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介绍

第1篇

1 存在的问题

患者病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对于家属来说是极大的应激,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常见的反应分为焦虑、恐惧、依赖、抑郁、愤怒等[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重、急、变化快,家属将承受着治疗带来的情感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探视时间有限制,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后的护理等将会给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会影响家属的情绪和心理,这种心态使家属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极易发生医患冲突。当患者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有些家属会硬闯重症监护病房或在监护室门口哭闹,影响工作正常进行[2]。有些家属会猜疑,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的不信任,探视时会查看患者全身,一旦发现患者出汗或肩膀外露等,就会责怪护士。

2 心理护理

2. 1 加强护士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定期学习心理护理和人际沟通学,加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对家属的耐心,多站在家属位置上考虑,关心家属的感受,适时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家属的心情[3]。

2.2 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在重症监护室护士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急救配合的同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接受事实。

2.3.护士要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针对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特殊性,病情的危重性,对于可控制因素进行预见性防范。及时加强对家属的沟通,对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医生首先要向家属讲明其必要性,医疗费用问题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医生护士积极救治的同时也应该向家属介绍探视制度,留下家属的联系式;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等,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理解.每日护士在值班期间主动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及生活护理,在交谈过程中有预见性的发现家属的不良情绪和想法,并有针对性进行沟通,减少不良情绪和意见,同时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持续、动态的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家属适应环境,亲切热情的接待家属,在探视期间全程陪伴,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主动向探视家属问好,做自我介绍,简单介绍监护室环境,以放松介绍紧张的心情,认真倾听询问,耐心解答,充分鼓励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旦了解其困惑,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调节家属心理压力[4]。

2.5 改善家属休息环境,监护室可在医院的支持下尽可能靠近监护室的地方布置温馨舒适的休息区,为患者家属提供适当的服务及相应的心理咨询。

2.6 鼓励家属之间相互帮助,家属之间相互宣传可以使其形成一个团队,但是,一定要对该团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相互关心,相互关爱,帮助患者共同度过难关。

总之,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情况,在把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作为目标的同时,家属的心理变化各式各样,应注意倾听家属的心声,关注家属的精神因素,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家属对重症监护病房工作的了解与信任,减少医疗纠纷,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郭爱敏,高凤莉;ICU病人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2年02期

[2] 李美新;;患者家属拒绝陪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7期

第2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丁兆红,杨延民. 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8):104

第3篇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第4篇

人物介绍:

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硕士学位,1986年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查里王子医院学习,1989年―1993年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4年获国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洲心胸外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胸外科常委,国际成人先心病学会,国际瓣膜病学会,和欧洲心脏外科学会会员,参加并主编《心脏外科学》等10部论著,213篇,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次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先后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199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医科院卫生部优秀党员,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0-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表现中青年专家。

医生也会生病,而且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生。血管瘤就长在这双拯救了无数生命的手上。他的手需要马上做手术,但门外站满了需要这双手去做手术的病人。只好一拖再拖。后来,国家人事部组织专家去海南进行学术交流,点名叫他必须参加。他顿时灵机一动,就在踏上飞机之前,请朋友为自己的手做了手术。大约两个星期光景,手上的伤疤刚刚愈合,他又操起了手术刀站在手术台上。

他叫吴清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说不清吴清玉有多忙,在记者与其半个小时的谈话里,电话几乎就没有中断过。

他是个很爽快的人,话语耿直而充满自信,目光坚毅镇定自若,其披肝沥胆之坦诚能够迅速将距离拉近。他不回避问题,也不避重就轻。比如外科医生非常敏感的”红包”问题,他亦从容道来,他的团队里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他说的话,而且我相信见过他的人都会相信他,因为他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有那么多患者以生命相托,这样的人不可信赖吗?

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便是救死扶伤,吴清玉从做医生那天起就牢牢地坚守着这条底线,从未动摇。吴清玉出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使他自幼养成了坚忍不拔、勤劳务实的性格。多年来他凭着自身的勤奋和聪惠,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实有力的脚步,刻画着自己奋斗的足迹。

在吴清玉28年的工作生涯中,是伴随着“首先”、“首次”等字眼儿“联姻”中一路跋涉过来的,对他来说,事业任何时候都跑不到“终点”,患者的“心脏”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创造世界记录的机会。

在世界医学史书上,记载着吴清玉对右室双出口合并大动脉左转位这种少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深入研究,将常规的心内隧道,心外通道术式进行改良,成功根治11例,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一事实。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的矫治术,被国际权威杂志评为一项很重要的进展,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美国最著名的医学中心Mayo Cllinic的心外科主任,专程来参观此项技术。

2004年2月底,吴清玉“跳槽”了,在人才流动已成为平常事的中国医务界,52岁的他“跳槽”依然有着不小的震动。这位被誉为全国心脏手术“第一把刀”的中青年专家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声誉已鹊起海内外的情况下,又在清华大学“另起炉灶”,开始了新的领跑和探索之路。

