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0: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互联网智慧农贸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 项目介绍:
xx农贸市场位于xx区xx大道与xx路交叉口西100米路南,(xx道85号)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该项目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市民菜篮子工程。一层主营:蔬菜,水果,水产,粮油,熟食面点,禽蛋类,肉类等农副产品。二层主营服饰百货,儿童娱乐等。是提高市民高品质生活配套项目的综合性农贸市场。
二.功能提升:
1. 市场内设立环卫工净化饮水处,便民询问点,便民工具箱,医疗箱,失物招领箱。公共卫生间,免费擦鞋机等相关功能配套设施,完善便民利民服务功能。
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以来,成都市依托“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利用大数据实现食品安全追根溯源,探索出一条“智慧食安”创建之路。
餐饮店内的电子触摸屏背后,是成都依托顺点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项目“源本生鲜”,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了食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互联网+溯源+检测,让食品流通千万里、追溯零距离。”成都顺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晓晨介绍,进入该平台的所有农产品需经过严格的安全把关,卖方对自己销售食品实施快检,快检结果自动上传,达标后才能开始配送;同时,平台和政府监管部门还会不定期抽检。
运行1年来,“源本生鲜”平台已经聚集了全市50%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业合作社、60%的农贸市场经营者和90%的学校食堂。目前,该平台注册使用用户超过2万家,每日涉及交易额逾1800万元,交易食材逾3000吨,影响受益人群逾350万人。
在未来五到十年,无锡要在城市发展科技内涵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好“智慧城市”软件基础,充分利用建设好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巩固、提升和扩大无锡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
智慧基础设施逐渐成熟
2013年,无锡凭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超过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
目前,无锡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无锡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无锡城区、集镇FTTH 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全区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09万户,比2012年增长近100万户,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3T,比2012年增加了340G。
无锡全市免费无线热点已达6000个,2014年将新增2.4万个,力争2015年上半年达到4万个,覆盖无锡两市(县)七区;社区智慧信息屏预计到2013年底可建100个,明年新增400个。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
在无线无锡建设的基础上,一些“智慧”应用将越来越完善。如“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2013年将把旅游中的购物、娱乐、餐饮元素纳入该客户端平台上,让无锡的游客用一只手机就能解决购物、娱乐和用餐的需求。游客在出行时也可用手机按键实现随地随时叫出租车。
2013年,全市4000多辆出租车都纳入统一的招车系统内,用户用该客户端可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周围出租车的数量,待自己发出招车信号后就可以看到被招车辆的车牌号和离自己所在地的距离。
目前,该系统出租车终端数字模式正在升级为地图模式,将来终端接收到招车信号后会显示一张地图,愿意搭载这名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上面能看到乘客的位置和电话号码。
此外,无锡还将以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在交通信息的传感与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服务的推送与应用等方面推进交通的智能化。
无锡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中苗科技和德亚科技分别就“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以智慧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发展智慧型产业,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一个高科技研发孵化园,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低能耗、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不断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效益。随着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正成为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一个不断崛起的新增长极。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IBM、HP、软通动力、英科睦、巨人网络、今日动画、文思创新、东软、墨西哥Softtek、泛联物联网、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近1000家。集聚人才万余名,新兴产业年产值90亿元。初步形成二校、四所、一基地的人才支撑和三业、四园、四平台的发展格局。
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最早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建设的园区之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将“云”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2007年前仅仅只是公共服务平台的IBM全球第一个云计算商业运营中心,然而随着无锡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便实现了市场销售2000万元,并且拥有市民中心、民政局、人保局等几十家用户,成绩斐然,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商业化运作的时代。
物联网感知智慧生活
自无锡启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一批创新应用成果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
为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从2012年下半年起,无锡的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到2013年年底,无锡市区范围内将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
在智慧医疗方面,无锡已经启动“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病案管理系统、门诊电子病历开始试点,面向城市居民服务应用的便民查询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专家远程咨询系统等已经完成程序开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增效升级。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报告中具体提出“互联网+”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里说到的更多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改造传统行业,让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互联网重新焕发生机。“互联网+”背后的含义是用互联网的力量去改造传统行业,使其效率提升,品质升级。
