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发展;语言规划;重要性;路径

基金项目:榆林市产学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12cxy3-31)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在其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对语言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系统研究还较为缺乏,还很不成熟,公众对此问题也缺乏明晰而深入的认识。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语言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对城市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例如,城市中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公示语的不规范使用,广告牌匾语言的不规范等),一些政府窗口行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较差,广大市民在文明使用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类似这些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损害了城市形象,影响了招商引资和吸引投资的软环境,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对城市发展中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予以更大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中的语言规划问题就摆在了城市管理者以及普通民众的面前。

一、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家层面上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成熟,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来源于英语,也称为“语文规划”或“语文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在我国学术界通行开来。它指“国家或其行政区域的权力机构按照一定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解决语言纠纷、改善语言环境)对共同体内部使用的语言、语言变体及其使用方式,有组织地、人为地加以统一管理”。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为政府决策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而服务的,在推广普通话、保护民族语言和挽救濒危语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宏观的、全局性的语言规划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着眼于一个城市及局部地区的语言规划正在兴起,如香港、澳门语言规划,西部地区语言规划,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综合看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家层面语言规划的研究较多,绝大多数研究都围绕着这个层面展开,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在实践上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开展本身较少或开展的时间较短,所以相应地,学术界对于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和薄弱。

(二)语言及语言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语言是包括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语言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语言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语言软环境的建设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发展中,无论是政府层面的语言使用,还是普通市民日常语言的使用,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都能说明一个城市的软环境状况。例如,一个城市的公共标识语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语言,抑或市民的日常语言粗俗不堪,都可能给投资者或游客留下不良印象,可能会损害这个城市的对外形象,进而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的发展中不能轻视语言使用的问题。

鉴于语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得到凸显。要使城市中各个方面的语言使用能规范化和文明化,就需要进行语言规划,使语言的规范使用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对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我国城市层面尤其是偏远中小城市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薄弱。在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语言规划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系统的语言规划大多还处于空白。这就需要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制定出本地方语言规划,同时要利用必要的宣传手段强化本地居民规范语言和文明语言的使用意识。

二、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主要路径――以榆林市为例

榆林作为能源的富集区和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榆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是,在榆林城市发展中对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榆林市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公示语的不规范使用,广告牌匾语言的不规范),一些政府窗口行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较差,广大市民在文明使用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在对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关系等方面人们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现象损害了榆林市作为文化大市和经济强市的城市形象,影响了榆林市的招商引资和吸引投资的软环境,对榆林市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榆林城市发展中要对语言规划问题予以重视。

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是一项综合工程,既要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又要涉及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但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具体实施会涉及许多方面,但要重点突出。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需要按照以下几个路径来进行:

(一)相关职能部门总体上对榆林市的语言状况进行调研,摸清本地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建立本地语言及语言使用状况信息库,从而有助于总体上制定本地的语言规划。

(二)规范榆林市存在的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公示语公共标识语),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进行必要的整改。

(三)要加强榆林市窗口单位及服务行业普通话的使用。总体而言,榆林市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运用水平还比较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榆林的对外交流。因此,在这个方面要给予重视并强化指导和管理。

(四)调研并厘清榆林市的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要协调好本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既能展示榆林方言的魅力,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本土特色,又不影响交际,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良好形象。

(五)要规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榆林丰富的方言资源,把榆林的方言资源应用于榆林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中。方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榆林市方言众多,在榆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方言资源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要利用宣传媒介,引导和动员榆林市民的口头文明语言的使用,使广大市民自觉地使用文明语言,从而树立榆林市及榆林市民的良好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认识。语言规划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但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条件、经济、文化背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使语言规划、语言政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处于快速发展的榆林市也要借鉴其他城市在语言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把语言规划和榆林市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积极有效地的改善榆林发展的语言软环境,改善榆林市的整体投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日]真田信治等著.王素梅,彭国跃译.社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第2篇

关键词:房产测量;房屋建筑面积;测量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any city house price is rising, reach the land level, also let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housing area, pay attention to real estate surveying,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roperty measurement norms and rules ar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estate survey arou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makes property measurement market more normativ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Key words: real estate survey; housing area; measure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O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房产测量的目的

房产测量主要是采集和表述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有关信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交易、征收税费以及为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和依据。房屋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房屋和房屋用地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这一要素信息的采集和表述,必须经过房地产测量,所以房地产测量是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准确而完整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是审查确认房屋的产权、产籍、保障产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也是发展房地产

业,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2 房产测量技术

房屋销售面积计算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房产面积测算可分为房屋面积测算和用地面积测算。其中房屋面积测算包括房屋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产权面积、使用面积等测算,用地面积测算是指以秋为单位的封闭地块面积测算。

房产测量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常见的测量技术主要有:

