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旱灾防治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旱灾防治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旱灾防治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5-01

仔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仔猪患上该病的几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病,一头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几头甚至几十头仔猪死亡,致使养殖户亏损严重。因而做好猪副伤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情况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农户养殖的23头仔猪中有5头相继出现发烧、便秘、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次日中午该户主查看猪舍,发现已死亡6头,另有4头也表现出该类症状,对死亡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的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胃肠溃疡,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断奶仔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明显,大便干燥、恶臭,病猪在出现该症状后2~4 d死亡。

2.2 亚急性与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眼部内有脓状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浑浊,情况严重的会转发为大小肠溃疡,大便干燥、恶臭明显;部分患有肺炎的猪群,表现为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病后开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观察分析可诊断出副伤寒病。

3.2 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取病猪的大肠内容物置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37℃的环境中连续进行细菌培养24 h,在琼脂平板内还可看到周边整齐的黄白色单个小菌落。在挑选特殊菌落抹片,对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看见两端钝圆,排列较散,偶见3个左右连在一起的革兰氏阴性短小直杆状细菌,并挑选单个菌落置于37℃中培养24 h,并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穿刺,会有H2S出现,且底部为黑色,斜面为黄色[1]。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科学喂养,定期打扫猪舍,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清洁,增强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现今常用的预防接种药物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或刚断奶的再猪仔进行预防接种,该冻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标准为将冻干菌苗稀释至5~10 mL,并与饲料搅拌均匀后喂养。也可稀释至1~10 mL灌服。肌注标准为:依照冻干菌苗标注的使用说明书与20%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 mL,达到增强猪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左右,应停用抗生素。

4.2 科学喂养

在饲养的过程中,应供给仔猪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其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猪舍应定期消毒,一周两次。同时须做好通风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应定期用氢氧化钠清洗,在用清水冲洗干净[2]

4.3 治疗

4.3.1 病猪隔离 对于患病病猪应做好隔离工作,以免传染给其他仔猪。

4.3.2 药物治疗 对于已患病的猪群,可使用病原体较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在发病初期应立即给药治疗,以防疾病恶化,所用药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宜长不宜短,并中途暂停使用其它药物。患病病猪的药物治疗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据患猪的体重情况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一周。发现病猪症状有无减轻,若有缓解,则继续治疗[3]。

5 讨论

猪副伤寒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因素、断奶过早等均易导致该病发生,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猪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无固定的发病期,任何季节均可能发病。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当高,对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猪仔以及刚断奶的猪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玉刚.1周龄仔猪急性剐伤寒病诊治及体会[J].畜禽业,2013(1):68-69.

第2篇

关键词 黄瓜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高寒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46-01

1 霜霉病

(1)发生特点。霜霉病是一种速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受害部位形成黑色霜霉层。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日均温度15~22 ℃,相对湿度90%~100%,昼夜温差8~10 ℃,最适宜发病,发病潜育期2~7 d,最适感病生育期为结瓜中后期[1-2]。

(2)防治措施。降低棚内湿度,采用地面覆地膜,改浇明水为暗水,采用滴灌和渗灌,注意中午通风换气。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在病害盛发期,隔5~10 d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清洁田园,减少再侵染菌源。可用糖液肥预防,采用白糖或红糖∶尿素∶水为1∶1∶100的比例混匀,在黄瓜开花后进行叶面喷洒,隔5 d喷1次,连喷4~5次。化学防治在病害始见后用药,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等,与铜制剂交替进行使用,铜制剂有1.0∶(0.5~0.7)∶200.0的波尔多液、48%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等;为降低棚内湿度可用45%百菌清烟剂3.00~3.75 kg/hm2,间隔7 d熏1次,或使用5%百菌清粉尘剂、10%防霉灵粉尘剂15 kg/hm2,间隔9~11 d喷洒1次[3]。

2 细菌性角斑病

(1)发生特点。细菌性角斑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年,也能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当田间湿度70%以上,温度24~28 ℃病菌繁殖最快。

