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分的心理治疗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家庭动力学; 父母教养方式;首发精神分裂症; 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复发疾病,除服药巩固维持时间不够外,其病前及症状缓解后的心理特征异常[1],可能与复发有关,有关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研究[2]揭示,其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动力学特征也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教育方式与心理是否有某些关联?本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学、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治疗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6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30岁,为首次病程住院治疗,从发病到住院时间控制在1年内。排除脑器质性、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内分泌)疾病伴发精神障碍,ICD-10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处于恢复期并能配合时进行评定。共收集符合条件病例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1±5)岁;初中26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以上9例;平均病程(10±5)个月。诊断按ICD-10标准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家庭结构:核心型35例、大家庭13例、单亲家庭1例、单身1例。平均家庭成员数(4±1)人。对照组为患者入院或门诊带药的正常护送者(排除直系亲属),共50人,评定家庭动力学和父母教养方式。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平均年龄(28+3)岁,文化:初中18人、高中(中专)20人,大专以上12人;两组平均年龄、文化及民族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0,χ2=1.689,χ2=1.179,均P>O.05)。
1.2方法
1.2.1工具①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elf-rating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SSFD):康传媛等编制,共29各条目,含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四个因子,家庭气氛指家庭系统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低分倾向于"轻松、愉快",高分倾向于"敌对、沉闷";个性化指家庭成员问情感分化程度,分值越高分化程度越低,分值越低分化程度越高;系统逻辑指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高分为典型的"非此即彼"二元认知模式,低分为典型的模糊认知模式[3];疾病观念指家庭成员关于患者对疾病过程自我责任的看法,分值低倾向于"完全的行为者",分值高倾向于"完全的受害者";量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1~5五级评分;②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m Uppforstran,EMBU)[51,共6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其中父亲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③精神质量表(Psychoticism,PSY)、病态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Pd),并附加测谎量表(1ie Scale,L)作为效度控制指标,L量表得分>10分作为无效测验剔除。
1.2.2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评定以BPRS减分率为依据,无效为0分(减分率77%)。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及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首发精神分裂症SSFD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首发精神分裂症EMB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
2.3 SSFD与心理的相关家庭气氛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3847,P
2.4 EMBS与心理的相关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78,0.477,0.2895,P
2.5疗效与精神质、精神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回归分析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P=0.09,R=0.12,精神质高分可以预测10.2%的疗效不佳。以精神质作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父亲拒绝否认(t=6.66,P=0.013,R=0.1141)、母亲拒绝否认(=14.56,P
3讨论
结果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较正常家庭倾向于"敌对、沉闷",情感分化程度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子女关爱的情感表达较少有关。在心理因素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质、偏执和病态人格得分高于常模。反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之后,仍存在心理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心理可能属于分裂症基础性的心理障碍,较高的复发率可能与此有关。相关分析发现,疗效仅与精神质呈负相关,进一步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精神质高分对疗效不佳的预测率为10.2%,反映精神质高分会对疗效产生不利影响。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父母亲较多的拒绝否认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影响,而母亲尤为突出。母亲惩罚严厉也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较高,可以降低精神质得分,但却会导致偏执高分;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偏执,但又会导致精神质高分。反映出精神质和偏执在成因上可能具有相对性。偏执与疗效相关不具显著性,反映以偏执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疗效会好于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本文中以偏执为心理特基础的患者可能只是"选择性"出现了偏向的研究结[4]果也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归因偏差连接着偏执症状和偏执过程。而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患者可能是"兴趣性"和"选择性"因子均减退,故而疗效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温盛霖,陶炯,王厚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新医学,2008,39:438-440.
[2]李沙沙,陈一心,詹明心,等.精神分裂症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家庭动力学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9-53.
1、说理开导法。说理开导法又叫言语开导治疗和行为诱导治疗,是对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心理疗法。它是医生在给病人诊疗疾病过程中,用言语和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使其不正常的心理得以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师传》对说理开导法的要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基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总结起来,说理开导法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糖友们指出糖尿病的性质、起病原因、对机体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等,以引起糖友的重视,使其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二是增强病人疾病的信心,耐心地告诉病人,只要及时治疗,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按医嘱进药,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因而是预后最好的。三是要告诉糖友们“绝房色,戒恼怒,节饮食,慎起居,莫信邪”等养生的方法。四是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重视身心调护和心理调整。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恐惧、消极的心理状态。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很简单的,糖友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它的疗效还不错。
2、转移注意法。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把糖友们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些人在确诊患糖尿病之后,精神特别紧张,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糖尿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整天围绕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恼和忧愁之中。特别是有的糖友发现其他糖尿闰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更是怕得不得了,紧张、恐恐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糖友甚至夜不能寐,从而使病情加重。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但却怀疑得了糖尿病坏疽,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服药也难以见效。俗话说对症下药,因此对上面说的这类糖友,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或不药而愈的疗效。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而已”。移精,就辊转移病人的精神、意志、思念和注意力;变气,是指通过注意力的转移,交利气血,以改变与调整病人的气机从而使病变减轻或消除。这里论述的“移精变气”就是指转移注意力的心理疗法。
