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唐山市;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88-02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力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大学生就业方式和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力求为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探寻路径。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涉及千家万户,如果解决不好,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地域与就业分析。从区域角度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吸引力相对较强,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人口与就业分析。总体看,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图1)。

实际看,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第2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目标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到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达到699万。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冲击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然严峻;而大学毕业生的增长比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导致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以国内及国外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为基础,对就业能力提升进行了初步调研,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形势变革的培养模式,从“个人、组织、国家”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进行研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具体阐述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定位,同时它的研究视角也就不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经济目标;对于组织和单位来说,就业能力的研究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能力是保证从业与人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国内以及国外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作为基础,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取工作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获取工作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

二、就业能力提升初探

就业能力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方法,我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目前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能发现问题症结,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得到更好的开展。

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匹配,原因产生在很多方面,而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需要从“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企业)――国家(政府、社会)”三方面合理进行,针对目前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对于国家、组织、个人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具体分析。

三、提升就业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并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做出努力。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大环境

1.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就业能力不仅是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政策倾斜并未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密切的联系起来,因此各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视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政府应加强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将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资格,以及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作为高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指标,逐步从对“就业率”的重视转变到“就业力”。

2.加强管理,将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项目落实到位

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一些部门、地区出台了一些就业垒壁性政策和地方保护性政策。因此,作为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就业项目的监管力度和政策干预,发挥指导、监督、调控的职能,使所有大学生就业项目的开展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高校应改善职能,调整培养指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目前,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较为简单、单一,缺乏实践性内容;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高校应加快就业能力培养进程,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融入到所有课堂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在课程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发展和新就业力技能的机会,同时在最终课程考核中将就业技能作为指标之一,透过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核心就业技能的工具,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高校课程。

2.将校企联合扩展到课堂教学当中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职位的需求。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授课,传授课本知识与具体职业的联系,将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到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促进用人单位向高校传到需求信号,共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企业通过将学生短期安置在企业工作或带学生参观企业、提供他们工作场所等各种就业前培训,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3.充分利用社团的阵地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近些年,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增加,他们在高校中是有着社会沟通、就业服务、就业观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企业文化对接等功能的组织,它们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4.加强人格素养培育,端正大学生择业心态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更新,需要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很好的人格品质以及抗压性。因此,所有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建设。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中应加强就业心理研究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主动规划人生的信心。

(三)大学生应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1.转变观念,以期多元化就业

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这是一句陈词滥调,同时也是真知灼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于未来的择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观模糊,无论是否适合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依然将就业地区选在沿海一线城市。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生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勇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需找栖息之地。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同样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就业,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雇佣能力。终身学习,是指贯穿人的一生持续学习的过程。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组织以及大学生本人的互相协作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代洪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01).

\[2\]刘智娴.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

第3篇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2]马贤水.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6-167.

第4篇

【关键词】日益严峻;观念转变;就业;创新意识

一、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就业压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以便日后面临就业问题能够更加顺利,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样的严峻环境下,针对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也极需要创新意识。

在以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对学生灌输的是“就业”,学校对毕业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就业的,而对毕业生讲解的也多是面试的技巧,就业的技巧,指导学生找工作的多。但是却很少对学生谈及“创业”方面的观念,也鲜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的能力的学校,很少对毕业生提供创业机会,至于培养挖掘学生创业精神与意识以达到学生进行创业的就更少了。面对如今的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到处都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到处都充满着创业的契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硬性指标。

二、引导学生就业

大学生在择业时经常眼高手低,对工作职位抱有太高的期望,很多学生只想在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等大企业工作,对于小企业或者县镇企业直接无视,这就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教育学生对择业的观念进行转变,不一定小企业就干不了大事,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况且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光明正大劳动换来的,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工作。要对学生灌输劳动就是就业的理念,增加就业机会,也更容易把握住就业机会。

高校应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并且现如今的农村创业机会众多,投资项目丰富,投资成本低廉,风险也较小,例如禽畜业水产业的养殖、瓜果菜蔬植被花卉的栽种,或者搞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与加工,或者在农村兴办幼儿园等,将乡镇的教育水平提高,或者为社区提供社区服务,兴办小公司等等。这些都是创业的出路。

