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移动网络经济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移动网络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移动网络经济

第1篇

关键词:移动网络媒体;信息经济;产业发展

一、移动网络媒体

现代通讯技术早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技术,它不再以邮政、电报、电话业务为支柱,而是逐渐向网络通讯倾斜,媒体产业也跟随技术的脚步发生变化。移动网络媒体指的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通信等相关技术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向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移动网络媒体是网络媒体发展的新兴产物,它从属于网络媒体。虽然其继承了网络媒体超时空限制、海量信息、多元化、交互性的特征,但在个性化、便携性、私密性和精确性等方面,移动网络媒体却也有着更加明确和显见的进步。

二、移动网络媒体兴起原因

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处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与此同时国家政府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大力支持网络经济的创新性发展。三网融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取得初步成效,这也为移动网络媒体的创新提供契机,为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也处于发展的良好阶段,因此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提供流通血液,促使其快速发展。整个产业目前呈现向上入深的积极趋势。本文就兴起原因联系相关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商品信息需求旺盛

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信息,信息具有其特殊的商品性和消费性。大众获取信息的原因在于利用它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改造。商品信息性指的是能够被接收者接收,并满足其某种特殊需要,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消息、情报、数据或知识等的总称。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则体现在启发大众思考,解决困惑,并最终积累知识。对于生产者则能提高商品管理决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劳动,从而可以交换和转让,所以也具有价值。因此,信息能够被直接或间接的消费,网络传媒活动也可被看作一种信息消费的经济活动。人类社会开放和透明程度空前。大众对于外界的了解愿望愈加强烈,信息需求也愈加旺盛,为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移动网络媒体针对市场特点,自身也进行积极开发和应对。一些信息媒体行业细分市场,精准定位,不仅满足大众森罗万象的信息需求而受到广泛欢迎,还从中取得了不小收益。

(二)移动网络媒体经济的成本和报酬原理

移动网络媒体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模型框架,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互联网产品创新性的观念和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互联网信息商品的生产也正在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济转向节能高效,环保。移动网络媒体平台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海量的信息交换中心和智能及时化运作,运行成本控制低。各种需要的复杂相关程序运作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处理。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不仅不会增加成本,反而能为平台积累大量数据,优化处理过程,从而促进信息产品的投放精准度。边际成本随之递减,因此站在资本投资者的角度,其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而且管理便捷。从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组合与投资组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交易费用,通过减少交易成本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润。这无疑会极大程度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除此之外,报酬递增。目前大部分移动网络媒体平台仍是免费开放,但是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二次贩卖”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媒体可以将受众作为商品二次贩卖给广告商,从中受益。用户群越大,与广告商的议价能力和标准就越高,收益就越大,获得的报酬也随之增大。如果我们将常规产业的规模效益视作是线性的,那么信息媒体产业规模报酬将会是几何爆炸式的增长。

(三)Web3.0阶段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的二十年时间里,网络媒体地发展日新月异。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94――1998年的初始阶段;1999――2004年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的Web1.0阶段;2005――2009年,以博客、播客为代表的Web2.0阶段;目前就是自2010年至今以微博、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Web3.0阶段。移动网络媒体的产业正处于发热期,未来空间巨大。根据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的发展也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成长时期、成熟时期和衰退时期。在今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中,我国去年媒体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为应对目前全球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我国也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在严峻的经济情形下,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仍然增长了12.3%,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亿元人民币。可见我国目前的移动网络媒体产业非但没有随同宏观环境衰退,反而逆势上扬。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正出于成长的快速发展期。

近期视频直播行业不断掀起热潮,不同类型的视频直播网站纷纷涌出一类是演艺秀场类,如YY、网易BoBo、优酷来疯等;另一类是游戏直播类,直播各种网络游戏对战,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此外,这些网络媒体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力投入在移动端的支持,不单纯依靠门户网站导入流量,发展重心不断向移动网络媒体倾斜。Web30阶段发展以来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步消失,各种融合和分化双向流程不断加速向前,众媒时代出现和大力向前这些给移动网络媒体产业注入巨大活力,促进产业的上升发展。未来的移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三、移动网络媒体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产业变革促使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目前移动网络媒体活动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产业的活动无论是对外的社会大众还是对内的产业自身都诱发了一些问题的存在。作为日渐重要的部分,媒体产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无疑将会影响产业全局的作用发挥,倘若严重甚至会造成产业凋败和社会混乱。以下是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和相关对策:

(一)移动网络媒体活动的负外部性

当大众生活正在享受移动网络媒体带来好处的同时,如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渗透。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影响自然会映射到整个产业。从经济角度分析,移动网络媒体的活动作为经济活动其存在着负外部性。外部性指的事一个主体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主体或群体的福利受损或受益的情况。负外部性即指造成损害的那一方面。在产业中,媒体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会受到自发逐利的影响在进行活动时即信息传播或宣传的过程中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到另一端的大众。信息传播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但是当传播者比如企业为了自身目标利益做出不当传播,不知情的大众看似只是在接收信息,但其实无形中自身或他人利益已在影响下受到损害。商业竞争中透过媒体释出虚假宣传,一些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关注肆意通过媒体散布谣言诸如此类就是移动网络媒体生产的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不仅包含对对象和无辜大众利益损失,更包含之后政府所投入的消耗。移动网络媒体的兴起增大社会的开放和接触,其带来的外部性也变得更难以控制,放任负外部性的产生和作用,移动网络媒体产业自身必将遭受到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解决移动网络媒体活动负外部性的过程中,首先公众、产业和政府都必须清醒意识到其不可根除性。这也就意味者需要三者投入长久持续的努力与合作。公众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做到不盲目、不轻信和不轻传;产业要加强自律规范,对于损害社会大众的媒体予以排斥,建设良好的行业氛围,促使不合格媒体的自我淘汰。在追求自身发展,获取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政府作为监管者要牢牢握住大棒对于违规乱纪者给予惩罚,加强法规完善和舆论引导。

(二)产业链不完善,盈利模式不清晰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目前自身产业链还不完善。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制作,广告,宣传的主导力量,虽在改革方面加大投入和步伐,但其自身约束较大,步伐相较于其它仍然缓慢。传统新闻媒体在移动端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未很好成熟,尚在摸索。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热潮下进入产业,催生了视频直播,游戏竞技,企业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其整体来看较为混乱,盈利广告单一零散,自身没有很好生产能力,大多为多接口似的拼凑。虽然一些媒体企业造盈利模式上更为灵活有所创新比如众筹,P2P等概念,但是其风险较大易滋生问题。新旧媒体甚至矛盾激烈,互有拆台。市场,技术和资本三者风起云涌,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任然亟须重视。

主流媒体和中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扩大的同时,应该放远眼光看到行业的前景,加强合作与对接,共同摸索出最合适收益路径;各个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在移动网络媒体内容上加快融合和创新;技术部门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巩固现有技术,与时俱进加快研发,为移动网络媒体提供稳固保障和进步驱动力。

(三)产业进入融资快车道,潜在风险加大

移动网络媒体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提供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产业的兴起之势也吸引众多投资进入。一些移动网络媒体在风投下,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其后也都跟着一串巨额的估值数字,众多民间力量也纷纷加入行业。热潮之下泡沫难免,刚热闹唱罢,却又传出收益局势不容乐观。产业内一些媒体滋生了借行业热潮靠融资解决吃饭问题的怪象。这些市场经济下的运作,无疑也使得潜在风险加大,为移动网络媒体整个产业埋下了隐患。

移动网络媒体在发展的过程要保有一颗慎重冷静的心,做好优质的内容服务,客观对待资本进入,结合自身状况寻求合适的时机和路径,不可贪一时的画饼。紧紧把握产业的发展大趋势,又要做好自己独特本领。选取合适的目标,向前发展,看见前面的苹果注意脚下的路,做好风险评估。

四、结语

移动网络媒体产业作为新兴的网络经济产物,其发展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过程中受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其仍凭借着庞大的基础奠定和自身实力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着各种问题存在,但是只要其正视问题,妥善解决,加之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保障,产业逐步得到完善,朝着一个健康,繁荣的方向前进,定会看见一个硕大的果实。(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立宏.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陈艳.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2-67.

