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9: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中介;大学生就业;服务
一、职业中介机构及作用
(一)职业中介机构定义
职业中介是指由个人或组织所举办,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另一方面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其他有关服务的组织。目前,职业中介机构大多数属于盈利性质的组织,但也存在部分由政府举办并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职业中介机构在连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以及服务人才流动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中介机构选择就业岗位。职业中介机构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职业中介机构直接和高校合作,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校由学校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选;中介机构受用人单位委托,根据要求用人单位进行员工的招聘;毕业生本人主动对接中介机构,获取就业信息。目前,中介机构主要采用牵线搭桥,以组织企业到高校集中招聘的形式为主。
(二)职业中介机构作用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中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企业招工难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提升就业者的就业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有些职业中介在提供就业信息等基本服务的同时,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功能,就业者缺什么补什么,这也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用人成本,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欢迎,甚至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的主营业务。2.国家公益机构的有力补充。根据有关职能,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均举办了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并且提供一系列有关就业创业的服务,在促进就业者成功就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服务对象、巨大的市场需求,公益类型的职业中介机构数量远远不够。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中介行业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整顿,职业中介正凭借自己的数量及个性化服务优势,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一条重要的通道,对国家公益机构形成了有力补充。3.积极有效地实现成功就业。近年来,就业市场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历年来没有就业的往届生,同时包括农村和城镇的需就业群体,就业者规模庞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出现用工难的问题。这其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政府研究解决。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职业中介机构在实现成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彰显。
二、高校毕业生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
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关乎职业中介机构有效发挥成功就业的积极作用。许多毕业生只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于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的基本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准确的信息渠道。对于职业中介机构,大部分同学都只有模糊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与职业中介接触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情况:拒绝与职业中介机构合作共享其信息资源,或者过于相信职业中介机构导致其受到不法中介侵害〔1〕。据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职业中介机构持有怀疑的心理
虽然职业中介行业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过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法中介的确存在。一些中介机构采用欺骗手段以获取利益最大化,而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权的成本却比较高,因此,许多毕业生对职业中介望而却步。国家在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对不法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有效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二)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中介多属于盈利性机构,它们在就业信息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收益高的企业合作,从而误导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许多职业中介只提供简单的就业信息,而在就业能力、专业化、个性化培训等方面涉足不多。另外,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服务的职业中介机构不多,专业化程度低。
三、职业中介机构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规范职业中介行业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准入门槛,定期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大监管力度,采用等级管理并定期向社会中介机构信息,提升职业中介的诚信度,既使劳动者在选择中介机构时有依据,也有利于促进职业中介行业的成熟发展。
(二)拓展职业中介机构的发展路径,走个性化、专业化道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问题,说明了我国人才市场信息的不通畅。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不了解,缺乏基本的就业技巧,对自身的就业定位拿不准,目标模糊,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用人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综合情况了解不全面,常出现招进来的人留不住,人员流动性大,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职业中介机构可以和高校合作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引入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培养成功就业的必备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在校期间先进行入职教育,采用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获得毕业就能上岗的能力。这种模式在许多高校中已经开展,但是大多数都是高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介机构也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寻找新的发展路径〔2〕。最后,高校对职业中介机构引入的就业信息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执法保障
职业中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严格的执法监督作为保障。劳动者对职业中介的消极印象和执法不力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完善的制度还必须要强有力的执行。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依法对职业中介机构进行劳动监察,坚决打击无证经营的中介机构,对行业从业人员入职资格进行定期核查,保护求职者的信息,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第二,工商检查对于部分职业中介没有依法登记注册,无证经营,虚报注册资本或者抽逃注册资本,虚假广告或者夸大宣传的,应该依照法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严格物价监督。职业中介机构具有特殊性,其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具有无形性,商品价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物价部门应当严格依照价格法的规定,明确定价依据,规范服务价格。第四,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明确受理主体,通畅社会监督的渠道,让社会监督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
(四)提升机构自身综合竞争力
