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学科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科优势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难以企及部属高校已有的存量和增量,获得学科资源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比也并不突出[2]。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任务重、精神压力大,在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在目标上急于求成;加之地方医学院校资源有限,对教研设备物资投入不足,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容易出现你争我夺,无法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梯队的形成与培养是学科建设持续发展的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是高层次医学科技人才,是学科建设团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学科选拔学科带头人求全求高或者急于求成,给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压上繁重的行政和教学科研工作担子;在选拔出学科带头人以后,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不仅不利于基础学科建设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础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阻滞作用。
2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并不突出,以建设学科特色为发展途径能很好地解决地方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学科存量不足问题。地方医学院校应在现有基础学科的细节上下功夫,抓住重点,培养出与其他医学院校同类学科的特异之处,将其作为本院校该学科的特色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基础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统筹全局,集中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形成优势,突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再利用特色学科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支持各基础学科积极申请、参与国内外其他组织的科研项目,以推进学科与国内外优势学科共建协作平台。
任何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地方医学院校应理顺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关系,协调好学科群与学科点及学科方向的统一关系,鼓励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加强科研联系,整合学科知识,促进学科间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同时注重分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项目,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科带头人不仅肩负搞好科研的重任,还应吸引本学科不同领域的高层次的专业化学术带头人到自己的学科团队,加快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术骨干,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很好地避免了同一学科内同一层次的人才相互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学科团队建设中,地方医学院校应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应根据人才成长的不用时期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成长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建设;亚专业
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超声医学科已从早期单一的病情诊断发展成集诊断、治疗于一体并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医学学科。超声医学科发展涉及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亚专业分化、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科研助推学科工作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本文探讨了超声医学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找准自身学科发展方向
超声医学科要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原有的基础和实力,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出学科主攻方向,加强优势技术建设,加快特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2进行学科亚专业分化
2.1超声医学科的发展
目前,超声医学已由静态软组织结构显示(灰阶超声1972年)发展到实时动态结构显示(实时灰阶超声1984年),再到功能显示(彩色多普勒1990年;超声造影1992年);已由单一的低频探头向高频、宽频和变频探头发展,由二维超声向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发展,结构显示更清晰、全面。随着集成电路和超细光纤的发展,超声探头小型化、微型化,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有了很大发展,超声影像诊断已发展到亚微结构水平。现代超声引导穿刺器械和超声引导下精细化介入性治疗得到迅速发展。超声这门新兴技术学科,既有“设备新、技术新、人员新”的三新特点,又有“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快、理论老化快”的三大特征,同时要面对全院各个专科,知识要求面宽,但易造成医生临床知识不系统、碎片化。
2.2亚专业分化
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是亚专业细化的基础,每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有可能分化为新的亚专业。亚专业的划分主要是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发挥自身专长,集中专业性人才,深入研究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填补医疗空白,不断扩大医疗范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减少超声诊治中的低水平重复,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个亚专业学组:妇科组、肌骨组、浅表组、腹部组、血管组、介入治疗组。亚专业建设要求:服务患者,服务临床;学习制度化,视野国际化;专科研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亚专业建设措施:加强基础理论系统学习:80%临床+20%本专业;技术提高:请进来,走出去,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医疗行为:规范操作,规范诊断,形成制度,严格制度管理;激发和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各种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医学实践中始终保持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渴望。
2.3亚专业学科管理
(1)架构:设组长、副组长各1名,由高年资医生担任。组员6~7名,住院医生不固定(1年轮岗),每位医生均有两个方向(一个为主、一个为辅)。(2)组长选拔:组长为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不但要求其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敏锐的科研思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还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3)亚专业管理核心:核心是组长的管理,设定医、教、研、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授权,学术方向引导,部门、学科协调给予指导和帮助。
2.4亚专业分化意义
(1)学科建设的亚专业分化,为每名医生规划一个专业方向,创造一个发挥各自特点的工作平台,使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学科发展与个人事业同向而行,实现“双赢”。(2)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应用。目前超声现代诊疗技术,全面开展,并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并积极创新,形成特色优势。(3)设备利用率得到更有效的提高,把目前的仪器进行分类管理,高、中档搭配,既兼顾日常诊疗工作,又要考虑专科开展新技术所需要的平台。(4)打破论资排辈,为年资不高但掌握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人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5)引进适当的科内竞争机制,人人思进取,激活内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营造科室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学习型科室,使学科建设向“横的普及、纵的深入”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3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