第2篇

关健词:软交换;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狭义上的概念,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中心,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互通,能够兼容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网络、移动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并采用分组网进行传送的网络。

(二)软交换产生的背景。随着电信业务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和体系,电信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推动网络向下一代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技术发展。基础技术层面微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继续按摩尔定律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巨大成功正在改变世界电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网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要。由于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的业务组成发生了根本性需求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的100多年里,电话网的业务一直以电话业务为主,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支撑。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数据业务已经日趋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突发型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支撑。

在这种大环境下,软交换网络做为现有电路交换网至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网络孕育而生。

(三)软交换的优势。软交换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分层的思想,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其它业务由接入设备处理。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当前传统网络改造的首选技术。其灵活的综合接入,强大的业务提供,较高的资源利用,开放的网络接口,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的节约使软交换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软交换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现状。1.各大运营商都在建设软交换网络。中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用于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各运营商长途软交换网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基本是同步进行建设的,一来缓解传统本地交换网络的容量压力,二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分流。

2.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汇接网的优化改造。长途汇接网的改造,只需关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虑用户的接入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小,对现网影响小。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当然,由于基础网络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具体方案存在差异。

图1-1基于R4的网络结构

3.移动软交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上图为基于R4的核心网部分,R4网络将MSC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支持信令的IP承载。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

媒体网关MGW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接受来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负责媒体转换、承载控制等功能。

信令网关SGW完成MTP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软交换的协议结构。

图1-2

(1)软交换与信令网关(SG)间的接口使用SIGTRAN协议。信令网关完成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SIGTRAN协议到7号信令网络之间消息传递部分MTP的转换。(2)软交换与中继网关(TG)间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协议,用于软交换对中继网关进行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3)软交换与接入网关(AG)和IAD之间采用MGCP或H.248协议。

5.R4核心网主要接口。

图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采用H.248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H.248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

6.软交换中的主要设备SS和MG、SG的作用

(1)软交换设备(SS)。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设备的核心,它负责呼叫建立、维持和释放等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兼作软交换新业务的SSP,完成智能业务触发和呼叫计费。软交换设备具备信令协议转换功能,负责完成SIP-T/SIP-I协议与ISUP协议间的转换功能。(2)中继媒体网关(MG)。MG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将本地网所有端局业务集中汇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语音压缩和语音处理,支持语音在多编码间切换。(3)信令网关(SG)。信令网关SG提供IP网络和电路交换网之间信令映射和代码转换功能,实现软交换网络与IP网络信令的互通。

(五)软交换、IMS与NGN。软交换技术和IMS是下一代网络NGN中已有的两种比较适合的网络技术。软交换和IMS实现的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将逐步消亡,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目前来看最好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三者将采取互通的方式。

(六)软交换与NGN的不同。1.软交换对移动性控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较少。软交换主要针对电话语音业务、IP或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得较少。而IMS相比较而言对数据业务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的。

2.软交换与NGN实现的业务不同。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种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并不是由软交换提供。理想的NGN应该是能够提供全部业务的网络。

3.软交换与NGN实现的网络架构不同。软交换的技术是利用ATM/IP分组网进行信息传送,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分离,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属性,用户的接入由各种用户网关来完成。NGN除了完成软交换提供的业务外,还要提供一些应用服务器完成对数据业务的控制管理。

4.软交换与NGN网络业务的接入控制不同。软交换是网络业务的控制设备,所有的呼叫都由软交换进行连接,软交换监控呼叫的建立、通话和释放,记录呼叫的发生过程,产生计费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终端之间的呼叫不一定经过软交换而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运营商的管理计费是不可控的。目前软交换技术利用IP网传送业务的组网机制还缺乏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是一个保证质量、收费的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免费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网络必须要作到电信级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这样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用户才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网络才能良性地运营。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目前运营商普遍采用的R4阶段的软交换网络,R5阶段主要采用了软交换体系和IP技术相结合,引入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概念。在R5阶段,网络结构的功能体有了更大的变化,新增接口为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间,目前3GPP R5阶段的版本标准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21万元起拍,2200万元落锤。近日,在所谓的“新媒体营销史上的第一大事件”的Papi酱招商会上,Papi酱的单条视频广告卖出了2200万元的价格,引起巨大关注,不论是否是做局者的步步为营,Papi酱的走红的确让视频直播愈发火爆,连券商也忍不住加入了视频直播大军。

“网红经济”已渗透到一向严肃的金融圈。日前,方正证券通信组分析师廖蕾因一段直播视频在金融圈迅速走红。廖蕾身着汉服,在一段不足两分钟时长的视频中,大力推荐某只股票,并列举了强烈推荐的三个理由。

紧接着,海通证券煤炭行业分析师李淼也涉足视频路演,她通过直播平台跟投资者交流对煤炭板块的看法。

据业内人士透露,分析师的路演视频流传出来后,不少同行也蠢蠢欲动,连“基金一哥”任泽松也出动了,预计以后这类视频会越来越多。“分析师以后不写研报了,说研报效果大概会更好。”一位券商业人士笑着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调侃。

平安证券最新研报表示,移动直播相比PC直播进一步扩充主体和内容,已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现在连券商分析师都开始“玩”直播,足以见得这一业态的火爆程度。“然而任何行业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盈利模式,虽然一时间视频直播受到追捧,但我对于视频直播的前景并不看好,盈利模式不清晰也是移动直播行业的痛点所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资本追捧

事实上,视频直播早就受到资本市场热捧。

除了陌陌和Facebook,新浪微博副总裁曹增辉日前也表示,过去微博主要以短文和图片市场为主,而从2015年后半年开始,短视频及直播市场开始了爆发。他认为,2016年,视频有望成为微博的成熟内容市场之一。

同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都将目光投向了视频直播行业。而回顾过去的一年,移动视频直播已然成为互联网界表现最抢眼的领域之一。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一个又一个移动直播APP登上了App Store热搜榜。据不完全统计,200多家相关创业公司正“野蛮生长”,巨头资金择机而入。

梳理这些势如破竹纷纷涌现的视频直播平台不难发现,主要都集中在游戏和娱乐领域。以YY直播为班底的虎牙直播、浙报集团投资的战旗、腾讯旗下的龙珠TV以及表现强势的斗鱼TV、火猫TV构成了游戏直播行业的第一集团。而去年王思聪发起的直播网站熊猫TV正式上线,一下子吸引了外界对这个实则已经如火如荼行业的目光。

游戏直播平台持续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虎牙、斗鱼TV、战旗TV、熊猫TV、龙珠均完成了阶段性融资,龙珠直播在2015年11月完成游久游戏(600652)领投,腾讯跟投的近亿美元B轮融资,斗鱼TV则在2016年3月拿到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

