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第1篇

要点分析

一、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1.地形类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平原区位选择优势:平坦、土壤肥沃易耕作;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区位选择优势: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地;气候较凉爽。

河谷、开阔的低地区位选择优势:山区城市分布地;气候较温暖、交通便利。

2.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河流水运起点或终点区位优势:便于货物转运,城市供水;运输功能;古代军事防卫。

两河汇合处区位优势: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过河点(渡口)位置区位优势:河流两侧,便于交流。

河口位置区位优势:河流腹地宽广。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区位优势:天然河面利于安全防卫。

二、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工业革命后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煤矿:以煤矿为基础的矿业城市: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等。

石油:以石油为基础的矿业城市:阿伯丁、大庆、盘锦、东营等。

铁矿:以铁矿为基础的矿业城市:鞍山、攀枝花、包头等。

2.交通与城市区位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政治:作为政治中心而新建的城市,如:巴西利亚、华盛顿、伊斯兰堡、堪培拉等。

军事:因军事目的而建,后发展成为城市,如:北京。

宗教:宗教城市,如:麦加、麦地那、拉萨、梵蒂冈等。

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交通线兴衰(河流,铁路线等)――对该地城市分布和发展的影响(济宁、扬州因京杭大运河淤塞济宁、扬州而衰落;阜阳因京九铁路而兴);科技、旅游――现代一些新兴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日本筑波)。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如科技城:筑波、硅谷、爱丁堡;旅游城:黄山、张家界、桂林;特区城:深圳、珠海、汕头。

学法点拨

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城市区位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选择

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例如对浦东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的分析,就应该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需求出发来分析,由于上海城市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服务型、信息化、国际化大都市,为此其扩大中心商务区的功能是最为关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①紧邻外滩老商务区,历史基础好;②与老城隔江相望,易发展成一个整体;③地势低平、水源方便;④老城区人口、工业、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环境问题严重,急需减压;⑤滨江临海,交通方便。

二、具体城市的区位分析

主要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分析其区位条件(城市的形成多与自然条件相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水源便利、矿产丰富;城市的发展多与经济壮大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例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①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②国家政策的支持(直辖市);③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④农业基础好。

命题趋势

结合实例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即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分析影响城市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等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要更好地分析与理解城市区位原理,就应该明确命题的变化角度和情境,熟悉试题的命题趋势。

一、分析城市区位的有利条件,或宏观上全面评价城市区位的不利条件(制约条件)

例1.(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读图完成以下问题: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槽)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解析]此题从燕京的空间位置入手,主要考查城市区位选择的优势条件。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根据题目要求“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因而主要可从地形、土壤、水源和气候四方面加以考虑,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二、全面评价城市区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例2.(2006年高考天津卷)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分别说明a、b两市城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答案]a城市:地表起伏较大,土地利用难度大;邻近的河流水量大,水源充足。b城市:地形平坦开阔,空间拓展余地较大;邻近的河流水量有限,水源不足。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选择。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题意是要求分析城市区位选择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由于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等,结合两城市的区域图并分析其区域特征,不难得出结论。

三、细化分析某一城市区位因素

例3.(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图中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答案]A位于河流交汇处,E位于河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选择,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根据区域图和文字信息,明确图中所在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并综合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当然,还应该认真阅读试题要求,可知试题要求细化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即“A、E两城市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通过细化分析不难得出: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为“A位于河流交汇处,E位于河口”。

四、从宏观上分析比较两城市区位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或宏观上全面评价城市区位的区位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

例4.(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3)a和c所示国家的城市相对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共同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候温和湿润;海上交通便利。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区位选择,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河流、地形、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根据区域图明确图中两个城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并综合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容易得出a和c所示国家的城市相对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共同区位因素是“气候温和湿润;海上交通便利”。

当然在今后的复习中除以上命题的趋势以外,还应该关注以下趋势:具体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客观评价城市区位分布的合理性等。

思维技巧

在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应该首先考虑:1.这个城市在刚形成时,是何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的区域的;2.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何原因促进或制约了它的发展;3.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找出某一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以及其它一些主要因素。

例如:简要分析近年来有何新因素对武汉城市的发展起较大的作用。

思维技巧:此题的解答其实是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城市区位原理分析武汉城市的发展,要针对武汉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必须熟悉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以及武汉及其附近的地理情况,并能够用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

第2篇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第3篇

关键词:国际港务区 区位选择 区位优势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它由保税物流区、国内物流区、集装箱作业区、国际贸易拓展区、国家应急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产业转移承接区、湿地景观区、综合配套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组成。作为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服务业为龙头的专业化园,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两大平台,采用公、铁、航、海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将迅速形成商贸、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聚集。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门户和桥梁,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物流体系的平台。

