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所带来的。

文化模式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

文化模式的这种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让地区经济的发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终会让区域经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就这样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所谓的特色经济,一般包含特色产业、特色技术、特色产品、特色资源、特色经济区域。

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中可以充分的说明了文化观念的更新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变革的开始。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战略资源和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团结凝聚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作为区域内经济合作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则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要有两方面的基础支撑:一是经济基础;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经济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中国存在很多亚文化,比如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有着不同的较为开放型的亚文化。还有较为封闭的孤岛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闭、守旧、保守、保护性强、排他性强。盆地文化也是一样,自娱自乐,像成都就是这样。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亚文化形成均受其要素禀赋、自然区位环境、历史环境、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温州、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亚文化反过来对他们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影响到经济、经济影响到文化,但不是决定性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温州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个体私人经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来发展地方经济,珠江模式则是指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模式的趋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问题,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文化,需要他们自我觉醒,因为如果要发展必须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须开放,必须减少保护,必须要吸引外地资源,在交往当中他们自然而然会对文化做出选择。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文化竞争、制度竞争、改制与市场冲击,对于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五、结束语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对稳定的过程,经济过程本身变化比较快,而且在动态特性上非常明显,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发生变化,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除可能会有。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在越来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异就凸现出来了,所以更要重视文化了。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就必然要把文化作为重要要素提到规划议程上,没有文化的规划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我说可以包容多种文化,走向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谭希培.邱建明.论文化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5(3)

[2]徐李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5(2)

[3]欧人.关于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第5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文化因子;产业结构;区域创新

一、引言

从20世纪40年代起,区域经济就已经被纳入到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内,国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已经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源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用丰富的著述研究对劳动、资本、技术、专业化和分工等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如哈罗德、多马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这一模型以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且劳动和资本的比率不变、技术状态不变等为前提,提出了资本积累和投资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索罗、斯旺、丹尼森等人提出了技术进步论,一方面认为技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看待。至80年代后,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学家提出了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以人力资本作用为核心内容的外在性增长模式,该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的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分工、政策、资本、技术、制度、创新等单因素、或两个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独独“文化”这一因素却一直被学者们所忽视。

从发展经济学研究来看,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当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皆能在世界自由流动,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了这些基本生产要素后,工业化仍然没有实现,发达国家经济在国际化大环境下已更上一层楼,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举步维艰。二战后60年过去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同趋扩大的趋势。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没有资源的一些小国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反而腾飞。再看中国的情况,为什么同样处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能够迅速崛起,而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却举步维艰?为什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不能就地创业或就业,而东部地区的普通农民却能够在中西部找到新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所有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里,都无法找到圆满的答案,而要从文化角度来寻找其长期的原因。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是经济活动的行为导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区域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看,似乎“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而从狭义看,通常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H.H.Stern,1992)。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民俗风情、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齐文化、鲁文化、中州、湖湘、三晋、巴蜀文化,徽、吴、越、赣、闽文化等。对“区域文化”这个科学概念,至今学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对区域文化的观点主要有三点: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范围。狭义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是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经历了数代人的公共选择,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最终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激发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经济发展不仅受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影响,而且受区域文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区域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文化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精神影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背景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深层次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精神影响生产要素,尤其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家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积极的、勤奋灵活、开放进取的、包容性强的文化背景总是激励着劳动者创新、创业、进取,使劳动者感受到积极文化所带来的灵感和力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消极的、投机取巧的、封闭保守的文化背景会大大削弱劳动者创新进取的积极性,使劳动者感受到消极文化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降低了该区域劳动者的素质。

二是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当今时代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和品牌,也是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性条件。不少城市将其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城市。如山东省曲阜市,主要依靠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三孔圣地,发展文化旅游业;湖南电视台近年来办的如火如荼,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一大文化产业和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等。发展良好的文化产业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路径

通过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区域文化主要通过“文化无意识”影响区域经济。“文化无意识”是人类无意识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无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支配着人的行为,从而不自觉地、间接地履行着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言行举止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素质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蕴藏于每个人的身上,寄存在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民族群体之中,构成群体意识。一旦这一群体意识形成,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并自觉和不自觉地注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干预”经济建设,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因素对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范式是: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主体行为-区域经济发展。在文化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分析中,张佑林老师创造性的提出了“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即根据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功能不同,把人力资本区分为“知识人力资本”和“观念人力资本”两种形式。知识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这是由一个人所具有的系统或局部的知识所构成。知识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发展教育事业是培养“知识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一个国家的各级教育对培养劳动者的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重要意义的。“观念人力资本”是指由传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人力资本,它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观念人力资本”的代表就是企业家,其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文化,企业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各经济区域经济创新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进而最终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水平。

