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

第1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瓶颈;分析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科教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因此我国的很多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组织优秀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研发。我国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上的成绩还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科研成果最终是需要工业转化的,工业转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检验科研成果的最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但是我国的科研院所在工业成果转化过程中并不是非常的顺利,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瓶颈。现在困扰我国科研院所进一步研发创新的不是研发经费或者是研发难度,而是研发成果的成功转化率。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成果转化必须向深层次的领域迈进,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科研院所处理上述的问题。我国科研院所必须向产学研结合,多途径创新机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有效工业转化,突破科研成果的转化瓶颈。

1 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重视理论研究,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这样能够有效的,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但经营型人才缺乏,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优质的科研环境,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其中,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科研证书完全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完全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多模式,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J],当代经济,2013(3):92-93.

[2]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8.

[3]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6-50.

[4]林东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14.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研成果;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7]陈伟民,焦子隽,叶浩,汤红东,陈金凤.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6(01)

第3篇

1.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

1.1建言咨政

向国家决策型转化。通过提出建议或方案,形成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方针或参考。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向国家档案局提出了《关于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科学化实施的建议》,建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档案实施科学抢救方案。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管理工作。中国档案学会承担的《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管理》重点咨询决策课题,提出的构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提升国家信息资源控制力,加强我国电文文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1.2直接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经验直接被采纳和推广到实践中去。古代,我国的档案库房如皇史晨、建造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属于世界首创。其做法与经验对于当代我国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大多数小型档案馆来说,借鉴古代在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上的经验,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好措施。

1.3治学育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学者们在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收获颇丰。据有关资料介绍,近20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共编写出版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专著、教材和论文集200余种,这些成果极大地充实和完善档案科学体系。

2.推动档案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

2.1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立法机制

档案科研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现阶段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看,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国家虽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也并没有对其形成良好的保障,很多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是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要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从而无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利用法律形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保护,才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发展中,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2.2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档案科研在开展之前,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命题,而无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项目是何种项目,在对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发展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档案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从而使得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更加突出。在政策上要注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倾向保护,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相关的档案科研人员恩能够针对各种命题和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得出有效的科研成果,为转化提供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就需要构建一个专属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根据档案的类型来对档案科学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组建专门的机构,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全面的引导,加强档案科学研究的集中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档案科研成果实施转化。

2.3打造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团队

新时期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义融合、各专业联合攻关、众学者集团作战的发展趋势,那种小农经济的“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为此,要转变科研观念,组建档案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科研培训,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设置档案学类的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性组织,要通过选题引导、项目设计、跟踪管理等各项措施,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

第4篇

一、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

(一)现行高校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采用一样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致使高校教师对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起,就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成果的转化难度大或没有市场,企业不愿花钱购买或联合开发。

(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现实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量企业在寻找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又大量转移不出去,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如果拥有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他们懂技术、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又熟悉法律知识,特别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能对企校形成相互协作、利益风险共担关系能起到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促进、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不到位、不配套

例如发达国家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尚处于空缺或起步阶段,与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不适应,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支持不足等。

二、国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立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美国,为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的情况,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除非大学声明放弃, 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归大学所有;如果所有权归属大学,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不遗余力地实现商业化;大学必须与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在拜杜法案的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纷纷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简称TLO),它们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二)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1989年,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正式挂牌,简称AUTM,会员多为大学和教学医院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者,其主要作用:一是举办培训和各种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通过与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二是出版发行物,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技术转移手册等,让会员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三是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网络为发明寻找市场,并通过该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随时更新的发明数据库。四是举办年会,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法规等。各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和AUTM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这些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强产学研协作,鼓励联合研发

为使高校研发活动接近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纷纷大力发展产学研联盟,倡导和组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如日本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

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校的人事考核政策

为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在职称晋升考核时应把“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加分指标,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贯彻“多劳多得”的思想,这样的政策导向可以使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时,更多地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此外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与交流、共建实验室的形式,了解企业的科研进展、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对产品的要求。

(二)建设有效的信息平台及中介机构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类似技术许可办公室和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之类的组织,即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该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更好地成为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融资体系的建立

第5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阶段;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成果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原因是科技成果并非都进行了成功转化。我国目前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细致研究,针对各阶段特点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1相关概念

11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简称。它指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全部领域中,通过辩证思维、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研制开发,综合分析等研究活动所取得的,并经过同行专家审评或鉴定,达到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或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1]。科技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囊括生物、医药、化学、机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经过转化会极大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才真正的发挥了其价值。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解释,科技成果转化被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人们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才能体现出其价值。(3)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包括对科学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直至最后的推广使其进入商业流通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受转化的主体状况、转化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可能甚至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的结果。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进行分解,分阶段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不同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不同阶段所需的激励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131研究开发方

研究开发方是科技成果的产生来源,也是最早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主体之一,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研究者,其中,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主要来源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方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方法的拓展,新技术的革新,新工艺发明及改进等工作,除了技术研发性的工作,高校及科研院所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的后续推广工作中以达到促进转化的目的。