职业中介机构作为人才流动体系的一部分,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服务质量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职业中介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职业中介机构在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选人用人环节必须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一方面,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用人条件,在选聘过程中注重应聘者综合素质,德才兼备。作为服务行业人员,有为劳动者服务的意愿和良好的品德尤为重要。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在不断的更新,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在鼓励企业组织员工参加政府部门主办的专业培训的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职业中介机构要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改造创新企业运营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凯.求职行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结果之间的中介关系研究[J].科学决策,2013(1):46-5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95万,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会面临如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恰当的情感疏通渠道等问题;而大学生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求职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将社会支持网络定义为个人从组织和他人那里所能获得各种支持(如金钱、情感、人脉等资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分析
本文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探究社会支持网络的各要素对就业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测量强弱关系的几项指标:情感比较亲密、相互熟识、可互帮互助以及亲属关系为强关系;普通朋友定义为中间关系;而只是认识而已的关系为弱关系。本文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于父母、亲戚、同学、老师、朋友、学校及学院,本文将这常用的几种社会关系定义如下:父母及亲戚为强关系,老师、同学和朋友为中间关系,学校和学院为弱关系。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强关系里的以父母为代表的亲属关系。中间关系里,同学关系占到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的第二大比例,尤其的大学同学,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帮助仅次于父母。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构建不够广、大,他们普遍利用身边的人,而没有充分挖掘他们可以利用的更多的社会资源[1]。
(二)信息支持
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数据显示,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为自己学校或者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校园招聘信息,其次则是通过网上的各类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公告,通过父母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例子非常少。这两个信息途径都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递信息及时、丰富、快捷的特点,而在信息支持方面“强关系”里的父母、亲戚起到的作用就非常小了。可见,“强关系”并不是“万能”的,而“中间关系”和“弱关系”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在信息支持上“中间关系”和“弱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三)财务支持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路费、住宿费、材料打印费、餐费以及服装投入等费用构成了求职成本的最大的部分,在财务支持方面,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及亲戚提供了大学生的主要求职费用,除此之外,大学生获得的额外补助则是学校和学院的促进就业部门发放的补贴,为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
(四)关系支持
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尚浅,积累不了太多的社会关系和人情资本,而在求职过程中,有比别人多的关系和人情资本对求职是否成功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谁都想走“捷径”,但在调研中发现,能够从父母或家人那里获得关系支持从而直接安排工作的例子极少,但大部分同学获得的关系支持都是从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帮忙解决求职中的具体问题和获取求职经验。
(五)精神支持
大学毕业生刚从大学的“象牙塔”迈入社会,求职过程中难免经受挫折,及时的发泄消极情绪,受到积极向上的鼓励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就业。毫无疑问,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和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在精神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父母都为大学生最大限度提供安全感。而同学、朋友作为同龄人,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和经历着相似的事情,可以区别于父母的角度提供安慰和帮助[3]。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问题
(一)学校重视角度偏差
现在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率上,片面追求毕业生的签约数量。大部分高校都到大四阶段才开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并且将重点放在提供就业信息,跟踪就业动态和落实就业情况上,真正可以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的求职培训却很少。另一个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偏于理论,缺少实践,求职训练是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项目,过多的理论教导培训不仅不会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反而会使大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墨守成规达到相反效果。而且较多的大学现在安排的学科教学负担较重,课程较多,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足够的时间参加企业实习;但大型企业都把是否有丰富的实习经历看做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无疑又消弱了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二)媒体传播消极信息
在科技和自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媒体报道可以曝光社会存在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有时媒体的过渡渲染和报道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群体求职都说不上非常容易,大学生求职遇挫的现象非常正常。但一些媒体却将大学生求职受挫渲染成就业压力巨大,将参与率高的招聘会解读成“数人争一岗”求职异常艰难,将起始工资低于劳动型职工工资说成四年文凭比不上劳动下苦力。挫折与竞争是每个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阻碍,若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则有利于提升自我,但媒体为了销量和阅读量常以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噱头报道不实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同学看到这些文章增添了很多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缺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能力
大学生在前三年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在求职时只是单纯的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不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培养,缺乏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合理开发与主动利用。由典型中国式高压的高中教育转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部分大学生因为突然缺乏了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而失去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都选择充分的享受,有人在自我享乐上浪费过多时间,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的最好时期,到了求职阶段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面对压力选择逃避和焦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建议
(一)学校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重视实践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都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作为大学发展目标之一,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贯穿大学的始终,从入学开始植入求职意识和竞争意识,到毕业获得足够求职技巧与方法,学校都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法案。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体验,增加在求职中的人际关系资本和经历资本。
(二)企业配合高校