高校要对学生灌输机遇就是改变命运的基石,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如今的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众多,要想发展起来就要抓住机遇才行。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不要光看公司规模,有的小型公司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一旦在此公司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干下去,将来公司一旦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全程指导学生就业

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高校要避免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当然重点指导对象应该是毕业生,不过也要对低年级进行就业指导,以便让他们提前做好毕业就业的心理准备,也会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与生活,还应当避免对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突击性的就业指导,这样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再者在指导的内容上要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进行指导。指导内容既要保证商业性更要保证教育性,既要指导学生择业更要教育学生敬业,既要替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紧张,更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坚持原则坚守道德。不能够临时抱佛脚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要在学生进入高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全程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为了方便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要完善时间实习的基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跟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在工作中得到具体的体现,这样一来当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不至于被说成是中看不中用的秀才。

毕业的实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分多次地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从实习中获得职业技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在应聘前对应聘单位的需求会有一定的了解,应聘起来也不会那样的吃力。而且在实习过程中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有更好的了解,利用最后在学校的时间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学习专业课时也会更加的感兴趣。

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当然这里的学生不仅仅限于应届毕业生,还应该包含高校的所有年级的学生,针对新生就对他们开展职业规划的讲座,针对毕业生就对他们开展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方面的讲座。要以创新的理念在学生中开展讲座。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塑造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以及正确的择业观。

四、结语

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时,老师们应该做到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在面对择业时更有调理更理性地选择工作,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有些建议无法做到科学严谨,仅作为参考交流使用,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困扰调适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扰的表现

(一)女性生理特点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困扰

例如某师范大学的小雯在大学生城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必恭必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简历,只是面无表情的摇头。“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说的某些用人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小雯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又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用人单位招收女性职工承担的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胜利现象和所承担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少招聘单位认为最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并且进行了培训,但没多久就结婚生育。女大学生工作后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精兵简政,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男大学生上岗后却不存在这些头痛的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大学生上岗工作。由于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企业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要。当问到女生就业难于男生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根据女生们选择的多少排序,认为是“性别歧视”、“女生的生理特征”、“女生不及男生优秀”等原因造成的。

(二)女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女生在求职是对学校、父母和亲友方面的依赖性高于男生,依赖学校推荐、父母帮助、亲友帮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女生认为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首要是靠家庭及社会关系,仅有10%的男生是如此看法。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生就业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就业难已经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求职前已经想到招聘单位不会要自己,增加了自卑感,打击了自信心。此外,有专家认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底,这都严重影响到她们顺利就业。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2)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企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心理调适

(一)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的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6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本科生400人(男、女生各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删除无效问卷42份,最终确定35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72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就业应对方式进行测量,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结果说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女生更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

2.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二)社会支持与就业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与积极的应对(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P

三、社会支持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的比较

(一)社会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比较

根据全体被试社会支持得分的水平,将得分前27%的学生划分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划分为低分组。比较后结果显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高、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说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得分的高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分析

根据统计的结果,本人认为之所以女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及支持总分都高于男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角色期望不同,导致社会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一些,因而社会支持的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

第二,多数男生往往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现,因此更倾向于拒绝他人的帮助,忽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有关。

第三,女生的客观支持高于男生,或许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性别观念的淡化、女性地位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女生相对于男生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有关。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总体的分析

根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得分的统计结果,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传统观念和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角色认同已经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里。男性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于女性,他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向他人求助。

此外,社会对男孩子的期望要高于女孩子,由于受到这种期望的影响,当没有达到一定期望的时候,男生的自责程度要大于女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男生的自责应对要多于女生了。

(三)社会支持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分析

从就业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中能够看出,无论男生、女生,如果社会支持水平高,个体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显著的性别差异出现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上,高社会支持组寻求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显著多于低社会支持组,说明社会支持水平高,会促使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于男生。

2.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3.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二)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变量。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会对他们的就业应对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可以从培养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入手。

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整体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男生,因此,应特别注意引导和教育男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第7篇