互联网已如水和电一般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未来的企业要么互联网化,要么就得等着被淘汰,这一点毋庸置疑。从2009年将互联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现在提出“互联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逐渐从宽泛到具体,已从抽象的思路上升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如今新技术层出不穷,决策层单独强调“互联网+”的意义何在?首先,在20世纪产生的众多新技术中,能在真正意义上改变人们生活的就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其次,从实验室阶段到产业周期的导入,再到形成成熟的模式,每项新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过去10年,我国已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正是互联网技术。第三,目前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和创新的主体是民众,但也需要国家从战略的高度为企业和个人指引方向。国家指出以互联网为创新的突破口,可以避免企业和个人走不必要的弯路,以此实现更有效率和效益的发展,从而顺利实现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接近6.5亿人,智能手机用户近5亿,其中使用网购的用户3.61亿。基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得到全球范围内的看好。作为中国唯一领先全球的行业领域,互联网早已演变为中国传统经济提升效率的手段,也成为中小企业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一些新触网的传统行业和互联网板块内部的其他细分行业的成长空间很广阔,放眼中长期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近来,国内大型投资机构纷纷把投资重点转向从事或布局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行业公司。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发展影响,依托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产业开拓业务、实现转型升级的行业及公司越来越多,涉及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O2O、教育/医疗、旅游/餐饮、商贸/物流、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卫星导航,等等。目前互联网产业对所有产业都呈现出加速渗透的趋势,各种利用互联网的产业创新层出不穷,未来互联网的影响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都将越来越明显。
开启融合时代
经过多年发展,现在互联网的渗透率已经接近70%,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完善的互联网产品慢慢改变着人的生活习惯,时间分配的重心也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从上网查询到网络购物,从团购消费到下载电子券,从线上理财到各种网络红包,人们正享受着互联网时代带给大家的便利与实惠。
从窄带到宽带,再到移动互联网,随着电信基础设施的演进,互联网服务的信息量和丰富度不断升级,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扩大和需求的多样化,也为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它能进一步实现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在此过程中,传统企业因为引入了新工具,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同时,“互联网+”还能解决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的问题。互联网公司必须找到现金流和盈利增长点,仅倚靠其自身的便利、免费和增值服务很难赚钱。因为各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在很多时候,互联网只是服务的载体和工具,与传统经济企业融合后,互联网公司能够更好地解决盈利难的问题。
“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都是行业不断成熟的催化剂,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新时代大潮的引领下,它们之间将先发生物理反应,也就是彼此简单叠加并借此不断摸索和进步,然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从呈现出“1+1>2”的效果。因此我们说,“互联网+”不仅仅是简单地做加法,还必须做乘法。
有专业人士认为,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之间的“化学反应”,更多是指提升线下运营的效率,提高传统制造水平的智能化。手段可以是盘活、提效,也可以是改造、升级。比如,一个简单的团购模式就可以提升线下的运营效率。淡季时上座率只有15%的电影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以极低的价格让更多观众坐在剩余的85%座位上,从而盘活闲置资源。又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50%的业务量都来自网络零售配送;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在倒逼利率市场化和传统银行业改革。而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方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已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智慧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该公司依据飞机传回的数据对喷气引擎作预防性维护,仅此就防止了6万次以上的航班延误或取消。如果将传感数据用于提高燃油效率的研究分析,1%的效率增幅就能使航空业每年节约20亿美元成本。以上这些,都属于“互联网+”促成的“化学反应”。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链的各个层面都应当放到互联网上,主要包含营销、渠道、供应链以及运营四个方面。
营销层面的互联网化营销是互联网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价值洼地。过去十年,百度、新浪、搜狐等挣的都是营销的钱,这属于狭义的网络营销,即通过互联网工具实现产品展示、产品宣传等。
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渠道的互联网化是最近五年才开始的,以京东为代表,这类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做产品销售,形成了狭义的电子商务。
供应链层面的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并非现代商务发展的终点,将来会继续进化成一种商务电子化模式。C2C、B2C等模式风靡一时,如今O2O模式风起云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C2B模式。C2B强调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的设计并增加其归属感,这看上去与传统的供应链方向正好相反,用户的各种消费行为数据将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指导,营销的精准度会大大提高。
运营层面的互联网化这是互联网化的最高级阶段,企业的组织、流程和经营理念全部实现互联网化,企业的内外部全部打通,任何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一个抱怨都能够被无缝地传送到它该去的地方。
新时代的制胜法门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认为,未来互联网将像水和电一样与我们的每日生活息息相关,那时将没有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化企业。企业竞争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届时,如何提高客户对于线上产品的满意度,如何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未来,企业的跨界竞争将成为常态。当消费者认同某一个品牌的调性的时候,会买这个品牌的所有产品,这就是“粉丝经济”的力量。此时做好企业的“互联网+”才能创造和经营出自己品牌的价值。
于扬认为,今天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找到一个“互联网+”(即加到线下的一个的东西)来描述它。比如,可以把淘宝定义为“互联网+农贸集市”,百度是“互联网+小广告”,腾讯是“互联网+电子游戏厅”,同样,“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只是商业模式的优化,没有创造新的供需,也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所以,“互联网+”的精髓是要找到本行业最根本的东西,实现的关键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意识。企业领导要真正把过去所谓的传统的东西放下,用新思维、新视角整合传统产业结构,同时紧紧抓住数据为核心的观念,深入挖掘数据变现的新模式。
第二,团队。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准备转型互联网的企业,都需要一支有互联网基因的团队。企业的成败不是仅仅靠高管说了算的,企业发展靠团队,团队基因决定了企业行为,团队行为主要取决于团队基因。所以说,是团队基因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和命运。一个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团队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1)求知欲求知欲是互联网人才必备的首要基础素质。互联网企业首先是一个IT企业,IT行业近20年一直在高速发展,从个人电脑时代到云计算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根本不可能跟上这个行业的发展步伐。有好的学习能力的基本前提是求知欲,保持乐观、心态积极的人才可能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浓厚兴趣,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这样的人乐于尝鲜,酷爱学习,是互联网产业最需要的优秀人才。
(2)开放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源来自开放,没有开源运动和开放自由的精神就不会有今天的互联网。与之相对的是人的心态开放,这样的人善于交流和分享,能更好地和用户交流并从用户的角度揣摩需求,打造出优秀产品。互联网团队应该高度重视和用户的互动,并把收集用户需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团队一定不能提供优秀产品和服务。
(3)激情互联网团队必须反应敏捷,作战快速,如果缺乏激情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互联网业务全都摆在网上,好的产品遭遇山寨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有意思的服务很快都会面临残酷竞争,如果不能快速前进,很快就会出局。而快速作战意味着极大的脑力和体力消耗,意味着可能身心俱疲。而且,很多互联网业务一开始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只有真正热爱这件事情的人才能坚持到底。
