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观念。
关键词: 初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取其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课教学中灵活自如、潜移默化地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呢?
一、注重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培养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精神品质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内在要求,而且是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品质是对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信念。理想是创造的动力,信念是创造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的人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创造性,没有积极的努力,不付出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因为创造、发明往往是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型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产生的好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激发、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是创造开拓的“金钥匙”。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紧紧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中心。所以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融洽、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课教学,推进其素质教育方向的教学改革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穿新鞋,走新路”,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认为关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方向的教学目标。新课改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这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最为关键的是,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将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这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对终生发展有益的东西。就课堂教学而言,目标是方向,是灵魂,是上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现已明确公布,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任务就是有声有色地达到政治课教学中的素质目标。具体地讲,备课要使教学目标素质化,上课是实现教学目标素质化的主渠道,要落实好教学目标素质化的要求,作业设置要反馈教学目标,考核要验收教学目标。
第二,合理有序的课堂结构。这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要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在《大纲》要求下,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要恰到好处、要实用。要求教师把内容教“活”,让学生学活,使学生感到听政治课不枯燥无味,学习理论得到举一反三的成效。同时还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出发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知识前后的联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无误地把握难点。
笔者使一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已经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中的辩证关系,并指出教学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教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通过教学,还应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性格,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就中学教学中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仅内容而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空间形成和数学关系的科学,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在教学中应渗透以下基本观点。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中应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并注意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直观与抽象结合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唯物认识论。
2.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中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中比比皆是。如在数学概念方面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中。在运算方面,加法和减法对立统一于代数和中。
3.运动的观点。运动时物质的基本属性。如线可以看成是点的运动的轨迹,而可以看成是线运动的结果,旋转体也是运动的产物。
4.发展的观点。从整数扩充到分数,从整数扩充到负数,从有理数扩充到无理数,从实数扩充到虚数等。都说明了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进而说明事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因而人们的思维也是按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
5.转化的观点。一切矛盾的东西总是相互联系的,不断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结论、命题形成转化;复杂与简单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和平面的转化等。
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对立统一的观点,阐述知识的内在规律,采用矛盾分析法,研究数学中的各种矛盾双方,研究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这样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道德品质教育
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于意志品质的优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拼搏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劳动人民和数学家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反复试验,经过无数次推导证明的结果。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形成长远间接地学习动机,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求实态度。依据数学的严密和抽象这一基本特点,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3.思维品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迂回曲折的探讨分析展示出来。这样既符合实际认识规律,又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意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不要盲从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追根求源,勇于创新。
4.学习习惯。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敏捷、缜密、有条不紊的学习作风。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5.心理素质培养。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健康卫生的心理教育,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成为现实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数是属于发展性的短期心理偏差,诸如懈怠、分心、畏难、马虎、自满等,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才能克服和减轻逆反心理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影响。
除此之外,数学教学中还应渗透审美教育,如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充分利用美的手段,使学生在美感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和培养新能力,这是一种更高的观点和更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对人对事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而灵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主要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
关键词:数学;思想教育;渗透
在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今天,仍有部分理科教师认为思想教育是文史哲的任务。一些理科教师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但仍无法找到切入点。其实,只要认识挖掘,理科教材的思想性也是极其丰富深刻的。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认真体会,积累了一些做法,仅以此文与同仁磋商。
一、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的信心
我们接受的文明成果,都是前人用辛勤汗水和闪光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其中有蓝眼睛的,有黄皮肤的。但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他们对事业的那种执著与追求,为祖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都是让人敬仰的,让人佩服的。我国伟大教学家祖冲之早在1000多年前就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面七位数字,这一文明成果早欧洲300多年,为中国古老的文明点燃了不熄的火把;陈景润为攀数学高峰,究毕生精力,终于摘取世界皇冠上的明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队员披金挂银,让共和国的笑容更加灿烂迷人。
纵观大成者,非有超人之智,而有超人之志。青少年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信心,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祖国科学事业的大潮中,才能练出真本领,成为弄潮儿。
教师要善于适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把个人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前贤和今人的事迹激励他们,为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一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其中很大比例,不是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不良影响所致。其中,有些因病、因事误课或因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造成成绩下降,一下子跟不上集体,渐渐失去了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非智力因素着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耐性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经常讲解数学在生活和产生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另一方面是要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热爱老师,进而热爱老师所教学科,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去学好教学,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进步。
几年来,我带过的学生中,有两个人在市级竞赛中获二等奖,有五人在棋级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激励全同学奋发向上。