1)运用实地量距法进行面积测算。规则图形,可根据实地丈量的边长直接计算面积;不规则图形,将其分割成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分别计算面积。

2)运用坐标解析法进行房产测量的计算。在商品房销售过程,房地产界址和房产面积纠纷时有发生。因此,一个科学明确并且能反映房屋面积测量结果准确度的基本估算公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坐标解析法进行房产测量计算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3)GPS 技术在房产测量中的应用。GPS 技术是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定位测量技术,GPS 技术因其卓有效的性能而在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房产测绘系统以GIS 的方式绘制、定义图形及属性,实现了图形属性的双向连接,使房屋面积的分摊结果更准确,并自动生成繁琐的分层分户平面图。从而有利于测绘的精确化和准确化。

3 房屋建筑面积的相关规定

根据计算建筑面积的有关规定和规则,能够计算建筑面积的房屋原则上具备以下普遍性的条件:1)应具有上盖;2)应有围护物;3)结构牢固,属永久性的建筑物;4)层高在2.20m 或2.20m 以上;5)可作为人民生产或生活场所。

3.1 计算全部建筑面积的范围

3.1.1 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

3.1.2 房屋内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及其梯间、电梯间等其高度在2.20m 以上部位计算建筑面积。

3.1.3 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均按一层计算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m 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4 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自然层计算面积。

3.1.5 房屋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在2.20m 以上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及斜面结构的屋顶高度在2.20m 以上的部位,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6 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7 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8 与房屋相连的有柱走廊,两房屋间有上盖和柱的走廊,均按其柱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9 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架空通廊,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0 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其相应出入口,层高在2.20m 以上的,按其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保护墙)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1 有柱或有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围护结构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2 玻璃幕墙等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3 属永久性建筑有柱的车棚、货棚等按柱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4 依坡地建筑的房屋,利用吊脚做架空层,有围护结构的,按其高度在2.20m 以上部位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3.1.15 有伸缩缝的房屋,若其与室内相通的,伸缩缝计算建筑面积。

3.2 计算一般建筑面积的范围

3.2.1 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的走廊、檐廊,按其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3.2.2 独立柱、单排柱的门廊、车棚、货棚等属永久性建筑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3.2.3 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围护结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3.2.4 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3.2.5 有顶盖不封闭的永久性的架空通廊,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3.3 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3.3.1 层高小于2.20m 以下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和层高小于2.20m 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3.3.2 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装饰柱、装饰性的玻璃幕墙、垛、勒脚、台阶、无柱雨棚等。

3.3.3 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

3.3.4 房屋的天面、挑台、天面上的花园、泳池。

3.3.5 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

3.3.6 骑楼、过街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

3.3.7 利用引桥、高架路、高架桥、路面作为顶盖建造的房屋。

3.3.8 活动房屋、临时房屋、简易房屋。

3.3.9 独立烟囱、亭、塔、罐、池、地下人防干、支线。

3.3.10 与房屋室内不相通的房屋间伸缩缝。

4 房产测量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房产测量作为对房屋面积进行测算的具体形式,在当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房产测量的全过程、面积计算及其测量精度都有严密的科学性,是产权产籍管理部门为产权人提供法律保护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纠纷、审核违章建筑和违章占地提供了可靠的凭据。其次,房产测量通过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面积测算来获取房产位置、面积及用途等状况,从而为房地产产权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核发房屋所

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4.1 法律方面的作用。房地产测量为房地产的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提供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权属界址、产权面积、权源及产权纠纷等资料,是进行产权登记、产权转移和产权纠纷的依据,确认以后的房地产成果资料具有法律效力。

4.2 财政经济方面的作用。房地产测量成果包括房地产的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资料,是为进行房地产评估、征收房地产税费、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交易、房地产抵押以及保险服务等方面提供数据和成果。

4.3 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GB/17986.1~17986.2-2000《房地产测量规范》系列标准的服务对象,着重点和主要目标是满足产权和产籍管理的需求,以及房地产其他管理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程和发展,房地产测绘也会进入市场,房地产测绘的服务将面向全社会,它不仅为房地产业服务,而且也可为城镇规划、建设、市政工程、公共事业、环保、绿化、治安、消防、文教卫生、水利、交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管理、旅游、街道照明、上下水工程、通讯、燃气供应等城镇事业提供基础资料和有关信息。这是

保证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测绘,重复投入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986-2000.房产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污水

处理

一、 城市排污的现状

自从20世纪80 年代,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形势仍然极其严峻。我国目前淡水资源相当短缺,人均3拥有量2300m ,列世界100多位,等同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 4。由此来看,我国目前的水污染形势较严峻,特别是城市污水的排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非常突出 。

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一直沿袭旧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建造、设备运行和价费行使统一管理、分级领导的体制,给城市污水处理相关行业导致了很多弊端。

