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a)-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Valu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14 March to 2015 Sept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1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data, time of onset were greater than 6 hou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72) and control group (n = 68),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plink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cluding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5.56±2.45),(4.50±2.6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35 ±3.70)% and (5.65±3.78)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Ner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中医上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其中主要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所引发的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是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若不及时救治,患者预后不佳,生活质量差,对患者家庭、生活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1]。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卒中单元等疗法[2]。祖国医学中,该病属于“卒中”、“中风”范畴。治疗主要包括针灸、草药、熏洗、推拿等方法。该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常规疗法对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n=72),其中41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3~80(64.2±10.3)岁;病程0~6(2.8±0.6)d。对照组(n=68),其中37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2~80(65.8±9.6)岁;病程0~5(2.5±0.5)d。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3]: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并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纳入满足中医中风病与西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首次发病、经头颅CT检查确诊、病程48 h内、改良Rink量表(MRS)评分不超过3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过4分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颅脑外伤、脑肿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以及神志昏迷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实施常规疗法,主要采取降低颅内压、防治血小板凝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细胞、保护胃黏膜等疗法;并对患者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以及调整血压等对症处理。
1.3.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抗凝、降纤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采取语言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主要应用针灸、中药等方法:(1)针灸疗法:针刺疗法适宜于治疗无脑水肿、颅高压的患者,该类患者要及早采取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常规针刺法:将肩k穴、外关穴、曲池穴、环跳穴、手三里穴、阳陵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以及昆仑穴作为主穴;阳池穴、悬钟穴、后溪穴、阴市穴以及风市穴作为配穴,每次进针选取4~8个穴位;②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内关穴、印堂穴、三阴交穴以及人中穴作为主穴,将患侧尺泽穴、极泉穴、风池穴、委中穴以及合谷穴作为配穴;③头针治疗:主要取患者梗死病灶侧顶部、顶旁、顶颞前以及顶颞后等穴位,每次进针1寸,留针30 min,不实施手法治疗。选取穴位时,主要根据患者并发症适当加减,如患者伴有言语不利,则增加玉液穴与金津穴;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碍,则增加豁风穴和风池穴;如患者足内翻,则增加丘墟透照海穴。(2)中药疗法:为患者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将银杏达莫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并给予患者活络通脉汤治疗,该方主要成分为丹参20 g,当归、枸杞、山楂、川芎、伸筋草各15 g,钩藤、胆南星各12 g,僵蚕、天麻、全蝎各10 g,上述诸药用水煎服,取汁300 mL,随症加减;1剂/d,分2次服用。
1.4 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hs-CRP)等指标。其中:①神经功能缺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血hs-CRP:应用RCHE公司出产的MODULARP 型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实施正态性检验,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实施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
治疗1周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均高于治疗前(P
2.3 两组患者血hs-CRP浓度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血hs-CRP浓度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主要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病理变化主要以脑组织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患者血管管腔内出现痉挛、狭窄等;受到血液黏度增加、凝聚性增高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影响,使患者脑内局部动脉供血严重不足,进而使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等,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循证医学研究[5]指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卒中单元疗法,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rt-PA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
中医中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多优势,如操作简单、手法多样、疗效突出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被临床医学工作者广泛关注。中医疗效机制较广泛,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治疗,都涉及到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脑缺血区供血、改善血流以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6]。
该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对照组行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普通针刺以及头针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具备以下优势[7]:①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区微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并改善脑供血;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大脑内缺血区域血流速度较慢,甚至部分血管断流,导致脑内血液灌注量严重不足。②针刺可对脑缺血后炎症反应起到对抗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等方面均有炎症反应参与。③针刺可对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与向缺血半暗区的浸润产生抑制,缓解炎症反应。④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针刺时,头针所对应的穴位和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的定位具有一致性,针刺可兴奋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使脑神经细胞复苏,并可增强脑内代偿功能,进一步加快大脑功能恢复。中药治疗主要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成分主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莫,其中,双嘧达莫可对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内酯成分可双重阻断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合成TXA2产生抑制,防止血栓形成;银杏黄酮苷成分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扩张血管,并改善动脉顺应性,降低脑血管阻力;白果内酯具备保护神经的作用[8]。且该次研究中所选用活络通脉汤中钩藤、天麻具有平息肝阳上扰的功效,辅以枸杞可达到养阴柔肝的效果;全蝎、僵蚕等药物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胆南星具有豁痰祛风的作用;山楂、当归、川芎、丹参等药物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伸筋草则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诸药联用可达到良好的平肝、去痰浊、气血通利、促进脑髓神机功能恢复的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自拟活血通脉汤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血管内皮等有重要价值。将自拟活血通脉汤与常规基础治疗、针灸疗法等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帮助。该次结果显示,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hs-CRP浓度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宋水江.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84-1886.
