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针对地摊经济的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地摊经济存在的缘由及其理想意义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但凡符合理性的东西都是理想的,但凡理想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地摊经济之所以持久存在、屡禁不止是有其理想缘由的。
1、劳动力充裕,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缘由,下岗失业人员不时增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没技术,没资本,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些人为了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取得必要的生存空问和经济来源,不得不选择起点低,获利相对较大的地摊作为其生存方式。依据我们的调查,摊贩中,有42%是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28%是属于本地农民自产自销。
2、社会保证制度不完善
依据我们的调查,有62%的被调查者表示摆地摊实为无法之举,本人没有工作,享用的社会保证和福利很少以至基本就享用不到,只能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这也是无以计数的摊贩存在的社会缘由。当前的中国,社会保证制度依然不是很完善,所存在的保证制度也仅仅只能维持极低的生活需求,摊贩即便享用到也只是一点补助,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只能来摆地摊,过这种日晒雨淋,“摆”无定所,东躲的生活。能够这么推理,只需国度有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并且这种制度惠及绝大局部国民,摊贩中的大多数还是不会选择这种生活的。
3、地摊买卖本钱低,利润空间大
众所周知,摆地摊所投入的本钱并不大,只需求找个人流大的空地,拿一块布或者几张报纸做铺垫,假如是晚上还需求一个照明灯,必要时在拿上一个小凳子,简单几件东西,再拿上少量资金进点货就能够开端停业了。相比于固定店铺,正轨商店,摆地摊不用置办固定资产,不用交房租,运输费用和簿记费用也十分少,本人给本人干活,不用雇佣劳动力,而且由于我国针对摊贩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缺失,招致监管不力,致使很多摊贩能够偷税漏税。由此可见,摆地摊近乎没有时机本钱,所需的少量活动资金很多人也可以拿出来,本钱低,挣得的钱根本全都归为己有,利润空间很大。总之摆地摊是起点低,又有利可图,这样自但是然就吸收了很多没有工作的下岗或待业人员,以至上班族或大学生在闲暇时间摆摊。这也是各大城市地摊买卖屡禁不止的主要缘由。
4、便当快捷,可以满足局部消费者的需求
地摊多设在街道,居民区或人流多的路口,广场等中央,关于消费者能够说是触手司及,而且由于摆地摊灵敏性强,能够依据人动数量的几或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气来自在的调整销售时段,最大水平的便当消费者。他们能够在晨练完毕或下班时以较低的价钱顺道买回蔬菜、瓜果、粮油以及其它各种小商品。既廉价又便当。而且由于经济加速开展,收入的不均衡带来了贫富差距,城市中有相当局部低收入群体存在,他们对商品的价钱需求弹性较小,买东西时对价钱锱铢必较,更希望买到廉价又适用的东西,地摊商品则以相对较低的价钱正好顺应了他们的请求。另外,低收入群体相对收入较低,购置力也低,只能多消费低层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红火的一个重要缘由。
5、传播地域文化,展示城市人文景色
固然当前小摊小贩是城管的严令制止对象,但是地摊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一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铺林立,摊贩众多的盛况,可见地摊现象也是渊源悠长,几年下来,它己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意味,代表着各地的习俗,特征,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对当地人的生活的解读,也成为当地人一种带着故土情结的记忆。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也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过“一座城市中存在小商贩能够使它更有神韵,在一些国度的生活区、旅游景点,小摊点是很重要的文化方式,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他们的‘地摊’经济都是很兴旺的。比方在伦敦到了周末在一些固定的场所就会呈现小商贩云集的跳蚤市场,这不但是商品市场,同时也是一道人文景色。”
所以由此看来,地摊经济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想意义,它不只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便当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且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播了城市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地摊是弱势群体的饭碗”,地摊经济紧紧维系着民生,所以引导好、管理好、开展好地摊经济是关系到民生建立和社会调和开展的重要问题。
二、地摊经济存在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圆满的,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不例外,固然地摊经济紧系民生,但是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无视的。
1、障碍交通,影响交通平安。地摊摆放的主要地点在人流量大的繁华街段、学校门口、小区门口,并且摆放的时间又是车流、人流顶峰期,因而很容易障碍交通,使交通愈加拥堵,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污染环境,影响市容。摊贩的文化素质普通比拟低,不留意坚持地摊周边的环境卫生,塑料袋、包装纸随处可见,特别是瓜果蔬菜的果皮、烂菜叶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容。
3、商质量量没有保证,食品类商品存在安康隐患。地摊上的商品固然价钱廉价,但常常是一些质量低劣的商品,特别是出卖的食品常常未经检疫,从业人员没有安康证,卫生没有保证,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对市民的身体安康极为不利。
4、扰乱正常的经济次序。活动摊贩不交税、无停业执照,所售商品常常是“三无”商品,严重扰乱了合法运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冒充伪劣提供了市场,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次序。
三、对地摊经济管理提出的几条倡议
地摊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市容”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对摊贩停止一味的打击制止,剥夺他们的营生手腕,而应该努力于民生建立,坚持“以人为本”,对地摊经济停止合理规划、科学引导,使地摊经济的正面效应得到最大水平的发挥,负面效应得以整治,从而促进地摊经济有序开展。
1、对地摊市场停止合理规划
地摊障碍交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缘由就是地摊的随意摆放,因而假如我们对地摊市场停止统一的规划,划出“地摊区”,并且规则摆摊时问段,那么将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经过调查显现86%的摊主支持这种做法。至于“地摊区”和运营时段确实定笔者以为应该到达以下三个请求:能给摊主带来经济效益;便当居民生活;不影响城市交通。
