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第1篇

关键词:可可托海 崩塌 泥石流 防治工程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ject royalties and fees for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3 two investment project. The cocoa Xinjiang Fuyun county suppor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a Mine Park No. three vein landslide debris flow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s, eliminate a landslide debris flow on No. three vein threats,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port of 1, mining data,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supplementary exploration work, combining mine park construction planning 2, the textile design book project

Keywords: Koktokay landslide debris flow control works

中图分类号:TD-0 文献标识码:A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及交通:防治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三号矿坑区域,行政区划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管辖,防治区总面积0.82km2。防治区距富蕴县城55km,为山区公路,交通条件一般。

(二)社会经济概况:3号矿脉最早开采始于1935年,闭坑于2000年,陆陆续续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开采,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地质圣坑”,矿坑直径约250米,深约140米,形成13层旋环运矿车道。可可托海镇是依托新疆稀有金属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小城镇,2012年5月可可托海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同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可可托海镇列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镇南侧闻名于世的三号矿坑已于2004年申报为我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矿山公园。防治区就位于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内部。

(三)地形地貌::位于新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支流库依尔特河源头南侧山区,海拔1155-1306m,相对高差145m,分属低中山地貌及河谷地貌两个地貌单元,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南部山势较陡峭,地形坡度20-40°。

(四)气象水文:(1)气象:为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干旱气候,极端最低气温-51.5℃,年均温-1.9℃,年均降水量250mm,年均蒸发量为1734mm,年均风速1.4m/s,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冻土深度2.2m,无霜期120d。(2)水文:额尔齐斯河支流库依尔特斯河是防治区内的主要水系,源于阿尔泰山南麓,从防治区北侧由东向西流,河谷在防治区附近宽300-500m,距防治区北侧边界约500m,河水流量最小为1.6-2.9m3/s,最大为200-35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0×108m3。

二.地质概况

(一)地层:防治内的地层以奥陶系和第四系为主,几乎所有出露的奥陶系均已遭受强烈的变质作用,变质程度较深,出露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其中第四系又分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物和全新统人工堆积物。

(二)地质构造:防治区处于阿勒泰褶皱内的喀纳斯-可可托海地槽褶皱带可可托海复背斜,位于哈龙-青河晚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南缘阿拉尔花岗岩体南侧,南与克兰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毗邻。总体向南西倾的单斜构造,产状:230°∠30-50°。区内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以升降运动为主的差异性块断升降运动。

(三)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防治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属次不稳定区。

三.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一)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特征:崩塌地质灾害主要位于三号矿坑开采边坡,分为土质和岩质两类。土质崩塌位于北侧观景台下部和东北侧运矿道路下部,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主要由漂卵石层和块石碎石土层组成,坡长约330m,相对高差40m,坡脚堆积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该区域土质边坡陡立,部分地段呈反坡,现阶段稳定性较差。岩质崩塌广泛分布于采坑岩质边坡处,岩性主要为辉长岩、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三号矿坑直径约250m,深约140m,形成13层旋环运矿车道,由于矿坑开采了大半个世纪,目前矿坑边坡岩石风化破碎,极易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崩塌体积在几十立方米至几百立方米之间,规模均为小型。

危害:三号矿坑露天开采闭坑后,其部分矿段转为地下开采,目前坑内的采矿相关活动主要为风井建设及抽排水工程。每天仍有少量工作人员及设备进出矿坑,坑底抽排水设备也在不间断工作中。另外,3号矿坑目前为开放式的,坑内常有牲畜在坑内进行放牧活动;从观景台可沿矿坑道路直达坑底,游客及社会车辆可自由进出矿坑。在旅游季节常有少量游客和车辆进出矿坑。待后续矿山地质公园建成后,人员活动将更加频繁;崩塌地质灾害对其产生较大的威胁,严重破坏了地质景观整体效果。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泥石流灾害主要防治对象为三号矿坑1250高程以上的东侧至南侧一带低山冲沟流域,流域面积0.8km2。泥石流规模为小型水石流,由于泥石流沟位于3号矿坑南部,沟口直对矿坑,虽然目前已修建有简易土沟进行导流,但受土沟规模、尺寸、结构等因素限制,在暴雨及融雪季节,排导能力不能满足排泄需求,且在部分矿山道路交叉口处无明显沟渠,因此,常有大量水流直接流入矿坑。对矿坑边坡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危害,对日后矿山公园的正常运营也产生了较大危害,对地质景观产生了较大的破坏。

四.防治工程设计

(一)防治思路:充分结合矿山公园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治工程方案和合理布置防治工程量。通过灾害防治工程和监测预警结合的方式达到本次工作的目的。

(二)防治方案:对于坑壁的危岩体采用危石清理、浆砌石支护墙的措施进行防治,基本保持原有台阶形状,与原始矿坑地形地貌相协调。对于崩塌掉落于矿坑平台的落石采用全部清理的措施进行。土质崩塌灾害通过削填方对现状边坡进行削方放坡施工,使其恢复原有台阶状边坡。同时在台阶内侧坡脚修建挡土墙,提高坡面整体稳定性,并对斜坡进行格构护坡。泥石流防治工程以清理泥石流物源和排导泥石流水源的措施进行,首先将堆积在下游沟口的物源进行清理,并修建截排水沟,将沟内水源直接引出区外排导至库依尔特河内,达到防治泥石流的目的。地质灾害监测主要针对崩塌灾害,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在确定监测预警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现有通讯条件和监测预警平台软硬件建设的要求,建立出一套科学、适用合理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最终达到区域防灾减灾目的,使得地质公园运营及周边范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的防护。

(三)主要防治工程手段:岩质崩塌灾害主要通过危石清理、浆砌石支护墙、落石清运等措施进行防治。土质崩塌防治方案分为边坡削填整饰工程、挡土墙工程、格构护坡工程、安全防护围栏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以排导泥石流水源和清理泥石流物源的措施进行,修建接排水沟,将沟内水源直接引出区外排导至库依尔特河内,对堆积在下游沟口的物源进行清理。设计建立3个一体化视频监测点对崩塌危岩体(带)进行长期观测。监测仪器的布设以视野良好、能够覆盖监视崩塌危岩体的原则进行。监测内容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崩塌危岩体宏观形态变化情况,在雨季及大风天气应加强视频监测。

