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第2篇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种子质量;措施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先辈们通过选种、加工处理、存储,将品质优良的种子留下,代代相承。如今,农作物种子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改善了农作物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农作物抗虫害、抗疾病能力,降低农作物的损失,改善我国粮食紧缺的现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干旱、瘠薄山区、高寒、盐碱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现状。

1 提高农作物产量

自古至今,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但现阶段我国的人口众多,可用耕地资源有限,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出足够的农作物,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土地贫瘠的地区。所以,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改良农作物种子,提高种子质量。目前,我国许多的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袁隆平先生及其团队一种在致力于水稻的杂交,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使得水稻的产量不断得到提升,不仅解决了我国粮食紧缺的问题,也为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粮食问题做出了贡献。

2 提升了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农作物最大的2个危害就是虫害和病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重大影响,严重时可能使得农作物绝收。科学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农作物的某些基因,可以解决农作物抗虫害问题,比如,小麦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锈病,小麦一旦发生锈病,就会造成小麦大量减产。一些地区小麦秸秆过高,容易出现倒伏问题,也会造成小麦产量的降低。通过不断更新小麦品种,培育出抗锈病和短秸秆的品种,从而降低小麦发生锈病和倒伏的概率。许多昆虫都以农作物的叶子为食,通过改变农作物的某些基因,让昆虫不再食用农作物的叶茎。

3 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跨度较大,有的区域是干旱地区,有的区域是盐碱地,有的区域是干旱贫瘠的山区。通过改善农作物种子的某些特性,使得农作物种子能够适应特殊的环境,从而扩大我国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如,对于干旱地区,可以培育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同时,培育抗寒能力强的品种,提升种子在高寒地区的生存能力。通过改善农作物种子在盐碱地生根发芽成长的能力,提高农作物在盐碱地的生长能力。总之,通过提高农作物种子的质量,培育出适用性强的农作物种子,可以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此外,通过改进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水平,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推广优质良种,激发农户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促进种植结构更加的合理,使我国的各种农作不断延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农产品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农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而良种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先辈们代代相传,将农作物种子的选取方法传给后代。如今我们不断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技术,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加工和保持,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企业化体系。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改善了农作物的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农作物抗虫害、抗疾病能力,降低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我国粮食紧缺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干旱、瘠薄山区、高寒、盐碱地区农作物种植现状。

参考文献

1 许永太,高世恭,白永庆.试论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 海农林科技,1998(4)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各种因素;结构

在农业种植中,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栽培等因素都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我国农业精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新兴技术,是每一个农业种植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种植各因素造成的农业生态问题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化肥药物在农业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栽培技术使用不但导致土壤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在农业种植了出现了生态污染的问题。在农业种植中,一些化学药品过渡使用,如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过渡使用会造成生态污染,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农业生产力不断衰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农药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僵化的现象,导致农业种植中,农作物营养成分流失严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农业种植中,各因素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各种因素都会对农作物造成影响,给我国农业的成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种因素运用不合理,给我国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农业的生产负担,最终会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长期这样下去会削弱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竞争实力。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的食品安全,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发展农业的可持续。

二、现阶段,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不合理运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

在现阶段下,由于对土壤利用不合理,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导致了现代农业种植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表现在土壤僵化,土壤僵化会导致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缺乏营养;肥料使用的过度会破坏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化不断的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会导致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了农业植物的经济的效益,使粮食安全生产受到了威胁。

三、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种植各因素的有效利用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作物的产量上来了但是土壤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植物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没有化肥的植物是无法长好,没有农药植物也不能长好。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花费的越来越多。植物的产量却没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土壤僵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促进作用。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作用。

土壤结构保健技术的核心是培育土壤结构的载体。使僵化的土壤形成颗粒状态。要增加土壤的胶体含量,还需要人工进行搭桥物质。搭桥物质可首选阳离子对土壤进行调剂。为了使各种物质得到充分混合发生反应,使土壤形成颗粒结构,还要适当耕翻土壤。

土壤的功能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功能,使僵硬的土壤变得松散,要采用合理的化学技术。最后要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增加调节功能。

四、农业植物中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农业种植者也需要采用一定的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农业种植者要采用植物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要采用农作物代谢途径,可以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营养。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增强植物抗旱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给提供特殊的营养时要加化学物质。使土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要确保农作物的代谢能正常的进行。农作物要有足够的免疫物质。才能有效防止病虫害。实现农作物健康绿色的生长环境。