现代医学诊疗观点的转变,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相协调。大型医院为适应患者的需求,逐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院内部资源,积极推进科室间有效联合。搭建重大疾病的多学科、多中心综合防治平台,不断深化重组以疾病链为纽带的学科群。比如,肿瘤治疗中心等,给超声医学科带来客观的压力。临床循证医学要求诊疗依据客观化、标准化;临床各种操作要求精准化;患者的检查要求无损伤等也给超声医学科的广泛应用带来机遇。我们的策略和措施是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主动与临床配合,体现本专业的价值,使其成为疾病诊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4科研助推临床工作发展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医疗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没有坚实的科研基础,临床工作就难以有发展后劲。只有把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建立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的良性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人才队伍建设
1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1.1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在教育部“985”工程专项基金支持的基础上,心血管内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设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并稳步发展。2012年,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也是当年心血管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学科发展。通过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增强实验室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了一个集开放、协作和竞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1.2构建临床医学科研平台
实验室包括:细胞膜片钳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实验室、学术交流办公室。各实验室有机结合,强大实验支持,加上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医学科研条件,吸引了众多院内外优秀科研工作者,推进了科研项目的开展和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立和飞速发展。
1.3配置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目前,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总价值约2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包括:(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酶标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普通PCR仪、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超声细胞破碎仪、超净工作台、高速冷冻离心机;(2)细胞实验仪器:细胞膜片钳设备、细胞压力加载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磁珠分选仪、普通倒置显微镜、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台式离心机;(3)动物实验仪器: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彩超相控阵探头、冷光单孔手术灯、体视显微镜、血管压力直径测定仪等。仪器设备种类齐全,形成了系统的研究体系,更好的服务于科学研究。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必要的科研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科研工作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实验室配置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开展,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稳步发展。
1.4特色化实验室管理和发展
作为心血管内科高水平科研平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宗旨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更好的尊承其服务宗旨,实验室建立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科研档案管理、实验技术积累、实验室安全卫生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科研实验收费等分别制定了详细规章制度,制定课题组之间定期交流机制,为实验室正常运作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负责制度,各课题组负责人(或导师)对各自课题组的经费使用情况、科研进度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负责。这种运作模式,在保证研究课题独立性的前提下,有利于不同课题组之间、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发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着重研究心血管疾病中的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方向,心脏保护与心律失常方向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心律失常方向。为了促进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室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同时,邀请该领域与实验室长期合作、有影响力的专家为课题组成员,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随着实验室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实验室已建立了心律失常在细胞、离体和在体水平的系列研究方法,综合多道生理仪、膜片钳等专业研究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已具备开展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的全部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强化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
2.1科研业绩沉淀,促进科学研究在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经费的支持下,科室运用膜片钳技术,建立了心脏离子通道实验平台;构建心律失常的整体动物模型;建立离子通道在动物整体模型上的整合;利用细胞压力加载系统,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力衰竭离子通道的改变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努力构建设备先进、种类齐全、操作规范、学术氛围浓郁的优秀实验室,为吸引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使实验室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心血管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为科研项目的申请和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实验室服务宗旨之一,2010—2012年,在实验室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科室共招收了11名博士研究生和27名硕士研究生,已有27名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并取得相应学位。科室共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明专利有“便携式心内除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电极导管、心脏起搏电极、数码临时心脏起搏器和下肢动脉造影标记尺。基础临床科研取得长足进步: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名院名科特色项目,1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其中,省部级项目中包括多项卫生厅科研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既有心电生理方面,也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学科影响力日益增强。
2.2依托平台建设,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随着平台的建设人才辈出,科室获得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项目,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3项“逸仙优秀医学人才”计划项目,2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累计科研经费591.6万元。科室每年获批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额和SCI收录论文篇数及影响因子均呈递增趋势(见图1、图2、图3)。1人荣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资助项目,2人荣获日本第一三共医药学奖学金。实现了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向全国培育和输送了高质量的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的专业研究人员。与其他科室相比,科室获得的人才培育项目居全院之首,且有1人荣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学科着重培育广东省和全国优秀研究生,争创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2.3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学科影响力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自2008年以来,心血管内科每年举办逸仙心血管病论坛。每年来自国内外心血管病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达到500多人,会议论坛内容包括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分论坛和冠心病与高血压分论坛等。作为区域性的学术会议,意在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加强与国内外交流,给省内外心血管医生提供一个沟通、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的成立以及学科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以心电生理与心律失常实验室为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学科的科研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学科建设得到长足稳定发展,参观和交流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2011年,科室荣获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科研条件的建设对于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增强心血管内科的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语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管理实践