[2] 陈飞.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7):145-146.
[3] 张成新,其满古丽・斯地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维吾尔、汉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及其血流变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14(11):1380-1384.
[4] 陆锦新,周宗华.马来酸桂哌齐特超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3):28-29.
[5] 李信铭.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2):346-347.
[6] 沈永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2):1076-1077.
[7] 王康,邵通美.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轻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30-931.
[8] 周叶,胡春梅,朱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1):81-87.
[9] 刘胜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7):126-127.
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发病情况
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
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及70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本治疗
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方案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补骨脂30 g,莪术15 g,川芎10 g,丹参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 g、怀牛膝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
转贴于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u检验及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1例,完成16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脑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经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GB升高更明显(P<0.05),但PLT和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10~14 d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 讨论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相辅相承,协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MDR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HL-60/VC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加HL-60/VCR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阴阳互补,避害趋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
[4] 王宝成,郭 军,狄剑秋,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
根据第五版《妇产科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包括妊娠诱发的高血压及妊娠前即存在的高血压。前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一般发生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是造成孕产妇死亡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因多元化,复杂化。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传统单纯西药治疗,疗程长,易反复,并发症多。该地区地处宁南山区,患者多来至农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孕期检查意识薄弱等诸多因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发其他病变,所以迫切需要一套经济实惠便捷的治疗手段,现就本人治疗该类疾病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供同道商嗟。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取2000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100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17岁。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与中西医结合组。
1.2治疗方法西医组给予低盐饮食左侧卧位等。如有体重增加过速或血压增高者,但尚不够妊高征的诊断标准时,给予对症治疗。并根据病情的进展情况,给予解痉药物为主,首选硫酸镁,在解痉的基础上扩容等。
1.3病因病机分析本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为全身性小动脉痉挛,多认为与子宫胎盘缺血,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以及免疫遗传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中医“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病症范畴,其病理改变以瘀血为中心环节,并与气滞,阴虚等互为因果。
1.4临床分型与治法
1.4.1妊娠水肿主要源于阳气衰弱,水停不化,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系源于脾肾两虚,初为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道不利,泛溢肌肤,遂致水肿;治法:健脾行水,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全生白术散加减,白术15g,茯苓15g,大腹皮15g,陈皮10g,赤小豆20g,生姜皮10g,益母草15g,石决明10g,白芍10g,肾阳虚加山萸肉,菟丝子。
1.4.2妊娠高血压阴虚肝旺,妊娠中晚期头晕眼花,耳鸣口干咽燥烦躁不安,尿少,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用:二至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女贞子12g,枸杞12g,旱莲草12g,10g,泽泻10g,赤芍10g,丹参10g 。
1.4.3先兆子痫均为肝阳上亢,其中主要均属标实本虚,症状:头疼剧烈,视物不清,耳鸣,胃脘胀痛,恶心,舌红而降或有瘀斑,苔黄或花刺,脉弦滑,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方用:生地30g,石决明30g,桑寄生15g,白芍15g,沙参12g,枸杞10g,麦冬12g,丹参10g,川楝子12g,若血压高头疼头晕者加钩藤12g,活血化瘀方: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赤芍10g,益母草20g,桃仁3g,红花3g,广木香6g 。
1.4.4子痫属虚实夹杂为肝风动,症状;突然倒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昏不知人,舌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滑数,治法:平肝熄风,止痉。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双钩藤20g,石决明10g,羚羊角10g,桑叶10g,10g,贝母10g,天麻10g,白芍10g,甘草6g,夏谷草10g;蛋白尿加:益母草20g,白茅根20g;DIC早期方:当归10g,川芎10g,参地15g,桃仁10g,红花10g,枝壳6g,桔梗3g,牛夕15g,丹参30g,益母草10g,炙草3g;按上述各型,临床应辩证分型,灵活掌握。
