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49: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力资源规范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山西佳途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2.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技术开发分公司,北京 100054)
摘 要:本文就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源规范化管理问题做出分析,并针对这些管理问题做出原因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D9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54-03
1.前言
上世纪80年代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萌芽企业在市场经济推出后逐渐壮大。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是最明显的特征。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运用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虽然民营企业在机制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现状却存在很大的漏洞。随着企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营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问题的纰漏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创始人”没有特别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现行的家族式管理有所冲突,许多客观原因都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因此,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2.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层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观念淡薄
在民营企业管理人看来,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就是单纯的劳动雇佣关系,员工付出劳动力,企业按照员工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来支付薪酬。这种看似公平合理的管理模式其实有很大的弊端,人文关怀的缺乏致使员工忠诚度的缺失,对企业没有归宿感,缺少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里,员工都不具备知情权,却要承担相应的岗位责任,不符合权、责、利相统一的工作原则。在管理层看来,员工不需要也不应该知晓太多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和情况,直接导致其工作目的性不强,工作效率低下;部分企业管理者还对员工有很高的期望,认为雇佣员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一旦出现业绩不达标的情况就直接开除员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会导致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管理目标都无法实现。
2.2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对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时,通常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不相匹配的状况。这些企业只有在因为人力资源而造成遭遇瓶颈期时,才会采取岗位招聘、员工培训等措施。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功利主义的经营思想,将人力看作是一种经营成本支出而不是经营资源,人才聘任后仅任用不培训,没有系统的人才开发和人才培训规划,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的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造成了阻碍,老旧的人才管理意识使得企业的人才开发能力仅停留在现有水平之上,无法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不能发掘出他们的潜能,极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3不科学的机构设置和专业资源管理者的匮乏
现展的需要让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薄弱的管理基础无法指引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定位,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能力缺失。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没有大型企业完善,并没有贯穿于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设定、岗位招聘、人才评测、入岗培训、职责激励、绩效考核、薪酬标准、劳资关系与社会保障等过程。原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只承担劳资福利和人事事务,而我国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人事管理职能逐渐向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靠拢。这种界定不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对员工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对整体士气有很大的影响,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在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中这种管理现象比较突出。
2.4家族管理模式的应用,致使用人机制出现漏洞
由于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家族管理模式的应用问题。不管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企业的内部员工,有很多都是企业人的家族成员或者亲眷。家族成员所掌握的资源较多,又不愿意与家族外员工进行分享,致使外来员工在企业中无法培养认同感,无法真真正正的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去,不利于企业队伍的管理和成长。
2.5有效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
基本薪酬加上提成工资是中小民营企业核算员工报酬所采用的计算方式,这种薪酬计算方式能够满足普通员工的收入期望,但是对于核心员工而言,这种薪酬计算方式并不公平。因为核心员工往往靠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并且需要这一份工作实现自我满足并突显自信自尊,简单的薪酬鼓励是仅仅不够的。除此以外,以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所完成的工作量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对员工绩效衡量的基础,而认定方式多以员工对领导命令的服从和执行,这些衡量标准表现为即使工作效率。由于现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不够完善,所以无法根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正对性强且全面的激励,职位晋升、增加薪酬和奖金数量是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但是这对于员工工作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潜能的发挥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不利于培养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2.6员工培训遭到忽视,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只用人而不育人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的人事管理现状,现实的实践型人才是中小民营企业最需要的,而且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急招即用,任用后就直接为企业建设添砖加瓦。短期行为在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持续性、系统性的培训机构并没有构建完善,所以在这些企业里,不培养只使用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因为受到运营资金规模和企业运转资金预留的限制,企业基本上不会考虑预留培训经费支出,员工培训的时间和场所更是无法保证。企业内的培训方式通常就是同岗位的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辅导,培训学习的内容也围绕本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中心,有些额外培训课程的开设可以等同于一种短期行为,没有什么实质效果可言。
2.7人事管理诚信意识薄弱
社会人士在对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肯定优先考虑招聘许诺条件较为优厚的企业和职位,有些中小型民营企业抓住了这种求职心理,开出的聘用条件优越,但是录用员工后就让他们做牛做马,当做奴隶般驱使,对员工的工作、生活疾苦毫不关心,剥夺了他们的基本人身自由,任意克扣他们的奖金和工资,不珍惜他们的劳动付出,多次承诺的奖励兑现得少,还在向员工一味地灌输“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3.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应采取的措施
3.1转变管理观念,解放思想
因为当前我国有许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了解并没到合规的要求层次,导致相关工作方式陈旧,认识管理工作的地位受不到应有的中重视。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已经迫在眉睫。对物管理向对人管理的转变是中小民营企业所强调的管理重点,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是顺应现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决策者应该对此提高重视,让员工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提升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度,让全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仅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而是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3.2“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坚持
