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它需要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可谓可持续发展呢?它并不是可持续性与发展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内涵。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经济方面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要素和谐统一性,社会方面的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相互协调与统一。
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地理范畴,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与其他区域外的系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那么,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现有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出各个区域的优势,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这里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专业集约型经济增长,要让废物产生的力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的吸纳能力。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了:区域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功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与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大,从而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与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应该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出发,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自生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情况。此外,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持续性的动态收益与竞争优势。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遵循原则以及促进举措
鉴于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我国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促进举措来充分发挥出市场与政府两个部门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化为导向的原则。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应该根据现成的自然条件资源等,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消费的多样化。这些应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我们必须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引导与发展区域经济,让各类市场整合与一体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让市场环境与制度机制对市场分工中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并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自我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坚持地区优势与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本身就是依赖于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优势,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来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尽可能的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产品、产业结构体系与企业组织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协作效率与规模化水平。当然,我们在让区域经济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通过不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地理的发展来让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地区产业升级与空间转移的新载体,最终成为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与获利者。
最后,我们还应该坚持动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各种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各种竞争优势与发展特色都会随着各种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与完善,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与过渡当中,政府就必须采取以自身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让政府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市场服务等公共产品,逐步打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发挥出市场在资源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调整中的向导作用,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市场制度保障与作用机制。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该逐渐理顺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价格体系,尤其是要改革资源和土地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区域经济形成特色优势。此外,我们还应该逐步调整和改革限制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快速且稳定的发展。
总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不同的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坚持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基础上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并坚持动态化的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让我国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区域经济圈能够向国际市场开放,尽可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实现顺利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作用;利用策略;集约型发展模式;教育投入
人与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动力,人力资源是超越物质资源的主要资源,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富有竞争力的利刃。”其结构、素质与创造力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增值、还能进行新价值的创建,也对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主导性、决定性作用。
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1.1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
作为一种宝贵、珍贵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与其他经济资源相比,其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与社会意识。在经济活动开展中为主导地位。其可利用自身知识智力进行工具创造,以此提升自身能力。同时,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也将增加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作为一种时效性资源,开发、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都会受时间制约。基于此,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适时性与及时性,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降低人力资源浪费。作为生产者,人口、劳动力数量都不是决定人生产能力是否有效的主要因素,而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人口、劳动力质量。在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剧增也会造成人力资源供给短缺问题。只有人力资源丰富、高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传统发展模式往往依靠资金、物资与劳动力的高投入、高消耗与高污染实现经济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资源、能源消耗过度现象,甚至破坏生态平衡。为此,必须按照区域情况与发展现状,根据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劳动者素质提升,实现区域经济节约化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升与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对人力资源开发起到决定作用。因此,人素质提升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对人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据大量实践证明,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发展对其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越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应对人力资源开发决定性作用加以重视。
1.3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转变
作为经济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主要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可对现阶段经济生活出现的各类矛盾进行有效缓解。作为一种物质资本依托型经济,粗放型经济为达到经济增长,需进行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而集约经济为人力资源依托型经济,利用人力资源开发可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进行大大提升,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在世界总财富中,79.6%为29个经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其中67%为人力资源比例,16%为创造资产点,17%为自然资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无法从根本上转化为集约型。在快速增长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自然资源消耗量,特别是工业物耗在工业总产值比例中已达到70%。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较低,劳动力资源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经济集约化程度,必须有效处理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转变。以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比例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所占比例分别为10%、46%、4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优化了市场竞争秩序,还在各个行业间促使劳动力形成逐步从低级转变为高级的趋势,进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2.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基本质量
