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发展愿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首先,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的需要。尽管亚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亚洲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多数国家还处于较不发达的状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短期复苏乏力和长期增长停滞风险的双重困境下,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推动短期经济复苏,也可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促进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因此,亚投行吸收新成员,有利于其提升自身实力,扩大受益面、增强辐射力,更好地服务于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有利于亚投行的业务范围向更多的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延伸,满足更多的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于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投资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亚投行的潜在资金来源,提升亚投行在域内域外的资金动员能力,以更好地支持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以及落实“一带一路”新型发展倡议注入更多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促进国际多边开发体系更加均衡。从成员规模上看,通过此次吸收新成员,亚投行已经超越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主要的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性多边开发银行的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从成员结构上看,亚投行此次吸收的13个新成员,兼顾了域内与域外、新d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平衡。亚投行成员的地域范围更加广泛,覆盖了除南极洲之外的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全球六大洲,亚投行的代表性、包容性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在多边开发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其代表性、包容性水平的提升,使得国际多边开发体系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嵌套治理、相互治理、共同治理的特征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国际多边开发体系走向更加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亚投行吸收新成员,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与中国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按多边化原则来推进筹建和建设亚投行进程。中国在亚投行成立初期实际上拥有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这是根据各方确定的规则得出的自然结果,并非中方刻意谋求。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的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均会不同程度地被稀释。尽管此次13个新成员股本占比总体不是很大,总体上对创始成员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变化影响不会很大,但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接近触及中国事实上拥有的一票否决权的下限。因此,中国的态度实际上是亚投行能否吸收新成员的关键。而亚投行吸收新成员的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国际发展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水景景观 适宜性
1 城市水景景观
1.1 城市水景景观简介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水景即以水为重要视觉对象的城市景观。在进行水景营造时,应注意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水源充足地区应尽可能为市民、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应注意实际情况,遵循适宜性原则建造城市水景,还需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1.2 城市水景景观分类
城市景观(cityscape)可以分为自然城市景观和人工城市景观。由此我们将城市水景分为城市自然水景和城市人工水景。城市自然水景,如某些城市的滨海景观。这些由大型海面组成的城市水景,是历史积淀的自然景观,人类很难操控,这类景观自然而独具魅力,完全呈现出自然景观的伟大与壮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为可以操做的的城市人工水景,即指那些人为设计操作完成的城市水景,有的是建立在原有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有的是完全人工开凿地下水,甚或是直接买水而成的水景,这类城市水景景观体量相对小,但确是城市水景的主流。
《现代景观设计教程》将水体设计大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从水力学的范畴,水分为静水—静水力学和动水—动水力学。从景观的视觉角度来看,水景的形态也可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水景的特点就是宁静、平和。它可以扩大观者的视觉,对环境有净化、调解、生态等作用,还可以划分空间、增加环境气氛。静态水景如园林水景,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辉,或平滑如镜亦或波光林立;又如池沼、湖泊等,清平如镜,微风细波,荷塘月色。城市静态水景大者如杭州西湖,小者则为一池一潭。动态水景对观者有引导、暗示作用,有时也是一种听觉感受。水在自然状态下通常是遵循“水往低处流”即重力流的原则。通常把动态水景分为三类,即流水景观、跌水景观和喷水景观。水体形成各种各样溪涧,漩涡等总称“流水”它可以随形而变。水体因重力而下跌,随着高程变化形成各式各样的瀑布、水帘等总称“跌水”。“喷水”是运用压力技术通过喷头而形成水景,造型的自由度较大,变化多姿,有喷泉、涌泉、喷雾等。
1.3 城市水景现状及问题
中国水资源并不丰富,面临当前如此多水资源灾害问题的发生,似乎大家都还没有完全警醒,仍旧按照各自的审美观在大张旗鼓地设计大型城市水域景观。新闻报道如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 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
2 城市水景景观发展的适宜性原则
面对当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存的现象,相关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应对这些普便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水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过许多南方多雨地区,每逢台风季节,就开始提心吊胆于泥石流灾害、洪涝灾害,城市淹水等问题。故而在这些地区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更加应该注重景观的保水设计,也就是说采用一种保水、渗透、贮集的治水对策,也算是一种较为生态的防洪方式。
只要降低城市内非透水性的建蔽率10%,会使周围夏季尖峰气温下降约0.14~0.16℃,相当于减少了空调用电的0.84%~2.76%,可见透水环境对于调节气候的功能。城市透水化在许多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展开,如在德国许多地方政府规定建筑基地内必须保有40%以上的透水面积,甚至规定空地内除了两条车道线之外必须全面透水化。