五、依靠科技,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采用良种配套法,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土壤、肥料等方面入手。优质高效的产业结构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现农作物的潜力。

2.提高农业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灌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田的稳定性,以农田的建设为主,提高农作物的抵抗灾害的能力。同时要不断改善土壤的质量,通过有机肥料,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六、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植物的保健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就必须充分利用营养因素对植物进行保健,为植物的生长代谢提供有效的途径。

2.土壤保健技术,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要使土壤质量得到优化,就必须改善土壤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优质的环境。

第4篇

关键词:农作物 抗旱 栽培技术

世界范围内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一方面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也要从农作物本身下手,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和农业的抗旱栽培技术。

1、改变农作物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灌溉是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灌溉技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而解决干旱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的基础,就是改变农作物的灌溉方式,同时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作物抗旱栽培过程中,滴灌技术和微灌技术是行之有效地节水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时刻保持足够的含水量,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这种技术一般情况下建议每次滴6 m3/667 m2水量,一个漫灌周期约为3次滴灌,这样下来,大约能够节水50~60 m3/667 m2水量。同时,适时选择中耕浅灌的方式种植农作物,每次灌水量适度,保证墒顶土质疏松,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速度,并可以适度减少灌水次数,这样能够保证25%左右的节水量。

2、调整作物结构,改善育苗措施

一是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来玉米-大蒜、玉米-蔬菜模式的效益已超过水稻-油菜效益,并能有效的减少用水量;二是增加落叶果树面积,减少常绿果树面积,可有效的减少用水量;三是采用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的抗旱玉米品种如路单8号、会单4号等有效提升山地玉米的单产。全面实施旱育秧和精确定量栽培,旱式育秧不仅用水少,方便管理而且秧苗壮,该技术节种、省水、省工、增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水的运筹是一项节水措施,即苗期浅水、够苗干水晒田、拔节期干干湿湿。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亩可以增产100~150kg。合理施肥、肥水结合、提高肥效。要氮磷钾肥结合施用,有时要看苗施肥,同时提倡使用高含量水溶肥(如开心果系列、富态威等)随水冲施或浇施,也可撒施立即灌水。此类新肥料具有速溶、肥效高、吸收快、不污染土壤等特点,试验表明,采用新型高含量水溶肥亩施4~6kg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替代尿素、普钙、硫酸钾和普通多元复合肥。也可采用榕凤控释配方肥,达到一次使用整个生育期起效。肥水结合是解决干旱环境中施肥难题的最佳途径。

3、应用化学药品提高农作物抗旱性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化学药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作物的抗旱性,如喷洒保水剂和抗旱剂等等,同时,也可以在土壤中施用一些化学制剂,改变土壤属性和肥力。这些化学制剂的使用能够尽量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以及作物本身蒸腾作用的发生速度,以此避免水分不必要的流逝,促使农作物生长出发达的根系,最终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约施用3 kg/667m2的保水剂,这样就能够保证一般果树提高产量30~50 g/棵,提高抗旱能力。另外,也可以在种子播种之前使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浸泡等处理办法,这样能够提高作物的出苗率,也能够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除了用化学制剂对种子加以浸泡以外,使用种子试水的锻炼方法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选用循环干湿法进行处理,使种子不断地浸湿、风干、再浸湿、再风干,经过这一过程后,种子自身能够不断接受到干旱训练,从而产生对于干旱条件一定的抵抗能力,适应适当的干旱条件,提高抗旱能力。以玉米种植为例,在20℃左右的水里浸泡一定时间以后的种子,在经过循环干湿法培育以后,幼苗更加健硕,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约能增加10%左右的产量。

4、合理科学使用化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根系会比较发达,根茎所能到达的深度也越大,所以,在给干旱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施肥时要特别注意施肥的深度,最好选择在20 cm左右的土层进行。这样的施肥深度不仅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也能保证根系部分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为农作物生长保证足够的水养攻击。若在较浅土层施肥根系很难吸收到足够的肥分,需要足够的水量将肥分溶解,使肥分渗透到深层土壤,这样会对灌溉用水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在干旱气候中这种情况更是难以缓解。另一方面,集中施肥也能够保证作物根系周围养分的浓度,使作物根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和吸收,进一步促进根系的发育,最终能较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旱生长能力。

5、注重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尤其是近几年,壳虫、蚜虫、飞蛾等害虫的危害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很多例子都显示出加强病虫防治的必要性。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阻碍农作物生长,使土壤养分和水分流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防治白粉病等问题的发生以及由水分失调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如水稻的青立枯病等问题都要加大力气及时预防。以葡萄种植为例,干旱气候会导致葡萄作物缺乏锌、硼和铁等多种重要的生长元素,而这些要素的严重缺乏又会反过来阻碍作物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并随着干旱问题的加重而不断加剧,这样就会引发一些列危害重大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加强预防力度,对于这类问题要进行提前介入,并为作物适时补充营养元素,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从而保证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结语

农业是民生之本,需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才可以使我国避免粮食危机,使中国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云南农业,2010(5);13.