二、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是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同,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也即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抉择、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区位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

区位选择理论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和韦伯认为区位选择应该符合三个标准即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集聚效应最高。区位选择的基本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投资环境。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指出三条区位法则即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三、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区位分析

(一)位于西安发展的战略要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物流企业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周围应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物流中心及工业企业发展留有余地,它以效益为宗旨,地价的高低对其区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位于西安市东北部灞渭三角洲,园区西沿灞河,北抵渭河,东接临潼,是西安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要地,南衔绕城高速和城市三环线,距西安市行政中心五公里,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此处风景优美,地阔人少,地价适宜,完全具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可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泾渭灞四水聚港,丰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园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它的建成将对拉大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内陆最大的铁路交通通信中心之一。西安国际港务区靠近货物转运枢纽,铁路、公路、航空能够保证货畅其流。通过多种实体交通方式的组合,可最终实现西安国际港务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集疏运系统。

公路方面,西安地区拥有西北地区最为发达和繁忙的公路交通体系,西安处于“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网的中心,是中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之一。

铁路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北部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供应站,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铁路输运系统和集装箱中心站确立了西安物流中心的地位。它将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新筑铁路散货场以及周边便利的铁路运输网络,实现与沿海港口有效连接,形成中国西北最大的转运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

航空方面,西安市同样具有突出的优势。咸阳国际机场可以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日常航空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窑村机场可承担应急物流的运输。

(三)具有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条件

西安市高效云集,科研机构众多,有着较强的物流教育与科研实力,这是西北地区其他省市所无法相比的。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都设有物流专业和科研机构,具备培养物流学科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各个层次专业人才的资质和能力,能够为西安现代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良好的智力支持。

(四)具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

西安市的科技优势及其依托西安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是十分突出的,陕西电信的发展一直都走在西部地区前列,其电信网络已实现模拟网向数学网、人工交换向程控交换重大转变,基础传输网在全国处于网络枢纽地位,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化起到很高的带动作用。

(五)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的内陆港,解决了陕西地区对外贸易和承接外向型产业的硬件环境,将为各界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也为跨国企业开拓西北内陆市场、中亚市场甚至欧洲市场打开了通途。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负责研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负责相应落实、监督,解释、咨询;这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软环境。

四、结束语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区位优势独特,它不仅是西安的,更是中国的,甚至是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纽带。在陕西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的形势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成将对西安市、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及城市价值的兑现都起到重要作用。它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带的物流枢纽和辐射中心,它将会以其优惠的税收政策、快捷的集疏运体系、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最新的市场信息流、方便的融资渠道、强大的保税物流功能、高效的行政服务架构等,在构建起完善、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地为西安“四区两基地”强大的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辐射西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使西安真正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拉长产业链条的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区,将为西北内陆地区与国际、国内搭建一个物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姜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选址与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区位选择理论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2).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演变 ,区位择优律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调整[1]。研究这一特殊经济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其他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合肥作为近现代迅速崛起的省域中心城市,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发展一直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双重作用,其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城市内部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2.1从物质环境角度分析

城市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投资环境。交通运输、信息交流、能源输出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便捷;自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优越;以及现有建成环境如周围建筑和其他设施对其建设的制约条件少等都形成了地段的良好投资环境,即良好的空间区位[2]。

2.2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构成因素土地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3]。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定面积的土地必然会产生地租,而且根据位置的不同地租也不同。位置级差地租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也就导致了土地价值的差异。

2.3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仅仅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许多社会资本并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它们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继而会产生隐形效应并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区位条件,如公共绿地、风景区、传统文化、名胜古迹、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等。

3 合肥市发展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4]。他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新兴的综合工业城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稳定时期,曾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战乱时期,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夕,合肥市建成区约为2平方公里,人口5万,是一座衰落的消费性小城镇。解放后,合肥市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148.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52.9万人。

4 合肥市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回顾城市的发展历程,其空间布局一直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总是首先在优势区位得到发展,但又不断地进行演替和变换。随着历史的流转,各个区位具备了不同的比较优势,而组成城市这个系统的个体一定是以最小成本,最大利润和最优市场为目标,选择最优区位。合肥也正是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空间形态的演变,即“团城期——风扇状发展期——极核扩张期”。

4·1团城期

合肥自古历经战乱,城池几经兴废,但一直都在现有的环城绿带内呈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隋唐时期,城市主要以现长江中路为中心,布局在今老城区南半部;后南宋在北半部建“斗梁城”,成为合肥城的基础。1949年合肥解放,城墙仍在,老城区面积5.2平方公里,实际建成区2平方公里余,人口仅5万人。