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学偏重理论的培养方式与企业急需尽快上手操作的要求不对口,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企业又面临着“用工荒”,目前企业普遍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因目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把培养责任推给高校。校企双方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学生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就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可以尝试建立“寒暑假人才实习”计划,在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输送企业文化,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在毕业后直接录用为企业员工,高校、企业、学生实现互赢。
(三)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作用
毕业生在大四阶段面临着论文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过大的压力容易使得毕业生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问题,学工队伍一定要重点关注大四的求职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和他们主动谈心以纾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为他们解答初入社会的种种问题,平和他们的心态。另外,学工队伍拥有许多毕业的校友信息,应该积极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为他们的求职过程中提供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支持。
(四)加强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行为经济学;政策建议
一、行为经济学相关概念
1.后悔最小化与偏差行为经济学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与预期效用理论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所采用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不同,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假设人的行为目标是实现预期后悔最小化。大学生选择何种职业、在哪里就业,实际是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人们择业、婚姻、购买商品、投资活动等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将来“我不后悔”,即后悔最小化。大学生之所以向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工作,是因为这些城市能提供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如果没有在这些城市的工作经历,他们会觉得“较为后悔”。后悔成为心理偏差基础。为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证实性信息而隐瞒非证实性信息,当其他人做出相同决策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心理因素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产生很大影响,造成事后聪明、推断偏差;、乐观、维持现状、损失厌恶心理、从众心理[1]等认知偏差。其中“维持现状偏差”对人们的日常活动影响甚大。一些人安于现状,当出现偏离现状趋势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对这种偏离加以修正。人们喜欢选择一个参照点作为参考标准,评价自己所处环境。依照参照点考察得失。喜欢维持现状,是“前景理论”最核心内容之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概括为:认知偏差®非理®决策偏差®大学生就业难。2.过度自信当人们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忽视偶然因素或外部环境影响时,就会产生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一般因自我归因及事后聪明而增强。自我归因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事后聪明是指事后选择性回忆证实性信息,隐瞒非证实性信息,从而高估自己的“先见之明”能力。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2]。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主要集中在过度自信上。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他们往往以受人尊重、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收入高的职业为追求目标。就业决策中,过度自信的大学生普遍低估就业市场所隐藏的风险,对未来就业的“净现值”明显估计过高,容易在择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状况。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际是大学生择业中难以对职业、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压力等选项权衡抉择,很难找到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预期工作的结果。3.羊群行为人们模仿其他人的决策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就会产生羊群行为。为降低社会压力的影响,个人往往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以此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羊群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大学校园,住在同一栋宿舍楼里的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会无数次讨论就业话题。特别是当工作地点较好、职业受人尊重、收入较高等决定大学生首次就业成败时,更容易造成他们模仿他人行为做出择业决策,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相结合时,大学生就业难就更为突出。中国目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大学生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普遍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更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发展。为实现后悔最小化,在“头羊”带领下,争相选择到“北上广深”及其他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求职,这些城市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4.群体思维当个人试图与组织保持一致,不加批评地接受组织观点和行动时,群体思维就会发生。专家往往倾向于群体思维,他们会表达相同观点,重复同样论述,因为他们大多从其他专家那里获取有限信息,这些信息在专家之间反复利用。大学生就业往往以同样的职业请咨询老师给出就业建议,做出择业决策。而职业咨询老师一般以就业调查报告为基础给出就业建议。一旦某种择业倾向被大学毕业生牢固持有,这种观念就会自我增强和接受。5.过分外推倾向过分外推倾向突出反映在大学生择业预期方面。大学生喜欢听好新闻和消息,因为意味着就业形势较好,能找到较理想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经济繁荣时听好新闻和消息,生怕坏消息会对就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而经济萧条时倾向于对坏新闻和消息习以为常,将就业前景不乐观看成常态,而对好新闻和消息则视而不见。这种过分外推倾向放大了大学生就业率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当作为不同个体的大学生择业决策趋同时,容易产生就业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获得稳定工作,但近年来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他们期望“专业对口”,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可直接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期望值对接错位将继续影响大学生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Abstract: The current era,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quality in China year rise, making it big on employment difficulty encounter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includes many things, the causes of society, more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hold their opinions, so deviation difficult employment, author will this topic to analyze it produc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ir reasons for deviation and harm,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reference.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题 就业观偏差 建议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Concerned deviation Suggest
作者简介:白新刚(1986―),男,山西太谷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大学招生大概有六七百万人,在校生约两千一百多万人,毕业生有五百多万人。然而这样巨大的值得荣耀的大学生人群在就业上却面临着较大困难,同时在选择工作上呈现了更难的局面。社会上的人纷纷议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大学生的人数过剩,企业单位收纳不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根据教育局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2008年的讲话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量根本没有达到过剩的水平。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他们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偏差问题。