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即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这样的管理原则中,人是企业内最具活力,以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工作的资源。中小民营企业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要清楚的意识到人力是可以为企业创造无限财富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以成本支出存在的,所以要将管理放在如何有效管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开发人才的工作重点上,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挖掘,让人力作用发挥得更大、更多,创造出更多的利益。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员工创造的利益,用“尊重”、“关心”替代“控制”,重视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争取留住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除此以外,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助于管理人和员工之间增进彼此了解,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和误会,减小阶层之间的距离,让企业内部形成和睦、友爱的交流环境,避免由于交流不及时而造成的管理滞后问题。只有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大好扎实的基础。
3.3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企业切实依据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确保是建立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之上的,人事部门期望能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岗位聘用合适数量和类型的员工。由于企业人力资源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存在着盲目用人、招人的管理问题,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让企业用人做到规范化、有序化。中小民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规划条件进行了解、设定时,还要注意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这是因为任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归根结底都是企业为自身未来发展的战略和目标需要所决定的。
3.4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全方位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包含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内容,系统性较强,民营企业要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强化完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1.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定可行性高、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够实现管理水平提高的初级目标,进一步体现出企业的经营宗旨和价值观。当下民营企业需要提上日程的工作有:一是以权、责、利统一的组织体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职能分工、职责的清楚划分和组织设计的合理化加以实现;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竞争机会的平等性要做到平台开放,内外人员都有权利和机会参与竞争;三是依法构建劳动用工制度。与聘任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尽量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保证员工的正常福利。2.激励机制的科学建立。就目前状况来看,员工工资薪酬和福利待遇的提高是中小民营企业构建科学激励机制跨出的第一步。因为基本的工资薪酬是员工的第一需求,任何人进入企业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的劳动获取等价的薪资报酬。除此以外,工资薪酬也是衡量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工资薪酬较高可以让企业员工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基本生活水平也得到保障。同时让员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企业管理人除了采取物质激励以外,还要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构建起一种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并在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建设完善,培养并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提高企业的聚合力。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增强员工的进取心和求胜欲,让员工对本身工作有认知感,在岗位上尽职尽责、付出贡献。
3.5重视企业员工培训,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生存并有所发展,企业就要对员工的培训有所重视,认定员工培训的投资性质,不是单单是一种成本支出。如果将企业比作一幢建筑,员工就是建筑构成的一砖一瓦,砖瓦的质量越好,建筑的规模和建设效果也越好,不管是使用寿命还是建筑外观,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中小民营企业有必要对员工培训提高重视,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和强度,建立起一个学习型企业组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实力。
3.6企业文化建设建设的加强
中小型企业通常以家族式发展为主,企业上层的文化程度没有硬性要求,几乎完全不了解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何物,因此对此没有过多关注。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具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企业员工的稳定性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认知而得以巩固。企业一系列的管理行为是体现本企业文化的一项渠道,像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化,内部分配相对性公平,人才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岗位保证的安全性等等,都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所提倡的价值观。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是企业文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让员工和企业之间构建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状态,让员工对所在企业产生依恋甚至是热爱之情。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制度的长期过程,只有完成了上述过程,才能让员工逐渐融入到工作思维和个人行动当中。对于员工来说,企业文化所营造的出色人文环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其他物质上的东西无法比拟的,企业文化宣扬了一种企业精神,打动了企业团体的内心,集体意识建立能让企业走得更快、更远。
3.7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要想建设壮大,全球竞争的介入是必须要考虑到的。细节决定成败是世界级竞争平台评判的标准,而人力资源正是中小民营企业组织在竞争中获取并维系优势的关键所在。针对性地调整、转移是适应多元化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通过企业调查发现,职业经理人的聘请是成效较好的一种管理举措。管理顾问会依据企业的现实状况提出对应的改革方法和建议,企业管理层也可以在经理人介入管理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管理知识,为其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打好基础。
4.总结
笔者认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引进是最重要的。管理执行期间,要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氛围,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经营目标能够更快实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从实际出发,主要就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的问题作出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期望能对各位读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岩.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探讨[J].昭乌达蒙族师专
【关键词】规范;指导;机制;创造力;聚变;重构;预见
0.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包括人力运用与人力发展等两个部份,其中相关的‘人’包括法人、非法人团体与自然人等,都受一定规范之指导、创造与预见等三大积极作用的羁束。
且资讯时代特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特色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表术――属于技术与制度面,后者是前者的底蕴――属于制度与思想面。
思想面强调创新、制度面强调法治、技术面强调高技术(high technology)。均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生活事实;就一定生活事实通常有其相关的‘规范(norm)’适用。其中能发生法律效果者,学说称为‘法律事实’。因此,取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立场来理解和实践‘规范’是有必要的。
1.规范的指导力机制
1.1典故的启示
韩非子有度篇:奉法者强,则强;奉法者弱,则弱。
韩非子有度篇: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商君书错法篇: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行赏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
张金鑫:规范是指网络成员所遵循的行动规则,它不仅对网络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也是其它网络成员判断某一网络成员行动方向的基本依据。
1.2如何建构规范的指导力机制
使相关者愿意依规范来操作行为,除了规范本身之设计外,还要仰赖许多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可概括为反应社会经济循环系统与掌握规范的活动空间等两个部份。
1.2.1反应社会经济循环系统
愿意依规范来操作行为的问题核心是:按规范办事有什麽好处;这个好处的空间通常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积极的自我实现。所以随著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规范与社会经济循环系统间体现了一种发展的对应关系。