2结果
见表1。
从表中看出,显然中西医结合疗效明显高于西医组,产后随访3个月~6个月,西医组复发5例,中西医结合组无一例复发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奥扎格雷钠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78-02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现代医学针对病因及病理改变,除对症治疗外,根据病情又采用溶栓疗法、脑保护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应用,取得一定效果。2007年10月~2009年1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5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0例符合以上标准的两所医院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60.35±6.21)岁;伴发高血压20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15例,冠心病8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59.72±5.84)岁,伴发高血压2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6例,冠心病11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拟定。所有病例均为初发无意识障碍的50~70岁患者,于发病≤72 h入院,经头颅CT或MRI确诊病灶在基底节区。
1.3 排除标准
合并颅内出血或其他脑血管病;适合静脉溶栓者;药源性或动脉炎引起的脑血栓形成;颅内占位;脑外伤;严重心肺肝肾等原发性疾病;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血液病;已应用抗凝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据病情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并使用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300 ml中加入注射用奥扎格雷钠80 mg(每支40 mg,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日1次静脉滴注。
1.4.2 治疗组 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活血抗栓汤口服,组成如下: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大黄(后下)5 g,水蛭4 g,三七5 g,鸡血藤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上肢偏废:桑枝、桂枝;下肢偏废:杜仲、牛膝、桑寄生;口眼歪斜:白附子、僵蚕、全蝎;言语不利:石菖蒲、远志、郁金;高血压:钩藤、夜交藤、天麻;心烦失眠:夜交藤、酸枣仁、远志;痰浊盛:胆南星、陈皮、半夏;便秘:瓜蒌仁、重用生大黄;气虚:黄芪、太子参;阴虚:生地、沙参、天花粉;阳虚:制附子、桂枝。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
以上两组均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监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恶化: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治疗前;死亡:在治疗中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疗效比较用χ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例)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2.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x±s,分)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血管腔变窄或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应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
奥扎格雷钠是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抑制血栓烷A2的产生,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脑血栓形成,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3],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中自拟中药活血抗栓汤,具有活血逐瘀、补血通络作用。方中水蛭破血逐瘀;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共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祛瘀而不伤血;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三七活血化瘀;共助君药活血祛瘀通络。赤芍善走血分,凉血散瘀。大黄荡涤胃肠积滞,以防便秘发生。甘草调和诸药。现代研究证实:水蛭[4]与鸡血藤[5]有抗血栓作用;川芎[6]、赤芍[7]、鸡血藤[8]、三七[9]、大黄[10]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总之,本研究提示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的治疗中,活血抗栓汤与奥扎格雷钠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S].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张世恒.奥扎雷格治疗急性脑梗死9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32):149.
[4]吴喜国,肖光艳,韩志.水蛭醇提物的抗血栓作用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2):35-37.
[5]王秀华,刘爱东,徐彩云.鸡血藤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4):41.
[6]阮琴. 川芎挥发油川芎嗪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42-643.
[7]郑建明,陈晓春,张静,等.赤芍801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7):942-946.
[8]余燕影,章丽华,曹树稳.丰城鸡血藤黄酮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19(5):741-744.
[9]陈志刚,朱陵群,王席玲,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给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5):55-58.