近年来,教育复兴取得了具大进步,但仍存在教育发展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局面。以教育投入而言,资源性供给不足并不是导致教育投资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因素为制度性供给不足。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调整人力投资的供给环境,如高等教育部门计划经济时期色彩极为浓重,致使人力资源投资市场环境较差,进而对社会资源向人力资源投资市场迈入产生阻碍。此时,即便是降低了未来消费的贴现率,也无法从实质上增加教育投资力度。为此,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的根本质量。也就是说为取得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突破对单一物开发的落后观念,充分结合人、物开发,致力于人口素质整体提升。同时对区域内教育事业大力扶持、开发,对区域人力素质加以盖梁。以此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2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人力资源,用好人力的新机制
减少失业、贫困与根据经济发展规定对劳动供给进行调节、改善为人力政策的三大目标。为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各个区域为提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自发性地对人力资源素质加大培养力度或增加教育投入。通过市场经济发展,可将高素质人才吸纳到所需区域,且增加就业。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内经济效益位于边际地位的各类产业则会转向下一层次城市,进而扩大就业容量,合理有效配置各要素,进而有效缓解城市人口膨胀现象。第二,改革现行体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区域人力资源利用往往涉及方方面面,通过现行体制改革,可达到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与宏观调控的目的。在各个部门有效配合的前提下,科学预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且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规划方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将市场配置作为人才配置的基础,同时利用法规制度等,减少人才外流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有紧密的联系,其发展效果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直接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不仅体现在直接的产出贡献,还具备间接的推动功能。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旭.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关键词】 资源禀赋;贸易;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部崛起”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部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中部六省中,中原地区的人口占到了27%,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河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一、环境禀赋与比较优势价格理论
环境系统作为一种公共消费品,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在服务部门的贸易竞争地位。如果一个国家在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上具有丰裕的禀赋,则这个国家比环境自净能力稀缺的国家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价格优势,它将出口该产品。
假定A、B两个国家发展相互间的贸易,且都生产两种产品1和2。p 1和p2代表A国在自给自足状况下的两种商品1 和2的价格。P*1和p*2 代表B国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两种商品1和2的价格。令p=p 1/p2 ,p*=P*1/p*2 。两国建立贸易关系的条件是p>p*或p
二、地区优势
(一)中原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中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34种,主要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石、硫铁矿和石英砂等。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经济林果等粮食作物和苹果、梨、红枣、柿饼、葡萄、西瓜、大蒜、金银花和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中牟、新郑、荥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
1.中原地区铝工业基础雄厚
现有电解铝企业28家,铝土矿资源和一、二次能源都很丰富;是全国的消费中心,铝产品辐射全国各地,运输成本低廉,有利于增强铝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中铝河南分公司是国内惟一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特大型铝联合企业,年产氧化铝130万吨,可以带动电解铝、铝加工、炭素等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境内驻有国家惟一的轻金属研究机构――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和沈阳铝镁设计院郑州分院、长铝公司设计院、中铝研发中心等四家涉铝研究机构,堪称中国铝工业的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区内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000多名,其中涉铝专业中高级技术人才3000多人。
2.中原地区盛产小麦
年产量超过200亿公斤,为本区域的食品加工提供了可靠资源保证,为食品深加工和贸、工、农多种产业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原地区的食品工业粗具规模,一些行业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郑州粮食学院是亚洲惟一的粮食高等学府,为本区域食品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食品工业已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3.中原地区的交通优势明显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客运中转站之一,陇海铁路、京广铁路在这里交会,还有亚洲最大的货运编组站,物流畅通。
4.我国首家农产品期货交易所
郑州商品交易所,落户中原地区,其综合经济功能是其他企业不可比拟。从棉花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半年间,其价格发现功能日渐凸显。上市半年以来,共成交461万手(约折合2303万吨),日均成交38099手(折合190495吨),与经历了130年历史、全球最大的棉花期货市场――美国纽约棉花期货市场相比,自上市的第二个月起郑棉日均交易量就相当于纽约市场同期量的19.54%以上。中国棉花期货合约以及其他农产品合约在郑商所的推出,可以使中国涉棉、涉农企业在国内进行期货交易和套期保值,这不仅可以使这些企业规避风险,也有利于中国农产品权威价格的形成。
5.中原地区的纺织工业有着雄厚的基础
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在郑州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成了国棉一、三、四、五、六厂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等企业。另外还有4所纺织院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技术优势。整个纺织工业区方圆6平方公里,驻有10万纺织产业大军,再加上年产能为50万锭、1.5万台布机的郑州二棉,中原地区有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基地的硬件。而且中原地区具有原料优势。
(二)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过去20年来,经济发展、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关于保护环境和促进现有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认识日益深化,有关环境方面的政策措施日渐完善。基于经济的和行政的原因,政府还会采取直接的管制措施。政府出于环境目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对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政府的环境标准可能会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条件。
第二,环保标准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经济国家)的企业担心他们的产品可能会受到进口国贸易措施的制裁,这些企业所采用的环境标准达不到进口国更为严格的要求。
第三,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人类面临的臭氧层破坏、物种变化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等共同问题,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贸易议题,即针对全球环境问题而制定的国际性环境协议是否应该包括一些条款,要求成员限制与非成员的贸易往来,以迫使非成员加入国际性的环境协议。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在一个健康运行的市场经济中,价格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和消费者偏好。
价格的作用之一就是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扭曲的价格掩盖了大量的环境资源浪费,刺激了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损耗。当市场价格非但不能反应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各种行为的后果,甚至还发出关于环境资源最佳配置的错误信号时,就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资源配置不当不仅造成新的环境问题,使恢复环境所需要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关系通过强化竞争能够导致更有效的要素利用和发展模式;通过贸易扩张和鼓励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减少贫困;通过市场自由化增加环保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通过不断进行的多边协商促进国际间更好的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是获取环境保护所需资源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2-0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的内涵