我国污水处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要求高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全国还有297 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全国5 万多个城镇,370 多万个村庄,9 亿多人口居住地尚无污水处理设施。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到今天为止,我国城市排放污水每年达到约500多亿吨,处理的污水占排放不到1/5。这个数字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少得可怜。而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都在80% 以上。除此以外,很多污水处理车间乃至厂家处理后的污水也没有达到环保要求,还会对环境产生很多危害。

2.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心区雨污分流还没有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目前我国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及管道收集率较低,许多厂管网不能配套,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作。现有的处理设备还存在着设计水平低、设备质量低、运行稳定性较差等诸多问题,而且更新改造和达标改造资金短缺、运行费用不足。

3.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或借债资金方式等组建的污水处理厂,很多时候被各级政府委托排水厂机构管理,各种运行费用的来源都靠政府,政府财政状况的好坏决定了各种运营费用的多少。这就容积导致因为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监控,产生浪费现象。

三、有关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解决策略

1.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的污水处理的建设、运行、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己不符合现代的市场经济。为此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把污水处理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水作为一种商品,通过销售中水来取得维系运行的经费,为经营者创造利润和再发展的资本。经营者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寻求最佳方案,使污水处理持续发展下去。

2.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从自然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保护水资源的更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解决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经济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从流通的角度增加水资源;从科技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要研究出先进的污水处理的设备和工艺,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从哲学属性看,污水处理资源化就是维持人的生命源泉,水的伦理道德的平衡,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

制定鼓励污水处理的经济政策,实现污水有价排放、有偿处理、有偿使用。并利用价格杠杆,使污水排放的价格略高于处理的价格。这样污水处理厂,只要认真管理、积极经营、就会有赢利,这样就会使污水处理有发展潜力,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有竞争力。

4.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

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研究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设备,这是提高我国中小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保证。

(1)革新的氧化沟工艺

现代氧化沟工艺具有运行灵活、处理效果好、脱氮效果好、污泥稳定程度高等工艺特点。如交替式氧化沟工艺通过将2~3条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沟组合起来,通过改变氧化沟和操作方式,设置了相对独立的缺氧区与好氧区,形成A/O和A2/O的工艺环境,不仅可达到去除BOD、SS的目的。而且可达到生物脱氮除磷的目的。

(2)革新的SBR工艺

SBR法从问世以来,已经发展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用技术之一。其变种也有十几种之多,如UNITANK工艺、TCBS工艺、MSBR工艺等。革新的SBR工艺在城市污水应用中的重点是尽可能降低基建和运行费用,简化操作过程,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从工业废水的单独分散处理转为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 虽然发达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已经转向微量有毒有机物,致力于受污染水体水质功能的恢复,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控制对象仍然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氮磷营养物,遏制水污染和水质富营养化不断加剧的趋势仍然是艰巨的任务。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加强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依然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最主要途径。

(4)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化 生态型城市 绿地建设

【分类号】:S68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为过量排放温室气体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也开始重视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控制。要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给大气及水系造成严重污染这一问题,首要就是做好城市的绿地建设。

一、保证绿化率达标

按国家建设部的规定,城市绿化覆盖率到2000年应不少于30%,到2010年应不少于35%。

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1995年,全国640座城市共有园林绿地67.83万hm2,平均每个城市拥有园林绿地约1060hm2,而到了1996年,我国的城市已增加至666个,城市总园林绿地却只为66.51万hm2,比1995年锐减了13190hm2,城市平均拥有量也下降至998.7hm2,1993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为34.9hm2,经过两年的建设,至1995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也仅为36.7hm2;而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该指标却只为35.2hm2,比1995年下降了1.5hm2;换句话说,从1993年至1996年4年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仅增加了0.3hm2。又据建设部统计,1991年底,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1m2,到1992年,全国城市公共绿地减少了约1300hm2,人均占有面积亦下降到3.9m2,到1996年底该指标定格在5.29m2,也就是说,6年中,这一指标仅上升了1.19m2,进一步说,照此速度发展,且不说与世界上的园林城市相比,就是要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的:“到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左右”的目标也是十分困难的。从近十年的情况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呈现出忽涨忽落、徘徊不前的状况,前景的确不能令人乐观;而1996年底这方面数字的回落更使人忧心忡忡。况且,现实比数字反映出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是全国城市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况,如1995年末,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共绿地超过7m2的城市仅有1l个;二是不少城市看上去还过得去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市郊的大片林木用地来体现的,在郊区、新区增加绿地的同时,却伴随着市区内公共绿地的大量减少。

二、绿地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绿化建设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