至此,各大游戏直播平台背靠各大资本。斗鱼TV由奥飞动漫、腾讯、红杉资本和南山资本的投资;龙珠直播背靠游久游戏、腾讯、软银;虎牙隶属欢聚时代(YY);战旗TV的投资方是浙报传媒;熊猫直播的投资方中则出现了“国民老公”王思聪的身影。

除了游戏视频直播外,以UGC(用户生产内容)为主的视频直播平台同样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不论是papi酱,还是女主播,推广载体就是视频及直播平台,随着互联网一次又一次革新,移动直播正成为新时代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超级入口。

方正证券首席分析师杨仁文分析认为,无论内容还是盈利模式都在逐渐形成中,而随着模式的形成,不论是全民直播还是垂直直播领域,都将诞生新的巨头。

相关概念股

资本的追捧自然离不开A股市场。经《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梳理,在A股市场,目前拥有自有直播平台的上市公司有:巴士在线、恺英网络、乐视网、暴风科技、宋城演艺、昆仑万维等。

巴士在线2016年将“我拍TV”打造成移动端视频直播的娱乐平台,结合公交移动电视屏幕,实现差异化的线上线下联运模式,孵化优质网红+网生内容。“我拍”上线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近四成。

而乐视网、暴风科技和恺英网络也在打造娱乐直播平台。宋城演艺通过收购六间房、昆仑万维通过投资“映客”,来实现拥有互联网直播平台。普通投资者又如何在移动直播风潮下分一杯羹?

定位于90后的视频娱乐直播平台“映客”,在2016年1月获得昆仑万维6800万元投资,昆仑万维也由此获得映客18%的股权;宋城演艺在2015年就以26亿元收购视频直播网站六间房,该网站也拥有移动版。

网红还直接催热了概念股,A股市场上的直播类概念股已在暗中疯涨。去年8月,华联股份就公告拟1.6亿元参与设立上海信磐,主要运营产品为“唱吧”及“唱吧直播间”。数据显示,目前“唱吧”用户规模2.23亿次,是当下比较流行的直播平台之一。而随着资本市场突然关注起了这一领域,华联股份4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日连续收获一字涨停,截至4月18日收盘,华联股份4月以来已经累计上涨29.74%。

近两年来,视频直播的迅速发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与之相应的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16.3亿元,用户数达4.39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间有数千直播间同时在线,用户数达数百万人次,以斗鱼为例,每天访问量高达1500万次,晚上高峰时段常有5000位主播同时在线开播。

根据国元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斗鱼TV估值10亿美元以上;虎牙估值25亿元以上;龙珠直播估值30亿元;战旗TV估值10亿元以上;熊猫直播估值25亿元。

欢聚时代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直播行业其实刚进入萌芽阶段,这种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会是未来趋势,而且潜力广阔。”

内容瓶颈

资本流动的方向足以说明问题。然而,任何一个行业发展伊始,看似繁荣实则野蛮生长的局面之下,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才是最合理的发展逻辑,似乎还没有确切答案。

分析目前的视频移动直播市场不难发现,产品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整体陷于秀场模式和业务同质化,在这样野蛮生长的环境下,大家似乎都还处于摸索和试错阶段。

以曾经红极一时的“花椒”为例,上线之初,为了区别于其他应用,花椒主打“全民直播”来扩大用户群体和市场——显然想要走的是视频社交的路子。投资人周鸿祎亲自上阵宣传亦让其一度在社交平台掀起浪花,但热闹之后用户却难以长期留存,后来不得不悄然转型为美女秀场直播——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几乎是目前国内视频移动直播的多数派和“常态”。

在成本方面,中国带宽收费是按峰值计算,以最低的码率为800K来算,一个同时在线百万用户的直播平台,每个月仅带宽费用就能达到3000万到4000万元。“怎样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带宽费用也是视频直播行业未来需要探索的。”上述业内人士说。

此外,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网络直播仍然主要依靠广告与虚拟道具的销售。“目前广告和用户可以用虚拟物品表明喜恶‘打赏’是视频直播的主要两大营收来源。因此,内容变得至关重要,网红和明星IP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第4篇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活动

1.移动网络学习环境

移动网络学习环境是基于移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创设的特殊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者,所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由于现在对移动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可以先参考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针对移动网络学习环境因素进行分类并且适当补充部分内容,所以移动网络学习环境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学习者因素,指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其投射到移动网络学习环境中并会对移动网络学习环境产生影响作用的个体特质,包括学习者的基本特征、认知特征、学习准备和学习困难;二是学习条件因素,即保证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条件性要素组合,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支持和移动网络状况;三是学习活动因素,对应移动网络学习环境中直接引导和督促学习者展开学习过程的参与性要素组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4]。

2.移动微学习环境要素分析

由以上移动网络学习环境包含的三个方面可以初步将移动微课学习环境分为以下三点要素进行分析,即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活动。而这些要素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每个要素在移动微课的学习中将起什么样的作用呢?需要对基于移动网络条件下的微课学习环境要素进行分解,试归纳分析出各要素在移动微课的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2.1学习者

学习者因素中对于移动微课学习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学习需求。原来就有学者研究过网络学习环境的模型,研究中发现基本特征、认知特征、学习准备、学习困难这4个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过程产生了影响,而移动网络学习是在线网络学习的延伸,具有特殊性,更能满足终身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的需求。特征分析如下表1。

2.2学习条件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支持和社会网络组成网络学习模型中的学习条件,它们共同保证和维持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以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4]。而这4项条件又需要被学习者因素在现实中灵活支撑。具体分析如下。

①学习资源: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式微课学习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根据学习者的已有知识水平、经验背景、学习地点、时间的不固定性以及对于特定信息的态度,提供学习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共享或通过短信、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邮箱或搭建WAP学习站点,将学习资料、课件、作业发送给学习者或为学习者提供通知公告、学习资源等信息。

②学习工具: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式微课学习时需要能再移动网络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和互动的移动终端工具,而这个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的配套使用和操作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今主流的移动学习工具有电子阅读器、ipad、智能手机等。

③学习支持: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式微课学习的全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和状态对其提供软环境支持帮助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使学习平台支持当前主流的移动终端系统,并且友好的学习资源界面符合各教育基础的用户使用避免学习障碍。

④社会网络:学习者在进行移动式微课学习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交流状态,使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顺畅,根据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习惯满互性让有的学习者在学习平台讨论区对有兴趣的主题做讨论,有的学习者可通过WAP学习站点的论坛区进行异步交流,或满足移动微课学习的移动性和及时性通过移动QQ、微信、MSN和短信工具进行实时交流。

2.3学习活动

在移动网络学习活动过程中具有移动性、及时性、网络性、跨时空性、虚拟性、普及性、个性化、交互性、超媒体性、过程自交给学习者、泛在性等独有特性。所以在移动网络微课学习环境中如何给予学习者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各种参与性活动(包括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而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基于移动网络进行的,因此,可将学习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移动网络特性结合分析如下图1。

3.学习环境要素之间联系

通过以上对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活动三大移动网络微课学习环境要素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动网络条件下微学习环境是移动的,学习者通过这种灵活、高效性的学习方式自由确定学习内容、路径和控制时间,那么这三要素之间联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移动网络微学习环境分析如下图2。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9.9