五.预期效益评价

防治区位于可可托海镇三号采坑,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防治工程的实施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或减轻崩塌危岩体与泥石流的威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景区内原有的自然景观,使得防治工程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维护可可托海居民及旅游区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前期勘查报告》,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2013年7月;

第2篇

[关键词]公路泥石流 形成条件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02-1

1公路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勘察

公路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地形、降雨、物源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占据我国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近几年我国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随之对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影响也就逐渐增加,泥石流灾害发生以后,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了非常大伤害,而导致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人为因素。

1.1公路泥石流形成的客观条件

1.1.1地形地貌

在公路泥石流发生的过程中,地形地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很大的势能,同时为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发生泥石流的滑坡其坡度直接决定着泥石流灾害的规模以及固体物质的数量。

泥石流是由上而下形成的,共有3个组成部分: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泥石流形成的上游,呈现漏斗状,地形非常开阔,周围的山沟非常的深,地质陡险,植被生长不良,这种地势非常容易将水和碎物集中在一起。中游多为一些陡险狭窄的峡谷,坡度非常的大,泥石流可以通过该处迅猛直泻,然而下游地区则是平坦开阔的平原或者谷阶地,这地方是碎屑物质较易堆积的场所,但是有些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其三个组成部分的界线并不是很明显,可以说是三个组成区没有明确的界定[1]。

1.1.2松散物质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的松散物质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决定,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以及断层、褶皱的发育情况、性地质构造的形成、地震多发区等,都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推动性的作用。正是这些地质构造以及各种岩层发展不良,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岩层结构松散、受到风化、发育不良等,造成其很容易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

1.1.3水源

泥石流组成物质中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介质的推动力。泥石流的形成多和短时间大量流水的形成有关。而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推动力水的主要来源有:大强度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库溃决等,水除了可以推动泥石流的组成物质以外,还可以对松散物质进行浸润,导致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进而增加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1.2公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经济发展开始向山区扩展,毁林开荒、森林砍伐、矿山开采、过渡放牧等不合理的城镇发展活动的不断增加,将地表原有的结构改变,加快了水土流失,也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较为多见,而人们在泥石流多发区的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加。山区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组成,地形陡峭、险峻,含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大量的水源,又有可以聚集水、物质的地形,为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地形、地震都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是由碎石、水、泥砂组成,具有流速高、势能大的特点,其对公路的损坏程度非常大,较轻程度上的破坏是将公路路基冲蚀或者淹没,严重程度的破坏会将公路桥梁冲毁,使交通中断[2]。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防御措施,就会将后期公路的维修费用增加,而且很难将出现的问题根治。为了根据以上公路泥石流产生的条件,对公路泥石流进行防治。泥石流是一种自然地质灾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在进行泥石流防治的过程采取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

2.1生物防治措施

泥石流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和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关系,而生物种植可以起到固土的作用,治理泥石流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措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将植被的地表覆盖率增加,将泥石流多发区的生态进行恢复,对降水进行拦截,减少地表径流。通过植物群落的共同作用,进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的发生,或者将泥石流的发展规模进行缩小。

2.2工程建设措施

第一,可以建立水库、引水渠等工程。第二,建设拦挡工程。该项工程的建设主要是进行拦截滞流,将坝体增高,拦截大量的固体物质,进而形成泥石流库。修筑拦截建筑物,促使泥石流滚落在一定的场地内,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泥石流物质在某一地段进行淤积,减少其下泄量。第三,建设支档工程。例如挡土墙、护坡等,在较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建设挡土墙、护坡等设施,将山体斜坡进行固定。建立支挡设施,才可以保证生物措施发挥其功效。第四,建立排导工程。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产生的灾害,可以建设一些排导措施,让泥石流快速的通过,进而不对公路工程造成损害。

2.3公路工程建设避绕措施

泥石流不仅会对房屋建筑产生危害,还会的公路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非常的难以治理,在公路建设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采取避绕方案[3]。在大型的泥石流多发区,绕避方案会将公路线路的长度增加,可以保证公路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同时将后期的维修费用减少。所以绕避方案的公路工程建设选址上可以参考。

3小结

泥石流的发展具有多样化,在防治泥石流的过程中采取避、排、防、跨、水土治理等多种方法对泥石流进行防治。采取多种多样的防治对策,对泥石流进行防治,同时保护山体生态环境。在防治泥石流时,了解泥石流的特性,可以帮助到防治措施的制定,同时在公路运行中要公路的养护以及泥石流的清理,保证泥石流公路的畅通。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滑坡 泥石流 防治

[中图分类号] U216.41+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05-1

从现有的一些防治策略来说,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要求,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没有起到太大的积极效果。往往的情况都是,当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时候,我们只能是被动的承受,而且总是猝不及防,一些防治措施显得非常表面化,没有产生实质化的效果,对于百姓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损失依然比较严重。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对现有的一些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否则将来灾害再次发生的时候,依然是一场无法阻止的灾难。

1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

1.1监测、预报和报警

我国目前的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 主要是以线状交通干线和点状重要工程、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居民点的群防群测为主, 它是符合滑坡泥石流防治现状最有效的形式。较典型的有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由此可见,我国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以及预报和报警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健全。因此,当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时候,有很多的居民,来不及逃生,较多的财产,也没有办法去保护。因此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监测、预报和报警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策略,只是现阶段的工作还有很多的不健全,需要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

1.2工程治理

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要像良好的进行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就需要在工程治理方面下功夫。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治理能够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起到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我国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围绕国家大型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的建设,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滑坡泥石流治理工作, 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三峡库区的灾害治理。水利部长江委在甘肃南部的陇南山区, 开展武都县甘家沟、文县县城泥石流沟、宕昌县大地沟等众多危害县城的泥石流沟道治理。由此可见,对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来说,仍然需要在工程治理方面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从而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1.3政策法规建设

对于政策法规而言,我国一直都在这方面非常的努力。不论是在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还是其它方面,都在不断的努力。因此,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些负面的报道逐渐的减少,人民对国家的政策法规也逐渐的认同。整体的态势也呈现出较为朝阳的趋势。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气象法》、《民政法》、《城市规划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 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需要大力的建设和实施。