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

(1)能吸碳制氧。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

(2)能吸滞粉尘。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林木树冠茂密,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另外有些树的树叶表面粗糙,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油脂或黏液,能吸收空气中的大量飘尘,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会大大降低。

(3)能杀死细菌。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4)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当太阳照射到树冠上时,有35%~75%的太阳热量被吸收,从而使森林中的温度比地面的温度低十几度,同时,树林中的叶片又蒸腾出大量的水份。

(5)能消减噪音。城市街道种树,如快车道上的汽车噪音,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

2.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削减疲劳的功能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人们在被钢筋水泥禁固的居住环境中生活,感觉压抑,易产生疲劳,再加上现在人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中又缺乏自然美,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而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人们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3、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大大的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通过公园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质,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于体外,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

三、绿地建设的绿化效益

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1、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

绿色环境有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污染物、杀菌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作用。

2、绿化建设加快了旧城改造进程

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众多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中。受到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煤气困扰的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生态环境,对政府、对市民来说是""双赢""的好事。

3、改善绿地的雨洪管理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及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导致灾害性城市暴雨事件频发,由此带来的城市暴雨内涝和溢流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杭州,2007年导致大面积积水、令41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10亿的台风“罗莎”,至今仍让市民记忆犹新。2012年,杭州已先后在6月和8月遭遇暴雨袭击,频发内涝积水,引发较大损失。严重的内涝让网民“到西湖边看海”的调侃引发无数共鸣。2013年6月19日夜到20日早晨,成都遭遇雷雨袭击,导致城区部分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积水,再现“看海”场景。

残酷的现状要求城市非工程开阔地表100%可渗水透绿,屋顶和立面绿化,绿地兼有湿地功能,湿地兼有生态给排水功能,社区内生态服务面积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3倍。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必要性,路径

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内涵

培育壮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振兴,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佩鲁(1955)从技术创新与示范效应、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在此基础上,布代维尔(1955,1972)又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增长极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并尤其强调推动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项目管理论文,缪尔达尔(G.Myrdal)、赫尔希曼(A.0.Hirschman)等经济学家对增长极理论都进行了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论文怎么写。在繁荣区域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演变,现有的相关理论在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之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借鉴等方面,出现了欠缺。基于此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当前形势下,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综合考虑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则是依托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作为本课题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增长极,它主要指: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它以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聚集水平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等为基本特征;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瞩目于城市内生增长潜力的培育。它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利用外资的平台、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加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桥头堡。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以此来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崛起的支点,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2009年,是我国区域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始,接连有近20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具体规划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上述这些规划,在地区分布上,遍布了全国的东、中、西、东北等各大区域板块;在产业发展格局上,着眼于产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着眼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事实上项目管理论文,这一系列规划,无论是基于产业发展,还是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其实施进程以及预期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这一区域发展平台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打造新兴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集聚区域力量,改变产业同构性严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恶性循环,摒弃各自为政、盲目发展、“诸侯割据”的区域混战局面,提高产业实力与区域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实体支撑。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新型性”与“战略性”决定了其主导产业需要摒弃过去“三高四低”——高资源消耗度、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要素回报率、低竞争力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转为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以关键核心产业的发展为载体,以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结合为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布局的科学统筹规划、产业链的延伸、主导产业的增长、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实力的增强,发展壮大一系列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推进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以此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进而在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金融、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可以得到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在区域增长极的新型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的同时,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论文怎么写。

2,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行政区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味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的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区域经济的数字增长以过度占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和环境损害为代价,众多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盲目开发现象,致使资源更加匮乏项目管理论文,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目前由于过度开采、粗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正面临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诸多难题,就是有力的证明。同时在区域体内部,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县与县之间都存在着“诸侯割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既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也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综合承载能力的掣肘。

而培育发展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以创新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类别的城镇、产业园区、经济协作区为载体,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繁荣、经济活动联系的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的日益增强为媒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推进的破除行政区划壁垒,提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和对内、对外的开放度,强化科技与创新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而有效弥补现有行政区规划的不足,以差异化、互补化、协作化的竞合发展,破解诸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分工与合作度低、基础设施共享度差、资源等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不足、环境保护协作度弱,等难题,弱化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导致的投入产出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以区域发展的新型化、战略化以及科学化发展路径模式,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3,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

无论是佩鲁,还是布代维尔,亦或其他的经济学者,在增长极相关理论中,都瞩目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强调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事业、公共事业,给予的关注度较少。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经济的增长,对于社会事业、环保事业等公共事业则重视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项目管理论文,它既着眼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着眼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着眼于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城市实力的提高,也着眼于城乡之间统筹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区域物质文明的建设,也着眼于精神文明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总之,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是一个融合了城市竞争力、产业支撑力、城乡统筹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等多元因素的有机体系。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快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县域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扩大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形成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彰显地域民俗风情,突出城市发展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增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此外,也有利于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完善生态涵养,保障生态安全,通过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治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三大体系的良性循环,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力。

