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当代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的就业,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级单位接受毕业生的力度较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2008 年以来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难以继续维持的局面,这样的经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就业单位问题

就业空间正在逐年缩小,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这就给用人单位肆意的以一些硬件条件不合为由拒绝招聘提供了借口。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例如只招收“985”“211”毕业生,或者只招收男生这样的不合理的用人要求,盲目的提高了人才的标准,形成了用人市场的人才高消费局面。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人才单位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错误的认为把时间用在培训应届毕业生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三)高校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一方面,有些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给这个专业造成了很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缺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导致没有相适应人才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开设在一个学期内,这很难满足学生就业心态多变、社会就业形势多变的需要。就业指导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当中,导致大学生认识不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到大四的时候再进行就业指导为时已晚。

(四)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上,把毕业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对自己定位,错误性地提高个人就业期望值,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不足,学业不精,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实际操作能力差;同时社交能力欠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有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新型模式

(一)“360°无死角”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360°无死角”,是包括个人、高校、就业单位和政府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新型的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既要独立存在,充分发挥其功能,又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而努力。

1.毕业生――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首先,毕业生的个人性格、个人兴趣、个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就业岗位或就业去向。大一到大三期间,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参加一些比如就创业园,就业沙龙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当中应当克服不正当的求职心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有择业自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求高薪,而是应该本着积累经验的目标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摇篮,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高校应该严把“质量关”,为培育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竭尽全力。就业能力也被称为可雇用性,就是关于获得工作和可以被雇佣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得到初次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新的就业的能力。国外一些大学已将其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第一,高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恰当的就业思想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减轻就业心理负担;第二;针对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的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第三,通过讲座形式进行创业理念,创业过程的教育;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性训练,激发他们的创业思想,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

3.就业单位――培养就业能力的支撑。有就业单位的支撑,才能有毕业生施展的平台。当下,就业单位应适当改变用人原则,消除学历观念,更看重能力,给毕业生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构建用人单位选用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机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培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

4.政府――培养就业能力的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就业率稳定上升的保障。政府可以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的就业机会;同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失业青年,为那些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助;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及环境,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校各项改革;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的地区,派遣选调生,缓解就业压力,可以减免学生的贷款,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二)“特殊化”培养就业能力新模式

所谓“特殊化”是指针对特殊类别的学校,特殊毕业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

1.针对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特殊化”。农业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是很高,这与他们的院校类别,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院校,其专业相对”冷门”,社会需求不明显,或工作环境较差,学生不愿去,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对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发挥农业类的专业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观点。

2.针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特殊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些特殊的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更应该逐步加大。首先,对于他们自身来说,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多与老师沟通探讨,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提升自我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和帮扶项目,建立特困生信息库,对特困生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安排校内就业岗位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认定“双困”毕业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并在各类就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3.特殊时代下的“特殊化”。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因此,提倡大学生网络创业多元化,将极大的带动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创业。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价值。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鼓励大学生网络自主创业,支持毕业生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支持力度。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最后,加大诚信教育,增加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防止毕业生网络创业受骗。

参考文献

[1]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2] 刘宏鑫,易小祺.“十二五”规划方针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浅析[C].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1.

[3] 陈康敏,彭小孟.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10).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

[5] 赵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6] 齐柳.新时期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G].中国电力教育,2012(4).