而在城市水景景观建设中兼具景观和贮集渗透之双重功能的就是“景观渗透水池”(图1),其做法通常就是将水池设计成高水位和低水位两个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层设置为不透水层,高水位部分四周则设计成以自然渗透土壤为主,如此,下大雨的时候,可以贮存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雨水,然后让其慢慢渗回土壤,景观水岸周围通常种满各类适宜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坚固土壤,增强渗水性,还丰富了城市水景景观,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性。
现阶段已有许多遵循此原则建设的城市水景景观,如阿姆斯特丹的ABN银行总部的生态景观水池,其景观水面与岸面高差约有一米,通常情况下其功能就是一个兼顾生物栖息生存的生态水池,但在大雨来临之时,则可涨水到高水位处的溢洪口,形成一个可以吸纳城市洪水的渗透性调解的城市水景景观。
2.2 生态节水设计原则
城市水景景观,是人类“耗水型文化”的大帮凶。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所设计的35000 m2的露天大湖,对于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以每年2~3 mm速度沉降的北京而言,简直是一种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并不陌生。又如山东省聊城市,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207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50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绝对缺水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却仍旧坚持要打造“江北水城”。
在进行城市水景建设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城市自身条件,适宜建设何种水景。在营建过程中,应考虑城市水景与雨水、中水相结合,利用天然水景景观作为截流雨水、净化中水的暂储空间,还可以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量,进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且雨水、中水还可以作为城市水景景观水的来源;或者在进行城市水景景观设计时,考虑结合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作为水景动力,以带动景观水的循环流动,避免景观水质恶化;还可以将人工湿地与水景景观有机结合,通过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以净化水质,不仅可以为城市水景景观提供水资源,甚至还有可能反补给城市中的天然水系。如此,不仅兼顾了城市水景景观本身的优化城市环境,活跃城市气氛、丰富城市空间等功能,而且还体现了城市水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对于理想的城市人工水景观环境,从可持续的角度讲它是水环境的一个良好单元;从水处理方面讲,它可以实现该区雨水、中水净化利用以及补给城市水系;从节能角度讲,它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补给系统运转;而从生态系统来说,公共环境人工水景观不但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样也为其它生物提供和谐共生条件。在进行城市人工水景营建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适宜性城市水景营建,并应考虑通过相关技术将景观与雨水、中水的管理相结合,考虑结合自然能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应妥善利用生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以实现城市水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07.7:116
[2] 金儒霖. 人造水景设计营造与观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1
关键词: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大量人口融入城市,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对其分支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园林的作用
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的美的感受,而在于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所以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满足于人们观赏的需要,而是创造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不同于传统园林的筑山、理水、种植花木,而是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种新型园林。
3、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忽视生态效益,过分重视景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美观以及净化空气等多项指标的要求,许多城市的绿化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建设中,对园林的资金投入不断地增加,而且城市绿化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园林设计都是太过注重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却忽视了后期的维护,导致了园林的绿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部分的园林绿化管理中养护较为被动,而且设施也非常陈旧,甚至有的城市只有在进行检查或者评比之前才会临时进行管理和养护,使得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有些城市甚至缺乏专业的养护人员或者专业技术队伍、资金不足、体制不健全等,更不用说使其主动地对城市景观园林进行有效及时的施肥、浇水、除草等养护管理。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绿化环境养护工程的正常发展,导致园林的绿化不到位,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园林设计不考虑国情
目前我国国内的景观园林设计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设计时过分讲究几何性,追求对称景观,却不尊重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无谓地增加了开挖量,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植被遮挡、自然起坡等诸多原因,导致许多图纸上的景观设计重点无法在实际地形中得到实现。
(3)景观园林风格的迷失
有些城市注重对景观概念的炒作,不论规划规模的大小、场地的用途和性质,均采用同一种手法,不管是对法国浪漫的情调,还是美国现代化的简洁,都只是一味的对其概念进行简单的复制,却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某种概念应该体现的文化和内涵。
(4)缺乏事情控制意识
设计人员在对景观园林进行设计时,没有遵循“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的原则,只是单纯地追求景观效果。他们认为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技术人员的事,而预算人员也如此认为,这样出现了从前期开始就不实际的设计理念。
(5)忽视细节的设计
通常在设计中,虽然图面看起来比较漂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尺寸却不讨人喜爱。比如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较为锐利,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太过光滑,水池周围没有加设围栏,对历史人文景观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等等。在这些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注意到景观园林的美观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居民所注重的安全和使用方面。