总之,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加快建设发达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发展的建议

正是基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快其发展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日益变幻复杂的形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唯GDP是上”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发展历史阶段项目管理论文,受财政预算、产业成长历程、治理成本等因素约束,财政收入、税收等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些指标还会出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一定辖区的者,二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政绩考核压力又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主体者,还面临着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竞争博弈关系。积累足够政治资本的愿望,竞争的压力、政治晋升的动力以及实现增长的执行力,这些都强化了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辖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与行为的期限性、时效性和功利性论文怎么写。而这些政策和行为与培育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政策和行为并非总是呈一致性,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呈现相逆性,从而不利于城市战略性增长极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研发进程,推动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科技驱动型转变。而这是件耗时、耗财、耗力、风险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一届政府任期最多只有五年,地方政府官员作为“理性人”,不会去从事“自己耕耘,他人收获”的行为。这是直接导致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创新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再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需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等特征的主导产业。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见效缓慢;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控的调整。在“退与控”的过程中就会有财政的损失、就业的下降。在“指标决定政绩”、“提拔干部看数字”的习惯思维影响下,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退”、甘心“控”的积极性,也缺乏积极“进”、尽心“保”的主动性。因此,在过多突出城市经济运行的规模,而忽略城市运行的内涵与质量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构建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迫在眉睫。

鉴于此,就需要改革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地方年度国内增加值和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和增长幅度、吸引内外资额和增长幅度、外贸出口完成额和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刚性指标的过度重视,建立并完善科学、客观、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例如,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既要看GDP和增速等经济指标,也要看城镇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附加值、投入产出回报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成果、品牌数量、集群效益、市场秩序、环境保护力度、企业污染度、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等反映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指标。并且还要“善于用全面、历史、客观的眼光评价政府的工作成果。不仅要肯定政府的“显绩”,也要考察政府的“潜绩”。评估政府工作得失,不仅要观察当前的效益,也要分析长远的影响……淡化预期性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树立正确航标。”[②]从而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营造宽松、宽容、宽广的发展环境。

2,调整产业结构项目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产业基础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要以内生型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渐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内容。过去那种粗放的、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率、低产业附加值的外延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对当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凸显。例如:过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与原材料,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压力,使得城市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就业量的增加,也制约着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产能的过剩与消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旧有经济发展方式和落后产业结构的冲击。因此,旧有的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合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需要论文怎么写。这就使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调整,积极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投入的创新驱动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

鉴于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各种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比较优势为后发优势,变专项优势为综合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以创新引领产业链升级,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端附加值环节,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来推动园区经济、集群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行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还要扩大居民消费,突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缩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总之,要以科学化、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集约化、内生化、社会化为指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基础。

3,破除行政壁垒,创新城市之间的合作体制与机制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其他城市的协调与合作。然而,在我国项目管理论文,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京津冀都市圈,亦或其他区域板块内,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导致的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都非常突出。各个行政体都保持着自身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既导致了区域合作机制的缺乏和产业分工的不明晰,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流通不畅和能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有些省区之间原本具有优越的分工互补基础,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过度的竞争,低度的合作,不仅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两败俱伤”。

鉴于此,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要破除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细化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各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调与整合,逐步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商品要素市场。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地方政府的资源分配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相关的利益统筹分配体系,解决好合作中增长的GDP分享、财政分配、投资分担等重大问题。以开放的区域运行环境,一体化的产业运行体系,日益密切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来搭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佩鲁,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N],《经济学季刊》,1950(1)

第6篇

关键词:导识元素;视觉美;人文;发展

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高速期,城市不断扩大,常住居民的日益增多和私家车的普及,与城市原有的规划产生诸多不和谐,特别是交通方面,更是面对巨大的挑战。城市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当今每个城市的问题,如何在拥挤的交通状况下,人车有序的分流,并快捷的到达目的地,是检验城市视觉导识优良标准之一。城市导识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标示方向、标注区域的图形符号;第二部分是图形符号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然而,大多数城市的视觉导识并不完善,行政和交通方面的导识相对较好,商业、文化艺术及公共设施的导识相对较弱。甚至在某些区域,导识系统根本不存在,与城市快速发展很不协调。这说明人们对城市导识设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现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导致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没有体现出来。