[2]韩立龙.移动网络学习[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10

第5篇

[关键词]神经网络;移动机器人;气源定位;浓度梯度

一、引言

近年来,气源定位研究吸引了众多的研究人员的注意。利用一个具有主动嗅觉定位功能的移动机器人可以探测危险气体的泄露。由于采用模拟的方式效率高而且费用低,因此我们采用模拟的方式研究移动机器人的主动嗅觉定位问题。

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他们的机器人机构复杂,而且不能够用最优的路径找到气源[1、2、3]。在本文中,我们基于高斯烟羽模型建立了一个气体烟羽扩散模型。然后将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引入到移动机器人中。通过使用这个智能的算法,移动机器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气源。

二、在MATLAB中模拟烟羽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数值接近的方法来生成烟羽,使用MATLAB生成烟羽扩散模型。高斯模型非常适合模拟从一个点气源扩散开来的烟羽模型。因此,本文采用高斯模型建模。由于没有考虑重力的影响,高斯烟羽模型只适用于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扩散模型。

三、BP神经网络

拥有高度并行结构和处理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是智能识别方法的一种。由于固有的非线性特征,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逼近任何非线性映射的能力。一个经过适当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解决数学模型或描述性规则不能解决的问题。移动机器人的主动嗅觉定位即属于该类问题。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正反馈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已知的样本,它能够识别未知的样本。只有一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可以任意地接近任何一个在闭区间内连续的函数[4]。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含有一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

根据本研究,这里有五个输入节点和两个输出节点。

在BP神经网络中,隐含层节点的数量对精度的影响很大。经过多次测试,可以得到不同节点的隐含层的效果。随着隐含层节点数量的增多,BP神经网络的效果先增大然后减小。根据需要,我们选取隐含层节点的数量为4,这样就得到了结构确定的PB神经网络。

四、初步模拟和讨论

移动机器人由一种基于仿生学的BP神经网络智能烟羽跟踪算法来控制,以此跟踪模拟的气体烟羽。在模拟中,我们没有考虑机器人本身的尺寸及障碍物对烟羽扩散的影响。根据机器人的传感系统,从传感器到控制器有五个输入。其中三个来自红外传感器,另外两个分别来自离子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a1、a2和a3分别表示机器人前方左侧、中间和右侧三个红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b1表示离子传感器的输出信号,c1表示风向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利用采集的样本训练神经网络后,神经网络便能对未知样本作出相应的判别。下面以单障碍物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跟踪气体烟羽并确定气源的模拟过程进行说明:

1、当a1=1,a2=1,a3=1,b1≤0.0972,c1=180°时,机器人前方没有障碍物,运动方向正好迎着风向并且沿着气体浓度增大的方向。此时,机器人直行。

2、当a1=1,a2=0,a3=1时,不管b1和c1为何值,机器人必须拐弯。因为此时机器人前方有障碍物,必须要避开障碍物后再继续跟踪气体烟羽。

3、当a1=1,a2=1,a3=1,b1=0.0953,c1=270°时,机器人前方没有障碍物,其所处位置的气体浓度超过设定的阀值。因此机器人转弯,继续沿着气体浓度增大的方向运动。

4、当a1=1,a2=1,a3=1,b1=0.1031,c1=225°时,机器人前方没有障碍物,但是机器人转弯,原因与3中的相同。

5、当a1=1,a2=1,a3=1,b1=0.1656,c1=135°时,机器人前方没有障碍物,但是机器人转弯,原因与3中的相同。

6、当a1=1,a2=0,a3=1,b1=1.9331,c1=180°时,机器人前方遇到障碍物,此时探测到的气体的浓度与平均浓度之比高于设定的阀值,达到气味源确认的条件,机器人找到气源,停止运动。

在模拟的环境中,机器人能够感知气体烟羽并跟踪烟羽不断地趋近气源所在的位置。机器人在寻找气源的过程中其运动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这是因为在跟踪气体烟羽时机器人需要调整其朝向以保证面向气流的方向和气体浓度增大的方向。

五、结论和进一步的工作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数值方法来生成气体烟羽模型,在移动机器人模仿黄蜂行为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提供更高效的智能算法。在该算法中,机器人在模拟的环境中感知并追踪气体烟羽,直至找到气源。但是这个模型并不完美。首先,研究人员必须熟悉MATLAB并且具有编程能力;其次,我们假设机器人和障碍物不影响烟羽的扩散。但是当机器人和障碍物较大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将来,可以采用考虑了机器人和障碍物尺寸的更为真实的模拟环境及开发更为智能的算法来研究移动机器人气源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H.Ishida, G,Hakayama, T.Nakamoto and T.Moriizumi, Controlling a gas plume-tracing robot based on transient responses of gas sensors. IEEE, 2002: 1665~1760.

[2]R.Russell, D.Thiel and A.Mackay-Sim, Sensing odor trails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4: 2672~2677.

第6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计算机技术 发展应用

一、移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移动网络

从广义上说,移动网络是指消费者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终端和移动网络进一步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以及互联网服务等。从狭义上说,移动网络是指用户借助手机等计算机终端,通过手机网站,获取数据、信息等服务。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终端设备,借助4G、Wifi等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时获得相应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网络的网速明显提升,尤其是4G、Wifi等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大,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上网的良好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实时开展网络活动,其上网模式已经由过去的定点式逐渐转变为无线移动式。另外,上网设备也由过去的计算机转向为以手机为主的计算机终端设备。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智能手机为主的计算机移动终端的成本不断降低,使得低端消费市场逐渐被智能手机占领,同时随着通讯商不断降低流量资费,也不同程度地促使了人们向移动上网用户转化。与传统的上网设备相比,无论是携带的便捷性,还是功能的完善性,智能手机都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并且可以满足用户自由(时间、空间)上网的需求,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因此,智能手机成为最为普遍的移动上网设备。在移动网络环境下,随着软件开发商不断推出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各种应用软件,进一步丰富了移动网络服务。与此同时,人们的一些传统生活习惯,也因这些服务而发生改变,以智能手机为,淘宝、京东等相继推出手机端网购软件,这种购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击人们传统的购买方式,使得人们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消费模式。

二、移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终端凭借自身轻便、小巧、适应能力强等优势,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缺乏专业性、待机时间短、性能较弱等,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发展速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网络安全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利用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移动终端上网时,自己的隐私、账号密码等信息是否会被泄露等。人们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现实生活中,因计算机移动端上网引发经济损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主流系统主要是Android、IOS等,由于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得Android系统成为病毒的重灾区。

三、移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会议上,中国华为主推的极化码方案被采纳为5G控制信道的标准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在5G技术研究与标准化领域揭开新的篇章,并且在全球5G标准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5G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其理论传输速度每秒高达几十Gb,其传输速度明显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高速传输的网络环境,需要计算机技术与之相适应,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同时为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以5G为契机,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首先,推动形成全球统一标准,实现移动通信产业共享全球产业规模,为人民提供及时高速的移动通信服务。其次,加快推进5G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研发,不断创新技术,攻克无线传输、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同步推进研发、标准化进程。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计算机移动终端的主流,在使用这些移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使用者需要低头以单手或双手的方式操作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操作设备,将会引发颈椎酸痛、视线模糊等问题。因此,在解放双手的前提下,如何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操作移动设备,将会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流。在这方面,谷歌眼镜为计算机技术指出一个全新的方向。谷歌眼镜是谷歌公司研究开发的一款拓展现实眼R,这种眼镜借助现实技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同时可以将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的穿戴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谷歌眼镜融合了智能手机、GPS、相机的全部功能,并且重量轻,与普通眼镜相差不大。借助移动网络,谷歌眼镜可以在用户眼前实时展现所有的信息,其组成主要包括内存、处理器、麦克风、传感器等,甚至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通信模式。在谷歌眼镜中,采用了一种增强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借助眼睛、声音等实现拍照、视频通话、上网等功能。例如,在演唱会现场,观众可以通过谷歌眼镜进行录像、拍照等,这样观众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尽情地为喜爱的歌手鼓掌呐喊。从设计理念的角度来说,谷歌眼镜的着手点是帮助用户解放双手,让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更加自然,通过对这一产品进行不断完善,谷歌眼镜有取代当代智能手机的趋势,将会成为移动网络环境下新型的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