一、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透析
1.1目前社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高级人才短缺[1,2]
目前社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具有高学历、高职位的人才特别少。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与日俱增。每天差不多都有几百或者几千个行业在建立及发展,其实就业市场是比较广阔的。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不断的发展,仅仅只靠基层员工和初级技术人员那是肯定不够的,因此,现在的社会企业对具有高学历人才迫切需求。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强大的就业市场,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找到工作,原因是虽然大学生较多,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水平及拥有较好技术的人才为数不多。因而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各企业缺人,另一方面是成千上万个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2大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脱节
目前大学生的理论与实际不符和,很难顺利找到工作。目前已有不少例子证明,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基础知识而已,并且目前的大学教育大多存在对理论的重视而对实践看的比较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满怀信心的走出校园,却到处碰壁,这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够牢固,更为重要的还是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所致。
1.3大学生对就业观念的偏差
我国大学生大多对就业观念存在不良倾向。在很多家长及学生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相同观念,那就是高中要努力的学习,然后再考进一所好的学校,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保障了。好大学与好工作之间确确实实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一所好的大学老师比较有才华、知识比较丰富,各个方面的教学水平及经验也相对较高,使得学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可是这两者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名牌的大学生,自以为有名牌大学的证书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事实证明,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非常之多。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甚至一些没有名次的大学,都有好工作和差工作的学生出现,大学生是否能够就业成功,主要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很好的能力水平以及有个良好的就业观。
二、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产生偏差的原因和后果
2.1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优势,对自己有过高期望[3]
名牌大学生把自己看的很高,较好的工作找不到,差一点的工作又不愿意做。虽然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可是真正能够进入大学的人却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优势,还有就是对自己有很高期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名牌大学里很是普遍。学习与就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特别是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学生们只要在考试前几天去图书馆温习几天就可以使成绩及格甚至是拿高分,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所以说,在大学里拿高分和奖学金的学生,不可能都是具备文化内涵与学识水平的人。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一致认为学历文凭可以说明一切,使其对自己产生了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方面的,而对于那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离他们还很遥远[4]。一般愿意接纳他们的都是一些工资低、职位低的工作,那些名牌大学生对于这些职务却常常不屑一故,反而却在不停的抱怨没有好工作。
2.2大学生对找工作心灰意冷
大学生对找工作心灰意冷,竟然跑到廉价市场去争抢工作。每当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各个廉价人才市场处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众多的大学生互相争抢一个洗碗工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想来很是让人捶胸顿足,这么多的人才,祖国的希望,现在却为了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名额挣来抢去,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会认为是现在社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这个观点根本不正确,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往往都是由于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因所造成的后果。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许多原本可以找到合适自己工作的学生心灰意冷,认为能找到一份廉价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廉价劳动市场来说,是需要人最多的地方,因此,许多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把目光都投向了这里。使廉价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状况。
2.3大学生十分惧怕独立,不敢自主创业[5]
国家和社会都提出了对于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制定了许多积极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很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有部分大学生开始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继续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徘徊,追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大学生惧怕独立,害怕担负后果的心理所造成的。自主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在生意上难免会有风险的,可是现在的大学生都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向往着白领与金领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所以往往不敢涉足于自主创业。
三、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的建议
3.1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水平能够全方面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往往是难在众多大学生没有实在的水平与实力,理论的不成熟和与实际不符的书生气,大学教育倡导的是兼容并蓄,各抒己见,可是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与讲台上,要想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教育困境给解决,就必须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作为学生全面素质考察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很多活动上还是依赖于书本,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觉到社会的竞争力及社会对能力的需要,要想落实改革学校制度,必须将其引入到企业的机制中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意识到竞争的激烈,让他们对理论与实际产生自觉的相结合[6]。
3.2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看待求职问题
普通大学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胆小、不敢努力去争取心态,这就需要学校及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共同帮助与扶持,要让普通学生不要有压力,当以平常心对待,另外还需通过对自己有帮助的社会工作实践来对自身的实力进一步了解。学校应当多开设一些优秀员工来校讲座等各种的形式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并不是说大企业都是高不可及的,只要你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学历与文凭都不太重要,学校应当利用学生普通化的心态,积极让学生参加高层次的一些实际的操作,以提高其工作经验,让学生更快的去适应社会,建立起对就业的信心,力争找到自己能够发挥实力的工作。
3.3激励学生自主创业[7]