同时,只有保持激情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极致意味着产品要超出用户预期,能让用户感动。仅仅做到被动满足用户需求的互联网团队很难成功,因为你的产品和服务很快就会被那些反应更敏捷的互联网团队快速超越。所以,互联网团队必须高度重视用户的潜在需要并抢在对手前面对其给予满足,这样用户才会喜欢上你的产品,才会被你的诚意和热情深深打动。企业把产品做到极致的时候,就是用户口碑形成的时候,业务才会迎来高速引爆点。所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团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的决心,要保持激情!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互联网思维嫁接模式1、两种思维嫁接的方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用户思维,其次是社会化思维,其本质是物质与信息传递,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过程本身也是信息的传导过程。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的嫁接,吸取更大范围、更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实现科技人员之间、科技人员与用户之间、科技人员与市场的全方位互动,促进技术成果的完善。同时大大缩短技术推广的中间环节,体现技术成果转化的简单快捷、直观可视与应用标准化。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转换:在互联网思维引导下,传统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必然要与市场接近,科技创新可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企业、农民提出研发需求,将研发需求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打破原有部门、地域界限,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通过网络,组织相关人士出谋划策,广泛征集创新思路与产业发展意见,让者和其他思维碰撞,让用户参与研发,让未来的成果提前与市场对接。即使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亦能使研究与产业应用更加接近。3、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大布局:一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的多元化。通过推广体系的技术示范与农民培训、电视频道、科技入户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畅通技术推广渠道;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品种、技术在线展示与自助培训,实行定向推送技术。三是构建线上展示与线下示范的O2O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强化物联网应用,在有条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农业技术云服务平台落地服务站,集中在网上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实现线下现场观摩与线上展示结合。
(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技术创新推广思维的融合模式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目标与方向。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一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泛团队集群研究为平台,打破部门地域、技术领域界限,体现群策群力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思维模式。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以技术“物化”创新与推广为导向,以简约化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信息传递为目标的推广思维模式。三是基于农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网络在线展示与标准化技术在线自助培训推广新模式。四是基于移动互联平台,集成农业政务信息、技术与市场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配送等功能,建立模块化、菜单化与技术推广定制的农民电商园、智慧农民手机卡的技术推广与产品营销云服务平台模式。2、建立面向农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云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运作前,必然要回答建立哪些类型的数据库,由谁建?建立后的数据库怎样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如农业产能数据、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数据、农业生产技术数据等,做好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其次,通过推广服务云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云平台服务方式与农技人员、农民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农户。3、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信息传递与推广。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首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想到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农民、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科技管理部门要将提供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与各类农业应用型研究项目的评价考核挂钩;其次,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线上与线下示范,以及手机推送App、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技人员、农民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农民及农技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口碑宣传,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二、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影响与实践探索
(一)互联网思维对园艺科技创新与推广思维方式的影响1、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思路转变。农民、农业企业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对园艺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产量更加关注。对园艺产业技术创新的思维逐步从传统“品种--配套技术--加工”狭义的产业体系技术研究,转变为从生产到餐桌,从农资供应、机械耕作、信息指导到物流配送的广义产业链式研究。根据顶层设计、反向推导、目标公开、底层互动、跨界协作、系统集成、成果物化、迭展的原则,构建园艺产业科技创新大团队、技术集成大平台的互联网创新思维。2、建立园艺技术物化与集成优化网络化推广的思维理念。在园艺生产中,更多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物化方式被用户所接受,如种质资源以种子种苗的形式进行物化推广,农业生产资料如新型农膜、基质、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以及新型设施装备、新型农机等等本身就是物化成果;对于灌溉技术通过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于授粉坐果技术以提供蜜蜂、熊蜂、生长调节剂进行物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可通过色板、性诱剂、杀虫灯等进行物化推广。即使对于难以物化的栽培技术,也可通过微电影、视频、图文教材、挂图进行物化推广。园艺产业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生产模块,标准化的物化产品,提出不同设施、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系列技术集成优化方案。