运用转移注意力的心理疗法给患者治病,在古代名医医案中就有很多记载。如叶天士在其的鞒《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就论述了一运用转移注意力治疗消渴而成的病例。叶氏有一次治疗一个患消渴症的病人,发现患者精神很紧张老是考虑疾病,害怕疾病会加重,结果服药无效。叶氏认为应该让病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栽花种竹之间,用药方能取效,否则整天思虑疾病的盛衰,服药也是无效的。叶氏的治疗思路就是治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叶氏讲的“移情易性”,就是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放松,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情志相胜法。情志相胜法,又叫以情胜情治疗。它是一种运用五行生克乘制的原理,用人为的情志刺激影响患者,使其不正常心理活动恢复正常,以改善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因七情所伤而致病者,用以情胜情,以情制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4、静志安神法。静志安神法,又叫定心定志治疗。它是一种以强调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疗法。《黄帝内经》提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的论点,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这是神能收藏的缘故。反之,如果躁动不安,就容易得病,而且也难治愈。
[关键词] 三草安前汤; 心理疗法; ⅢA型前列腺炎
[中图分类号] R69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31-02
Sancao Anqian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Psych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ⅢA Prostatitis: A Report of 40 Cases
LEI Xuecheng1* YUAN Yifeng2 HE Juqiao2
1.Hunan TCM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7,China;2.Department of And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CM,Changsha 410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ancao anqian pr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ⅢA prostatitis. MethodsWe divided 80 cases of ⅢA prostatitis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ancao anqian prescription plus psychotherapy for one month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Qianlietai pills for the same time. 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Sancao anqian prescription; Psychotherapy; ⅢA prostatitis
慢性前列腺炎(CP)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心理治疗在CP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笔者于2007年8月~2009年4月采用三草安前汤联合心理疗法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个病例全部来自我院泌尿外科门诊,均符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年龄20~50岁,平均(30±1.8)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26±2.4)个月,NIH- CPSI评分为(29.9±3.1)分。对照组40例,年龄21~50岁,平均(26±3.0)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5±3.1)个月,NIH-CPSI评分为(29.7±2.9)分。两组病例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和症状严重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分类中的IIIA型诊断标准[2]:患者骨盆区不适或疼痛,不同程度的尿频、尿不尽感等症状,症状程度评分≥4分,EPS中WBC>10/HP,卵磷脂小体减少,前列腺腺体饱满、质地较硬或有结节、有压痛,无泌尿系感染史,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阴性,排除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肿瘤。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三草安前汤联合心理治疗,药物组成:金钱草15g,败酱草15g,益母草15g,王不留行15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15g,虎杖15g和丹参15g。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房煎制,真空包装,口服,每日2次,每次一袋。心理治疗包括:(1)建立指导基础:对患者给予尊重、同情、接纳的态度,耐心倾听其主诉,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认知治疗:引导患者认识并放弃曲解认知,有针对性地讲解该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意义和目的。(3)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帮助其不断克服或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4)行为治疗:指导患者严格遵从医嘱按时用药并保持连续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坚持热水坐浴,保持性生活规律,定期接受前列腺按摩以促进前列腺液的引流等。(5)积极鼓励家人与患者多沟通,了解患者的疾病信息和心理需求,给予情感上的安慰与关爱。对照组单纯给予前列泰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003)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
1.4 疗效标准
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确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量表(NIH-CPSI)制定[2]:临床痊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至90%;显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60%~89%;有效: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0%~59%;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NIH-CPSI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3 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WBC计数变化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前列腺液WBC计数和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CP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其病因和病机还不十分清楚,临床单一疗法疗效不太满意,且容易复发。心理因素在CP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CP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至关重要[3]。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表情和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据临床研究统计,70%以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焦虑、抑郁、恐惧和悲观等过度紧张的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病程越长,患者的心理障碍越重,而心理负担越重,病程则越迁延。这样,心理因素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与转归中互为因果。因此,要彻底治愈本病不能仅靠用药,还应增加心理治疗[4],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因心理障碍而引起的恶性循环。
CP属中医“精浊”、“白浊”范畴。肾虚精关不固为发病之本,下焦湿热蕴结为致病之标,而气血瘀滞则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理反应,三者相夹为患,互为影响,以致病情复杂。治当清利湿热为主,理气化瘀为辅。“三草安前汤”是导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方,其中金钱草、败酱草和益母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共为君药;王不留行利尿通淋、活血消痈;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助君药清热利湿为臣;虎杖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既能加强清湿热之力,又能行气活血止痛,3药共为佐使。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已证实金钱草、益母草和虎杖镇痛抗炎作用[5],丹参酮、白花蛇舌草抗菌、抗炎的作用[6],说明三草安前汤组方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陈修德,郑宝钟,今讯波,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治疗[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10(2):113-114.
[2] Nickel JC. Prostatitis,Lessons from the 20 th century[J]. BJUINT,2000,85(2):179-1851.
[3] 明祖辉,蒋斌,许波,等. 慢性前列腺炎的心理治疗[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2):161-162.
[4] 李丁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治疗[J]. 青海医药杂志,2005,35(9):29.
[5] 王丽娟,张丽,王勇,等. 益母草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45-646.