4、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生态景观既有正生态景观的概念,也有负生态景观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绿地减少等,属于负生态景观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正生态景观的范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艺术景观设计
(1、抽象艺术的运用
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的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这种抽象的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抽象化的过程中现代园林设计倾向于用看似简单的抽象风格的各种图形处理技术镶嵌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形成一种看似简单而又抽象的设计的风格,给人一种简单层次上的遐想空间。这种抽象艺术的运用给城市园林设计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现代的园林呈现出其新的鉴赏价值,并给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了园林新的生命力。
(2、立体艺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追求现代园林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视觉美观体,这种审美价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设计者们的设计艺术提出了挑战。在现代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立体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而很好迎合了人们的视觉需求。
这种立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园林景观造型的塑造,现代园林中几何形体的应用到处可见,比如广场中的立体的花坛、雕塑;花园中的形式各样的休息亭等,不同的几何形体给人不同的美观感受。有给人一种简洁、明觉的立体设计,比如长方体的花丛、五菱体的草丛;有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的立体设计,比如球体的雕塑;也有给人一种自然、自由感的立体设计,比如奇只、怪树等。这种立体设计艺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立体、重叠的多元变化,能够很好的迎合现代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3、穿插艺术的运用
穿插艺术是一种以简单的旋转、叠加形成复杂的变形与移位的艺术手法。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穿插艺术逐渐的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成为重要的空间设计理念。这种穿插艺术以其独特的空间设计,以不对称的方式来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整体化的构图,从而实现一种不对称的平衡,从而突出地面的整体效果。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一些基本的构图理念和元素,给人制造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景观,在给人独特的鉴赏价值的基础上展现现代艺术的光彩。
5、总结
在城市化逐渐加剧的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城市景观园林和我们人民居住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最贴近我们的生活,城市景观园林在数量、面积、使用上都为城市生态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因此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就更应该审慎思考。
参考文献
[1] 董晓珊.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2011(07)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新发展
引言
园林工程包括多种项目,比如说水景、园路、假山、造地型、给排水、绿化种植等,这些项目中无论哪一项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达到营造良好园林景观的目的,对于园林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园林工程建设的多个项目内容的建造涉及到多个施工单位,故而对于园林施工的组织、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施工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如果出现问题,施工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工程工期的拖延,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
1、要做到园林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1.1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对园林养护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和延续。
1.2园林养护应贯穿施工全过程
园林绿化工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为保证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必须在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与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时用浸湿的草绳缠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等养护措施。
1.3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安排资金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到施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资金安排把握施工、养护档次,合理选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切忌厚此薄彼或削减养护资金,而影响后期养护效果。
2、园林施工与养护中的几项节约型的技术措施
2.1全新的自动化养护
园林苗木种植后,工作量最大,花费最多的工作是浇水根据我们的统计与计算,浇水过程中,人工费约占整个植物养护过程总费用的42.12%-73.04%。如果能科学地将植物浇水用工量降到最低,便可以节约大量成本。采用全自动化的植物灌溉养护设备,植物浇水的用工量会大量减少,养护成本会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此系统的智能化,可以随时对植物进行灌溉,确保了植物根系处于科学的湿度范围,有利于苗木受伤根系的恢复与生长,避免了出现植物根系被淹死或根系中下层土壤湿度不够造成的苗木缺水死亡现象,确保植物成活,从而大大降低了苗木非正常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
2.2系统控制施工工艺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水泥、砂等的用量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混凝土(砂浆)拌合控制系统。利用现在施工工地常用的混凝土搅拌机具、运输工具,对其进行部分改进,并增加研制的数字化记录与控制系统,便可完善混凝土的搅拌程序,做到严格按试验标准用量,达到实现节约原材料的目的。
3、园林的施工成本控制及科学分析
园林工程的总体费用只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设计方案来概算出来的一个定额。通常情况下,施工的成本会尽量控制在预算之内。而且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施工材料的节约,以达到努力降低成本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一些施工项目的合理安排与巧妙搭配,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1合理分解园林的成本
园林工程的总体费用计算有一个定额,可以进行包干到人,这样就达到了合理的分解,当每一项费用分到每个人的身上之后,总费用还可以公布于众。这样,就会让项目部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长都了解清楚,从而做到施工的时候处处以工程的成本为核心。