究竟是哪些文化无意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哪些会阻碍经济发展?若能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这种“文化无意识”的力量怎么来衡量?“文化无意识”通过哪些看得见的文化因子和具有指标来体现?假设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定性的文化部分,如文化习俗和文化理念;二是定量的,如教育的发展,文化网络的发展,包括区域传统技艺和现代文化产业等。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具体可选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对外贸易额等经济指标来体现,但因数据选取和技术所限,本文无法定量给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能对此路径进行详细梳理。

据此,本文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将转化为衡量四个文化因子对经济的影响:一般人力资本或者说智力因素、文化网络、文化习俗和文化理念。而在这四个文化因子中又包括具体的影响各因子大小或优劣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会通过各种文化指标体现出来,本文通过整理出影响经济发展的文化指标,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模型(见表1)。

四、结论

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都会受文化类型以及文化积累程度的影响。经济增长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增加、劳动力素质提高以及社会产业结构改善的综合结果,但是文化精神则是这些文化因子变迁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先进的、创新型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保守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区域文化通过四个文化因子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发展区域经济,就要从根本上改善四个文化因子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02.

3、约瑟夫・熊比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出版社,2000.

4、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5、叶滢,莫明浩,章定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7(5).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在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彼此相通的,它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方联系密不可分,在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虽然起到决定作用,但区域文化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滞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一个相对创新发达的区域文化往往是与繁盛的区域经济同在的,因此不能离开区域文化去谈区域经济,也不能在脱离区域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独立发展。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文化这个词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来说,文化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是在社会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界限。而文化的功能则是旨在教育人的方面,指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根本保障,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过程实现的前提条件。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围或者区域内,因为地理特征等因素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总和。区域文化的起源仍在于被一贯理解为民族意识、社会现象的文化阶层,区域文化的形成则是多方面相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各个不同的区域中,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的地理文化特色特别明显。其次,历史政治因素对区域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原有区域文化的特征迁移,还有可能原来旧的区域文化,从而形成新的区域文化,这表现在实例中最明显的便是中国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再次,工商业影响因素保障着区域文化的物质文化,比如一个工商活动发达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工商业文化传统,从而进行适当的扩散和推广,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全国发展下去。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1.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智力和精神上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在经济与价值观的需求中,文化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住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观,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与文化观念的完美融合,并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的发展。纵观我国历史传统,可以看出很多历史传统文化对区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很多区域文化仍保留历史传统文化的色彩。在表现在实例中便是著名的“燕赵文化”,其文化精髓中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这些思想和文化经过历史的冲刷经久不衰,长时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区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尤其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中,要想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区域文化的创新精神有关。

2.区域文化影响区域间经济的融合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群体成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在原则上是超越一切个人和团体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这种文化形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了其稳定性,在以后的区域发展中用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甚至是行为、观念、道德等因素,长此以往,人们遵循这个约定的文化,以区域文化来标榜自己的行为,于是形成带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文化模式,并用来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区域内人们认可了自身的区域文化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其他的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对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阻碍各区域间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各区域间的正常发展。

3.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别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文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社会历史情况,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贸易往来频繁的发达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相应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些地理特点、文化特点以及创新意识都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而这个区域文化的形成更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相对的,中西部地区则落后很多,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于是形成的区域文化接纳性较小,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封闭性,缺乏充分的创新意识,甚至还对外来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不能适当的开拓创新,拒绝经济文化交流,这种区域文化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封闭的区域文化也体现在西部及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形成自身相对排外的区域文化,其思维和价值观也较为落后。

4.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域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能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无形资产更像是文化产业,而它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适当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另外,区域文化还能作为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手段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表现在实例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具有旅游资源的风景区,他们为了吸引游客,最终寻找投资方,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些都是区域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魅力。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文化产业比重中占据一定的可观比例,这些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此种经济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区域文化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明确他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能更加完善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区域文化和区域经的共同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区域发展中不断提升区域文化的比重,加大区域文化的产业的发展,如此才能在提升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经济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祥,李宗录.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5(12)

[2]朱洁婷.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初探――以如皋市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3]黄朝流.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企业研究,2014(3)

[4]吴义能.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5]高文香.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