源于中医理论的发展治疗学,是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在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基础上,研究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移性异常发展与缺失性异常发展而导致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临床心理治疗则为中医心理发展治疗,其基础理论、治疗技术均渗透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精髓。1中医心理发展治疗理论基础与传统中医心理基础理论 。
根据中医整体观、发展观理论,通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我们提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并作为发展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结果,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过程。
1. 1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人格体质论
异常发展心理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正常与异常,异常人格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当个体具有异常人格这一发病基础,此时一个负性事件作为扳机点对个体产生刺激,则可能发生精神心理疾病,而要治疗其精神心理疾病,不仅要改善其疾病症状,更要着眼于其人格,纠正其异常人格特征,从发病基础进行治疗,做到从根本论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心理理论中人格体质论思想,不同的人格与体质具有不同的患病倾向,在治疗中重视因人制宜、治病求本。
通过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理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对于传统的人格体质论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人格体质论将不同的人格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如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个体的人格根据其特征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而异常发展心理理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人格要素,包括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发展、世界观,每个个体的人格都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而个体人格的特征通过各个人格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同体现出来。人格的异常同样体现在各个要素发展水平上,表现为人格要素发展的缺失和偏移,即某一人格要素发展的不足和过度。根据中医中庸思想,不足与有余都是不平和的状态,例如,意志力的缺失使得个体缺乏动力与坚持性,意志力的过强使得个体固执,不知变通。而要调整人格要素的虚实,则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人格要素的补泻,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以及对人格要素的补泻,则是对中医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发展。
1. 2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三才整体论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三才整体论体现了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即人不能脱离生存环境独立存在,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其中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家长所采取的不良教养方式为主。根据中医心理情志所伤理论[00,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激,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不良情绪,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则对患者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人格基础,通常还需要有刺激性事件作为扳机点,该刺激性事件也属于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2中医心理发展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治疗的主体方法主要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源于中医气功等理论的TIP技术是通过中医气功入静与暗示诱导等方式,将患者诱导至低阻抗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信息,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意念导入治疗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TIP技术可以深入患者潜意识,对异常人格发展过程进行修正,实现中医心理发展治疗。TIP技术中包括诱导放松、共情、病机分析、再成长、症状处理、行为疗法等技术,蕴含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的精髓。
2. 1诱导放松与静心宁神法
TIP技术顾名思义是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的意念导入治疗,低阻抗状态的营造是通过诱导放松来达到的,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结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导入内容,治疗内容可以深入患者的元神,从而达到深入治疗的目的。这种状态与中医心理治疗中静心宁神法所达到的神思处于安静宁谧的状态相类似,即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正气存内,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2.2共情与疏神开心法
根据前文所述发展治疗理论中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绝大部分的心身疾病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然而因为国人普遍的低调内敛的少阴型性格,很多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收集病史时需要通过提纲式作业了解患者的经历,尤其是负性经历,嘱患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写下生活中伤心痛苦的、害怕的事,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经历,以及快乐的事和依赖的人与事物。在了解患者的病史后,需要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负性经历共情,从而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进一步降低阻抗,促进医患沟通等。中医自古在诊疗方面,尤其是进行中医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视共情然而在中医心理治疗传统技术中,并没有共情这一西方心理学传入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成为疏神开心法,即对患者以诚相待,对患者的不畅情志进行疏泄,并且在疏泄的同时注重给予同情与关怀。
2.3病机分析与说理开导法
《横帝内经》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恶有不听者乎”,这段描述了中医心理传统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指通过医患沟通,使之明了与疾病相关的道理的治疗方法。开导的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的来由,并且告诉患者所能做的努力与不应做的事情,建立信心此技术在发展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发病过程后,根据上述发展治疗基础理论进行病机分析,并且在低阻抗状态下将分析的内容导入给患者,使其了解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经历逐渐导致人格要素方面的缺失或偏移,而这成为其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易感性,在遇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后,最终发病。同时告知患者正视负性经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经过正确的治疗与医患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完善人格,最终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树立信心。另外,病机分析也与狭义的“祝由”概念相似
2. 4再成长与暗示解惑法
再成长技术是针对异常人格发展中人格要素的缺失、偏移所进行的完善人格的治疗技术,是发展治疗的核心。在低阻抗的状态下,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叙述,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患者可不加抵抗的接受导入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对导入的故事内涵进行感受与领悟,从而修正患者人格要素的偏移与缺失,而不是直接告诉患者需要在某一人格要素方面需要加强或削弱。这种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中暗示解惑法相似,即通过采用暗示的方式剖析本质,使患者真情感触,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2. 5躯体症状处理与移情易性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二为一的身心观,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忌讳,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l,这些患者往往十分关注躯体症状,甚至己经掩盖了心理问题本身。根据这一特点,TIP技术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自己以及自身症状向外转移,从而缓解症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易性法,同样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派遣情思,达到治疗目的
2. 6行为疗法与志意以绳法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很多是通过指导患者行为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行为疗法这一名称,而志意以绳法可以认为是中医对行为疗法的称呼,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发展治疗对意志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导入意志力训练信息,并且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力,增加活动,改善社会功能,正是志意以绳法的体现。
此外,TIP技术中还有其他传统中医心理思想的体现,例如,TIP睡眠调控技术中睡眠环境适应技术与习以平惊法类似,再成长技术中的预成长使患者在低阻抗状态下模拟将会发生的一些经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
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暗示疗法,分为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两大类:①他人暗示指由心理医生对患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过心理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患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他的心理状态,调节他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心理疗法中常使用的安慰剂疗法便属于这一范畴。②自我暗示疗法指的是由患者通过自己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调节和改变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于暗示的作用很大,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医生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必须启发和引导患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邪的方向发展。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暗示疗法与我国传统的移念疗法在原理和实施方法上存在一致性。开导劝慰疗法与疏导疗法我国的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了语言对于心、身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作为心理治疗的基本工具。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中医强调应注意患者个性特征的差异。《灵枢•师传》中指出:“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1]。