关键词:NLP 大学生 软实力

根据谢萍的研究,我国教育领域2006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而且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其中,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其一是在立足第一课堂,培养职业意识;其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熏陶;其三是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重点加强职业道德观、诚信就业等教育。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来考虑的,而真正决定大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学习和养成就业软实力,还得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寻求突破。根据我们对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发现应用NLP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一种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学习动机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1. NLP理论概述

NLP是由美国李察·宾达拉(Richard Bandler)和尊·格灵达(John Grinder)最初发起创立的。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一般译为“神经语言程序学”。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Linguistic)是指语言,这里泛指从任何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思维意识的过程。P(Programming)是程序,在这里泛指为产生某种意识或行为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

NLP通过研究人的大脑思维与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规律,进而应用这些规律来调节和改变人的思维和言行习惯。其主要思想是,认为人的思维及言行习惯就像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通过更新软件而改变。更新的方法就是复制成功。

NLP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成功模式,提炼出一系列概念、理念和技巧(也叫“NLP假设”),用于检查、矫正和更新人们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当人们思考或者处理事情时,按照这些假设来构建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即程序),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就会发现思考和行为的效果会得到提升。

NLP假设来源于经验总结,是对成功模式的发掘与复制,所以,体系上具有开放性,所有经过实证发现有效的、成功的模式、理念、技巧都可以作为NLP假设,用于指导NLP实践。在一系列权威的NLP著作中一般提出12至16种这样的假设。比如 “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只有经由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世界,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已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潜意识的心是仁慈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信息;没有错误,只有结果”、“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就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等等。

2.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后,得到广泛认可。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里的软硬差别,近似于“可量化”与“不可量化”以及“有形”与“无形”之别。

自2006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硬问题。戴国强(2007)、梁妙荣(2010)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显性的,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比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而“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硬实力”要以“软实力”为基础和依托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业软实力虽然具有隐性特征,不易直接观察和测量,但可以通过日常言行来间接观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可以通过软件测试、面谈、试用等等各种手段来检验大学生的就业硬实力和软实力。

3. 应用NLP提升就业软实力的原则与方法

很多媒体报道过,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更加看重其软实力因素,因为,在实际用人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专业能力(硬实力)很强的大学生,在与人沟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方面,甚至为人处事方面都差强人意,也就是软实力很差。NLP提供了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并进行提升的理论和办法。

NLP找到了人的大脑思维与人的言行举止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来“复制成功”。总体上,应用NLP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方法就是,应用NLP假设破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强弱神经语言程序,包括“成功程序”和“失败程序”,然后用成功程序去覆盖或更新失败程序,让软实力弱的大学生获得成功程序,从而提升软实力。

具体操作层面,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和掌握成功的神经语言程序。NLP的精髓在于复制和模仿成功。因此,要想正确运用NLP,首先必须学习和理解成功的神经语言程序,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就业软实力强者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模式,才能在NLP应用中进行学习、复制和在造。

第二,必须注意挖掘软实力不足的本质原因。NLP认为人的命运与其大脑神经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从大脑次感元到命运结果有如下的连锁反应式:次感元—表象—神经链—感受—观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因此,在诊断或自我诊断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差异的原因时,可以通过其行为、习惯、性格等因素进行观测,对照上述连锁反应式,进一步挖掘出这些差异到底来自那个层次,进而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有的大学生被认为团队合作精神不够,具体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不愿意与他人一起工作、不能够接受他人提出反对意见、不服从团队领导等等。凡此种种不良表现都不可能是偶然行为,NLP认为这些表现都是大学生错误观念、历史不良感受、不良神经链作用的结果。找到了原因和问题本质,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三,必须着重改变和创建神经链。上述连锁反应式中,神经链是关键。NLP技术其实主要是改变和创建神经链的技术,既可以对一些与不良情绪和行为相关的神经链进行调整和改变,也可以创建一些新的神经链来引发良好情绪和行为。获得良好情绪和行为结果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具体描述自己想要的这个心情是什么样的,然后在潜意识中创建一个能够引发这个心情的神经链,不断的应用这个神经链就可以拥有所要的这个心情了。同样,可以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能够达成希望结果的相关神经链和程序都建立起来,然后不断启动这些神经链和程序,就可以获得所设想的结果。比如有的大学生害怕面试,根本原因就是以往的失败经历在其大脑中形成了“害怕神经链”,在准备面试时,这种神经链在潜意识中就发挥作用,马上令其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和行为特征。只要应用NLP方法,将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不到的神经链改变了,或者利用诸如“心锚”等技巧重新构建一种“勇敢神经链”,就可以快速而且稳定的消除害怕情绪和行为。