[关键词]外伤性前房积血;中西医结合;血塞通;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 R77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19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Xuesaitong + Dexamethasone) and western medicine(Dehydrant) for traumatic hyphema.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yphema in our hospital form June 2009 to June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n=38)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dripped by Xuesaitong combine with Dexamethasone, patients(n=37) of control group were dipped by Dehydrant, the recovery rate and vision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2.7% after 5 days and better than 75.6%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Traumatic hyphema;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Xuesaitong; Dexamethasone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外科严重疾病,由外力作用眼部时引起虹膜睫状体血管破裂,发生前房积血,也称原发性积血。继发性前房积血会引起视力下降、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如治疗不当,会导致视力功能严重受损[1]。目前临床治疗药物的关键在于止血,并促进血液吸收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情况发生,保护视功能不受损。近年来,我院通过对外伤性前房积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提高积血吸收时间,视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前房积血共75例患者,入选标准[2]:有眼球外伤病史、视力下降严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前房积血,虹膜表面可见红血丝,前房下形成液平面,或前房内充满红色、暗红色或黑红的血液均作为入选标准,CT检查后排除眶骨骨折、眼外肌及神经挫伤。按前房积血Oksala分级[3]:Ⅰ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3;Ⅱ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3~1/2;Ⅲ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2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共41只眼,男20例,女18例,年龄12~57岁,平均(29.6±12.8)岁,病程30min~2d,平均(4.3±1.7)h;对照组37例共41只眼,男19例,女18例,年龄7~57岁,平均(30.6±13.7)岁,病程30 min~1.8 d,平均(4.2±1.9)h。两组患者病因均由外力所致,外伤性前房积血病因为拳击伤29只眼,摔伤25只眼,车撞伤14只眼,木棒伤7只眼,鞭炮炸伤4只眼,其他3只眼。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眼数、病程、前房积血分级例数及病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前房积血分级Ⅰ级患者卧床休息,防止继发性出血,前房积血Ⅱ级患者单眼包扎;Ⅲ级患者双眼包扎,避免眼球活动。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53020662)4mL和地塞米松(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3044)10mg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地塞米松逐渐减量,每3天减2.5g,疗程7~14d。对照组只给予一般脱水止血治疗,20%甘露醇(海南康龙药业有限公司制药厂,H46020304)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2次,疗程7~20d。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4]的相关内容:痊愈:前房积血减少,完全吸收,角膜透明,视力恢复正常;好转:前房积血大部分被吸收,或积血量减少一级,视力检查提高视力表2行以上;无效:前房积血无明显变化,没有被吸收,出现角膜感染或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检查结果比较
视力检查治疗5d后,治疗组患者时视力检查结果(4.57±0.38)显著高于对照组视力(4.26±0.49)(P
3 讨论
前房位于角膜后方与虹膜、晶状体之间,前房深度会影响眼光学系统的总体屈光力,当被弹弓、投掷、球类、拳肘等击伤时会导致前房积血(hyphema),眼球损挫伤后,虹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或血管破裂出血,微量出血仅见房水中出现红细胞,出血较多时,血液积于前房呈一水平面,导致视力严重下降[5]。但大量出血或反复继发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及角膜血染者可以致盲。目前临床上对前房积血主要采取基础治疗机药物治疗,基础治疗主要是对早期前房积血Ⅰ级患者主要采取静卧休息,半卧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聚集到前房下方,可阻止血液聚集到瞳孔处影响视力;对Ⅱ级患者,单眼包扎,避免用眼过度,阻止继发性前房积血放生;对Ⅲ级患者双眼包扎,防止眼球活动,有利于积血吸收。每日观察积血的吸收,注意观测眼压,眼压升高时,应用降眼压药物。
挫伤性前房积血属于中医学“血灌瞳神”的范畴,外伤损及目珠脉络血溢络外,伤血伤气,应当活血化瘀[6]。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提取物,注射液可明显延长血浆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动物实验表明,其药理作用显著改善血淤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脉活络,副作用少,是治疗脑梗死兼活血化瘀较理想的药物[7]。地塞米松是长效糖皮质类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可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够稳定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解酶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渗出和集聚,减少炎症的发生[8],与血塞通联合使用加快积血吸收,提高安全性。近年来,中药注射针剂发展迅速,逐步成熟,在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上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疗效突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血塞通+地塞米松)与单纯西医治疗(脱水剂)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得到更有力的证据。结果表明血塞通联合地塞米松不论在患者视力检查结果还是痊愈率方面,都显著高于单纯脱水剂治疗(P
[参考文献]
[1] 陶荣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J].光明中医,2010,25(8):1474-1475.
[2] Mac Cumber Mw.眼外伤与眼科急症处理[M].赵明威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5.
[3] 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00-303.
[4]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68.
[5] 纪竹.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5):87.
[6] 温利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3,27(3):57.
[7] 郭书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5(6):20.
[8] 周春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5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20(6):66-67.
[9] 马秀焕,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20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25.