吴清玉认为,在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我国心血管专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有的方面甚至还不如印度、菲律宾。我们缺少能为患者提出整体治疗方案的“一专多能”式医生。缺少团队力量,缺少创新模式,缺少学科间协作,也许都是原因。医学是清华大学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清华可以做这种尝试:科研上,借助清华的实验室技术和理工大学优势,对心血管疾病从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大学平台,培养优秀的专科医生和护理、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医生离开团队可以成功”。这个团队包括上一代医生和下一代医生,包括临床与科研,包括医生和辅助科室,也包括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第5篇

对于这些成就,院长余永强对《中国医院院长》再三强调:“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要归功于医院整个管理团队的努力和奋斗”。他所领导的这支优秀队伍将这家开放床位2825张、设临床科室41个、年门诊量超300万人次、年手术4.45万台次的大型三甲医院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文化兴院 战略先行

团队建设首先要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安医一附院通过文化建设强化群体意识的铸造,有目标地培养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凝聚力。

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余永强用“文化搭台、绩效唱戏、简政放权、知人善任”这16个字进行了概括。

据余永强介绍,安医一附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文化兴院”战略,历时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2年是医院文化建设的起步和推进年,医院以打造“人文安医”为核心,围绕医院的整体文化建设,制定了《精神文明和医院文化建设2012-2016年规划纲要》,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征集医院精神词语,修订院歌,编辑《医学人文》教育读本,撰写老专家传记,建设院史馆、文化长廊和青年志愿服务网络,举办丰富多彩文化体育活动等十多个项目,力求挖掘医院文化底蕴,强化医德医风教育,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

2013-2014年,是安医一附院文化建设的巩固、提高阶段。在此阶段,医院重点抓了科室文化建设,围绕科室文化,通过多项系列主题活动,分别在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医德医风等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建立了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和业务保障机制,对医院制度建设、医务人员行为、医院整体形象等进行规范设计,希望通过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文化熏陶,形成强势医院文化。

2015-2016年,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化阶段,也是文化的创新发展阶段。在余永强的带领下,今年通过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安医一附院的文化发展体系。该体系将对医院各科室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根据调查信息及反馈结果,对科室文化建设进行阶段性评估,并对医院整体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评价和评估,为医院未来的文化建设的开展和修正创造条件。下一步,医院还将在医院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建设的分类指导,将文化建设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最终以文化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建设形成的团队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的各项改革。医院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绩效改革,坚持重实绩、重贡献,按照医院考核科室、科室考核个人的办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在分配制度的制定中,尽可能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以及临床、医技一线倾斜。

此外,医院对编制内与编制外的员工实行统一管理,非在编人员同样坚持按劳分配和按技术要素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取酬和优劳优酬。非在编人员在岗位选拔、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女员工特殊保护等福利方面享有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

“文化建设使各科室齐头并进,绩效改革使各员工创优争先,一个在团结中竞争的优秀管理团队就此形成。”余永强说道。

建体系 制度先行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而质量管理离不开团队精神。余永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安医一附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依靠的正是由副院长费广鹤带领的质控管理团队所构建的三级质控网络。

“体系建设,制度先行。”费广鹤认为,医务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在构建三级质控体系之前,他带领管理团队,制定一系列和医疗质量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费广鹤的组织领导下,医院各相关科室首先对2006年的《医务管理制度汇编》进行了重新编撰。新版《医务管理制度汇编》紧紧围绕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精神,将近年来医院新制定出台的医疗管理规范的相关制度收入其中,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归类、补充和修订,并增加新规章制度近四十项,涉及医疗工作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应急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及信息统计管理等各个医务环节。

同时,针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医院还制定了危重患者院内网络上报制度、业务院长行政查房制度、手术(麻醉)与ICU之间的管理流程、急救技术临床应用规范、检验医学生命危急值报告制度、紧急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时的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外来手术器械技术人员进入手术室管理暂行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流程管理,最大限度消除医疗隐患。

以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安医一附院最终建立了院、科二级质控组织,成立了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包括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和质控医生。

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分别担任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委员,委员由医院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医学专家、教授组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组织,负责医院医疗质量的决策性研究和指导。其日常工作由医务处、质控办负责组织实施,具体任务是制定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和评价标准,对医疗质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和方法,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前段时间工作成效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步骤,检查医疗质量开展情况和制定改进措施。

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由行政科室主任(副主任)任组长、住院总医生(科秘书)和护士长等3~5人为成员。任务是研究、制定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修订各项质量标准,教育、监督、检查各项与质量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成员还要定期收集并汇总医疗质量相关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并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务处、质控办汇报反馈科室医疗质量改进情况。

质控医生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针对本科室病种特点、患者需求、重点环节,制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工作制度。

“三级质控网络的运转彰显了质量管理团队的力量,发挥了‘1+1>2’的效能。”费广鹤说道。

转理念 患者至上

解决和处理好医疗纠纷,不仅是对患者和社会的负责,也是医院团队自身建设的一项任务。为此,安医一附院将解决医疗纠纷作为医务工作的一部分,建立健全了医疗纠纷的防范机制、控制机制、报告机制、处理和追溯机制,将医疗纠纷的处理规范化、制度化。