基于以上准绳我们对地摊市场的规划如下:
(1)空间规划
经过调查,摊主都愿意选择人流量大的中央摆摊,例如:各种文娱休闲场所以及商场的门前街道、大学以及住宅区左近等,所以我们应该留意这些场所,依据上述准绳肯定“地摊区”。“地摊区”肯定好之后,再在此根底上依据地摊运营的商品类型划定不同的商品区例如“水果区”“小吃区”“饰品区”“蔬菜区”等。并且还要依据周边的环境调整地摊区中运营商品的类型,例如在住宅区左近就应该主要开设“水果区”“蔬菜区”等。
(2)时间规划
至于对地摊的摆放时间的规则,我们要依据其所运营的商品的类型而肯定,例如住宅区左近的“蔬菜区”“早餐区”开放时间能够肯定为:早上7:00~9:00,“夜宵区”开放时间为晚7:00到10:00,这样既能够保证摊主的经济效益,便当居民生活,又能够避开~卜下班顶峰朗,保证交通畅通;而在大学或者商场左近的摊区由于主要运营的是饰品或者服装类商品,所以这些摊区的开放时问要定在人流量比拟大的时间段例如上午10:00到晚上10:00,总之要经过时问的规则确保摊土在规则的时间段里集中运营,既保证摊主收益又便当城管部门管理。
2、成立地摊协会
在目前的中国,小摊贩作为一个为数不少的社会群体,有其特有的“生存规律”和利益请求。长期以来,城市管理部门对其严加管制,地摊仍足遍地开花,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也从未消减,所以单纯经过政府组织来管理地摊足不够的,成立地摊协会,增强摊贩的自我管理,构建政府和摊贩的沟通平台,完成外部管理和自我管理相分离,将是完成地摊有序管理的重要措施。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88%的摊贩反映假如本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没有合法的程序和渠道停止申述,所以摊贩们电需这样一个组织求反映问题,维护本人的合法利益。此外西安市社科院研讨员张永春经过《西安摊贩生存情况调查》也呼吁西安成立摊贩协会,树立政府与摊贩的定期沟通平台。
笔者以为地摊协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1)与城市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反映摊贩的意见和请求,与政府部门协商地摊运营规则,并且辅佐城管部门贯彻落实。例如监视摊贩能否在指定区域和时间段内停止运营,监视摊贩保证地摊周边卫生等等。
(2)维护摊贩合法利益,假如摊贩在运营过程中遭到城管部门或者别人的不合理看待,地摊协会担任积极谐和,假如谐和无效,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协助摊贩排忧解难。
(3)增强摊贩自我教育,进步摊贩素质,进步效劳质量:定期对其停止地摊运营培训,贯彻先进的运营理念,鼓舞摊贩以地摊运营为契机停止创业,开展民营经济,把地摊做强做大。
3、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管执法
摊贩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存在很大水平上在于生存的需求,理应给予一定的社会同情。但是经过我们对摊贩的调查访谈,超越三分之二的摊贩以为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行为很不和蔼以至粗暴。当然城管为了维护市容,增强管理,需求一些强硬措施支持,但是事实曾经证明这样的执法方式的确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这个呼吁“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城管执法亟需改善。
笔者以为改善城管执法的措施如下:
(1)严把城管执法人员准入关。对现有的和行将进入城管工作的执法人员停止严厉的考核,只要品德良好,为人清正廉洁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员才干进入,对不契合条件者一概肃清出局。
(2)增强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要定期对城管执法人员经行宣传教育,深化其思想观念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和城市开展的正确的政绩观。另外还要对其停止业务培训,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
(3)增强监视。不只要增强自我监视,还要将城管的执法行为置于大众和媒体的监视之下,设立投诉电话,并且关于城管的违规执法行为要严肃处置。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到顿城管执法体制,明白城管部门的职责范围,谐和好与工商、卫生、交警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4、鼎力开展社会消费力,完善社会保证制度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我们理解到,很多摊贩摆地摊实属无法之举,由于没有工作,没有根本的生活保证,他们只要从事地摊运营,以此来赚取生活。由此可见,我们只要鼎力开展社会消费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才干从基本上处理地摊经济。
(1)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顿下岗人员。城市下岗职工普通文化程度比拟低,所以我们应该拓展一些社区效劳行业例如家政效劳、早点效劳、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打扫队、送报纸等等。经过这些岗位的设置,使劳动就业与开展社区效劳相分离,妥善安顿下岗人员。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推动我国的道路施工建设加快创新步伐,并且站在全新的平台上建立起新的起点,形成道路施工的全新模式。这就需要道路施工建设以立体化视角,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强化质量管理以促进高速公路健康持续地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推动者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一、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技术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由于国土辽阔,在地形上占据了平原、高原、山地等不同的地形区,不同地区还涉及了河流、沼泽、冻土等不同的地质区,因而高速公路的修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情况下对施工激活素的具体要求。在建设中由于地基是高速公路最底层的保护,因而强化地基的施工技术对告诉公路的整体修建极为重要。随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经济方针的运用,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而优质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的重大保障,因而新时期高速公路的修建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只有高强度和高稳定性的路基才能承载更大的负荷和运营时限。早期的公路施工技术在材料和施工工艺不断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完全适用。尤其是穿越冻土层或沼泽等软地质层时对地基处理、选料填充及夯实技术的要求的难度系数的加大,高速公路的路基施工对现代先进技术的需求量逐渐增强。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高速公路的依赖程度的深化,加快路基相关施工技术的学习与探讨,不断积累经验并实现技术的科学创新以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整体建设水平是高速公路施工企业的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