第四,必须灵活选择的NLP假设做指导。NLP假设是方法,也是方法论。因为,每一条假设都可以演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也作为方法论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标准、从什么角度去对待常见的一些问题。“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就是在NLP实践过程中,应用NLP方法解决问题是,也要注意灵活性,不可一条道走到黑。当应用某个方法效果不好时,不要放弃,而是再次思考选择新的方法。“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这一假设,告诉我们不要只注重做事的道理,关键是要看最终能否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和错误思维习惯的纠正,使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做事的实效上。又如“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信息;没有错误,只有结果”,这个假设告诉我们,失败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对我们过去言行的一种反馈罢了,说明过去的言行没有效果;失败了也不是一种错误,只不过说明过去的言行模式不符合目标要求,需要创新改正或革新。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具体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问题时,就要求大学生理解并养成正确看待失败与错误的理念,或者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对待失败与错误的神经语言程序,在遇到失败时,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冷静对待,理智分析,及时改进。因此,对于就业软实力较差的大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其观念、心态或情绪。

第五,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应用NLP最有效。NLP的目的在于复制成功,其核心就是怎么学习、复制、创造卓越的程序。“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这个假设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怎么培训大学生,如果他们自身没有从思想上接受并主动去改变不良神经链,其效果也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根本方法是,首先向自己学习,总结与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往往要比从他人身上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其次要清楚复制成功的程序,并不只是复制方法或模式,更重要的是复制方法或模式背后的信念、心态与精神。因为,复制方法或模式仅得其“形”,复制信念、精神,才能得其“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注:本研究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JY44。

参考文献:

[1]李忠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0-1

[2]谢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03):202-203

[3]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7-80+55.

[4]梁妙荣.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探讨[J].前沿,2010,(12):176-178.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社会需求; 耦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07-04

“耦合”原意是指物理学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现在引申为两种现象的重合和交叉。本文的耦合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究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度及耦合点,以期能够突围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瓶颈问题,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合理的建议和科学的指导。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设计构成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头脑风暴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等方法反复论证,科学客观地确定大学生素质项目内容,根据大学生素质项目内容认真设计大学生就业素质重要程度调查问卷,从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用人单位三个视角进行数据采集。首先将文献法、头脑风暴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的素质项目进行登录和类属分析,分别得出大学生素质清单和大学生素质类属清单。从编码清单和类属清单来看,其素质项目包括了大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同麦克莱兰德提出的对素质模型划分的3个纬度相比较,这些类属基本涵盖了其研究的3个纬度,包括个性特质、知识和技能。将此清单与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德尔菲法专家小组11名成员的组成:高校领导3名、高校德育专家2名、中学校长4名、知名企业老总1名、行为事件被访谈者代表1名,这种组成方式涵盖了德育专家、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三个层面的不同视角,比较合理。)的意见汇总,从而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德尔菲法的反馈。如图1所示:

第三轮专家反馈后得出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指标体系已达成专家组共识,并一致同意将上表所含素质项作为最后的大学生就业素质项目内容,从而进行大学生就业素质问卷的设计。然后,根据大学生就业素质项目内容设计的大学生就业素质重要程度调查问卷,从大学生、高校教师、用人单位三个视角进行数据采集。