0引言
2016年河北省卫计委组织申报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将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学科调整、淘汰增补等需要,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我科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照2016年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全面总结汇总组卷。在提交申报的书面材料后,我们按照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申报要求与自身实际临床工作对照,找出不同及差异,对存在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方案,分层规划,分层实施。
1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的意义
根据《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冀卫办科教[2016]5号)要求,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以5年为一周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6年评审确定新一轮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通过资源整合,加大投入,联合攻关,使10个左右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中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骨干,逐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成果丰硕的代表省级医学顶尖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创名院、建名科、育名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促进科室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科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也是科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创建省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为契机,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科室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居民健康需要[3]。
2评估申报临床重点专科
2.1科室总动员
接到医院的通知后,科室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全体会议,包括我科的二级科室院前急救部、高压氧室、门急诊换药室、简易门诊和全科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制定时间表及截止日期,明确分工,明确工作方案和路径。
2.2汇总资料分析资料
科主任、护士长全面督导,科室医护人员按照规定时间上交个人全部原件、复印件打印件、科研项目主管单位批示文件复印件及个人所有资料电子版等。为方便大家及时整齐上交各项个人材料,科室指定复印地点,尽可能做到上交材料整齐、统一。科室秘书专职负责所有材料收集、整理,上报电子版资料的整理、排版,及最后上报材料的装订。整个提交材料过程科主任全面负责,随时跟进进度,核心成员多次讨论学科建设评估指标的具体事项,清晰明确按照医学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指标体系一项项客观真实自我评价,认真组织每一项佐证材料。同时对差距、不足和欠缺认真梳理,归类汇总。
3评改结合
3.1找差距选亮点
对组卷材料首先对照标准分值自评分。同时请同行专家对组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及内容点评,尽可能做到对上报资料准确详实。同时对自己学科现状有客观清晰的评价和总结。
3.2抓实践
申报医学重点(发展)学科既是一个总结,更是新的开始。更加深入的认识本学科建设的内容,包括研究方向的确定、学术队伍的建设、科研的开展和系统性、科研成果的取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条件的完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方面[4]。根据学科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和长期目标,分阶段强化改进,不断提高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4讨论及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层面取得自身进一步发展,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引领作用[5]。管理保障和学科资源方面:适逢医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年,进一步在设备投入、实验设施条件与开展、经费匹配等与医院管理层、职能处室等多沟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急诊信息化建设,在现有急诊病历系统电子化、化验影像学检查工作站同步传输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更适合急诊区域工作的系统软件。急诊信息化建设,将更全面的进行患者就诊规律的观察、就诊时间分布情况、危重症数据分析、疾病群体分布分析等。可以为科室质量控制管理专业化提供基础数据[6],为本地区进行疾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还可用于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管理好利用好这些数据,对于科室临床科研公关方向,与相关专科的合作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提示导向作用。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卫生事业管理”模式不仅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对的重要挑战,同时也将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管理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战略选择[7]。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要求5年内科技进步奖是本次重点学科申报的核心条款。这一条核心条款我们的差距较大。对我们自己,未来更多需要实施的是如何让学科科研成果更加系统化、更加科学化。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科室内成立临床科研小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科研为临床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引领学科成员更加侧重科室标志性的技术水平、代表疑难危重救治诊疗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委员会中需要有更高要求的学术任职、学术地位。在人才梯队结构上方面,从年龄、学历、职称、发展潜力、专业发展方向等需有更系统的培养锻炼方案。工作绩效:在此次评价指标里,医疗技术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情况、床位规模情况等都是被评价指标。同时侧重学科优势项目量和所处水平的考核。医疗质量是日常工作,包括大量的基础性的具体任务,是学科建设管理中最为复杂艰巨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过程管理,如何快速通过反馈系统查看环节处理的不足,尽可能地保证救治整体质量,如何持续提高专科化诊疗水平,如何管理提炼学科优势项目数据等。科室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和标准,保证各项具体指标的逐一实现。急诊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则有利于积极推进急诊质量控制与管理、降低医疗差错、优化急诊业务流程、提升急诊医学科研能力[8]。综上所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合理导向,更加关注临床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优化,以动态管理方法持续增强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急诊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急诊特点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必将推动急诊危重症等本专业标志性的技术水平建设提高、促进新技术的采用。
参考文献
[1]邹如政,赵旭,乐才文.以动态管理方法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874-875.
[2]吴春华.医院重点专科的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5):402-403.
[3]杨进彬.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思路与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1):2-4.
[4]苟正先,陈启勋,陈瑾.临床重点专科与医学重点学科的不同点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55-57.