余永强告诉《中国医院院长》,医疗纠纷的防范机制首先是对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做出规范要求,例如进修及实习医生均不得独自参加各种会诊,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各种抢救器械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等。其次是要求医护人员对自费患者、低收入阶层的患者、治疗期望值过高患者、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16类患者重点关注与沟通。再次是对病历的书写做出了规范化要求,由专人监督检查,并针对各种检验报告、图像资料,制定了严格的保存、备案、登记制度。

控制机制对医疗纠纷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针对想要转科治疗的患者,要求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针对输液、注射、用药而引发的纠纷,医患调解处理中心要在患者或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并移交相关部门保管;针对家属或患者情绪激动,不听劝阻或聚众闹事影响正常秩序者,立即通知保卫科或派出所人员到场;若患者死亡,应尽全力动员尸解,病历上应有记录。

报告机制中对以下三种医疗纠纷的报告做出了严格要求:对于一般医疗纠纷,医护人员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院的医患调解处理中心、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报告;对于二级医疗纠纷,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主任及时向医务处报告,医务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如实将有关情况向院长报告;对于重大医疗纠纷,相关人员须立即通知科主任、医务处、业务院长及院长,并在12小时内向市卫生计生委报告。

处理和追溯机制中不仅规定了如何正确处理医疗纠纷,而且要求事后及时查明缘由,相关人员应及时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院长要定期督查科室整改情况,医患调解处理中心根据科室的整改计划,逐一督导整改落实,杜绝风险的再次出现。对于纠纷的主要责任人,根据当事人员的过错程度,结合其平常表现(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确定其应承担的具体责任。

余永强表示,近年来,在院领导、医患调解处理中心和各科室主任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疗纠纷,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及医务人员的正当行医权利,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医疗服务。

筑口碑 赢得社会认可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团队精神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好人民群众。近几年,在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医院评选中,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就医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安医一附院连续入选前5名,患者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5%以上。门诊部主任李维荣告诉记者,安医一附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去理解服务的含义,努力适应新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安医一附院员工上下一心,致力于便民利民。医院优化了门诊流程,在门诊配备了全日制专业导医服务,完善了门诊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共享使用电子处方、电子申请单、电子报告单、消费明细打印机等,提供了自助式打印检验报告业务。医院设置了门诊“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结算”的方式,方便了特殊人群的就医。同时,候诊区域的便民设施按照多点分布、点面结合的原则,设有开水间、舒适候诊椅、针线包、电视机、微波炉和冰柜等物品,患者可随时使用,从细节上凸显服务品质,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

为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安医一附院各科室精诚团结,自2011年开展了多学科联合诊疗项目。针对疑难危重病例,多学科联合诊疗采取定期和临时两种形式,由主治医师提出,科室主任主持,相关学科医生共同参加讨论,必要时医院还邀请外院专家,或通过远程会诊形式与国外著名医院专家共同研究讨论病例,最终给患者一个最优化病情治疗方案。据统计,截至目前,医院已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达600余次。

第6篇

  医院护士长工作心得1

  在这半年里我们始终不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用自我的爱心、热心、诚心满足每一位手术病人的需求,努力争创“社会满意、病人满意、自我满意”,把救死扶伤的工作作风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医院和护理部领导下,在各科的密切配合支持下,针对年初制定的目标规划,全体医护人员狠抓落实、认真实施、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以病人为中心,争创一流优质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到凡事都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进取推行年初规划的“一对一全程服务”,接待好每一个手术病人,做好每一项工作,关心每一个病人,当病人入手术室时,护士在手术室门口热情迎接,自我介绍,做好各项安抚工作,加强与病人沟通,减少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护士长经常询问同事的工作技术,态度及病人的要求,对病人提出的意见和提议都能予以重视,及时解决。

  二、打造科室文化,树立团队精神

  进取响应医院“打造医院文化,树立团队精神”的号召,科室坚持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理解爱岗敬业等各种医德医风教育,并有讨论记录。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卫生改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取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取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多办实事。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汉寿老百姓义诊、送医送药、体检、捐款等,并有多人多次无偿献血。爱心奉献社会,为科室增光添彩。

  三、提高护士素质、培养一流人才

  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是科室发展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一支文化素质高、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精的队伍。首先我们经过不间断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理论水平,做到每月进行业务学习,每季进行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论考试,不仅仅如此,护理人员为了使自我的文化层次再上一台阶,在百忙之中进取报名参加各种自学、成人考试,从中使大家的思维方式、礼貌礼貌、风度气质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明显提高,在医院组织的“5.12”才艺表演和电脑打字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朱清平护师被评为“县优秀护士”。我们相信,仅有不断提高全体护士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四、规范整体护理,争创一流管理