1.1 反馈机制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是指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启动正反馈机制来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换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改进政府的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新建系统逐渐偏离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发展轨道,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内的要素众多,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复杂系统的反馈中才能通过影响主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复杂系统的规划目标。
1.2 反馈机制的对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信息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企业企业、企业公众、企业政府、公众政府、政府政府、公众公众六种方式。
企业企业 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情况是以信息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多向传递,包括产品能耗、废弃物的组成和流向、资源的兼容性和再生性等能源环境信息,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经济和政策信息。
企业公众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众会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体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公开能源利用和环境信息,改进环境行为。
企业政府 政府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各部门,作为政府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要保证上报给政府的信息及时、真实、可靠,有利于政府发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指令。
公众政府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座谈会、信件、上访、诉讼等渠道,信息被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就能使政府全面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减少低碳经济中的决策失误。
政府政府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改委、财政、环保、科技、气象、外事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和高效,是提高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公众公众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社会行为在公众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社会意识整体的提升。
2 反馈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反馈,这属于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主体间的行为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导致子系统产生变化。由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子系统的变化不断作用于其他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信息在系统之间的多向反馈,这属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同时,系统间的运转状况传递到行为主体并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信息反馈至各子系统,这属于利益主体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期末,通过评价体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质量评判。将评判结果反馈至战略规划制定部门,并与战略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若质量评判没有完成目标,则产生“负偏差”;若评判结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则产生“正偏差”;若评判结果正好实现规划目标,则产生“零偏差”,这些偏差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除了运行质量信息反馈到规划环节外,这些信息还直接反馈至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直接用于影响系统内的各因素。
3 反馈机制的信息平台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信息指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复杂系统内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从反馈机制模型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外圈大的循环还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间、子系统间的各层循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的流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公用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是复杂系统内行为主体都能利用的平台,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并为其他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平台包括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企业、公众交流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提供便利,也能保证职能部门及时对公众、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政府信息平台包括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三大系统组成。企业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公开或获取生产经营、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反馈结果传递给其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包括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能形成公众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则要求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介构建起的平台应能实现公众与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信息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补充的,其他平台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而建,同时为公用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的信息平台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4 有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构建
4.1 强化反馈控制的意识
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决策主体必须培养和强化反馈意识,对反馈的理论和方法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只有在头脑中拥有反馈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主动地对区域经济进行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反馈意识,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反馈控制的应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意识是信息搜集、筛选和处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反馈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4.2 严格实施控制机制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中,反馈的后续环节就是控制。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行为主体通过检查和监督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实际成效是否与目标计划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保证目标、计划的实施。
确定控制标准(目标)是控制的起点。控制标准是复杂系统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衡量成效(评价)是控制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偏差,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纠正偏差的前提是要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查明偏差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控制过程,才会使偏差不断减少,使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反馈机制的顺利运转和升级。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信息,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这四个主要的步骤。
4.3.2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管理方面的软件,将数据进行加工,查找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行决策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响应,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3 信息统计系统
区域经济信息统计系统则要求对数据进行搜集、加工,建立一定的数据体系,这是进行后续评价的基础。构建统计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区域的有关环境质量数据、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有关该地区人口的相关指标等。统计系统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5 结 论
本文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并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模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转,促进整个社会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3):63-68.