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大学生样本为随机抽取的广西师范学院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总数的13%(广西师范学院高年级总人数为6021人),共计780个样本量(回收有效问卷765份);高校教师样本为随机抽取的教师代表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包括班主任、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社科部等德育老师、一般教师代表和职能部门教师代表等,选出教师样本量基本达到全校在职教师样本量的20%;用人单位的样本覆盖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企业等,统计学上基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允许的最低样本量为30个个案以上,我们确定用人单位的随机抽样样本量为100个个案(回收有效问卷97份),其中,党政机关30个样本、事业单位40个样本(鉴于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教师,加大该样本量)、企业30个样本。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就业素质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度及耦合点。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和录入,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的频数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对自身素质需要状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强健的体魄”放在了最后一位,明显看出当代大学生普遍不注重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养成,这是由我们高校教育的导向造成的,应该引起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们大都把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自信和团队意识排到了前五位;把创新、感恩、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强健的体魄排在调查表的后五项,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们的观点在此基本一致,如表1所示。

大学生们把“人际交往能力”排在第一位,说明当代大学生向往这种能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困难。他们又同时把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排在前四位,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技能的基本理解比较一致。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文科学生也已意识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社会和大学教育者更多地是期望理科学生更具备创新能力,而实际上理科学生却偏偏把创新能力排到了倒数第三位,他们更强调自身的承压耐挫能力,这与他们特别强调心理素质遥相呼应。这种现象表明,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渴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们均把“写作能力”和“信息集成能力”排在最后,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社会信息收集、利用的重要性。

从排序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文理科学生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上高度一致。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这四种知识的排序一模一样。这说明文理科学生对于没有明显学科界限的知识,比如,职业理念方面的知识追求是一致的。而对于有学科特征的知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文理科学生则表现出迥异的态度。如文科学生把“人文知识”放在第九位,把“数学知识”放在了最后一位;而理科学生把“数学知识”也放在第九位,把“人文知识”放在了倒数第二位。这一方面说明文理科学生比较看重本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教育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学科裂缝,文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其知识结构中的作用,理科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在其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无论文理科学生,都把“哲学知识”放在了最后,这说明我国教育没有把哲学知识当成工具学科。相比较而言,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是把语言、数学和哲学当成最基本的工具学科。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把这里的“哲学”等同于他们课堂上所学的的哲学,而没有把“哲学”当成世界观与方法论。

2.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教师们也都特别不重视“强健的体魄”和“充满活力”两个选项,体现了高校教育在这一方面导向的缺失。老师同时把人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放在一边,说明高校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无论是教学教师还是管理教师,其前五项选项完全一致,并且平均值差别不大;后五项选项中有四项高度一致。这说明教学和管理老师对学生个性要求基本一致,这种属于养成教育的个性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基本稳定的心理特征。后五项中教学和管理教师不同的地方是,教学教师比较不注重学生的自信,而管理教师比较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这也是由他们各自的角色决定的。如表2所示。

在大学生重要能力的排序上,管理教师倾向实用,教学教师倾向理想的能力结构。在大学生不重要能力的看法上,教学教师和管理教师高度一致,说明高校的办学职能、办学指导思想使得教师在同样的教学环境里看法一致。这个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也可看出,有些职能人员兼教学任务或从教学岗位提拔上来,他们的看法要求能力实用,这与教学教师重合度较大。教学教师和管理教师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趋同。不同之处是教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知识和外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知识基础;管理教师从实用而不是培养的角度出发,他们更看重科学管理知识与学科前沿知识。

3.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首先,个性特征方面。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性特征有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责任意识,都不太强调的是感恩。这说明用人单位从录用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岗位要求并不包括感恩,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大学生的直接适用性而不是人才的未来发展与培养,这会给大学生带来功利的心理倾向。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党政机关关心的是实干精神和遵纪守法,事业单位关注的是勤奋进取和团队意识,企业单位关注的是实干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事业单位中我们在抽样时选取中小学样本较多,所以我们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党政部门和企业单位的观点比较一致,大学生的观点与事业单位观点的一致性较强,这说明大学生现在形成的个性特征是与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而中小学校与社会的衡量标准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表现在数据上,显示出事业单位(以中小学校为主)与党政企业单位观点不一致,而和大学生的观点一致。这也恰恰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直接养成大学生以后的个性特征。