(二)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平台1、构建园艺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园艺产业产能经济数据监测平台包括区域内园艺生产产能的监测、生产基地与市场价格指数分析,产业发展分析与产业政务信息等方面,由政府部门相关产业政务信息,加强省、市、县农业部门对区域园艺基地生产运行监测,包括品种结构、种植面积、产能与上市时间等。及时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园艺生产信息与发展动态。通过监测平台,实现园艺产业发展运行预测预警,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苗头性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服务。2、构建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以园艺产品优质优价为导向,与产销对接平台对接,重点引导区域内园艺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强质量产品追溯,并积极加入省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提高上线园艺企业生产的品牌、质量意识。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地追溯、品牌追溯、质量追溯。通过园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优质产品产能监测分析,集中重点宣传展示江苏园艺品牌产品。3、建立联产联销的产销对接服务平台,推进园艺产品消费定制。一是为省内园艺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市场、集团消费大户提供供需信息的平台,促进产销对接。二是为优质可追溯的园艺产品提供联产联销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改变传统“生产基地+经纪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以产品溯源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园艺产品配送企业和城市溯源果蔬联营店,实现优质产品的联产连销,实现优质优价而不超价。三是实现园艺产品从大宗消费走向品牌定制消费。结合部省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商品化、品牌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园艺生产基地销售分拣、分级、品牌销售。通过平台,进一步推进云订单、云销售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园艺生产基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使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能够实时看到基地田间生长状况、了解种植过程及投入品使用情况,增加对基地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建立定制需求,逐步引导蔬菜生产实现生产溯源。4、构建园艺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云平台。建立区域性园艺生产技术在线培训系统,改变传统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互动平台。园艺技术创新需求与创新方向,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用户之间、研发人员与推广人员之间互动。实现专家在线解答,组织远程视频诊断等;二是建立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网上示范平台,在安排科技示范任务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线下实体展示点,在网络相关展示信息,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辟现场视频展示,成为农业科技云平台的线下落地服务站;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数据库。集中国内外园艺科技创新成果,购买、委托制作或网友免费提供园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可视化技术推广课件,如生产微视频,图文电子教材、专家现场培训课件等,供网络(移动互联)在线学习;四是建立园艺技术推广与营销互动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联网互动方式,如农民学习技术交流讨论,学习分享园地,专家智库等;五是建立集聚农民及生产者关心的农资采购与优选平台。通过各类农资产品的网络展示、现场示范与用户评价,推出一批优质农资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集中推出一批江苏名牌园艺产业、名牌园艺产品品牌、名牌园艺产业基地、名牌园艺技术成果、名牌园艺技术专家,推进园艺生产全程标准化。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 comprehensive logistics system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ric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societ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Hangzhou,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Hangzhou,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n Hangzhou.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ntelligent logistics
1 杭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情况
1.1 农产品电商有一定集聚
(1)有一定数量的电商产业园。①临安市共有两个电子商务园区,分别位于城区的临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临安西部龙岗镇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②余杭区北部新城利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资源优势,成立了正易国际电商园和小洋坝农产品冷链物流园。③淳安县拟于千岛湖镇珍珠半岛区块建设电商产业园,面积5 000平方米。④江干区正在建设的九堡电子商务一条街、花卉电商产业园前景看好。
(2)县级平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市6个区县市共建成了7个县级平台,其中在阿里巴巴上建设4个第三方平台,自建3个县级平台,提供服务面积达到11 371平方米,共为575家农业电商企业提供服务,2014年平台电商销售额约为1.6亿元,县级平台在集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产业电商化程度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与电商融合比较紧密的集群态势,整体上呈现梯度发展趋势。从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及制品、中药材、蜂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看,均已不同程度地与电商进行了融合,其中茶叶、花卉苗木、竹业、干果、蚕桑及制品、蜂业等产业的电商融合度比较高,属于第一波融合发展的产业。如临安已经出现不少只做线上电商的山核桃经营户。而水产、畜禽、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物流、保鲜、包装和标准化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但目前已经出现众多模式创新,势必成为产业电商化的第二波发展。比如,杭州农副产品网络公司依托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2 500万元;杭州安厨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电商平台+配送中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全面推进订单农业,2013年成立至今已实现生鲜电商销售1 000万元以上。另外绿城农业、佑康等公司均在探索生鲜电商配送体系的建设。
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多样化
物流是电商的关键环节,电商与物流的有效衔接和模式创新给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新思路。如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的物流模式提高了电商的竞争力。而生鲜宅配中智能储物柜低温保鲜模式的创新,使生鲜配送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产品包装的创新是花卉产业电商化的关键一环,江干区国美园艺在花卉包装上的创新,使鲜花电商走向了全国。
1.4 一批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应运而生
杭州已经加快建设杭州临江传化综合物流产业园、杭州空港物流园区、顺丰(杭州)智能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着力推进顺丰速运全国航空快件基地、长安民生杭州汽车零部件制造配送项目、青山湖科技城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并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建设形成国家高新区(滨江)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大江东智慧物流装备和供应链管理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智慧物流科创基地等三大创新基地,让智慧物流成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5 智慧物流大数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去年“双11”,淘宝物流订单同比翻了近一倍,但是整个物流体系运作却非常顺畅,没有出现以往的爆仓情况。究其原因,这得益于物流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已根据快递公司开放的物流数据,结合买家预售及商家备货数据,对成交量进行了精准预测,使得准备和应对更从容。不仅如此,信息化的电子面单配合电子拣货系统,使得商家的发货效率至少提高了30%。杭州市已经加大支持物流运输与配送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手持射频无线终端、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物流技术体系。
1.6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杭州市已从公路、水路、港口、航空等方面入手,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绕城西复线(二绕)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总长度100公里,计划总投资240亿元;继续推进运河二通道规划研究,适时开工建设;继续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空港建设等。同时,杭州也为智慧配送管理环节想了许多办法。外围配送方面,已经着手研究在杭州外围城郊接合部的交通大枢纽区域和绕城内小互通区块建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网络化城市物流配送基地(平台)。在对部分枢纽互通用地论证的基础上,计划在杭长高速紫金港枢纽、瓶窑枢纽等互通区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项目。