但是,受当前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制约,谷歌眼镜只能算是一种别样的智能手机,其通信、输入输出等功能的实现依然需要借助智能手机。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说,谷歌眼镜是一种智能化的生活,而谷歌通过对其进行实体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不断地了解它,发现其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借助移动网络环境,通过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开发新型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此推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C-RAN技术 移动网络 数据处理

一、C-RAN技术简介

C-RAN是现在人们在网络的需求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接入网构架,能把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协调处置,是一种能够实现实时云计算的绿色无线接入网,能够减少机房使用数量,从而减少运营商投入成本,能提高计算效率,比以往的技术更快的完成数据计算,能使传输带宽变高,灵活度增强等等,C-RAN是新的网络时代的标志,通过这个技术,使人类发展互联网的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为移动通讯网络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C-RAN总的来说是通过三个具体部分构成:它是一种分布式的网格,是把RRU以及通讯天线互相结合;它是由光信号进行传输的一种网络,是由远端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连接,和以往传输的不同点在于,它有着更高的网络宽带和更低的网络延迟,更方便信息的传输。它是通过一种方法把具有高性能的通用处理器和实时虚拟技术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集中式基带处理池。C-RAN想要实现主要分为三部分:

1.1 C-RAN基站部署

在部署基站时,使用多个BBU互相连接,构建出一个有着更高的容量和更低延迟的架构。远端的RRU经过这种构架,与基带池中BBU的其中一个进行数据交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DSP上的BBU集成,这不会造成对机房设备功能浪费,降低机房设备能耗,提高服务利润。

1.2可处理多种无线信号

使用基带池高速调出信息,完成数据的交互,解决多点协作式信号。这样可以缩小无线信号对它造成的干扰,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使用软件无线电有两种办法且两种办法各有优点,信号处理器是一种相对而言比通用处理器在电信行业更加成熟的办法,通用处理器的功耗性能比信号处理器更差,但通用处理器的后向兼容更好。

1.3基于实时云架构的虚拟化基站

在BBU基带池的基础上,通过云架构基带池控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云构架基带池,这个基带池可以为每个接入点处理信息,多个云构架基带池可以相互传递信号,共同完成信号的处理,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调节每个基带池的信息处理量,使得负载平衡。

二、C-RAN技术优点

C-RAN不同与以往的移动通讯网络架构,它使得RRU和BBU不在局限于近距离信号传输,机房对于站址构建已经不再显得那么迫切了,理论上来说,要想实现把300平方千米内进行覆盖,只需要在10千米的范围内搭建一个BBU机房,它的技术优点不同于以往,这些主要在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2.1 降低了网络能耗

通过集中化这种方法,减少了对机房的依赖,只需要比以前更少的机房,就能完成更多的任务量,减少了机房的使用数量,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节约了存储空间,把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在网络工作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停止RRU和BBU的一些资源来实现节约能耗的目的。

2.2减少了运营商的成本投入

经计算,对于建设一个站点,其中建设费和相关设施的费用相当于资本支出的百分之五十,而站c带来的租金,电费相当于运维成本的百分之七十,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地租费,电费的上涨,这使得运营商投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C-RAN技术完美克服了这些困难。

三、C-RAN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C-RAN在技术上正趋于完善,中国移动已经准备推广这项技术。在中国东莞,太原等地方已经开始初步推广,经过中国移动调查发现推广C-RAN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运维成本和运营商资本支出,同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运营能源消耗。运维成本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运营商成本支出可以降低百分之十五,对于能源的消耗可以降低百分之七十。 中国移动对于C-RAN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说到,前期推广只是一个小目标,接下来会大规模的推广C-RAN技术,中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C-RAN的多模开发,而且开发互联原型机和大规模BBU技术,从以往的集中化逐步发展为协作化,最终目的是完成BBU虚拟化。

结语:目前的RAN技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都得要运营商来处理,如运营成本增加,技术效果不理想,给终端用户提供服务需要昂贵服务费等等,而C-RAN技术却能规避以往的技术缺陷来完善上文所述问题,利用RRH和BBU技术,可以以更少的资本投入实现多点传输和接收技术,C-RAN技术为移动网络运营商带来了新一轮的竞争,它能实现移动网络市场业务和利润的共同增长。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作者简介:邓亚平(1948-),男,重庆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安全; 吴川平(1986-),男,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文章编号:1001-9081(2011)07-1939-05doi:10.3724/SP.J.1087.2011.01939

(重庆邮电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065)

()

摘 要:“瓶颈节点”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随机部署的原因产生了连接两个或是多个区域的孤立节点。由于这类节点对网络的生存周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提出一种分布式瀑布型移动方案。该方案减少了节点移动的距离并节约了节点移动所消耗的能量,同时也减少了网络覆盖初始化的时间;通过移动一定数量的节点到“瓶颈节点”的附近来均衡节点的通信量,进而延长了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均衡了节点的能量消耗,并缩短了节点重定位时间。

关键词:移动节点;瓶颈节点;能量消耗;网络生存周期

中图分类号:TP393.07文献标志码:A

Bottleneck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mobile sensors

DENG Ya-ping,WU Chuan-p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 "Bottleneck Nodes"are those connecting two or more isolated areas because of the random deploy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nodes, these nodes are more important to the lifetime of the whole network. The paper proposed a distributed cascading movement solution. This solution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and save the energy by moving nodes, and it also reduced the time to initialize the network coverage. The solution can balance the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and increase the network's lifetime by moving some nodes to its proximit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 outperforms others in terms of network lifetim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time of node relocation.

Key words: mobile node; bottleneck node; energy consumption; network lifetime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中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1],每个传感器节点具备信号采集、数据处理、互相通信的功能,直接嵌入到相应的设备或环境中,具备了很大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基于这些优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军事、智能家居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无人监测或人类无法到达的恶劣环境对事件监测和事件跟踪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具备了巨大的商业价值[2]。

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高效的节点调度算法来完成节点的部署工作,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首先要完成的是节点的部署,由于节点由有限能量的电池供电,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首要性能指标是网络的生存周期。但是由于节点部署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飞机等其他一些不能人为精确控制的方式进行的,这样便产生了连接几个区域的瓶颈节点,瓶颈节点如图1所示,如果基站位于区域1,而被监测的目标位于区域2或者区域3,那么由于瓶颈节点的过早死亡而造成整个网络被割裂成多个不相连的区域。这样便造成了基站(或用户)不能够收到对目标点的检测信息,那么就可以断定网络已经死亡,并且它的死亡是由那些消耗完能量的瓶颈节点造成的,于是这些节点决定了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