第7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壮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15-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加剧,较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情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区位情势相似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与壮乡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形成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徽商、晋商,其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求发展。两大“商帮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神由此发源。

壮乡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回族、彝族、毛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壮乡文化以壮族为核心,壮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大量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尤其在金属铸造业、陶瓷手工业、织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2]同时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因其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而对生活在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导向作用,人们更容易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利用相互间内在的聚合性大大减少交往的摩擦和费用,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温州企业大多采取家族模式,是因为温州传统的商业文化使温州人深知当前社会的信用状况不好,因而不相信外人,坚持自己的钱自己用,自己的企业自己管。而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则体现在,由于共同的文化根源,主体间更易于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使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组织成为可能。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传统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成为障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道理被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改革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迈进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步伐总是显得沉重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地域文化环境偏向保守、内倾、守旧等,大多数人具有守成观念、平均观念,思想不解放,文化缺乏活力,农业社会形成的保守、安于现状等旧文化观念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反观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域,由于数千年来凝结而成的区域文化具有商业文化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在其创新精神的熏陶下,人们观念开放,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秉性和文化环境不同,其经济行为决定了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人们的经济行为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导本地区人们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一经形成,必然内化、沉淀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发挥导向作用。如壮乡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鄙商观念,就成为了制约壮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在壮族地区,古籍屡有记载:其民“惟知耕作,不事商贾”。[4]在壮族的道德观念中,经商者大秤进、小秤出,抬高物价,牟取别人的血汗钱,是不道德的,人们内心深处对商人充满了鄙视。鄙商,既源于壮族诚实勤劳、反对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同时是一种古朴原始的平均分配的平等观念的反映。鄙商观念使得壮族地区历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经商的人少,社会经济不活跃,使得壮乡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二) 能够提升和丰富区域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整合经济要素

一个有特色的、有良好精神内涵的区域文化可以使本地区在外部树立起一个良好、深刻的区域形象,这对于本区域引进外资和人才、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对于结交的朋友,有言必信,有约必至,有事必帮,真诚相处,具有“与而不求其报”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壮乡文化中的这种优良传统塑造了广西良好的总体形象。可以说,近年来广西经济吸引外来投资逐年增长,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地域文化能吸引外部经济资源和使区域经济产生向心力,所以区域文化具有整合经济要素的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文化平台。

(三) 可以培育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的创作研究、服务等活动的产业。虽然壮乡多民族居住区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新世纪发展均比较迅速。但是由于壮乡地区经济历史上长时期处于一种较落后的状态,其灿烂的艺术文化仍未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壮乡文化对外来投资者还不具有吸引力;同时壮族文化中工艺技术很高的手工业如陶瓷、壮锦、铜鼓,还有壮族的“民歌”、绘画、崖壁画等,都还没有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应用于造福壮乡人民的经济事业上来。

(四) 地域文化使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历史、地域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无论其如何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该地区历史上产业发展的影响,或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进行延伸,或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或对原有产业进行革新,更有甚者能够经过整合形成该地区独特的产业结构模式。如壮族地区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量种植甘蔗、油桐、油茶、花生等经济作物,而今,广西的制糖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良好,这既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的延伸和革新,又是对壮乡文化在经济上影响的一种传承。

三、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该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这一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使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终使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区域特色经济。[4]所谓特色经济,通常包括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特色经济区域。最典型的例子是“从商文化”形成了温州经济。

第二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区域产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素质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指标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的落后。落后地区的传统文化造成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与商品意识,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它不仅造成了落后地区现阶段的经济滞后,也是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5]保守的内倾的文化往往倾向于内向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较单一,生产特点为自给自足;而外向性文化其产品结构则注重多元性、商品性、外向性,注重人文的文化,往往满足于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而重商业开发的文化更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以一种文化产业的形式,如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业,来对区域经济施加影响,是一种直接的影响,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带来直接的收入效应。

现时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域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如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壮乡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它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7]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工艺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为当地的经济贸易、招商引资、经济产品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品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许多企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有力地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至于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进行改造的。如我国西部文化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和保守性。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弱点显露无遗。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本能又在片面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诱发下被极度放大。作为西部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壮乡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此类现象,而这些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严重阻碍着地区创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最终使区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四、努力促进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第一,努力推动壮乡文化的社会变革,拓展其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和灵活性,打破西部文化中常见的安贫守旧、得过且过的惰性心态,实现壮乡人民的观念革新,激发他们内在的创业和竞争意识。观念的变革是推动壮乡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在探索地区经济发展、向内寻找经济发展滞后原因的过程中,应意识到民众观念变革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创业致富、经商致富行为的正面宣传,树立一批壮乡企业家的模范代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引导创业的社会氛围,反对“无商不奸”、“不事商贾”等传统偏见,使得壮乡民众的创业行为得到更多的鼓励和社会的积极支持。

