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徐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第3篇

>>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家教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探究 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趋势及存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7]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辅导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党和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弱势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女性、专业不够热门、冷淡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着院校的就业率,关系着学校的声誉,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响应号召了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方针。下面我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辅导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一、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重要的队伍。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是国家重视大学生教育与就业问题,是国家扶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就业,对全体大学生公平公正参加就业的重要体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对他们的鼓励,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呵护,为他们树立了信心,更加有动力积极地参与工作,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萌发出将来报效祖国社会的理想目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使广大女大学生更加勇敢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专业冷门、市场需求不是很大的弱势群体来说,对其给予就业辅导,使他们提高专业知识理论,能够全面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使其能够在冷淡的专业工作岗位中依然发挥聪明才智,依然有所发展空间,依然有所作为。总而言之,重视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公平、面向现代化教育发展,对改变就业形势的践行。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面临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许多这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下岗工人、偏远落后的农村家庭,由于工作地点较为遥远,工作需要的审批等手续需要回到家乡办理,极为不方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求职的道路上会遭受很多阻碍。也会面临户口落户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他们只身一人到遥远的城市打拼,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甚至会打消就业的念头。

2.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一些女大学生具有大多数女生胆怯怕事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特点。她们不愿意投入社会中,很少与人沟通交流,心理和性格决定了她们对社会的不了解,不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就业期间不能很快融入工作集体当中,适应工作岗位。有一些女学生受到歧视,一些工作岗位不录用女性。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学习的是与女大性关系不大的专业,她们对于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她们需要从多方面选择就业渠道,有时会选择与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岗位,重新开始。

3.专业冷淡、市场需求稀少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

一般专业冷淡、市场人才需求量稀少的工作是已经遭到淘汰,或者是发展前景不景气的行业。从最初大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心理因素考虑,一般有很少的学生会选择学习这样的专业,这样的工作岗位一般工作待遇也不是十分理想,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就业以后还会面临裁减员工的风险,有些还是高危的工作,对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4.就业竞争激烈

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在各大人才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身影,可以看到需要就业的人数如此之多。招聘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能够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微乎其微,而被淘汰的人成为剩余劳动力,并继续为就业奔波劳累。同类专业的招聘单位数量较少,很多大学生竞争一家企事业单位同一个岗位,优胜劣汰,使竞争更加激烈。

5.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有时会遭到歧视,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认为,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使他们失去了动力,对生活工作没有积极性,在工作岗位上表现消极怠慢。一些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有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有些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挫折,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有些思想偏激,甚至采取违法违规的方式报复社会,断送了宝贵的青春和大好前程,为社会带来了不良风气,遭到了法律的制裁与道德舆论的谴责。

三、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措施途径

弱势群体学生大多数都有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鼓励弱势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到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接受治疗,院校定期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做统计工作,统计学生对就业存在哪些心理困扰,并针对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集中给予解答和建议,定期对学生宣传心理教育知识,宣传国家就业方面的政策。使其排除心理困扰,更加有信心地正确面对就业问题。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加强督促辅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求职择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面对就业竞争压力。

大学生弱势群体也是一种人才资源,他们同样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应建立新型的高校大学生教育与就业体系机制,因此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与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弱势群体大学生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树立自信心,自力更生,刻苦钻研。

参考文献:

[1]周鑫.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电子制作,2013(18):229.

第5篇

关键词:就业难;形成原因;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如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为更好地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启示及指导。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断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期望与就业环境的差距。如今,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对目标企业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着很高很多的要求,而这些在大学生看来“很合理”的要求,却很少由企业能够符合于满足,这种大学生的“期许”与企业实际环境的差距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阻碍之一。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教育,其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企业现在在招募员工的时候,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而这一点,正是大学生的“致命伤”,是大学生的缺陷之一,而它也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3.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欠缺。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却失去了许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方面前欠缺较多,给其寻找工作带来许多不便。4.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当下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要求应聘者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及期限,而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所以工作经验欠缺较多,这也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同时,大学也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机制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教育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其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是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往往采取一种消极或“无实际作为”的做法,忽视了学生校外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毕业后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3.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就业政策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就业政策效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便现在:政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以及政策宣传与执行的力度。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使就业政策符合实际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宣传与执行力度,使大学生对政策有更深的了解,使政策能更好的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

四、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社会与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1.整体层面:整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整体层面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少。2.具体层面:具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它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必须将具体层面的因素考虑就去。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校、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背景下,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从这四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消除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一切因素,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游钧.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

