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员工道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09:40: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员工道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员工道德教育

第1篇

企业是由员工构成的,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靠员工来完成。员工素质,特别是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保证企业改制顺利进行,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搞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务集团是吉林市仅有的两个国有控股企业之一,承担全市180多万人口和诸多企事业单位的供水任务,同时,肩负着经济、社会、民生等多重职能。基于此,作为水务集团员工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员工如果道德修养不高,官风、民风、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就会自私自利,不顾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这样,企业就会像一盘散沙,就会缺乏凝聚力而无法完成肩负神圣职责。员工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也是起码的,公民道德素质高就会更自觉遵纪守法,这样,社会就稳定,企业就能更快更好发展。思想素质,即公民的价值观、追求、理想,这是素质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素质,员工如果缺乏现代的价值观,追求层次低,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会知足常乐,得过且过,这样的员工必然缺乏拼搏精神和创造力,由这样的员工组成的企业也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动力,不会有大的前途和发展,最终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二、搞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五管齐下”

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具有的情感和觉悟,也是我们提倡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一面具有团结力和感召力的伟大旗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当今改革的年代,同样非常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情感的调动和凝聚。我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善于抓住爱国主义这个最广泛的主题,让我们民族这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化为企业发展强大的思想政治动力。

二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曲折,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观察、总结,要教育员工坚定社会主义主义信念,保证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着重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我们更应注意提倡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一致的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劳动者认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富强、集体的富裕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地以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集体利益。

四是提倡重学习爱劳动的良好风尚。在加强企业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强调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热爱劳动、尊重科学的风尚。要重塑劳动光荣的意识,把热爱劳动作为受人敬重的崇高美德。人人既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一切有益于企业发展、有益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要使人人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学科学,处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五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首先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和规范。同时,作为人生观,它又是社会主义企业中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不管是领导权还是具体管钱、管物权,都是人民赋予的,是属于人民的。我们只能用它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把它变成囊中私物,变成交易筹码,以此捞取个人的“好处”或者用来卡别人的脖子。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普遍提倡以为人民服务为光荣、搞不正之风为耻辱的思想。

三、搞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

依靠广大员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把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同人们进行的各种改造环境、转变风气的社会实践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参与中接受社会主义的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

一是抓活动,让员工在实践中得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组织群众广泛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送温暖之类的公益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和相互启迪,提高道德水准,养成文明习惯。只有群众参与了,他们才会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的新风尚产生亲切感,才会更加关心它、爱护它、珍惜它。

二是抓舆论,努力形成扶正祛邪的良好环境。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之所以起到法律、制度所起不到的约束作用,一方面是靠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之上的内心自省力实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还要靠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氛围。各种舆论工具,应该把满腔热情地宣传、表彰那些具有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先进人物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旗帜鲜明的表彰和对种种非道德及社会行为的有力批评和谴责,使社会正义得到伸张,歪风邪气受到抨击。

第2篇

【关键词】金融行业;新入职;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金融行业改革的必要工作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金融技术手段来构建主体;也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力量,同时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协调和推动作用。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应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处理各项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2.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其稳健运行是以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所以说,金融行业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稳健发展的内生变量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依据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处理各类经济关系、解决各项经济矛盾。其信奉的道德准则判若鸿沟,正确的道德准则能引导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顺畅的处理经济关系,错误的道德准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关系网,道德在这个关系网中成为连接媒介,人们总是选择与自己道德观念相同的人来进行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如果道德作为媒介作用发挥不顺畅,就会对金融关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说就是金融道德丧失所致。

当人们在金融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时,金融市场信息相对来说就会更为真实,金融运行成本相对来说就会大幅降低,从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够顺畅有序进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也就得以实现。新员工进入金融行业时学习能力强、塑造性强,对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新员工的特点

(1)新员工的优势

首先,新员工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对口。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近五年来招收的新员工学历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他们进入工作环境之初,通常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相对来说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这时新员工都很有一种努力实现从一个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冲动,他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在工作中创造出好成绩。

其次,新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这类员工的观察能力强、善于发现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强。进入工作环境中,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之后,新员工也往往能将善于学习的习惯延续下去,学习业务操作和专业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

(2)新员工的不足

首先,新员工具有多变的职业观念。传统的职业观念认为忠诚是员工的首要职业品德,而“85后、90后”新员工往往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一旦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却看不到发展前景,新员工就会选择辞职转向别的企业工作。