第5篇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技术 高产影响因素 高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6-01

1 前言

当今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就促使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保证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人口在不断的减少,并且随着自然灾害的多次发生,这样就促使农作物产量非常不稳定,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因此一定要设法提高栽培技术,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2 目前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现阶段,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配方施肥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施肥的水平;在灌溉的时候,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等技术;修筑梯田、节水播种以及应用化学抗旱等旱地农作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对于中低产地方,要建立综合性治理、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在农作物生产中,上面每一种技术都与产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栽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每一个细节,并且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运用每一种技术,从而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产量。

3 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

3.1 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受到小农经济的严重影响,通常传统的观念对种植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田间管理;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施肥问题,缺忽视了病虫害的防治,并且没有根据的运用先进技术,从而就造成栽培技术不能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针对现状的现状,一定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增强田间的土壤肥力,从而就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 综合治理不利因素

现阶段,因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也对其栽培技术有着影响。例如:在田间施了很多化肥,在很长时间之后,土壤就会发生板结、酸化等情况,从而就促使土壤的肥力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继而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恢复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其进行深度的翻土处理。此外,倘若农药使用过多,这样就会造成农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在不断的减弱,就要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就能很好的改善种植面貌。

3.3 不断积累丰富的栽培经验

从古到今,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劳动人民的努力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栽培经验。目前尽管很多传统的经验与现代的生产不相适应,但是却能够大大的提高产量,因此,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候,要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经验等,并且大力的推广新经验,从而就能够将传统的栽培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4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4.1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良好的生产环境对其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生长过程中,关照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很好的光照条件,并且适量的延长光照的时间,以及利用立体种植、套种等方式,从而就能够增加农作物的光照面积,提高种植的复数,继而延长它们的生长时间,实现高产量。

4.2 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要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要对其进行育种,并且要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抗逆产比较稳定的优良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多种方法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提高育种的水平,缩短育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3 提高栽培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提高栽培技术,要做好土壤耕作、施肥以及病虫防治工作。首先因为土壤耕作技术能够创造很好的耕层结构,这样不仅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能够保证土壤有适当的孔隙比例,从而协调好水分的分布、土壤中的肥力。同时农作物生长中,还要清除好杂草、疏松表土,这样才能实现土壤的高产。除此之外,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要根据气候、土壤以及产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化肥,并且确保化肥配合比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征,从而就能够发挥化肥的效果,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

5 农作物高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5.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化肥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就促使很多农业用户对土杂肥及绿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追求比较片面的高产量,经常加大化肥的使用数量,从而就造成土壤呈现出了不断恶化的趋势,例如:土壤板结很严重,以及酸化、毒化也比较严重,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5.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现阶段,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转变栽培观念,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提高产量。同时在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机物,并且采用合理的配方进行化肥的施加,从而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实现产量稳定的效果。

5.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从过去总结栽培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提高产量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例如:在进行马铃薯生产的时候,施加高锰酸钾,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也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红薯根膨发的时候,可以采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0倍的米醋溶液对页面背部进行喷洒,要喷洒2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高产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并且不断的改善栽培的环境。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这样就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淑芳,吴芳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1):23-24.

第6篇

一、大力提升农艺技术水平的意义

1、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师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4、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偏爱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还对绿色食品的外在质量条件有要求。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建立在保护农作物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手段是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驱虫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剂会对土壤及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同步发展

农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的实施,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起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密切联系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要求、地理地貌来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这样一来,农机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就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2、农机研发工作的开展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那么,农艺技术人员则可培育出适宜农业机械操作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农业机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的策略

1、培养农艺技术人员水平。农艺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农艺技术发展、改进和推进等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们对农艺技术专业带有一定偏见,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应该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扎根于农村进行农艺技术研究,这就导致我国农艺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而且,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农艺技术培训体系。那么,想要提高农艺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给予农艺技术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