1 视觉导识元素的特征

图形符号、文字意指和色彩引导是视觉导识的基本元素,组成独立视觉导识后如何传达所要指示的信息,并兼有视觉美的体现,是我们展现城市独特文化的重要手段。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完形的趋向规律和特点,为图形符号的设计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图形符号的结构和重组,以及比例、对比、节奏等在图形符号的设计中都有广泛应用。图形符号是最直观的视觉引导,设计者在设计这些导识符号时,虽展示了部分图形,但人们在注视时会自然而然的阅读出所意指的信息,具有了趣味性和文化性。很重要的一点是格式塔理论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满了视觉的美感。其次,导识所承载的信息与要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也就是导识展现的内容和形式与其传达的意图相一致、视觉的引导有效。文字是导识中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元素。作为导识中的文字,除了本身在造型上的变化外,通过艺术处理过的文字,更加具有装饰性,更能体现文字的造字方法。文字的再造,不仅是结构上的变化,而且是对内在含义的进一步表达,使得文字向图案的演变越来越明显。因为文字除了具有准确的表达信息外,还具有逻辑性、可读性和直接性,所以在导识设计中文字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在视觉导识中起到引导作用。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色彩的影响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经过设计的色彩,在视觉导识中会成为图形符号和文字的有力补充。再者,通过相同的色彩可以把特定范围内的同类事物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常见的地铁线路和BRT线路,就是通过色彩进行线路的划分,把A线路及站点用某个固定的颜色与B线路的颜色进行视觉上的划分。可以使我们快速、便捷的找到目的地。所以,用色彩作为辅助的导识能起到快捷有效的引导作用。

2 视觉导识元素体现视觉美

视觉元素有序编排蕴含着视觉美。视觉元素的完整展现,明确指示其功能,使受众便捷的接受信息。城市良好的导识系统,既满足城市的运转能力,又提高了人们高效有序的生活;良好的导识系统,帮助人们有效的进行位置查寻和快捷的交通工具换乘以及快速了解城市和融入城市;城市良好的导识系统,不仅仅是城市功能的体现,更是城市精神的体现,以及城市为大众服务的体现。城市导识系统根据其空间功能性,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公共交通导识,包含机场、火车站、地铁站、高速路、高铁、城市道路等。第二层次是公共环境导识。第三层是大型盛会导识。[1]

公共交通导向系统严格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导识制作标准,字体大多采用庄重醒目的黑体,色彩以蓝、绿为主,辅以黑、白等色,没有或很少有辅助图形。这类导识有固定的规格和制作要求,公共交通导识主要是引导人或车流,应用最简洁的文字和色彩吸引人们注意,从而导致交通的顺畅,故艺术性的装饰或艺术的表现手法显得多余和混乱。公共环境导识以商业中心(购物中心、商业街、餐饮区等)、文化中心(博物馆/院、美术馆、展览中心等)、城市公共设施(医院、学校、公园等)为主。这类导识带有很强的文化展示性,所以在设计上艺术的处理手法可以加强。以河南博物院的导识系统为例,其标识具有很强的识别度,标识模仿河南博物院主题馆的建筑外形。色彩运用了沉稳、内敛、厚重的暗红色和代表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金色。上面的三角形与下面的三角形重叠区域的圆形“”寓意中国古语的“天圆地方”。[2]这一标识既体现出地标性建筑的特色,又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比例的大小完美和谐,圆方的组合矛盾统一,把图形的形式美完全的表现出来。色彩的运用表现中原的文脉血气相通,是历史的沉淀和凝聚。文字采用传统的书法体,民族的气息代代传承。整个导识系统时既展示了导识的引导性,又把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彰显了形态组合的形式美,与其他公共环境区分开来。大型盛会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又是短时间内大量游客的聚集地,这类导识系统首先具备良好的导向性,其次满足盛会的主题文化,所以大型盛会的导向设计要求特别高,对文字、图形符号、色彩都有较强的设计要求,以便满足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层次和观念的人的需求。而且这些标识是限定在特定区域内,在设计上又有了相对自由的设计空间,更能体现文化和设计的创意。且依据盛会的主题,在图形符号、色彩和文字上的创作通过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应用于系统,融入到整个景观中,可引起视觉上的吸引,从而表现出一种和谐美。虽然现代城市建筑的“大同”使得其逐渐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城市语言,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却隐藏在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城市独有的地理和人文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决策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要求设计师不仅关注城市的“住”,更应关注城市人们的需求。城市的视觉导向完善到一定程度,整座城市就变成了可读的人们的聚居区,通过可视符号就能了解城市的特色、文脉以及发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历史轨迹,利用视觉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出城市的不同的特征。例如南北方的城市在设计导向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图形符号上的异同,北方的粗狂和简洁、南方柔美和温婉的区分,同时借鉴民国以前城市建筑的风格,提取的这些元素充分融合到城市导向设计中,甚至可以把当地的特产、特色事物的质、形、色等元素运用到城市视觉符号中。又如生产玉闻名的南阳,在城市导识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南阳玉的质地和颜色作为基础元素,通过再设计运用到城市视觉导识中,从而形成了独特导识的视觉美。所以,城市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大量可用的设计素材,只要认真思考、观察城市,就能找出适合城市的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语言。城市导识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硬件条件,是衡量城市文化的标尺,是决定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高速发展中的城市,需要系统的、先进的城市导向系统与之匹配,良好的城市导识对推动城市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好的导识便于人们了解、接受和融入城市,这些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也表明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性、包容性的城市,从而彰显出城市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章莉莉,公共导向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大河报,《国家宝藏》重新上阵,200711.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园林景观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