2减灾对策

2.1加强基础工作

对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来说,要想达到一个较为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根源出发。很多的地区之所以具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基础工作比较牢固。只有雄厚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出色的成绩。尤其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都属于基础工作。本文认为,应用遥感技术、GIS、计算机、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 开展全国性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 建立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 为制定区域减灾规划、进行灾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大量的调研,类似这样的工作,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相对于一些表面化的工作而言,更具实质化的作用。很多的地区之所以损失较大,原因就在于表面化的工作过于严重,使得较多的人民只能被动的受灾,没有办法主动的抗灾。

2.2制定统一标准

相对于其它工作而言,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原因在于,滑坡泥石流灾害无论是发生的原因,还是造成的损害都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在防治工作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效应,从而在防治工作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由于缺乏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灾害统计、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方面统一的标准, 信息难以共享, 灾情评估及监测系统实时性差, 给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统一标准的时候,需要从新调研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各方面情况,这样才能在标准方面,避免偏差。

2.3经费方面

除了上文所阐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需要在经费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现阶段要想良好的进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国家会进行一定的拨款,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还需要进行拓展。在各个渠道方面进行大量的努力,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一项有效的策略,以及先进的技术,都需要强大的经费作为后盾。我国在经费方面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本文认为,很多的地区之所以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原因之一在于经费不足。

3小结

本文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从各个方面来说,现阶段的防治工作比之过去,要复杂的多,不仅仅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在技术方面、设备方面要求的更加严格。对于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策略来讲,还需要从环境保护方面出发,有效的保持水土,这样才能更好的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对于现阶段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深化和加强,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会获得较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徐晶,毕宝贵.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9(03).

第4篇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防治方法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来讲,除了要考虑泥石流的条件、性质、发生趋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需要从全球的角度,以实用,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目前,针对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经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软硬防治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宣传预防、紧急抢救和治理重建等众多环节,因此,如何以系统的理论来统领整个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个阶段,以到达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防治方法

    1.1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防治方法

    经过上面分析讨论,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基本手段为在构筑强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为主,尽量有效避开泥石流灾害的软性措施。

    一方面对于硬性措施来说,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预防体系,能有效强制性的对泥石流形成进行限制,也就说更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发生源地,从而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灾害的暴发频率,能够减小规模或者消减灾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时,这种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对于重点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难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软性措施来说,就是从过相关监测工作,来研究泥石流的气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泥石流的发展变化,从而更为有效的对于泥石流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处理,同时更为有效对于人畜进行疏散,从而安全能撤出灾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科学决策,对于划分泥石流危险区并指导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避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针对实际工作情况,对于我国泥石流灾害现状及治理方法探讨,重点从3个方面探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开展。

    1)重点在于预防,软性措施为先

    预防为主的策略主要对于对潜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利用软性措施为先的方针,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影响,节省资金进行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说明如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根据流域危险区划制订防避方案;铁路、公路、航道、水渠、电力及通讯等线路工程,在勘测选线和运营阶段,做好通过具有严重危险泥石流沟的绕避方案和线路通过泥石流活跃地区的选线绕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方式。

    2)应该把单项治理普遍化

    对于我国铁路、公路部门来说,包括排导工程程、分洪工程、拦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运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谓的单项治理,主要是指,将泥石流与保护对象实行隔离,或将泥石流拦蓄停淤,或将泥石流疏导排泄,具有工程简单,功能可靠,造价节省,容易维护等优点,而不是直接在发源地对于泥石流进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灾减灾的效益较为有限,也就说它不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3)重点地段应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区、形成区,下至流通段、堆积区,可以选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对于泥石流形成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目前,这也是我国城镇、工业矿区泥石流的防治处理主要方法。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预报报警的、行政与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种,措施多样,功能互补,覆盖范围较宽的多种措施。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设施缺陷,管理维护不当引起的错误判断,从而能保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长(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经费较多是这种方面的局限性所在,还难以普遍展开英勇,而仅限于重点实施。

    2结论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对台风暴雨和植被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微观机理还不太明确,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的反复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我国山区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为道路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避免及防治在西部山区道路建设中出现的泥石流灾害成为重要的技术问题。本文总结了西部山区道路的泥石流问题,探讨了既有道路、在建道路和拟建道路所采取的不同防灾减灾对策,并提出了山区道路泥石流防灾工程建设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西部山区道路建设中的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西部山区 道路 泥石流 防治对策

1 引言

西部地区国土辽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大,气候多变,为泥石流发育创造了条件,造成泥石流发育,危害严重,影响运营管理,为道路选线设计和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困难,使道路建设举步维艰。同时,道路的土建工程又会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恢复与补偿的后果,进而加剧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2 泥石流危害及影响

西部山区道路泥石流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按其影响对象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泥石流对道路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冲刷、毁坏及淤埋线路;冲毁或掏空路基,破坏道路结构;淤塞或冲走道路的桥涵工程,降低工程的抗灾能力;破坏道班及道路防护工程。泥石流对道路的间接危害主要表现在泥石流发生后阻车断道,带来交通运输量和运营经济效益的减少;灾害发生后由于线路长、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因素的限制,给交通管理和养护造成严重混乱和困难,产生间接的经济损失;灾害的发生对地方经济制约较大,长时间的交通中断,使得内外物资流动困难,进而造成物价等的变化,引起多方面的恶性循环。

总之,认识西部山区道路泥石流的这些特征,不难理解沿线泥石流灾害严重性,防灾减灾工作的必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3 泥石流防治对策

3.1 既有道路的减灾对策

既有道路遭受泥石流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道路布置不合理和相应的保护工程设施不完善而导致行车困难或道路中断。对策主要采取以“治”为主的原则,对泥石流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查清道路沿线的环境背景条件,正确评价和判定泥石流沟和非泥石流沟,通过对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做出综合评价和预测,确定泥石流类型、性质、规模、灾害范围和泥石流沟的发育阶段。其次在弄清泥石流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的整治方案。从泥石流形成条件入手,从根本上控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发展,采取适当的结构工程以及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减少水土流失,削减地表径流和松散固体物质补给量,恢复生态平衡,使环境背景向着不利于泥石流发生的方向转化,从而减轻甚至消除泥石流灾害,达到长期防灾减灾要求,保证道路的通畅。

3.2 在建和改建道路的减灾对策

在建道路以及改建道路通过泥石流危害区,在道路的设计、施工阶段就可选用合适的布线方案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道路的安全。对策采用“防”、“治”结合的减灾措施。