2、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农机的应用是农艺技术重要的一部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用农业器械,当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农艺技术开展的时候,应配合农机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对农作物的产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促进农业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助力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段跃刚.农艺节水保肥技术在花生种植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2).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农业种植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动下,生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张,生物技术普遍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比较难以应用,所以发展和推广都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年来,科学家更深入的对生物科技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让生物技术更多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必须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

1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对农业产品的中产量需求很大,近几年来,生物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在农业中,在没有污染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粮食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生物科技有投资小、产量多、高回报的特点,并且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生物科技不仅能拓展农业发展,减少可利用能源的浪费,还能使产量得到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小,粮食少,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值。这正是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2)运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例如:“转基因技术”,通过对产品基因的改造与组合,使其和另外的生物体相结合,提高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生物农药方面的运用。农作物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其中病虫害的危害是一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本身受到危害,更加破坏了环境,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通过提取制成的农药,和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种类较多,农户选择类别较大。生物农药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成分,在使用中,对植物和环境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传统农药是通过生物组织生产出的药品,农药的材料受到范围的限制,这使传统农药价格较高,生物农药避开了这种弊端,生物农药有生长快、范围广等等,与传统农药相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4)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我国,除了水稻等极少数农作物的产量高以外,大部分农作物产量底下,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我国农作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差。农作物抗虫性和抗病性差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要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生物技术的引入,给解决这种难题带来了契机,如利用马铃薯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物质来抵抗科伦那多甲虫对其的伤害。长期利用生物技术防虫害,可以使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抗虫性和抗病性,这也会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5)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金属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工业发展离不开对金属的利用。由于对金属的广泛运用,使得金属微粒无处不在,甚至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也含有这些金属微粒。有些重金属本身是有毒性的,它们被植物所吸收后,生长产生的农作物产品中就会带有这些重金属元素,这就会给食用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土壤中也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由于这些土壤一直生长着农作物,所以这些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易移除。如今,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自身的重金属抗性,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在经过改良后农作物的循环种植,重金属被逐步移除。

3 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的展望

3.1 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利用的研究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对光源的利用,达到植物产量的增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率,从而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3.2 生物固氮技术 传统的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作用,但是也对农作物及土壤有着很大的伤害。氮肥是对农作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肥,传统的氮肥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伤害土壤和农作物本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3.3 通过对农作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 目前,对于菌类的生物反应器的掌握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植物农作物的反应器就相对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对操作技术要求低。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反应器,必将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4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农业生物技术如果被全面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必将引领农业生产潮流。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扶持,加强宣传投入。

第8篇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农作物品种 适应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6-0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云南地区,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为主,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农业损失,农作物减产,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改善这种不利的局面,进行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

1.干旱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减少,温度上升,恶劣的干旱情况,对云南的农作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物在生长时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恶劣的干旱天气使得降雨量减少,作物在生长在整个生育期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从而降低了农作物产量。特别是云南省楚雄地区,由于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养。气候变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低温冷害的影响

低温冷害和重霜期延长,这是云南冬季农业所要面临的主要气候因素。冬季农业开发是提高冬季农作物产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冬玉米、冬马铃薯、冬小麦、冬油菜等农作物需要温暖的生长环境,低温冷害和干旱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对耐寒性强的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直接降低了作物的产量,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冬季农业增效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气候逐渐变暖,耕作制度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极端的气象灾害逐渐增多,因此农作物的品种应该越区种植,大力推广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栽培技术,从而有效地降低气候变暖带来的不良影响。

1.适应性栽培技术

1.1冬小麦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冬小麦是云南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冬小麦的适应性栽培技术,首先,应该培育和选择一些适应性强、品种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来应对干旱及低温冷害的影响。在云南地区,应该选择一些耐高温的早熟品种进行栽培。其次,在栽培方式上,应改变过去的大群体、大播量的栽培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半精量机播的方式,保证个体和群体能够协调生长,做到苗壮苗匀。再次,要加强冬小麦栽培的后期管理,在春季要注重三喷,就是喷保护剂防止青枯,喷药防止害虫,喷肥攻粒。抓住云南有限的冬季降雨,及时进行施肥,在冬小麦的灌浆后期和乳熟期,要及时的进行麦黄水浇灌,防止冬小麦出现早衰青枯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

1.2玉米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玉米的适应性栽培,主要就是要注重适时早种植。小麦收获后,接着种植的玉米经常会因为后期热量不足或受低温冻害影响而难以达到完熟。因此,要使玉米能够达到完熟,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海拔在1900米以上的地区小麦收获完成后,就应该马上进行玉米播种,争取利用有效积温,提高玉米产量。海拔在1900米以下的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播种,防止干旱或雨季推迟影响出苗。另外,要及时定苗、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争取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有效地避免低温冻害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1.3水稻的适应性栽培研究