第6篇

【关键词】地质院校;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对策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多次扩招,但这几年受到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地质行业整体不景气,地质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逐步扩张,这满足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但是高校的扩大招生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地质类院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尤其巨大。中国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国家,其中矿产资源维持了我国过去三十年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决定了我国能否在接下来几十年内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解决地质类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问题,无论对保障地质行业健康的发展还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趋向于多元化。与以前的就业选择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工作越来越多,并不拘泥于本专业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1]。他们乐于接受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自身综合能力较强的地质类院校的大W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就业选择将会越来越多,就业的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性。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有出国、当大学生村干部、进事业单位或私企、考公务员等多种选择。对于家在西部或有志于西部开发的大学生来说,支教下乡、西部计划等都是不错的就业选择。近年来全国开设有地质专业的院校都在扩大招生,导致现阶段的地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矿产品价格的持续萎靡,社会上对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逐年降低。这就造成了一个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造成了现阶段面临的巨大的就业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就业形势也日新月异,但是国内的就业体制改革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现在的就业体制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势必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2]。大学毕业生从找到工作到开始工作这个阶段要办理十分烦琐的手续,学校对就业程序的过度审批和十分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同时,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以后的工作定位不清,没有主见,受老一辈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导致其不能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产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部分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节奏,对就业没有做足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导致难以就业;(2)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判断失误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不清,对自身综合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目地追求高工资且超出自身条件的工作,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就业难的问题。观念的转变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自己找到一个合适又满意的工作。

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地方发达有些地方落后,这就导致了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才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农村的人才向城里流动、小城市的人才向大城市流动的现状。对于地质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西部偏远落后地区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毕业生基于对家庭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不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工作。现实的就业结构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三、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原因

地质专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的专业,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或者只是想在地质类院校取到本科文凭,然后大学毕业后转其他行业。但是专业门槛往往是这部分人的最大掣肘。还有一部分人执着于找一份稳定、轻松、高薪的工作,然而往往大多数单位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或者这部分人不能够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最终导致就业难。

在地质类高校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大学和高中的管理方式不一样,在学业上,地质类高校的教师并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督促学生读书,而是全靠学生的自觉性去学习。然而有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对自身要求放松了,不再像高中一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而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这导致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上的“学艺不精”,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

近年来,国家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萎靡导致大量国内地矿类企业破产或趁行业低谷而升级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行业对毕业生人才需求日渐减少,而由于前几年地质类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从而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目前整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个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首先,学校应当在思想教育方面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转变以前错误的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其次,学校应当与就业单位多联系,积极向就业单位推荐本校优秀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争取到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四、解决高等地质院校就业难的对策

地质类院校可在新生入学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新生入学时就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毕业以后工作规划,确立自己的目标。同时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改变自己以前错误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开设有类似的课程,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这类课程并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教授,而是让学校内部一些非专业人士来教授。这些现象往往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地质类院校应当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如何规划人生,指导学生如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目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政府也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创业。同时社会上也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风潮,地质类院校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难题,学校应当转变思路,要认识到就业不如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让更多的毕业生了解这一国家战略,帮助毕业生更加了解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并且对毕业生创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政策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奖励。

矿山或偏远地区是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这是地质类院校专业性质、工作的需要等多重因素所决定的,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矿山或偏远地区工作,畅通基层单位或中小型矿业企业到学校招聘的渠道,增加就I渠道,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容易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真正的人才谁都不会嫌多[3]。因此地质类院校应当抓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高等地质院校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组织、交际、管理等自身综合能力,提高高等地质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才是解决当下面临的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性途径。

高等地质院校的大学生还应适时创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的发展能力。学生毕业之前,地质院校应为学生组织一次就业形势分析讲解,聘请相关专家以分享会的形式帮助地质专业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地质院校学生将就业单位转向基层或者中小企业,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与此同时,地质专业教师还要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也会再次探索新的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会领悟“先就业再择业”这一就业观念的内涵。

为了促进高等地质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时、高效解决,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地质知识、加强知识实践,只有教师做到高能力、高素质,学生在实际地质学习中才会受到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相应增强。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就业、正视未来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及恐惧。此外,地质专业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当时的就业政策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给予就业指导,进而学生会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修池, 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先从大学生自身问题说起,现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盲目投简历,盲目找工作,自身定位不足,不知道自己投简历是为了什么。找个单位做跳板,跳槽次数频繁,同时也说明了对企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踏实刻苦工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波士顿环球报》曾在《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和为人才服务方面比我们“务实得多”。在美国,学生一进大学门,学校就会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接触职业市场。其后,还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责任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我国高校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学校与企业需求脱节。在企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要求工作经验而忽视了企业也有培养员工与锻炼员工的责任。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员工不是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而获得的,而是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味的要求工作经验无疑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门槛。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①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②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发展迅速、就业需求旺盛产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信贷保障。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知识,使大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继亮、陈 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2] 李滨娜.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华 章,2010(2).