首先依曹玉文观点:‘深层(即物质生)、中层(即人的生)和高层(即精神生),这三个层面构成社会的立体层面系统……可以相互渗透和影响。’其次依吴敬观点:‘建立起有利于高技术以及相关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因此社会经济的组成区块,在功能发展上具有互动性与循环性;此时‘规范’就像血液一样流动在社会经济循环系统之内,指导其间的联系运作,其主要作用有下列三点:维系社会经济循环系统的运作、促进或抑制社会经济循环系统的发展与增强或减弱社会经济循环系统之功能。
1.2.2掌握规范的活动空间
规范的活动空间是指由相关事项、制度、政策与规范之间生的联系关系。这个模型可设计,掌握规范活动空间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二点:
A.调节规范所占区间之大小,其变化在质与量上均有不同的意义。
a.在质的方面。
①规范所占区间变大的积极意义是愿意依法办事的程度愈高,但消极意义却是对规范抱著僵化的态度。
②规范所占区间变小的积极意义是取宽松的态度,而消极意义是代表了不依法办事。
b.在量的方面。
①规范所占区间变大的积极意义是有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可作据,而消极意义则是工作自由度降低。
②规范所占区间变小的积极意义是减少管制,而消极意义则是欠缺较完善的规范体系或无法可管。
B.规范所涉事项具有主动与被动两种性格。
a.主动性――系指行为人本于内心之意思而表现的行为,如雇员对企业的薪给请求。
b.被动性――系指行为人非本于内心之意思而表现的行为,如企业对雇员的培训计画。
由是可知,特定事项之主动与被动性通常是相对存在的,亦即一造是主动的,其相对人则是被动的;在这种情况时,一般是依靠制度或政策来予以调解。
依据前述,可将规范的指导力机制界定为使相关者愿意依规范来操作行为的制度性设计。若用法者能设计并活用这个机制,则对其用法活动必能减免许多阻碍。
2.规范的创造力机制
2.1典故的启示
黄日灿:唯有充分了解法律规范的脉络,才能配合高科技企业的快速脚步,并使高科技业活络法律人的想法与创意,让法律能协助高科技业成长发展。
商君书更法篇:三代不同札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法理学家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指出:法律确能为实现好的生活(good life)提供间接的指导性助力,盖法律可维系与创造一安全领域,这一制度性结构提供了工具和适当的环境,将人之创造力导向最有价值之目标、成为人发挥其潜能之依托。
2.2如何建构规范的创造力机制
规范的创造力机制较重视自我实现,因此企业需依赖规范来推动‘稳与变’的工作。‘稳’是指依据规范给予雇员一定保障而使其有意愿与能力来提高其创造力,这可以参照社会权体系作设计:‘变’是指活用规范俾使雇员有意愿与能力来提高其创造力,此时可以超序激活(supersequence actiration)机制为工具。
2.2.1塑造企业化的社会权体系
社会权系指:使任何人皆可获得合乎人性尊严之生存,而予以保障之所有权利的总称;按此意义,社会权规范体系可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工具。
这个体系对雇员而言,一方面是解决生存问题,一方面是协助自我实现;对企业创造力而言必会相应提高。所以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社会权体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一项重要课题。
2.2.2塑造超序激活机制
超序激活系指打破事物现状、打破其常规,而与外界产生资讯和能量交换。当这种输入量达到一定阈值(即临界点)时,就会产生新的有序化状态;其表术系企图改变现状。其方法包括聚变(fusion)与重构(rejoining)等两大类。
聚变:系将实现目的之可能要素,作功能性突破或本质性的变化;其表术系企图突破过去。
重构:系将事物原有的序列转变成新的序构;其表术系倾向未来。
因此超序激活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求变,而‘变’是诱发创造力的积极条件,适用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到数位资本主义。在实践方法上,可依据企业目标而决定使用那些规范、各规范的使用力度、各规范的使用顺序,以及决定修改或制定那些规范,俾达成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规范的创力机制可界定为使相关者得以因一定规范而激活其创造行为的制度性设计,若用法者能设计并活用这个机制,则有利于规范成为提高企业创造力的工具。
关键词:
一、目前油企运营模式下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的因素与规划方案
目前油企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生产前线和后线辅助人员),并由该三种人员人力资源规划数额汇总而成。三种人员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
一是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现代油企中管理人员的变动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与多种经营收入、利润以及设备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关系较为密切。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专业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与其他主要经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两个因素有较大关联。
三是技能操作人员中生产前线人员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专业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与其他主要经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生产前线人员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两个因素亦有较大的负相关关联。
后线辅助人员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后线辅助人员的变动情况与其他主要经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后线辅助人员主要与多种经营收入因素的关联性最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二、美国油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的薪酬管理
美国石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
1、市场化。美国实行任意的就业政策、拥有众多的猎头公司和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时起关键作用)。这就导致石油公司某些岗位需要员工时,既可以通过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规范而迅速的招聘也可以通过猎头公司迅速挖到合适的员工;在不需要某些员工时也做到毫不犹豫的予以解除劳动关系。
2、分工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石油公司每个员工的职责都做到尽可能的细化与明确,每个人都尽力成为该分工领域内的专家。专业化的分工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制度化的管理为员工的录用、考核、晋升、薪酬、奖金发放提供了科学的量化依据,减少了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内耗成本。在管理制度化的情况下,员工晋升的主要依据是业绩与能力,这使得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才能够及时的得到提升,而晋升渠道的畅通,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资排辈,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薪酬刚性化。分工的专业化带来了职务的多样化,石油公司员工的薪水只依靠其职务来确定。
三、我国目前油企的薪酬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的薪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纯粹货币形式的劳动报酬。广义全面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公司配车、消费补贴等等的可货币化的外在部分以及工作条件、公平性、工作氛围、发展机会、培训机会等方面的不可货币化的内在精神报酬。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全面薪酬,也即是现代企业中实际的薪酬概念。外在与内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也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最大的薪酬难题。
外在的可货币化的薪酬由于其特点,可通过市场竞争来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企业要能适时了解掌握市场上本行业内各种岗位的各种薪酬方式的平均水平,把握和控制自己公司的薪酬待遇水平在一个同行业较具竞争力的范围内,使公司薪酬水平在吸引人才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然而内在的激励是非货币化并难以量化的,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会反映在市场竞争之中,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了解,如培训机会、公司名望等。但还有一部分内容则完全要靠公司自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如公司文化、工作环境、公司内部公平性等等。现代企业面对整体的薪酬概念,要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
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我国现代油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发展和强化,薪酬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是全面薪酬制度:薪酬不是纯粹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薪酬管理产生偏差。
二是宽带型薪酬结构:宽带的薪酬结构可以说是为配合组织扁平化而量身定做,这种薪酬结构中工资的等级减少,而各种职位等级的工资之间可以交叉。
三是“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传统的、以等价交换为核心的员工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替代。
四是薪酬设计的差异化:薪酬设计的差异化是薪酬构成的差异化,其次是专门人员薪酬设计专门化。
五是有弹性、可选择的福利制度:即让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
六是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以团队为基础开展项目,强调团队内协作的工作方式越来越流行,与之相适应,应该针对团队设计专门的激励方案和薪酬计划。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仍然比较重视个人努力对企业的贡献,因此,薪酬制度的制定也仅偏重对个人的激励。
七是薪酬调查和薪酬信息受到重视:通过薪酬调查,企业可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掌握各种类型人才的价格行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薪酬策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力成本。我国现阶段很多企业对薪酬调查和信息重视程度还很不足。