1 相关工作

瓶颈节点是一个广泛被研究的课题[3],在互联网中的瓶颈节点是从服务质量和网络带宽的角度出发,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是从能量的角度考虑网络的性能。文献[4]中提出了瓶颈节点的定义、节点成为瓶颈节点的概率以及如何判断一个节点为瓶颈节点的算法,最后还简要地提出了两个解决瓶颈节点造成的网络过早死亡的方案,但没有具体地实现。文献[5]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节点来延长K-覆盖网络生存周期的方案。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Grid-Quorum的节点梯次移动方案,该方案采用节点同时移动到目标位置,有效地减少了网络初始化时间,减少并均衡了移动节点能量消耗。文献[7-8]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力模型的节点移动方案,有效地实现了节点的移动。文献[9-11]叙述了移动节点自部署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网络覆盖率。文献[12]采用了梯次移动节点的方法并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冗余节点发现算法,然后采用了一种分布式的瀑布型节点移动方案,通过移动部分节点到瓶颈节点的周围来分担瓶颈节点的通信量,进而减缓瓶颈节点的能耗,来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

2 冗余节点

传感器节点的感知模型分为两类:布尔感知模型和概率感知模型。

布尔感知模型就是在二维的平面上,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范围为一个以节点为圆心,Rs为半径的一个圆形区域。Rs为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半径,由节点的物理特性设定的。假如节点s的坐标为(Xs,Ys),对于平面上的任意一定q的坐标为(Xq,Yq),节点s检测到q处发生事件的概率为:

q(s,q)

式中:d(s,q)为q点到s点的欧拉距离[13]。

概率感知模型[14]就是根据信号衰减模型和设定的阈值,节点根据收到的信号的强度来决定是否可以正确地接收到信号。目前大多数网络覆盖问题均是采用此模型来进行研究的,在论文中采用了布尔感知模型来模拟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能力。

图1 包含瓶颈节点的网络拓扑

2.1 冗余节点发现阶段

冗余节点就是该节点的覆盖区域可以完全被其邻居节点所感知,当此节点处于休眠状态时不会造成网络覆盖漏洞。判断一个节点为冗余节点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如下的判断方法:假设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径Rs,并且所有的节点都处于二维的平面上,节点i感知范围表示为s(i),首先给出邻居节点集的定义。

定义1 邻居节点集。节点i的邻居节点集是由到节点i的欧拉距离小于或等于节点i的感知半径的节点组成的集合,用公式表示为:

N(i){ j∈N|d(i,j)≤Rs, j≠i}

其中N(i)为节点i的邻居节点集,N为该区域的节点总数,d(i,j)为节点i到节点j的欧拉距离。

因此,对节点i来说它被视为冗余节点的条件就是:

∪j∈N(i)s(j)s(i)(1)

式(1)表示的即是节点i的感知范围为其邻居节点集感知范围的子集,式(1)同理可以表示为:

∪j∈N(i)(s(j)∩s(i))s(i)(2)

其中s(j)∩s(i)可以如图2所示,两个相邻节点的覆盖交集如图2的阴影部分所示,为了方便计算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扇形区域来代替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因为扇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圆心角和弧长来计算,节点i判断自己是否满足冗余时仅仅判断如图3所示的扇形区域。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个扇形区域,称这个扇形为辅助扇形,它的定义为:假如节点i和节点j为邻居节点,它们的感知范围分别为s(i)和s(j),它们相交于点P1和P2,那么扇形就由半径NiP1和NiP2,弧P1P2围绕而成。Sji表示节点j在节点i的感知范围内的扇形感知区域,θji表示此扇形感知区域的圆心角。

图2 s(i)∩s(j)

图3 Sji和θji

图4 ∪j∈N(i)SjiS(i)

定理1 如果有∪j∈N(i)SjiS(i),那么∪j∈N(i)(S(j)∩S(i))S(i)成立。

证明 (S(i)∩S(j))Sji

∪j∈N(i)(S(i)∩S(j))隆j∈N(i)Sji

∪j∈N(i)SjiS(i)

定理1证明了一个节点感知范围能够被邻居节点所覆盖的充要条件是扇形区域面积之和是否等于节点的感知范围,也就是说扇形圆心角的和是否为360°,如图4所示。如果条件∪j∈N(i)SjiS(i)满足,那么就称节点i的邻居节点可以完全代替自己完成网络覆盖,可以从图3中简单的得出圆心角:

θji2・arccos(3)

因为0

2.2 冗余节点判断阶段

为了获得邻居节点集的信息,每个节点向周围广播一个PAM(Position Advertisement Message),此信息中包含了节点的ID号和目前的位置信息,由于在此方案中仅仅考虑了离节点距离小于或是等于感知半径Rs的节点,为了节约能耗,每个节点只产生能够发送距离为感知半径Rs的能量,这样的能量控制模式保证了只有在节点感知范围内的节点才可以接受到此信息,这样大大减少了网络的通信量,避免了广播风暴,同时也实现了节能。邻居节点在收到了此消息后,将其状态标识符used的值设置为1(used为1时表示已经归属于某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集,used为0时表示还未归属于某一个节点的邻居集),表示该节点已经为某个节点的邻居节点,不再接受另外节点发来的PAM,然后在收到PAM后节点立即返回一个含有节点位置参数的信息,发送完毕后马上转为休眠状态。发送PAM的节点在收集了邻居节点信息后,通过式(3)计算出圆心角θji。如果∑j∈N(i)θji≥360°,那么节点i就为冗余节点。

如果所有的节点同时进行判断,那么就有可能产生盲点,过程如图5所示。节点1的感知范围可以被节点2、3和4的感知范围所代替,同理节点4的感知范围可以被节点1、5和6的感知范围所代替,如果节点1和节点4同时关闭,那么就会造成如图5中(d)所示的盲点。由此设计一种状态标识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由于节点移动方案不需要大量的冗余节点参与移动,在节点被设置为某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后,便将邻居节点状态标识符used的值设置为1。比如节点1得到自己的邻居节点集后,节点2、3和4的状态标识符used都被设置为1,待节点2、3和4返回各自的位置信息后立刻转为休眠状态,那么节点4不再处于工作状态,它也就不再参与节点4是否为冗余节点的判断过程。

图5 生成盲点的过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通信所消耗的能量往往比节点计算所消耗的能量要大几倍。由于邻居节点在发送了自己的位置信息后马上转为休眠状态,此方法比文献[15]中的方法更加节约了能量,因为不需要节点再次广播自己的状态信息,这样就减少了通信量,从而减少了节点的能量消耗,发现冗余节点的算法伪代码如下。

Notation:

PAM:position advertisement message

LOC(i):location of the node i

used:the status of the node

N(i):the neighbors of the node i

R(i):redundant node identifier

Initialization:

For each node get their ID,LOC(i)

For each node set R(i)0,used0

Calculate the neighbor of each node N(i)

For each area:

At the node i

If node i broadcast the PAM then

For each node j which belongs to the N(i)

Node i receive it’s neighbor’s LOC(j) message

Calculate θji

If ∑j∈N(i)θji≥360° then

R(i)1

used1

If node i receive the PAM then

Ifused0 then

Send it’s LOC(j) message to the node i

used1

Ifused1 then

node i turn into off-duty status

3 节点移动方案

假设网络中节点具有相同的感知半径和通信半径,节点的通信半径和感知半径满足:Rc≥2Rs,其中Rc表示节点的通信半径,Rs表示节点的感知半径。每个区域中具有大量的移动节点[16],而且移动节点均匀部署在各个区域中,节点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遇到障碍物,并规定每个节点只参与一种移动方案。以下所讨论的方案均是在移动节点之间进行的。