首先研究道路通行区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导因素和激发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设计频率下灾害暴发的周期、相应规模以及对道路的危害程度,分清泥石流的可治性以及投资额度。其次,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需采取的减灾措施,可采用一般性的疏通、排导、拦挡工程措施或在泥石流堆积扇顶部地质条件较稳定的地段采用桥梁通过,或者将线路抬高绕过山坡,经山脊过分水岭的方案来减轻泥石流灾害。

3.3 拟建道路的减灾对策

对于拟建道路的泥石流灾害主要采取以“防”为主的措施。西部交通建设可结合线路的设计采用灵活自由的措施,通过科学评估影响线路的泥石流灾害,考察线路周围泥石流形成环境条件,确定不同频率下的泥石流的性质以及流量、流速等参数,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根据危险性分区结果,指导泥石流影响范围的线路布设,并将防灾减灾规划统一到交通建设规划中,将泥石流灾害防治的思想贯彻在线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并突出各阶段泥石流防灾重点,确保道路建设后不遭受重大泥石流危害。

4 泥石流防灾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道路工程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道路工程的实施必然会对山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山地环境的恶化也将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从选线到修建过程中都要重视工程对周边环境的适应和减灾工作。当泥石流活动频繁,灾害问题严重时,可通过道路建设的实施,对道路通行区进行相应的灾害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发展。相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道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乱弃废渣,不恰当的开挖边坡,则将激活原本已经进入停歇期的泥石流,或加剧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及程度,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使道路、不能安全运营,起不到内联外通的作用。因此,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贯穿环境保护的思想非常重要,应对工程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线路建设理论极为必要。

4.2 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技术体系

山区道路泥石流的减灾防治是以保护道路为目的,区段性明显。其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硬性措施如防灾工程,较为单一,一般采用桥涵工程和隧道工程来疏通排导或避开泥石流。而软性措施如泥石流的预警预报技术等,可以在无法避开泥石流灾害情况下,起到保护线路运营中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减轻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强度。由于西部山区条件差异较大,不能保证同一种措施能包揽全部,而需根据当地客观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因此必须立足于西部山区具体情况,展开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建立起西部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技术体系,为西部山区交通建设中泥石流防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西部山区的泥石流类型和数量增长,危害愈来愈严重,对道路的展布和运营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西部山区道路泥石流灾害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线路严峻的泥石流灾害现实和不容乐观的发展趋势,本文仅就沿线泥石流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希望利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九龙县 泥石流 计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58-1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如“8·7”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由于泥石流的破坏力巨大,因此对它的物源动储量、发生规模、过流量参数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1概况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是“川、滇、藏”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湾泥石流位于九龙县南部烟袋乡烟袋村,距九龙县城约100km,交通不便。该泥石流沟于2010年暴发过一次,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造成4户居民房屋被毁,8人死亡,其潜在危险性等级为中型。

2勘查区基本情况

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

2.1第四系崩坡积层(Q4col+dl)

角砾粉质粘土:主要出露于勘查区坡体左侧,浅黄色—灰褐色,结构松散,呈可塑~硬塑状,厚度5~30m,夹大量角砾,粒径0.2~60cm,含大量漂石,大小可达3~10m。

2.2奥陶系下统三段(O13)

千枚岩、变质板岩、石灰岩、变质砂岩:灰褐色,薄层—厚层状,主要出露于山谷两侧山体上,一般风化较严重,结构较为破碎,力学性质中等,天然抗压强度10~30Mpa。

3泥石流的计算

3.1泥石流流量计算

为满足泥石流勘查评价及防治工程设计的需要,本次在太阳湾不同沟段、拟设治理工程部位处等选择了典型断面部位采用形态调查法进行泥石流流量的计算。形态调查法计算公式为:Qc=WcVc,式中Qc—泥石流断面峰值流量(m3/s);Wc—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m2);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泥石流重度为1.685t/m3,流体性质偏稀性泥石流,流速采用稀性泥石流通用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R—水力半径(m),一般可用平均水深H(m)代替;γH—泥石流固体物质的重度(t/m3);φ—泥沙修正系数,采用查表法得到的结果;I—泥石流水力坡度(‰),一般可用沟床纵坡代替;1/n—清水河床糙率系数。

3.2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按《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3.1-8式计算:

式中P—泥石流冲压力(kN);λ—建筑物形状系数,圆形建筑物λ=1.0,矩形建筑物λ=1.33,方形建筑物λ=1.47;γc—泥石流重度(kN/m3);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α—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压力方向的夹角(°)。

3.3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泥石流爬高和冲度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0220-2006)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ΔΗ=Vc2/2g ΔΗc=bVc2/2g

式中ΔΗ—泥石流最大冲起高度(m);ΔΗc—泥石流爬高(m);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b—泥石流迎面坡度的函数。此次选择主要的3个断面进行计算,结果详见表3。

3.4泥石流弯道超高

泥石流弯道超高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4.1-4式进行计算:

Δh=2 Vc2B/gR

式中Δh—泥石流弯道超高(m);Vc—泥石流平均流速(m/s);R—主流中心曲率半径(m);g—重力加速度(m/s);B—泥面宽度(m)。本次主要选择拟布工程部位的断面之下进行弯道超高计算。

4理论计算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计算,为拟设治理工程的高度、规格、基础埋深等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治理工程的过流能力以及对该泥石流的防治能力,保护潜在威胁对象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

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灾害。其中由软弱岩土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