  有好的管理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我们坚持做到周周有计划、月月有小结。建立健全服务目标,自觉理解病入及社会的监督。深入开展整体护理,进取发挥职责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异常加强术中关爱、术后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手术室护士的满意度调查等工作,从而大大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职责心。我科为了使整体护理做得更加完善,多次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有关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及人性化护理、循证护理、舒适护理等新理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无差错事故发生。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管理和监测。狠抓了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严格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输血、输液器等用后,消毒、毁形、焚烧。

  五、工作业绩

  成绩尤如金秋累累的硕果,虽然美满,但都已悄悄落下,在品味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在管理意识上还要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在人性化护理方面,手术病人的访视和健康教育还流于形式;在规章制度执行方面,仍有少数同志意识淡漠;在论文撰写、护理科研方面几近空白;尤其在服务态度、病人满意度上还明显不足。病人的需要是我们服务的范围,病人的满意是我们服务的标准,病人的感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优质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刻苦学习,使服务更情感化和人性化,为医院的服务水平登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医院护士长工作心得2

  岁末年初,回顾重症医学科病房起步的这五个月当中,在院领导的关心,护理部及科主任指导,及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ICU的护理工作顺利展开,初见成效,并借三甲医院评审契机,更上新台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筹建ICU病房并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共备1台呼吸机,1台除颤仪,5台心电监护仪,6台注射泵,5台输液泵等各种医疗用品。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相继制定了ICU相关制度: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重症医学科入室管理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三基考核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质量考核制度,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等。做到理论基础定期巩固更新、三基培训时时训练、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仪器、药品、物资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我科的医务人员平均年龄低,资历浅,且大多数缺乏ICU专科经验,因此在建科初期我科制订了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 同时定期督查执行情况,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三、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医生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 ICU医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护理工作质量。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科工作之重点,在后续教育中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每周开展业务学习,每月技术操作培训,开展护理查房。结合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例会,讨论学习,使工作流程常规化。今年输送二名护士分别到上级医院ICU学习、进修,取得ICU岗位证书。鼓励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全体医务人员能基本胜任日常工作。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显:

  五个月来,我科收治病人40余例,成功抢救了包括蛇伤致呼吸停止、产后DIC、肺部感染致呼吸道阻塞等病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来的护理工作由于院领导和医务科、护理部主任的重视、大力支持和帮助,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在医疗、护理质量、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

  回顾工作既有成绩更有不足。今后应在行政管理提高效率、业务工作精益求精两方面苦下功夫,争创更好的成绩,为我院贯彻十精神,推动工作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贡献。望院领导在ICU院内、院外培训方面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使我们不断提高ICU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护士长工作心得3

  转眼间,来到妇产科当护士已经四年了,每天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我倍感光荣,看着妈妈们在生完孩子后露出的甜美笑容,我就在想我在累点儿也无所谓,我的努力照顾会赢得一个家的幸福,这是我的荣幸。所以我在护理这方面一定做到认真细致,不能有任何一点儿差错。我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态度,在这个岗位上获得了在生活上所不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以下就是我所总结的一些工作内容,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更加完善自己。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病人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在业务方面:

  在这一年里本人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科室领导的各项安排,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在用心的同时更能细心的帮助病人解决每一件事情,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对于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三查七对,牢记三基。

  三、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及其它法律法规,积极参于医院组织的学习班。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要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懂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

第7篇

1完善建立护理应急救护体系,制订重大突发事件救护应急预案

1.1成立护理应急救护指挥小组由主管护理副院长担任应急救护指挥组长,护理部主任任副组长,大科护士长、急救中心护士长为指挥小组成员,负责救护人员及物资的调配、组织完成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护理处置应对,保障应急抢救工作圆满完成。

1.2组建应急救护梯队我院护理部成立组建了3个紧急医疗救护队,成员分别由各病区护士长及相关专科护理骨干组成,每个梯队均由20人组成,3个应急梯队按月轮流值班,要求队员保持通讯24小时通畅,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接到急救命令后15min内赶到急救中心参与应急抢救。另外还组建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救护队,成员由各相关专科护理骨干组成,一旦突发自然灾害,随时准备听从医院召唤奔赴救援一线参与救护;在此基础上护理部还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储备库,成员由新进院3年内,且经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年轻护士组成,随时听从护理部紧急工作调配。各临床科室每天还设有应急班,在排班表上用“”表示,为本科室当日轮休的护士,一旦科室遇重大抢救或病员突然增多时,现有值班人员不能满足工作量需要时紧急调用,以保证护理安全(如调动应急班参与仍不能满足的情况下,由护士长立即上报科护士长在本系统内统一调配人员力量)。另外各科室每月还设有1个二级应急人员,排班表上用“”表示,随时准备听从护理部工作调配。为了保证应急工作的实效性,二级应急人员本月不参与科室内应急值班。各应急梯队人员值班期间不得离开市区,如确因要事需离开,需事先向护理部请假备案,由护理部安排人员顶替,以保证应急抢救工作人员力量。

1.3制订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和救护流程图、人员分工及职责,流程图将抢救步骤、人员分工简洁明了地列出,以便抢救时各级护理人员能各司其职,使应急抢救工作有条不紊,有序进行。