这段话指出医生在进行语言劝慰疗法时所应遵循的四个步骤。首先,“告之以其败”是指给患者指明疾病的性质、程度、危害以引起其充分注意;其次,“语之以其善”即医生应耐心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由于“告之以其败”导致的不良后果;再次,“导之以其所便”即对患者的治疗、调养提出合理的指导;最后,“开之以其所苦”进一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和焦虑的不良情绪,防止对躯体产生危害。以上四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疏导疗法又叫言语疗法,是对患者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疏导疗法要求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用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特点,教给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人脑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疏导疗法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主要有四点:①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患者重视,并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态度。②指出患者要与医生合作,及时治疗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并劝告患者如何调养。④指出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从疾病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劝慰疗法与疏导疗法可以说是同出一辙。后世医家运用此法,屡有奇效。习见习闻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突发事件常可导致过度惊恐而诱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等。俗话说“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疾病,与其逃避,不如让患者面对。一旦患者正视恐惧,其恐惧感自然就会减轻。也就是应使患者提高耐受程度以消除恐惧带来的不良反应。
如张子和治卫得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而入;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谓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胆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之,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又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从下击之,使其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3]。系统脱敏疗法属于现代医学心理治疗方法中的行为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常被用来治疗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4]。是通过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一开始就应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鼓励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为其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也可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而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也可以把患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体验,使他觉得并没有出现想象中可怕的后果,焦虑和恐惧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通过对系统脱敏疗法的论述,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与中国传统的习见习闻疗法的相通性。两者在适应症、实施方法上是极为一致的。
宁神静志法与放松疗法宁神静志是我国养生思想的核心。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反映到养生方面,就是归真反璞、不其性、不溢其情、节欲去奢。这些思想对中医养生学及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主张“归真返璞”,回复到婴儿状态,无欲无知无为,恬淡虚无,强调心理摄养,这确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摄生方法。如《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核心就是恬淡虚无,很多篇章都可体现这一观点,“恬淡无为,乃能行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圣人者……内无思想之患”;“圣人……乐恬淡之能”等。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最为突出,其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气功是通过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为将人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从而对机体施以整体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静功,没有一般肢体的运动,而是通过一定的练功姿势、呼吸方式和意守活动使机体在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锻炼[5]。
放松疗法同样属于现代心理疗法的行为疗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放松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我国传统心理摄生中所倡导的宁神静志以及健身运动中的气功在原理、方法、作用等方面与放松疗法是极为一致的。传统音乐疗法与现代娱乐疗法《黄帝内经》中有“角、徵、宫、商、羽”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徵……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1]。《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1]。以上表明《黄帝内经》时期对于不同音律的特性与人体不同的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音调与五脏的生理、病理是息息相关的。五音声波振荡的特点是:角音顺应木气而展放,徵音顺应火气而高亢,宫音顺应土气而平稳,商音顺应金气而内收,羽音顺应水气而下降[6]。所以听角类的音乐对于气血有疏散、宣泄的作用;听徵类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感觉,以提高心神的机能活动;听宫类的音乐能使人舒缓、放松;听商类的音乐给人清澈、肃穆的感觉;听羽类的可以使神气收敛而更加健旺。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娱乐疗法中音乐疗法较有影响。音乐之所以能够起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是因为它不但能反映和振奋人的精神,而且它的不同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都可以对人的心身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音乐能改善人的心理功能及生理活动,故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7]。传统的音乐疗法除具有与现代娱乐疗法的相通之处以外,还将情志相胜、因势利导纳入其中,因此其治疗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黄体功能不全;寿胎丸;中医学;肾
[中图分类号] R1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03-01
黄体功能不全(luted phase defect,简称LPD),是指排卵后卵泡形成的黄体功能不足,主要指其合成和分泌的孕激素等物质不足,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性降低,出现月经失调,影响孕卵着床或导致早期流产,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对月经不调、不孕症等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现代医学虽然通过实验室的研究,不断从微观揭示出LPD的发病机制,但仍无法找到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本病有独到之处,现就其治疗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黄体功能不足在中医学中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中医无黄体功能不全的病名,常见于月经先期、经前期诸症、胎漏、小产等病的临床表现中。古代医家认为本病与肾虚肝郁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黄体期是肾阴充盛,发挥肾气功能,天癸盛,冲任固,血海满盈时期,其与肝、肾、冲任关系密切相关。根据肝肾相关理论,肝血可以转化为肾精,肾精又可以滋养肝血,肝肾相滋,同盛同衰。若肾阴不足,不能养肝柔肝,可致肝郁不达失于疏泄,肾阳升发受阻而发为此病。
1.2 现代医家的认识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所处也”。卵子是生殖之精,生育之本,其藏于肾。卵子在肾精充盛孕育之下而发育成熟,但其正常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的鼓动、冲任气血的调畅及其相互协同作用来完成[1]。王隆卉[2]认为,肾气滋发五脏,肾虚则气化无力,脏腑阴阳气血耗损,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致瘀,且因病程迁延,有“久病必虚,久病兼瘀”之说,因此,肾虚瘀阻是发病的基础。范栋贤[3] 认为,LPD是由于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缓慢。或上升幅度小,或高温相维持时间短,在阴转阳的过程中肾失温煦,肝郁失疏,导致阴转阳迟缓,阳气不及,不能达到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所致。综上所述,大多数人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肾虚肝郁为主,因“肾是冲任之本”,故肾虚将导致冲任功能失调。
2 黄体功能不足在中医学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主要有中药、针刺及心理治疗。在中药方面主要有分型论治和专方专药。随着生殖内分泌学及对中医脏腑经络本质的深入研究。发现补肾为主的中药有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是诱促排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4]。专方专药治疗:周惠芳[5]和钱菁等[6]在基础体温开始升高时用补肾调肝的助孕合剂,至月经来潮停服。3个月为1个疗程,1~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4.51%。此方可显著改善BBT高温相及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状态。刘旦光等[7]认为,补“肾”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之间的功能。在黄体功能兴盛时期,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卵巢,提高和支持黄体的功能[8]。目前中医药对黄体功能不足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方面具有不良反应很小,疗效显著,病情控制较稳定等诸多优势。在针灸治疗方面,可选择关元、血海、三阴交为主穴,然后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配以太溪、肾俞等穴位治疗,还可采用耳针法、皮肤针法、穴位注射法进行治疗,也可获较好疗效。在心里治疗方面,早在《内经》中就有“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开之以其苦”的记载。
3 创新之处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之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只有肾阴、肾阳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才能够协调。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则将会出现一些列的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和不孕症等。在治疗确立了补肾固冲的法则,并以寿胎丸方为代表方剂。寿胎丸出自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9],原用于妊娠病,有补肾、安胎、固脱之功效。在妇科的临床工作中,常将该方加减用于肾虚型的带下病及产后病的治疗,可获良效。方中之菟丝子,大补肾而益精,为平补肾之阴阳之要药,阿胶滋阴补血,血旺则肾气旺,续断益肾气,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肾法则。故寿胎丸不失为补肾之良剂。临证应用时,须抓住肾虚这一主要病机而随症化裁。在临床上实验观察,补肾固冲法之寿胎丸方能够显著延长黄体期时间,健全黄体功能,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并能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有效率达94.64%,说明补肾固冲法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所致月经失调以及胎漏、小产等病的有效法则。
[参考文献]
[1]徐惠群.补肾助孕方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5):29.