(2)防治措施。选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用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可用500 mg/L硫酸链霉素浸种2 h,也可用50 ℃温水进行温汤浸种。药剂防治可用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150~200 mg/L,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溃枯宁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粉剂3 500倍液喷雾。

3 白粉病

(1)发生特点。白粉菌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温度条件以20~25 ℃最适宜,它的适宜相对湿度是35%~45%。另外,白粉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荫蔽的散射光或弱光和幼嫩、徒长的寄主。

(2)防治措施。创造抗病条件,包括适当加宽行距、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增施磷、钾肥料,控制植株徒长等。进行环境熏蒸,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可按每111.1 m2用硫磺粉0.3~5.0 kg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24 h,隔3 d再熏闷1次,然后播种或定植。有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1/2,时间减为12 h即可,隔5~7 d再熏1次,效果较好[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每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农药的交替使用,可避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在喷药时,要对地面进行喷布。

4 灰霉病

(1)发生特点。灰霉病是黄瓜栽培的重要病害,发病后受害组织变黄色并有灰色霉,受害部分停止生长、腐烂,重者整个瓜条脱落。其发病最适温度18~23 ℃,相对湿度90%以上,弱光是发病适宜条件。

(2)防治措施。控制环境湿度,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浇水后适当放风,降低空气湿度,推广应用滴灌、暗灌技术,减少滴水、叶面结露和水膜的形式。控制环境温度,适当提高温室大棚温度。加强栽培管理,将摘除的病瓜、花叶、茎等带到室外深埋,适时摘除下部枯黄叶,以利通风透光。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择烟雾法、粉尘法、喷雾法,进行交替、轮换、混合施用杀菌剂。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速克灵烟剂3.7 kg/hm2,于傍晚喷粉,还可使用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3~4次。

5 黄瓜枯萎病

(1)发生特点。黄瓜枯萎病在露地和保护地各茬黄瓜上都可发生,病菌在土壤和未腐熟粪肥中越冬,可存活5~6年,由根部伤口侵入,土温低、湿度大易发病。

(2)防治措施。实行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苗床2~3年后应调换地方或改换新土。改善栽培管理,浇水时严防大水漫灌。施肥要氮、磷、钾合理配合,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发现有轻微发病的植株,在定植前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药剂,以1∶100比例配成药土,按15~30 kg/hm2的用药量,撒在定植沟内,有防治作用。发病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农药400倍液灌根,8~10 d灌1次,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上述药物进行穴中消毒,控制土壤传播。发病初期选45%代森铵水剂1 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适乐时悬浮剂1 500倍液喷洒根基部。

6 参考文献

[1] 李洪山,申玉香,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9):62-64.

[2] 胡宁宝,吴华圃.无公害黄瓜生产中对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华北农学报,2006,21(S3):18-21.

第3篇

分析春小麦种植面积锐减的原因除了春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因素以外,春小麦生产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利的自然灾害和致使产量降低,不同年际间、不同地域间小麦产量波动较大也是限制黑龙江省春小麦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稳步增加黑龙江省春小麦的种植面积、提高小麦单产,抗灾减灾已经成为春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就不同灾害对春小麦生产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预防、补救措施,以避开或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实现黑龙江省春小麦的高产、稳产。

1 旱灾

旱灾是黑龙江省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也是目前制约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的瓶颈。黑龙江省小麦产区传统的播种时间为4月初,这样,出苗后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小麦都处于干旱环境中,由于土壤干旱或大气干旱,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的消耗,使植株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引起小麦生育异常,小麦穗分化不良,穗小、穗粒数减少,并最终导致减产和品质降低,"卡脖旱"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在生产主要采取:选择抗旱性品种、灌溉和小麦晚播技术。如遇春旱,在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一次。每公顷从总肥量中拿出7.5kg氮肥随水灌施,效果很好。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情况下,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采取小麦晚播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麦播种时间可以推迟到5月末。