四、加快我国油企薪酬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是合理借鉴国外油企薪酬管理先进理论,使薪酬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中得以运用和发展。在薪酬管理领域中,往往实务先与理论,推动理论不断发展。西方国家的薪酬管理实践比我国早,在很多领域研究得已比较成熟,而国内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尚处于理论方法的初步应用阶段,此外,我国在激励方面如关于动态激励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尚属空白,因此,要解决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激励问题,就要不断借鉴国外有关先进理论。每个激励理论都必须有合理和适应的基础,要分析不同理论使用环境的差异,权变地甄别激励方法,而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尽快把我国油企的实际与现代管理思想融合,运用先进的薪酬管理理念带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进步和提高。
二是建立和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 制。目前现代油企中,激励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都在积极探索突出激励的薪酬分配方式。但还存在约束不力现象,引发的主要后果为经营者违背委托人的利益目标。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应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减少各种形式的报酬,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抨击其不良行为,甚至解雇他们。企业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找到一种机制保证具有真正经营才能的人占据经营者岗位,使业绩与薪酬相匹配。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以薪酬管理作为突破带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经济效率。
三是采用灵活的薪酬结构,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劳动单一回报的薪酬早已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以对员工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薪酬管理所代替,这也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企业的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企业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办法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的原则上,目的就是通过加大工资中的激励成分,换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应是现代企业薪酬体系的原则和灵魂,素质较高、能力出众和想干一番事业的优秀员工将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企业,薪酬情况直接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肯定。
(1)公平、竞争、激励、经济、合法是员工和现代企业对薪酬体系的共同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薪酬得以运行的保证。(2)把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员工与企业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现代企业的员工与企业实际上就是一种共荣俱损的合作关系,企业好了,会提供给员工更好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员工的共同努力也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3)改以工作量测定为基础的付酬机制为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现代企业要求的不是单纯的工作量,而是工作中真正有效的部分,是对员工实际能力的衡量和通过个人能力的发挥为企业带来业绩的多少。无论是员工体现价值还是企业要求都要通过技能与实际业绩来体现,所以业绩和技能应该是唯的标准。(4)加大员工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使之超出正常工资数额;基本工资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会成为员工理所当然和习以为常的收入,这种习惯使得这部分工资欠缺竞争力,增加奖励和福利在整个薪酬中的比例,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5)使员工的基本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员工工资的浮动部分视其对企业效益贡献而定;这也是对基本薪酬竞争力不足的改善措施,还必须与有效的考核体系相结合。(6)改变传统的工作时间计量和管理方法,例如让员工自我监督,并以其自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报酬测量的部分依据,体现一种信任感。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充分的空间,在企业体制公平的情况下,这会大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7)加大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工资线差距,减少薪等。传统的薪酬体系的等级一般都有10甚至20个薪酬等级,而现代油企的薪酬体系应灵活设计5或者7个薪等。(8)工资标准在某一工资类别的不同等级中差距拉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间的差距更大,一般最高档与最低档相差一倍以上,范围增大和薪级增多,让每个员工都有广泛的提薪空间;(9)职务和工资等级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专业水平,随着技能水平上升,职位和工资也上升,实际上是加大了工资中知识技能的含量,鼓励员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10)将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能够更为灵活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得上级对有稳定突出业绩表现的下级员工可以拥有较大的加薪影响力,从而给予绩效优秀者以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有利于职位轮换,培育组织的跨职能成长和开发。
四是实行透明化薪酬制度。关于薪酬的支付方式到底应该公开还是透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但就实际应用而言,透明化也是内部公平性的体现,因为毕竟保密的薪酬制度使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而且,实行保密薪酬制的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得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刚制定的保密薪酬很快就变成透明的了。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作用,那就不如直接使用透明薪酬。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意之处,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是对薪酬内部公平性管理水平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做法:(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2)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3)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4)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5)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6)让员工了解自己并帮助其共同提高,获取更高的报酬。
参考文献:
[1]薛香鱼.浅谈加强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197-198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32-02
1 人才的选择
1.1 公司的权利
①审查权:在审查应聘者条件时,公司有权要求其提供能够证实其身份和能力的相关材料,并有权审查、核实其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部分材料的真实性不能现场、直接确认的,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或者向发证单位函调。为了在聘用前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人员的综合情况,通过向其原任职单位发员工背景调查函的形式,了解其在原单位的工作时间、岗位、职责描述、薪资水平、工作表现及业绩、人际关系、离职原因、给新单位的推荐或建议、有无竞业限制协议等。
②知情权:在公司审查应聘者条件的时候,公司有权知情其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关的个人材料,如必要的家庭、亲友状况、个人爱好、疾病史、应聘初衷和对岗位的认识、离开原工作的原因等。对于与应聘岗位、工作相关的信息,应聘者应积极答复,不应将此视为侵犯个人隐私。
1.2 公司的义务
公司对应聘人员须详细告知其应聘岗位的状况及职责描述,如需经常加班、出差等需要事先与其进行沟通,并最好采集其书面的意向。离职员工重返公司的,公司需要向其强调其连续工龄、本企业工龄是否连续计算等政策。
1.3 应聘人的权利
应聘人员有权要求招聘单位提供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在聘用的时候有权了解招聘单位与招聘、聘用相关的基本信息。
1.4 应聘人的义务
应聘人在应聘和被聘用时,必须毫不隐瞒其身份、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保证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提供虚假信息和材料经查证,应聘人应承担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一切损失。
2 培 训
2.1 公司的权利
①评价权和考核权:对于培训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公司有权根据被培训人的表现和绩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决定岗位配置及岗位内容的变更与否。②培训协议的签订权:公司有权与被培训人就培训内容、期限及服务期等方面签订培训协议。
2.2 公司的义务
①培训应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公司在制定岗位培训计划的同时,必须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的内容必须科学、务实,避免不必要地、盲目地进行。②培训的事先告知和征求意见:培训必须事先告知被培训人,将培训计划事先通知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从而给被培训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2.3 被培训人的权利
①选择决定权:被培训人有权根据公司的培训计划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决定参加培训的内容,有权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并最终决定是否参加培训。②服务期的约定权:在培训之前与培训人签订培训协议时,对约定培训后延长的服务期有权做出单方的意思表示。