3.2进行管理体系的完善
对于管理体系的制定,一定要全面。当工程进行材料及资产消耗的时候,要及时了解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同时不断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之达到最有效的降低成本的作用。可以事先制定一个预案,在施工的时候参照此计划执行,逐步进行资本的分解。当进行实施的时候,对于项目的成本要保证管理体系的完善,每个月都要进行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同时,相关的财务处要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检查,同时要提高检查的力度与频率,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与成本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执行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如果超出了成本,那么就要寻找薄弱的环节进行改进,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
4、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新模式
4.1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
(1)人的因素,人作为施工的主体,对施工效果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人既能是施工成果优化,同时也会造成施工失误,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质量目标,杜绝无技术资格的人员上岗工作。选择人员时,要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2)材料的因素,严格验收原材料和半成品,正确使用成品,建立材料专有台帐,对各种环节的进行技术管理,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的使用。
(3)机械的因素,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的不同,分类正确管理、使用和保养机械。建立健全“操作证”制度“、人机固定”制度,确保机械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提高施工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4)施工工艺因素,认真控制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技术设计一经审核,就要作为一项纲领性的文件来严格执行。
(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管理环境和工程技术环境等。所以,针对工程的特点和条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使工程保质保量。
4.2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的建立
首先是材料的采购。按照计划,采购的材料要具备合格证等。要严格按规定要求采购原材料,分顺序验收,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采购前业主及监理签证确认主要装饰性建筑材料。然后是进场入库的台帐。保管员每月上报报表,建立材料技术管理制度,保证每一种材料都附有材料牌。注明出产地、产品规格、品种库存等各项内容。并且收集各项质量保证书。
5、结束语
加强园林绿化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园林施工质量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及时纠正施工中的不良因素,使园林施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作品,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汉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2]林进中.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结构 转型发展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所占比例为53%;森工城市21座,所占比例为18%;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出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现有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以粗放型、资源型管理模式为主,呈现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从而导致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其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实施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三,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不科学,资源区域分配不合理,仍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重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力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首先,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制定详细的专项法规和政策,同时增大执法监管力度,促使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再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城市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出现盲目性。
(二)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优化支柱性产业。资源型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性产业的优化。资源型城市要根据现有资源状况、生产要素配置、区域条件以及市场开拓程度来科学选择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于其他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初级产品加工的生产模式转换为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使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倡导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不断开发高科技产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当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多选择环保类项目,杜绝引入新污染源项目,力求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必须重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依赖于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应当依靠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城市政府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其次,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建立中央或上级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统一调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好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机构的转型发展问题,是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必须认清当前现有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香.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10).
[2]宋玉祥.满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4).