二、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伟大的导师马克思于形象的描绘中告诉我们:攀登科学高峰,需要汗水,需要智慧,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喷到拦路虎绊脚石是常有的事。面对困难与挫折,有人知难而退,有人知难而进。退缩不前,是懦夫无能的表现:迎难而上,才是英雄勇敢的行为。只有经受住困难考验,才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自古雄才多磨难”,只有不畏艰险,才能领略无限风光。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进行教学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初中数学的教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数学能力,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要从抓基础数学做起,采取可行的策略、特别是创造一种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情境。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教材,指导不同的学生。要创设一个思维情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准备。在每个学期的开始,就要有一个整体设想,对每一章、每一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是几何、代数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的理由,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基础教育要抓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基本技能的要求是要学生学会算、会画。会做简单的推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训练基本技能时看不出差异,但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差异就反映出来了,因此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上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精神,从而战胜困难走向胜利。我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活动兴趣小组,搞数学小组竞赛,设立攻坚能手奖,于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适当点拨,鼓励探索,执着追求,直至进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成功,或给学生小小的奖品,或给学生真诚鼓励,让学生于喜悦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一步步迈进辉煌灿烂的科学殿堂。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探求知识所必不可少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三、培养学生具有循环渐进的科学态度
苏联著名生理学专家巴普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对青年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就是要循环渐进。基础的还没搞好,就不要动手去做后面的,无论这种推测与假设有多么大胆,最终都是肥皂泡,迟早要破灭。
中学阶段是为将来的学习与深造打基础的时期,中学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设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取直知。同时在导入新课、学习新课的过程中,也努力使用新旧知识链接连贯,浑然一体,处处体现前面是为后面作基础的。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明白环环相扣,不可疏漏的道理。
有些学生好大喜功,或以此一鸣惊人。教师更要适时适度引导,使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四、培养学生具有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促进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在数学中保持严谨的科学状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数学内容。分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科学的抽象和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规律,并联系实际的思想,在培养推理意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尊重真理,不盲从的思想品德。
“我所以看得h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几颗美丽的贝壳,而对于真正的大海,我却一无所知。”这是蜚声世界大成者的声音。正因他们有这样宽广的美丽的胸襟,才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高校;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106-03
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关涉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1]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从1995年起,我国高校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教育不太重视育人的片面做法,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来,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和经验,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许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套路来进行,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大学生进行研究,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教育界开始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因此,其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手段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的,他主张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即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3]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大会宣言就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4]
由此不难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教育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习,培养能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人。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参与者的个体自觉,教育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实践证明,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践。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一路升学考试的单调的学习经历,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其观念和思维方式仍然沿袭的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衡量自我,他们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视行为。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之后,他们不知道怎样面对其他的学习形式,如何主动学习。
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也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上有偏差:如有的学生认为素质的高低对他并不重要,他有硬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读几本书;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等等。他们没有危机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更不会主动组织活动,使得高校的许多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广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认同感,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应该是开展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用各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学生却不买账,反而认为学校没有做好素质教育这项工作。例如,2011年,余嘉以上海地区11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的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学校文体活动的评价上,只有18.5%的学生认为丰富多彩,而印象平平的学生多达57.2%,甚至还有24.3%的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上,学生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只有27%,认为一般的高达57%,认为较差的还有11%。正如这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质量水平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5]
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心理的飞速成长时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这些从小就接触网络的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中的各类资讯对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由此形成素质教育的效果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一方面,高校的素质教育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参与素质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师的水平尚需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内容和手段陈旧,教育效果欠佳。此现象要引起高校的重视,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3.高校素质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交流较少。大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也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社会。然而,当代很多大学生由于处于高校的象牙塔之中,对社会现实了解甚少,个体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无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们不清楚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发展和完善自己。熊汉忠在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对“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的一题的调查结果差异很明显。在问卷所列举的16项素质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排在前三位的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6]在实行了十几年素质教育之后,这个调查结果说明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教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应该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能真正体现出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这一教育真谛,确保素质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应当以大学生为中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的载体、方法、模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努力做到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挖掘自我的潜能。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下,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高校要引导学生改变当前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摈弃传统的“单向灌输” 的教育模式, 充分认识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广大学生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谈、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差距,明确目标,增加成才的紧迫感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