[7] 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用“两旺两难”来描述,“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应量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两难”是指用人单位招聘理想的毕业生难和毕业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难。即形成了“大学生毕业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的工作,企业也招聘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的“就业鸿沟”。要跨越这条“就业鸿沟”,既要分析我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要分析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原因。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养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他们招聘的主要依据是看重大学生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而将其在校的专业和学习成绩作为辅助,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社团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及企业实习经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观察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此外,企业还关注大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自身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低。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实践活动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就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有停止倒退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对自身不断完善、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作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灵活性、规范性的新时期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王小云等(2005)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卫“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公益劳动,课外科技和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服务等等。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区分为校园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兼职活动四类。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定论。本文总结了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Fugate(2008)从就业过程所体现的素质来理解,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间和实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大学生首次获得就业、持续就业、从校园到企业实现角色转换和培养新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依靠其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经验、责任心、态度等等,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就业能力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可能性,是大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与大学生快速实现就业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并且能持续积蓄力量,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且受到个体社会实践经历、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素质体现。此外,就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越来也明显,也促使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增加工作机会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一种有效的方式。王莉等(2012)借助SEM结构方程和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社团经验中能力态度、组织适应、人际领导、技能学习四个方面与就业力的相关性,通过有效的参加社团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领导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渠道。Felicityetal(2013)研究发现护士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有报酬的兼职(实习),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技能,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和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而学习到的临床经验,加速了使学生转变为真正的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提升护士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所以说,大学生参加实习能够学到新的技能,运用和掌握这些新的技能,从而为将来自身就业增加筹码。此外,有些实习生被要求做不同的工作任务是为了学到新的不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同时执行多个任务,进而能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人角色,从而提高了自身能够处理轻重缓急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就业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同时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基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王兰兰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在个体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大学生外部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深入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前熟悉目前的就业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将来正式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情境,并能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会,而这些心得和体会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

四、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目标,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没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降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水平,制定略高于大学生的现有水平且是他有能力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形成考评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织社会实践中建立考评标准和奖励制度,将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从而体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不仅应提供多样化、丰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应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避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五、小结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05-01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国内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过程中,也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剖析。现将维度区分标准总结如下:

(一)二维度结构

郑晓明认为在就业能力的构建元素上,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指出外在、内在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困雷腾提出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两个维度。沈建红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现在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方面。

(二)三维度结构

李颖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汪怿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刘学林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分为三大部分,应聘求职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肖云、杜毅、刘昕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三个要素构成,并具体指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具备基础实践能力,关键是具备知识拓展能力,核心是具备创新能力。

(三)四维度结构

邹奇清通过应聘单位调查研究指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结构水平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前四项能力。崔影慧、魏娟归纳出就业能力包含人格品质、知识、技能、应聘能力四个层次的内容。王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个体可靠性、沟通合作和自我意识四个因素。陈社育认为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构成具有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寻求职业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四个维度。

(四)五维度及其以上

张丽华、刘晨楠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构成。张永生、彭志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提出五维度以上能力模型的研究较少,陶晓霞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的七维度模型,包括实践执行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智慧胜任能力、个性适应品质、自主发展能力、印象管理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在已有研究中,没有发现六维度模型。

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结构展开的上述研究,虽然在构成因子数量上没有形成达成一致的标准,但是在共同因子的探讨上还是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专业能力”、“个人素质”、“适应能力”等基本为大家所公认。就业能力结构研究丰富了就业能力的内涵,也为就业能力模型构建提供了依据。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主体。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的核心条件,大学生个人是任何外部因素和政策措施作用于其上的主体与内因,必须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与行为并进行长期的投资积累。

(二)学校因素

1.引导大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定向,可以引导大学生认真剖析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与各种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对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与主战场,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方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就要使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方法尽快从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形成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3.开展多样化实践能力培养活动

据麦可思公司对我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方而是实习实践①。这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技能,技能达不到熟悉程度,知识与技能不会灵活地运用于新的情境或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实践能力就小能形成。

(三)社会因素

1.用人单位引导大学生就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能够被公司或组织雇佣,是其职业生涯的开始,也是成功就业的起点。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尤其是岗位技能标准和对大学生能力、业绩的评估、反馈信息,是直接引导和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2.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

政府作为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者,具有规范劳动力市场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开发,政府层面的协调、导向、扶持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注释:

①麦克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7.

参考文献:

[1]吴御生,罗三桂.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1(5).

[2]王培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11).

