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19-04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三种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而言,它具有前两种关系所不能代替的功能。了解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掌握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伴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 促进社会化,提高社会能力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因素。同伴交往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观摩和模仿的机会,提供了榜样和强化,学生通过与同伴交往来学习、练习、巩固与内化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皮亚杰在他早期的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认为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所需要的技能的获得。沙利文在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反之,消极的同伴关系有时会导致青少年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 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是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与同伴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群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地在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既可以从朋友关系中,也可以从同伴群体中获得;而归属感或包容感主要从一般的同伴群体中获得。朋友关系和同伴关系是稳定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和各种心理矛盾的加剧,学生的行为常常不能按照成人社会期待的模式发生,并引起与成人的冲突,从而使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加深。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同伴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年龄、发展水平和地位相近的伙伴关系,学生更容易和乐于接受其影响,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更大。

3.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同伴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所以,他们能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能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孤独感的体验。很多研究也证实了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1]。

4. 促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之间年龄相仿、阅历相似、感受相近,能满足学生自我认识的需要,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在这一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一般是低自尊的。同伴关系作为一种平等关系,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同伴的反应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会使儿童对自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类型与发展特点

1. 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伴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以把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冲突型和疏远型。

友好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相容、互相接近、互相吸引,表现为融洽、信任、亲密、友好。

冲突型关系是指同伴之间在心理上彼此不相容、相互排斥,表现为摩擦、冲突、反感或对抗,对抗是冲突的极端表现。

疏远型关系是同伴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忽视的关系,表现为情感淡薄、几乎不进行非正式交往,在情绪上既无积极体验,也无消极体验。一个班级中疏远型关系越多,凝聚力就越差。

2.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朴实、纯净,但交往目的不太清晰,情境性强,关系不稳定,容易变化。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和朋友选择受以下因素影响:第一,空间距离。小学生的朋友往往是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的,例如彼此是邻居或同桌。第二,兴趣爱好。小学生倾向于选择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做朋友。第三,社会赞许。小学生倾向于选择学习、品行得到社会赞许的人做朋友,例如愿意和成绩好、能力强或经常受老师表扬的人做朋友。老师喜欢的学生,他们也喜欢;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就会疏远。在性别上,青春期以前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不过,这并不表明他们对异性同学不感兴趣。他们往往通过制造事端、欺负或争吵等方式表达对异性同学的兴趣和关注。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出现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非常需要有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的同伴,因此,他们比小学生有更强烈的友谊需要。初中生在同伴交往中有了初步分层,开始根据亲密程度区分同伴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小型的非正式群体,同伴关系也相对稳定。初中生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感兴趣,但在交往中仍然“男女有别”。

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开始趋于稳定、深刻,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对友谊意义的理解也更深了。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友谊往往是深厚、长久而牢固的。他们所理解的友谊不仅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包括共同的理想、观点和信念。他们对于朋友的相容、谅解能力比初中生更强,使得高中生的友谊更为深厚。男女同伴之间开始出现好感,甚至产生爱情。

男生和女生各自拥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形态。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男生倾向于发散式的关系网络,即男生的同伴群体较大,较分散,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不高;而女生倾向于聚合式的关系网络,即女生的同伴群体较小,较集中,群体中的个体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另外,女生对同伴关系的感知比男生更敏锐。

三、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由于认知偏差、沟通不畅、个性缺陷、移情能力缺乏等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种:

1.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的行为。对同伴的攻击主要表现在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用言语当面或者背后攻击,情节更严重的甚至与同伴发生肢体冲突,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学或比他幼小的儿童。打架现象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

2. 关系暴力

关系暴力是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它以伤害别人的关系为目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心理上的,具有隐蔽性。关系暴力按照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伤害自尊(如散播他人谣言;在群体或同伴面前当面羞辱他人);伤害关系(如有意排挤、拒绝他人;威胁说要中断友谊除非同伴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排斥他人以示报复);控制关系(如散播他人的谣言,并怂恿其他同伴排斥被受害者)。