1.我国地质灾害的表现特征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地质构造也很复杂,生态环境的多变,再加上人口众多,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承灾能力比较弱,所有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灾害频度高、类型多、影响面宽、分布广、强度大以及损失严重的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非常容易发育。而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分布面积就占到国土总面积的50%左右,其中尤其以西南和西北地区最严重。地质灾害的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自然条件引发的地质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人类的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破坏环境所造成的。而人为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又是极其重大的,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例如: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及矿产资源的开发,经常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面塌陷与沉降、土壤侵蚀、岩爆、滑坡、荒漠化、泥石流及瓦斯爆炸、坑道涌水等诸多的灾害。人类滥砍滥伐森林,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导致加剧洪灾的发生。一些工程上用的爆破技术也会诱发岩溶的塌陷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连锁性的岩溶塌陷的出现。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诱发速度快、灾害面广、损失巨大等特点,往往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2.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大概分布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种类繁多的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大概分布(见图1)。主要有:地壳活动的灾害,例如地震与断层等;斜坡软弱岩土体运动的灾害,例如泥石流、滑坡与崩塌等;地面变形的灾害,例如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的灾害,例如洞井塌方与岩爆等;城市地质灾害,例如建筑地基与垃圾堆积等;河、湖、水库的灾害,例如淤积、榻岸等;海岸带灾害,例如海平面升降、暴风雨及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质灾害,例如潮流沙坝、水下滑坡、浅层气害等;特殊岩土的灾害,例如冻土冻融、膨胀土涨缩及沙土液化等;土地退化的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潜育化及沼泽化等;水土污染和化学异常灾害,例如地下水质的污染、农田土地的污染及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的灾害,例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以及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以及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植被条件、气象水文、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强度等都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其中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的分布范围就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具有极其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 。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比较常见。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桂东北、桂东南。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与矿山采空区。而这一切都是地质岩土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由软弱岩土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3.软弱岩土的基本特征

这种岩土是在相对缓慢的流水中沉积,经过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形成的,其具有压缩性较高,而承载力较低及灵敏性高的特点,富含大量有机质,天然的含水量比较丰富,天然孔隙比大于1.0。例如淤泥、淤泥土质及其它高压缩饱粘性土等。故软弱岩土有流变的特点,在静载作用下流变的行为比较缓慢,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地质灾害,然而如果在外部动态载荷发生作用的前提下,例如人类的滥砍滥伐,不注意植被的保护以及洪水冲刷等原因,软弱岩土就会快速发生流变导致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它同时也具有触变性,原状土壤受到振动以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的连接,从而降低土壤的强度,并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的状态;具有较低的强度、较低透水及不均匀性,因沉积环境的变化,通常会带有薄厚不均匀的粘土层。且夹粉细砂透镜体,使地层在水平与垂直分布上不均匀。动态荷载的强烈作用是引发岩土地质灾害主要的而且是最直接的外部因素,软弱岩土自原来的缓慢流变变化为快速流变是岩土突发地质灾害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在传统的地质灾害研究中却忽略了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动态载荷促进流变的作用与软弱岩土动态流变的行为,故难以准确发现其突发的机理与大位移流动变形的规律,使得研究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

4、软弱岩土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我国的建筑、土木建设、水利设施以及岩土与地下工程等很多的工程都建在软弱岩土的地基上。这种情况下,因软弱岩土本身的特性再加上特殊的外力作用例如暴风雨、洪水及人类的活动等强烈作用下,它就会加速流变,引发岩土松动失稳,从而导致建筑物地基倾斜及沉降,更有甚者就是建筑物与桥梁等工程发生开裂及倒塌现象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所以,外在的作用力更容易加速软弱岩土的流变,从而导致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1泥石流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因为降水产生在谷地、山沟或者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的泥砂、石块与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与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4.1.1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有: 不合理的开挖;不合理弃土、弃石及弃渣等;滥砍滥伐滥垦等。

4.1.2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2):泥石流往往具有突然暴发及来势凶猛的特点。并且兼有滑坡、崩塌及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及洪水的危害更加的广泛与严重。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一、对人类居住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就是冲进乡村与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及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重大灾难。二、对铁路及公路的危害,泥石流可以直接埋没或摧毁铁路与公路,冲塌路基及桥涵等大型工程设施,导致交通中断,还有可能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与汽车发生颠覆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有的时候泥石流会冲入河道,从而引起河道的大幅度变迁,间接的毁坏公路、铁路与其它的构筑物,有时可能会迫使道路改变线路,以于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在1978年7月暴发以此严重的泥石流,堵塞了自龙江,公路也被淹l公里,由于白龙江的改道使得长约2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以及渡槽全部被催毁。该线路从1962年以来,因受到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被迫改线3次。泥石流给我国的铁路与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危害是冲毁水电站、过沟建筑物与引水渠道、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灾害。四是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泥埋藏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及造成停工停产等灾害,有时甚至使矿山报废不能再次使用。

图2 泥石流灾害

4.1.3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原则上,工程在选址时应该避开泥石流的多发区,但是实在无法避开,就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将泥石流产生的危害降到最小,最常用的防护措施有:建场储淤,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地方进行建场储淤,用来减少泥石流中的颗粒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冲击力的作用,降低对下游建筑的伤害;改道排导,在泥石流比较多的区域的下游修建改道排导沟,避免因泥石流出现改道情况及漫流的现象导致影响范围扩大;拦挡较大颗粒固体物质,泥石流中除泥沙等小颗粒固体物质外还含有砂石等大颗粒固体物质,所以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修筑拦砂坝,可有效的拦截泥石流中包括砂石等的大颗粒固体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轻泥石流危害的作用。

4.2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与现象。

4.2.1滑坡形成的原因:

4.2.1.1地质原因:岩土的类型,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形成滑坡体,但其中结构比较松散,抗剪的强度与抗风化的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例如松散覆盖层、红粘土、黄土、泥岩、页岩等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构造,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并呈现不连续的状态时,才会形成向下滑动的条件;地形地貌,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有可能发生滑坡;水文地质,地下水的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4.2.1.2内外应力的原因及人为原因: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与人类活动多的地方都是滑坡的多发区,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着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从而导致滑坡的方式。其中主要诱发因素有:降雨、地震、融雪、地表水的冲刷及浸泡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停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还有比如风暴潮、冻融、海啸等原因也可能会诱发滑坡。

4.2.2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3):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以后,首先是对坡下的人类生活、建筑及人员生命造成严重损害,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必然会使处在滑坡威胁区域内的人类活动遭到严重破坏,其次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岩体裸露,植被无法生长。

图3 滑坡地址灾害

4.2.3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应当以预防为主。因为引起滑坡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滑坡防治时就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应对措施。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有:增加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通过提高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提高坡体的承受能力,从而降低其滑动力,以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在多种提高斜坡岩土力学强度的方法中,削坡减载和边坡加固是最为有效而且最为实用的;合理控制地下水,控制地下水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水对坡体的威胁。在滑坡的自然成因中,其中水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许多滑坡的形成都与水有关。所以,合理的控制地下水能够有效的从根源上预防滑坡的发生。