1.7 农产品电商递进发展,生鲜配送发展加速
杭州市农产品电商最初以坚果炒货、茶叶为主,在全市前10位农产品电商中占了7家,解决了农产品“进客厅”的问题。而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繁荣,一些便于包装、运输的制成品(如熟食类)及调料品完成了“进餐桌”的问题。而消费者需求又进一步引发了不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尝试生鲜蔬菜的电商直配方式,探索农产品“进厨房”的模式。虽然前期按周、按月通过电商销售“组合套餐”的生鲜直配模式步履艰难,但目前已经出现对生鲜配送中物流环节和小区智能低温保鲜柜的创新,通过锁定小众目标群体,避开与农贸市场的竞争,其商业盈利模式已逐渐成型,使生鲜配送发展加速的趋势明显增强。
2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市智慧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适合电商模式的产品,如果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相对就比较高,自然就难以发展,而反之,则能较好地与电商物流进行融合,从而快速得到发展,临安的坚果产业及其他电子商务村的电商物流发展已经成为实证的样本。
从全市十大农业电商企业的区域分布看,除了临安市因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占了3席,其余7家分布在萧山、余杭、江干、滨江、名胜等城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技术服务、人才流动、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等更为便利,电商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备。而从14家电子商务村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电子商务村的集聚发展吸引了技术服务商、物流企业的对接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电子商务村的繁荣与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举措,引入技术服务商,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物流体系,提供融资便利,建设产业园等,创建不同层面的电商物流生态系统。
2.2 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乡村,人才既难招又难留,关键的营运人才一直十分难得。为此,一方面,政府要提供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则依靠电商物流进乡镇、进农村以及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建设,推进分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缓解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2.3 城乡一体的流通市场不完善
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等特性和网络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电子商务和生鲜农产品物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一方面是农产品零售市场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农民手中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难以体现农产品物流的优越性;流通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的需要;物流技术落后,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对其较高的需求。在国内,曾经把物流“下乡难”看作制约农产品电商的主要因素。
3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3.1 首先解决货物存放问题
(1)布局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就近存放农产品
依托杭州市原有的农业产业布局,对全域农业产业的布局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引导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与电子商务物流的深度融合。如江干区的花卉、萧山的苗木、临安的坚果竹笋、淳安的高山蔬菜等。通过规划调整,一方面使农业产业更加集中,有利于产品、物流、人才、营运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减少货物的采购、运输、存储等成本,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各区县之间的农业产业得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有利于全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的有序发展。
(2)建立适度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
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对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尤其需要。杭州市应该在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生鲜产品集散中心(比如勾庄)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应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使得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到广大消费者餐桌上。
3.2 其次解决配货问题
(1)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生鲜商品在物流中心内的损耗
由于生鲜商品的保质期短,很多企业会在原产地建立加工与物流中心,大宗生鲜商品到达物流中心后需要进行加工、包装、装箱等流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企业都应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包括从收货到入库、上架,采用标准的容器,使用标准的包装,采用标准的作业流程,控制商品在各个温度带的标准停留时间等,以保障生鲜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并且,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应以提高流通速度和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在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应尽量减少用于存储的设备,而以拣选和分拣设备为主。例如,瑞士的生鲜企业GMOS就在其配送中心内使用存储与拣选相结合的方案。在该方案中,整箱的生鲜商品被直接存放在地面上,同一品类的料箱被码成一垛,系统收到订单后,由龙门架机器人拣取相应的料箱,并送到指定的位置,这不仅提高了生鲜商品的存储密度,也实现了高效率的拣选。另外,选择的物流设备要满足食品安全需求,无论从材质、设计和运行稳定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避免对生鲜商品造成污染和损耗。杭州的生鲜配送中心也可以借鉴此方法。
(2)充分利用电商布局农产品冷链
发展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参与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的电商来解决配货的问题。我国最早的生鲜电子商务出现在2005年,主要以易果生鲜网为代表。随后,又出现了莆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鲜电商。2012年,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龙头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军生鲜冷链领域,生鲜O2O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态势。第一,顺丰优选:顺丰集团于2014年9月25日正式推出了“冷运”新品牌。“顺丰冷运”是在整合顺丰现有物流、电商、门店等资源的基础上,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冷运仓储、冷运干线、冷运宅配、生鲜食品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其针对的客户包括食品企业、生鲜食材市场、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其服务结构包括生鲜速配、大闸蟹专递、冷运仓储、冷运干配、冷运零担、冷运宅配等。第二,京东商城:2012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生鲜频道。目前,京东已经完成了对全国及同城配送的战略布局,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线下进行深度整合,利用零售门店本地物流体系,再次升级物流服务;同时,京东推出的“1小时达”、“定时达”、“15分钟极速达”、“上门体验”等多项服务也使消费者享受到了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质的物流体验。此外,还有1号店、天猫的喵鲜生、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开展了农产品冷链相关业务。杭州市可以充分借用这些电商成熟的经验来开辟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又一渠道。
3.3 第三解决车往哪儿走的问题
(1)建立科学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