3. 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由于担心和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而对他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在意、总是使用消极的解释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行。人际敏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过度自我封闭,总是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因此缺少知心的朋友。第二,小心翼翼,拘束多礼。第三,疑虑重重,反复从一些小事情中寻求别人对自己不友善的证据,爱钻牛角尖。第四,自尊心极强,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 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是指由于受到他人的排斥或不信任他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徘徊在集体之外,从而体验到强烈孤独感的一种人际问题。人际孤独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被动孤独,主要出现在被集体有意无意冷落和排挤的人身上。第二类是主动孤独,这类学生会主动把自己游离在集体之外,不关心他人和集体,也厌恶别人的关心。

5. 嫉妒心理

嫉妒是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因而认为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嫉恨与不满。有嫉妒之心的人自己不肯作艰苦的努力,只想通过别人的失误甚至伤害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自己熟知的人,例如同学、朋友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彼此之间越相似,越容易产生嫉妒。嫉妒之心是同伴关系中一种隐秘的不安定因素。

6.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虚伪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此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

四、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实用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

1.认知疗法

艾利斯(Alice)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有代表性的一种。这一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是由于人们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摒弃非理性信念,而代之以理性信念。例如:

小明在路上见到小江,和小江打招呼,小江没反应。(A)

“小江不喜欢我。”(B)

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回避小江。(C)

可以看出,导致小明否定自己、郁郁寡欢和回避小江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小江不喜欢我”的看法和信念,而不是“小江没反应”这一刺激事件。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如下:(1)教导ABC的观念,即让学生清楚知道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找出非理性信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来让学生发现自己信念中的不现实、不合逻辑之处。例如,“我的想法是来自事实还是假设?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呢?”“那一件事情真的那么可怕吗?我真的不能忍受吗?”“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我想的那么去做?” (3)实证上的分析。提问的同时,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证据,以驳斥非理性的想法。(4)教师指出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自我陈述来代替非理性的自我陈述。常用的理性陈述句式包括:“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仍然……”,“虽然我碰到很多困难……,但是还不至于……”等等。(5)布置家庭作业,强化理性信念。例如,要求学生记录一周内所碰到的同伴交往的事件、想法及感受,要求他们做出理性的自我陈述。

2.角色书信疗法

角色书信疗法是日本学者春口德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创立的,其操作流程大致如下:让来访者给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写信”;信件写好后,并不要求其寄出去,而是让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给自己写“回信”。书信过程可以多次往复。来访者在书信往复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矛盾与困境,从而以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思索并解决问题。来访者可以借助书信将情感明确化,顺利地把郁积的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而不用担心对方的批评和指责。角色书信疗法的角色转换,让个体在心里真正使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审视,可以让自己客观地面对实际的人际关系。随着角色书信疗法的不断推进,咨询师通常会看到出现在个体内部的对立状态逐渐向着接纳的、在心理上统和的方向迈进[2]。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强调通过实际的体会和行动达到认知、情感上的改变。角色扮演法通过设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表演出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从而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培养移情能力,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可以让他扮演一个被攻击的孩子,表现那种被攻击之后的种种痛苦。这会使他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角色扮演技术主要有空椅子表演、改变自我、角色互换、哑剧表演、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类型。这些技术目的都在于让来访者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4.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建立于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强化或模仿学习等手段,矫正异常或不良行为,获得正常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有的同伴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导致的。这种学生要么在以前的家庭生活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社交行为习惯,容易与他人起冲突;要么因为缺乏应对某种关系或沟通情景的适宜策略,一旦出现社交失败或挫折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社交退缩的心态。这就需要通过行为治疗促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社交事件的策略和技能,并经过反复强化使之熟练。

5.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针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干预还应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团体中入手。例如,宋理玲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小组辅导和个体辅导等多种辅导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距离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学生的社交态度有效;团体辅导活动对改善异性同学间的社交距离有效[4]。可见,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改进班级氛围,进而改善个体不良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辅导改善个体的同伴关系,促进整个班级的同伴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2]孙颖.角色书信疗法:一种新的助人自助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18.