2 除草剂残留药害

黑龙江省是麦豆主产区,小麦多与大豆进行轮作,种植大豆过程中咪草烟、异恶草松、氟磺氨草醚等长残效除草剂应用量较大、应用年限较长,后茬种植小麦药害比较严重。

生产上常见除草剂药害有异恶草松(广灭灵)使小麦褪绿,白化;咪草烟(普施特)致小麦生长发育受阻,生长缓慢,叶尖、根尖发黄;氟磺氨草醚致小麦叶片扭曲、开裂、致死等。

防治措施:小麦出苗后,农户要经常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发现受药害症状及早进行防治,主要方法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或者腐植酸类叶面肥混合喷施。根据药害发生程度喷施1-3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 倒伏

小麦倒伏分根倒伏和茎倒伏。

倒伏防治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如龙麦33、龙辐麦17等。2、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300―350公斤,公顷保苗600―700万株。3、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三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稀效唑和吨田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起到促进小麦基部第一节、第二节节间缩短、茎秆增粗,防止倒伏。4、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压青苗能提高幼苗素质,既能起到壮秆、促进分蘖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抗旱能力。5、喷施叶面肥。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5kg氮肥,加适量粉锈宁,对水喷施。喷施磷酸二氢钾还有使小麦茎秆强壮,防止倒伏的作用。

4 防病虫

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常发生的病虫害有粘虫、根腐病、赤霉病、腥(散)黑穗病,其中以黑穗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4.1 粘虫

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450ml对水喷施。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吡虫啉防治。

4.2 赤霉病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小麦的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

药剂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由于种植品种不同,播种期也有差异,麦株抽穗扬花时期和快慢也有不同,所以,施药时间和次数,要因小麦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用50%的多菌灵100克,对水喷施,间隔5――7天再喷一次。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4.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对小麦品质影响极大,一般减产10~30%,严重高达30~70%。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根腐、黑穗病采用种子处理技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采用6%戊唑醇(主防所有黑穗,兼防根腐病)可湿粉或含有戊唑醇的麦类种衣剂拌种,6%戊唑醇可湿粉用量是种子重量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四。也可采用50%福美双(防治散黑穗无效)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0.3%或采用40%拌种双拌种用量是种子重量的0.2~0.3%,注意不能随拌随播。

4.4 小麦黑穗病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黄河的中上游,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旱灾、沙尘暴以及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1 林业病虫害问题加剧的主要因素

1.1 外部因素

灾害性气候是导致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风倒、风折现象不但对周围林木造成机械性碰伤,还会使林分产生天窗,为病菌、蛀干害虫的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繁殖条件,从而影响到毗邻衰弱的一些活立木。人类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不科学的、过量的砍伐,及砍伐之后造林以及营林措施不力或者错误,常常诱发流行病。

1.2 内部因素

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基层单位对于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到位,治理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②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纯林造林方法,使得林分结构非常不科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抵抗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③森防工作基础较差、设施落后,森防体系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并且基层森防机构并不完善,队伍的稳定性不够,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森防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④防治技术更新不及时,尤其是针对常发性的一些病虫害,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并且药剂品种非常单一,使得苗木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大大下降;④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尽管这些年推行了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然而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监督力度还不够。

2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2.1 物理防治措施

一是采取捕杀的措施,比如人工剪虫瘿、铗鼠以及摘砸卵块等。二是采取阻隔的措施,比如上胶环、扎塑料布等措施阻隔害虫上、下树。三是采取诱杀的措施。①潜所诱杀的措施。在对苗圃病虫进行管理时,充分利用树叶与菜叶设置一些潜所对地老虎等各种幼虫进行诱引,在果树树干基部绑扎稻草把、麻袋片或旧衣服,诱集梨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等,并在害虫越冬或者化蛹的时候集中进行扑杀;②食物诱杀的措施。把食物加工成诱饵或者毒饵,比如可以在苗圃地中利用糖醋液对地老虎等一些夜蛾类的成虫进行诱杀;③灯光诱杀的措施。利用黑光灯、篝火以及高压灭虫电网等对各种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④色板诱杀的措施。由于果园中鳞翅目卷叶蛾科梨小食心虫的习性是喜欢趋向黄色,因此,利用该习性可以在林中设置黄色胶纸板对于刚羽化的成虫进行捕诱。