现代大学生就业,大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到大公司或者大企业这个狭窄的层面上,其实在当前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发挥的领域特别多,并且公司、企业最先都是由自己自主创业,然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何必不辞辛苦为别人卖力,应该鼓足勇气为自己拼搏一次。要想大学生确确实实产生想创业,有勇气创业,还是需要从大学生害怕独立及害怕负担风险的心理问题着手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一些新闻媒体应多报道正面信息及典型的成功人士,国家应该对自主创业更大力度放宽,加大帮助扶持的力度,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大学生们能有端正的思想以及态度,对自己要时刻充满信心,不但要看到创业的风险性,更要建立起努力奋斗的决心与意志,只有拼搏努力才能看到收获,只有拼搏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大学生就业难不光包括工作的问题与能力问题了,还包括思想问题,只有让学生不要对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大学生才能为社会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过要把这一问题彻底改变过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加强职业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扩展对社会的视野,还有在思想问题上处理对就业观念的偏差,相信只要把思想问题给解决掉,我国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出现的困难将面临巨大改善,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有较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能够使得大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确保了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4)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能够使得当今的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鸿荣,丁晓源,吴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49
【2】郝士儒.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7):123~124
【3】王薇.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紧急市场,2010,(5):10~111
【4】吴铎思.大学生就业难需从源头解[J].就业与保障,2010,(6):22
【5】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折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而且对于其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自荐技巧的指导。在招聘过程中,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缺乏自我推销艺术,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面试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面试是招聘录用中
必过的环节,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求职礼仪的指导。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职业技能得以改进.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热情,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数据;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0 【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十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篇章中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报告也提出了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基于黑龙江省近4年(2009-2012)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数据、同期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当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近四年的统计数据概况
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为189515人,其中研究生15076人、本科生95495人、高职高专生78944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71%。其中研究生为85.87%、本科生为82.76%、高职高专生为77.35%。就业去向分布:到机关就业的约占0.26%;到事业单位的约占3.07%;到国有骨干企业的约占7.36%;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约占15.13%;自主创业的约占0.21%;灵活就业的约占7.01%;参军入伍的约占2.06%;参加服务项目的约占1.56%;到公益性岗位的约占0.08%;升学出国的约占9.56%;科研项目的约占0.23%。
以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黑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总数以达22.09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6.5%。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6%,比同期增长了8.5%。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经过2010年64.18%的就业率低靡后,于2011年再次回复到82.75%,之后继续了小幅的增长。而签约率较高的依然为研究生88.59%,其次是本科生84.27%,而高职高专学生为79.81%。较同期都略有增加。且从2010、2011、2012的就业去向的统计数据来看,升学出国的比例最高,依然是众多毕业生青睐的选择。其次,毕业生多选择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从近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少,每年都低于0.05%。
三、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待遇低,流动性大
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来。这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二)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
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对策建议
针对黑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当地的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地开展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多项举措。
(一)出台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工作的政策
当地于2009年4月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配合这一文件,又相继出台了《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方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计划》等七个配套政策。201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经研究联合下发文件,从加强劳动关系基础工作、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依法保障职工权益等10个方面,就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规定。并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同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开展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等新模式。
(二)努力加强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度
随着黑龙江省加快“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多数院校如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工商职业学院积极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使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就业保持很高的关联度,从而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要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我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
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和扶持,组织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更要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督促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引导高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依托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省内外就业基地和工作网络;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 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分析与就业指导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途径及形式分析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对策研究 女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缓解途径研究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刘 丹,崔 健. 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的构建与推广[J]. 华章,2012(9):118.
