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1 17:49: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韶关学院第十三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本科生职业素养教育探讨――以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前言

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据美国学者Lyle M Spencer的“素质冰山模型”理论,二者之比为1∶7。其中,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外显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内在的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超越学历之外的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关注,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短板”。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在实习单位以及用人企业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缺乏职业化素养训练,这也是许多“优秀”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屡遭失败的原因。

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高等院校的日益扩招,大大增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内相关研究基本可分四方面:第一,关于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模式研究,如石秀珠(2010)关于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邬婷婷等关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教学模式探索;黄正轴(2011)对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第二,关于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如张萍(2011)对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和张秀杰等认为提高职业素养是IT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第三,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和培养的研究,如刘新庚等(2010)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必要性、内容和拓展对策进行研究,以及杨婉基于企业文化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第四,关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机制改革探讨,如王石(2010)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初探,李永红(2011)对课程考核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思考。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提升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面很广泛,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管理者,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特点,但对就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

(二)提升职业素养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2006年一项关于《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8.5%的企业提出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明确要求,34.9%的企业提出了该方面的潜在要求。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应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重视职业素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完成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的通融,真正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共赢的创新素质教育。

(三)提升职业素养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身心素养的需要。身心素养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身体是开创事业的“本钱”,心理健康是职业生涯中百折不挠、事业兴旺的有力保障。未来职场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旅游行业高强度、快节奏,对择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素养,就要从乐观的个人品格、协作的团队精神、双赢的高尚情操等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学生,然后成为一名拥有开阔心胸、积极心态、坚韧意志、强凝聚力的旅游管理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

(一)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旅游行业,基本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提升的内容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基本服务口才。旅游服务的核心是 “令客人满意”,学生要学会通过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通过准确表达、良好沟通、积极协调等方式理顺旅游服务工作关系。

(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是跟职业取向和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旅游职业经理人,旅游职业经理人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而每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基层(即主管、领班、服务员、导游等)、中层(如部门经理)、高层(如总经理)。不管哪个方向哪个层级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除了专业技能外都需要的一种基本职业素养就是管理能力。对其他一些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术型职业经理人而言,可以通过技术弥补管理能力的不足,但旅游是几乎没有太多技术壁垒的服务行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培养起良好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跨团队管理等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比较容易地适应服务行业,从而脱颖而出,更快更好地到达管理岗,出色完成管理任务。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复合能力。复合能力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技能,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要求越来越高,横向上要求知识面要广,最好实现多种学科知识复合、多种专业技能复合、多种能力素质复合,总之学习能力要强;纵向上要求旅游管理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适应能力等都要强。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素养,就要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创造多种培养途径,努力提高其复合能力。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当代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创新实践能力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力量和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显性职业素养,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提高,需要创新能力;隐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态度、服务意识及职业作风等的培养,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强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提升。做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首先,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想品德提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人才观,自觉地在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加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坚持“双师双证”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韶关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有4名专任教师分别取得了国家中高级导游员、酒店部门经理、海外领队、国家会展员培训师、国家注册礼仪培训师等职业资格,今后应培养更多“双师双证”教师,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功底;第三,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参与旅游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的机会,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将自身的实践经验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

(二)建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大管理”理念,通过融合和创新训练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方面。软件环境的构建要求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加大实操教学投入,通过引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新训练、企业考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激发联想,引发灵感,在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硬件环境的构建体现为注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与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及部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则。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课程考核机制改革。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目前基本是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每门课程必须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3∶7或4∶6比例等,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太适合。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成绩,认真设计开卷考试、小组作业、实践操作、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考试方法与考核指标。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考核内容应根据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充分考虑,可以相应设立个人学习项目成绩、小组学习项目成绩、课堂表现成绩、考勤纪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五个方面,根据课程不同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强化了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的自我养成,有助于优秀职业习惯和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通过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提升学生“企业文化”意识。校内学生活动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渠道。学生活动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每年都有各种技能比赛和学生会活动,注重“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也应注重“校企文化共建”,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引入旅游企业赞助或者企业冠名,融入企业的理念,融合企业的设计、管理和文化宣传,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企业文化。此外,通过邀请杰出校友、业内知名企业家到学院开展讲座、座谈会,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向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展现真实、感性、鲜活的成才事迹和企业故事,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成长成才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相关的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

(五)通过课堂内外训练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包括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和团队管理等。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可以通过新生教育、职业规划、课程设计、技能比赛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认识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如何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培养时间管理的能力,通过模拟训练,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制定清晰的学习计划,进一步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这对今后能否很好地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最后,要学会团队管理,主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为团队制定阶段性目标、搭配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通过制度的制定及人文关怀等方式培养团队成员执行力等。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社团和宿舍、兴趣小组等小团队里来开展,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类比赛或完成旅游课程设计任务,还可以通过旅游营销策划、导游模拟操作、创新拓展训练等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高“职商”,为成为真正的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潜力和就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伍大勇.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邬婷婷,沈逸君,王芳.基于旅游职业经理人素养训练的学生职业发展互助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4]黄正坤.中职“三维”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11.8.