3.1 节点移动方案比较

移动一个节点到瓶颈节点的周围一般有两种移动方案,直接型移动和瀑布型移动,如图6所示。

图6 两种节点移动方案

直接型移动 直接型移动就是当冗余节点收到移动的信号后,从当前的位置直接移动到目标区域,如图6(a)所示,节点S1直接从当前的位置一次性移动到S0节点处。这种移动方案不需要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具有移动性,但是由于一个节点移动了较长的距离从而导致节点到达目标区域时节点消耗了非常多的能量,并且直接移动一个节点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样也增加了网络的初始化时延。

瀑布型移动 瀑布型移动则是在节点收到移动信号后,首先通过算法求出一个最优的节点移动方案,该方案选出了一部分满足移动条件的节点,被选中的节点全部同时移动一个较短的距离。如图6(b)所示,称节点S1为节点S2的前驱节点,节点S2为节点S1的后继节点,同理其他节点类似处理。S1移动到节点S2处,节点S2移动到节点S3处,节点S3移动到节点S0处,并且节点S1、S2和S3是同时开始移动。这种算法需要所选的节点都具有移动性,由于每个节点都移动相对较短的距离,可以均衡单个节点移动所需的能量开销,而且同时移动一个较短的距离缩短了网络初始化时间。因为冗余节点作为移动方案的第一个前驱节点,其他的节点均是代替其后继节点的位置,所以移动节点后不会对监测区域造成覆盖漏洞。

瀑布型节点移动方案是为了最小化节点移动消耗的总能量同时最大化节点剩余最少能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之间很难同时满足,文献[6]通过仿真实验详细阐述了该问题并得出最好的平衡点就是两者差值最小的那个点。

3.2 瀑布型节点移动算法

为了得到一个最好的节点移动方案,在计算出各个区域的冗余节点之后,瓶颈节点向各个区域广播一个“HELP”信息来表示此处需要移动节点的辅助。此信息中包含了此瓶颈节点的位置信息LOC(Sb)(Sb表示瓶颈节点),在各个区域中收到此信息的节点把瓶颈节点的位置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存储器中,并把瓶颈节点设为自己的后继节点,然后以收到信息的节点为源节点,构造一个无向加权图G(V,E,W),顶点V为网络拓扑图中的节点,E为网络拓扑图中相邻节点之间的连线,W为邻节点的距离d(i,j)。对每个源节点使用改进的Dijkstra算法与冗余节点优先原则相结合的方法,便可求出一系列满足条件的节点,最后节点依据其后继节点的位置信息LOC(Si)同时移向其后继节点。

冗余节点优先原则:当节点i的邻居节点集N(i)中包含了冗余节点时,直接选择W最小的冗余节点作为下一个转节点;当邻居节点不含冗余节点时,选择邻居节点j(j∈N(i))的邻居节点集N(j)中含有冗余节点且Wij(Wij为节点i与其邻居节点j的连线的权值)最小的节点为转接点;当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选择一个Wij最小的节点为下一个转接点。冗余节点优先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慢收敛的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冗余节点,缩短网络的初始化时间。

图论中的Dijkstra算法可以构造出无向加权图中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对它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算法思想为:以区域中接收到瓶颈节点发送的“HELP”信息的非冗余节点为源点,首先从源点i的邻居集合N(i)中利用冗余节点优先原则选择邻居节点K作为转接点并将节点K的后继节点设为i,同时将K划归到标识集合S中 (初始时,S{i})。然后对K的邻居节点集与标识集合的差集(N(k)-S)中每个节点j的Wj值进行更新;再从标识集合S中所有节点的邻居节点集的并集与标识集合S的差集(∪N(i)-S,i∈S)中利用冗余节点优先原则选择一个节点作为下一个转接点,并将最近加入到S集合中的节点标识为该节点的后继节点,同时规划到标识集合S中;重复上述过程,当转接点为冗余节点时,终止此算法。改进的Dijkstra算法和冗余节点优先原则相结合的过程描述如下,其中successor(j)i表示节点j的后继节点为i。

第1步 对每个接收到“HELP”信息的源节点i判断其是否为冗余节点,若是则successor(i)Sb,并终止算法,否则执行第2步。

第2步 初始化S{i};Wijd(i,j)(j∈N(i));successor(i)Sb。

第3步 使用冗余节点优先原则对j∈N(i)进行判断得到节点k,SS∪{k};successor(k)i;若k为冗余节点,终止算法,否则执行第4步。

第4步 修改N(K)-S中的Wj值:Wjkminj∈N(k)-s{Wj,Wj+d(k,j)}。

第5步 利用冗余节点优先原则在∪N(i)-S,(i∈S) 中选定一个节点p,并将其规划到S中,SS∪{p},successor(p)k。若p为冗余节点,则终止算法,否则转第3步。

图7为一个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节点移动路径示例图,最后瓶颈节点Sb的周围增加了三个节点S1、S3、S5来辅助瓶颈节点Sb进行网络通信,这样便很好地解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瓶颈节点的问题,优化了网络拓扑,延长了网络生存周期,更加有助于无线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图7 瀑布型节点移动方案示例

4 仿真实验与分析

本节给出了直接型移动与瀑布型移动两种方案节点移动的距离,节点移动后剩余的能量和节点移动到目的点所需的时间的仿真结果。仿真平台采用NS-2,假设基站位于网络拓扑图的左上角,在仿真中选择了定向扩散协议作为网络层协议[17]。

表1 仿真实验的参数设置

图8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动与瀑布型移动两种方案节点移动的距离。在直接型移动方案中冗余节点直接按直线移向瓶颈节点,而瀑布型移动方案中节点则是移向其后继节点,整个瀑布型节点移动的轨迹是一条折线,通过仿真得出瀑布型节点移动的总距离大于直接型移动节点移动的距离,但是距离差值不大,同时也验证了图7所示的场景。

图8 两种方案节点移动距离比较

图9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动与瀑布型移动两种方案节点的剩余能量。直接型移动方案中冗余节点单个直接移向瓶颈节点,而瀑布型移动方案中每个节点仅仅移向其后继节点并且后继节点均为其邻居节点,由此可得直接型移动方案中冗余节点移动很长的距离才能到达瓶颈节点周围,由此消耗的能量远远大于瀑布型移动方案中节点移动所消耗的能量。在图9中可以得到瀑布型移动方案中节点因移动所消耗的能量平均值约0.5J,而直接型移动方案中节点消耗的能量平均值为约4J,直接型移动方案中节点消耗的能量为瀑布型移动方案中节点消耗能量的8倍。此仿真结果证明了瀑布型移动方案在节点节能方面的优越性,它均衡了节点能量的消耗,同时提高了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

图9 两种方案节点剩余能量比较

图10得到的是直接型移动与瀑布型移动两种方案节点移动所需的时间。直接移动是冗余节点直接移向瓶颈节点,在节点移动速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冗余节点移动了较长的距离,所以整个网络初始化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瀑布型移动是节点同时移向其后继节点,后继节点均是在邻居节点中产生的,这样节点移动的最大的距离为传感器的感知半径Rs,由感知半径和节点移动的速度可得瀑布型节点移动所需的最长时间为15s,由图10可得瀑布型移动方案中节点移动所消耗的平均时间远小于直接型移动方案,从而缩短了整个网络的初始化时间。

图10 两种方案节点移动时间比较

5 结语

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的有限,首先考虑如何节约能量来提高整个网络的生存周期,由于节点的随机部署导致网络中出现瓶颈节点,本文中提出一种高效的冗余节点判定算法,然后详细讨论了瀑布型节点移动方案,通过对Dijkstra算法的改进并采用冗余节点优先原则,快速得出节点移动路径。通过仿真实验对两种移动方案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瀑布型节点移动方案在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瓶颈节点时的优越性。后期的工作为当场景中存在障碍物时节点移动方案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伟,林峰,周激流.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的研究进展[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33-35.