国家和高校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来保障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若想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提高实效,就必须进一步坚定人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念,加快与加强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与立法进程与活动,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7]让广大学生了解素质教育内涵即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和豁达的人生观 。[8]使广大学生明确素质教育并不是增加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或修完几门课程就完成了任务。素质教育也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只有调动了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使其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自我教育者,才会自主性参与、接受和认同,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2.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组织和设计素质教育活动内容。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的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素质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即使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自己组织设计的活动很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对活动的效果也不满意。学校可以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设计活动,增进学生的做事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达到能力的自我完善与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活动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成员间的互相了解、互助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发挥团队的力量为社会大众服务。
当今社会信息迅猛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他们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所需知识的一部分,大量的知识要通过各种实践去获得,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许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形成了知识灌输多、实践体验少的特点,存在着知行偏离的现象,他们的知识大多数是书本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活动, 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即使是挫折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3.“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高校本身,必须打开校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推进。[9]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在企业、科研单位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推动科普宣传、扶贫助困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作为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请企业、团体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引领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忧患意识,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社会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一方面,社会实践的环境远比校内学习环境要艰苦,但是社会实践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若要有价值地生存和发展,要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而这种个性、自主性只有与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也才能在未来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让学生走出去,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他们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加快成熟,懂得人生艰辛、幸福不易,还会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营造出活跃、健康、交流的文化氛围,开拓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变迁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与社会上各个阶层和团体的互动, 熟悉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现行政策。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文化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等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拓宽认识,增强其思想能力,启迪其智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创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素质提高过程。
4.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从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改变。电脑已经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要的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动力、能力、给养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得以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自我教育能力表现为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能充分利用好书籍、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良好的学习机会,具有对新事物学习与认知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
我国学者欧阳康教授提出在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全员自育”的观点,他主张把传统的“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强调以全员自育为主。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他认为素质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外部信息向大学生内在心理和社会要素的转化,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转化的能力,引领他们的思想进步,加速他们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个体人生的体验与感悟。[10] [11]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教导大学生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学习的自愿、自觉和自主,在学习中做到自我导向正确、学习设置合理、学习方法科学、自我监督到位和自我调节及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善学能习,善于以所学知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实际以学致用,以用促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追求学识和人格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远清. 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 [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李瑞贵. 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4.
[4]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5]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6]熊汉中. 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J].新浪网,2012.
[7]苏君阳.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阻滞因素与误区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8]周小旗. 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9).
[9]郭大成. 继往开来 精研深践 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关键词】新型师生;角色转换;尊重学生;素质教育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新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然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承担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思想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四十五分钟,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更多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易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彰显出来,更谈不上解放学生的嘴巴和思想。
1.1 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素质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三体结构”合理应用。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良师”与“益友”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导演,不应该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你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师生应站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让学生能说、敢说、善说,这不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氛围。在平等的师生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1.2 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进素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学生才会排除内心的障碍,坦诚的向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在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要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他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序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做到“锦上添花”,对差生做到“雪中送炭”。规避“落井下石”。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的重任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然而《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了我,要善于把教师“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器”为“信息器”,“遵从者”为“主动者”,真正做到师生互补,教学相长。在课堂中,有时我会故装愚昧,而向学生发问,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完成的问题,但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前提下,我会说:“这个问题恰好是我的知识盲点,同学们思考后告诉我。”此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脑习惯,大胆发言,而后,我还会说:“在你们的启发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观点,又补充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不足,此教法的目的是:在满足学生心理愉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整合能力等。
3 加强课堂训练,渗透国学思想,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思想品德课和校本课程内容结合,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上好思品课的同时开展校本课程。课堂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
3.1 适当煽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3.2 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大脑,完善自己的个性。
3.3 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持之以恒、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不怕困难、不畏挫折。
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如何发表与保护自己的意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4 重视素质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
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际交往,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搞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因此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而且要适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所以,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2] 《新课程标准》 .