其次,技能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技能能力选项上一致关注的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一致不太关注的是谋略与决策能力。在能力选择上的一致性的关注点不如个性特征强,恰恰说明不同的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对能力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党政机关还关注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协调能力,事业单位还关注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企业单位还关注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育在此得到的启示是对于不同用人单位均关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应该用必修课程的形式加以固化,而对于不同单位的不同需求是否应该用选修课程或社会实践的方式给有需求的学生提升的平台,这也是高校教育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最后,知识结构方面。用人单位一致关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职业素养知识和法律知识,一致不关注的知识结构是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党政机关还关注公关礼仪知识、时事政策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事业单位还关注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企业单位还关注专业知识、公关礼仪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调查结果很明确地表述了不同系统对岗位职能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这对于高校教育者对学生的分类培养有着较大的启发作用。

4.高校培养方与社会需求方的耦合程度的调查分析

首先,高校培养方与社会需求方在个性特征方面耦合程度分析。在排序的前五项中,三方共同强调的是责任意识、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说明这四种大学生个性特征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培养的;各自的重点是:大学生还强调自信,高校教师和用人单位还强调实干精神。这种现象充分反映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三方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看世界。大学生强调“自信”,是主体对主体的一种把握,即主体要求自信,强调自身感觉;而高校教师和用人单位作为客体,他们更看重适用和实用。

在排序的后五项中,三方一致忽视的是:感恩、充满活力、思维敏捷和强健的体魄,这说明三方在选择利益时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社会责任感,一致强调做事并非做人。各自不同的不关注是:学生和教师不关注创新,这种忽视一方面直接折射出现代大学教育的“弱项”,没有真正用创新来培养人,当前教育体制已经意识到创新很重要,但没能付诸实施,显示出高校教育特别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而不强调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从客观现象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缺乏创新平台与机会,忽视创新正是教师和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与把握。用人单位将“自信”置于最后五位,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用人单位强调大学生的直接适用工作而不是对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具有明显的急功近利性。这种倾向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其次,高校培养方与社会需求方的技能能力耦合程度分析。如表3所示,在其前五项的排序中,三方共同强调: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方共同忽视了信息集成能力,说明他们都没有认识到信息社会信息收集、利用的重要性。实际上,信息社会人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集成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我们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关注差异点的比较分析:师生共同最忽视的写作能力恰是用人单位强调的;教师和用人单位忽视的自制力又是大学生自身比较强调的,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制力已达到高校和社会的要求,而其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高校教育在此得到的启示是:对于三方均关注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否应该用必修课程和必须完成的社会实践的形式加以固化,这是高校教育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教师与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趋同。在其前五项的排序中,三方共同强调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知识和法律知识。师生还共同重视学科前沿知识。三方共同忽视了外语水平、自然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我们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关注差异点的比较来看:学生还重视信息技术知识,教师还重视科学管理知识,用人单位则重视公共礼仪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三者的差异点显示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用人心理比较了解,尤其了解用人单位忽略的素质,但是对于用人单位着重强调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这对于我们高校教育者对学生分类培养的课程设置有着较大的参考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以上耦合研究给我们如下启示:

1.大学生视角和高校教师视角之间的耦合程度较高,而和用人单位视角之间的耦合度不够

用人单位代表就业市场的需求,他们的观点对人才培养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缩小培养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耦合差异,增加耦合度,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在传承过去养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大学生各项就业素质。

2.耦合后模型中的差异素质项目都应是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和优化的

这并不是说抛开大学生的其他素质全然不管,而是指上述这些素质项目是高校通过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方面。况且,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完善还可以通过环境影响、家庭养成等方式来完成,高校不需要再过多考虑这些方面。

3.突出个性的能动作用

如诚实守信素质,诚信是我国社会当前最需要树立的新理念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无形力量,也是大学生取信于人的道德规范。针对当代部分大学毕业生的道德真空现象和诚信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自己内在素质和能力,如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优秀人格、良好的全局意识、与人为善的宽广襟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够经受人生失败和挫折考验的能力等,从而改变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偏见。

4.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必须进一步培养相应的各种能力,进而提升为一系列的观点、意识等精神层面素质

尤其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师范生技能是就业素质的基础,要切实加强“新三手”的修炼。除此之外,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发展,就是在不断拓展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养成的,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共处能力、包容能力以及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能力等能力层面的素质要素,再进一步通过思考提炼,形成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的观念、对社会的责任心和民族自尊心等观念,以构成现代人文精神的精神层面素质的各要素。

5.三方一致重视的素质项目要重点考虑,三方一致忽视的素质项目也不能置之不理

培养适应现代与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在立足于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超越职业训练层面,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等学校,必须将健全的人格(突出表现为个性特征)教育、适用的职业能力教育和深厚的知识素养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灿.人品和能力最重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34-35.