其次,新员工通常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新员工讨厌重复性的工作,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员工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们不希望因为工作而牺牲掉自己休闲娱乐、与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许多成功的80后企业家都放弃自己的高薪厚职,选择到处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来,新员工不仅具备学习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的优点,也具有忠诚度低、追求过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问题。

2.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新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员工在刚开始工作时对薪酬要求较高的特点,在新员工培训伊始,就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公布,让新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另外,培训期间还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的合法利益等观念灌输给新员工,时刻做到关心新员工的生活,让其安心工作,生活无后顾之忧。

二是要利用行内优秀员工的典型案例来激励新员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特邀年轻领导对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通过年轻领导进行之后的奋斗历程感染新员工,激发新员工踏实工作、不好高骛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职员工进入基层网点后,普遍收到了基层领导和客户的赞扬。

三是在新员工培训结束进入基层网点后,倡导支行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借新老员工一起参加文娱比赛机会迅速使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天山支行在新员工入职三天后开展了广播操比赛,通过老员工广播操会演、新员工才艺展示、爬山等活动,迅速使新员工融入支行。

(2)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作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再次,必须诚实守信。另外,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在新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训期间,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播放相关金融从业人员以致锒铛入狱的影片,从心理上教育新员工一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是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新员工扮演客户,老员工扮演基层服务人员,让新员工感受到优质服务和劣质服务的区别,通过新员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是在培训期间开展案例分析会,就“新员工入职后应该忠于职守敬业工作”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新员工认识到兢兢业业工作和敷衍塞责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结果,激励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学期间慵懒、不负责任的习惯,踏实工作、爱岗敬业。

三、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应该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其业务发展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如在银行基层服务网点中开展角色互换:“假如我是客户”等讨论活动,树立起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意识到“服务好客户是员工的天职,我也是企业的一员”等道理。

其次,应把把金融行业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解决其实际问题中,把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员工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以此作为员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钥匙。对金融行业新入职大学生而言,在解决与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时,要善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稳人心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我国,高等院校是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大学生群体是与互联网接触最紧密的群体。如何切实掌握当前学生对网络的接受模式与影响心理,分析网络迅猛发展时代下传统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模式的局限与弊端;如何利用网络载体正面加强与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急需破解的课题。

拓展辅导员新载体顺时而动

急如星火,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带来的影响举足轻重。当今社会信息膨胀,学生们的信息来源更为广阔,在思想认识方面学生更有主见,反应更为快捷,而且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具确立自己的观点。 “网络空间不仅为网民的人际互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而且为网民重新塑造自我认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使网络用户能够在身体不在场的虚拟空间进行新的身份认同”。因而,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倡导双向沟通交流的教育机制,不能仅靠给学生开会的方式来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否则,就会淡化正面的信息和文化以致受到排斥。

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必然举措。代表自由、高效、个性化的沟通趋势的网络载体已被社会群体和广大学生广泛应用,这具有时代意义。一方面,人际关系的压力被虚拟和匿名的网络人际交往变小,从在某种程度上人变得更为“率真”。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宣泄情感,释放他们的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压抑和宣泄是人的两种基本心理机制。因此,当你宣泄的时候你就不再压抑,从而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当你没有场所可以宣泄的时候,你就会压抑内心的感受,从而引发心理的不适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第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在网络的辅助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第二,具有隐蔽性、平等性、可选择性、无权威性的网络信息,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人情味,使得教育效果更加可观。网络虚拟化德功能有助于克服师生交流的障碍,及时掌握学生之所需、所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第三,跨时空、跨地域的思想交流因网络的存在而成为可能。同时具有独特的传播方式的网络,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时刻受到形式各异的政治、文化、观念、语言以及网络垃圾信息的冲击,而此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个干预,很容易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出现偏差。第二,辅导员如果想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就需要做到能够稳定驾驭新技术、新渠道,而这对辅导员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三,对于不良信息,这就要求辅导员利用网络,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会排斥不良信息,改变学生身边环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高瞻远瞩,别具慧眼应对网络新时代

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中加入了一大批高素质、懂教育、讲政治、有道德的优秀毕业生、研究生,使得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平均年龄逐渐降低,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工作活力大大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因这批主力军的加入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网络平台建设应该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并不断修正和完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