2.2 化学防治措施

①有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农药。通常是利用有机合成原料比如苯、醇、脂肪酸以及一些有机胺等生产加工出来的。按照结构组成不一样,化学农药主要包括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有机氮农药等,比如西维因、托布津、杀虫脒以及多菌灵等。②无机农药。也可以称之为矿物性农药,是利用矿物原料生产出来的。基本的成分有砷、氟、硫等物质,比如波尔多液、硫磺等。③植物性农药。是利用植物源成分生产出来的一种杀虫剂,主要成分有生物碱与配糖体。这种类型的农药往往比较安全,对于人、畜等不会产生伤害或者毒性非常小,对植物并无药害。采取非农药的化学控制措施。

2.3 生物防治措施

2.3.1 充分利用昆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比如通过释放肿腿蜂以及花绒坚甲等这一类的寄生天牛幼虫与卵对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七星瓢虫以及草蛉防治蚜虫等进行防治;通过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一类的微生物侵染害虫,从而使得食叶害虫春尺蠖快速死亡,比如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苏云金杆菌以及核多角体病毒等。

2.3.2 安装诱捕器。昆虫发育成熟之后会向体外散发出一种气味特殊的化学物质,这就是昆虫信息素。主要用于吸引同类的异性昆虫过来。利用该特点,在林间设置装满性信息素的诱捕器对害虫进行捕杀。在这些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中添加一定量的农药进行诱杀,目前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性诱剂主要包括白杨透翅蛾、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害虫的性引诱剂。

2.3.3 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安全,对人、畜都不会产生伤害,并且害虫也不会产生赖药性。一是白僵菌。它属于虫生真菌,由于其侵染害虫往往会呈现白色僵死状,所以称之为白僵虫。在生产实践中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二是苏云金杆菌(Bt)。它属于广谱性细菌杀虫剂,可以对一百种以上的害虫进行有效防治,尤其是对鳞翅目害虫效果显著。另外,还有一些灭幼脲类的杀虫剂。这种杀虫剂对于鳞翅目幼虫的效果非常明显,防治的最理想时期是三龄之前的低龄幼虫,其主要优点是残效期比较长、不伤害天敌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自然灾害;相关性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第6篇

1.我国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1.1原因

我国是不仅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易被侵蚀。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的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常常能达到年降水量的60%~80%。这两个条件便构成了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除了自然条件外,许多人为因素也很大方面促进了我国的水土流失。一方面,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人类开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水土流失。

1.2危害

1.2.1毁坏耕地,导致土地退化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以至于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本来就很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

1.2.2贫困加剧,生存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而且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恶化,“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 的情况在不少山丘都很普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因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

1.2.3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增加

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水旱灾害出现频率加大。1800~1949年,境内水灾40年次,旱灾28年次,出现频率分别为3.7年一次,5.3年一次。大灾出现机率分别为6年一遇和5年一遇。

2.我国水土流失防治中所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建设上走了一些弯路。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种植乔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有的甚至造成新的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最后导致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

(2)一些地方在措施配置时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工程忽视基本农田建设,出现了反弹。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注意了与当地经济的结合,但规模小、品种杂,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不理想,水土保持的成果也难以巩固。

(3)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忽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主要依靠人工治理,这样既加大了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实际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态自然修复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它不仅能快速促进植被恢复,而且能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

3.我国水土流失的建议及防治措施

3.1建议

3.1.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3.1.2减少人工干预,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对于一些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水土流失。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也可以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应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3.1.3政府加强领导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

3.2具体措施

3.2.1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

3.2.2实施封禁措施,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雇用管护人员严格看管

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要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提高经济效益。