第2篇

[关键词]:留守生;心理辅导;人格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3]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人民出版社.2007,3

第3篇

一、倾听

在心理辅导的会谈中,所谓倾听对方的谈话不仅仅是听而已,辅导教师还要借助一些适当的反应方式,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倾听时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同时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鼓励对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让对方能够感觉到理解和关怀,使其产生信任感,同时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威信。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严厉,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良好氛围下的倾听,可以使对方畅所欲言,不仅说明了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舒缓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鼓励

鼓励是心理辅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面对他人,人们总有一种心理防卫本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私人情况,尤其是这些情况涉及负面的心理问题时,会谈往往会出现中断。在这个时候鼓励的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是指对被辅导学生所说的话的简单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噢”、“是这样”“还有呢”等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讲下去。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心理,如“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是,我正陪着你”等。鼓励这种积极的交流方式和倾听常常联系在一起,如专注的眼神、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都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既能使辅导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使来访学生了解到辅导老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这样的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三、询问

询问的原则是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和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说明,而不仅仅是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流露出某种情绪,表明特定的态度。但有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不能”或“我也说不清楚”等,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辅导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其他开放式的问题,如“为什么……”等。

封闭式问题的特征就是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有”或者“没有”、“对”或者“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比如:“这件事就是你目前最头疼的吗?”“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吗?”“你是不是一直就很孤独?”这些问题就是封闭式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会谈中具有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范围、使会谈能集中探讨某些特定问题等功效。转贴于

四、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在会谈中所讲的内容及表露出的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实质,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通过教师复述,学生也可以再进行修正和解释,最终使辅导教师完全理解学生的问题,达到交流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会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澄清

澄清能给来访学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自身问题的方式。当学生处于困惑之中时,往往缺乏较高的反省能力,而更多地倾诉自己所体验到的表面感受,不能很好地深入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澄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自己的问题,把各种表面现象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实质。

六、面质

第4篇

关键词:消费观念 引导学生 中职学生 消费问题 健康成长 消费方式 关键时期 生活消费 理想与现实 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中职生的消费心理也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绿色消费、人情消费、攀比现象等许多新奇现象层出不穷。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中职学校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中职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职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一、中职生不良消费现象剖析

1.金钱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金钱的价值观可浓缩为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奉引的信条。它说明了,人没有钱不能生存,但并不是为了钱而生存的。金钱是有两面性的。首先,从物质交换的角度看,金钱的的确确是万能的,它能买到你需要的一切物质方面的东西,但是统观人类活动的全部,可以发现金钱是很大的局限性。有了钱,固然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未必能获得精神上的富裕, 例如知识、能力、亲情等等,都难以用金钱买到。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改变。从前,有不少人谈钱色变。可如今,却在金钱的魔刀下面动摇了,不但理直气壮地谈钱,并且千方百计地挣钱,人们都尽情享受着金钱带来的快乐。诚然,靠勤劳致富的人们赚了钱以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也是无可非议,但令人担忧的是,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青少年,也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大众传播媒介中受到不良影响,慢慢滋生了金钱崇拜的心理。因此,金钱与消费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产生了猛烈的撞击。

2.“读书无用论”思想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市场经济本身所拥有的讲求效率、追求实惠的特殊性在一些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被金钱观所取代,“读书无用论”思潮逐渐抬头。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的眼里,按部就班死读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一首“儿歌”唱出了部分学生的心声: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吃喝玩乐都免费。一个学生从上高中到大学的费用也不是一个家庭轻轻松松就能担负得起,尤其是农村家庭,父母亲一年要为孩子攒下近壹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很困难的。况且现如今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读书有何用?”。于是,一些青少年在“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3.不成熟的心理

⑴模仿心理。学生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较差,对新事物无论好坏都想尝试一番。看到别人穿名牌、出入高档场所,自己也跟着去做。例如,在今年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前夕有一位一年级的家长打电话给他们班主任问:学校是否一定要学生在运动会上穿“锐步”运动鞋?因为他孩子死活吵着要买,说是开运动会一定要穿的。班主任也感到奇怪,经了解后得知,学生对运动会非常重视,都准备全部武装上阵。同伴中有“耐克”,有“李宁”,所以自己也想要一双名牌。

⑵虚荣心理。学生一样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当他们发现出手大方、衣着华丽等高消费行为能引起同学的关注时,他们便借助高消费来获得所谓的“面子”和“尊重”。就拿上例来说吧,学生为什么想买名牌鞋呢?现在社会上不是时兴名牌吗?名牌穿着就觉得像样,就觉得精神,不穿名牌总觉得有些“老土”,别人有名牌,自己没有,那多没面子。