第二,加强对壮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弘扬壮乡文化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热情好客、崇尚勤劳等传统美德的同时,对于原来比较保守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鄙商观念、自然经济观念、狭隘心理等,要通过拓展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其了解商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促进他们理性认识从商行为。社会各方也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壮乡民族企业家形成的大环境。

第三,充分挖掘壮乡文化遗产,对其中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如壮锦、铜鼓及其他一些工艺水平很高的工艺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壮锦为例,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图案精美、织工精细,享誉海内外。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壮族聚集区,可以组织专业化生产,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使之成为市场上畅销的民族特色产品,进而演化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产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省略/zxfq/

[4] 李锦宏、陈越.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兼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竞争力的逻辑关系[J].新西部,2008,(04):70-71.

[5] 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

第8篇

【关键词】浙江视野 区域文化 经济发展 关系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经历数代人长期的公共选择,在从事物质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最终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是激发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一 区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背景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深层次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区域文化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方式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

1.区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素质影响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精神影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家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质量。积极的、勤奋灵活、开放进取的、包容性强的文化背景总是激励着劳动者创新、创业、进取;而消极的、投机取巧的、封闭保守的文化背景会大大削弱劳动者创新进取的积极性。浙江人历来就有“重利” 意识和利用财富数量来衡量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职业观”的区域性商业文化,并在日后经商办厂中不断获得正向激励。所以,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了。

2.区域文化通过“文化无意识”影响经济发展

“文化无意识”是人类无意识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无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支配着人的行为,从而不自觉地、间接地履行着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言行举止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素质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蕴藏于每个人的身上,如果它寄存在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民族群体中,就构成了群体意识,一旦这一群体意识形成,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并自觉和不自觉地注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干预”经济建设,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因素对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范式是: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主体行为-区域经济发展。在文化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分析中,一些专家创造性的提出了“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即根据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功能不同,把人力资本区分为“知识人力资本”和“观念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 而“观念人力资本”是指由传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人力资本,它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观念人力资本”的代表就是企业家精神,其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文化,企业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各经济区域经济创新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进而最终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水平。

3.区域文化通过决定企业组织形态影响经济发展

不同的区域文化类型往往决定该区域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态。在家族文化盛行不衰的文化环境下,个人的社会自发交往能力就很弱,个人的跨家族信任关系很难建立,所以家族主义企业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选择。如在浙中地区,家族文化盛行,这里的大多数企业是一些家族企业,因此,浙中地区的企业较小,发展壮大速度很慢,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而在一个具有平等开放合作文化类型的社会中,企业的契约关系不仅稳定而且牢固,合作扩展秩序较容易形成,企业就可以越做越大。

二 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提出新要求

一种文化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冒险精神以及对财富的欲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创新,当然也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需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文化和制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和观念对现代经济主体即企业家形成具有长久的基础性影响。

1.发扬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文化

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不仅自己不搞坑蒙拐骗,也痛恨他人言而无信、制假贩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别体谅国家,体谅别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地为国家、企业分担责任;平时尊老爱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致富之后往往不忘乡里邻居,能带领大家一同致富。这些都是当前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与发扬,从而积极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2.摒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文化

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温州人用以致富、闯荡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头刀、剪刀、皮鞋刀、螺丝刀),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中不少人宁肯待业、失业,也不愿放下架子,去从事服务性工作。“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总是“唯官”、“唯上”,重官轻商,从而很难与外来客商及私营企业主真心相处,更谈不上热心为他们服务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他们往往走不出“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总之,这些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经济发展也越缓慢,应该坚决抛弃这些落后的不

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

3.经济发展要求文化不断创新

经济在快速发展,这要求文化改革创新的步子也要迈得开,从而继续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文化勇于创新,最终先进文化与人的素质相结合,形成了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文化创新融入现代化建设大目标,可带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三 关于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错误认识