[2] HILL J 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D]. Berkeley: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3.

[3] HU NINGNING, LI L, MAO Z Q M, et al.A measurement study of Internet bottlenecks[EB/OL].[2010-10-02]. 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1.2151&reprep1&typepdf.

[4] 田乐,谢东亮,韩冰,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瓶颈节点的研究[J].软件学报, 2006,17(4):830-837.

[5] KATSUMA R, MURATE Y, SHIBATE N, et al. Extending k-converage lifetim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mobile sensor node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 2009:48-54.

[6] WANG G L,CAO G H, PROTA T A, et al. Sensor relocation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 2005:2302-2312.

[7] GARETTO M, GRIBAUDO M, CHIASSERINI C F, et al. A distributed sensor relocation scheme for environment control[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IEEE, 2007: 1-10.

[8] MA K, ZHANG Y, TRAPPE W. Managing the mobility of a mobile sensor network using network dynamic[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 2008,19(1):106-120

[9]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PORTA T L, et al. Autonomous deployment of heterogeneous mobile sens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1,10(6):735-766.

[10]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FUSCO E, et al. Autonomous deployment of self-organizing mobile sensors for a complete coverage[C]//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lf-organizing System, LNCS 5343. Berlin:Springer,2008:194-205.

[11] BARTOLINI N, CALAMONERI T, PORTA T L, et al. Mobile sensor deployment in unknown fields[C]//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IEEE,2010: 836-841.

[12] TENG JIE, BOLBROCK T, CAO GUOHONG, et al. Sensor relocation with mobile sensor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Ad Hoc an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IEEE, 2007:1-9.

[13] CHAKRABARTY K, IYENGAR S S, QI H R, et al. Grid coverage for surveillance and target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2:51(12): 1448-1453.

[14] DHILLON S S, CHAKRABARTY K. Sensor placement for effective coverage and surveillance in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C]//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Record. New York: IEEE, 2003:1609-1614.

[15] TIAN DI, GEORGANAS N D. A coverage-preserving node scheduling scheme for larg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ACM, 2002:32-41.

第9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MOOC微课程 设计原则

一、移动互联网的现状与特点

1.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智能终端应用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其的定义,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进入万维网便捷的无线连接,使用户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中获取数字内容与服务。

校园网建设从原来的有线网络发展为无线校园网建设,其中随着技术应用的发展,通信公司完成通信制式从GSM、CDMA到3G、4G及WiFi的转变,各大移动运营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扩展网络速度,拓展移动互联网的覆盖面积,增加网络基站设备等,这些都为移动无线网的发展提供了内外部多方面的条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移动运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到2015年底,我国移动宽带用户量有7.85亿。中国移动公司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受4G业务发展带动,数据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占通信服务收入比重上升至50.6%;无线上网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0.1%。

2.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通过各种智能终端熟练操作进行各种日常行为,移动互联网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便捷性:目前用户面对大量碎片化时间,往往会利用移动互联网满足自身学习、娱乐等需求。目前大学校园不仅覆盖有线接口,更有一定面积覆盖无线网络,这使得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沟通和交流更方便。

(2)隐私性:智能终端具有极强的个人属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访问、共享移动互联数据的同时,就用户身份进行安全有效的认证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同时维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3)个性化:通过智能终端与用户绑定设置,呈现出极强的用户特征,准确反映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等信息。更可以通过个性化应用服务、RSS推送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个性化最大的需求满足。

(4)依赖性:对移动技术、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发射设备存在很强的依赖性。移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络的带宽、速率大大提高;基础设备的大力发展,扩大了信号覆盖范围,避免了依赖性的问题。

二、MOOC微课程的现状及特点

MOOC就是大型的在线式开放网络课程,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把优质资源共享在网络教育平台,实施随时、随地、随心的学习模式。中国大学MOOC就是其中之一的MOOC微课程学习交流平台,目前该平台上已有全国86所顶级高校的607门课程。学习者只要具备基本的智能终端作为学习设备就可以注册并随时访问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和课程。

MOOC微课程除了具有开放性、大规模参与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者具有自主性的学习选择

允许学习者在课程选择方面自主决定相关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等条件,甚至可以选择学习伙伴。

2.知识传授具有普遍适应性

MOOC微课程与传统远程网络课程模式不同,传统网络课程模式是面向固定群体授课,授课者在授课前基本掌握学习者的相关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授课教学;而MOOC是面向大规模的不确定的学习者参与设计的,面对数量不确定、知识掌握程度不确定等复杂状况下的学习者,做到“因材施教”比较困难,按照大众化、普遍性的准则授课比较合适。

3.课程学习多样化

没有年龄、性别、地域、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都是MOOC微课程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多样化;MOOC微课程同样为这样的多样化群体准备了多样化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现已开通各种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及农林医药方面的多样化课程。并且提供各式学习交流工具:博客、论坛、微信、线下见面会等;学习时间、地点的多样化是课程学习选择多样化的一方面。

4.短小、精悍、有趣的学习资源

MOOC微课程平台含有众多短小、精悍、有趣的学习资源,其核心载体是微视频。相对利用零散化时间学习的参与者来说,一般的MOOC微课程在10分钟~15分钟,重点、难点、主题突出;当然MOOC微课程是正统学习课程后,对碎片化知识学习的一个补充手段,理论性强、逻辑严谨、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构成一个个学习碎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记录课堂内容和教学实录的拓展资料,相关内容以视频内容展开,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三、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MOOC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设计开展不是对知识点的浅尝辄止,那些简单化的教学设计模式会让学习参与者不可避免地落入新瓶旧装的俗套。

1.基于学习参与者的知识认知设计原则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MOOC微课程学习参与者可以查询接收的信息种类非常多,如视频、图片、音频、文字等,那么每个学习个体的基础认知不同,学习个体容易出现认知重荷,从而阻碍学习个体的知识认知。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降低学习个体的认知负荷,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内容尽量具体化、图形化,提高学习参与者的学习效率。

2.以学习参与者为中心原则

由于学习参与者的自主学习性,才是MOOC的发展动力,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突出学习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习个体对知识认知的实用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习个体的学习动机,全方位考虑学习个体的学习习惯。注重服务的环境设计,优化教学服务设计,通过学习笔录、学习共享,让学习个体有效地管理学习内容。

3.社会流互动原则

MOOC微课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学习个体除了学习课程外,还需要对知识的讨论、解答等学习方式。课程设计上,针对学习目的、学习评价等方面提供多种社会化网络社交工具让授课者与学习个体进行交流、讨论和共享各种知识认知。同时也可以为学习个体提供相应的技能指导,帮助学习个体构建自身的学习网络。

4.重视知识点的完整性原则

移动联网络环境下MOOC微课程主要具有时间短、学习方便等含义,为了满足学习个体高效、便捷、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微课程的每一节课以各种知识点为学习单元,时间在10分钟~15分钟。学习时间短的同时必须重视对知识点的完整性细化,聚焦课程知识点,否则短时间内无法讲清楚透彻。若知识聚焦,突出重点能让学习个体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目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