2.4 被培训人的义务
①尽力达到培训效果:被培训人需按照培训人的培训计划尽力参与培训,并尽力达到培训效果,取得较好的培训成绩。②根据培训协议约定的服务期,积极将培训所学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中,在服务期内尽力履行应尽义务,同时违约时承担违约责任。
3 考 核
3.1 考核人的权利
3.1.1 根据考核制度规定和权限行使考核权
考核人有权根据公司关于考核制度的规定和权限,发挥主观能动性,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被考核人行使考核权限,进行行之有效的考核。
3.1.2 考核结果的执行力
考核结果一经合法程序产生即具有相应的效力,被考核人和相关部门、人员须尽力执行,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最终效力和落到实处。
3.2 考核人的义务
①严格按照考核制度和权限进行考核:考核人在行使考核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考核制度和考核权限的约束,不能超越权限或是滥用权限,且必须按照考核制度规定的流程进行双向的、全面的考量,从而避免由此造成考核结果的不真实。②考核应公正、公平地进行:考核人须尽力保障考核结果的公信力和说服力,确保不偏不倚。
3.3 被考核人的权利
①对考核结果的认可权:对考核结果及整个考核过程,被考核人有权要求公开并进行监督,对考核的结果有权加以认可,非经被考核人认可的考核结果即为单方面的、无效的,不能作为进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依据。②对考核结果的抗辩权:被考核人认为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绩效,可以按照考核的流程及申诉的渠道行使抗辩权,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申诉的理由和能够证明自己理由的材料。
3.3 被考核人的义务
①接受考核:被考核人须配合考核的进行,将实际工作业绩真实、完整地展现,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②接受由于考核结果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公司各项劳动用工制度、奖惩及培训制度与绩效考核密切联系,由于考核结果造成的关于劳动合同期限、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的调整,被考核人须一并承担。
4 用 人
4.1 用人单位的权利
①选择权:用人单位在明确岗位要求的情况下,有权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选择合适的人才,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选择岗位的数量和设置。同时,用人单位也有权对不符合岗位要求和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员进行重新选择。②管理权:在双方确立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有权对相应的岗位和人员通过依法制订公司规章制度,科学设计公司发展机制等手段进行管理,合法、充分地行使劳动用工自,对劳动关系实施相应的控制和调节。
4.2 用人单位的义务
①依法管理的义务:用人单位实施管理的手段、程序等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的强制性规定。②依法承担法定义务的义务: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后,用人单位需要承担国家规定的强制性义务,如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依法保障员工安全生产环境、休息休假、获得报酬等一系列义务。
4.3 受聘人的权利
①平等就业权:受聘人在符合岗位条件及职责要求的情况下具有平等就业的权利。②选择岗位的权利:受聘人在用人单位为其提供了岗位选择的情况下,有权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等个人状况选择岗位。③获得报酬权:受聘人在提供相应劳务的同时,有权获得与其所提供劳务等价的报酬。④安全受保护权:受聘人有权受到与其岗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保护,并得到提供劳务期间避免受到伤害的保护。⑤休息权:受聘人在提供相应劳务的同时,有权根据法律规定及公司制度获得相应休息的权利。⑥获得社会保险权:受聘人与公司确立劳动关系并向其提供劳务后有权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险,以保证其生活及发展。⑦非法定情由不失去劳动机会权:受聘人在正常劳动期间,如果不存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由,应受到不失去劳动机会的保护。
4.4 受聘人的义务
①提供劳务的义务:受聘人应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及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忠实、勤勉地提供劳务,创造最佳业绩。②遵守制度、服从管理的义务:受聘人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需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公司的正常管理,保障公司正常生产、发展的需要。③保密义务:在关键的技术、销售、财务、管理等岗位上工作的受聘人,对于其岗位上接触到的尚在保密期的用人单位的相关保密信息、技术或商业秘密等,承担保密的义务,无论其在职或是已经离职。
5 留 人
5.1 公司的权利
5.1.1 选择激励方案、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的权利
公司应根据发展需要和生产实际,选择适合的激励方案,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5.1.2 根据员工业绩确定适用何种激励、如何激励的权利
公司有权根据员工的能力、业绩对其进行选择、适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并有权进行相应的调整。
5.2 公司的义务
①保证员工最低收入和基本福利。公司必须依法保障员工的最低收入和最基本的保险福利待遇,以作为其基本生活的保障。②公司在设计留人机制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强制性规定,并遵循科学的定薪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
5.3 员工的权利
①有权要求获得与其业绩相适应的待遇和福利:员工在留人机制中并非被动,而是平等协商的一方主体。员工有权根据公司制度及双方约定要求与其所提供劳务、所创造业绩相适应的待遇。②非法定事由和平等约定,福利待遇保持相对稳定的权利:员工的待遇一经确定,即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应写入双方书面约定的劳动合同中,员工有权在除法律规定的事由和平等约定外,维护自己相关待遇的稳定,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保障。
5.4 员工的义务
①接受公司的管理:员工在确立劳动关系、接受公司的有关制度设计后,必须接受公司的日常管理,服从公司按业绩进行的正常分配。②提供与激励相适应的劳务:员工必须积极、勤勉地向公司提供与其所受激励相适应的劳务,保证业绩的稳定和不断上升。
6 结 语
当然,现代企业管理手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彩。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律保障,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规律可循的。随着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日益多元化,企业管理的法律保障势必需要继续加强,从而促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以适应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立平.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劳动用工管理;市场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应依法完善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体制,规范劳动用工人力资源关系,加强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有效化解用工矛盾,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避用工风险,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劳动用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业绩,从而促进企业在现行经济体制下,能够稳步持续地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1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能减少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制约,受到经济增长承担主体的影响。在企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处于被利用地位,一切自然资源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创造和引导,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进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能保证企业细化分工,明确各个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达到最优化劳动力分工的目的。在人力资源分配过程中,能通过细致的分工,将企业生产能力和工作者最高生产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效益。
2劳动用工管理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相关法律的逐步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想要实现科学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遵纪守法、自我监督,创立优秀的劳动用工环境,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降低劳动用工成本。企业实行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管理手段,使得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复杂化。劳动用工越复杂劳动责任也越多样化,长期以往,令企业发展陷入风险而不自知。因此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刻不容缓。
3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具体措施
3.1依法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
随着《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一定要尽快调整适应并做好过渡,要充分运用《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于企业的权力,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劳动规章制度。