1.4列出全院床位设置、急救设备、运输工具分布表,供大批量伤员应急抢救时统一调配。

1.5建立护理应急救护梯队人员通讯录,将各成员的住址、联系方式详细列出,以便遇突发事件急救时人员的快速调配。

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

2.1对人员进行合理分组、分工,制定明确职责

2.1.1编号组由2~3名护理人员组成,职责:根据伤员多少预先准备急救腕带若干,编好醒目的序号,于急诊接诊处等候,待伤员到达后,按顺序,根据病情程度佩戴相应级别急救腕带,并负责伤员的各种信息采集,汇总,接诊结束后上报护士长。

2.1.2预检分诊组由2~4名有丰富预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职责:快速对伤员伤情做初步判断,在观察伤情时坚持一看面容、呼吸、表情、瞳孔、伤口、,二摸脉搏、肢体感觉,三听血压、受伤经过,疼痛,以确保观察全面,评估准确,为抢救重伤员羸得时机。按伤员伤情危重程度分别护送到不同的急诊区域。并负责伤员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和抢救组护士。

2.1.3抢救组由2~4名急救医师和4~10名有丰富应急抢救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职责:按各种抢救程序,严肃认真,动作敏捷,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包括吸氧、监护、迅速配合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抗休克等急诊救护,稳定伤员基本生命体征。

2.1.4护送陪检、转送组由3~4名护理人员及若干护工组成,职责:对生命体征平稳伤员护送做辅助检查,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地抢救,并电话通知急诊科接应抢救,负责护送伤员入住相关专科治疗。

2.1.5协调联络指挥组由相关院领导,急救中心主任、护士长组成,职责:对现场急救工作总协调指挥,通知全院临床科室,医学影像科、药房、血库、手术室、物资供应科,经管科等相关科室做好准备,确保救治流程的通畅。

2.1.6秩序维护组由医院保卫科人员组成,职责:安抚家属在指定区域等候,以免影响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应急预案的启动为了确保护理应急救护系统的指挥通畅、人员到位、物资保障,护理部于预案实施前在急救中心组织进行了多次突发事件应急救护模拟实战演练,演练涉及各级人员分工、职责、任务、协调等。通过演练使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及各应急救护梯队成员对整个应急救护预案的实施有了感性认识,为随时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打下了基础。

2.3救治区域合理分区设置批量伤员到来后,预诊护士和抢救室值班医生需进行快速分诊,分类救治,减少混乱。我院急救中心根据伤员病情分为危及生命的特重症,普通重症,非重症,分别进入不同的诊疗区域。危及生命的特重症伤员进红色区域(抢救室),由抢救组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普通重症伤员由预诊护士护送至黄色区域(清创治疗区),一般伤员由预诊护士护送到绿色区域(输液室或观察室),如果区域不能满足需要,以备用转运床作为临时抢救床进行紧急救治。

2.4快速分流、及早安置抢救伤员应“先重后轻”,收治伤员入科应“先轻后重”,以便使大批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急救和妥善安置,并缓解急诊科压力,为在急救室集中力量抢救重伤员创造条件。

2.5接诊、抢救、处置、分流结束后及时汇总准确伤员信息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及主管领导。

3医院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关键点

大批量伤员伤情复杂、危重、伤员人数多,正确执行急救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医院紧急医疗救护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注重人员培训,使人人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

3.2根据医院规模建立几支机动性强,应急抢救能力过硬的急救梯队,在遇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快速赶到,并迅速熟练地参与应急抢救。

3.3加强急诊科自身硬件建设和软实力的培养,严格执行急诊科医师,护士准入制度,平时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医护资质关。

3.4严格按照规范管理要求做好抢救物品,药品、抢救设备仪器的准备和管理,并加强专科抢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和应急抢救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快速反应急救团队,遇有突发重大事件时,能第一时间赶到参与抢救。

3.5平时就要进行人员合理分工调配,并反复组织培训,使每一位成员知道自己在接诊抢救重大突发事件批量伤员时的定位及工作职责,才能做到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

3.6根据医院实际科学合理地简化急诊就诊抢救流程,开放绿色通道,本着先抢救住院再挂号付费的原则,是保证急诊科快速应对大批量伤员的前提。

3.7注重“接口”部位的协调配合,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各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重点协调好:①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②急诊和医技、辅助检查科室在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③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的“接口”。

3.8组织指挥得力是有序快速接诊,抢救成功的关键。遇大批量伤员时由相关院领导、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统一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合理分工调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快速有序,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

3.9严格执行急救流程,抢救过程应遵循“先重后轻”,“先救命后救伤”等原则,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保证良好的急诊室救治环境。

4体会

4.1护理应急救护体系的建立

为我院的大型突发事件大批量伤员的应急抢救提供了人员、物资保障。护理应急救护系统常年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遇有大型抢救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出色完成抢救任务。