辅导员网络平台建设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大学生人生规划的引路人。辅导员要通过运用网络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帮助学生正处理网络信息。

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恰恰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文化和娱乐活动的极好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来引导大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正视网络信息、发表乐观言论。

根据实际需求,辅导员应主动探索适合网络传播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开创适合师生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为辅导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供便利平台,并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网络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网络加速负面舆论传播的同时,也为我们正确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使得辅导员可以进行控制预防突发性的网络事件,使谣言、传言没有生存空间。

本文将辅导员利用网络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模式作为研究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从多种角度和多重层面对怎样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理论剖析和研究,初步缕清了辅导员与大学生利用网络建立沟通渠道并开展工作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形成了关于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引导与规范等诸多理论认识。

辅导员要抓住网络平台先机,积极提理论与实践水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期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可靠接班人。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感恩;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英文单词为thanksgiving),《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所给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总之,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一种思想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感恩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部分,是高校德育的完善和发展。感恩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热诚真挚的感情而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和谐成长。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重塑我们时代的精神,使道德教育更具魅力和活力。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父母的付出与社会的帮助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价值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的形势下,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同时,由于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家庭过分溺爱子女和急于望子成龙,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都忽视和淡化了德育教育和感恩教育,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冷漠、极端自私、感恩行为失当等倾向。

要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必须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感恩意识,培养知恩心、感恩心,增加感恩情怀,进行感恩行为,实现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通晓感恩的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知恩是感恩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知恩,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就无从谈起。从知恩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联系现实生活,让大学生认识到人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就要感谢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感激社会给予我们美好的生活,感谢他人给我们的帮助,感谢老师给我们的教诲,感激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通过系列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等等。

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感恩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不是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也不是对长辈的绝对服从,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离开原则不分是非的对所有人的感谢,更不是等价交换的商业化行为,而是一种真诚朴质的思想感情。

(二)辅导员应遵循学生心理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辅导员要针对不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开展因人而异的多水平、多形式的感恩教育,有的从加强知恩教育着手,有的注重感恩的行为训练,有的进行感恩的价值澄清,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大学生感恩教育是补课教育,因此辅导员根据学生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的活动,要求学生感恩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三)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的加强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报恩情感

感恩意识是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地参与感恩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进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大大小小恩惠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起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对自己所受的恩惠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之在情感上受到激发和启迪。实施感恩教育就应该挖掘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在力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观点。

(四)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拥有正当的施助心态,教育学生施恩不图报

芸芸众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个人的理想价值和人生幸福,乐善好施和回报意识无疑将是实现这些人生追求的催化剂。由此,辅导员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对别人施以援手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好地实现其理想价值,追求到属于他的人生幸福。然而,既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要知道,施恩不是投资,对施恩者来说,不能“施恩图报”。不管帮助了别人多少,也不要总记在心里、挂在嘴边,期望别人的回报。

五、高校辅导员应积极探索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及有效途径

(一)重视发挥辅导员的表率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他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辅导员必须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同时,要引导学生感恩,辅导员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学生从辅导员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感恩。同时,辅导员必须充分发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又要帮助爱护学生。

(二)借助济困助学开展感恩教育

近年来,高校济困助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助学工作,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各类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广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帮助、资助。因而辅导员应善于利用日常助学工作适时开展主题班(团)会、举行专题团日活动、开展捐赠仪式等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点拨、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

(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感恩专题教育活动

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独立自主、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充分利用班级和各个的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演讲活动、素质拓展等多种平台和载体,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际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能加深感恩认识、丰富感恩情感、锻炼感恩意志、坚定感恩行动,起到发展、提高感恩品质的作用。

(四)通过特别的节日活动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新年、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辅导员可以组织年级、班级等团体形式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点亮大学生感恩的心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帮助与施恩,让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真正地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更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开展积极有效的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懂得感恩,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自觉树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珍惜劳动、勤俭质朴、奋发进取、无私奉献的道德意识,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的楷模。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引导;职业道德教育

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寄语学生要“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新形势下的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仅应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唯有如此,才称得上“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道德规范是技工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的,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技工院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如何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谈几点浅见。