[2]王隆卉.益肾活血助孕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O):613.
[3]范栋贤.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J].河南中医,2003,23(10):77.
[4]俞瑾.肾主生殖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549.
[5]周惠芳.助孕合剂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流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44-46.
[6]钱菁,夏桂成.助孕汤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流产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42-43.
[7]刘旦光.补肾与调节卵巢功能的探讨―56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8):476.
[8]奚明.促黄体汤对假孕大鼠垂体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101.
【关键词】同病易治;中医脏腑辨证;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43-02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来自精神方面的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如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的重点应以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才能收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接触睡眠障碍的患病群体逐渐增多。通过临床辨证治疗,获得一些体会。择选典型病例于后:
1病例资料
病案一:张某,女,38岁,2007年3月1日初诊。患者一直在外地打工,家里留下两个小孩,由爷爷奶奶照看,常年不能回家看望,心里十分惦念,在一次坐自行车下班途中,不慎摔入湖中,同事当即从水中救起速送医院检查治疗,经医院检查发现窦性心率,心肌供血不足。住院治疗两周自动办理出院,出院后,患者一直失眠,不能正常上班,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好,放弃打工回老家休息治疗。刻诊:夜寐不安,入睡多梦,健忘怔忡,体倦疲乏,食少懒言,面无气色,月经色淡提前,时断时续,舌淡苔白,脉细涩。诊断:失眠(心脾两虚),治疗: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选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5克,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神15克,龙眼肉15克,酸枣仁30克,远志(炙)10克,木香6克,甘草5克,阿胶10克(冲服)夜交藤3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3月9日):夜寐明显好转,能入睡4小时左右,梦减少,食欲增加,说话有精神,月经停止,二便畅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效不更方,继服上方两周后,病人自述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准备停药,嘱患者服用中成药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9克,早晚吞服,巩固疗效。随访,继续外出打工,未见复发。
病案二:余某,男,29岁,大学教师,1992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在大学学习期间,因学习负担重,一段时间曾出现失眠,经服用枕中健脑液、安神补脑等方面的药物调节后,睡眠好转,到大学上班后,工作繁忙,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班主任,还承担科研课题任务,一段时间为了完成课题任务,通宵加班,开始出现晚上久不能入睡,且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自以为是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尽量注意晚上不熬夜,但还是夜不能寐,引起头晕,精神萎靡不振,心烦不安,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衰弱,焦虑症。建议住院治疗。经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有所控制,睡眠需要长期服用安神镇静药物维持,药物依赖性太强,不服镇静安眠药就不能入睡,自己申请办理出院回家休息治疗。患者自述:失眠,每晚服药后能睡4个小时,梦多,易惊醒,心烦不安,神疲乏力,胃口欠佳,健忘,厌烦看书看报,手心发热出汗,口干不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舌边有溃疡,脉细数。中医诊断:失眠(心阴虚损),治疗: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选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15克,太子参30克,丹参15克,元参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远志10克,当归12克,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柏子仁15克,酸枣仁30克,竹叶10克,制大黄6克,(后下)夜交藤3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放松,减轻心里负担,暂不看书看报,不看电视,按时睡觉、起床;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忌辛辣食物。
二诊(9月18日):入睡时间缩短,多梦易醒明显改善,心慌心烦消失,手心无发热,精神常可,饮食增加,大便通畅,舌部溃疡好转。上方减大黄、竹叶,加龙骨30克,继服14剂。嘱患者从半月后每天晚上酌减安神镇静西药用量,先减原用量的三分之一,待病情稳定并持续好转,一周之后再减三分之一。
三诊(9月26日):患者告之,已停服西药,睡眠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患者提出将原方配方30剂,研磨做成蜜丸,每日二次,每次9克,早晚吞服。返回学校上班,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病案三:赵某,男,17岁,在校学生,2003年5月3日初诊。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详细了解病因,患者有习惯,近月来梦遗频发,精神紧张时滑泄,形体消瘦,额及面部有痘疮,伴头昏耳鸣,疲惫健忘,怔忡惊悸,腰酸腿软,小便黄,大便结。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诊断:失眠(肾精亏虚,心肾不交),治疗:补肾涩精,宁心益智。选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加减。桑螵蛸15克,龟版10克,龙骨3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沙菀蒺藜15克,芡实15克,莲须15克,牡蛎30克,金樱子15克,益智仁15克,夜交藤30克。5剂水煎服。V
二诊(5月9日):服药后夜梦减少,仅发生遗精一次,头昏耳鸣减轻,心神安定,食欲增加,小便微黄,大便正常。惊悸时有发生,腰膝酸软,原方减菖蒲、加太子参20克,茯苓15克,黄连3克,肉桂1.5克。继服7剂。
三诊(5月18日):患者欣喜告之,夜能安睡,无梦遗滑精,面额部痘疮逐渐好转,怔忡惊悸、腰酸耳鸣消失,精神提振,饮食复常,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上方减黄连、肉桂,加羊藿10克,服用7剂,康复上学,次年考上大学。