[2]李秋玲.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J].现代营销,2013(1):66-67.
[3]张晓军.区域REE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83-85.
[4]王炳,李睿.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之辩[J].生态经济,2012(18):87-90.
关键词:徐州区域经济;协同度;相关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
一、 理论背景
一直以来,徐州是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规模经济不断扩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近年来,以淮海经济圈为代表的徐州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渐的形成规模效应,徐州城市的发展呈现出5个新变化:一是城市发展开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四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显;五是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徐州综合经济实力进行研究,不仅是对促进徐州本身又快又好的发展,还对于充分发挥,徐州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作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通过对描述徐州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发展的各种指标进行协同度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徐州城市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数据和输出值的观察和拟合,利用多项式逼近,探索徐州经济发展的方程,以便对未来徐州经济的发展作出预测。
二、相关研究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协同学,哈肯认为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协同关系,协同关系的本质是完成了混沌到有序、有序到混沌的改变。贝塔朗菲(1945)首次阐明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贝塔朗菲认为系统论是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广泛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量化研究并描述系统功能。
国内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在研究框架与内容上基本相同,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略有不同。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现有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政府公布的经济运行指标及其数据进行量化计算和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杨洁(2009)、孙君俐(2010)等人的研究。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例如,Ke(2008)等人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标法,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状况,汤玲等人提出了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的研究思路,郑广华(2010)等人通过引入离差系数模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测量了系统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衡量系统发展协同度的目的,师帅(2014)等人利用BP的系神经网络和SOV网络偏重对历史样本数据的曲线拟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自动分类的目的。本文从相关性分析入手,对现有指标提取公因子,借助最小二乘法拟定发展方程,并引入数据自相关分析,从而消除数据序列的非平稳性特征。
三、区域发展系统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1.区域发展系统构成
区域发展系统从结构及功能上可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持续发展是在4个子系统之间寻找均衡态,通过对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各种指标的量化研究,找到彼此间的协同关系,通过规划求解找到最优通过规划求解找到最优临界点。
2.理论构成
协同理论研究的本质是通过对不同指标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的量化计算, 反映系统显示状态理想状态的差距。首先对不同指标下采集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次对不同指标进行统计量分析, 包括频率的正态分布情况、卡方、游程、K-S分析;第三,对不同子系统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分析统计学显著效应,形成相关系数矩阵;第四,对系数矩阵进行样本因子分析,包括降维、公因子提取。第五,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定方程,估算参数,评估观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残差。
(1)指标归一化
归一化是一种无量纲处理手段,使数值的绝对值变成某种相对值关系。在统计学中,归一化的具体作用是归纳统一样本的统计分布性。归一化在0-1之间是统计的概率分布,归一化在-1--+1之间是统计的坐标分布。常用的归一化方法有:
A Min-Max标准化
Min-Max标准化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设MinA和MaxA分别为属性A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将A的一个原始值x通过Min-Max标准化映射成在区间[0,1]中的值x',其公式为:
这种方法基于原始数据的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将A的原始值x使用z-score标准化到x'。z-score标准化方法适用于属性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未知的情况,或有超出取值范围的离群数据的情况。
(2)游程及K-S分析
A 游程检验
游程检验亦称连贯检验或串检验,是一种随机性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很广。取一个序列里的游程总数作为检验统计量,记为R。 设样本总数为N:
(3)相关度计算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它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
取值范围为[-1,1],r>0表示正相关,r