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过程中应优化配送路线,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路况信息,建立交通状况模型,与智能交通系统对接,依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实现自动调配,鼓励运用北斗等导航定位技术,实时记录配送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供应商、配送车辆、门店、用户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加强流程控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物流配送车辆、人员、环境及安全、温控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关键词】 物联网 物流体系 技术平台
一、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
随着农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功能和交易方式也呈现多样化,不仅有现货零售交易,还有远期批发交易,建立了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市场也快速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形成。主要形式如下:
(1)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核心要素是一级收购商、一级批发市场、农产品的长途运输、二级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内运输,最终到消费者餐桌上。主要的运作流程就是:一级收购商到农户手里进行收购,将收购来的农产品通过城市绿色通道长途运输,送往销售目的地,到达一级批发市场,再通过市内集散,把农产品配送到二级批发市场,最后居民消费者通过商贩购买,到最终的餐桌上。
(2)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跟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相比,不同之处就在于用收购商是合作社。合作社直接跟销售地的批发商联系,这就能省去一级批发市场这个环节。合作社直接与销售地的批发商联系,根据所需配送蔬菜,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3)产销直挂式。这种模式下生产和销售相结合的流通模式,适用于一些消费者距离较近的地区,或者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都是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其间的流通距离以及物流费用都有很大改善。
(4)拓展批发市场。该模式的核心是批发市场,可以有效连接供销各个环节,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关键是批发市场对上下游环节的服务拓展。由于产销地之间的供应链定位、产销地之间的批发市场空间位置、以及产销地之间的服务对象各不相同,在服务功能上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产地批发市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主要是区域间的农产品生产信息中心、仓储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突出生产与供求信息查询仓储运输、集散、及产销对接等服务功能。销地批发市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展示交易、城市仓储配送中心、中心与信息中心,应突出分级包装、仓储、展览展示、会议洽谈、加工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功能。
(5)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主要的核心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这些企业可将农产品通过其庞大的供销网络直接送达销售终端。在供应链架构中,处于农产品产销间的枢纽位置,应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组织作用。
(6)连锁集团主导型。连锁集团主导型模式核心企业是一些连锁集团,这样的连锁集团可通过其庞大分销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及时快捷的信息系统成为农产品产销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目前这种方式正被广泛应用。
(7)零售企业定点型。该模式以零售形式为主,一般是小型的超市或者单店超市。单店超市与农贸市场相比,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但跟连锁集团相比而言,其规模和实力就明显偏差,既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又无法直接去产地批量采购。因此,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合作社、供应商、批发市场等来供货。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绿色流通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绿色流通体系可行性——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通过网络传感技术获取物质世界的信息,通过当今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虚拟传输,再通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最终提供服务给终端用户。物联网一般大致可分为三层:网络层、感知层和应用层。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感知层包括识读器和一维码标签、读写器和RFID标签、GPS、摄像头、终端、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采集信息,识别物体,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感官系统。具体到农产品流通中,就是采集并识别农产品在整个流通环节中的各部分信息。网络层包括互联网和通信物联网的融合网络、智能处理中心、信息中心和网络治理中心等。应用层是行业专业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智能通道,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建立农产品物联网可追溯体系,对于解决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能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实现物流成本在现有的条件下达到最小化。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设绿色流通体系必要性——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弊端。市场相关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消费者和销售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主要是依靠零售市场,一般经营主体往往是以农贸市场内富有经验的个体商贩为主,消费者和商贩之间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二是流通主体和生产主体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便是作为流通主体的批发商很难了解到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因此,以农药超标的农产品冒充无公害农产品、以普通农产品冒充有机农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是通过沿着生产者一一流通商一一消费者这样的链条传递给消费者的。既然链条的两个关键环节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显然更加严重。
三、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
消费者与供应者之间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信息通道。借助于网络智慧化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即是物联网的本质,通过网络以信息化的方式表现各种事物,能够利用传感技术进行物品间的虚拟联系,通过互联网自实现自动识别物品信息互联互享。物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不需要人为进行干预,可以大幅度提升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不稳定性因素影响。通过建立这样的智能通道,实现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信息共享,改变消费者与供应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追踪,不仅能追溯出农产品的养殖与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和疫病情况,还能对加工过程中使用添加剂超限量超范围的问题,改变以往只侧重对农产品质量生产后的控制,忽视了生产中预防控制的现象。通过构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物联网技术,真正建立一套可全程追溯从农田到餐桌的体系,既督促生产销售者在产销过程中不敢胡作非为,还便于国家的食品质量监管机构开展工作,不管在哪出现问题,都能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