[5]安宁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绩效管理的思索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4):1-3.
[6]张瑛琪,王彦霞,李欣忆.106551例急诊患者疾病谱与就诊规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3):254-257.
[7]王耀刚.大数据驱动的卫生事业管理挑战与机遇[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2):81-83.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1中医专业认证对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专业认证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认证来评估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标准;通过中医专业认证可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为导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中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
在中医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指导下,我校修正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强化了实践教学,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后的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的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能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掌握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见中医儿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特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增添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传承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3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中医专业认证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下,我校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坚持“院系合一”(即医教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儿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全部从事系统的医疗实践,增强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我校儿科团体先后开展了“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陷胸颗粒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麦冬汤治疗肺炎喘嗽风火阴虚证临床研究”,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目前我校中医儿科已形成气血并治治疗小儿病症、经方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两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科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建立类似于内科学科的三级学科分支,借鉴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肾系(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生长发育)、心肝系(神经、心血管、血液)等专业;坚持以学术前辈思想为指导,传承与发扬并重的方针,对学术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病种(如哮喘、复感、厌食、肾病)方面,深入开展了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优化推广工作[1]。我校中医儿科课题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取得医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如“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运用”“中医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属医院及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中医儿科科研团体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麻杏陷胸颗粒对热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调控的实验研究”,不仅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部分学生通过跟师观摩实验、辅助实验也提高了将来搞学术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依托学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跟名师、多临床,加强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中医儿科学是针对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由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诸方面共同构成的中医儿科学体系。中医儿科学不仅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医内科,而且具有其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的特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学术梯队,在中医儿科专业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中医儿科教师不仅是教学、临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均有跟名师的经历。名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儿科名家。跟名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中医传承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传承能力。在注重教师跟名师的同时,我们还重视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临床带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临床技能。为使临床实习带教规范化,采取如下措施:(1)成立带教指导组、指定带教医师;(2)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和教学查房,结合典型病例重点讲解[2];(3)坚持病例讨论,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发言;(4)坚持举办张仲景学术思想、经方医案系列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5)严格审批学生病历,并要求床边报告病历;(6)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7)制定考试细则,采取答卷、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综合评分,重点测试学生的“实战”能力。实践证明,训练系统的正规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科临床技能。
在对医疗水平评价方面,有的系统采用了4项内容,即门急诊人次、出入院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转率;有的系统则有多达23项的评价内容,包含了诊疗数量、病例分型、诊断符合、出入院符合、危重症及抢救成功率、医疗事故或投诉发生数量、床位使用及周转、平均住院日、医院感染、接受外单位人员进修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在本研究的24套评价系统中,有2个系统提出对技术特色的评估,采用的方法基本是申报单位自举代表本专业特色和较高医疗水平的病种诊治情况,由评审专家根据材料进行评价。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本研究所收集的各级评价系统中的指标涵盖的内容均比较宽泛,涉及科学研究能力及成果、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教学能力及成果、经济运营、运行机制及管理、科室管理、学科规模、精神文明状况和经费管理等方面,评价内容看似全面周到,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评价指标和内容过多,反而会弱化或掩盖了对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即医疗技术水平和技术特色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并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学科建设的成效。
《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血液安全与临床输血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仍然较高,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技术与水平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输血安全事件也频繁出现。究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中与输血医学相关内容、知识及理念的贫乏、陈旧和落伍,现行的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教材中有关输血的知识严重滞后,仍停留在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1项对我国部分输血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虽然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与现代输血医学相差较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也限制了输血医学的发展。因此,当下我国输血医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输血专业人才,为此也需要对医学高等教育中有关输血知识、理论和观念做极大的更新。
2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完善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首先,输血医学是1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它充分利用现有医学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来造福接受血液或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患者。输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1支,整合了多种学科的概念、技术和相关知识,如流行病学、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移植免疫学、造血干细胞等,以及与献血者招募、质量保证、血液或相关产品的采集、制备和相关的法律及伦理问题。输血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应当专业化,将输血医学纳入学科建制,只有据此在医学高等院校中建立输血医学系这一专业化的机构,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才能适应和满足输血医学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大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独立的输血医学系即是证明。其次,输血医学是1门独立性较强、特征鲜明的学科。输血医学是由1套专门的输血医学术术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概念和特指的范畴,学生要掌握该知识体系,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目前,由于输血医学教育的缺乏,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中输血医学的缺位,我国很多医学毕业生对输血术语,如很多基本的血液成分名称都不熟悉,更不用说知道这些血液成分里面的有效成分有哪些,根本谈不上掌握如何在临床上去正确使用这些血液成分。就学科而言,输血医学专业有其自身运作逻辑和发展规律,如果不按照其逻辑和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输血医学专业的发展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发展受阻,无法适应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良性、科学地发展。
3开展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 发展