偏相关分析是在控制其他变量的线性影响的条件下分析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控制变量为1时,称作一阶偏相关系数;控制变量为2时,称为二阶偏相关。控制变量为0时,称为零阶偏相关,也就是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步骤:提出零假设H0,即两总体的偏相关系数与零无显著性差异;选择检验统计量,其中r为偏相关系数,n为样本数,q为阶数,t服从n-q-2个自由度的t分布。
(4)降维和公因子提取
主成分分析试图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这种多变量的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
计算贡献率,即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所占比重,称为贡献率 ,反映了原来P个指标多大的信息,有多大的综合能力 。计算累积贡献率:前k个主成分共有多大的综合能力,用这k个主成分的方差和在全部方差中所占比重来描述,称为累积贡献率。即:
于是在原始变量和主成分之间形成一组相关系数,用图表可以表示为:
(5)最小二乘法
已知函数y=f(x)的数据点( xi , yi )(i=0,…,m),在函数空间中,求函数(aj* 为待定系数),使拟合函数S*(x)与所有数据点的误差向量δ*的分量平方和 最小。然后求解方程如下,从而估计参数值。
四、实例研究
为了研究徐州地区经济发展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本节选取2011-2014年徐州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数据进行研究,研究所用数据采集自徐州市统计局的2011-2014年统计报告中。
区域经济指标系统的内涵很多,各要素的独立运动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指标选取会直接决定了研究的偏相关性不同。这里我们选取的11项经济运行指标在徐州市统计局的年报分析中重点论述的,在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序参量群。通过研究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目前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2.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本文对2011-2014年上述公布的11项经济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计算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加速计算过程的收敛。根据Z-Score方法,计算出标准化结果如下:
通过计算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得出不同指标之间的协同系数,计算结果如下表:
通过控制变量,对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标偏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指标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正相关性,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1、表2、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1)固定资产投资在拉动徐州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显著。2011-2014年,徐州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水平,固定投资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这表明在过去的4年中,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2)进出口总额在拉动徐州经济增长过程中作用不显著。这与徐州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有关,在过去4年中,对外贸易降幅收窄。相比之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偏相关性系数为0.49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一阶段徐州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非消费拉动。
(3)交通运量持续扩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历史以来,徐州一直是,苏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的美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2011-2014年,公路旅客运输量逐年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经过偏相关分析,证实其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4)城市化水平揭示创新驱动“后劲足”。以专利授权件数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为代表的科技贡献率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3.方程拟定
(1)主成分分析
KMO检验得分0.769,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表明被测试数据来自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总体,本研究中Sig值为0.000,说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一步的分析。
进一步分析变量中所包含原始信息的公因子, 表中成分1,2累计贡献率达到82.88%,说明这两个公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通过绘制碎石图,两个成分的特征值已超过了1,其他成分得分快速收敛。
下表给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此矩阵可以直接写出各公因子的表达式:
(2)探索研究
经济数据通常带有非平稳性特征,具备自相关性特点,可以通过滞后K期,观察其与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通过高阶差分或差比的处理,首先是时间序列平稳下来,在进一步研究造成时间序列波动的原因。下面提取地区生产总值绘制散点图:
通过一阶差比图,可以看出数据序列趋于稳定,差比出现自回归特点,一直稳定在1附近,考虑使用ARCH模型描述方程。通常对滞后K期数据观察设定取值K
进一步对单位根求解,计算滞期为1时的单位根,得到结果如下,初步分析认为以上结果具备时间序列特征,表现出高度自相关特点,适合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相关对象是随机变量本身Xτ还是ετ扰动项,此文不再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志平,穆东.系统协同发展的DEA评价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5,2:75-81.
[2]杨洁,王艳,刘晓.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09(4):35-37.
[3]侯建荣,周颖,顾锋.都市圈城市经济系统的协同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0:684-687.
[4]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28-29.
[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7-9.