(1)充分发挥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依据法律所建立的劳动规章制度,就是将法律作用延伸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从而使企业管理得到法律的保障。这既是健全劳动合同的基础工作和内容,也是奖惩员工的主要依据。(2)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体系化。要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符的一定要及时废除和修改,使其始终与法律法规保持相一致,维护企业的守法诚信形象;对那些不起作用的劳动制度要进行完善和修订。(3)制订劳动规章制度时需注意的问题。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理规范,具有可管理性。企业在建立劳动规章制度时,一定要结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做到内容合法性、条款明细化、规范标准化、责任明确化。对于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制度一定要平等协商,对于员工提出的各种意见也要充分吸取,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后再进行修改、完善。
3.2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1)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结合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企业应当详细解读劳动合同的管理章程,从而深度规范劳动合同的管理内容。合同内容应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报酬、劳动条件等相关条款,保证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学会合理地保护企业切身利益。(2)规避劳动用工风险。整合企业用工的详细情况,完善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对于屡次考核都未能通过的劳动者,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及合理的企业制度对其进行调整乃至解除诙合同。按照相关条款,在劳动者劳动合同到期时,应及时终止或续签合同,管理过程中保证相关材料的准确性和齐备性,可以有效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3.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供良好的用工环境和生活环境,制订长远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员工全面发展的渠道。全面详细地了解员工所需,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切实考虑员工自身利益;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而促使员工克尽职守,全力完成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与企业得以全面和共同发展。
(2)加强企业员工培训,重点培养企业中工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并委以重任。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即是提高员工的素质素养。实行老员工带新员工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第一,通过实行岗位技术培训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二,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管理的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以及多样化技能型的员工。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使企业更加富有活力。要进行全面的激励,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要在满足其低层次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自信心,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
(4)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与开发是现代企业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工作。企业要从本质上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以及重要性;要从战略高度认真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全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及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应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采取有针对性地绩效管理模式,建立有战略性地成长发展目标,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薪酬分配机制,不仅要高度重视物质激励,还要同时关注精神激励,优化企业人才架构,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机制。
关键词:医院;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
医院档案作为医院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对医院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文档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新内容及新要求,加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医院档案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任务。
一、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医院的运行过程中,有些单位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管理不能够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把档案工作简单的看成是各种数据的简单搜集和保存,没有把档案工作和医疗工作同步起来。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还没有真正转变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文档管理层面,忽视了对各种电子视频文件、学术资料、典型医疗视频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不利于医院档案的丰富,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电子档案容易缺失破坏
源于电子档案的数字化特征,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出现缺失或者破坏的问题。首先,档案的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有些电子档案材料是由多个科室进行保管,缺乏规范和统一的管理,很容易出现电子档案损坏和丢失现象,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病毒防范等问题凸显,如果不能够有效保障计算机的安全,电子文档就会面临被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危险;再次,由于电子文档信息修改的不可识别性和信息载体的分离性,电子档案的原始记录内容和形式就不复存在,不利于对医院档案的追溯。
(三)电子档案管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
近年来,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电子档案变的非常普遍。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它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印稿和草稿的区别,也没有副本和正本的差异,文件和档案之间很难有个清晰的界限。所以,在医院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对电子文档进行相应的操作,保证医院电子文档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二、强化医院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
根据当前医院发展的实际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医院要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归档的范围以及管理要求。首先,明确电子档案的采集范围。医院档案部门应该加强对医院电子文书、电子图像、影像材料、视频材料等的搜集和整理,完善电子档案数据库;其次,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要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在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汇总,然后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档案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再次,结合医院实际,编写《档案实体分类大纲》等多种规范性文件,统一标准,确保档案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优化医院电子档案归档的具体操作
首先,医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框架下,明确档案管理流程和相应人员的岗位职责,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对医院电子文档进行制作和归档,实现对医院电子档案的全过程控制;其次,合理归纳电子文档和纸质媒介,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在电子档案的整理过程中,采用编码的形式对其进行标准,方便匹配和查找;再次,对医院陈旧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档案进行技术转换,把纸质版档案转变为电子版,进一步丰富医院的电子档案数据库。
四、积极改善电子档案存储条件
首先,改善医院档案馆建设。医院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丰富档案馆建设,购置先进的电脑设备、扫描仪、刻录机等,引入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确保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其次,优化电子档案保存环境。依托于载体的特征,建立合理完善的档案控件,保持良好的湿度和温度,防止电子档案的自然老化现象,进一步保障电子档案;再次,对已归档电子档案载体实行定期有效的检测和维护,同时保证电子档案所依靠的技术及相关支持软件,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复制、转储,转储后的载体与原载体同样编号保存,对于出现破损的电子档案及时修复和补救,从而更好地保证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信息高速发展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必然向现代信息化电子档案管理方式转变。医院必须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强化对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更好地为医院决策层、为医院建设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对医院内部审计档案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岳书静.探讨如何做好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3(13).