[3]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

[4]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与发展研究, 2013(Z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双向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10-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步由增加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究其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内涵,应不囿于努力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还应该关注数量占多的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基于就业问题,我们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实施

为了了解高校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市场的匹配程度。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部分用人单位以及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来对比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情况。本次调查以直接发放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向调研,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及分析调查数据。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国有企业10份,事业单位23份,民营企业30份,外资企业13份,个体工商户14份。针对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3份,其中,大连理工大学90份,大连海事大学91份,东北财经大学99份,辽宁师范大学102份,大连交通大学91份;男生232名,女生241名。本调查遵循规范的调查程序,科学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能够保证调查问卷与调查实施的有效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对用人单位调查的结果分析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

观察图1,仅有3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的整体评价是“不满意”,占总体3.4%。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而这种潜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高等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图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

图2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种就业能力

被试者需选出其最看重的5种就业能力,如图2所示,依次为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等(图中所示数字为做出本项选择的用人单位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一种标准。

3.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图3 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要求被试者选出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图4所示,依次为 “不能很好地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应变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领会上级意图,执行方案”、“合作协调能力较差”、“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等(图中所示数字为做出本项选择的用人单位数)。可见,大学生虽然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总体好评,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赖于就业后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培训和指导。

(二)对高校大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

1.毕业后的打算

图4 毕业后的打算

通过观察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一半被调查者毕业后选择了就业,选择毕业后创业的比例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中创业教育相对不足,故而除了继续深造的选择之外,直接就业就成为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出路。那么,大学生是否具备了符合市场需要的就业能力呢?这是他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2.对就业能力的理解

图5 对就业能力的理解

图5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近似正确地理解就业能力的内涵,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问题理解有偏差。

3.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认知

图6 大学生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认识

图6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关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设想,事实上即便有规划的学生也未必能够合理地、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所以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实有必要。

1.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注重的5个方面

如图7所示,被试在校大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最注重“学生个人道德和品质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取得优异的专业成绩”、“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可见,各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主要方向还是一致的。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高校注重培养的就业能力是否契合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图7 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注重的5个方面

(2)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图8 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从图8可以看出,307名被试者认为其所在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一途径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虽然大部分学校也开设与就业和就业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此类课程的课时有限,相应的能力培养没有实现常态化。

3.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实用性

图9 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用性

从图9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试者对于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实用性方面的判断持有不确定态度,只有极个别学生认为是非常实用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启示

基于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可能,但刚刚步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尚存在就业能力的欠缺,难以很快地胜任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能力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和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这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以女大学生就业力为研究视角,探讨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一、女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就业力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力,并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在笔者所在学院2006级和2007级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回收率为85%。在本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女生70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0%。

本次调查结合女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实际,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1.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

参与调查的女生中有38%人认为自身具备了学历、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各种奖励证书等这些进企业的“敲门砖”;58%的人认为人际技能和个人素质很重要,包括责任心、忠诚度、团队协作、口头表达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40%的女生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这一结果显现出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在迈过了最初的就业门槛之后,职业生涯逐步展开,其中与人际沟通和个人素质相关的核心就业力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在学校期间,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发现,45%的企业认为能力比专业重要。女大学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许多人存在眼高手低,自卑依赖、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弱点。而企业最看重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冲突能力。上述能力要求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的具备的,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关键环节。

3. 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

本项调查要求,毕业生根据其大学经历、求职经历和工作经历来评价本校教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就业成功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较重要而高等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的缺失性项目包括:培育良好心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应用性知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课外交流、就业指导与培训、有竞争性和压力的学习气氛、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高校重视程度超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实际所需的项目包括概念理论性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等项目。上述分析揭示了高等学校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着力方向和重点,即一方面要控制和缩减冗余性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弥补和强化缺失性教育教学模式。