一、认清当前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工作现状是前提

1.学校不够重视,出现挪用、占用职业道德课程的现象

在全社会日益重视职业道德的同时,有些技工院校的领导还未对该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调查表明,广东省10所典型技工院校中,只有3所学校独立设置了职业指导教研室,只有2所学校有专项职业指导经费,个别学校还出现了挪用、占用职业道德课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忽视了职业道德课,完全把这门重要的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2.教学内容单一,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也在“两课”教育及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中加入了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但对于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性认识仍不高,仍普遍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理论化。如,广东省通用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程中,仅有一章的内容涉及道德方面,而职业道德更是只有一课的内容,并且只是泛泛地讲了各行业都要普遍遵守的职业道德的几个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

3.单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目前,技工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4.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虽然榜样的作用是不会过时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仍然采用那些陈旧的案例,就难以激发现在的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非常有必要把当代的一些职业道德楷模的事迹编入教材,对学生更有针对性,更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动因

1.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同志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技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技工院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办学方向,是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识很强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等较为挑剔。然而,绝大多数企业却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目标的差距,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是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技工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兴衰和市场形象。如果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的传授上,那么学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难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将它们转换成为必要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毕业生的认知与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出现错位,就容易造成企业用人方面的职业道德风险,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探索落实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关键

1.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道德规范

在技工院校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在一年级就专门开设一门职业道德课,系统地了解、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的规范,从踏入技工院校大门开始,就树立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较扎实的职业道德素养。

2.对不同专业开展行业职业道德素质特色教育工作

职业道德融于职业行业中,与职业的行业特点结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技工院校也应做到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将来很可能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地施教,给学生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3.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首先,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挖掘自身优点,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其次,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开辟职业指导专栏、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实习基地、邀请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的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信念;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第7篇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 科学发展观 有效载体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之重要不言而喻。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

一、明确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在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来看,辅导员队伍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各级管理者一样不可或缺。他们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级领导、组织与学生联结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人员;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例如,在贫困学生的资助、毕业生的就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疏导等一系列工作中,如果没有辅导员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卓有成效的组织协调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2.辅导员队伍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生力军。高校、特别是首都高校的稳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政治任务。辅导员始终工作在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因此,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关重大。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代沟”的影响,一般家长和年长的教师很难与他们沟通,而辅导员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他们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近、在心理上没有“代沟”,容易与青年大学生沟通;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深受学生信赖。这些优势使辅导员们很容易跟大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

二、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定位,有利于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从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指出,学校办学育人为本,全员育人是一个终极目标。辅导员队伍是极其特殊的方面军,只要每一名辅导员真正工作到位,把每一名学生的冷暖铭记在心,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通过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送到每一名学生的心坎,我们应对各种斗争就有了基础,教育和影响学生就有了途径,化解各种矛盾就有了信心,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就有了保障。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说的传道,就是当今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韩愈把传道列为教师的第一职责,说明古人就把“传道”看得比“授业”更重要,因为我们都明白“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的道理。至于“解惑”,除了要解专业知识之惑,更要解人生之惑。由此可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两者不可分割。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一种将教书和育人分割的倾向,似乎专业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思想教育就是政工干部和辅导员的工作。这种倾向的后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与专业知识传授形成两张皮,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大学生的心田。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把传道、授业、解惑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指导等方面尽职尽责。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一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能单兵作战,要注意与其他队伍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明确定位、协同工作,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只有这样,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才能切实发挥出来。

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批好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因此,学校要切实按照提高素质、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工作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完善队伍选聘机制。选拔优秀人才,是做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学校应通过严格选拔程序,提高标准,严把入口,竞争上岗,逐步建立起“德才兼备,优中选优;专兼结合,优化结构”选拔机制,坚持把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志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进辅导员队伍,保证辅导员来源的高素质和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2.完善队伍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没有明确的职责,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或服务员或救火队员的现状,强调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应注重“导”的作用,制定一整套制度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鼓励辅导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使辅导员队伍始终充满活力。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制定考核的内容和办法,定期考核辅导员的政绩、业务能力和思想品德,建立考核档案。年终搞好个人总结,评选优秀辅导员,大力宣传其事迹,授予其荣誉称号,给予其物质奖励,并且记录在案,考核评选的结果要作为今后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

3.完善队伍培养机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结合辅导员队伍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培训班”、“辅导员专题讲座”,通过报告、讨论等形式,进行工作传授和讲解,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培训工作成为他们吸取能力的不竭动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