二、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1、石方以及土石混填路基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石方以及土方混合料填筑路基的时候,要控制好史料的规格以及铺装的厚度。材料的选择上,级配砂砾是路面垫层较好的材料。首先用推土机和品地基将密实平整的工作面整理出来。填料上尽量选择小石料或者石屑填满铺平。在进行压沉的测试上,可以采用压沉值测试方法。在测试点上将钢球的顶面与路堤的表面平顺,使用水准仪将钢球的顶面标高测量出来。使用总压实力振动压路机碾压,将钢球顶面标高测量出来后,将相邻两点的沉降值测量出来。
2、路基压实施工技术的完善
路基压实施工技术是影响路基坍塌和路面破损的另一重要因素,该项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在基底、填充料和土中的含水量在最佳含量时进行压实以确保其达到最大的密实度。压实工作需要连续作业,施工人员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对路基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因雨水侵袭或太阳暴晒而造成的土壤中的含水量发生大幅度的变化。路基压实过程中机器操作人员要根据土质的具体情况来选取不同压力的压实机,压实要采用分层铺筑的方式,即路基铺设了厚度不超过30cm的厚度时进行一次碾压。通常情况下路基的排水需要从路面、地面和地下等三大方面逐一进行施工处理,因积水对路面的腐蚀作用强,因而路基建设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三方面的排水技术。为确保路面的水能顺利的排泄出去,路基施工时要保证路拱的横切面不小于2%,用沥青混合混凝土修筑拦水带,使其与路肩构成蓄水槽,在适当的地方开设外流通道,以确保路面无积水,最大限度降低水对路面的腐蚀程度;针对地面的排水要采用浆砌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板等修葺排水渠道,而遭遇水网区时要重新布置系统避免地面的大量积水对路基和路面的影响;路基的地下排水需要采用渗透式方法,而水量较大地区要采用直径在10cm-30cm透水管,以确保地下水的快速排泄以降低其对路基的影响。
3、路基摊铺和整平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现场填铺的时候,要在事先安排好的位置卸料、堆放。在进行摊铺的时候,要使用推土机由内而外地摊铺,以便于将大的石块剔除。具体的摊铺过程中,首先是原地表处理。详细踏勘施工场地的地形地貌、沿线地质水文状况以及地表的附着物,要注意施工中保证周围环境被破坏,有效利用地方性材料和工业废渣,不可以对于农田水利设施造成影响,更不可以损害有价值文物。原地面横坡陡峭程度超过1:1.5,就要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处理。为了确保路堤基底原状土的强度符合要求换填深度要超过30厘米,并分层压实。比如,振动压路机适合于砂性土类型的路基压实作业,静力式压路机则适合于黏性土质的路基。宽填尺寸界定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以确保路肩部分压实度符合施工规范。在路基表面明显缺少细料的地方,要人工配合使用细石屑铺洒。
4、高速公路路基路面工程对路基填料质量的把控
高速公路的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只有确保了高速公路路基的质量才能最终做好路面质量的管控工作,其中高速公路路基的填料对于路基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对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做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避免高速公路施工的盲目性。要确保高速公路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需要对路基填料的性质以及填料的压实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将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路床的填料要实行限制条件,统一使用高速公路与公路的规定值作为规范。对于路堤填料要确保砂砾和塑性指数及含水量符合规范标准。塑性指数较大的粘土不稳定,一般不宜用作填料,只能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使用。
5、加强路基碾压质量控制
路基碾压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高速公路路基的碾压质量。首先,在高速公路路基碾压过程中,必须使用合理的碾压方法,严禁在碾压过程中导致高速公路路基两边密实度不同,使得高速公路路基不均匀,影响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其次,在高速公路路基碾压施工过程中,使用合适吨位和型号的碾压机,在碾压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碾压遍数和合适的碾压方法,更重要的是确保高速公路路基碾压的均匀性。结合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碾压设备,确保路基碾压效果。最后,要注意在高速公路路基碾压施工过程中确保路基表面土层的平整度,从而提高整个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均匀性,同时需要注意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对于路基碾压遍数的要求也不同,要深入分析路基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碾压遍数。
6、做好路基排水
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高速公路路基会逐渐坍塌、滑坡和下沉,特别是对于一些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雨水会长时间浸蚀高速公路路基,会导致高速公路路基结构遭受破坏,因此做好高速公路路基排水系统的集中排水、分散排石、纵坡、横坡、截水、边沟以及急流槽施工,设置完善的路基排水系统,确保高速公路路基顺畅排水。
7、构建物衔接位置回填土质量控制
高速公路路基结构和构建物衔接位置的回填土施工是一项特殊的施工环节,其主要包括挡土墙壁、圆涵、拱涵、通道墙壁两侧以及桥台台背的填砂或者填土,这些特殊区域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确保其达到施工要求的压实度。在这些特殊位置施工时,要路基施工现场一些不合适或者质量不合格的填料清除出去,合理选择压实机械设备,严格控制填筑材料质量,优化路基施工工艺,确保路基填筑施工质量,推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结束语
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路基施工要求和技术规范,采用科学、合理、先进的施工技术,做好高速公路路基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路基施工质量,改善高速公路路基的整体性能,最大程度地延长高速公路路基的使用寿命,推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云南;产业转移;承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产业转移是任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恰当使用它,才能紧跟当前产业发展的潮流。对于云南,身处东盟合作机制的前沿,面对着东盟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又处于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以云南应该利用这一“天时地利”,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及动力机制