[3] 谢 刚.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机器拓展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09(7):57-59.
[4] 齐嘉琳,芦爱江. 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7(4):92-94.
[5] 岳 燕.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2):62-64.
[6] 余 彬,潘 烈. 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81-82.
[7] 鲁凤宇.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压力源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2):107-108.
[8] 薛玉霞.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2013,4(2):111-112.
[9] 张 宇. 现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8(6):67-6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大学毕业生有114万人,而在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高达631万,这一数字在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人。数量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让国内的就业形式变得十分严峻,这也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为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和高校积极从创业领域出发,以创业带动就业。在2014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率约为2.9%,想比2013年的2.3%提高了0.6%,比2012年的2.0%提高0.9%。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大学生成功率并不理想。亟需我国政府和高校加紧在政策和教育上的扶持,促进大学生创业良性发展,缓解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社会进步。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项社会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朝着创新的方向发生了转变,我国高校的教育应当及时做出改变,积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旧制度的革新还需要来自创新的推动力。
(二)促进国民素质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内容和形式促进传统教学和就业教育,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于社会人才的素质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自身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写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提高我国人才的整体素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转变。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年产值和服务价值占我国国民总产值的60%以上,贡献了我国一半以上的税收。同时,中小企业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拥有市场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发明专利,更是市场中绝大多数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动力。从而以往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小企业更是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而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便来自于大学生创业者们。因此,各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不但可以解决就业更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计划,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四)促进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的能力提升人和职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而复杂性的特点,其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新意识、创业知识、意识品质以及职业能力。通过比较研究,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素质上具有明显优势,专项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体现。这源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个人的素质发展总体的把握,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是技能和意识的提升,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意识的需求。
(六)缓解了就业压力
早在2013年的夏天,当年就被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季”,该年的毕业生已经无限接近700万。然而,2014年的毕业生总数更到达了史无前例的727万,2015年更是接近750万人,这一增长似乎仍无减弱的趋势。面对就业规模的增加和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尤为严峻。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提升其在创业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提高创业成功率,以此改善自身的就业问题,并以开创新企业的形式来缓和压力,维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转变意见
(三)变应急式教育为持续性教育
随着就业问题的爆出,各高校逐渐加强对于就业和创业的教育活动,例如:就业培训交流会、招聘会以及创业指导班等。然而,这些各名目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大都是在近两年建立起来的,并不符合教育的基本特性,只是基于市场恶劣环境下的应急措施,忽略了长期性和持续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就业和创业教育应当进行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规划,将整个教育活动规划成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以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能力培养规划指导、就业方向规划分析以及创业指导等,以此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意识,为进入社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现阶段就业问题具有临时性和无序性的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模式。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当积极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和规划,建立多方位、分阶段以及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因为,任何一门技能和能力的获得都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过程,就业创业教育也应当如此。
据此,高校应当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当中去,将就业和创业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准备,例如:心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政策学习等。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结构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现阶段的就业难题不仅仅是由于毕业生规模过大,也有一部分来自我国教育模式所引发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因此,就业问题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包括了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更表现在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能力之间不匹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应当积极融入到高校的日常课程中,把握实践和就业需求,完善校内的教育和引导职能。对社会就业和创业进行模拟,鼓励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政府和高校应当积极配合,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创新型的持续性系统教育来构建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帮学生建立起创业应当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之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改善就业难题,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学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30:251-252.