[5]张萍.人文素养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1.8.

[6]张秀杰,张兴华.提高职业素养是走向IT行业的一把“利剑”[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10.1.

[7]刘新庚,刘邦捷,李超民.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代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

[8]杨婉,邬瑞斌,邓志锋.基于企业文化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2010.22.

第2篇

[摘要]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以期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所启迪。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第3篇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5]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0,(6).

第4篇

1.人才需求情况

56.3%的被调查单位表示近五年内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稳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这一发展背景下。这类单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进入难度较低的用人单位;而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事业单位等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较低。

2.人才经验、经历要求

83.2%的用人单位表示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一线企业的顶岗实习情况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3.资格证书的要求

由于用人单位的性质不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但除旅游饭店类企业外,75.2%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51%的用人单位提出了外语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饭店类企业,希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其他类证书,例如领队资格证书、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酒店类资格证书并未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4.能力要求

本次调查共列举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等九项能力作为选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项能力的排序依次为:较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变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文字综合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他能力,可见专业知识仍然还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5.课程设置要求

本次调查选择了形象礼仪、导游业务、前厅客房服务、西餐与调酒、高尔夫操作技能、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会展服务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大学英语共15门课程作为选项,被调查对象可进行多项选择。根据用人单位性质的不同,在课程的选择上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形象礼仪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而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选择的并不多。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规划不容忽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订中,可将这部分内容适当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6.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缺乏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稳定性差、专业知识不扎实、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差、其他等七个选项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稳定性差两个问题尤其严重,占调查比重的63%,可见这是现阶段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用人单位面临的最大困扰。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结果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第7篇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人文教育的渗透不足充足,导致很多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就业率低并且流失率较高,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情况发现,目前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各个高校对于本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拥有自主决定权,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导致在课程设置时要兼顾旅游类、经济管理类两大课程,同时还要将人文、自然、地理、历史、心理、建筑、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课程教育中。现行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与教师资源不对等,为了顺利开展教学使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上设置单一,仅以管理、经济为主要的理论课程教育,且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当成一门系统学科来对待,部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对各方面人文知识的需求。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学年设置基本为3年,却基本沿用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使在校时间短理论学习不够充分,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拥有文化的厚度与宽度,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1.2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培养缺失。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它不仅是经济产业,也是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化产业,它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能力并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专业学习上只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求职能力的培养,忽视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知识的积累,缺乏专业意识。在求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倾向从事管理类的工作但能力不足,不愿在服务一线上工作,即使在工作中缺少奉献精神,做事急功近利,缺乏基本的职业理性和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中对旅游行业缺少了解,拥有知识面狭窄,这些阻碍了他们在旅游行业中的进一步发展。1.3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效果较差。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优秀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没有充足的师资储备,很多专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理论的学习,授课内容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无法对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给出专业意见。

2、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相关对策

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对改革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2.1优化课程结构,多角度实施人文教育活动。为了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必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门类,调整好主要课程和人文课程所占比例,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扩大学生选修课的选择余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式的学习。2.2增强人文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养的实际应用。从学校到老师,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改变教学观念,立足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观念,重视人文素养的实际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人文知识,提高感性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行业中的人文内涵。2.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加强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氛围。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程度对学生有很深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方面的培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动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同时加强校园建设,形成具有优秀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个性,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职业 课程建设 旅游管理 优化

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完成。本文通过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这一命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旅游行业主流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引入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职业文化,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工学结合的教材及课程资源,构建优化基于工作服务过程的课程体系,融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及要求分析

要坚持“能力源自岗位,课程服务能力”的理念,组成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旅游企业一线服务人员共同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旅游行业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及行业职业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

专业职业岗位要求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

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以及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外语能力培养,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专业教学文件和旅游行业部门颁布的职业标准,优化基于“旅游服务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旅游服务过程,即“营销(市场开发)――接待(生产准备)――导游和餐宿服务(生产)――处理突发事件(生产计划调整)――送客(生产结束)――售后服务(意见反馈)”等各环节的工作,服务过程即是生产过程,产品即是宾客满意的服务。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环节、课程评估等多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以旅游活动过程的典型生产或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标准安排教学内容,以典型产品、案例、项目为载体,按照旅游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从而促进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星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吴亚秋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第9篇

(一)概念界定。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

(二)特点。

(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

(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

(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

(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

(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

(1)家庭方面。

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

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2)学校方面。

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

(3)社会方面。

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

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

(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

(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

(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管理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

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

(2)社会方面。

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

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

(3)家庭方面。

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

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