作者简介:史仕羽(1974-),女,四川洪雅人,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讲师。(广东东莞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湛江市课题“对医学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研究——以广东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1C3104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21-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0%~30%。如此庞大数量的高校贫困生,他们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高低是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国家高素质公民的关键因素。衡量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是:能否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是顺利完成学业而已。因而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新形势下贫困生资助管理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国家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一。虽然随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个高校普遍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管理部门。但总的来说,这些部门人员偏少,而且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各种贫困生资助项目及经费的汇总和发放上,根本无暇顾及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对贫困生实际的德育工作就落到了贫困生所在年级的辅导员身上。因而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贫困生德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的贫困生德育工作,总的来说只注重近期的显性效果,忽视了贫困生长远的思想品格和能力培养;即重视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上培育贫困生,能力上锻炼贫困生,贫困生离高素质公民的距离还很远。

面对贫困,部分贫困生怨天尤人、内向自卑;面对周围经济宽裕同学的日常消费,心理上不平衡;有的贫困生无心学习,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透支消费,或产生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或自我封闭,冷漠对待集体活动。等、靠、要助学金的思想严重,不积极找寻勤工助学岗位自救,“想尽办法,积极争取”各类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影响了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可以从贫困生自己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考虑其原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贫困生个性的养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及长期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同时由于目前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对学生品格及公民教育不够重视。加之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不能期望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消除影响,立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我们要对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然而,正是因为人,以及由人本身构成的社会的不完美,才使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二、从辅导员角度对提高高校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建议

1.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思想认识上产生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关心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才能收到解决思想问题的实效。[1]

对于贫困生而言,首要的实际问题就是经济困难问题。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各种具体的资助项目实际上都是由辅导员经手的。因而,在如何使这些种类繁多的资助款项公正、合理地用在真正需要的贫困生身上,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方面,辅导员是有很大工作空间的。

因此,辅导员要真正熟悉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变化,在贫困生的认定、减免学费的确定和实施、助学贷款发放及还款的相关宣传教育跟进、各类助学金的评定和后期跟进管理教育、勤工助学岗位分配以及奖学金的评定中,合理化、人性化地使各类资助项目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助学育人功能。同时,密切观察贫困生受助前后的表现,建立贫困生德育档案。

在处理这些具体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坚持合理公平和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同时也要明确,贫困生资助项目是为贫困生而设的,因而,贫困生应是资助项目的重要参照计量单位和具体项目的管理参与者之一。

在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善于引导贫困生了解、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体验并相信公正的存在,以及自立自强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白:不仅要为谋生而努力,还应为今后幸福生活而努力,更应当对社会感恩,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和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同时也要教会贫困生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培养贫困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智慧和能力。贫困生问题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及成长经历有关。因而辅导员要定期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其父母的支持配合。

2.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及职业发展能力

大一阶段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对大学生活以及未来充满了好奇和困惑。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贫困,将贫困化作不断努力奋进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就业和发展压力,辅导员要经常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沟通,了解自己所带贫困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具体问题,配合专业教师强化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训练与考核。同时开展一些相关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如团队合作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演讲比赛、模拟招聘会等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将这些训练、活动与开阔贫困生视野、提高其心理境界联系起来。

在贫困生毕业的那一年,辅导员应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起,及时为贫困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同时,对已经毕业的贫困生进行追踪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贫困生工作提供依据。

3.开放心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德育工作,一方面,忽视了贫困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基础,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底线”强调,片面强调德育超物质、超功利的一面,以崇高至善的理想来进行德育教育。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高尚的德育理想和任务因被贫困生认为无法实现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解。现在的大学生讲实利、重实惠。单凭没有多大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将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德育自然是苍白无力的。另一方面,实际的德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相关领导借以提升政绩的手段、工具,相当多组织者并非为了让学生受到教育,而是对上级负责,或是为了应付某种评估、检查而组织开展活动。这些形式主义、政绩主义、功利主义的德育活动不可能承载德育本身所要表达的社会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化的润物无声只能归于空想。

加之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学校获得的道德知识和教育使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碰壁,这就造成了贫困生的价值困惑和冲突。脱离现实生活实践的德育,质量必然低下。