4. 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调查显示,在校期间,58%的女大学生都有社会兼职的经历,但其兼职工作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仅占20%,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从事家教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占15%,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低的占35%。只有在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的条件下,兼职工作经历才能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产生积极影响。这项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兼职不仅起不到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还可能挤占正常教学时间,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女大学生外出兼职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加强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实现常规教学活动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整体对接,促使这项工作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层面发展。

二、高校要建立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所培养出的具备核心就业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就是将来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源泉。高校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是一整套环节,毕业生的就业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同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家长最初愿望的实现。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培养人才的定位和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坚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获得提高。高校可以开设有弹性和选择性的科目,方便女大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高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为她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并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角色从在校大学生转换为单位员工,内容从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到执行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女生占95%以上,通过在酒店5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从在校期间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在参与团队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锻炼了她们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

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创业型社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本次调查显示,40%以上的女生都认可尝试自主创业,这表明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当代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觉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高校要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在课外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创业课程设置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4.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引导解惑的作用。针对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将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灌输到高校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潜力。高校要结合女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为其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开展就业方面的教育活动,帮助女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三、女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第一应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就业的含义,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有导向功能。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们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把握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二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生涯规划目标是大学四年乃至一生前行的动力。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熟知的理论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从德智体美劳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最佳生涯规划,科学择业,理性就业。第三要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国家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各项政策。所以女大学生们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之路。

2.女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它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及心理的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程度、为人处世通达程度等方面特点的综合。”用人单位最看重那些身体素质好,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意识,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应该看到社会需求,在理论扎实、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完善能力结构,同时具备社交、组织、表达、文娱、文字、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女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就业取胜的信心。

3.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摆正心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知识、价值和人格,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女大学生要准确把握自身价值,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

其次要做到自信。有些女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认为一两个就业单位对自己的否定就是所有单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变得悲观不主动,在犹豫徘徊中贻误机会。要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发挥优势,勇往直前,要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迈好人生每一步。

再次要做到自立。部分大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尤其是女大学生更加娇生惯养,没有独立意识,责任性差,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女大学生应该有自立精神,拥有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专长,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最后要做到自强。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业中遇到挫折要做到在困难中崛起,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要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敢于应对各种挑战。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高校 雇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2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构建一个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在这个模式中,高等教育机构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需要整合雇主资源,把学生培养成为与社会需求一致,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不断变幻就业形势,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1 如何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1.1 设置反映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程

由于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所学内容也与社会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创新性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及时调整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使得高等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适应市场需求,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始终处于动态的匹配状态,增强就业竞争力。

1.2 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每一门课程

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写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何种就业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设计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结合教师的讲授与点拨,使学生不仅能领悟到老师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还能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就业能力。

1.3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档案

要求学生记录下大学期间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为提升就业能力所做的努力、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以及对活动的反思。形成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档案。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大学期间为就业所做的准备,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4 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通过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最有效、受众面也最广的一种方式。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是连贯而渐进的。同样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形成断层。也就是说大一所进行的自我和职业探索到了二、三年级还需要继续进行,简历也不应是大三或大四的事,而应从一年级开始写简历,即使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至少也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差距,并在四年大学期间有针对性的弥补。

1.5 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一个处理毕业生就业日常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并为全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职能部门。这个机构可以说是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门,也是与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如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提供全面的、最新的职业信息;联合企业,为在校大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做职业咨询,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不同行业,并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组织各类大、中型或专场招聘会、寒暑期实习招聘会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同各类企业的广泛接触的平台。通过多项服务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

2 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大学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合作,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而目前中国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有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工作实习等活动对不少学生而言只是走过场。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和职场,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2.1 加强校企间高层的交流

高校是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并将之转化成生产力,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因此,校企高层间的联系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使之变成企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这对企业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羸的好事。

2.2 合作培训

高校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帮助或进行定向培养,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研究场地、设备、资金的支持,以及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双方都将从这种合作中受益。因此,校企双方的合作不仅能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成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大学生个体