4.3崩塌地质灾害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开的岩土体,因为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者局部的移滑,导致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而向下翻滚与倾倒并堆积在坡脚的现象叫做崩塌。

4.3.1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不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路桥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及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振动。

4 .3.2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4):对灾害发生区域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破坏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

图4山体崩塌灾害

4.3.3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采取崩塌防治措施前,要仔细分析崩塌的形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传统的防治技术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拦截、排水、护墙、护坡及支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术逐渐应用到崩塌的防治中,如SNS柔性拦石网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防治坡度较陡的崩塌,对落石强度较大的崩塌也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5.1 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复杂性与多样性。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有: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与规范,例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各种民用、工业及市政工程项目的地基、地基处理、高切坡、深基坑以及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需要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各种水电水利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及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各种交通建设中涉及到的滑坡、边坡、塌陷、危岩与沉降等工程防治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例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5.2 地质灾害工程的主要防治措施

5.2.1 防治工程设计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必须依据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易发性、运动模式及防治目标予以制定,依据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相应防治措施; 依据灾害的容易发生的频率,来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以及工程量。

5.2.2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5.2.2.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与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方法、前缘支挡方法或者削方减载护坡方法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事故,要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选择合适的工程防治措施。

5.2.2.2生物防治的措施 :是指进行植树造林,护坡种草与合理的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与投资省的优点,能很好的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改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有利的作用,其还具有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效益。 依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自然、经济等条件,地面塌陷区、泥石流区以及水土流失区域要实行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等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更好的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第8篇

关键词:翻山沟;泥石流;勘察

Abstract: debris flows often for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huge losses, some even be ruinous .The gully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by single parameter or comprehensive index quantitative reflec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damage degree of loss, for the planning, deploy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Based on Shi Mianxian turn into gully debris flow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of the debris flow exploration purpose, tasks, work metho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help the similar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double valley; Debris flow; To 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对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与任务

对四川石棉县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查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危害程度和危险性,提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建议,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其主要任务是:

1、查明翻身沟地质环境条件,判定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确定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和评估级别;

2、查明翻身沟泥石流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分析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4、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

5、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或另选场地的措施与建议。

二、翻身沟地形地貌条件

四川石棉县翻身沟流域形态呈拳形,流域平均纵向长度7.6km,平均宽度3.0km,流域面积20.69km2。流域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最高点位于流域南部山脊部位,高程2331m,最低点位于大渡河入口,高程860m,相对高差1350m;主沟纵长8.6km,主沟沟头高程为2200m,主沟平均纵坡降160‰。沟域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在35°以上,沟谷纵坡较大,特别是主沟上游段及支沟纵坡多在300‰以上;1号支沟纵长3.9km,流域面积4.38km2,平均纵坡降260‰。沟域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在45°以上。

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运动机制及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分布,将沟域划分为四个区:翻身沟上游2号沟口以上段、各支沟上游植被发育,地震中未出现大的变形破坏迹象,主要为基岩区,物源分布较少,划为泥石流形成区(清水区);2号沟口至已建的二级坝上360m处崩坡积现象较发育,沟床堆积物丰富,为沟域内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划为泥石流形成区(物源区);已建的二级坝上360m处至化工厂为泥石流流通区;化工厂以下段为堆积区。

三、翻身沟物源条件

四川石棉县翻身沟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较丰富,且物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翻身沟中上游两岸及1号沟中上游。本次勘查共调查物源点13个,物源类型主要包括崩坡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和支沟泥石流等三类。

据本次调查统计,沟域内崩滑堆积总量为10.7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2.89×104m3;沟道堆积固体物源总量为8.3×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87×104m3。共计有松散固体物源量19.08×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4.76×104m3。

其中:1号支沟内松散固体物源为崩滑类物源,共4处,崩滑堆积固体物源总量5.3×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39×104m3;沟道堆积固体物源共2处,总量为3.14×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0.66×104m3。1号沟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总量为2.05×104m3,占翻身沟流域物源动储量的43%,可见翻身沟流域内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1号支沟占有很大的比例。

据统计,区内大多为震前固体物源,其物源量达17.87×104m3;震后固体物源仅有一处,即N1,物源总量为1.21×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0.40×104m3,占翻身沟流域物源动储量的8.4%。

四、泥石流基本特征

(一)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

根据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1985年5月8日下午石棉县骤降大到暴雨,暴雨过后翻身沟发生小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时间约20分钟,泥浆飞溅,河道最窄处最高洪峰洪水位高出河床达3m。泥石流主要堆积于翻身沟沟口大渡河及1号支沟中游和主沟交汇处。该次泥石流毁坏翻身沟主沟口一带冲毁房屋5间,冲毁农田约10亩;在1号支沟中游(G5沟道)冲毁房屋3间,冲毁农田约8亩,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并使1 号沟中游(G5沟道)处的7 户居民搬迁。

另据调查在已建二级坝沟上游570m处次级支沟,5.12地震后7月暴雨过后发生小规模泥石流,泥石流堆积于主沟翻身沟沟道中,泥石流堆积物长260m,宽20~35m,泥石流堆积层厚度1~5m,体积约1.21×104m3 ,未造成灾害。

(二)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及险情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区范围主要为沿主沟右岸预测最高泥位线以下区域及1号支沟沟口与主沟交汇处堵塞可能淹没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区面积为0.11km2。

根据确定的泥石流危险区范围,翻身沟威胁对象主要为1号支沟口到省道S211右侧及沟口两侧居民,以及沿沟分布耕地、果园、村道公路等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据调查访问,翻身沟泥石流现直接威胁居民住户共40户260人,并威胁到沟口省道S211和桥涵安全。因此,翻身沟泥石流目前危害程度属中型,进行勘查和治理显得必要。

(三)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及险情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区范围主要为沿主沟右岸预测最高泥位线以下区域及1号支沟沟口与主沟交汇处堵塞可能淹没的区域。泥石流危险区面积为0.11km2。

五、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

(一)泥石流流体重度

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附录H填写泥石流调查表并按附录G进行易发程度评分,按表G.2查表确定翻身沟泥石流重度和泥沙修正系数,翻身沟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83分,相对应泥石流重度γc为1.572 t/m3。

(二)泥石流流量

1、雨洪法

假设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断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计算方法查阅《四川省水文手册》),然后选用堵塞系数,利用泥石流流量公式计算所得的泥石流最大流量如下表