当时合肥的空间形态是以老城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呈三翼风车形状。这样的格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并在城市规划综合区位择优的长期实施下逐步形成的:城市的东南方向是南淝河下游的低洼地,不适合进行城市建设;西郊和西北郊位于水库下游,常年受到洪水的威胁,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因此,合肥只能向东、北和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图1-3)

图1合肥古城址变迁示意 图 2合肥县傅郭城图 图3合肥解放初城市规模图

4·2风扇状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市开始突破城墙的限制进行新的城市建设,拆除旧城墙,在其基址上修筑环城马路,并结合护城河建设环城公园。到1952年,城市迅速发展,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开辟东郊、北郊工业区,城市框架被拉大。 1958年4月《合肥市工业区规划意见》提出西南工业区,实施后,在原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城市继续向东、北、西南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8平方公里。至此,以老城为轴心,向东、北、西南郊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城市总体格局雏形基本形成。

1979年,合肥市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老城区要逐步改造,但城市布局继续保持三翼形式。在铁路规划上,妥善处理合肥至南京、九江、信阳、阜阳等新铁路线在城市交汇所带来的弊端,迁移老火车站和淮南线,同时将新客运站和编组站安排在东北郊规划区的边缘;另外开辟西站作为辅助客运站,以分散客流;增设东郊货运站,为远期修建南郊环线留出备用地。(图4-7)

经过上述各项规划控制引导的区位择优影响及城市自身的区位条件限制,城市西北为水源地,东南地势低洼,又是东南风的通道,东北有铁路线通过,因而形成“风扇状”的城市形态。

图4合肥1949-1958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 图5合肥1960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

6合肥1970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图7合肥1980-1990年代城市建设拓展图

4·3极核扩张期

90年代初期以后,在社会的发展及区位择优等现实的推动下,合肥市城市空间继续扩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分化。东部老工业区由于行业发展趋势不同,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产业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三个新形成的开发区, “蛙跳”式引导城市发展。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建筑技术的发展使东南侧留作风道的低洼地成为住宅开发的热点之一。城市西北侧以其良好的环境条件成为开发者们的首选目标,原来的建设控制区以其靠近市中心的区位条件优势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另外,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促使居住空间需求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出对原来风扇状形态的重构趋势,整个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市中心向外“摊大饼”蔓延式的发展势态。

5 策略简析

5·1综合选择优势区位

城市空间的发展不能以经济或其他任一单一的因素作为区位选择的依据,而应整体地分析、综合地择优。城市的发展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必须注重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

5·2积极开拓新区位

首先,可根据区域宏观规划,对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码头、大型企业等大型基础设施和投资进行考察,寻找新的城市发展区位。经过整体的规划控制不良区位的发展,从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上推动城乡结合的发展,形成整体有序的城市形态。

其次,根据城市对外交通的新变化,周围地区新资源的开发及某大项目的投资实施等,开创城市发展的新区位,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在开创新区位的过程中,“蛙跳”式引导城市发展为最有效的方法,即根据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选择具有生长点作用的项目,跳开建成区适当距离投资形成新的发展区位。

6 结语

合肥的发展正处在社会、经济和空间的快速转型时期,在对合肥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其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区位择优律,强化整体空间的优化,建设多中心的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的连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边经卫.大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2]明泓. 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25-28.

[3]陈珍珍. 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33-35.

[4]陈剑. 城乡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河北农业大学,2007:13-16.

第5篇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第6篇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功能:借鉴

一、研究都市圈城市功能分布的重要意义

首都圈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单独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承担其居民和各企业、机构所需要的全部的城市功能,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城市功能需求。但是通过区域内的城市相互组合、功能互补,以都市圈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社会独立体,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个城市的发展瓶颈和功能局限。

自然地理区位要素是城市功能发展的要素禀赋基础。.第一,具有自然地理区位优势的地区往往地理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为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劳动力保证。第二,自然地理区位要素为城市的功能确定了物质基础,为都市圈的发展贡献所需的资源禀赋。第三,地理区位条件优势的地区成为实行开放经济的先行区,由于政策引导而成为经济增长极,发挥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交通区位要素与都市圈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一方面交通区位优势是城市间互动的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同时缩短了都市圈城市间距离,缩短运输时间,扩张了重点城市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圈的发展,各个城市都发展其主导产业,彼此之间的产业关联互动也需要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因此城市功能的发展也会促进交通条件的优化。