【关键词】 中职生;创新素质;思想道德教育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适应经济建设的高水平的劳动者。中职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之一,能否具有相应的创新素质,既关系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竞争力的保持。无论从教育功能还是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素质,是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思想道德教育在中职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激发创新动机和意识
创新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无限的,生命因创新而显示出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道德教育在促发人们的创造动机、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激励人们的创新追求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思想道德教育中价值观的教育可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对于人的价值,促进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不在于观念本身,在于它能促进人们的创造动机,让人们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以求价值的实现。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期,思维本身就活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新思维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当的激发手段,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和意识,使之进入创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激发活跃思维。
2.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以新颖独创的方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上。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思维领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标新立异。通过发散式思维、逆向式思维、比较式思维和批判式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新颖、科学的独特见解,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在实践能力、人的个性、观察能力等这些与人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品格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宣传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等时代精神,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旧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对由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突破。
3.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健康向上的创新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激发人们的创造意向和创造愿望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激励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追求。职业道德教育可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一个人高度的创造热情。人生理想教育可为人们不断的探索、创造提供精神上的支柱。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人明白不能低估和轻视自己的创造性和过分低估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创造需求。
这一系列的教育在帮助学生明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还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标新立异,无论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本身,还是它们的创新成果,都会存在着方向性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对于帮助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进而保证其创新及成果在正确的方向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1.认清系统关系,倡导“大德育”观念
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素质与创新素质,都是由各自的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的多维结构,各子系统及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应该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确立系统观念,考虑创新素质教育的内容、规格和特点,搞清楚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且在动态中协调它们的关系。
从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来讲,要彻底转变思想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之“专利”的认识误区,自觉地树立“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即全体教师都是思想道德教育者。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管理人员;不论是德育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识,善于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惟有这样,才能在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面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任务,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也要实现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优势
宽松和谐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不仅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而且能够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素质的培养。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者来讲,在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板着面孔说教”的枯燥刻板的印象,要提高亲和力和可接受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创造个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可以促进学生从事创新性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表现,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创新潜能一旦被引导或激活,就可能提高创新能力。这不仅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
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切实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如开辟网上讨论园地,回答和讨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学生正确引导,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还可建立师生交流的电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及时沟通,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一对一”解决,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来自并形成于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总之,要出创新成果,必须有创新的人才;要有创新的人才,必须有创造的思维;要有创新思维,必须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在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势在必行。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民族才能在迎接世界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一、以最理想的发问方式切准知识点和育人点
知识点,是指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育人点,是指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内容,即教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内容。以最理想的发问方式切准知识和育人点,将使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现成为可能,对于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身肩双重重任。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宏观调控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基本要点,对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教材中包含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凸现出来,为理想的发问方式做好准备。
知识点和育人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始终是在育人,教师传授知识,就要对学生政治立场、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施加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时,总是要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但是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的教育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自觉地通过一定方式,寻找适当的契机,采取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显性的教育或隐性的影响,以期取得教书育人的效果。缘于此,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课堂发问技巧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心设置发问的层次
整个教学活动,犹如一幕戏剧,发问便是紧紧抓住“观众”的优美台词中的佳品。
1.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教师课堂发问技巧的精心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必须用尽心思去寻找答案,脑子总是不断思索,或从已有的知识去找,或重组资料,或另辟蹊径,希望寻求一个妥善、可行、有创意的答案,这种心灵活动便起一种有意义的思考作用,教师同时应当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方法,是深受教师所提问题的影响的。教师提问记忆性的问题,学生便得去思考、创造,因此提问的时候,教师偏重问某一类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总之,要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这个目的,便得留意各种类型问题的比例。
2.掌握好发问的度:这里所言的发问的度包括发问的侧重点、发问的层次性、渐进性。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组织发言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发问技巧,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动力,使得学生借着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可聆听别人的意见。经过这一同化调整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一步,学生可以学习组织说话内容,培养发言的信心和技巧,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师虽然被一些理论家定格为教学过程的客体,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中枢,是指挥棒。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而具有集中注意力,开启学习心智,激发探索钻研兴趣的功能。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教师应当充分给予肯定或褒扬,特别是中差生,这时学生便有一种满足感;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以适当有分寸的鼓励和耐心细致的纠正,培养学生下次作答时有较好表现的信念。这一点我在无数次的课堂教学中深有体会。因此,可以这样说,有度的发问技巧有增进自我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的功能。这是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又一成功典范。
3.回馈信息的合理处理:教师的发问引起回馈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合理处理回馈信息。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了解教材深度、教学进度、巩固练习等等是否适合该程度的学生,这是帮助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作为日后改进教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