利用物联网技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基于构建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施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就是把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批发节点管理扩大到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和价值链管理,统筹发展从而发挥出网络体系的协同效应。还可以通过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进行跟踪管理。设立农产品安全答理中心数据库,因地制宜对各地农产品建立本地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农产各个环节全过程跟踪。通过这种“网络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农产品的全程跟踪,可以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就近实现其价值,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成本,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在技术层解决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具体实施策略
分析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物流网农产品流通主要技术当中与传统的各个主要环节还略有不同,主要重点关注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如生产过程中,不仅仅从农产品种植上,利用各种生物传感器对生产环节全程跟踪,构建农产品传感网,不间断的监控与记录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流通过程中,包括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品的储存、农产品的运输、农产品的批发和农产品的零售等各个环节。物联网技术全程对应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解决流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保证了在技术层解决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成功。
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产品流通系统。物物联网技术体系由卫星遥感、电子传感器、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网络、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通信、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组成,通过互联网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通信网络结合起来,把所有产销活动纳入信息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共享并进行智能处理。利用模糊识别以及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对超大量的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信息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处理,提升对产销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管控手段。
在技术层解决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创新之处就在于三个平台层,创新关键点就是基础平台,主要是实现将通信层各类通信协议与各种感知层终端统一接入管理、进行及时的业务技术处理,对复杂多样的数据再进行传输。当传输到应用平台后,再利用计算机云平台进行各种计算和分析处理。这样设计应用层可以满足各类感知终端以及各种业务系统随时输入,而彼此互相不受影响。这样就可以在技术层面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产业链长、结构复杂、环节多、需求多变等问题。
五、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绿色流通体系的保障策略
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绿色流通体系,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可行性研究。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战略层面上国家给予足够重视,以一流的人才配备、优惠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保障等来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要科学规划、全面布局,避免物联网发展区域之间同质竞争。统一协调规划和处理各方面问题,平衡各方面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做好重难点问题突破和核心技术攻关工作。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还不全面,标准还不完善,如此境遇下,更需要掌握核心科技的研发。我国要加快自主研发、重难点突破和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高端传感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关和软件等,把实现技术创新加强自主研发作为发展关键,占领产业制高点,争取把握机遇,形成核心竞争力。
做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承接工作。物联网技术若想广泛应用与农产品流通领域,就必须做好承接工作。这就要求在该领域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这就需要在利用物联网之前必须先拥有扎实的互联网技术,不然物联网技术就成为纸上谈兵。因此,要先把建设新型的网络商务与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在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之间,然后在行业间广泛应用这一平台。
在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1)先做好试点工作,然后进行全面推广。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所需挑选出若干个符合条件的省份作试点工作,在人才上、资金上、政策上给于相应的支持,鼓励一部分试点省区优先发展,然后查找不足,总结出相关经验,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将试点的经验进一步推广。
(2)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在发展中,选取试点省区中的优秀地区作为示范工程,便于其他省区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推进全国物联网工程快速发展。选取的示范工程要极具代表性,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点,鼓励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在创新中获得快速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学习。
(3)推进立法工作。在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物联网行业发展标准,保障基于物联网城市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快速发展。
农业借力信息化
早在三年前,无锡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同时,就将目光锁定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制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能农业等发展规划,引导一批基地、园区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着农村农业生产从粗放模式走向精细模式。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信息化推进处张观涛处长在提到信息化应用时,特别提到了信息化对农村农业的作用,“发展信息化是解决农业种养方式粗放、销售信息不对称、农资产品安全供给等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无锡地区水产、粮食、蔬菜、园艺、畜禽和生物农业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展开应用,涉及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生猪喂养由人工拌食、投喂转向自动化精确投喂,疫情猪的异样状况由原来的人工目测检查转为电脑精确控制,蔬菜赖以生长的土壤、空气状况由原来的凭经验转为传感器检测……在无锡农村农业龙头企业中,宜兴坤兴猪场从饲料投喂、动物防疫到母猪检测环节等全部由电脑自动完成,平均每头猪可节约成本96元;锡山区鹅湖镇农民使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养鱼后,千亩鱼塘亩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物联网在无锡农业领域的应用,不仅注重对蔬菜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还注重发展网络销售,如今无锡市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有86家开展电子商务,帮助一批农户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成本。据了解,2012年无锡市农产品网络营销额15亿元以上。
农产品质量信息技术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也已广泛采用,在《无锡市智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及的肉菜质量追溯体系已投入使用。同时,无锡市农业委员会还通过江南农网、12316信息平台等及时发送农业政策、市场等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提高种养技能,在今年下半年,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信息资源的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即将投入运行。据悉,无锡市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目前已达97%。