3.2.3在水土流失严重,面积集中,无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蚀区强化造林治理

对流失严重,坡度过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辅以培地埂,挖水平沟,修水平台地等工程强化措施。

3.2.4在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25°以下的缓坡侵蚀地实施开发性治理

3.2.5筑鱼鳞坑,即在侵蚀坡面的浅沟中或石头山的空隙地,挖长约2米、宽1.3~1.4米、深70厘米的半园形土坑,坑内挖出的土用于筑坑的外缘埂之用,坑在坡面的分布呈品字形排列

3.2.6在土层较深、石头少的山头应用水平沟

即在坡面沿水平等高方向挖沟,挖出的土填在沟的外沿,筑成土埂,植物即种于埂上或内坡上;沟内每隔1.7米左右横筑一小土埂,成为竹节沟。

3.2.7 水平台地与水平梯田是最常用的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水平台地适用于山顶和山腰,坡度较陡,地形破碎之处;水平梯田则适用于山脚的平缓地带。

4.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水土流失强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所降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人类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仍然使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认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下去,因此水土流失区仍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秦天枝.我国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对策[J].河南水利,2009,(10).

第7篇

伏旱季节日照强、温度高、降水少、蒸发量大,易造成季节性干旱灾害。蔬菜一般喜水,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易造成秧苗蹲苗、僵苗、不出苗,移栽作物死亡率较高,蔬菜萎蔫干枯,落花、落荚、落果严重,产量和品质下降,甚至发生凋萎死亡,提前落铃等。特别是2013年出梅入伏以来,南方地区持续高温,降水量稀少,对蔬菜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一些伏旱季节蔬菜种植中的防旱抗旱工程技术、农艺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1 工程技术措施

防旱抗旱工程措施主要试图解决缺水蔬菜产区和干旱季节的蓄水、水源保持,节水灌溉,降低径流、渗漏和蒸发损失等灌溉问题。

1.1 微滴灌技术

微滴灌技术是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以较小的流量将水喷洒或滴到植株和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这种灌水技术可以就近取水,以较小水量供应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灌水时间不受限制,可根据作物需水量供水,用水量少,渗漏损失量少,而且管道工程安装以后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省工省力。应用结果表明,深冬季西葫芦栽培,滴灌每667 m2用水77.7 m3,比明灌节水97.1 m3,省水55%;春番茄共灌水8天,滴灌每667 m2用水99.9 m3,比明灌节水50%。适用于近水源的平地、设施、山地等地的长季节蔬菜栽培。

1.2 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是覆盖地膜种植蔬菜,利用地膜的增温保湿、集雨抗旱、保肥除草、防虫防病等作用,提高土壤保水率,延长作物抗旱期。一般对于地温要求高、根系较浅、生长期较短的蔬菜,增产幅度平均可达30%~50%。结合膜上或膜下滴灌技术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水抗旱效果。地膜覆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一般旱地种植均适用。

1.3 集雨补灌技术

集雨补灌技术是在灌溉农区根据自然坡降、径流流向等确立位置修建水窖等集雨设施,在多雨季节蓄水、收集雨水及地表径流等,在干旱少雨季节作补充灌溉水源。修建集水设施,可保证作物适时播种,并配合降水进行补灌,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从而使旱区农业由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平均节水可达 30%以上。一般适用于高山蔬菜种植的山区丘陵等水源不足,引水困难地区。

1.4 “小地龙”灌溉技术

“小地龙”灌溉技术是使用微喷带,将微喷带末端出水口扎死、在塑料管上开一定数量的小孔,利用移动水泵供水,使水从微喷带小孔喷出形成带状喷灌的技术。一般微喷带管径约60 mm,铺设在田间的有孔管长度100 m 左右,其喷水宽度一般4~5 m,可与100~200 m 的输水管连接,通常采用3.2 kW的潜水泵供水(水泵动力因井深、扬程不同适当增减,也可以采用其他水源),一次可灌溉约466.7 m2,灌溉时间约45 min,灌溉完成后人工将微喷带平行移动到另一处进行喷灌,平均喷灌667 m2地不到1 h。用这样的1套“小地龙”,2个劳动力一天可灌溉4 666.7 m2左右。这种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异地取水,移动式灌溉,携带方便,适于地势较平坦、异地取水、成本投入小 的旱区个体农户使用。