[3]张天佑.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79-02
1 中原城市群的涵义及其发展战略模式
1.1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福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个地级市,巩义、新密、新郑、荥阳、登封等14个县级市。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为带。
1.2 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模式
任何一个地区,由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生活习惯等的差别,往往发展的重点、方向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国家的发展战略去套地区的发展战略,用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去硬性规定地区的重点产业,而是依据地域合理分工的原则,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九市来说,虽然河南属于农业粮食大省,但是这九个市各自的资源环境却不尽相同,所以其发展定位和政策也不相同。首先,郑州处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之中,加之其本来就是由铁路枢纽中心形成的商贸中心,所以郑州的城市功能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级创新基地。对于洛阳来说,不仅是文化历史古城,同时其工业也是不可小觑的,那么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洛阳就要建成文化旅游城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平顶山要成为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许昌要成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视频、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地区。漯河要成为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开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焦作成为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新乡成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在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济源成为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2 中原城市群九市城市竞争力定量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反映成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将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由此可见,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方法。
2.2 主成分实证分析
选取中原城市群九所城市2007年的成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个与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的指标。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取标准化处理方法xj=xi-σi(若σi=0,令xj=0)。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载入SPSS Statistics 17.0,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主成分1在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一解释为财政预算收入指标。主成分二在人均生产总值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2解释为人均生产总值指标。确定主成分一与主成分二的权重分别为87.6%和12.4%。利用F=W1y1+W2y2+…+Wmym计算综合评价值,可得综合评价表1。
由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中,郑州的城市竞争力居于首位,并且超过其他八市相当大的空间。而对于最末的济源市,由于其面积、人口都上未具备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所以竞争力就不免落单。而对于漯河、开封,来说发展缓慢阻碍其经济化的步伐。
从工业发展水平来看九市,仅郑州、洛阳、新乡和焦作4市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90.30%,工业化程度显著的高于其他五市。平顶山的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占工矿业的七成以上,还没有完成从矿业城市向制造业城市的结构转变。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开封一方面由于古城区的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积淀的保守的文化,一直处于中原九市的劣势。而洛阳虽也为历朝古都,但是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大大拉动了其城市化进度。
3 中原城市群郑州市引力模型分析
3.1 模型设定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重心,作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有很强的引力,而城市引力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规模。
依据引力公式,假设,即两个城市i和j间存在一个小城镇m,而两城市对它的引力相等,那么,这个小城镇就会成为两个城市腹地的中界点。最后整理可得著名的断裂点公式
3.2 郑州市引力模型分析
中原城市群中郑州市是第一圈层,是主中心,设其到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的断裂点分别为1、2、3、4、5、6、7、8。那么,
图1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中,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辐射力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影响程度;同时也对今后中原城市群的规划做出了引力圈状模式。
4 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策略
4.1 产业结构转变
产业结构的变动改变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实现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与演进规律进行研究。因此对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结构转换的能力进行研究,促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成为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城市群之间进行一定的产业分工,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体化,按照内在有机联系、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城市体系进行统一的协调与发展。
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强势在于商品贸易、物资流动、交通通讯以及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的流配。作为副中心的洛阳,是火电生产、先进制造业、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开封的旅游、平顶山的煤炭、焦作的重工业、许昌的烟草、漯河的食品、济源的电力。各个地区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现有的政府投资体制,考虑各市现有的生产基础,工业水平,在其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划模式,巧取产业转化。
4.2 城市空间整合
从空间的整体发展来看,公共资源的统一配置、规划、开发和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及产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整合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其中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是推动城市群空间整合的重要因素,共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空间整合的物质及技术保障,而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因此对于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要形成“双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4.3 优化地区交流
加强中原城市群各市的内部合作,尽量减少地区的准入限制。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郑州市以北市场上河南生产的方便面都是天方牌的,而郑州以南地市所见到的都是北京牌。一种小小的食品,尚且有如此的地区准入限制,更不用说其他商品的地区保护相当严重。某些市为了让所辖范围内的工业、服务业发展,地区准入台阶高,增加了整个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负担,拖累了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无法高效迅速发展;同时也浪费本市的大量资金投入到那些没有比较优势却执意保护的产业。
加强中原城市群内部合作,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以郑州为轴心的交通网络可谓四通八达。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自北向南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以及连接各地市之间的铁路和公路等,缩短了城际之间旅行的时间距离。同时已开通的郑汴、郑新城际公交车具有很大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准时性,切实降低了人们城际流动的交通成本,提高人们的城际流动。
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合优化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才能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荣增.区域开发模型体系构建的初步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3(1).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破坏 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环境的破坏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片面追求GDP,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导致环境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1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1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
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手段,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类综合性政策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属于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的行为激励,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外部不经济的成本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和消费领域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改善环境状况的行为。环境经济政策有两种基本形式:
(1)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型,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2)建立市场型。主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1.2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经济政策调节、控制、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来实现的。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排污收费、绿色信贷、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策等。这些经济手段适用于污染控制、自然保护、资源利用、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消费等领域。