高校与雇主的所作所为只是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终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规划并付出行动。这主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进行。

3.1 学好课内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和归纳出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有哪些,以及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你未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3.2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这是一个广泛接触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同学的机会,通过社团的活动,可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软实力,是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的好机会。

3.3 认真对待社会实践和实习

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途径,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社会调研、参与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增加简历的亮点。

第8篇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较为严峻的考验。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领路人,其角色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新的转变,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辅导员也逐渐的参与其中,成为了就业兼职人员,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所在

1、就业指导课不够专业化

相关教育者要想更好的开设就业指导课,就务必要了解当前国家就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具备过硬的理论、专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又存在普遍年轻的现象,大部分都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就业指导的内容一般比较单一,主要就是简单的就业政策讲解、目前就业形势分析等。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而所谓的实际操作,往往指的是单纯强调简历的制作、专升本或考研等升学的途径,这些都过于笼统,并不能很好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划,比如,有些辅导员过于盲目的渲染和一味的对学生强调“考研”、“降低就业期望值”、“不做假简历”等,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和其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没有进行较为全面和更好的引导,甚至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心理负担,以致在日后的就业工作中盲目的与企业签约、毁约等等。如果没有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就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2、辅导员工作繁杂,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配置一般是1:200,由此可见,辅导员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数量过于庞大,而辅导员又处在教育工作第一线这样一个位置,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奖罚管理等等。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进行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甚至还有一些党团、学生会的各项工作需要辅导员兼任。因此,辅导员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3、就业指导课不受重视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开展。而对其内容来讲,仅局限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信息的传递等几个方面。一般由高校辅导员担任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而且课程多是专科第二年和本科的第三年开展,属于选修课不算学分,再加上给学生毕业前的指导很有限,因此也不被学生所重视,这就形成了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课程,没受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知识讲授。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培养策略分析

1、辅导员应不断的完善自我给自己充电

高校辅导员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把握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就业政策的新特点、新内容,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律、实践方法和就业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领域,以人为本,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于就业实践工作进行不断探索。因此,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时时刻刻不忘给自己充电,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高质量完成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辅助学生在择业期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2、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定的规划

面对部分因为没有考出理想成绩而与心中大学失之交臂的情况,辅导员应该尽心尽力的采取多样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开导工作做好基础,努力使学生振作起来,同时树立学生今后就业方向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并培养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3、专业的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依据。因此辅导员要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开拓创新,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断的开展科技竞赛、专业学习参观等等活动来刺激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4、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将就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大学生,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认识观念。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就业问题并积极对待处理,这样逐渐找到了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而又需要和社会就业相结合的的问题,为准毕业生建立与企业和社会必要的沟通机制,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以便提升自身素质修养。

5、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辅导

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以及和学生长时间的沟通交流,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等,并对学生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也都有一定掌握。然后又针对性的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客观分析问题,走出自身的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培养大学生符合个体情况的就业技巧,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成功率,实现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行为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岗位工作能力相关和职业发展相关,并嵌入在个体心理的一种综合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个人获得成功就业、维持就业以及获得晋升的能力,个人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对组织而言,就业能力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认识近似,实际上,“就业能力”内容中除了含有‘实践能力’外,还包括就业者的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1、学生“能力”锻炼途径

竞选班团委、参加社团是高校学生在校园锻炼实践能力的较普遍的形式,有意愿的学生参加竞选,而这仅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课后兼职、志愿者服务、寒暑假打工等是学生校外锻炼能力的几种方式,但这也只是部分学生的选择,仍缺乏专业指导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因此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

2、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课程”理论偏多,与之对应的“实践环节”过少甚至缺乏、滞后,所学理论得不到及时消化,而实践“练手”时印象模糊,理论与实践“错位”,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的锻炼。“通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通用性技能及内在素质,是就业需要的“软技能”,目前高校通常以公共课、选修课形式进行,而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不够重视、上课状态不好,教师授课比较吃力,上课情况跟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距较远。“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多数高校确实是按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一般以公共课进行,但仍然没有引起学生重视,甚而有学生认为这个课“没有意义”。