实际上,道德是分层次的,低一层次的是社会允许的,较高层次的是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再高一层次的是社会提倡的。学校德育应定位于“社会要求每位公民必须做到的”这一层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阶段的特点是全民性、非终结性。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要进行的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恰当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才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2]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过:“直接决定人们行为的是(物质和观念的)利益。但是,观念所创造的‘世界观’往往像扳道工规定着利益驱动行为前进的轨道。”[3]同志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4]

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把自己放在与贫困生相同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善于将德育的宏观抽象理论结合高校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将社会和将来职业对贫困生的伦理要求转换为大学生活中的具体操作规范。用贫困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领他们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理性地重新审视自身和社会。以开放的心态,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从尊重他们的多元价值观出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遵循以学生和社会的整体长远健康发展为活动目的的价值取向,努力去除形式主义和政绩主义的德育活动。从具体生活实践入手、坚持贫困生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进行德育教育,支持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社会活动,通过活动提高他们对具体事务的反思、批判和选择、建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重点所在。

具体而言,辅导员要结合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深入了解贫困生在大学阶段的需求。对其合理需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和支持,并尽力引导其和社会需要相一致。对贫困生不合理的需求,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疏导和转化,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贫困生的具体生活实践。不能因为顾忌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和影响,或拘泥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而简单地去迎合贫困生的不合理需求,忘记了辅导员的启迪、教育、引导职责。

西方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曾这样说过:年轻人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观察力强;当他们走到一起、自由交往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他们肯定也会互相学习的。所有人的谈话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系列演讲,他们天天都获得新的观念和见解,新的思考对象,不同以往的判断原则和行动原则。[5]

因此,辅导员要尽己所能为贫困生搭建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在交往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步改变因贫困而敏感焦躁的性格,接纳自己和家人;减少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情绪,接纳并融入到他人、集体和社会中去。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贫困生中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学生干部或者相关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发挥朋辈示范作用,促进整个贫困生群体的健康发展。

而要做到这些,辅导员必须和贫困生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性的、为了获得知识或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关系、或单纯的朋友关系,而应该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启迪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辅导员应该以国家对辅导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来约束、引导自己的言行,塑造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和品行,以获得贫困生的信任和理解。

4.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加,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能推给辅导员做的都推给辅导员做了。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在大量的日常琐事中被消解。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如何,贫困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大多数辅导员而言,已不重要。

按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而实际上,双重身份只是给辅导员增加了双重的工作量。而且,大到学校的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小到二级学院的具体福利待遇,辅导员的实际权益都因为双重身份而被边缘化,被相关有话语权人士有意无意地忽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在各方面的改革意识不断加强,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在热衷于依据数量和指标体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管理的同时,却忽略了是否相应健全了有关的文化和道德制约、激励机制。因此,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是落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要改变目前许多班主任形同虚设的情况,同时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归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6]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对贫困生的德育工作。

其次,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不仅应该使辅导员在学校层面的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也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保障,获得各级领导相应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二级学院的福利待遇方面维护辅导员的合法、合理权益,使辅导员充满激情和热情地投入到贫困生的德育工作中,确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的质量。

最后,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性化关怀,考虑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显性与隐性的辩证关系,建立一个令人信服、具有相关理论依据和科学性、全面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改善目前辅导员对学生在校期间单负有“无限责任”的局面,在使辅导员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对辅导员的问责制度。以改变目前相当部分辅导员只是按照相关数量、指标体系来机械管理贫困生,忘记了爱是教育的灵魂,对工作缺乏情感投入的消极局面。我们相信,只要相关各方人员有足够的意愿,引起足够的重视,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切实提高贫困生德育工作质量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1.

[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17.

[3]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4]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舞蹈教育 性质 特征

舞蹈,是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舞蹈教育越来越得到发展与重视,己经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的一项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将《舞蹈鉴赏》《形体》等舞蹈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当中,这些选修课程统一定位为公共舞蹈教育。舞蹈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和扩展高职学生的艺术爱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良好的体形,锻炼学生健康的体格,陶冶他们的文化艺术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与一般素质教育相比而言,有着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性质