2鄂尔多斯存在的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深居祖国内陆,全年降雨200-40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植被也呈现出荒漠和草原共生的特点。东部地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占全市总面积40%。鄂尔多斯探明的煤炭储量1700亿吨,占全国的1/6,预测远景储量一万亿吨。随着近年来对地下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地表塌陷是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目前当地已探明老空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10平方公里,据统计鄂尔多斯每年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地表塌陷接近0.4公顷。在煤炭开采的同时造成大片土地产生积水和盐碱化,由于对表土的破坏,使得草原自身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煤炭在开采、装卸和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物,会对矿区周边的空气造成污染。不断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其他工业废气,PM2.5和烟尘排放量在近年都有明显上升。同时,煤炭的开采以及煤化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由于当地水资源有限,造成鄂尔多斯水位的不断下降。而且工厂排放的废水又会加速地表水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更加威胁到用水安全。
生态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析污染源来看,它们主要来自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工业在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占比中显得尤为突出。2014年,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比例为2.1:60.5:37.4,工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以“三高”为代表的重工业又占据绝对优势,煤炭、电力、天然气这三大部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重工业部门是当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外部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4.2:67.4:28.4,一三产业相对有所增长,但仍旧难以撼动工业的主导地位。政府为了让企业具有竞争力,往往给予政策扶持,比较典型的就是降低收取排污费,而政府对污染的治理停留在表面,这就导致治污的速度远赶不上排污的速度。这种片面追求GDP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木症结所在。
3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
还未形成科学完备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仅构造了一个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包括财政收支、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金融等。除财政、环境税费发展相对完善外,其他几个方面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结构安排与分工,哪些是主要政策需要优先考虑,哪些是次要政策需要辅助执行,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如何打出科学、有效又迅速的政策“组合拳”,都需要在环境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明晰。
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中,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和互相博弈,是环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涉及鄂尔多斯市环保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环保局、税务局、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局、农牧局、卫生局等。政府的各个部门虽有工作的分工,但多部门共同管理,必会出现多个执法主体,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工作协调难度大,宏观调控和监管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越位管理、互相“踢皮球”、监管不力的现象。有些环保机构身份定位也存在模糊不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部分机构不仅为环保项目开展环评工作,同时还对环保项目建设实施审批,把原本归属于两个机构的职责范围,统归于一个部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衡量一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GDP,在“以GDP为宗旨”的思想下,GDP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仕途。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既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对“三高”企业的投资,普遍秉承“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优先建设主体工程,环保措施严重滞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和治理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官员政绩考核中,集中反映于GDP的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而环保工作处于次要地位,不受重视。官员政绩考核维度不全面,考核内容有限,尤其对环保工作的成绩考察没能和官员的政绩产生有效关联,激励效果不足。
4鄂尔多斯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区一域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而解决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将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体制改革,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交由环保部门管理;其次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最后加强监管,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严厉查处。
4.1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环境管理过程屮,鄂尔多斯的各级政府都要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并设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整个管理体系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牵头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他协管部门处于辅助地位和补充地位。在管理范围上,环境问题的所有管理工作由主管部门来解决,本区域的工作由下辖分管部门解决,不得超过自己的职能区域行使权限。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分管部门要进行自我管理,主管部门要定期审核分管部门的工作,对监管不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问责。出台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保障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
4.2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二者关系的核心问题又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环境经济政策要求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转而运用间接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要求政府改革管理创新,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建立服务型政府,这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一致。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典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体现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4.3改变传统观念
鄂尔多斯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煤制燃料储备基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指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不是说废除GDP考核,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扭转思想,还要在体制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降低GDP考核的比重,加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产出的税收等指标,综合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将环保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中;再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问责机制。对既定的环保政策和目标要予以坚定的贯彻执行,对执行不力的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4.4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起步较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也仅仅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参与人数较少,流于形式,而且广大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渠道。由宏观来看,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动力,只有民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保障公众知情权,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鄂尔多斯市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建立公众参与试点,掀起示范效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事先充分调查民众意见,举办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并在主要媒体平台进行数据公布和政策解读,这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充分集中民间力量,调动公众积极性,有效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5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经济政策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非基本制度的改革,通过政策手段的主动调节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它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环境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工具,它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环境重要性的判定,以及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能否协调一致。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政府职能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文明转型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王金南,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W出版社,2010.