⑶弥补心理。有些学生相貌平平、成绩不好,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因此,有人就用高消费来吸引别人的目光,掩盖自己的不足。有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人缘极好,很多学生愿意跟他交往,平时也很听他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家庭很是富裕,平时经常以一些小恩小惠赢得同学的欢迎。他买的物品特别多,谁没有可以向他借,关系好点的就不用还了。和同学到小店里也特别大方,总之跟着他就不会“吃亏”。还有些学生在家所受关注较少,于是便用高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发泄怨恨和不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自从他读书以来,家里人很少关注他于是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天比较可观的零用钱都花光。买的净是些小食品,坐的是出租车,而且屡教不改。

⑷依赖心理。有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慢慢地就有了一种惰性,形成依赖心理。这一心理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高消费行为。上例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好吃、好玩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了。就拿喝饮料来说,在夏天,有些学生是每天一瓶饮料,一天不喝都不行。这还算是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有一个学生一天喝三听红牛,光饮料就相当于其它同学一天的零花钱。

4.家长的纵容

家庭富裕的客观因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铺张浪费现象的严重,有些家长进门谈钱,出门谈钱,为了办事顺利毫不吝啬地请客送礼,炫耀金钱万能,这在学生心中无形打上了“金钱至上”的烙印。

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的主观因素。谁都知道,独生子女倍受关爱,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要月亮不给太阳,助长了他们的消费势头。就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不让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有的只顾自己舒服享受,集轻松与自由为一身,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公务繁忙的家长,难得回家一趟,觉得愧对孩子,便以金钱补偿,却顾不上给孩子以正确的消费指导。尤其是隔代老人,疼爱孩子比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出于无奈(怕儿子儿媳不高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少走路,放学后在学校附近餐馆记帐就餐,孩子有求必应,往往顺竿而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任性有余。

5.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实施上,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学校对学生消费的指导不够,认识不足,没能摆上教育的重要位置,形成教育滞后的局面。日本从60年代初,就在经济企划厅设置了“国民生活中心”,各地都设置了“消费者生活中心”,专管消费教育。70年代开始组织实施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指导大纲。日本还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开设的消费教育课。美国现在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二、中职生消费心理辅导的策略

1.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根据对部分校园周边消费环境的专项调查,发现消费环境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多数摊贩为无照经营,在早、中、晚学生进出学校时出摊销售,具有流动性。多数摊贩是露天占道经营,脏、乱、差,特别是一些卖快餐、饮料、食品的,如盒饭、肉串儿等,卫生根本无保障。经销的食品、饮料问题较多,其中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直接危害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维权。

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⑴学校协同有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小商贩,尤其落实好了在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设立营业性网吧的规定。

⑵加强学校内部保卫力量,强化安全设施的建设,严禁饮食摊点和游商摊贩进入校园。

⑶教育学生不要从无照商贩处购买商品。

2.开展学校主阵地教育

在进行消费教育过程中,应始终抓住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两个环节,采取控制和疏导并重、强化训练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班团队活动等对其进行消费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消费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分配消费结构比例,体会父母的工作艰辛,从而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提高他们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

⑴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辅导。为培养在校中职生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专门针对此话题展开大讨论,并利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消费行为自测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在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活动的过程中对比消费观,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消费行为,尝试设计符合自己的消费结构,并能自觉抵制不良消费,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节俭的习惯。

⑵通过各科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进行渗透教育。与学生们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他们会把什么事儿都掏出来,说给你听,尤其是女孩子。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当学生因为羡慕别人的某物品好时,就想买,这是学生中常常发生的购物情形。在班级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今天某同学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第二天、第三天,教室里就会出现相同的钢笔,甚至比他的更好看、更高档。这是纯粹的羡慕、攀比心理在作怪。盲目购买,这不仅浪费钱,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想着法子去买东西,要和人家一样,甚至比别人更高档。中职学生自己管理钱财的情况越来越多,消费机会也越来越多。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购物指导,无须刻意做什么准备,随意性强,实际效果好。教师可抓住机会,与他谈心,适时引导。教育收效将事半功倍。

⑶开展消费教育系列讲座。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现阶段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买零食吃通常只考虑是否好吃,并不关注质量和卫生问题,而学校周边商店多,经营的小食品各式各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以青少年食品消费安全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了青少年消费教育系列讲座。在讲座上,工商局执法人员以生动的案例、鲜明的图片向参加讲座的全体学生展示了学校周边食品消费的安全隐患,向他们传授消费维权、“三无”食品辨别等知识。