2 农艺管理措施

2.1 育苗移栽

在水源不足、大面积等墒会延误适宜播种期时,可采用育苗移栽法,可用苗床育苗或地边密播育苗,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增施农家肥,播种后期不再浇水。移栽时间可灵活把握,一般具6~8片叶时分期分批造墒移栽或雨后移栽。

2.2 抗旱保苗

移栽后重点保秧苗,尽量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连续高温干旱期间,可3~5天浇灌一次跑马水,宜于早晚浇灌或沟灌,水灌至与沟平后排干余水。有条件的可采用微喷滴灌、微蓄微灌等抗旱节水措施,省工节本、灌溉质量好。

2.3 遮光降温

采用遮阳网覆盖大棚顶部挡强光、降高温等保护地栽培措施,防止高温灼苗,减轻不利影响。种植畦面可覆盖杂草、稻草、废旧遮阳网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4 水分管理

旱地蔬菜注意清晨或傍晚灌水,避高温灌水。可结合测定或观察土壤含水量来判断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一般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或手捏泥土较松散、不成团时,说明土壤干旱,需要及时灌水。灌水量以刚好能渗透植株根部,且地表无径流为宜。水生蔬菜可及时灌深水降温,免受高温伤害。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活水套灌或日灌夜排,不仅起到降温效果,还可有效增加田间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高温的能力。

2.5 施肥技术

按照薄肥勤施的原则,每隔7天左右于早上或傍晚施一次沼液肥、稀人粪肥、0.3%尿素或其他叶面肥,有条件的采用滴灌追肥,提高作物抗旱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对于延误秋播而补种的蔬菜,可增加速效肥,减少缓效性肥料;增加基肥和种肥,减少追肥,实现用肥的前移;降低氮肥比例,尤其是中后期的氮肥要少施、慎施,提高磷、钾肥比例,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其抗逆能力;因迟播作物根浅且弱,应增加施肥深度,以接近作物的根系,便于吸收。

3 病虫害防治措施

高温干旱易诱发病虫害,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瓜绢螟等发生较重,田间管理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高温天气喷洒农药还要注意防止作物药害和人员安全问题,建议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网覆盖、杀虫灯、昆虫性诱剂、色板等非农药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 赵志萍.滴灌技术在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青海农技推广,2002(4):23-24.

[2] 付鹤鸣.哪些蔬菜覆盖地膜产量高[J].老区建设,1996(5):48.

[3] 徐云文,王海景.蔬菜集雨补灌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5):68-69.

[4] 高祥照.“小地龙”喷灌技术特点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11(4):41-42.

第8篇

关键词:云南干旱对策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37-01

1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地区,受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并且降水变率较大。云南又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海拔高差达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径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由于当地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干旱灾害成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从而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据云南气象局有关数据: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云南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2生态环境破坏,物种引进程序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桉树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种植桉树林是明显的人为的物种入侵。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

3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3.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4结语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谢应齐,黄华秋,赵华柱[J].云南大学学报,1994第16卷增刊(1):69~73.

②周祖冰,吴汝成.干旱不能全怪天[J].中国防汛抗旱,2006第4期:21~23.

