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畜牧业存在问题及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服务基层农村的质量和水平,关联着基层畜牧业人员的增收和创收,也关系着农民群体从事这项养殖工作的信心。本文重点从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畜牧兽医;防疫;基层
随着我国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畜牧业发展随之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最突出的就是动物疫情的控制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瘟等流感疫情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对动物防疫特别是一线防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畜牧业在农业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历年统计数据也可看出,畜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头。特别在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一比重值更大,可见畜牧业在基层农村农民群体中的不可替代性,但一谈到畜牧业的发展,就避不开畜牧兽医防疫工作这个课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畜牧兽医防疫工作非常必要。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其不仅仅能够带动农村经济,还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畜牧业发展不好,全国的副食品供应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畜牧业的兴旺标志着农业的兴旺,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不仅仅全面保障了畜牧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对提高畜牧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二是畜牧兽医的防疫工作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疫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预防、降低畜牧疫病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全体公民的身心健康,而公共卫生这一环节,农村的防疫工作又恰恰是薄弱点和短板。
2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建设存在问题。随着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现在各级均建立了相应的畜牧兽医管理局,设立了专管部门,也在陆续培养防疫专员,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还存在组织构架单一,有防疫工作体系但不完备,有防疫工作机制但不够健全的现象。二是防疫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措施存在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要求,畜牧兽医的防疫要求有大于等于70%的免疫合格率,检查密度必须达到100%。根据这一指标,基层的畜牧兽医防疫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老化陈旧、日常工作没法高质量正常展开的问题,免疫质量提高不快。一些基层乡镇虽然也配备了一定的诸如医用冰箱等基础设施,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在高温季节无法保证疫苗的运输储藏,更无法保证疫苗储藏的有效性。三是畜牧兽医人才缺乏。通过笔者的调研,整体来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学历层次不高,包括工作实践能力都相当缺乏,影响到畜牧兽医工作的整体水平。一些疫情的发现、判定、处置不及时、不主动,这些都与兽医专业人才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四是防疫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政策法规比较多,但从实践来看,兽医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限制了基层防疫工作的深入。在调研中也切身感受到,对于防疫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一些农民群体只顾着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应,把卫生防疫工作看轻了、看淡了,这也给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带来一定的难度。
3加强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对策措施
要保障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要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举措:一要加强疫情报告。疫情报告必须保持渠道的畅通,也是逐级了解疫病情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要建立疫情响应机制,这些对疫情的控制和研究疫病的规律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要健全疫情报告机制,保证报告结果的真实有效,包括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气候等不同要素,定期向上级作出详细的汇报,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准确、可靠的措施。二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在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必须得到贯彻落实,要努力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其建设中来,比如对于资金缺乏的问题,就可以建立政府主投资,社会积极融资的方式进行,集中各方面人力、财力、物力参与其中。要建立健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督促防疫工作执行的强制化、科学化,必要时要有法律强制力,保证防疫工作得以贯彻实施。三要加强畜牧兽医防疫监督工作。由于当前基层畜牧业多处于分散饲养状态,交易市场也很不规范,造成相关部门实施监督工作很难,防疫效果较差。执法人员要针对这种情况做大量细致性的工作,避免不利局面出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效的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都要从观念、人才、资金、宣传、执法等多角度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建设,促进该行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作者:何琪 黄俊 刘君 单位:句容市华阳畜牧兽医站 句容市郭庄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发展目标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自治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好局面。但是,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的推进,本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
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
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现就针对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当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生产方式,生产随意性大。畜牧业在当前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上下功夫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依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及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既给动物防疫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也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有许多规模养殖场尽管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及饲养管理,防疫及粪污处理与规范化的要求还是存有一定的距离。
3、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及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较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的落后,一些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与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很难保障;动物疫病的防治问题依然存在,对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产业化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共同利益及风险共担。导致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对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并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5、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尽管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有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未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另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较困难,并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6、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非常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均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7、发展畜牧业的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当前,土地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用地短缺与用地手续过于繁琐,造成畜牧企业难以扩大规模,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与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基层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与经验介绍,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水平。