4.2为伤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大型抢救时耗费最多的是护理人力资源,由于护理人员和物资在抢救时得到保障,使医生下达的医嘱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各项护理措施迅速落实,分组分工管理病人,危重病人有专人负责抢救,护送检查与住院也有专人全程监护,病情变化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从而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其他急诊病人的抢救也不会因有大型突发事件应对而受到影响,保证了急诊的抢救质量。近5年共应对抢救各类突发事件大批量伤员多起。2009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成功对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伤员进行了快速接诊、抢救、处置、分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11.29第五小学学生课间踩踏事件135名伤员、2011.8.19爆炸案17名伤员、20人以上批量车祸伤员8起、1起、与爆恐相关的批量伤员数起。近年来所接诊的众多批量伤员,接诊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无一例因院内急救不及时或因为各个环节衔接不到位而延误救治,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最大程度挽救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第8篇

关键词:灾害救援;护士;消毒供应室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水灾、洪水、公共卫生事件等,人为灾害包括了各种战争、恐怖袭击、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1]。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会造成大批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我院作为军队医院针对不同灾害任务需求,反应迅速组织卫勤保障人员,配置装配力量奔赴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受人员编制限制,抽组时充分考虑了护理成员素质,以专科护理与全科护理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科互补的专业团队[2]。抽组人员严格筛选专科护理能力强,工作年限长,主要以急诊科、重症ICU为主,配备维修技师、护理装配人员、从器材科、消毒供应室分别抽出1~2人护理装备的质量,保障器械与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

1 卫生应急护士的参与条件

具有全科医学背景,具有急救技能的急诊或ICU护士,具有良好体魄与坚强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安慰他人,调适自己,接受过卫生应急培训并合格的人员。

2 卫生应急人员的培训与演练

灾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拯救生命,分秒必争。这就要求救灾医务人员平时训练有素,除有精湛医疗救护技术以外,还应懂得灾害医学知识,以便适应灾区的紧张工作。而未经训练的救援人员是相当危险的,比如脊柱受伤的伤员未经固定而被搬动可能会导致截瘫,一个不懂防护的救援人员可能会身陷险境并染病。因而卫生应急人员应进行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鉴于灾害情况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的多变性,所接受的培训必须要全面,应包括:检伤分类、徒手心肺复苏、骨伤固定包扎止血、转运、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清创、缝合、饮用水消毒、防护技术及防核、生、化恐怖袭击卫生应急等技能。所有接受培训的人员都必须以严谨及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培训,在实际的救援当中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培训都应该由权威的机构组织,以确保培训内容的正确性,如:急诊等专业学会举办的学习班、各种内容的练习坊、政府部门组织的灾害应急演习等。为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及培训人员的熟练程度,培训还应定期有计划地反复进行并考核。

3 救援的方法

3.1消毒供应室护士接到抽组通知后,迅速备齐常用医用诊疗包和各种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纱布棉球及一次性治疗巾等装箱,运送至灾区。消毒灭菌工作应由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承担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处理不当,易引发医源性感染。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要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如: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根据污染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在医疗器械的处理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基本程序建立并落实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章制度,严格保证直接进入人体的器械、物品的无菌。发生各种灾害时都是伤员多,伤情需要立即处理,这就需要大量的手术器械和各种敷料。应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消毒供应室的护士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保证伤病员的手术和治疗需要。

3.2在灾区环境下,消毒供应室护士应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对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进行统一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正确的清洗过程必须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受条件限制也要保证器械清洗干净,否则将导致灭菌失败。进入无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器械应灭菌,受条件限制可使用手提式、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煮沸消毒法应将水加热到100℃,煮沸60min;浸泡消毒法使用2%戊二醛浸泡10h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也可使用蒸熏消毒法和火焰消毒法等。敷料因使用数量多,清洗不容易干,条件允许情况下一般使用一次性敷料和手术衣。

3.3原则 先救命,后治疗,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在红黄两区,你的角色是ICU、急诊抢救室及手术室护士,生命支持,体液复苏,协助医生止血、包扎、复位、固定胸腔引流,留置胃管、尿管等。在绿区,你可能要做门急诊全科护士,你的患者网罗了所有常见创伤、多发病、头晕、腹痛、流泪、皮肤擦伤感染、皮疹、感冒、发热、咳嗽、水电解缺失甚至惊恐发作等。在分流区,危重症患者经过必须的医学处置后转运,如脊柱受到保护,开放性伤口经过止血包扎,骨折部位经已固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扩容条件下才可进行转运。转运途中的监护和院中救治:监测生命体征,维持生理功能,延续现场救护,保证伤者安全。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需展开基础生命支持,转运途中随时与接收医院联系,报告伤情及通知多学科协作会诊,回院后快速展开治疗。大型医院的专科病房,ICU是危重创伤患者救治基地,也需要接收"核、化、生"恐怖袭击的轻症患者,由于院中救护是伤员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场所,因而参与救援医护人员应根据灾害性质进行即时针对性培训。