第9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灾害;安全;影响

中图分类号:TP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貌地势复杂多变,因此会出现很多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异常,生态环境一度恶化,灾害问题也愈演愈烈。而如何预防灾害,遥感技术于是成为了最好的武器。

二、遥感技术在灾害调查中的优势及作用

1、获取范围广、速度快

遥感技术能从空中大面积地对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研究,对于大范围的监测区域,能最大的发挥出遥感技术的优势。近年来,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的快速发展,使无人机可快速到达监测区域,通过机载高精度遥感设备及时获得遥感监测结果,为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可靠的应急保障,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2、获取信息量大、效率高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传导、接收、处理和提取大量与灾害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可以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这不仅给灾害监测赢得了大量时间,而且及时获得了丰富的灾情背景资料,为高效数据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3、获取信息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遥感技术无需接触地物即可获得所需信息,在遭遇灾害的情况下,遥感影像使我们能够方便立刻获取的地理信息。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遥感影像甚至是我们能够获取的唯一信息。在5.12汶川地震中,遥感影像在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害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获取数据具有时效性、可比性

遥感影像具有自身的周期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所需要时间的影像数据,从而通过各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对比,获得感兴趣区域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规律。

三、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大的宏观特性,它的探测波段从可见向微波和红外延伸,使人们对地物的观察和研究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的可能;另外,它还能周期成像,有利于动态监测和研究。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对地观测视角及特性,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起了如下作用:

1、动态监测与指挥救灾

通过卫星影像获得的遥感数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可以通过对某区域长时间的监测,获得某一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实现动态监测,提前预警。也可通过航空手段,得到短期的监测数据,提供应急保障。这样可实现实时、现场指挥救灾。

2、灾情评估

把灾前、灾中、灾后卫星数据的融合,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专业数据库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灾情评估,为政府部门救灾制定部署方案,也可为其它单位、企业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3、防治规划

通过遥感数据结合其它数据库系统,获得一定的致灾因子,评估灾害防治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为灾害的防治规划提供专业的、可靠的依据。

4、实施监督

可通过遥感数据的对比,对灾害区域防治前与防治后进行监测对比,使管理部门及时获得实施情况,保证防治措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四、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

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是为大型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地质灾害分布、潜在危害及环境基础资料。实践证明,遥感技术在识别滑坡、泥石流,制作区域滑坡、泥石流分布图,评价滑坡、泥石流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是根据地质灾害及其要素、后壁、滑体、前缘、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等的形态特征,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上以目视方法进行了解的识别能力。这对于自然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图像变化与现场验证相结合,同时结合其它非遥感资料,并通过研究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因素来间接地推断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目前,直接通过遥感图像发现并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有的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只能提供区域宏观的、定性的解译成果,不能提供比较精确、定量的地质灾害信息,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演化评价模型,无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警。所以,当前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方法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以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2、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遭受农业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农业灾害不仅使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影响,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等领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极其不利的因素。因此,及时、客观的了解我国农业灾害发展情况,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对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灾害的传统监测方法主要采取田间定点监测和随机调查等方法,在具体操作上表现为费事、费力、效率低下等缺点,而且有些农业灾害(如病虫害等)在发生早期并不能靠肉眼识别,这就造成了传统的农业灾害监测方法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

通过遥感手段,依据植物的光谱特性,可以对农作物旱灾监测、冻害监测、虫害监测等方面获得快速、大范围的数据,具有经济、快速、准确的优势。

应用遥感信息进行灾害监测的问题

1、当前遥感数据的获取相对较高昂,在既保障时相,又保障精度的情况下,数据获得需要更高昂的代价,因此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重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让遥感技术高效、经济的为灾害监测服务,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遥感技术需要结合其它相关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力,具备更多的行业应用。因此需要多部门协作,制定统一、有效的应用机制,长期观测、积累数据,为灾害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遥感技术要与地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领域结合,才能在灾害监测与防治中,获得更加稳定、可靠、真实、客观的数据,而如何将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还需要进一步的攻关、研究。

六、结束语

遥感技术是目前新式的监测灾害的手段,科学的运用此项技术可以很好的监测灾害的发生,而且是重要的、可行的。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遥感技术一定会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仍需有关的科技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小雪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应用技术2005

[2]马蔼乃遥感概论与应用[J]测绘学科2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