[10] 孙峰,杨建.外伤性前房积血1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96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Tujia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9 to July 2014,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3%,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91.7%.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evide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Tujia medicine;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efficacy
性胃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列胃病首位。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胃黏膜炎性为主的病变,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和病因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发病的可能原因有急性胃炎多次发作、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痛”、“痞满”、“呃逆”范畴,与患者的饮食失调、生活无节律及情志失调有关,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以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恶心、反酸、嗳气等[1-2]。本研究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7月间治疗的120例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达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120例患者均临床确诊为慢性胃炎、H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19~65岁;病型程1个月~30年,平均5.2年;浅表性胃炎56例,萎缩性胃炎4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烂者28例,合并溃疡者1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22~69岁;病程3个月~26年,平均6.4年;浅表性胃炎59例,萎缩性胃炎1例,慢性胃炎合并糜烂者32例,合并溃疡者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3],临床表现如下:胃脘部胀满隐痛反复发作、全身乏力伴有口干、纳差、咽燥,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
1.3 中医辨证分型
1.3.1 肝胃不和证 胃脘部胀闷痛,连及肋部,伴嗳气不适及大便不爽,矢气后则舒,情志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舌淡苔薄白,脉象弦沉。
1.3.2 肝胃郁热证 胃脘部灼痛,疼痛剧烈,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泛酸,小便黄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1.3.3 瘀血停胃证 胃脘部疼痛,疼痛似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疼痛加重,进食后加重,夜间为重,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象脉涩。
1.3.4 胃阴亏耗证 胃脘部隐痛不适,饥饿而不欲进食,咽干口燥、五心烦热,伴消瘦、口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1.3.5 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状,喜温喜按,按后减轻,劳累或者受凉后发作或者加重,口吐清水,易疲劳,手足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太白,脉象缓弱。
1.4 土家医学辨证分型 土家族医学理论体土家医认为人体主要由三元、十窍、肢节、筋脉、气血精组成,符开春[4]认为土家医治病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调理气血,气血和畅,疾病自愈;二是驱邪外出,毒气尽,则正气自安。根据这两大原则,土家医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或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应用土家医“肚土”学说,治胃常以“松土润土”,田咏华将土家医学治疗原则总结为“七法”、“八则”。其中七法为汗法、泻法、赶法、止法、补法、温法、清法七种治疗法则。八则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亏则补之、实则泻之、阻则通之、肿则消之、惊则镇之、湿则祛之用药原则。在治疗上以药物为主,外治法为辅助治疗手段。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三联法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克拉霉素口服,0.5 g/次,2次/d;甲硝唑口服,0.4 g/次,2次/d;奥美拉唑口服,20 mg/次,2次/d。2周为1个疗程。
1.5.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及土家医学结合治疗,中医辨证参照如下:肝胃不和证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胃郁热证予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瘀血停胃证予以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胃阴亏耗证予以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证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5]。根据症状的不同予以适当调整用药。同时参照土家医学“七法”、“八则”的原则调整中药和土家药物的用药及用量,以上中药均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2周为1个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病征全部消失,胃黏膜无炎症为痊愈;主要病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出血消失但胃黏膜仍糜烂者为显效;主要病征有所改善,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范围缩小为有效;主要病征无改变,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无好转为无效[6]。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常常按其解剖部位和组织学变化分类,近年来部分病例参照免疫学的改变分类,1982年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会议制定了慢性胃炎的简略分类: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另外,慢性胃炎还可以根据胃黏膜病变下4个方面的特征做更详细的分类,包括:(1)依据慢性胃炎的部位分类,如胃体部、胃窦部、贲门等;(2)慢性胃炎的性质与分级;(3)胃炎活动的程度;(4)有无化生及其类型。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B型,上述两型病变很难截然分开,目前主张还是按病变部位分类更为合理,即分为萎缩性胃炎(病变以胃窦为主)及萎缩性胃炎(病变以胃体为主)两类。慢性胃炎常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变的部位以胃窦为主,多呈弥漫性改变,胃镜检查时常发现有胃黏膜充血水肿或者点状出血及糜烂,伴有黄色黏液渗出。病变初期大多为浅表性胃炎,久而失治则会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在病因与病理生理学上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的关联[7]。
祖国传统医学将慢性胃炎纳入“胃脘痛”、“腹胀”、“ 嘈杂”、“痞满”等范畴,胃脘部的不适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寒湿内侵,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所致[8]。由此而导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气血壅滞,不通则痛等病变[9]。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关系紧密,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三者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若运行正常则无疾也[10]。人体只有保持自身内环境的稳定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才能延年益寿、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11]。
关键词:寓教于研;创新人才;中西医临床专业
经过60多年的艰难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1]。尽管目前我国高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2]、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方法创新性不够等很多方面的不足。因此,更需进一步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力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本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如何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结合中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发挥科研育人的功能,探索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1贯彻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1.1树立寓教于研的育人理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实施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自1993年实行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以来,已经在中西医临床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过程中,我院通过开展中西论坛、各方面经验交流会,结合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了"寓教于研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寓教于研"的主要含义是教中有研、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以研促教,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科研育人、学术育人,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1.2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坚持寓教于研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方案。在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夯实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基础课程。②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外研究性学习计划的实施。③完善临床课程体系,加强临床教学,培训中西医结合专业标准病人(SP)。④增大科研学分,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相应的导师参与并主持各级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⑤改革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中、西医学能力、中西医结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科研能力。