⑷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适度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时要考虑需要的程度以及本身经济承受能力。对学生的消费能力训练,我们主要是规范、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当今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的商店星罗棋布,青少年面对的诱惑真的很大。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让他们直面诱惑,正确地指导他们学会比较,学会选择。校门口的商店,附近的超市,电视的广告,所呈现的商品有质优价廉的,也有以次充好的。如果多留一个心眼,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蹊跷。让学生们自己或帮助他们收集一些信息:价格有高低,质量有优劣,零售价和批发价不一样,还可以打时间差。让他们自己对比、评价,学生们一定能睁大眼睛,明白购物需“多长一个心眼”。

3.进行家校配合

第5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辅导员 心理医生 大学生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大学生中常常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抑郁、焦虑、孤僻、冷漠等,因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又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极端事件的情况不断增加。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较多,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如果能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将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的时候,就能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一、辅导员要用爱心投入日常的观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辅导员要勇于承担起学生管理工作赋予自已的重任,加强自身心理素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入校就要广泛开展微笑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活动来打开大学生心灵的窗户,认真倾听大学生的真情诉说,从而了解大学生埋藏在心里的真实想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尤其是对于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发现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或者称为“心理边缘生”更要倍加关注,要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特征、朋友等),每次的谈话记录(包括时间和考试焦虑、同学交际障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及时记录学生异样的情绪和行为举止,洞察学生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评估其发展趋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打消该学生的消极情绪。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初始发生阶段,做到防微杜渐。

二、辅导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

每个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知识面、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老师能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通过有效的交往与交流熟悉每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做到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校辅导员抓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尤其对于班里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及时肯定他身上的某个闪光点,鼓舞其上进心,促使其不致破罐子破摔而有所积极表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辅导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差生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说任何大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会只有缺点没任何优点。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对中等生这既不冒尖又不露尾的群体会觉得一切平平常常,容易忽视其优缺点,这种不正常的看法有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优缺点评价,有碍在所有大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优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差生则是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因而,高校辅导员要花大力气来做好培养中差生的工作。特别是在帮助差生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应当苦口婆心地劝导,认认真真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将其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教育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广大的中差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教导他们要扬长避短,鼓舞其斗志,鼓励其进步,特别是要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心理辅导与疏导,通过说服教育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四、辅导员要坚持走“学生路线”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尽力去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经常出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通常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常常有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对生活失去乐趣,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时,常常会出现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等。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活动,譬如“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到社会上做社会调查或勤工俭学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舒展身心、展现自我,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健康、宽广的心境,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辅导员要与多方加强沟通

高校辅导员除了与大学生本人加强交流与了解以外,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心理辅导的盲目性,有利于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些大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的,可在考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开导他(她),平和其心态,在考试后学生成绩有进步了,一定要及时亲自给学生家长报喜,通过父母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这叫“家庭激励”法。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应当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把握好自身既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又是“心理医生”的角色,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第6篇

    一、学校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消费

    学校在引导小学生消费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会他们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小学生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到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小学生的消费完全要靠父母,小学生自己没有经济来源,往往不能体味父母挣钱的艰辛。父母维持一个家庭的经济运转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生不应该让自己的超限消费加重他们的负担。尽管一些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的小学生在消费时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也不能养成随便消费的坏习惯,应该教育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

    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消费要适合自己的正常需要,如身体发育需要的饮食,增长智力需要的书籍,符合学生身份的必要衣着,为了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去参加一些文艺和体育训练等。在享乐方面可以少消费一些,如不要为了追求时髦而去讲吃;讲穿、讲玩,互相攀比。

    2.在小学生当中宣传消费常识,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自觉抵制错误消费

    现在有很多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不会合理地消费。

    有些小学生常常拿着钱到商店、书店胡乱地买一通,并不能考虑到所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值。这与学生缺乏消费知识有关。学校也要教给小学生生活方面的常识,让他们掌握一些消费知识。第一,饮食要注意结构合理。通过这一知识的学习,小学生认识到不能偏食,不能乱吃零食和各种小食品。第二,流行不等于美观。小学生的衣着不宜赶时髦,流行的东西一般价格都比较高,而且不一定适合小学生健康、活泼的特点。第三,智力投资不能过于慷慨。小学生购买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选择,而不能随心所欲,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消费咨询,使他们能把因为消费带来的困惑和烦恼告诉教师,教师及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因消费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3.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小学生在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中可以得到锻炼。亲身参加劳动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从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家庭要引导小学生合理消费