3、辅导员工作方式与重心

目前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还主要是“管”住学生,仅仅抓重点、处理“突发”事件,日常重心主要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上,对其他学生关注较少,对于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督促学生锻炼个人就业能力还没有足够的重视。4、学生自身现在高校校园缺少了为学习忙碌的身影,部分学生时常感到大学生活过于“清闲”,没有确切的目标,时间就花在了游玩上,由于对社会了解不够,难以体会到大学毕业将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当然也就没有意识去加强个人就业能力的锻炼。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启示及借鉴

1、高校应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有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有专门部门督促指导且有阶段性目标考核体系的切实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可借鉴英国纽斯卡尔大学的做法——从大一新生开始,就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生俱乐部活动、工作经历和志愿者服务等多样的校园教育与学生活动之中。学校统一设立“职业生涯开发模块”帮助学生利用工作经历、兼职工作机会全面发展,同时要求学生一学年内修完相关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评定学分;学校设立“学期计划”,要求学生在3~4个月期间内根据课程表灵活安排,从事100小时的“付薪”工作;设立“暑期计划”,要求毕业生从事10周的全职付薪工作,学生完成学期计划和暑期计划都可以分别获得相应助学金或学分,这种半强制半鼓励的方式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2、“课程设置”目标指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专业课程”接“地气儿”,教学过程紧贴实际,配备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体验式”学习专业理论,从而及时、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可借鉴英国纽斯卡尔大学的做法——学校始终保持与雇主(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学院设有“雇主”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讨论,学院邀请雇主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实践课讨论,雇主也提供学生工作经历的机会,使学校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能力与实际工作需求基本“吻合”。(2)“通识课程”设置,可借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做法——学校对学生的“通识教育”高度重视,设定“通识教育项目8个领域”作为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并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及相关执行机构统筹各方面的工作,师资方面由该领域有名望的教师担任,教学方式上普遍采用教授授课、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多种方式,形成严格的教学组织管理。(3)“就业指导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授课内容既有通用性的知识,同时也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跟进行业形势,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是“有用”(有意义)的。该课的授课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可以让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也可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堂上传授书本以外的内容有利于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授课方式可以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调整,对于类似艺术类较活跃的学生,可以采取互动性授课方式,如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方式;对于类似文学类较“安静”的学生,可以增加案例讲解穿插视频播放进行。

3、高校应完善辅导员引进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督促作用

(1)高校引进辅导员时应侧重其个人能力、社会经验及阅历,不应仅求“高学历”。辅导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力能较好“管”住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则会因其个人对社会的深刻了解及体验而能预见性的“引导”学生的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顺利就业所需的职业素养。(2)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日常锻炼、逐步积累的结果,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从大一进校开始,结合学校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总体规划分阶段进行。日常工作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所带学生专业的社会行情,督促学生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多途径地加强锻炼个人的就业能力,积极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3)辅导员个人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关注社会热点,不断提升个人素养。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个人的见识、内在修为影响着个人的工作作风、思路及方式方法,其个人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的言行。因此需要随时跟进理论学习、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动态,不断增强个人的“内力”,以个人的亲身实践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要根据所带专业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引导、督促学生加强个人就业能力的锻炼,为毕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个人就业能力锻炼

学生进入大学后自身要主动熟悉大学生活,要认识到大学毕业将面临的是“就业”,竞争激烈,要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充分利用好大学时间,既要学好文化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又要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动态,了解本专业社会行情,在了解自身特质的基础上,明确人生目标,有意识地锻炼个人“就业能力”,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雅荣,著.基于企业、雇主视角下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4.

[2]崔娜,吴暇,著.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科技视界,2013.

[3]梅丽君,周明宝,著.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