产业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劳动密集型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非熟练劳动力,导致了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于是发达国家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根据这三种不同优势组合来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也就是说,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
纵观上述产业转移理论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大都以比较优势作为其理论立足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组合选择不同的产业转移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则认为产业在不同地方优势的差异,决定了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那么,比较优势对于产业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有一段话论述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竞争能力就强,创造的社会剩余也就多,积累的量也就大。”他同时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才会有自生能力。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但是,有了比较优势就一定会发生产业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产业转移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选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产,往往会出于不同利益考虑,这种利益的考虑可以称为产业转移的动机,日本学者小岛清就分析过产业转移的四种动机: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其中,基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而转移的产业,其直接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承接地域的廉价生产要素。而以市场导向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则是利用承接地广阔的市场空间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一)云南承接产业的可能性分析。云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既有其比较优势所在,也有不足之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必须投入品。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日益凸显,许多地方都出现“电荒”等资源紧缺现象。以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为例,2006年标准煤和电力消费量分别是13,222.53万吨和1,909.23万千瓦时,而同期浙江全省标准煤和电力生产量1,216.21万吨和1,765.93万千瓦时。而同期云南的原煤和电力生产量分别是7,339.08万吨和753.64亿千瓦时。所以,云南在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2、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比较2007年云南和浙江职工平均工资可以发现云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7年云南的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0,481元,而同期浙江的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31,086元。
3、市场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云南与东盟各主要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扩大。2006年云南对主要东盟国家出口总值如下:新加坡4.33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89.7%;越南3.7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41.0%;缅甸5.21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6.9%;马来西亚0.3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10.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云南对这几个东盟国家出口总量呈较快增长态势,未来对于进一步开拓这些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广阔的东盟市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资源与成本的比较优势保证了承接过来的产业具有竞争力,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广阔市场则是向云南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人员数量的短缺对云南承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巨大的不利。以2007年浙江与云南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较,可以发现云南在技术人员数量上有巨大的缺口:2007年浙江制造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7.4万人,而同期云南的技术人员数量只有8.8万人,连浙江的一半都不到。
二是云南工业结构单一化。结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云南的主要工业品大都集中在一些资源、基础性产业。如表1所示,云南的主要工业品集中在原煤、有色金属、水泥,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如中成药、变压器(这是利用云南水发电的优势,作为配套产业发展的)。这些产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上游,而位于下游的产业,或面向最终消费的工业则匮乏。而比较同期浙江省的主要工业品可以发现,既有钢材、水泥这样基础重化工业,又有像纱布这样的轻工业;既有集成电路,光电通信设备这样的下游制造业,也有面向消费终端的空调器、移动电话这样的行业。
工业结构单一化会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总是需要利用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或者为其他产业提供投入品。如果相关产业匮乏或缺失,则直接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表1、表2)
尽管对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云南尚有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明显,而且这些不足是能够予以弥补的。例如,技术工人的匮乏,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予以弥补;而工业结构单一,则可以通过承接一些轻工业、产业链下游企业来使结构合理化。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应有选择地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不应对任何产业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主要把握以下两个主要原则:
1、与主导产业相契合原则。也就是说,承接的产业应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主导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不管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但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他认为一国对主导产业的净投资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是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三是创新,这使得主导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尽可能地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承接与主导产业相关联配套的产业,也就是在产业链上,处于主导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这样既可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投入要素,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主导产业创造了需求空间。其次,承接的产业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或是优势地位,这样就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或者通过产业关联对于投入产出品的技术要求来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原则。转移过来的产业应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两个方面来体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关系,这个协调既可以是产业之间比例的协调,如一二三产业比例的协调,也可以是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如轻重工业之间地位的协调。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指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方向演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状况来看,当前云南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比例的不协调。2007年云南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4∶43.2∶38.4,而同期浙江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5∶54.1∶40.4。相比较浙江,云南的工业产值比例偏小,而农业比例过大。二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2006年云南省轻工业企业总数为767家,实现产值1,269.63亿元;而同期重工业企业数达到1,834家,实现产值2,840.62亿元。轻工业无论是企业数还是实现的产值都不及重工业的一半。而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看,云南的工业大都集中在一些加工度较低的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冶炼行业,而一些高加工度的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都远小于金属采选行业。2006年云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数有8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有19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39,976万元和1,602,876万元;而同期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仅有82家和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109,960万元和87,504万元。因此,云南承接的产业应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加大轻工业的承接力度,特别是承接本地还没有的轻工业,完善云南的工业体系;其次,应加大承接加工度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改善云南产业普遍集中在基础性低加工度产业的局面。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在第(一)部分中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作了简要的论述,但最终发生产业转移还要落实到企业,小岛清把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动机归结为四点: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构建产业转移的动机机制,当然在构建这个动机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云南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当前,云南所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这个竞争主要来自于中西部省份,如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的竞争。这些区域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云南所具有的许多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这些区域也都具备。这种同质化的优势并不能提升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云南必须把本地特色和企业转移动机相结合,构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承接措施。本文就构建云南承接措施提出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以市场吸引转移。市场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动机之一。云南应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对于国内市场,云南应积极打造西南片区商贸中心来带动产业的转移。这种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的最著名实例就是浙江义乌模式。1982年9月国家作出开放小商品的决策以后,义乌人就开始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进行小商品交易,次年这样的摊位就已达到1,050多个。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刺激下,围绕市场交易商品的加工厂逐渐兴起,形成了所谓“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随着义乌市场进一步扩容,围绕着市场逐步构筑起数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玩具、毛纺、五金等优势产业。