2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教中有研模式 建立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基于科研的高水平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参与式和自主学习。坚持教学的学术性,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2研中有教模式 科研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载体,是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大学生早期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引导课外科技创新、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及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借助科研平台,自主开展科研实验。
3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1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 建立完备的教师管理体系,设立学院、学科、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专职负责人,使科研平台最大效用地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
3.2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 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有效保障。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倾斜,鼓励创新,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研究生学习,设立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成果同等奖励;对在寓教于研、人才培养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增强了师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的干劲,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3.3构建寓教于研的监控机制 监督机制是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抓好优质生源工程和本科生论文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明确教师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等目标责任,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监控机制。实行学院领导及同行教师二级听课评课制,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座谈会、举行交流探索会等方式,指导并协助教师进行教学。
4结论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经过2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教职员工多年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已开展了多项中西医结合教育教研课题的研究。通过寓教于研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整体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先后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奖励。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教学与科研是可以高度统一的,寓教于研,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贲莹,方朝义,杜惠兰,等.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12-14.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方法:对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患者随机的分配,分成两组,每组的人数是28例,并且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对照组采用的是西医的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是93%,但是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7%,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差距,并且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生的效果十分的显著。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症进行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17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0-01
我们国家相对来讲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于别国,在脑血管病中占据70%的是缺血性的脑血管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并且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其不管是在死亡率还是致残率、复发率方面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十分的大,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为社会以及患者家庭带来了负担。所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在2011年的2月到2011年的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是56例,并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进行了临床的治疗,相关的报告如下。
1临床的资料
在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患者中,进行随机的分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的人数与对照组中的人数一样,都是28个。其中治疗组中的28人中有男17例,女11例,并且其中年龄最大的是69岁,最小的是40岁,且平均的年龄是(49.31±5.62)岁;患者中病程最长的是21小时,虽短的时间1小时,平均的患病时间是(11.34±3.14)小时。在对照组中是28例患者,男患者是15例,女性的患者是1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71岁,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是4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1.44±4.21)岁;对照组中患者的病程最长的是23小时,最短的是1.5小时,平均的时间是(10.17±3.30)小时,其中所有的患者都是经过医师专业的检查后确定为患有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使用的一般性的资料进行对比,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2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严格的按照相关草案来进行,即《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定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抗血小板凝聚,以及改善循环、对患者的神经进行保护等,用具有常规性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并且要根据患者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可以使用抗生素以及降压药等药物进行常规性的治疗。
在对治疗组进行治疗的时候,就是在对照组进行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之上,再用别的方式进行治疗,即加上开窍类的中药进行治疗,其中的药物成分是:麝香0.1g,以及冰片0.1g。把上述的药物进行研磨,并研成细末。让患者每天服用一剂,并且分成早晚2次让患者进行服用。对于患者中出现昏迷,或者是在吞咽能力上有阻碍的患者,采用鼻饲的方式进行服用。
在两组的治疗中都是14d作为一个治疗的疗程,都是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
3观测的相关指标
①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治疗效果;②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已经缺损的程度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评分;③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能力进行科学的评分,并且可以用BI的指数进行评分,其中分为三个档次,0到20分是属于严重性的功能障碍,25到45之间的属于严重功能障碍;50到70分之内的属于中度的功能缺陷,75到95之间的是轻度的功能缺陷;100分的患者就是生活能够自理的。④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4对患者进行治疗的相关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相关的非常具有权威性的评分标准来制定,患者基本已经痊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评分能够减少90%以上的属于基本痊愈。发生比较显著的进步是:评分在46%到90%之间的患者。发生进步的评分是:18%到45%之间的患者。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之内的患者。
5统计学的方法
可以采用现在先进的方法,即采用SPSS 13.0这种比较先进的软件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其中计量的资料以及数据要用均数标准差来进行表示,小组间的比较采用t来进行体验,计数资料小组之间要采用X2来进行检验;其中相关的资料小组之间比较要采用Ridit进行分析;以P
6结果
详见表1。两组之间进行比较,经过Ridit进行分析,u=2.10,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证明,在两组之间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治疗组的疗效明显的好于对照组。
7讨论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中医药实验以及相关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醒脑开窍类的中药对神经的保护作用十分的明显,并且对于患者还具有供氧供血,强化脑细胞活力等非常好的功效。这样的研究证明对于解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麝香以及冰片都是疗效非常好的药物,可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适当的使用。本次研究已经很好的证明了,在现代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中西医相互结合的方式是十分科学、有效的。这样的方法比单纯的用西医的方式进行治疗产生的效果更好,此次研究为患者带来了福音。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生的效果十分的显著,其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提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能力,对于治疗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明辉,张训设.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3(6):37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