3.4发放药物及防护用品 在灾难现场,护士通常也兼任药剂师,负责发放药物和防护用品,发放过程严格遵守药疗制度,三查七对及辅导用药防护用品,注意使用时的安全。

3.5心理支持 针对与应激相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表现为持续的呆滞,哀伤,抑郁状态,紧张性头痛等。心理支持在灾害现场开始,在治疗伤情的同时展开心理干预,调动伤员心理自卫和调节机制。严重者给予药物调节,如失眠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

3.6卫生宣教 针对灾害本身性质进行,灾后灾区食物及饮水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媒介昆虫大量孳生,卫生条件差,灾民个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重点是教育灾民注重饮用水和食物卫生,如何对垃圾和粪便进行卫生学处理,对腹泻、发热患者进行排查,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4 讨论

灾害救援中,医生根据灾害性质而选派,而护士大部分由急诊科护士组成,经过培训与演练,应急能力与水平全面提升,也表现出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灾区防护物品、急救药物、抗生素等药物,以及消毒物品紧急调配困难和缺乏。受灾情况条件艰苦,供应室护士配合医疗团队,提供即可靠又安全的消毒灭菌及物品供应工作,以防止医源性感染,为伤病员治疗和后送打好基础,从而提高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3]。

参考文献:

[1]代志敏,方琳,傅敏,等.我国救援护士培养的思考和探讨[J].当代医学,2010,33:94.

第9篇

会后,本刊记者就我国急诊医学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对陈玉国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心肺脑复苏是急诊医学的热点和难点

“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陈玉国教授提出这一观点,是在2012年11月2日至4日举行的“第八届山东省急诊医学年会暨第五届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上。那次会议由山东省急诊医学分会主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陈玉国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在那次学术会议的开幕式上,陈玉国教授在致欢迎词时,就在讲话中阐述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的公共课程,也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5年国际心肺脑复苏指南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心肺脑复苏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近5年又有了新变化,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已经面世,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跟进国际学术成果,促进心肺脑复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及流程步骤,特举办本次论坛。鉴于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与处理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故同时举办胸痛论坛。”这既是对那次学术盛会的宗旨和初衷所做的阐述,也是对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点所做的阐述。

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在那次会议上,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为大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为大家详细、系统地介绍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医学实践及科研中的体会和困惑与到会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讨论,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

据记者了解,“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走过了5个年头。陈玉国教授对此回顾说:“陆续举行了五届的‘齐鲁心肺脑复苏及胸痛论坛’,已经成为国内的品牌学术会议。而第五届会议较为注重的,是以新颖的内容,彰显和突出实用性,并展示了可以实际操作的国际上最新现代化模拟训练机器人等的先进技术。”

谈及近年来心肺脑复苏及急性胸痛诊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我国目前的状况时,陈玉国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在心肺脑复苏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比较薄弱,这两者相比,临床研究相对更薄弱一些。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开展关于心肺脑复苏的动物实验。在我国,目前几乎没有院前心脏骤停的流行病资料。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非常低,多在2%至3%之间,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不足1%。所以,在心肺脑复苏方面,我们针对基础知识的认识还需要普及。”

对于应该如何提高我国急诊医学特别是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研究领域的差距的问题,陈玉国教授认为:“我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心脏性猝死的人数以及复苏极低的成功率,使大家提高认识,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尽快尽好地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敦促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开展心肺脑复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其次是要重视院外救治工作。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90%以上都是在院外,存活率很低,不到1%。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重视院外的救治工作,普及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应该放置自动除颤器。最后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政府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去普及宣传心肺脑复苏基础知识。在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在社区、街道,以及对公安消防人员等非医护人员举办心肺复苏学习班,加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其掌握基本急救知识,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率先制定“急诊标准”,规范学科发展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陈玉国教授即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率先主持制定了《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为规范山东省急诊医学乃至全国急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此陈玉国教授回顾说:“《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的草稿是我领衔起草的。草稿形成后,即上报到山东省卫生厅,随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到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推广。这缘于原国家卫生部从2005年连续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从那时的情况看,国家是非常重视急诊急救学科的;之所以比较重视,是因为我们国家这一学科还比较薄弱,急诊急救的水平与人民的健康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加强和提高。”

陈玉国教授认为:“《急诊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对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解决人民健康疾病有非常长远、深远的意义——这从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效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因为急诊急救为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如果急诊急救死亡率很高,不可能得到后续的治疗。同时,‘山东标准’的率先出台,也对全国其他省份急诊科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促进了全国该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谈及该《标准》的主要内容,陈玉国教授介绍说:“‘山东标准’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科室面积,床位数等。国家规定,急诊科的床位数不能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最好是5%到10%。第二、规范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包括医护人员的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等,同时竞争和发展也都需要依靠人才。在《标准》里,对于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的规模都作出了规划并量化了一些标准。当时由我牵头组织急诊科专家对山东省各级医院的急诊科进行督导和检查,看差距,找问题,从而给医院、给科室加压,促使发展,达到了‘以查促建’的目的,同时敦促政府加强了急诊科的建设。”