第9篇

(赤峰学院 招生就业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99万人,在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情况下,赤峰这样一个三、四线城市,每年约有近2万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本文以赤峰市三所高校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调查数据论证,深刻解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48-02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达799万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有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还有的大学生不愿就业,其中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就赤峰市而言,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

1 赤峰市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基本情况

赤峰市共有三所高校,其中赤峰学院2014年毕业生2153人、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215人,赤峰市纺织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4年三年内我市应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为11.4万人,2012年赤峰籍应届毕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专、本科学生约为3.87万人,按每年回来就业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是的20-30%计算,那么赤峰市每年约有0.77-1.15万人需要就业,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0.4万人,即我市2012年约有1.5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照这样计算:2013年约有1.6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14年约有1.8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需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解决我市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 解决赤峰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2.1 高校的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2.1.1 教育部文件严格规定:高校招生应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对于就业率低或连续三年就业率达不到60%的专业,逐年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取消该专业.

2.1.2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辅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用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要通过对社会的各个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打好专业基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学生,要给与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直接体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于四年级学生,这一阶段就业指导是重点,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他们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得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克服心理障碍等,处理好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临时性的问题.

2.1.3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应像抓教学一样抓毕业生就业指导,树立“就业兴、招生兴、学校兴”的理念而不是仅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一些求职技巧之类的快餐式服务.这就要求相关高校建立一支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信息学等专业,并且对这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就业工作情况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水平,真诚的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这些教师也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例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2.1.4 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把就业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学校的招生才能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提高学生的整体生源质量,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学校应不断改变内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探索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开拓思路,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2.2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

2.2.1 每位毕业生都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理念,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一定不要期望值过高,首先本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原则,深入到农村、基层、艰苦边远的地方,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工作经验,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正确定位,工作地点、收入等因素可以考虑,但不是绝对的条件,这样我们的企业就能招到所需人才,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2.2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父母和学校,不积极走出去找工作,认为就业与自己无关,是学习和家庭的事,所以每一位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及早考虑就业问题,在校期间多关注学校及相关为就业网站,多参加校园招聘会,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将来更多的就业打下基础.

2.2.3 每一位大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初次应聘不一定成功,或许连续几次应聘都不一定成功或令自己满意,首先应正视问题,客观地分析自己,查找不足,同时要总结经验,找出失败原因,充实完善自我,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失败,做一个乐观、积极、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2.3 政府支持是促进大学生高效就业的有力保障

2.3.1 政府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各地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首先政府重视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创业的倍增效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列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使政府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大学生就业工程和创业引领计划;其次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发放求职补贴.三是政府支持高校建立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就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资金补贴和就业相关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政策.

2.3.2 政府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全年就业创业目标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加强管理,专项推进,重点突破,按计划、按时间有序分解目标任务;发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确保多方位、多渠道支持大学生就业.

2.3.3 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不要歧视刚毕业的大学生,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接纳和使用大学生,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和储备干部,为大学生走向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2.4 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愿景

2.4.1 用人单位要改变以往的用人观念,不要搞人才浪费,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用人的过程中选拔优秀人才,对每一位大学生一视同仁,不搞性别歧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应聘,对他们的不足加以指导,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招聘条件,使得和谐社会和谐发展.

2.4.2 用人单位应有人才储备计划,为自己的企业选拔后备人才,可建立人才库,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可以定期培训,送出去学习,充实企业人才库,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选拔人才时应不拘一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招聘计划.

2.4.3 企业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设备.企业可以通过就业培训和实习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针对所需岗位进行业务培训,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通过培训或实习落实就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