二、日本首都圈的区位要素与城市功能分析

日本首都圈有三个层次:一是东京都;第二层次为东京圈,指一都三县,即东京都、崎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第三层次即首都圈,指的是一都七县,即在东京圈基础上再加上山梨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

(一)地理区位条件是都市圈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条件

日本首都圈的地理区位优势奠定了其作为日本最大都市圈的强大基础。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使东京都市群聚集了占日本总人口的26%的人口数量,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以第三产业为主,发挥着政治、行政、金融、生产服务等中枢职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交通区位条件促进都市圈成型

日本首都圈由“一极集中”变为“三环九射”的分散化的网络格局,利用环形道路的各个交通节点形成交通枢纽。交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都市圈城市间的功能互动,例如依赖便捷的交通条件,茨城县筑波科研城市与东京的科研相关联,树立其高科技城市的功能定位。发达的交通条件使都市圈内距离相近的城市进一步发连接成为工业区,发展成为产业聚集带,东京和横滨市相距25公里,被称作京滨工业区,这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区。

交通的建设是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关键。日本城市群产业呈现出圈层化的逆序分布形态。以东京城市群为例,城市群核心主要是第三产业,中间环状地带主要是第二产业,外圈层则主要是第一产业。产业布局的优化依赖于交通轨道的建设。

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新城的形成。日本政府对交通轨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加为东京周边的新城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人口流动提供便利。相比之如何建设北京周边卫星城,分散北京的人口与资源压力,这些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三)集聚效应与新城的发展

东京以优惠政策加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向新城转移。开发建设筑波新城时,在筑波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工作和居住条件以发挥集聚效应。琦玉的政府部门和筑波的科研院所都是在政府行政主导下的迁移,并且不断调整吸引政策,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首都圈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是有着多方面的条件的。1、自然地理区位条件:任何一个城市功能的形成以自身的要素禀赋为基础,通过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便于各种资源的集中与扩散,形成具备一定经济形态城市格局。2、交通和通讯条件:东京是陆地交通网络、通讯网络、海航和航空港的集聚分散中心,充分发挥了增长极的带动作用与溢出效应。3、要素流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便利的轨道交通与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要素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总部聚集,发挥核心城市功能。

三、日本首都圈合理布局的相关对我国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布局

京西北新区要建设服务型生态经济功能区:要包括承德、张家口两市,怀来县打造葡萄酒产业,赤城、溧平是北京水源地之一,丰宁是清洁能源产业和矿产资源的开采基地,承德打造打造皇家文化旅游胜地。

京东新区主要建设京津唐新兴产业基地、京津冀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家具生产贸易中心:京东新区主要包括廊坊境内的三河、大厂、香河。燕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香河家具城在中国北方独树一、闻名于海内外,香河市立足区位优势,将建成中国国际家具生产贸易中心。

天津港口与河北港口之间的整合。目前天津港与河北港口之间成竞争状态,统筹规划利用港口资源及航运要素,增强港口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及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天津、河北两地港口的共同转型升级。

(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交通先行

廊坊和保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由于便利的交通在京津冀城市圈发展中占据优势,应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中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激活新城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将伴随大量的投资产生。与北京地理上相接壤的地区属于产业对接扩散的关键地区,应充分利用北京在资本、人才、信息、科研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和带动消费的开放型产业链。

(三)新城的建设与临空经济的发展

京南新城固安工业园区距离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东南距天津市120公里,西南距保定市120公里,固安是距北京市区最近的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地热资源,富饶的农产品,环城的多条北京公交,距离在大兴修建的新机场也仅仅20公里,首都第二机场的建成更令固安有明显的临空优势,无疑成为北京生态卫星城,一个新型临空经济区,融合机场的轨道交通,促进城南地区形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有效的实现了各区域功能之间的协同发展、混合生长。

尽管北京和日本首都圈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是都是在政府的行政措施的推动下的发展,其中交通设施的改善是激活新城的关键,新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定位,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各个城市找到自身的城市布局。在一体化建设中借鉴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北京,而是找到区位共生的结合点,在为北京地区承接更多的城市化人口,缓解北京的资源压力同时,结合自身的区位要素,合理定位各个城市的功能,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实现共赢。(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郁.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55.