陈玉国教授还认为:“《山东省医院急诊科建设标准》虽然针对的是急性病,但对于常见病和慢性病来讲,也为急诊处理之后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而陈玉国教授谈到的急诊医学的人才培养方面,他针对山东省急诊医学有过一个里程碑式的“亮点”——他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博士生导师,曾经实现了山东省急诊医学博士点“零的突破”,使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队伍由此得到不断扩大。谈及这些,陈玉国教授感慨道:“最近几年,通过急诊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其他科室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提高科室建设的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培养。未来,在人才方面,我们计划通过招聘或留用毕业生来大幅度充实急诊科的人才队伍建设。”

两翼齐飞:“心脏重症”与“胸痛中心”

此前不久的2012年6月,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鉴于陈玉国教授在该学术领域所取得的诸多成就,他当选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而且,长期以来,陈玉国教授也一直在关注中国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据了解,早在2010年,陈玉国教授即在齐鲁医院急诊科率先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单元、心脏骤停复苏单元,成立了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的救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陈玉国教授在介绍近些年他在心脏重症救治方面所取得的各项进展和取得的科研和临床经验时,坦率地说道:“中国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作为常委,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单元、心脏骤停的复苏单元,组成了独立的复苏指挥小组和抢救小组,用于心脏重症患者的救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同仁的好评。心脏重症救治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并完善,由专人负责,医护配合好,团结好,战斗力强;急诊科独立值班的住院总医师,主任听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师负责制和急诊抢救制度;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心脏重症的抢救流程;不断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管理;除了常规急救设备外,急诊科还常规开展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液滤过技术,起搏器植入术,动静脉置管技术等急诊急救技术。”

事实上,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陈玉国教授在致力于“心脏重症”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之外,早在十多年前的2002年10月,就领衔在山东省率先于齐鲁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24小时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齐鲁医院胸痛中心挂靠在该院急诊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张运教授担任顾问,陈玉国教授出任胸痛中心主任。

说起这段往事,陈玉国教授率先介绍说:“实际上,发达国家胸痛中心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美国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或心血管专科医院以及急诊医院均设有胸痛中心。2002年,我们医院顺应学科发展,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胸痛中心,开通了胸痛咨询热线。在日常运转中,积极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制订了各类胸痛的诊治流程,完善胸痛急症的‘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危重胸痛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降低致死致残率。通过整合急诊、心血管科、导管室、心外科等资源组成心脏救治团队,设置独立的心脏救治单元,设立了专职STEMI急救护士和急诊介入住院总医师,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STEMI患者,突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做到了第一时间识别STEMI患者、启动应急系统、‘绿色通道’专人全程陪同,从而显著缩短了STEMI的D2B时间;可及时评估、识别特殊类型STEMI患者,如心原性休克、出血高危患者、室间隔穿孔等,随时启动、实施个体化救治方案;并且,我们在做好临床工作基础上,科研、教学、继续教育等方面也齐头并进,率先开展多项研究,部分成果被国际指南引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大了与国内外一流机构和专家的交流,显著提升了山东大学乃至山东省急性胸痛诊治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目前,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科已被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胸痛中心及EICU建设等为核心内容的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也已获得原卫生部批准。大量的经费支持,必将有助于我院胸痛中心实现新的飞跃,更好地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服务……”

急诊医生,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

陈玉国教授说:“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急诊科的医生的工作特性就是一个字——‘急’,两个字来说的话,就是‘紧急’!因为工作的性质,由不得你有半点儿的懈怠。因为急诊科接诊的大多是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所以我常说,在医生这个行当里,急诊医生,就是随时和死神面对面的‘特种兵’,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除却教学、科研、管理之外,仅仅是在医疗方面,陈玉国教授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地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精神饱满地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甚至连说话也语速极快,他似乎是在“节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谈及对急诊医学的整体认识,陈玉国教授说:“在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这个学科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由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陈玉国教授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经过他多年的竭力推动和不断努力,已经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成为了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卫生部急危重症应急救治平台建设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首批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护理组是山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该科包括急诊门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急诊手术室、急诊放射、急诊检验、急诊超声、胸痛中心、急诊内科和外科病房、中毒与职业病科以及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急诊门诊包括各成人专业独立诊室(内、外、妇产、口腔、耳鼻喉、眼科、皮肤科等),固定编制医生40余人,并一直重点致力于四个主要方向:急性胸痛和心肺脑复苏、危重症、急诊创伤和急性中毒,并形成了以四个主要方向为特色,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影响的急危重症临床诊疗中心和研究基地。

此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除在山东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之外,还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时,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在“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甲流”防控等特殊时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好评,该科室的多位医务工作者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

陈玉国教授最后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医院和科室所开展的一切学科建设工作,都是立足于山东省乃至本学科的具体实际,立足于广大患者的实际需要的,无论是重视心肺脑的复苏研究也好,还是重视心脏重症研究和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首先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技术也好,都是基于‘实用于患者’这句话的。脱离开这个理念,任何医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个理念,也将是我们未来永远不变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