病案四:刘某,男,29岁,公务员。2005年4月13日初诊。主诉:近年来反复失眠,有时甚至通宵难以入睡,十分苦恼,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补脑汁、枣仁胶囊等安眠镇静剂均乏效。刻诊:肥胖体形,素嗜厚味肥甘.一周来通宵不能入眠,头目眩晕,心烦怔忡,呃逆干呕,胸闷多痰,精神疲乏,舌苔黄腻,脉滑数。诊断:失眠(痰扰神明)。治疗:清热化痰,镇心安神。选温胆汤加减: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枳实12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佛手6克,黄连6克,代赭石30克,琥珀6克,夜交藤3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4月19日):患者告诉:近两天晚上能够入睡5小时左右,其余症状明显改善,前方继服5剂。以善其候。随访,未见复发。
病案五:张某,男,岁半,2009年11月5日诊治。患儿从小缺母乳喂养,以吃奶粉为主,一周前因食瘦肉末蒸鸡蛋,引起腹泻、腹胀,经治疗腹泻已止,近3天来,晚上不睡觉,啼哭不休,稍入睡又惊醒。诊察见精神疲惫,时有烦躁,干呕,腹胀扣之呈鼓音,指纹青滞,舌偏红,苔白,口唇干燥,发红。诊断:失眠(食滞伤胃),治疗:消食导滞,清热和胃。选保和丸加减:山楂6克,神曲6克,制半夏5克,茯苓6克,陈皮5克,莱菔子(炒)5克,连翘6克,淡竹叶5克。2剂,水煎服,每日4次分服。嘱近日忌食不易消化食物。
二诊(11月9日):昨晚能够入睡,不哭闹,腹胀消失,上方减半夏、淡竹叶,加白术(炒)5克,淮山药6克,服2剂而痊愈。
2五案例治疗简易分析
案一患者是两个小孩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思念两个孩子,思虑损伤心脾;加之骑车摔跌湖中受惊扰神,导致心脾两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宁,神不内守,故出现失眠,治疗以补养心脾,运化复常,心血得养,夜寐能安。
案二余某在大学学习期间曾出现失眠,参加工作后,因工作繁忙,疲惫过度,加之为完成科研课题,通宵达旦加班,打乱了正常生活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自主节律失调,引起失眠。中医辨证属于工作压力大或过度疲劳,耗尽心血,阴虚火旺,虚火扰乱心神,心神不宁,神不守舍,故夜难入眠。治以减轻心理压力,养心、滋阴、安神而睡眠恢复。
案三由于长期不良习惯,无节制造成肾精亏虚,肾阴耗竭引起心火独亢,心肾不交,热扰神明而难以入睡。治以补肾涩精,宁心安神而获效。
案四属于肥胖之体,喜食膏粱厚味,易聚湿生痰。痰热扰心,心神失宁而出现失眠。治疗以清化痰热,重镇安神,热去痰消,心安神宁而失眠自愈。
案五系饮食积滞,肠胃乃伤,食积日久化热,胃中不和,脾胃失调,则夜卧不安。治以消食导滞,清热和胃。饮食消,脾胃和,则不寐自退。
睡眠障碍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为:不寐或失眠。睡眠与心脏及大脑息息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人的思维、意志及精神活动由心所主宰;肾藏精、主髓、通于脑,大脑的功能活动与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人体气机、气血的正常运行需要肝的疏泄功能发挥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供应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睡眠是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遇到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情绪变化,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忧思伤心,忿怒伤肝,惊恐伤肾”。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才能提供良好地睡眠,否则,就会出现失眠。中医治疗失眠,首先应从脏腑进行辨证分析,了解患者发病起因十分重要,心、肾、肝、脾功能失调都会引起失眠,各脏腑病变,皆可导致心主神明功能失调而出现睡眠障碍,所以治疗失眠的归宿,离不开治心。治疗失眠症,要善于抓住病史,特别是掌握引起失眠的根本原因,必要的心理治疗有助于睡眠质量改善,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国医大师路志正通过七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失眠的诊治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论思想及临床经验。路老提出:“失眠主要源于脾胃失调,治疗要因时制定,通过调脾胃、补肝肾、和五脏,则不寐自退”。路老认为,失眠的主要原因是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体虚多病、起居失常、居住环境恶劣等造成。由于这些因素诱发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病症,所以治疗以“调脾胃、补气血、养心阴、滋肝肾为大法”。本人在临床诊疗中,以脏腑辨证为切入点,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人而易,因病施治,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祖国医学同病易治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莫尔菲说过:“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其中《内经》心理学的功绩不言而喻。《内经》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以大量的心理事实理论为依据;其二,有自己精明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其三,有卓有成效的医学心理实践。《内经》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发掘和研究《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心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帮助,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经》心理学思想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内经》普通心理学;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实践,即《内经》医学心理学。
1 《内经》普通心理学
1.1 概念现代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性和自我意识)。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也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经》普通心理学也是大致如此来对心理来进行阐述的。对此《内经》是分别以“神”和“志”等概念来进行表达的,总归属于《内经》中“神”范畴。无独有偶心理学这一名称,原意即希腊文的关于灵魂的学问。据初步统计《内经》中论述神的地方达一百五十多处,含义也泛指大自然普遍规律或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等之不同。《内经》曾提出“神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及行为等等皆是神机所发。
《内经》把心理活动的“神”分为8个具体的内容: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8个具体内容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和意志过程的阐述。《内经》从“知”的质的差别把“知”分为“形知”和“神知”,前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觉,包括直目、耳听、知味、知香臭、身仁(痛、痒)、触按等形式;后者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包括心、思、虑。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内经》主要以“五志”的形式来表达的,即“喜怒悲忧恐”。