[3] 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4] 吴克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5] 从玉华.广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全面刷新[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第8篇

摘 要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体育院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阐述了当前我国体育毕业生就业面临种种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以期望提高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山东省 体育院系 毕业生 就业

本文以山东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结合实际的现状,探究当代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对策。2013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体育毕业生达1万之多数量创历史新高。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2012年公布的山东省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显示,未来3年全省对高校各学科大专以上毕业生需求6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净需求量在20万人左右,毕业生数量远远供大于求,加之体育专业本身的限制,体育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本文将对体育生面临的新形势做出分析并找出体育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东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体育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亟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大。随着近十年来全国范围的高校扩招,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将远远超过60万,其中山东省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数量达1万之多创历史新高。

2.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大部分的行业进入了冬眠状态,这样社会给的就业的岗位就少之又少,体育生受专业的限制本来就业的机会就少加之随之而来的金融海啸使之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二)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1.体育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2.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指导员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还不普及,尤其是在中小县城和广大的农村,就是在大中城市,经常参加锻炼也是一批老年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其他年龄段的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运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前中国几乎无用武之地。而需要大量体育专业从业人员的体育产业在当前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尤其是乡镇的中小学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必要的课时,有的让上其它课程的老师兼任体育教师,即使有专职的,其中一定数量的还不是科班出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地区性保护措施的出台,影响了体育生学生的就业。由于师资日趋饱和,各地都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对本地考生保护的政策,这对其它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对外省希望在山东省就业的考生非常不利,体育生的就业方向有所限制,体育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体育教师这方面的人才,师资的饱和加大了体育生的难于就业,在山东省内各个地区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对于不是本地常住人员不能参加本地区的一些考试。

(三)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并行的原则培养人才。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人才预测机构,加强人才市场的科学预测,为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2.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加以指导,引导毕业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求,制定出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3.体育生就业的新去向——社区体育。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因此,有意识地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可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矛盾,同时又可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山东省体育生面临的新形势是亟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大、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影响体育生就业难的因素有体育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指导员重视程度不高、地区性保护措施的出台,影响了体育生学生的就业等。

(二)建议

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鼓励自主创业,增加体育生就业新渠道。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有意识地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给予多项优惠,以努力保证高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

参考文献:

[1] 徐玲,白文飞.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

[2] 李荣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完善对策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6016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1日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和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由于现阶段我国就业体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许多困境。高校学生人数增多、教育质量不高都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就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高校、社会以及企业的普遍重视,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完善对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一)实现个人发展。大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只有融入经济社会之中才能够实现自力更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关系总和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大学生所选职业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职业岗位符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拥有较宽广的发展空间,那么学生会在就业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实现个人发展。

(二)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就业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那么新生对学校的信任度会大大增加,进而选择高校,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时,高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而实现大学生就业需要高校按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高校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直接影响大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增添了家庭负担,而大学生就业能够有效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发展。同时,我国社会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障,而只有大学生实现就业才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政治动荡。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够促进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人数增多。大众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就业岗位数量变化不大而大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用人单位采取择优录取的原则导致很多在大学表现一般的学生遭到淘汰,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困境。另外,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的就是在一群大学生中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导致很多大学生一直奔波在就业的路途中,却迟迟无法实现就业。大学生人数增多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大学生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结构性困难的特征。结构性困主要指大学生的岗位选择问题。而岗位的选择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在我国属于高端人才,但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而我国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却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失去了选择自,严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另外,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工作经验,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很多大学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倾向于大城市的生活,这些学生十分向往一线城市的繁荣,向往一线城市的高工资,却忽视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时,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奉献精神,不愿意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工作,到偏远地区工作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另外,对于职业岗位来说,很多学生倾向于事业单位或国企,认为在私企工作会被人瞧不起,没有编制、不够稳定的工作会严重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政府方面。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缺乏法律规定。虽然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但这些法律政策却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而政府也没有出台系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致大学生就业缺乏政策氛围,面临着巨大困境。另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深刻影响,政府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导致学生忽视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岗位,一味追逐经济利益。

(二)社会方面。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大学生就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当前社会环境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首先,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不合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需求日益增强,而社会实施盲目扩招,忽视了大学生培养的规划,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同时,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培养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导致大学生培养只听从于高校和政府的安排,大学生培养工作脱离生活实际,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困境。

(三)高校方面。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但是,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完善,却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同时,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只是向学生介绍就业技巧,学生对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不了解,导致学生出现盲目就业现象。另外,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就业制度。首先,政府应积极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完善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改进大学生就业制度,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政府应注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政府应加强重视高校教育,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进行科学规划,指导高校科学设置课程,并提高学生质量;再次,我国应积极建立就业培训制度。我国应积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最后,政府应积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我国应积极改进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加快立法进程。我国应积极完善劳动法律和就业法律,加快立法进程,对大学生就业实施法律规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深化教育改革。我国政府应积极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改变高校教学模式,加强高校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规范就业市场。政府应积极规范就业市场,对用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不正当竞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三)改进用人观念。首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大学生就业;其次,实施公平的竞争机制。用人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应改变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采取公平竞争的机制,增强学生就业竞争的公平性;最后,开展校企合作。用人单位要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导,提高人才质量。

(四)加强高校教育。首先,注重综合素质教育。高校应加强重视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其次,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积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积极改进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实施全过程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重视大学生创业,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试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