翻身沟主沟及1号沟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表

2、形态调查法

用下式求泥石流断面峰值流量QC。

QC =WC·VC

WC—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m2);

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

(三)泥石流流速

翻身沟泥石流重度为1.572t/m3,因此其流速VC 按照《规范》西南地区(铁二院)推荐的稀性泥石流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翻身沟主沟及1号沟泥石流流速计算表

(四)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0220-2006)附录I提供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据上节计算结果,1985年翻身沟泥石流为近期发生的泥石流,对比断面法计算结果,其流量相当于P=5%的雨洪法计算的峰值流量,综合确定翻身沟主沟口(计算断面8-8’)泥石流峰值流量为134.24m3/s;1号沟口(计算断面24-24’)泥石流峰值流量为26.06m3/s;据访问,泥石流历时约20分钟,即=1200s;按上式计算的本次翻身沟主沟泥石流过流总量为=4.25×104m3;1号沟泥石流过流总量为=0.82×104m3。

(五)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测试结果,1985年翻身沟主沟泥石流暴发时泥石流冲出量为=4.25×104m3;1号沟泥石流过流总量为=0.82×104m3。泥石流重度=1.572t/m3,水的重度=1 t/m3,泥石流固体物质重度=2.65 t/m3,据此计算出主沟固体物质冲出总量为= 1.47×104 m3,1号沟固体物质冲出总量为= 0.28×104 m3。

六、既有防治工程的效果评价

1985年暴发泥石流后,1991年雅安市组织对泥石流沟进行了应急局部治理,整治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砌筑拦挡坝、修筑防护(洪)堤、疏沟等,改善了泥石流沟的行洪过流条件。为保护翻身沟下游的岸坡、农田、211省道以及居民的房屋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勘查对既有的二道拦挡坝进行了调查,一级坝体坝区内淤塞大部;左侧坝肩局部被漂石损毁,一级坝内尚有1000余方的库容;一级坝现坝身、坝基功能正常,仅局部坝肩破坏,坝体总体上保持尚好,坝体稳定;二级坝坝区内淤塞严重,已被漂石、卵砾石填满溢出;右岸坝体局部被掏空;坝肩局部被漂石损毁,削能功能减弱,坝体总体上保持尚好,坝体稳定,。初步估计二级拦挡坝共拦挡固体物质约1.0×104m3。

防护堤:主沟化工厂至省道211地段沿村级公路外侧局部修建的浆砌挡墙AB和CD两段,挡墙高1.3~2.3m,顶宽0.5m,埋深0.5~0.8m;据现场调查,该地段防护堤目前基本完好。1号支沟左侧修建有EF干砌石挡土墙,高1.0~2.5m,顶宽0.5~0.8m,埋深0.2~0.5m。据调查,1号支沟干砌石挡土墙地段目前基本完好,尚可以利用。

在主沟口至1号支沟口地段由于建筑物挤占沟道极严重,特别是在主沟化工厂地段(12断面至15断面)右侧一带,由于修建化工厂和公路挤占沟道最为严重,该地段现沟道宽度仅4~5 m,沟深1.3~2.3 m,远不能满足该沟泥石流过流的能力,因此化工厂地段(12断面至15断面)防护堤达不到防治泥石流的作用,一旦发生泥石流时将会漫出沟道淹没化工厂。

七、泥石流防治方案

1、方案一以稳拦为主、疏排导为辅:分别在翻身沟主沟中游(22-22’断面)、和1号沟中游(28-28’断面)段布置拦挡坝,共在翻身沟内布置2座拦挡坝,坝高7m,拦挡泥石流沟内的大石块,控制下游泥石流洪峰流量。

2、方案二以排为主、稳拦排导相结合:分别在翻身沟主沟中游(3-3’断面)、和1号沟中游(4-4’断面、5-5’断面)段布置拦挡坝,共在翻身沟内布置3座拦挡坝,坝高5m,阻挡泥石流沟内的大石块,并调节下游泥石流洪峰流量,减轻下游防护堤的压力。

3、在化工厂至主沟沟口段布置1号和2 号防护堤,取直和疏通沟道,保持沟道路的畅通,保护翻身沟两侧的居民安全。

4、治理工程实施前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泥石流活动的监测预警,避免因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第9篇

关键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特点;发生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8502

1 前言

在东南沿海的省份中,广东省是地质灾害发生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最为突出。泥石流在广东省的发生频率虽不及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高,但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衍生灾害却是不容小觑的。据不完全统计,1975—2009年,广东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达288人,受伤800余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亿元。广东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因素,孕育了泥石流发生的诸多条件。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未来五年各项工作的核心。做好灾害的防治,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构建“幸福广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泥石流的分类及危害

2.1 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是由降水在特殊地形的汇集作用下,夹杂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成因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依据,泥石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可分为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共生型泥石流;

(2)按泥石流的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

(3)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4)按泥石流爆发形式分类。可分为冲蚀式、浸润式、滑坡式;

(5)按泥石流发生频率分类。可分为高频率泥石流、低频率泥石流;

(6)按水源类型分类。可分为降雨型、冰川型、溃坝型;

(7)按地形形态分类。可分为沟谷型、坡面型;

(8)按泥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

(9)按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分类。可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

2.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往往发生迅猛,破坏力强,兼具了滑坡和洪水的作用,因此其危害程度也高于单一的滑坡或者是洪水。其危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居民生活区的破坏。对于毗邻泥石流影响范围的居民区,其受到的破坏往往是惨重的,房屋被冲毁,农田作物被掩埋,人畜被冲走淹没,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沉重的打击。如2010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最终造成了1471人丧生,294人失踪。

(2)对交通枢纽的破坏。泥石流冲入城镇村庄时,还会对其中的交通枢纽,如车站、铁路、高速公路、桥涵等造成直接破坏。泥石流涌入河道时,有时会在河道淤积,造成河水上涨淹没两旁农田、建筑物及道路,严重时甚至导致河流改道。交通枢纽的破坏除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外,还为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有时要在抢通道路上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使得救援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由此带来的间接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3)对水利设施的破坏。

泥石流涌入沟渠、水库,淤积侵占设计容量,使其功能受损。严重时,使沟渠、水库完全失去实际功能而报废。

(4)对矿产生产的影响。

主要是毁坏临近的矿区,造成矿坑崩塌,危害生产人员,造成停产停工,严重时,甚至造成矿山报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广东省泥石流发生条件