一个基地三个平台
“十二五”期间,无锡农业将以率先制定我国智能农业国家标准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应用为牵引,突出核心技术的研发,突出创新示范应用基地建设,突出产业发展模式探索,重点推进智能农业“136”战略,即:建设“一个无锡智能农业基地、构建三大智能农业产业支撑平台,实施六大智能农业综合应用工程”,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规划,无锡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将形成以智能农业云计算和感知标准化设施应用研发为核心的智能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综合应用平台,通过现代智能农业信息手段率先搭建以中国“农产品(生长模型)数据库、现代农业科技课题库、农业企业资料库、在线农业专家智库”为核心的全国现代农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基地将逐步完善地区智能农业领域标准与专利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智能农业的的信息中心、产业中心、示范中心,研究以多知识共享的知识表达方式,多数据库协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多信息融合的智能预测与决策方法为特色,研究农业信息的获取——表达——存储——共享——分析——展现——应用等内在机理,建立与发展无锡智能农业示范区。率先构建我国农业信息化支撑工具与应用平台,开发农业智能决策重大应用系统,并在农业产业规划,订单化生产、优化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生产决策方面广泛应用。
在智能农业管理控制、农业技术专家远程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三大平台搭建过程中,也将会加强数据采集、量性分析、生产控制环节,结合多媒体、物联(传感)网、RFID、二维码、条形码等技术手段,优化对现代农业智能决策、远程指导、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安全质量的管控。
六项工程
在136战略中,六大智能农业综合应用工程将应用建立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交易、追溯智能系统,构建精准、集约、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可控的智能农业平台。通过研究农业土、水、气和动植物生长环境信息的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变送技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一体化工艺技术,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及相关农业企业开发不同集成度的农业智能传感器和无线测控终端,应用于无锡市水稻、茶果、花卉、水产、蔬菜、畜禽六大现代农业工程。
例如,在锡东万亩优质水稻基地,通过水稻感知示范工程将充分运用现代传感技术,通过传感器节点前端采集设备实现和智能灌溉系统及互联网的联接,实现异地远程控制、水稻生产的全程感知。通过选用不同类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智能开发水稻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检测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获取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PH值、病虫害图像等信息,快速地提供水田、土、气立体环境信息和水稻本体生长信息,为实现对无锡及太湖流域水稻精确种植的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水稻田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分布的准确判断。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因素 创新能力 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源……,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成败之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下面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关制约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及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一、制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教学策略比较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自古以来,教师的核心角色一直都是知识的传播者。当前有部分政治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过分依赖课本,单纯传播知识,忽略能力的培养;观念尚未更新、教法单调,缺乏创新,课堂上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把“对话”变成单一的“回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屡见不鲜,教师创设的情境甚少,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服务,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
(二)教学策略相对落后
这主要指政治教师的教学策略较为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灵活地使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电脑、互联网、教学软件、实物标本、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三)学生的学习策略呆板
新课程倡导尊重差异,提升个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接受,背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相对弱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上述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放活课堂、放活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要允许学生“无中生有”、“有中生异”、“异中求新”,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孔子问:“疑思之始,学之端”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心理学告诉我们,“疑”是学生兴趣的思维源泉,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设疑设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认识结构上产生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在创设新环境中去碰撞,开拓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创造力。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和探究,围绕“提出建议”、“举例说明”、“提出对策”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论证问 题,增强探究活动的时代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合理推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了课堂,比如:录音、录像、DV、投影仪、互联网等,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音形展现,直观生动,身临其境,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形象。特别是互联网,能弥补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并且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生存”的革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新的途径。因此经常要安排学生上网查阅时事政策信息,组织学生讨论。比如:查阅央视国际网(省略)等网站,让学生详细了解“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冰灾”、 “嫦娥奔月”、“台湾大选”、“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党的十”即将召开等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讨论,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因此我们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下面我就围绕“组织参观访问和组织社会调查”谈谈认识。
1.组织参观访问。
通过参观访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增长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一《经济常识》关于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访问:①实地了解传统种植、特色养殖,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情况。②请镇农业干部介绍党的“三农政策”和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等。③学生整理材料写观察报告,通过开展参观访问活动,激发了全体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思考。
2.组织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