(2)要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积极鼓励发展畜牧业。
2、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朝专业化与规模化经营迈进。
(1)要注重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奶牛配种已实现冻精生产外,生猪、绵羊等良种繁育水平还不高,需要政府牵头,并建立基层冻配站(点),推广实用技术,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
(2)要重视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与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并通过绿色、安全、优质、与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速龙头企业发展。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与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群体规模。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要努力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及县、乡(镇)、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与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并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与控制能力。
(2)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与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及减少风险的目的。
(3)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与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办各类协会,为广大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
(4)要加强对畜牧企业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保证畜牧企业用地指标的审批与土地使用费用的最大优惠。
5、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要进行多方融资的办法,来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
(1)要将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用好与用足,努力争取银行贷款。
(2)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借助外力,发展畜牧业。
(3)要利用民间组织或协会,协调各方资金用于畜牧业生产,以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6、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依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要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与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只有这样才可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进一步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4参考文献
[1] 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 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 机械化 浅析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05-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日益突显。肉、蛋、奶在人民日常食物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要食品。因此,草原畜牧业需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不断生产出质优、价廉商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需要。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可以极大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创造条件;可以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问题,促进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也可以解决当前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牛羊肉销售价格下滑,牧民增收困难等现实问题,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有效接轨。
1 草原畜牧业机械化现状
新左旗是一个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的纯牧业旗,草原畜牧业占有主导地位,是牧民当家产业,也是主要的致富产业。千百年来,牧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进入五六十年代,打搂草机械才走进了牧民的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现在天然牧草收割、运输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其它生产环节机械装备水平较低,严重地制约着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2 存在问题
2.1 畜牧业机械化水平低。由于历经传统游牧畜牧业发展阶段较长,全旗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虽然在打搂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但主要是一家一户小型化机械,一是造成机械设备浪费,打搂草机械利用率不高,每年主要是秋季打草使用;二是打搂草机械配套性不强,牧民在打草生产实践中,往往使用一台大功率拖拉机配搭几台小型搂草机,使用上自动化水平不高,故障率高,工作效率差。
2.2 畜牧业机械人才缺乏。农机工作人员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很难为广大牧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难以适应畜牧业机械化发展需要。
2.3 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不健全。牧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现有牧机服务网点主要集中在旗和苏木镇所在地,难以覆盖到嘎查和牧户居住地,造成牧机维修困难、维修费用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2.4 畜牧业机械规模化程度低。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大型配套机械投入牧业生产,而现有牧业机械生产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机械为主,难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
2.5 畜牧业机械化投入不足。畜牧业机械设备购置主要以牧户自己购买为主,大部分为小型机械设备。近年,国家虽然实施了农机补贴政策,但补贴比例不高,补贴机械设备种类不广。
2.6 畜牧I机械化研发能力不强。当前,国内农机科研院所主要是研究农业生产机械多,对牧业机械研发不多,新产品少,科技含量少。
3 对策措施
3.1 提高畜牧机械化的认识。通过培训和宣传,广泛提高广大干部和牧民群众对推进畜牧机械化重要意义的认识。畜牧机械化是畜牧业现代化前提,只有畜牧业机械化,才能把畜牧业做大做强,才能提高降低饲养成本,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2 加大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当前,牧区畜牧业主要还是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生产模式,这种“小而全”饲养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要想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必须把一家一户经营个体组织起来,依托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畜牧业经济,只有这样畜牧机械装备才能有用武之地,发挥最大效益。
3.3 加大畜牧业机械装备研究开发。专门研究畜牧业机械装备研究单位不多,特别是研究草原畜牧业机械装备研究单位特别少,草原畜牧机械自动化水平低、配套设备少、质量不高、使用寿命短。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机械研发力度,为畜牧业提供先进适用的畜牧机械装备,尤其是畜牧业环保机械研制。
3.4 加大畜牧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畜牧业机械化是一项高投入浩大工程,需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加大国家农机补贴力度,特别是对大型机械设备补贴;二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贷款扶持力度;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机行业,支持有实力企业创办农机合作社,有偿服务农牧民。
3.5 建立畜牧业机械化作业示范点。畜牧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畜牧业,并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操作的过程。畜牧机械化可以极大地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专用于畜牧业的机械主要有:草原建设机械、牧草收获机械、青饲料收获机、饲料加工机械、畜禽饲喂和饮水机械、畜禽舍除粪及粪便处理机械、畜禽舍环境控制设备、畜禽疫病防治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和初加工机械、畜牧业运输机械等。当前牧区草原畜牧业机械主要是应用在天然草原饲草加工、运输等方面,下一步要扩大畜牧机械应用范围,在草原建设、牲畜的养殖、加工各环节都投入机械装备,在具备条件群众积极高地区建立畜牧业机械化示范点和畜牧业机械化示范户,以点带面示范推广。