1.2 学术观点《内经》从天地万物“人最为贵”的学术思想出发,认为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是保障个体增寿延年、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内经》中有很多篇章讨论人格,但多结合人的体质来分析,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形神合一的观点,在分析人格特点的时候,往往同时又提出相应的一些调治原则。这里大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人进行了分析和分类,人的主体和人的主观方面。
第一,《内经》对主体的分析和类型分类。人的性别分为男女,男女有“阴阳”质的不同;按年龄来分,如:“孩”“小”“少”“壮”“老”;《灵枢·逆顺肥瘦》篇的肥人、瘦人分类;还有按人的五脏六腑的禀赋分为五五二十五种人等等分法。
第二,《内经》从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分析和类型分类。从人的道德修养和摄生养心方面的成就分析,将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众人”;按人的、意志、智力和行动综合分析,分为“智者”和“愚者”两类人;按人的品德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按人的性格类型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及“水形”等阴阳二十五人,可以说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是《内经》中最为详尽的一种人格体质分法,《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内经》中尚有其他不同的人格分类法。诸如《灵枢·论勇》中勇士、怯士之分,从人的气质类型特点分为:“重阳之人”“重阳有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多阴有阳之人”和“多阴之人”。可以说以类型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人,在我国心理 学史上是一种较早的尝试,而且具有较高的成就,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一重大贡献。
2 《内经》医学心理学
《内经》医学心理学也即《内经》心理学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躯体性疾病的心理性病因及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卫生。
2.1 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内经》认为情志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有多处提出此观点,如《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内经》从情志疾病的心理原因及心理和言、行、表情上的反常变异方面对情志疾病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明确指出了“狂”病的主要心理原因是情绪的剧烈和长期的精神刺激。亦于禀赋、心理类型等因素有关。这些观点和现在关于精神障碍的病因基本是相同的。
2.2 心理治疗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心理治疗的国家之一。《内经》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甚为丰富。《内经》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方法,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方法。《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祝由。祝由其实可认为是以语言开导的一种心理疗法,通过移精变气来治愈病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支持疗法相似。②五志相胜。这是一种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方法,用一种情志活动控制治疗另外某种情绪引起的疾病。实践证明这种疗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③暗示。环境事物如能引人心神专注,则能相应地对人的心理起到默化、暗示作用。这一疗法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④习治法。经曰:“惊则平之。”习以为常,必无惊。这一疗法和现代心理疗法的系统脱敏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⑤理治。心知以知理,知事物之源,通达物变,知事物相生相克,则可以达到理治。这种疗法和现代的认知疗法也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导引行气。今谓“气功”,主要充分调动和挖掘人体的潜能,达到调理的作用。
2.3 心理卫生《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上”的整体辨证观,主要围绕着调神养神这一基本点。《内经》心理摄生学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于人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医学和心理学的宝贵遗产。《内经》摄生学说提出了人自胎儿时期直到百岁一生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3 小结
《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思想和现代西方的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和,这也证明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很多理论都比西方心理学提出早很多年,有些方法在现在仍然是很先进的,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心理学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祖先的遗产研究开发得太少。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完善总结《内经》中的心理学知识并积极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发展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让我们的中医心理学有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理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5:2122.
[2] 聂世茂.黄帝内经心理学概要[M]. 重庆: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6:193.
[3] 闫 研. 《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
[4] 简 晖. 《内经》心理治疗学思想探要[J]. 江西中医药,1996,27(6):40.
[5] 金 丽. 医心理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的相通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251.