[3]李春梅.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疾控工作可持续发展[J].南方论刊,2007(01).
河南省总工会劳保部、中国煤矿工会河南省委员会:
(62)劳字第2号函悉。关于煤矿井下工人因自动离职或者请假逾期未归,经过组织动员或者自动返回原单位继续在井下工作的,他们在返回原单位工作后的本企业工龄,应该如何计算的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后,答复如下:
一、为了有利于巩固煤矿井下工人,对这些工人在一九六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六二年九月三十日这一段期间自动离职或者请假逾期未归,经过组织动员或者自动返回原单位继续在井下工作的,除对其自动离职或者请假逾期未归的一段时间不计算工龄外,对于其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未归以前的连续工作时间,应视其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的时间长短分别对待,即: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的时间不满一年的,其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未归以前的连续工作时间,可以计算为本企业工龄;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的时间满一年和一年以上的,其以前的工作时间,应计算为一般工龄。
金属矿、非金属矿的井下工人可以参照上述精神办理。
二、对于在上述规定的期间以前或者以后自动离职和请假逾期未归的井下工人以及自动离职和逾期未归的井上工人,他们返回原单位工作后,其工龄的计算仍应该按照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第十章有关工龄的规定执行。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延伸,开发和合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及体系的完善打好基础。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划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传统的规范化管理;另一种是不断实践、不断成熟的人性化管理。这两种管理模式各具特色。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性质的必然性分析
2.1管理层面的主体需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按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管理对象基本上都是拥有不错的学历和资历的大学专业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生活以及学习上都有比较丰富的经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需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所谓的独立性也就是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统一管理的统一性,不仅要保留各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特长,还要保留人才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特点,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适应性和成熟性。
2.2管理主体在创造性上的需求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需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有不错的表现,并且具有十分前卫的创造性,这样的主体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这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方向特性。基于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创造性,在管理规范化的传统模式中,重心应逐渐从规范化管理转移到人性化管理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改革。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3.1 规范化管理的不适应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规范化管理模式还是根深蒂固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受到的约束非常多,这样繁杂的管理制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就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来看,其高度规范化中的人性化和自主性还是有一些存在感的,这样的人性化和自主性就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带来许多优势,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弊端和不适应性,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计划。
3.2 量化考核带来的质量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传统模式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量化考核,这样的考核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由于量化考核直接与绩效挂钩,许多教育工作者在量化考核方面丧失了工作的主要性质和方向,失去了能力提升的潜力,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不利。就我国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量化考核来说,大多数的考核标准是将数量和质量进行直接挂钩结合处理的,但这其中数量可能相对质量来说占有更大比例,面对这样的情况,量化考核就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3.3 规范化管理下的薪酬制度不平衡
高校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下,薪酬制度是相对不平衡的。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规范化管理的薪酬制度是为了平衡工作者的量度和能力,但是经过规范化管理无异于是排除了按劳分配制度,这样的安排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规范化管理下的薪酬制度,就可能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和成熟以及转型,还会从根本上阻碍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高校的前景开拓。
4.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转向分析
4.1 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性化意识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理念,这样就很难从原有形态进行本质上的转型,要想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转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就必须从管理人员的意识形态上入手。将规范化管理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进行深刻的贯彻,增加高校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能动性。
4.2 在管理上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制定出相关的人性化政策来应对管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将高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从根本上落实。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各自专业有其专业的特点,如果能有效地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就可能在无形之中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力量。这样也就需要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在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将人性化管理内容进行深刻的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4.3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科学合理性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放在第一位,如果不能处理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科学性,就可能失去对制度的有效掌控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将人性化管理进行贯彻,这样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没有明显效果的。为了能更有效地落实高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就必须注重制度的科学合理安排,降低制度以及政策的执行难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规范性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织社会学派制度理论核心观点是:组织运营会受到各种制度的压力,组织要适应制度环境的要求,采用“合适”的结构和行为,才能够取得“合法性”。制度理论的“合法性”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则维度的合法性、规范维度的合法性、认知维度的合法性。规则维度的“合法性”压力来源于法律、政策、规定等具有法律权威或者与法律权威相类似的组织(如国家、政府)所颁布的各种规定。规范维度的“合法性”压力来源于包括一系列类似规则、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规范的元素(如公平竞争),同时组织行为也受到组织参与者认可的职业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制约。认知维度的“合法性”来源于个体或集体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即界定什么类型的行动被允许存在、什么结构特征是合理的,应该遵循什么程序以及与上述行动相关联的规则。根据制度理论的观点,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采取“标准化”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取决于两种制度环境的压力:一方面是母公司的制度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母公司内部的管理传统,以及内部模仿的“合法性”压力。另一方面是东道国的制度压力,包括规则维度、规范维度、认知维度三个方面。来自母公司的管理传统和内部模仿的“合法性”压力。为了获取组织内部的合法性,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会重复之前某一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践。如果之前某一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了“标准化”或“本土化”的方式取得了成功,那么这种“标准化”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被重复。东道国的制度压力。东道国的规则维度、规范维度、认知维度等方面的制度因素都会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立法、规范等会限制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东道国民众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定认知也会影响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种认知镶嵌于东道国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体系之中,使得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会模仿其他外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本研究中,我们将分析东道国、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相关制度因素对跨国公司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二、制度理论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母公司的因素