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一个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学科本身学术水平的思想建设,还涉及学术组织、教育制度和资源配置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就是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聚集学科梯队,强化科研条件建设,形成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服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要想实现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极为重要的。学科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发展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要在分析、调查学校学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奋斗目标,创造发展条件。同时,要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其次,规划的制定必须具备科学性,要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来制定。第三,规划的制定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备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遵义医学院拥有珠海校区、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6个二级教学单位,拥有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临床教学资源教为丰富,目前,学校共有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涵盖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个学科门类的14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法学学科门类。2011年,学校确定了更名遵义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目标,在学科建设方面,按照《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制定《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强非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医药类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农学等多学科各具特色、支撑配套、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以人为本,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科学发展观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头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同时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还要建设团队的层次架构,保证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明显缺乏,我省在全国拥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进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显得极为重要。遵义医学院近年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候鸟型”人才带动学科发展,提升本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学校现有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创新管理机制,使学科带头人从学术骨干中脱颖而出,使现有学科人员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鼓励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3.凝练方向,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影响力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动力。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高水平科研作支撑,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大学之间的层次和水平的比较重在科技成果、学科优势和人才梯队。有没有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一、二级学科),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及项目,政府科技成果奖等,这些都体现了科技的灵魂与科技的根本。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科;学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45-02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更代表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要想提高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在2016的工作要点当中提到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快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紧贴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还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要想促进学院的全面综合发展,就要重视管理学科的建设。
学院在2006年建成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了解医学知识又懂管理理论和技术,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目前,学院管理学科有专职教师5名,均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有3人,其承担了两个专业的一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一部分由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公卫学院的教师承担,还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高校外聘的教师承担。
二、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院主要以医学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为重心。从整体上说,学院还是特别重视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忽略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缺乏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对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二)师资力量不足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的自有教师数量较少,大多数教师是外聘或由退休教师兼职。自有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用来探索教学方法的时间较少,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教师难以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目前,学院的管理学科设置主要是借鉴国内一些纯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经验,趋同化现象明显。能够与医学理论和药品知识结合在一起的设置还缺乏连贯性,出现了如医学类课程学时数多、管理类课程不突出、工商管理课程与医院管理课程知识欠融合等问题。
(四)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从事管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其过于强调理论教学,W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的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式学习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较低。由于缺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案例教学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形式;教师开展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的次数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大部分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学生能去一些企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
(五)学科建设经费不足
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政策补贴上获得的扶持力度较小,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远不及公立高校,其基础建设薄弱和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学院投入到管理学科建设的费用较少,难以满足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需要。
(六)学术水平较低且科研成果较少
学院管理学科学术水平较低,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还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相关教师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师由于缺少学术交流的机会,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动态,能够参与立项研究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成为了学院提高科研水平的一个瓶颈。在职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大多数论文都是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很少;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少,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促进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
管理学科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学院的招生和就业。只有学院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高,这样才能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生源。加强管理学科的建设力度,能够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人才具备更高的水平,能更好地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最关键的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第一,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合理。本专业的管理类核心课程应由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承担,且在相关研究方向上要有专业的教师能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带青年教师,这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督导;青年教师应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以积累教学经验。第三,学院要多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应引进具有管理专业背景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海归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3],为师资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应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融合多学科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时数、学期安排、教学进度等能有效结合,达到教学和培养目标。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多学科交叉整合[4],学院才能得到整体综合性的发展,才能进行创新。当今的一些重大学科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所以,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管理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一,每学期举办一次管理技能大赛;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管理专题组成团队,通过精心策划,以表演的形式模拟管理者的角色去体验管理的过程。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第二,多组织学生去天津市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学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企业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第三,创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渠道密切相关,是建立用人单位与学院关系的纽带,对提高管理系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保证学科建设的经费
开拓多方面的学科建设经费来源。学院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增加学科建设的资金预算,保证经费充足。教师可以通过争取项目获得经费来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应争取实现企校合作,这样能够获得一些企业的赞助和经费支持。
(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科环境
在学院内部应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撰写学术文章;遴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营造优秀的学科建设制度环境。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研讨[5];应积极与天津医科大学本部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
总之,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要把握机会重视管理学科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体现学科特色,不断提高竞争力,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剑峰.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分析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46-47.
[2] 蒋曼.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分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59-160.
[3] 李佳源,方K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