城市绿化是指“人们运用栽培植物的手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它包括城市绿地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植被的维护”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1、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污染

(1)能吸碳制氧。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工业燃料消耗的氧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都需要植物来吸收。

(2)能吸滞粉尘。树木能阻挡和过滤粉尘,是天然的吸尘器。林木树冠茂密,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当含尘量很大的气流通过树林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颗粒较大的粉尘迅速下降。

(3)能杀死细菌。据调查,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比绿化区多7倍以上。原因之一就是有些植物能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由粉尘带来的各种病原菌。

(4)能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当太阳照射到树冠上时,有35%~75%的太阳热量被吸收,从而使森林中的温度比地面的温度低十几度,同时,树林中的叶片又蒸腾出大量的水份。

(5)能消减噪音。城市街道种树,如快车道上的汽车噪音,在穿过12m宽的悬铃木树冠到达其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的空地相比,噪音的减弱量大于3~5dB。

2、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增加艺术效果,削减疲劳的功能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人们在被钢筋水泥禁固的居住环境中生活,感觉压抑,易产生疲劳,再加上现在人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活中又缺乏自然美,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而园林绿化的好坏对城市面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花草树木的装饰,整个城市就不会有生气。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使现代建筑更具有田园风光更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进入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人们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3、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美化净化环境,还能大大的发展旅游业,促进国内,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城市经济收入;通过公园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提高游人及市民素质,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于体外,同时也能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

4、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

城市绿化不仅是增加绿地面积,还应该对城市具有较强的美化效果,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所在。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因此,园林绿化、美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4.1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

绿色环境有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污染物、杀菌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作用。

4.2绿化建设加快了旧城改造进程

园林工程的综合效益,最显著的是由其公益性特性所产生的绿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绿化建设的成效来看,得益最大的是生态环境日益优化的城市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广大市民,同时,由绿化建设带动起来的旧城改造、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绿化环 境的改善对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我国城市投资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1、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突出各区的独立性。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城乡一体,共同发展。

2、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3、作好绿化养护的保障工作

现行的养护操作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拔草、修剪、浇水、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因此在抓好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

四、结语

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必然会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一个主要载体。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太注重节约土地、不太注重生态效益、不太注重园林绿化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向着力提高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强化生态效益与综合功能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有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助于促进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崔宝武,王艳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第8篇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9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重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56年费城通过“百分比法案”,来鼓励艺术家走出工作室到室外的公共空间中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使艺术的公共性得到演化,公共艺术由此开始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福利服务于公众。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公共艺术包括了在公共空间中设立的城市雕塑、壁画、景观艺术小品、公共艺术设施、雕塑性建筑以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艺术性活动等多种形式。城市文化是以城市为母体孕育出的文化形态,城市通过建设过程中汇聚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来促进人们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通过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来传播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公共艺术是城市的艺术,与城市有着紧密的关系,城市中的空间环境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公共艺术又是公众的艺术,与公众的权利紧密相连,公众在城市中得到生存、教育、治安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享受与审美趣味,并与之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肢体上的互动,也可以是精神上引发的思考与共鸣。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价值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公共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对城市文化的彰显价值上比较突出。将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应用,就好比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能够将当地的一些人文元素融入其中,能把一些历史名人雕塑以及活动场景雕塑等在公共艺术方面加以呈现,这就能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素材。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体现在能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激励上。在整个城市的氛围当中能形成对文化艺术的崇尚氛围,这就能有利于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公共艺术的科学利用下,就能对创作者艺术道路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激励作用。不仅如此,在公共艺术的价值方面,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氛围,这些价值体现对城市空间的良好发展就比较有利。

三、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现状

(一)经济发达城市

由于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城市公共艺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东部地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他们的城市整体规划和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城市环境较好,城市公共艺术也随着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了一定水平,而且与城市大众的生活融合度较高,丰富了人们的视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城市的建设中,因其自身存在的优势,无论是在城市景观还是城市公共艺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发展中城市