制度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符合组织内部合法性要求。母公司组织内部的合法性来自于两个方面(:1)内部一致性要求,来自于管理传统的压力,即母公司对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集权或分权式控制的传统。(2)母公司企业内部的经验,即来自“内部模仿”的压力,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会“模仿”母公司企业内部其他子公司的成功做法。
1.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传统是对子公司进行集权控制时,就会要求子公司采取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即各个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
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人员招聘、培训与发展、绩效激励系统、员工参与等活动都会保持一致。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子公司没有自,不能够根据当地环境制定“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了获得组织内部的合法性,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会向母公司汇报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情况,跨国公司做出相应决策指导子公司。因此,当跨国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采取集权式控制时,为了获取内部合法性,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倾向于“标准化”,而不是“本土化”。
2.跨国公司子公司为了获取组织内部的合法性,会重复之前其他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即通过“内部模仿”获取组织内部的合法性。
跨国公司的某一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某一东道国取得成功后,母公司会使其他子公司重复这一行为,这种行为由于“重复”得以强化在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即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在组织内的微观环境下,在子公司之间进行横向溢出。Padmanabhan和Cho(1999)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跨国公司母公司会根据之前成功子公司的经营实践,选择和决策其它子公司的经营实践。因此,当跨国公司的某一子公司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某一东道国取得成功时,其他子公司也会模仿其行为,在其他东道国同样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反,当跨国公司的某一子公司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某一东道国取得成功时,其他子公司也会模仿其行为,在其它东道国同样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东道国的因素
跨国公司子公司在东道国环境下经营,会迫于地方制度的压力,根据不同的地方环境调整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取得“合法性”经营。已有大量比较研究认为,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同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东道国的环境会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对跨国公司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还是“本土化”,受到东道国制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规则维度、规范维度、认知维度这三个方面制度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这三个维度上取得“合法性”。
1.东道国规则维度制度的影响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获取东道国规则维度(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合法性。规则维度是指一个国家较强的成文的法律规则系统,代表立法的性质,包括规章制度、交易自由以及财产安全权力等方面的内容。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是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相关立法和法律规则。当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管制较弱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根据母公司的管理传统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而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管制较强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根据当地的法律要求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充分考虑地方反应,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在当地取得较高的“合法性”。另外,当东道国与跨国公司母国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相似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与母公司保持一致,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反,当东道国与跨国公司母国的制度落差较大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2.东道国规范维度制度的影响
制度理论认为,规范维度的制度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信仰体系等因素,它们嵌入在一国的文化之中。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取得东道国的规范合法性。也就是说,当跨国公司进入到一个拥有不同规范体系的制度环境时,必须接受当地的规范和满足社会对它的期望,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受到文化距离、行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距离对跨国公司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如果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距很大,东道国的雇员会对契约的理解产生歧义和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当东道国与母国的文化差距较大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适应当地文化的要求,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采取与母公司一致的“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当这种差异较小时,为了追求高效率,跨国公司子公司会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力市场的行业规范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东道国与母国在劳动力市场行业规范上的差异,表现为人们对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的不同,这将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东道国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认识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当东道国与母国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差异较大时,迫于“合法性”的压力,跨国公司子公司会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反,当这种差异较小时,跨国公司子公司会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3.东道国的认知维度制度的影响
有学者(Tversky、Kahneman,1974)对认知维度的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组织和个体在判断特定社会事件时往往会借鉴他们对同类事件做出过的判断。长此以往,相关的判断会被“制度化”,从而形成某种社会环境下公众一致认同的信念和价值标准,即社会共识。因此,为了获取“合法性”经营,在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景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会采取高度认知合法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借鉴其他类似企业的经验——即跨国公司子公司会模仿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获得认知合法性。跨国公司子公司之所以模仿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因为东道国的公众会通过参照之前外来者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理解新的外来者。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获取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当地公众对外资的认可,他们对外资的认可会导致“外部合法性外溢”,即当地公众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评价时,会参照属于同类认知的其他外来者的合法性。因此,我们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模仿行为,他们倾向于采用进入同一东道国的竞争者广泛采用的“标准化”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模仿有三种不同的模仿机制(:1)按频率来模仿,模仿大量企业的做法。(2)按特征来模仿(Korn、Baum,1999),即跨国公司子公司会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如规模、地位进行模仿模式的选择。(3)按照效益、成果来模仿(Haunschild、Miner,1997),跨国公司子公司模仿人力资源绩效高的企业行为,如果某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的绩效较高,这种管理系统将会被连续模仿。这三种不同的模仿机制是用来解释跨国公司子公司选择“标准化”或“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
(三)其他因素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受到母公司和东道国的制度压力影响,还受到子公司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受到子公司战略地位的影响。根据当地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当地环境的重要性两个维度划分,子公司的战略地位分为四种:战略领导型、贡献者、黑洞、执行者。如果子公司属于战略领导型,即子公司占据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市场,其组织应变能力较强,母公司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干涉较少,子公司倾向于选择“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果子公司属于执行者的战略地位,那么其对母公司的依赖程度较高,从而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绩效也会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选择,如果子公司的绩效较好,达到母公司的要求,母公司会给子公司更大的自,子公司会倾向于采取“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反之,跨国公司子公司就会采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所示。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