[6]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LI Tan,L Wang,Y Wang.Research on Synergetic Development Between Efficiency of Port Logistics and Its Hinterland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作者简介:单小珂(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技师分院团委,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教育。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南区域经济布局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一、河南省各经济区域的划分
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以转变发展模式为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要求,河南省在2003年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
二、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四大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均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各地经济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致使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重,区域间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尤其是中原城市群与黄淮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一)经济总量差异较大。根据图1,2010年中原城市群完成GDP生产总值13,375.36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7.6%;豫西、豫西南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2,827.7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2.2%;豫北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2,520.1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8%;黄淮地区完成GDP生产总值4,517.64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9.4%。(图1)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由图2可以看出,全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2010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40.8%,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37,547元,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差异系数为24.3%,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3,6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系数为20.1%,最高的郑州市与最低的周口市之间相差4,716元,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间差距较小,差异系数分别为10%。(图2)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由东至西的梯度开发战略,河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开放政策影响较小,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差异不显著;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经济体制转型,河南经济总量增长和发展速度均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经济差异逐渐显现。同时,河南省根据省情采取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比如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原城市群地区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这在客观上将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一定时间内呈扩大趋势。
(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上。经济发达的中原城市群地区处于西部山地与东部平原的交接地带,矿藏资源、农业资源条件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轻重工业发展的条件都很优越。而豫西、豫西南地区由于处于山区,沟壑纵横交错、土地分散,给其发展集约农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加上区内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阻断了其与区外的经济联系,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严重制约了本区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集中分布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其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较发达,三次产业的比例基本协调,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等经济发达地区都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的方向迈进;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技术条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各产业发展水平都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南阳、驻马店、商丘、信阳等市的产业结构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虽然都超过了其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了“三、一、二”的产业结构特征,但其发展历程违背了产业间协调演进的正常规律,不能说其产业结构是高级的,而这种结果正是其极其不发达的第二产业造成的。
四、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发展的对策
加快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强力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这四大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侧重于重化工业,是基于矿产资源和重工业基础优势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南阳和黄淮经济区侧重于轻纺工业,基于农产品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一)区域主导产业布局。按照主导产业的理论,主导产业应是产业区位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大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产业。主导产业布局遵循成本最低、市场份额最大、获得聚集效益的原则,有明显的燃料动力、原料地、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等区位指向。我们按照近几年产业区位商及投入产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测算,各大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可作如下选择:
中原城市群应积极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个主导产业。
豫北经济区应积极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个主导产业。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应侧重于发展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个主导产业。
黄淮经济区应侧重于发展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等个主导产业。
(二)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是经济发展在区位上的选择。在理论方法上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选择经济增长极或经济增长核心区。根据各地投资比重与全省投资比重的对比分析,比值大于的,中原城市群中有郑州、济源、新乡,豫北经济区有淮阳,豫西豫西南经济区有三门峡,黄淮经济区有商丘、信阳根据人均计算的经济核心区标准值分析,人均标准化值大于、处于核心区的城市有郑州、洛阳、焦作、许昌、三门峡、济源,过渡区城市有安阳、新乡、蹼阳、洛阳、南阳、济源、鹤壁、平顶山,处于区的城市为开封、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按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全省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分析,增长率大于全省的有12个省辖市。根据这些指标综合判断,中原城市群的增长极应当是以郑州为核心,形成洛阳、焦作、许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昌、济源四足拱卫的隆起区豫北经济区的增长极应当是安阳一淮阳工业带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增长核心应当是三门峡,黄准经济区的增长极是信阳、商丘。由于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被伏牛山阻隔、黄淮经济区面积广大,这些区域分布相对分散,将增长极定位于某一省辖市,范围过大,定位过宽。因此,可以考虑将增长极的选择点延伸到县域,更具体地选择某几个点作为整个区域的增长极。按人均标准化值、人均投资标准化值进行测算,南阳市区及镇平可作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伏牛山以南的经济增长极,永城市可作为商丘经济的增长极,新县可作为信阳东部经济的增长极,项城可以作为周口东南部经济的增长极,将这些地方作为原有增长极的细分和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歌.试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区域竞合策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
[2]程肖冰.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5.