泥石流的发生离不开两大因子的共同作用,其中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地貌为泥石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泥石流的运动,同时也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特性。而另一因子就是水,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大规模的集中降水能够影响山体土壤的稳定性,渗入土壤中的水加重了土的重度,同时减小了土的摩阻力,纵向裂缝的积水也会产生侧向的水压力,增加凌空土体的不稳定性。降水的综合影响,很容易就会导致和不稳定山体的坍塌及滑坡,大量的石块土屑混入汇聚的降水中,最终导致了泥石流的形成。此外,人类的活动也逐渐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3.1 地貌条件

在长期地壳运动、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广东省的地貌呈现出多样化的现状,而山地、丘陵和台地的总面积就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8%,其中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将近三分之一。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形有明显坡度,边坡陡峭的地区。广东省位于我国三大阶梯中最低的一阶,天然形成的自西向东的地形走势,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其中广东省泥石流多发的粤北山地的地势全省最高,其总面积35828.4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山区总面积的34.08%,有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

3.2 地质条件

作为泥石流组要的构成物质,固体物质的性状和分布情况也是泥石流形成的制约因素。地表岩层结构软弱、松散、容易分化、节理发,亦或是软硬相间的土层,都是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广东省内地部分的地层发育相对齐全,各类地貌中以花岗岩构成的基岩岩石较为普遍。

3.3 气候条件

广东省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降雨量充沛且集中。年平均降雨日达114~187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2500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其中近八成集中在汛期。加之常年受台风影响,使得广东省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到9月份。连续集中的强降水,使得土体的含水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重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也因水的作用而降低,加之颗粒之间的缝隙被水填满,产生了向外的水压力。在以上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极容易导致原本不稳定的土体发生滑坡、坍塌。这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组成部分。

降水除了容易导致土体的不稳定之外,还为泥石流的触发提供了动力。连续集中的降水在陡峭且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沟壑汇集成流,水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极易转化为动力势能,带动因坍塌滑落的土屑向地势较低的山脚流动,随着积聚作用,最终形成了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的泥石流。

3.4 人类活动

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以往神话中的移山造田早已屡见不鲜。人类活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也日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类的生活圈不断扩大,森林开发,植被破坏,导致土体的抗侵蚀和保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加大。(2)工程的建设。重大工程的兴建,城市的扩大,道路桥梁的建设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原本的地形,土体一经扰动,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到恢复原先的状态。在此期间,如果受到强降水的影响,将则很快流失。(3)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之后所形成的地表坑洞及土方的挖动堆积,极易导致边坡失稳而引起滑坡等地质灾害。

4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实例

泥石流一旦发生,由此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泥石流本身的灾害特点,发生时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人员财产转移。因此若能在根本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因子,从根源上遏制泥石流的发生,那将是十分之有效的。

4.1 我国常用泥石流防治措施

4.1.1 做好灾害预警,为居民的转移争取时间

导致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子有三个。陡峭且有利于集中降水的地形、地貌;大量的松散堆积物;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的具有很大的动能的水源。虽说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但仔细分析泥石流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条件仍可总结其规律性。受上述三个因素的制约,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具备发生地点集中,发生时间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应完善监测设备设施,以便能在泥石流发生集中的季节,做好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疏散。为居民的安全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

4.1.2 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做好防灾应急演练

除了做好泥石流的预警工作,还应着重做好多发地区的灾害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防灾避灾意识。此外,还应定期做防灾应急演习,规划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路线和避难场所,以便在灾害发生时,保证居民能及时疏散到特定的避难场所。

4.1.3 采取防治措施,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泥石流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常发生滑坡、崩塌的泥石流多发地区,应以采取工程措施为主,生物防治为辅;而在地形较为平缓,条件较好的山体,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4.1.4 人为划分泥石流危险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对于泥石流常发多发区域,应标志危险区域,危险区域内不应再规划居民点、生活设施、基础设施。原有居民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搬迁。不少泥石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导致山体而形成的,对于此类区域可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土体的保水能力,因地制宜培育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工程防护林、经济林等,扩大流域内乔灌草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得到恢复,截滞、拦蓄大量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它通过植物群落的地上和地下共同作用,达到“土蓄水、水养树、树固土”的目的,从而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的规模。

4.2 泥石流防治实例——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是“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然而,风景秀丽的西樵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遭受着地质灾害的威胁。

2006年8月3日,西樵山北侧山体沟谷在热带风暴“派比安”的影响下,发生18处泥石流灾害。受灾人口近1万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1.85亿元。

由于西樵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在采取防治措施时,还应考虑由此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当地根据西樵山北侧山体坡面泥石流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活动特征及危害状况,依照保障安全、经济技术合理及施工可行的方针,针对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和活动规模,采取固坡清沟为主、预防排导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西樵山北侧山体的坡面泥石流地质灾害。采取的措施有:

(1)对西樵山北侧泥石流的活动区域,采取有效的治坡、治沟和排水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坡兼治,治沟为主,保证沟坡土体的稳定,达到防止发生泥石流灾害的目的。

(2)对泥石流沟道内残留的堆积物和沟口堆积物,采取相应的清淤、排导和拦挡等措施,尽量削减泥石流灾害的规模。

(3)开展植树造林,恢复山体斜坡地面被毁坏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坡脚泥石流沟口地带居民的房屋和人身安全。

西樵山北侧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于2007年底全部实施完工,经过2008年和2009年两个年度台风暴雨期的安全检验,西樵山北侧城区一带没有发生新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说明西樵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解除了泥石流活动对西樵山北侧山体坡脚一带居民和建筑物的威胁,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良好。

5 结语

泥石流是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在近年来成为特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广东省泥石流的发生次数虽不及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多,但由此产生的生命财产却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泥石流的危害、成因的阐述,进一步加深了对泥石流的了解,也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打下了了基础。从泥石流的成因可以看出,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泥石流的形成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为我们防治泥石流敲响了警钟,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根本,唯有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1995~2009年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2009.

[2]严军,许琳娟,焦洪波.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oadcast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3]燕丽萍.广东省泥石流灾害综合分析[J].热带地理,2009,29(4):335339.

[4]张建国,魏平新.广东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444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