(一)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

对于职业舞蹈教育来说,他对于舞者的身体条件、技术技巧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职业舞蹈教育培养的舞者他能够用肢体语言去描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沛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肢体语言去表现大自然所呈现出的美伦美焕与变幻无常的境界。对于从事职业舞蹈的舞者来说,其外在条件如容貌、身材比例、软开度、技术技巧等相关要素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这些专业要求对于公共舞蹈教育的学生来说觉得舞蹈可望而不可即,只能望舞兴叹。而对于高职院校接受公共舞蹈课训练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接受舞蹈训练的基础较为薄弱,身体条件、技术技巧也不能满足职业舞者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大学生发育也基本定型,导致高职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存在一定难度和挑战。因此,高职学生由于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难度。所以,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就在于在学生们的身上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共同切入点。

(二)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的学生主要以兴趣爱好者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课程来说,学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生舞者对舞蹈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他们中可能有大部分学生通过中、小学的良好的课外舞蹈学习,拥有了一定的舞蹈功底,即能够把舞蹈当做第二课堂的学生。而另一种舞蹈教育课程是针对所有学生开设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舞蹈方面都是零基础。而对于从小接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基础较好,再加上对舞蹈本身就感兴趣,他们希望开设的公共舞蹈课程不仅仅是入门级的形体训练,而是希望公共舞蹈课程可以系统的进行全方面的科学训练,掌握相对专业的舞蹈知识,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平,所以针对这种学生我们所开设的课程需要分层级开设具有一定难度、一定高水平的公共舞蹈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而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我们可以开设普及类舞蹈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就不能按照职业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去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审美教育为目的,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舞蹈艺术普及教育,通过这种分层级的舞蹈教育才能真正使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需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众多别具一格的美育功能成为极好的素质教育形式,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美育的目的地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进一步开启人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职业性舞蹈教育与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也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性舞蹈教育是因舞蹈职业的需要培养专职舞蹈演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而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则相反,高职院校公共舞蹈教育是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而不仅仅是传授舞蹈技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舞蹈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特征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与职业性舞蹈教育相比,不仅两者的性质有不同,还有由于性质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的特征。把握好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特征是实施教育的关键,直接地关系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间接地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舞蹈审美能力是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它不同于专业的舞蹈教育,要培育出技艺精湛的专业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专业研究人才,它是一种普及性的大众舞蹈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它是通过舞蹈艺术这门课的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陶冶她们的情操,塑造大学生们的形体,满足她们对艺术的追求,提高她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而发展。因此,掌握初步的舞蹈基础并不是受教育者的唯一目的,通过舞蹈公共教育使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艺术风格,同时通过公共舞蹈教育这个窗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音乐、舞蹈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够在各种社会及文艺团队活动中起到独挡一面的作用。所以根据以上内容对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既要考虑课程开设的科学系统性,又要考虑其普及性、大众化的特质,达到更具效果的教育目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二)高职公共舞蹈课的教材涉及范围广泛,教材内容参差不一

目前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也存在着教材选用范围广泛,教材参差不一的现象。高职公共舞蹈教育与职业性舞蹈教育相比,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在专业上不如职业性舞蹈教育内容广泛。况且专业舞蹈教学与舞蹈演员的教学也有很多区别,区别主要存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教学手段上,这两种舞蹈教育的目的性也不同,专业性的舞蹈教学是为了培养舞台上的专业舞者,让学生具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和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表演能力,从而使他们可以在舞台上成功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而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的目的则更具普及性,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形体,掌握一定的舞蹈技术技巧,丰富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的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院校在选用教材时经常会选用专业舞蹈教材,而专业的舞蹈教材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一本更具针对性地高职公共舞蹈教育教材。

(三)高职公共舞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专业性较弱,但并不代表教学内容单一,相反它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复杂多样,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式灌输式教育将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兴趣降低,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因此,在公共舞蹈课程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方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并创新教学手段,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艺术能力。教师还应该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微课、空中课堂等形式,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学生效果,从而发挥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

(四)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应强调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

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征,来选取舞蹈教育的内容、形式。职业性的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某种风格的专职人才,从事某一专业行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根据舞蹈技艺的要求来确定教学方法。比如:培养芭蕾舞演员需要技艺上的开蹦直立,气质上的高雅优美。但是高职公共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舞蹈技能,而是为了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协调人的肢体,从而协调身心;健美人的形体,从而端庄仪表举止;获取人体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开启智力,增强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和接受能力的程度来选取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舞蹈的素质教育作用。

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全面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行舞蹈教育,让学生们接受更多新鲜的知识,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人,并且把这一代新人的形体陶塑成美的参照物。在未来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只要我们的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公共舞蹈教育定能得到发展,为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