    家庭是小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小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态度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把最好的东西尽可能地都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要想教育小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必须首先从家长做起。

    1. 学会对孩子的频繁消费要求合理拒绝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成为家庭的“中心”,许多家长一味地娇惯孩子,对他们的消费不加限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完全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会形成孩子依赖心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应该拒绝孩子提出的过高消费要求,决不能任由孩子虚荣心的膨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孩子。

    2.公开经济收入,与孩子一起制定消费计划

    对于靠工资生活的家庭,每月的收入是基本稳定的。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消费水准应该是怎样的,从而掌握自己的消费尺度;还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与孩子一道制定一个家庭财政计划,要求孩子按消费计划行事,月末进行总结。对于计划执行得好的要给予鼓励,而对于超出计划的消费要给予批评。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有助于他形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的习惯。

第7篇

一、爱学生就要讲究方法,使学生切实易于接受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中年级的孩子具备了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对一些人和事加以关注,对一些人评头论足,对别人的看法他们也大都比较敏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当老师的要是再用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方法教育身心发展都逐渐复杂的中年级学生的话,那么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要目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心理上关心他们,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如果陶醉在爱的氛围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真诚关怀和教导,教育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之音得到释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怎么你犯错误了还有理了呢?”“你说你错了!”……如此种种,让许多小学中年级教师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往往在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做过的事,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孩子也和我们一样是人格平等的人,他们也会哭、也会闹、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误,他们的一些看似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在挑战大人的权威,而是成长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他们的叛逆正是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和逐渐走向成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就不会再为他们的行为紧张和恼火,而要为他们的成长表示高兴,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们的一些看似“不正常”的行为,以平等的身份来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这样,学生就会知道,理解自己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为他解决困难。如果他有心理困扰,也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最尊敬的老师分享了。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成长中的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面红耳赤的争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万能的法宝就是学会换位思考。”对小学中年级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十岁左右的孩子有渴望被理解、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他们更在意的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也在意周围人的评价,这构成了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有效因素。当觉得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有一次不听话了,一直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学习了,当生性活泼天真的学生一下子沉默了,教师都要在这些反常的现象发生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原因,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果真是学生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们改正,如果真是无意识的举动就要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对学生的一些变化就很容易想明白,并能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情绪,老师才不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怒气冲天,才不会让自己的威信扫地而不利于自己以后教育行为的正确实施。

第8篇

[关键词] 消极心理;心理辅导;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1-2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阶段中的一个“小社会”,在其中,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创造力的提高,以及人交往能力的形成。我试着采用心理辅导为载体,让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发展健康的心理,促进素质的提高。今年我接任的八年级(2)班是个表面平静,实质的班集体。我想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使这个班集体成为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坚强的班干部队伍,有共同的纪律,有良好的集体舆论。这是我对学生进行心理消极心理辅导工作的奋斗目标。

一、调查研究、了解障碍

对学生所处的家庭,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做一个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我对所在班级同学的地位与人际关系作了重点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学习困难状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困难并非意味着智力有问题,大部分学生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更多的来自于学习心理障碍。其中主要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厌烦心理;敷衍心理;理想心理;投机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影响极大,它往往使学生缺乏饱满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缺乏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通过调查,我也确定了重点辅导的对象:同学是班集体中有涣散性影响作用的五位。

二、个案分析

彭乐凯同学:平时在校不大与品行端正、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常常与各班中成绩差、被老师、同学感到讨厌的同学在一起,做事毛毛躁躁,经常忘这忘那,每天作业交不齐是家常便饭,所以作业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形成恶性循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请他发言,前说后忘,前后都不能连贯起来。放学后,会因为和别人一言不和而发生动手打架的行为。有一次因为一位学生无意说了他一句,他就和那位学生大大出手。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也总是对他敬而远之。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是:懒惰,对待学习敷衍了事,考试测验抱着投机心理。