[2] 汤吉军,刘仲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2:32-37.
[3] 王林桂等.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研究――以海南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98-102.
关键词:德语专业大学生 就业现状 建议
一、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自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学中设立德语专业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所大学设立德语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千名德语专业人才。尽管各学校德语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涉外德语”等等。但是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生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相似性。上海共有11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及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其中有一本学校也有二本学校。
二、就业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2.访谈法
1)电话访谈:通过外语学院老师及就业中心的帮助,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电话号码,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解。本次电话访谈对已经毕业的130名德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采访。
2)面对面访谈:对处于实习期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外校学生为辅进行面对面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实习工作的体验与感受。
(二)调查结果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留在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和直接就业。本课题针对第三种选择进行调查。
60%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德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笔译,这都是就业的一个亮点。23%的大学生喜欢导游工作,当然其中女生占多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在旅游参观的同时感受着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变化;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45%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喜欢教育行业,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或者在例如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教中小学生。78%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工作,近年来中德经济交流频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可以从事德语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同学从事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心理
1)工作性质:64%的大学生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只有27%大学生接受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这可能与大学生活节奏有关,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懒散,享受安逸的状态。导致工作后更喜欢安稳的工作,笔者建议大学生应多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2)工作地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沿海城市,认为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薪酬高,但其实中部和西部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价较沿海城市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1)德语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和口译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是看重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3)提倡网上投简历。目前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主要途径90%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网上投递简历(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然后进行面试,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在试讲过程中,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
三、针对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1.对在校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学好专业课的内容
专业课不仅是我们当初自己选的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学好专业课。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总结,扩大单词量,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程度;可以与外教多交流,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在生活中运用德语,读音要标准,发音要清晰打好基础才能为日后更加流利的交流提供保障
2)学好英语
德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考英语四级,充分说明了英语对德语专业同样重要。经调查,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工作时还会用到英语,许多德企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而且频率较多,为了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可以讲德语,还要可以熟练的运用英语
3)增强自学能力
大学需要我们的自学能力,根据笔者所在的班级大一英语四级第一次的通过率为77%,然而第二次却再次通过的人很少,这充分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放松了学习,第一通过的同学还有高考后的基础,第二次也没通过的同学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学能力,依然保持高中时学习的热情。
4)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与人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集体让自己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更多的公司倾向于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做好大学的规划
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大学规划,不仅要有大目标同时也要把目标具体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刚进入职场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让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自控力、调节压力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工作岗位多,但就业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提前做好调查,薪资水平及能力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刚刚进入职场对薪资的要求不要过高。
7)扩大阅读量
德语在未来的职场中多数都只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真正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工业较发达,尤其汽车方面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喜欢汽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增加就业的砝码。
2.对已就业的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保持学习的状态
工作后并不是就与学习没关系,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氛围,在工作中要多向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自己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工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会为工作提供不少的动力。
2)及时调整心态
职场中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大学也许早饭可以拿到课堂吃,可以迟到,可以旷课,但工作时要及时改掉这些换毛病,让自己尽快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当同事抱怨老板责骂的时候,先不要反驳,冷静下来好好反省下,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改正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3)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些刚刚毕业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棘手,工作后我们便真正的踏入了这个现在的社会。在职场中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差别,职场里更看重效率与能力,进入到新的环境就要调整我们处事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
此次调查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担各自擅长的部分,才得以保证调查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并对正在学习或已经工作的德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金巧英.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光明未来——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科技信息,2010-8(16)
[2]张兴国,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04-11
[3]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