3.6 加大基层畜牧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畜牧机械人才缺乏、服务站点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也是制约畜牧业机械化一个重要因素。下一步,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机技术人员、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各苏木镇和人口居住集中嘎查都要设立农机服务站。同时,建立流动农机服务站,方便广大牧民农机购买和维修。
参考文献
[1]唐树君,高晨鸣.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发展思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第1期.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畜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驾驭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能力,是每位畜牧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只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部分政企技企联系制度流于形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着畜牧生产的发展。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
三、发展对策
1、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养殖模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期,决策、管理、服务部门和生产主体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从战略高度统筹畜牧业,摆脱目前困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科技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建立了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紧紧围绕“黄牛振兴计划、生猪462计划、奶牛跨越计划”、“畜牧进万家活动”强力抓好畜禽良种的引进和繁育,良种普及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秸秆青贮种草养畜技术、黄淮白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畜禽生产技术、皖西白鹅高效养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及瘦肉型猪配套饲养技术、优质肉兔生产等实用技术。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
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
[关键词] 动物检疫 监督管理 存在问题 加强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95-01
前言
在我国的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物检疫工作与人们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利用动物检疫工作来规范畜牧业,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畜牧业中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于动物产品的安全都有影响,兽药的使用与饲料的使用、生产与运输以及动物疫病的控制都是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动物检疫工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动物检疫工作的水平,保障动物产品的性能。本文选择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动物检疫工作与畜牧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动物检疫监督工作人员素质不足,监督手段不科学等问题仍然影响着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在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许多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中,特别是基层的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其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动物检疫监督专业知识,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动物检疫的水平进行分析与判断,在发现问题之时,也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促进畜牧业相关人员动物检疫意识的提高。因此,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其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2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手段不尽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成果在动物检疫监督工作中的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准确度与规范度。但是,在现在的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当中,许多工作人员仍然当肉眼作为最重要的监督工具,没有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这就使得现今的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手段不科学,监督的结果没有科学性。
二、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对策分析
面对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对策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下面,我们就来对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加强对策进行分析: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社会监督力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大多数动物养殖者都以粗放式的养殖方式为主,这就使得我国动物养殖的规模较小,但分散极为广泛。许多群众对于动物产品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使得一些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添加剂与兽药被使用。动物养殖的水平不高,使得动物疫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被突显出来,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传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势在必行。因此,动物检疫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我国现行的关于动物检疫的相关法律,促进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其加入到宣传的行列中来,加强社会大众对于动物检疫的监督。动物检疫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呼吁群众重视起动物检疫工作,将检疫合格证明作为其购买相关产品的基础。
2.加强对饲料的投入管理
加强饲料的管理工作,是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饲料的质量,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畜牧业所用饲料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力度,加强对兽药残留的检测,使其成为饲料检测的重点。另外,动物检疫监督管理部门还要加强饲料安全体系的建立,使饲料行业在这样的刺激之下明确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饲料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动物检疫监督管理部门还要加强新型的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管理,促进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高生产者的饲料安全意识。
3.加强对动物屠宰环节的管理
动物的屠宰是动物产品的生产的必要环节,政府部门应当对动物的屠宰场地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合理的布局,一个有利于流通与方便群众的地点比较适宜动物屠宰场地的建立。所谓地加强对动物屠宰环节的管理,就要改变当前屠宰场地过于集中的现状,过多与过滥的动物屠宰场所不利于屠宰质量。对于一些具有集中性屠宰场的区域,当地的政府部门要督促其做好生猪上门收购与鲜肉的配送服务等等。
4.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具的更新
具有科技含量的动物检疫监督工具对于工作效率与质量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动物监督检疫监督机构应当加强财力的投入,购进最新的动物检疫监督工具,利用科技促进当代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应当加强高新监督工具使用方法的宣传,使每一个动物检疫监督工作人员都可以接触与正确使用新工具。
三、结语
综上所述,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动物检疫工作的配合,而动物检疫工作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监督。通过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现存问题与对策的分析,希望相关的监督部门重视起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工作力度,呼吁社会大众提高动物产品安全意识,共同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如何做好动物检疫工作[J].才智.2008(02)
[2]. 仇志丽;何柳萍;刘小青;梁家攀.如何做好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J].兽医导刊.2008(12)