一、优化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需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金融环境的诸因素中既有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有经济基础的内容,归根到底都与经济基础紧密相联。所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解决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用发展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支持。金融生态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从金融生态中所包涵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社会生活及社会参与主体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法制环境、高效的政府行为、诚信的社会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仅就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改善金融生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二是有利于优化区域环境,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是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
二、金融生态的现实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无论是自身改革还是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效,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显著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但同时也须清醒地看到,金融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远未形成、金融业无论是在竞争水平和服务效率上都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少都与金融生态环境相关,当前的金融生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缺陷。
(一)法律环境不完善,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从现实看,这一法律的有关规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已不相适应,不利于对合法金融债权的保护。又如现行的刑法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而对于在我国企业的信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以据为己有为目的、但却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贷款的行为,并未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以上法律漏洞的存在是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甚至机构投资者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金融企业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金融诈骗和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目前,我国企业80%以上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对银行的依赖性大,企业风险对银行风险构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弱化了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直接融资发展不快使得社会储蓄只能通过银行体系转化为投资,久而久之,公众投资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公众投资都要由国家像支付存款那样保证兑付,公众可以不承担风险。
(四)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执法不力等,仍是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分析,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形成的银行业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80%左右。
三、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加大金融生态宣传力度,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善金融生态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已从简单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发展为投资理财、资产保值增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好坏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要加大对金融生态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在充分认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金融业更好地发挥这种核心作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金融业也是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区域性金融风险形成,或者该地区被认为是金融高风险地区,将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从推动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兼顾长远,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减少行政干预、做强区域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目标指出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货币政策在合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可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要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升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功能和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机构创新的积极性,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为金融机构稳健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创造条件。
(三)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在继续发展好货币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扩大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同时,要改造市场微观主体、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与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监管体系,综合地、渐进地改善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金融市场在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重点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加快征信立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形成有法可依、依法规范的征信市场,逐步形成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环节的规模效益,在信用评级、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环节形成各具特色、平等竞争的格局,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适应不同层次的征信需求;建立分业监管、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运用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增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关键词: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可持续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4-0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Murillo-Zamorano(2005)得出能源如同资本与劳动力,对加速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Andrew和Warren(1982)把能源效率称为“第五类能源”,以突出能源效率在节能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以来伴随着安徽省(以下简称“我省”)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资源瓶颈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越发显现。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历元下降到2010年的1.03吨标准煤历元,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节能降耗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目标,可见节能降耗已上升为我国基本国策。众所周知,服务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而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大户,且工业化是我省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如何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有效缓解我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约束下,通过节能降耗来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有关能源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引入能源分析,通过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及能源结构分解分析(SDA)来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产业间的关联。本文与已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研究节能降耗约束下,工业内部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调整的依据。二是本文不但借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单独分析,而且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关联评价分析了工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
安徽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这些工业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明显。而其余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较小(小于1),说明它们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低。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大于1),反映出这些工业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在对其他部门发展表现出较强支撑性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即所谓“瓶颈产业”)。而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小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支撑性较弱。