也许现在无法确切统计出义乌由市场带动吸引了多少产业转移,但它所构建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确是不争的事实。义乌靠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值得云南借鉴。云南当前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商贸中心要算螺丝湾商城,但是它在影响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方面还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未来云南应着力打造螺丝湾等有辐射能力、有知名度的商贸中心名牌,逐步形成以市场带动产业转移,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而对于利用国外市场来吸引产业转移的构想,主要是依托云南毗邻东盟这一地理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好几个东盟国家的主要进口国。例如,泰国2006年1~9月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120(百万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10.4%,仅次于日本;同期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分别为27,248和11,696(百万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1.4%和12%,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从这三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构成来看,占比重较大的商品大类集中在以下几项: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所以,云南应当把握这一大好时机,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为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开拓东盟市场牵线搭桥,通过这些企业对东盟市场地开拓及依赖,逐步围绕市场就近生产,云南凭借其地理上的优势,势必会成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这一商贸平台:
1、打造产销信息平台。云南应地理之便,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商会和企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收集他们的需求信息,把信息整理汇总后,通过一定的信息沟通平台反馈给内地企业,使企业能及时利用这些需求信息建立产销联系。当然,也可以收集内地企业的生产信息,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东盟市场,以此促进贸易往来。
2、打造展销平台。云南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一年一度的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展销平台。但是,在展会规模上,还不能与广交会、华交会相媲美。云南未来应该在展会规模上实现突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展销平台。云南可以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数量比较大的几种商品进行集中展示,邀请发达地区相关企业进行参展,通过这个展销平台来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
3、打造物流平台。云南应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云南通往东盟的陆路建设,努力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陆路大通道。物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方便贸易的开展,同时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云南应通过打造在国内西南片区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名牌,以及为发达地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便利这两项举措,以市场吸引产业转移。
第二,以大企业吸引产业转移。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等特征的大型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立,往往会吸引居于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生产或服务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上海安亭汽车城最初发展是以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基础。现如今以上海大众为龙头,其他企业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服务配套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循环发展的产业纵向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从纵向供需链来看,有宝钢阿赛洛、上海新艺航空机械厂、众大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洋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形成的纵向供应链。这种按照供应链分工形成的紧密联合体,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企业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而从横向协作链来看,有浩汉工业产品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泽汽车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德国舍弗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形成的横向协作链。这些横向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汽车城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
从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围绕着大众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居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云南可以打造有实力的机床企业,以此来吸引产业转移。机床种类多,具有较长产业链,上游可以发展机床的设计、研发以及众多地零配件加工生产,下游可以发展物流和营销。以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沈阳机床为例,伴随着沈阳机床的发展,在其周边建起了沈阳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园,这一园区主要吸引了国内外数控系统、轴承、丝杠、卡盘、电机、导轨等功能部件生产企业的入驻。云南CY集团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机床生产企业,但其在规模和产品种类上还赶不上沈阳机床,未来云南可以通过壮大CY集团,来吸引相关产业的转移,形成有本地优势的机床产业群。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