[2] 潘岳.7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5).
[3] 程宇航.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J].老区建设,2011(21).
关键词: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税收扶持政策;劳动用工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作为县级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所在的城市是国家的三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过几年来基层经济工作的开展,我深切感到在经济不断发展中,遇到许多瓶颈。粗浅感到经济不能只从数字上体现,应该是它相关各项指标的求同平均数。经济应该是长远发展、消除瓶颈、稳步推进。
经济从长远来看,不只是数字上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这种小地方1个区有时经济指标竟能达到15%以上。这么快的经济数据让人浮想联翩。经详细的跟踪调查,我认为主要有引进强污染企业以牺牲周边居民环境生活为前提增长经济;有大面积房屋拆迁改造房地产拉动为前提经济增长;有开采资源造成大量落后产能为前提,使经济快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但造成经济增长率居高位的同时,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拉高居民平均工资标准,造成不但生活物资水平价格提高、房地产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虽然经济增长率提高很多,但实际生活水平增长则远远滞后。造成经济增长率只是数字上的变动,而忽视了经济的长久动力,是要持续稳定增长,是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济要增长,那么如何既要拉动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又要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就要立足地域,挖掘产业优势,将科技兴企放在首位,利用高科技,开发能源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企业健康的经济效益来拉动经济。我从以下几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房价亦年年攀升,使得资金大面积倾斜到房地产业。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额度大大增长,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门槛高。那么在内蒙古今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提到,地方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同时做到政策要公开、透明,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融资环境,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促进、保护第三产业(服务业)健康、有序迅速发展,国家几年来在减轻审批手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地方也应该紧随其后。尤其是内蒙等落后地区,更应在经济、服务等政策上大力倾斜。不断完善各项扶持税收等配套改革措施,将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用人制度改革,将劳务用工监管落实到位。虽然用工是雇用双方达成平等意向、待遇和效益相挂钩。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或出现雇佣双方矛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公平的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双方利益损失和信用危机,造成用工环境恶劣。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率高。就业环境不平衡。从目前情况看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1.是劳资双方要签订用工合同,同时强制用工单位要确保为雇佣人上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本生活的保险。否则不允许雇佣人员。从法律层面约束企业用工。保护打工者的利益。2.是政府等相应劳务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不能只是个摆设。同时用工仲裁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矛盾和问题。发挥效率及公平。间接改善用工环境。3.是从税收层面给予良好信誉的企业以奖励性优惠政策,鼓励积极用工,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使用工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有利保证。
第四,加大污染治理,注重环保,打击假冒伪劣盗版力度,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扶持企业走健康发展道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山西某大企业向外排放生产废物,将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破坏。其实,大家也看到相关报道不少。我觉得这是有它积极的一面,说明我们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开始重视环保了。但从这些报道中也不难看出,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是管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污染造成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是不能容忍姑息的。应得到法律严惩。这即是保护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造福百姓的应有措施。做人民满意、实实在在、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企业。才能可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为提高地方经济总量服务。
第五,控制能源无端开采和浪费。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不断降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宁缺毋滥,将能源的利用最大化。在几年前,鄂尔多斯市发现大面积煤矿后,经济效益一路高涨,无序开发,各项经济数据已经没有控制,带动消费、房地产等产业齐头并进。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把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给提前预支了,经济过快、过热、无序发展很快带动房地产泡沫破裂,连锁反应,拖累各个领域包括财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和损失。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管理起来,使能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大大提高利用率,带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