二、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计算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将工业划分为24个部门,而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包括采掘业(7个行业)、制造业(29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3个行业),共计39个行业。因为安徽统计年鉴中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2)的数据,且其他采矿业(H6)的数值较小,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将其剔除,因此,计算结果中没有H2和H6两项的分析。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均超出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平均值,其中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5-2007年万元GDP能耗均值超过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均值的10倍以上,这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所在。在2005-2007年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呈稳定下降趋势;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V形波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呈现A起伏,如何提高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安徽省42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及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测算,笔者提出了在节能降耗约束下,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层次可选择的思路。
第一,优先发展具有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高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充分发挥该行业对对其他产业的支撑性和拉动性,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过渡。
第二,有选择性地发展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一般的行业,如: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共同作用,改变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为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扶持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低,但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关联紧密的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关键词:京津冀 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地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11市,城市密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将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按照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到710公里。
一、京津冀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2009年4月1日,中国最早开工的石太客运专线正式通车,石家庄――太原1小时便可到达,大大缩短了山西与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已有二年多的时间,不仅将京津间的交通时间大为缩短,还以其高速度、高效益改善了城市联动发展格局,“1小时经济圈”正在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除已经开通运营的客运专线外,在途经京津冀地区的已经开工建设的还有京石、津秦、石武等客运专线。2008年4月,总投资2209.4亿元、长约1318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已于2011年6月建成通车。石武客运专线2008年10月全线开工,将于2012年投入运营,实现石家庄3个多小时直达武汉的目标;2008年11月8日,津秦客运专线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开工,预计建设总工期为4年,届时,天津-秦皇岛全程运营时间不超过1小时,途径唐山、秦皇岛两市;北京-石家庄的客运专线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北京-石家庄不到1小时就可以到达。
二、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加强了京津冀地区城市的职能分工
城市职能分工的明确与否,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明确的产业定位,京津冀经济圈内的“同构化”竞争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高速铁路交通系统的建成通车,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分工将越来越明确。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积极发展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以更好地承担起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而天津将成为承载“经济中心”职能的最佳城市,天津有现代制造业及港口优势,定位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生物技术与新能源等。河北定位于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依托天津和北京,承接部分天津的产业和北京的服务业。此外,河北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港口优势,将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业布局逐步向沿海转移、向临港聚集,建设环渤海重化工工业基地。另外,河北还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京津旅客主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
(二)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将有助于京津冀实现深度对接
用空间缩短时间,这无疑是高速铁路带给我们的最大实惠。2012年底,京津冀三地13个区市将全部贯通高速铁路,形成以天津、北京为中心,包含河北11个市的 “两小时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真正实现从产业、交通运输到生活配套的高度融合。廊坊是河北距离北京最近的市,廊坊着眼深度对接京津、加快产业升级,并根据廊坊的产业基础,提出了“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唐山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对接北京,像石油化工、化学制药、冶炼等有污染、高耗能的产业项目,都不适合在北京发展,因此,唐山成为了北京重工业项目迁徙的首选,首钢的迁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石家庄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都可以与京津建立互动协调共赢的体制。
(三)高速铁路交通网络有助于发挥京津冀产业竞争力
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产业区域特色优势的形成。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将有助于京津冀实现各自的产业优势。以天津为例,天津的定位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经济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空中客车、三星电子等120多家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建厂,70多家大型央企相继抢滩天津滨海,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区域联动,构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津秦线使天津到唐山、秦皇岛的时间缩短到1小时以内,至此,天津的发展可以辐射到北至秦皇岛、唐山,南到保定、石家庄,形成区域联动。
(四)“同城效应”的两面性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辐射区域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6000万人,随着高速铁路的相继通车,京津冀将会实现“同城时代”。但“同城效应”是把双刃剑,尽管高速铁路加速了京津冀三地交通、经济和生活的一体化,但因此而来的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向让人忧虑。由于科研环境、地域发展的差距等原因,也许并不像人们料想的那样,京津人才、资金为河北所用,它可能更像是一个“人才黑洞”,把河北本土的人才、资金也吸引了过去。从前面的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对于河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微弱,但吸收能力却很强大,2001―2004年河北外流的8170名人才中,90%流向了京津和上海。
三、加快河北省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建议
(一)积极利用京津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及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河北省应借助于高速铁路的便捷优势,积极利用京津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及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实力上,大力发展实业,发展壮大民间投资。面对天津滨海新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北应积极发展其下游产业,形成区域联动。如保定可以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医药、信息技术等。在津冀交通网络一体化趋势下,随着要素的低成本流动,河北的腹地作用将日益坚实。在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时,要着力夯实基础产业,为京津发展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做好配套和服务。
(二)积极调整产业政策
河北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第二产业中,初加工产品占主要地位,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大多数工业企业还实行的是粗放的增长模式,河北的产业结构转变势在必行。2011年河北提出了“四个一”战略,即“一圈、一带、一区、一批”,运用增长极理论中的“点”带动“面”的原理来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河北省环抱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利用京津这些“点”来带动整个省的经济发展。高速铁路所起的作用就是加快京津的“点”向“面”的扩张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依托高速铁路,而高速铁路又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变“条件吸引型”为“市场取向型”的人才战略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河北在引进人才上要改变以往的思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也就是变“条件吸引型”为“市场取向型”。先建设平台,再吸引人才,人才与市场的积极对接,才能产生人才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经济水平落差,尽早真正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中,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又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的经济发展。随着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京津冀的经济活力也将逐渐地显现出来,到时,京津冀将成为真正助推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①蒋秀兰. 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国铁路》,2009(08)期
②肖伟民. 高速铁路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时代经贸,2008年第10期
③高速铁路建设加速京津冀都市圈融合.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