[3]. 康金立;高冲;鲍杰;李艳;吴文鹏.国内航空运输动物及其产品逃避检疫行为的类型及成因[J].中国动物检疫.2006(08)
一、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1.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随着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内蒙古畜牧业已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畜牧业“三个比重”不断提高.牲畜养殖实现向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和规模养殖转变,牧畜出栏得到大幅度增加,牲畜繁殖成活率进一步提高。
2.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水产品达到900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424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12万亩;有机食品产品达到145个。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3.农牧业科技达到新水平
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效果明显,辐射带动农牧户24万户。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特别是完成了1000万亩免费测土任务,实现节本增效4.32亿元。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改良比重、水产良种覆盖率预计分别为95%、93.2%和91.3%,同比分别提高了1个、2.5个和0.3个百分点。农村牧区沼气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区15个旗县,143个村(嘎查)开展了沼气建设。
4.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已达7112.57万亩,预计饲料总产量可达165万吨,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可达50亿元。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到6.5亿亩,实行划区轮牧的草原面积达到0.7亿亩。
二、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
全区草地沙化、退化面积已由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已经达到73%,而且每年还以1200万亩的速度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的不断加剧便成为制约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阻力。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不少农村牧区存在人和牲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和电价太贵而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农村牧区道路交通条件差,畜牧业生产必然受到影响。
3.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区草地、草原的沙化、碱化、退化日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
4.畜牧业内部生产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传统畜牧业经营思想的束缚下,畜群、畜种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目前从总的方面看,母畜、大畜、良种畜比重仍然偏少。这种畜种结构,既不利于畜牧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各种畜产品的需求。
5.防疫体系建设滞后.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目前,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刻不容缓。要建立一个动物防疫体系,现有的防疫体系如何改革,如何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等问题,都需要深入与仔细地研究。
6.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影响畜牧业经营者的收入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而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不够,农牧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大部分农牧民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负担”,所以畜牧业保险体系不完害。
三、解决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认识畜牧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畜牧业是内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把畜牧业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内蒙古是全国的畜牧业主要基地之一,尽快把畜牧业搞上去,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需要,对于进一步调整自治区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繁荣市场,增强民族团结,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促进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各种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今后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加快牛羊肉、禽肉生产,突出奶类和优质细毛羊生产为重点。畜产品加工业要大力增强产品加工能力,尽快改变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国家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争创名牌。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要对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环节中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加工业的科技水平。
3.加快科技改革步伐,努力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
畜牧业的振兴,最终有赖于新一代农牧民的兴起,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加强社会培训,努力培养初中级畜牧科技人才。畜牧(农牧)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扩大从农村牧区的招生比例,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要为农牧民自费上大中专学校敞开大门。要开办职业中学,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转复军人、家庭牧场、专业大户人员进行畜牧业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养畜水平。要搞好科技普及工作,大力推广畜牧业增产技术和增产措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
4.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畜产品市场竞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档、无残留和拥有著名品牌的畜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卫生质量,大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改进加工和包装技术,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尽快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畜产品。
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重点抓好法制建设,坚决禁止毁草开荒和其他人为破坏草地的行为,大力推进草地封育、围栏划区轮牧、草地治虫灭鼠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天然草地保护措施,积极推广补播、施肥、浅翻和灌溉等草地改良措施,加快发展飞播种草、人工种草、饲草料基地建设、节水灌溉等草地建设工程。
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成就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畜牧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前,老百姓买肉、蛋得凭票。今天,肉蛋奶不但敞开供应,而且开始讲究安全放心。
据统计,2005 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为1.3 万亿元,至2008 年,已达到2 万亿元。全国共养殖有16亿头猪、4亿头牛和7亿只羊,鸡、鸭、鱼等其他畜禽类的数量就更多。2008 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 278 万t、2 701 万t和3 781 万t,比1980 年增长了4.7 倍、9.5 倍和26.7 倍,平均年递增6.4%、8.8%和12.6%。1978年,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只有8.9 kg、2.4 kg和1.0 kg,到2007年,人均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2.0 kg、19.0 kg和27.5 kg,分别是1978年的5.8倍、7.9倍和27.5倍,中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1],畜牧业经济已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畜牧大国,但在当前的畜牧养殖产业体系中,存在着国家、集体、股份制、个人等多个生产业态。农业和牧业相结合的农牧业结构仍然还是目前畜牧养殖业的主体,工厂化畜牧企业依然只是凤毛麟角。据统计,91%的猪肉产品、99%的牛肉出自农牧方式,工厂化养殖方式仅为1% ;羊肉的散养方式占98% ;禽肉的农牧式占82% ,禽蛋的农牧方式占94%,其中专业户占36% ,散养户占58% ;牛奶农牧式占80% ;绵羊毛放牧式占70% ,农牧式占30% ,工厂化则为0。以农牧结合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国的畜牧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而在农牧结合的畜牧业中又以非专业养殖户的传统式散养或小规模圈养为主[2]。如此一个大规模的行业产业,再加上上述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受市场价格的制约。据2009年上半年统计,四川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596.3 元,同比增加了307 元,增长13.4%,但是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只有571 元,同比减少了60.56 元,减少了9.59%。农民人均出售猪肉26.57 kg,同比增长了5.25%,人均收入380.29 元,同比减少了21.73%。据对亳州、合肥等地部分养殖场(户)调查,每出栏1头肥猪平均亏损50元左右[1],可见,畜牧业是增产减收。对于上述诸多的问题,诚然有些问题属于政策、法规层面,需要各级政府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但是有很多的问题是与畜牧业经济信息及市场信息密切相关的,没有建立起有效、科学、快速的反应机制,使得产业容易出现价格上涨一哄而上,价格下跌生产收缩,这就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波动,这种冲击和波动不利于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由此看来,市场信息体系的滞后和不完善,直接影响到行业产业的发展与稳定。