关键词 中医意疗;心理护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疾病谱顺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病率重点转移到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病等。研究资料表明,这些疾病并非由特异性因素引起,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除了躯体健康以外,他们同时期待精神方面的满足,得到保持心理平衡的指导,获得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因此,在治疗中只靠用药物、理疗、手术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心理护理凸显重要。而在临床中,护理工作者常常感叹心理护理缺乏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施方法,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中医心理治疗的精髓完善心理护理临床工作。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心理学思想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很多篇章不同程度的论述了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基本范畴。中医的心理疗法――意疗,又称心疗或非针药疗法,指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
1运用意疗之开导解惑缓解患者不安全感
开导解惑是医务工作者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与患者交流,使之明了疾病有关知识,以及自己能做的努力,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导解惑作为一种基本常用的心理疗法起源于《内经》,继于金、元、明后世医家在历代医疗中得以发挥运用。《内经》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来院就诊的患者,有些是因为疾病因素而最终致使患者整日忧思多虑的,有些是因为心理因素长期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致躯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的,如心身疾病、癔症等。虽然这些患者心里关注问题迥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医生对自己的疾病有明确的诊断、清晰的治疗方案。在诊疗的全过程中,患者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心神不定、盲目猜疑、时忧时惊。
1.1擒,告之以其败
在疾病初始阶段,以良言相劝那些对疾病认识不足的人,帮助患者进行病机分析,说明疾病的危害性,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恶化,使患者重视病情。至于病情告之程度应视疾病性质和患者性格而定。有些患者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自视高明,在问诊过程中不尊重医生。“告之以其败”可以树立医生的威信,挫败来者娇气,使患者尊重医生,遵守医嘱。有些患者自觉身体状况良好,只是偶有不适,或是在家人强烈要求下来就医。这些人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未给予足够重视。“告之以其败”在患者心理上产生震慑作用,引起他对疾病充分的关注,并认真对待。有些患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较敏感,过分担忧自己的病情。“告之以其败”可以让患者明确了疾病的性质、原因,治疗方向,并让患者明白过多的焦虑等消极心理对疾病发展的影响,使其建立正确的就医心态。
1.2纵,“语之以其善”
在疾病的发展治疗阶段,大多数患者不同程度的体验焦虑、恐惧、抑郁情感,担心、顾虑重重。要用语言开导进行心理支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的意思是医护工作者应该怀着善良的心,用友善的语言,和善的态度与患者交谈。但也不是指对患者一味说“好话”,使之盲目乐观,特别是需要手术或者其他侵入性治疗的患者,在操作前医生评估患者心理情况,告诉疾病真实发展,治疗的必要性,操作的程序,用自己坚定的情绪感染患者,缓解患者过度紧张的心态。护士可以适当回答患者的疑虑,并告诉患者在其治疗期间护理准备工作及患者重返病房的大致情形,让患者有直观印象,并安排好家属的陪同,使患者心态紧中有缓,树立信心。
1.3切入,“导之以其所便”
在疾病恢复阶段,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及需要,有针对性的告诉患者如何调养,指出具体治疗配合措施。比如腹壁造口术后的患者,虽然对腹壁造口的事实术前有了心理准备,但首次面对造口时,还是比较排斥、无法接受的。护士可以先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看待造口,改变异样眼光,认同造口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克服羞耻感接受它,然后向患者介绍日常生活中居家和外出的注意事项,最好指导患者合理的营养膳食及造口护理知识,包括造口袋的更换、清洗、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等等。使患者在每个疾病阶段都能够得到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医疗帮助和心理支持,免除了焦虑担心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更促进了身体健康。
1.4突破,“开之以其所苦”
进一步帮助患者解除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及与之有关的躯体障碍,帮助他妈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人生,坚强走出困境。在交谈中要适时适地,不能触及患者的隐私,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语言内容具有目的性,通过交谈使患者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2运用意疗之移精变气缓解患者不适情绪
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移精变气一语出自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明代吴撰《素问注》注曰:“移易精神,变化脏气”即转移患者精神,改变人脏气紊乱的状况,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从移易、变更其精神意念活动的方式,促使患者精神康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1精神转移
精神转移是将患者的精神意念活动从疾病的中心和(或)内心思虑的焦点上转移、分散至其他方面去,以缓解或消除由于过分关注躯体某些部位的不适儿产生的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以及由于过分注意某事而产生的病态行为。
幼儿、儿童在就诊过程中多惧怕注射、抽血等针头侵入操作。此时家长和操作者配合,一方面用言语转移孩子的注意,或用实物刺激引导孩子注意,一方面操作者迅速准确的进行操作。比如可以说“你比上一个宝宝坚强、勇敢”之类赞赏夸奖的语言,一般儿童会认同称赞,并要求自己做的更好。对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用颜色鲜艳的新鲜实物转移孩子视线,让幼儿暂时忘记操作治疗的情境。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术后放、化疗是极奇痛苦的,一方面形体上的缺陷使他们苦恼,另一方面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加剧了心理上的不调适。医生和护士要理解他们心情,宽容他们一些不合适的言辞,在住院治疗期间鼓励他们培养兴趣爱好,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建立情绪支持,以排解苦闷的心情,悦纳自己形体上的改变的事实,放下包袱,充实生活,微笑坚强迎接新的一天。
2.2情志导引
情志导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吐纳锻炼,或配合一些动作来引导和控制其精神意念活动,达到移精变气的治疗目的。梁代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转引《服气经》称:“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在患者入院后,护士教会其在安静环境下,保持舒适,全身放松,默念吹、呼、呵、嘘、咽字吐纳行气,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呼吸的调整,不断地去体会、掌握、运用,以“导引”的方法,转移患者的意念,排解紧张、焦虑、忧郁、愤恨等不良情绪,使胸闷胁胀等脏腑滞气得以消散,产生精神舒畅松弛等良好感觉。
3结语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意思是治病如果只考虑生理与疾病的变化,不考虑精神的即心理变化,不从心理上精神上配合治疗,疾病是不可能治好的。有效地心理护理是对治疗疾病和损伤的生理疗法的补充和巩固。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如果没有心理护理,生理治疗的预期有时也会被打折扣,药物、护理和治疗专家的干预成效也会减弱[1]。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整合中医心理治疗的精髓,通过医生、护士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其气质等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顾虑,达到“身心俱谐”。
中医心理与心理护理的思想整合,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对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发掘、整理、完善及对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中医学学术思想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是对心理护理学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深入,丰富了现代心理护理内容,扩充了现代护理工作的内涵,建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ith Nichols,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 (刘晓红,吴菁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姜乾金.护理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董湘玉.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李青云.中医心理护理的原则与方法[J].家庭护士,2007,5(9):34-35
[5] 韩丽萍,刘实.《内经》中医心理诊断思想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9-10
[6] 邱鸿钟.临床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