发展中城市和地区,因其经济能力有限,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一系列城市服务设施,如发展中城市郑州和武汉,在经济水平上和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公共艺术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相对较低,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程度与发达城市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这些地区的公共艺术存在雷同化较高、杂乱等问题。现阶段,郑州和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心城市,政府对其经济的扶持和政策优势,城市建设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好发展,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也会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肯定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相对落后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景观环境和公共设施也比较落后,公共艺术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更是寥寥无几,美化环境、愉悦心情以及陶冶情操这些公共艺术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承载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城市是在不断建设与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建设形成,也有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的形成,从而使得城市展现出其自身独有的气质。这种气质散布渗透于城市中的空间、环境、艺术等方面,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提醒着人们发生的过往故事。城市成长如人一般,也有它的记忆,但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旧城换新,使城市和生活在城市其中的我们逐渐忘却了它的记忆与曾经,一些诸如战争和灾难、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是我们发展向前的经验,值得被纪念和铭记。城市中纪念性雕塑和纪念碑的设立,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除了审美外,也具有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功能,使人们铭记发生过的事,认同城市的历史。

(二)彰显地域特色,塑造城市形象

地域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或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在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如何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成为许多城市建设者注重的问题。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它的地域特色,而公共艺术是表现城市特色和形象的重要视觉要素,选取代表城市或地域的文化符号,将这些符号通过设计转换成合理放置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中充满地域色彩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将人们对它的独特印象与对城市的认知联系起来,为所在的城市营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气质和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景德镇因为悠久的制瓷历史而被称为瓷都,在景德镇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也以“瓷”为主题,从城市中设立瓷文化背景表现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到以青花瓷为主要元素的道路灯柱,都反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自己的瓷都名片。

(三)凸显公众特质,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公共艺术无论放置于城市的哪个公共空间,都需要被公众所理解、看懂并且认同,才能使艺术做到与公众的交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不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艺术,而是需要以艺术的方式在文化上构建与公众的情感联系,才能获得公众的喜爱,体现出艺术的价值,公众市民也因为公共艺术而获得了平等享受艺术的权利。奥登伯格创作了大量的置于室外的公共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物品放大成为巨大的标识物,例如《樱桃勺子桥》等。在费城市政厅前放着他的作品《衣夹》,就像是玩笑一般以一个小物件夸张而又真实地呈现在城市空间中,让公众有不同的认知和观察角度去理解欣赏作品,表达了对美国人家庭生活的一种纪念。它是日常的也是富有情趣的,来源于日常生活属于城市文化,然后才属于艺术和审美。

(四)表达人性关怀

“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和陶冶人。”在设计中经常会提到“人性化”这个词,人性化也时常成为衡量一个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城市中的盲人道路建设、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孕座位等都在体现着人性化。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根据不同的人理解他们的差异性,营造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氛围,来表达这座城市传递出的善意和鼓励。华裔设计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从意义上超越了传统纪念碑注重对战争、历史事件的歌颂与纪念,而强调了对生命个体的关注。这座纪念碑被认为是一座在设计上简洁智慧、在观念表达上新颖别致、在内涵上丰富多维的公共艺术作品。简洁的碑体嵌入大地,黑色花岗岩的碑体上雕刻着5700多越战阵亡者的名字,抛光的黑色花岗岩映射着每一个前往参观哀悼者的身影。不管人们是否与战争有关,这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对纪念者情感的关切,都通过这件公共艺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人们。

(五)体现城市精神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理想以及城市精神的伴生物,也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外化显现。城市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的应用,能够在视觉审美的作用下对城市公众的联想以及想象进行唤起,也能让欣赏者的心灵得到慰藉以及震撼等。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不只是对美国民族的象征代表,还是城市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城市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城市特有的消费文化,在成熟化的公共艺术的应用上,对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良好树立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作用。

(六)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空间文化产生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公众间的一个重要沟通平台,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也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划分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装饰的作用。在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能充分注重多种类共同发展的原则。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时间比较晚,在公共艺术的种类上还较少,当前主要以雕塑以及壁画和浮雕等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对公共艺术的进一步传播发展有着一定限制,所以要能注重公共艺术的种类多样化。

(七)公众互动,情景融合

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应用,能和实际相结合,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在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不只从公共场所设计的角度出发,还能从文化性以及社会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建立起与公众的亲和力,达到情境融合的观赏价值目标。能让观众看到之后产生积极的以及愉快的心情,在心理以及情感上能够达到某种交流。对公共艺术的应用在互动性方面充分重视,也就是能让公众参与其中。公共艺术的设计不只是单一作者行为,是人以及人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找到个人的创新和观众的意愿相结合的点。在公众的参与方式是多方面的,在此现实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只是纯粹的观赏性公共艺术作品,而是要能够辅助完整环境以及形态进行构成的。在人流不息之处就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不同的公共艺术也会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

五、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与艺术品的结合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优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方面。

作者:尹伶俐 刘 涛 单位: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薇.浅析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之必要[J].艺术研究,2016,(03):8-9.

[2]朱航漪.公共小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3]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