三、辅导对策

(一)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树立自信心

我对这几位同学加强了个别教育,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体现了适时、适地、适量、适度的原则。他们比较自卑、懒惰,对学习没有信心,敷衍了事,我就经常给他们讲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海伦?凯勒,前苏联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学校组织观看《少年华罗庚》后,我又及时与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树立了“他们能成才,我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如:仕详同学虽然学习上存在厌学情绪,但我发现他图画画得很好。利用这一点,我便在一次早会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且告诉他学习上也可以利用画画。后来我让数学老师在讲解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让他利用画线段图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多次让他上黑板演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询问数学老师这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时,老师对我说:“想不到你这招真灵,现在他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特专心。”听到这些后,我便找到仕详,对他说:“你看,你多棒!我相信你其它方面通过你的努力会跟你的画画一样棒,你一定能做到,我相信你!”通过这些个别辅导,他逐渐萌发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态度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二)以开展活动为突破口,克服懒惰心理

我发现彭乐凯等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多,懒惰心理表现最突出。因此,我有意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让彭乐凯同学负责教室门窗关锁,让黄鑫同学负责班级包干区卫生的检查与督促……在这里,有了困难,只有自己克服。活动中,学生的耐挫抗折能力得到了加强。事实证明,经过这次活动后,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懂得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被社会淘汰,慢慢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弥补认知缺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感觉,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为此,我尽量改革教学方法,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淡为有趣,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活泼能满足学习需要且能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课堂氛围。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法”也是克服学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其次,根据这五位同学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一状况,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类要求,普特结合”的分类教学,在“备课、上课、作业”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分类设计问题和作业,以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放任自流。

(四)以伙伴帮助为辅助,消除与其它学生之间的隔阂

黄鑫等同学的性格较孤僻,不合群,我平时教育其它同学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成立了“互帮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离他们家近一些的学生每天跟他一起上学,放学,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挖掘他们的可爱之处,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为其他同学做好事,消除他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消极心理状态。

(五)开设“知心信箱”,排除消极心理障碍

学习成绩差的人有消极心理,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有时也有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这些原因不能长时间积压在心中,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宣泄,建立“知心信箱”,就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宣泄的小天地。“知心信箱”以通信、谈心等方式让倾诉,并借机点拨、指导。建立“知心信箱”,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在“知心信箱”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各种心态,及时了解到让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不利因素。在回执中,我以亲切幽默的占据,化解了学生在各种不利因素下产生的消极心理、学习障碍、千千心绪。“知心信箱”实施下来,效果不错。

(六)创设舞台,展示学生的才能

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平时挨老师批评最多的也有自己的长处。只不过讨人喜欢的学生的优点更容易被老师发现。相对而言,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则显得缺乏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情感如同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欢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就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欲、钻研精神、学习动机也就越强烈。”作为班主任的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每位学生提供为集体服务,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七)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促进沟通

为了便于管理,对学习消极心理严重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填好家长工作单位及家庭地址,把学生在学校中的点滴进步写在家校联系本上,适时向家长传递,让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和表扬鼓励。家长也把子女在家庭中各方面的转变及时反映给学校,让老师及时表扬和疏导,使他们感到被人重视,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驱力,抵制学习消极情绪的产生。

诚然,学生的学习消极心理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又是不稳定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方式、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读的,仅仅是初探,但可以肯定,教育教学时如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方中雄,刘维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一、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体现人格平等的策略

中学阶段,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班主任。而此时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居高临下,虽然有时可以较快地“解决”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学生更内在的真实感受得不到宣泄,更深层的矛盾得不到解决,结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并易导致师生的隔阂甚至对立。此外,尊重学生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使每个学生都有向上进取的机会。班主任的歧视行为和偏爱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许多不利。有少数学生反映:在班上“有两个世界”,尽管自己有时想上进,但想到老师的态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弃学习。如果班主任协商其他任课教师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提高。

二、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达成与学生交朋友的策略

班主任要信任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近几年,笔者一直任高三班主任,每次刚刚接班的时候,笔者总是先向学生以前的班主任进行了解,抓住最顽皮的学生,委任他当科代表,给予他重新生活、重新开始的信心。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他就会感受到最大程度的愉快,对别人的观点、态度就容易接受。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班主任要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采取爱的导航策略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教师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总是通过简单的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要用爱来沟通心灵,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这要求班主任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价值、无限潜力的人,要理解他们的需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是天然合理的,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困惑,学会抓住他们的行为动向,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前有个男生找笔者,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就会控制不住,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为此深感苦恼。笔者和该生谈心,挖掘该行为的原因,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四、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展现人格魅力的策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