[2] 刘贵清.日本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3] 姜玲,杨开忠.日本都市圈经济区划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7(2)

第7篇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in space has a reason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location of the exhibition industry are different. Distinguishing and determining attributes and differences of location factor will help to make an accurate location decision, promote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access to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Key words: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location choice; spatial scales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 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 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 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第8篇

关键词: 地理区位 综合性 主导性 变化性 构建途径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所以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种。绝对区位是指该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不仅有与自然地理事物(气候、河流、地形、湖泊等)的联系,而且有与经济地理事物(交通、资源、市场、产业等)的联系,还包括与政治、社会的地理事物等的联系。

农业区位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区位问题,教学时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图3.1和图3.2加以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是由于农业区位不同。在此需要正确理解地理区位的双重内涵。

一、全面考虑地理区位的综合性

从总体来看,各类区位都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的多少、国家政策、社会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及价格、经济腹地等;技术因素指的是技术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环境因素则包括环境质量、盛行风向、河流流向及生态平衡的维护等。各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例如,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评价。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条件充沛,但由于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2)地形条件:亚洲多大河,河流中下游形成广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深厚肥沃,便于耕作,加上地表径流丰富,利于引水灌溉。但一些低山丘陵地区,地形高低不平,给引水灌溉带来很大困难。社会经济条件:(1)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精耕细作;(2)人口稠密(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土地数量相对较少;(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需求的压力,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4)传统的饮食习惯,稻米是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粮,市场需求量大。亚洲之所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产区,是因为这里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促使水稻形成规模经营和发展。

二、透彻分析特定区位的主导性

在强调地理区位因素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不是均衡的,其作用不是等同的,存在主体因素。如在工业类型的划分中,按主导区位因素把工业划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等。如甜菜制糖厂的主导区位是原料,工厂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集成电路、卫星、精密仪表等工业的主导区位是技术,布局时就应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可见,不同的工业部门其主导区位因素不同。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形成农业生产地域性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又存在首要的区位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灌溉水源问题;东北三江平原的低洼地发展农业则首先要考虑地形问题;而高寒的青藏高原则首先要考虑热量问题,因此,青藏高原的种植业多分布在温度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

三、深入理解区位的变化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各种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区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对农业区位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可以对一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加以利用和改造。如良种的培育、温室大棚的发展、灌溉技术的提高、修筑梯田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区位的一些条件进行了改善。与自然条件相比,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则更明显,如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以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为生产重点的城郊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冷藏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显著扩大。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原料、燃料方面:资源使用的年限,可替代材料或新资源的变化,可能使原料、燃料区位指向减弱,市场区位指向增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可以对运费、市场区位产生影响,在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枢纽处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劳动力工资水平可能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使一些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必须实行转移,寻找新的区位。科技方面:科技条件和劳动力的素质对一些跨国公司企业的扩展及区位影响加大。信息的通达性、工业侧重、个人偏好、环境条件和城市环境质量等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化模式;“城镇上山”;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08-02

城市化是展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据有关专家通过相关指标估计,中国城市化增长速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将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运行中诸多矛盾的关键,加速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成为2l世纪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选择。然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还有巨大潜能可以释放。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的城市化水平更要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所谓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实践过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定格局和形态,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受到各国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制约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模式与所在国家和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等息息相关,因而展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征。城市化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城市化模式的分类有多种依据,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可分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聚集关系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化规模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小城镇化模式、大城市主体模式、中等城市主体模式、多元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城乡双轨制模式及分区域选择模式,这也是中国选择城市化模式时探讨最多的分类方法。

二、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区位因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城市的集聚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每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不可能与其他地区完全相同,不同的区位条件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选择城市化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区位因素。从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区位条件好的地区一般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城市带或城市群,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位条件恶劣的地带一般只是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以点状发展为主。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数量与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推力和非农产业发展的拉力双重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数量不断增加是以农业和二、三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基础的。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增加和聚集是城市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扩大自身规模的前提,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又有助于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城市都存在着由特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城市规模和承载力限度。

(三)城市功能定位

由于城市自身不同的条件会形成城市不同的职能,这些职能构成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规模。通常我们将城市职能分为综合型职能和专业型职能两大类。综合型职能由于其职能的多样化,有利于发展成较大规模的城市。而专业职能型城市,由于城市职能单一,产业发展单一,难以多方面拓展,从而城市规模一般不会很大,以中小城市为主。当然许多单一职能型城市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发展成为综合职能型的城市,这与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聚集能力、辐射范围等都有着必然联系。

三、云南省城市化现状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 云南省城市化进程

上表为2001-2010年全国城市化率和云南省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云南省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增速基本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两年来,低于全国水平。

(二)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

上表数据为部分省市2010年城市化率,可以看出,云南省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有极大差距,当然,这也是经济水平所决定的;与西南省份比较,只略高于贵州,低于四川、重庆和广西。

四、云南省实行“城镇上山”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云南省城市化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