3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组织
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和其它行业在大的格局上没有区别,也存在着市场、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做好了,畜牧业经济也将被带动起来。大量事实可以证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供给日益丰富多彩,优质产品率不断上升,新品种、新产品层出不穷,毫无疑问与中国畜牧市场信息的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畜牧业市场信息主要来自以下服务组织[4]。
3.1政府性质部门
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他们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
3.2准政府性质机构
各级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中心、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他们是政府部门直属单位,承担政府的部分信息服务任务。
3.3教学科研系统
各级各类畜牧教学、科研单位。他们产生和传播大量畜牧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3.4 社团组织
畜牧行业协会和学会。他们发挥着协调、咨询、服务、桥梁纽带作用。
3.5其他信息服务组织
有关媒体、商业性机构、大型企业内部的信息服务机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他们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搭起了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弥补了政府信息服务功能的缺欠。
4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述信息服务组织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很难满足农牧民对畜牧市场信息的需求。
(1)中国经济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现在人们已经在围绕市场情况考虑和安排生产、加工、经营、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但畜牧交易市场体制不完善,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滞后,仍属传统自由交易,交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息缺失,畜牧业生产信息、销售流通信息不畅,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由此使畜牧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某些畜产品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5],造成了畜产品价格的起伏不定,既浪费了资源,又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畜产品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的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
(3)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等[5]。
这些因素影响了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使得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在结构、质量、有效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满足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和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5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应采取的措施
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质量与畜牧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灵通,就能解决农牧民的生产问题和“买难卖难”问题,可以致富。反之,农牧民就不知道养什么、怎样养、养多少、卖给谁。因此,要建立多元的畜牧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
5.1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改进完善信息采集系统
依托农业部和省级农业部门,强化建立和开发畜牧业市场综合数据库系统,如建立畜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信息、畜牧业生产区域性信息、畜牧业经营性信息、畜牧业产品结构信息、畜禽产品进出口信息、畜禽生产水平信息等数据库。强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设,搞好批发市场价格采集、分析和。探索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在养殖场的应用,开发高质量畜牧市场信息技术软件研究,推广应用电子标签技术(rfid)。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建设公共数据平台,解
转贴于
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5.2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主要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畜产品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主要畜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与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5.3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化进程,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关系
目前,农户的畜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民经纪人。他们以市场为坐标,以本地产品为资源,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从事经营某一项畜产品的购销,不同程度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但有的逃避检疫,存在一定的疫病传播风险,市场价格他们说了算。因此,农民们最信不过,而又最离不开,乡镇干部很怕他们,而又得靠他们。随着规模化养殖逐渐扩展,经纪人销售规模与数量有限,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与养殖企业之间相互不能交流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结果又影响了畜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7]。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生产者利益代言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吸纳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形成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8]。
5.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信息化法律法规
畜牧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传播,政府部门是主体。维护信息主体的权威与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中国应尽快制定涉农信息化法规,制定信息采集、分析和的统一标准,建立权威性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确立为常规、不为例外的工作制度,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5. 5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怎样解读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恰当地进行畜牧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取决于农牧民自身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学校式的传统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畜牧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帮助农牧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6结束语
畜牧业市场信息的获取、存储及传播,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价值。为更好地满足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的需求,就必须完善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畜牧业市场信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服务内容上涵盖各个环节,包括国家宏观决策、生产者微观决策、政策、法规、市场、技术、疫情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