1.3.1合理的选择水稻播种期

水稻是云南地区的主重要粮食作物,气候变暖对水稻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选择合理的播种时间,有效地避开倒春寒的影响。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只有温度稳定在10摄氏度的时候,水稻的播种环境最合理。根据研究,在北纬26度附近的区域,海拔1900米以上,应该在三月下旬播种;北纬25度至26度之间,海拔1800米至1900米的区域,应该在三月中旬播种;北纬25度以南的区域,海拔1800米以下,应该在三月上旬播种。从而有效的避开倒春寒的影响。

1.3.2选择最佳移栽期

对于水稻移栽来说,应该选择最佳的时间,能够充分的利用到温度、光热等资源。当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移栽后的水稻成活率比较高。因此,选择合理的时期,进行水稻移栽,能够充分利用温度高、日照多的时段,加快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三、极端气象灾害预防

气候变暖对于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极端的气象灾害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复杂的分布,难以预测,对农业大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因此,对这些气象灾害进行有力的预防,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及农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第二,建立完善的防灾抗灾体系,强化人们的防灾意识;第三,加大投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四,加强气象预测、提高人工对天气的影响能力,有效控制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结语

总之,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降低,因此,进行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以及冬季农业开发进行适应性栽培研究,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值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还应进行气象灾害的防治工作,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双向的保障,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与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晓光,刘志娟,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Ⅵ.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08).

第9篇

关键词:农药种植;因素;结构;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23

在农业种植中,例如土壤、肥料、栽培等不同的因素,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种植各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土壤使用不当、化肥农药滥用等情况,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继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农药的滥用,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成本,降低了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食品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社会安定。因此,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农业种植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

农业种植中,应当禁用对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开发新型肥料,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要实行全面监督,保证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在满足生长条件时,要注重植物营养的供给,尽量将农作物种植在已恢复土地生产力的地块上。还要充分考虑天气因素的影响,实现无毒生产,保证农作物的质量。结合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全面应用有机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业种植过程中,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农业种植人员应当利用自然优势,选择合适的土壤,发挥植物的潜力,通过科学技术发挥土壤的特点,提高农业种植的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合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种植结构

3.1土壤保健技术

现代农业要利用植物系统的生产潜力,采用新型的技术,提高土壤的生产力,采用适宜的土壤保健技术。良好的土壤保健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生物性质,保证土壤的调节机能,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土壤保健技术的核心在于培育土壤有机无机胶体复合体,保证板结的土壤形成稳定土壤团粒接头。首先应当增加土壤的无机胶体,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土壤的有机胶体,之后再加入连接两种胶体的搭桥物质。在搭桥物质的选择上,一般为含有两价阳离子的土壤调理剂。此外,为了保证各种物质的充分结合,还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耕翻,保证土壤形成良好的F粒结构。

土壤的保健技术还需要改善土壤机能的动植物和各种有益的微生物,为了保证土壤的质量,应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土壤的净化能力、抗逆能力、调节能力等,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3.2植物保健技术

除了土壤保健技术外,农业种植中还需要应用植物保健技术。在种植的过程中,要使用植物营养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保证农作物能够获取到足够的营养进行次生代谢,提高植物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以及抗逆能力。在保证植物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再向植物释放必需的营养物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所需的物质。农作物只有具备充足的植物免疫物质,才能对外在侵害进行防控,保证农作物高效生产。

植物保健技术的目的是保证农作物可以开启次生代谢途径。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可以通过传统的农艺技术,例如生育期中的中耕、多次收割、育苗移栽等。想要促进农作物的新陈代谢,必须要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通过微生物豆料和非豆科固氮技术为农作物提供有效氮。此外,还可以通过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农作物提供磷肥、钾肥以及多种微量元素,降低氮氧化合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仅可以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还可以满足农作物对多种微量元素的需求,一举两得。

3.3良种良法配套

合理的科学技术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种植结构,包括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想要保证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必须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尽量挖掘粮食作物的遗传潜力,实现标准化生产,在标准化生产流程中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促进农业种植的发展。此外,标准化生产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对农业种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种植人员的专业性。

4结语

农业种植各因素都影响着种植业的发展,根据土壤环境的区别,需要采用不同的肥料以及植物营养因素。要建立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种植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林仙,王自红.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现状与调整[J].北京农业,2013,(33).

[2]梁书民.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