1.“区域文化无用论”的观点

一些地方利用当地风俗文化,很少涉及深层次文化传统观念,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但最终经济增长速度却仍不尽人意,于是得出对经济发展“区域文化无用论”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错误的将表面民俗文化认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可见,这些地区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特别是学习浙江温州人的那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敢闯天下的经商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以打造适合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一些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浙江等发达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2.“区域文化变迁缓慢”观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学浙江模式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文化观念变迁缓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改变。一般来说,文化变迁作为非正式制度变迁总是缓慢的。但是,也不一定,我们看东北的高失业率城市,存在着依附文化的残余和生存文化的扩展力量,包括女的比男的更勤劳,到各地去打工,不管是打什么工。这种观念的改变,就是文化的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快,没有办法时,生存文化就会上升到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2]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第9篇

关键词:儒家伦理文化圈;区域文化;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080-0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而在其从属的大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现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竞争力提升,而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区域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东亚“儒家伦理文化圈”通过对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表明: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竞争力应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借鉴和融合。

一、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的关系

区域文化与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对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区域文化环境又对经济竞争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总是体现出不同类型区域文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竞争力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区域文化是由特定的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过程决定的,它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等。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各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各具特色并互有差异,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孕育了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区域文化。

(二)区域文化对该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正愈来愈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推动着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亦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在作用。

(三)区域文化对该地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般意义上,与落后的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区域文化必然会影响人们在观念、意识等文化方面的素质,阻碍了该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个区域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其文化影响力还会因历史发展的惯性而持续很长时间。

二、区域文化对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区域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要素,通过价值观念导向与选择行为方式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则有可能被整合进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成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东亚“儒家伦理文化圈”的形成表明,历史上东亚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儒家文化是东亚现代化形成的文化底蕴的观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而言,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竞争力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维权体制,强调政府的集权领导

它透过无所不在的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网络来支撑高度一元的集权统治,维持秩序,操守道德,并以此为基础介入和铸塑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战后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经历了其强人政治之后,逐渐走向经济自由化的道路。在完成经济和政治双重历史任务时,采取非常措施引进现代市场经济,调动一切社会资源达成现代化的目标。儒家文化主张家长和上司至高无上,讲究上下尊卑,认可现有权威和秩序,十分有利于东亚精英集团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二)注重国家利益,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儒家文化主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国家是以家庭为根基加以组织的,儒家伦理是把家族和国家作为集体的伦理。东亚儒家社会对个人有着高度期望和约束,要求个人对家庭与国家高度负责。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经济组织才能有效率,儒家社会具有较强的尊重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传统,东亚的个人始终是他所属群体的典型一分子,这种崇尚群体的倾向是促使该地区政治、经济获得稳定的一个根本因素。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东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即使在最现代化的部门里,仍然可以目睹一种集体团结和纪律的价值。

(三)以家族伦理为核心,东亚的企业主要是依据家族组织形成的

东亚社会缺乏西方由普遍主义文化遗产带来的各种普遍规范和价值体系,尤其缺乏契约观念、平等观念和自由联合的艺术,个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和开展合作。但是,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不仅能够相互信赖,身份地位高的人能够对身份地位低的人加以支配,而且必要时人们能够为家族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传统的家族主义为东亚的家族企业组织工业经济活动,保证劳动人口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深层次的支持。东亚家族主义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相对稳定和谐,同样受惠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提升经济竞争力,构建区域发展之路径

当前,根据文化观念的区域差异性,通过对区域群体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探寻、描述、分析、扬长避短,能动地促进观念变迁,进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甚至先行变革,发挥先驱作用,对激活区域经济发展和活性的保持与重构,提升经济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与区域发展

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消除自然经济的影响和文化神圣化,推进多种所有制发展和文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逐渐显化,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把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潜质开发出来,才能保证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的腾飞。文化多样化既包括各种文化形态在风格上的多样化,也包括各区域文化的多样化,文化的区域化、个性化是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文化观念的传播与吸收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只注重资金、技术等有形要素的引进,而不注重观念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与借鉴,即只注重硬环境的建设,不注意软环境的优化与重构。整体上导致要素配置不协调、不整合。发展速度慢,经济效益差。故在对外交流、借鉴、引进中,应逐渐树立新观念、形成新意识。不同区域的文化多姿多彩,跳出自身传统文化中固执、保守的价值观念,重视对其他先进区域的文化借鉴和吸纳,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做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将更加有利于本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

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包含了以工业为内容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包含了以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为内容的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后工业时代的某些困难。它要求我们实现从单纯经济增长向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并且从中寻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它强调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的对接,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以传统工业化推进现代化并不是最佳选择,只有把握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生态化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树立自身的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沿,2004,(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