132最终生产单位

最终生产单位是指科技成果的受让方,存在多种组织形式,其可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办企业,也可以是独立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最终生产单位为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自主的投资与经营,进行筹资购置设备、组织生产、销售等活动,承担着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职责。

133科技中介

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方与受让方间的桥梁、纽带和催化剂,其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非盈利性的政府部门如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可以是盈利性的企业如科技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还有例如科技园、产业园区等政策性孵化器形式。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技中介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主要是为转化的研究开发方和受让方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具体包括风险评估、市场预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操作指导等。

134政府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系列经济社会行为,不仅涉及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等主体,政府在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放任其在市场体系中自由发展,需要宏观调控手段对其进行引导,在对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进行研究中,不难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撑及文化环境构建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4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科技研究开发、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这3个阶段[2]。转化的不同阶段,参与其中的人员和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很大差异:科技开发阶段是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初始阶段,也是科研人员知识投入最多和最活跃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进行一系列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等创造性的工作,参与其中的组织的活动频度并不高;在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经历过前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相关专家需要对研发人员最初的创造性成果进行检验和验证,反复进行测试完成后续试验,同时,从这个时刻起,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企业都将越来越多关注市场信息,不断对所研发的前期成果进行调整,实现和市场的对接,因此,需要对前期的成果进行不断纠错与调整,并得到相关技术需求者认知、认可以达到推广的目的;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评估检测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价值得到评估和预测,已趋于相对成熟,在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还需进一步对成果进行中试,待中试结果稳定之后,就得到了可以进行商业化用途的科技成果,并将其投入实际的商业化生产过程之中,产生效益,并在社会扩散开来,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这3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只有在3个阶段都完成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才能算实现了真正的转化。

2激励机制概述

21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概念

机制是一种作用原理,在一个系统里,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机制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产生某种预期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发挥特定的预期功能。激励机制是指系统为了充分激发各个组成要素的内在潜力,发挥系统预期功能,而对其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结构和联系方式进行调整、协调、优化,以达到最大创新功能的机制[3]。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机系统,我们可以制定规则和制度使其各要素之间进行合理组合,使各要素与环境进行良好互动,最终使得整个系统高效运转,激发其潜力并发挥活力。

22激励机制分类

本文将激励机制分成创新机制、人才流动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支撑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

221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制度以及市场等手段,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创新行为,并逐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是创新的组织,其中,企业是创新的首要主体[4]。企业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创新的主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必须要成为创新主体才能跟上发展的浪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21世纪企业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新,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成为领域里的标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在更长远的时间里求得发展。企业也有能力成为创新的主体:作为与市场衔接最紧密的组织,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能力及洞察能力比高校、科研院所更敏锐、更迅速,创新的心情也更为迫切,同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运作方式上也更为灵活,可以以多种方式吸纳各种人才为创新服务,具备创新的条件。

222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特别是科研人员和具备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需要在组织间、组织内部进行流动,加速知识流动频率,扩大信息分享范围,缩短创新性成果的产生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资源,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间、在同一组织的不同层级或部门之间按需流动,会极大促进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使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质量提高、成本降低、障碍降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于企业与高校的意义尤其重大。

223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股份制等形式,分散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创新行为进行补偿,降低在出现不确定状况时对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有利于再创新和再生产过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高度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伴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因为事先难以判断所研发的技术或项目最终会取得怎样的具体结果或者说不清楚是否会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事先难以确定哪条技术途径是最佳途径,所以技术是不确定的;因为事先难以确定前期预设的目标最后是否能达到令相关者满意的标准,所以目标是不确定的;由于预先难以确定采用哪种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最小的成本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所以管理是不确定的[5]。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进行分散,激励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个人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

224支撑机制

支撑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以及企业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过程。支撑包括内部支撑和外部支撑,内部支撑是转化做必须的条件如人力资源、资金条件等,外部条件起催化和促进作用如文化氛围、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内外部条件需要综合配合,最终使各要素相互综合、互相配套,并不断磨合,最终达到推动生产以获取效益的目的。

225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激励机制作用的核心内容,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益分配机制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方式进行转化所得利益(包括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分配,以达到满足其各自今后发展需要的目的[6]。它既包括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设计也包括公正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指由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一切物质奖励、荣誉奖励、专利权等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组织之间的划分与归属的实施细则与制度。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都会处于自身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相应的行为,只有利益分配合理,才能充分调动研究者和其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科学的分配制度要有激励效果还要兼顾公平,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创新动力,增强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心和动力。评价制度则主要是对参与转化的人员、机关单位等的贡献做出科学公正的评判,为相关人员的职称评定提供依据。

226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的产权制度、严格的法律政策来保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组织与团体、个人等的合法权益。对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组织(尤其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个人来说,由于能力和所辖范围的限制,对于市场的动态信息了解甚少,又加之科技市场的法律建设和普及范围不够导致其很难建立起自我维权意识,在技术交易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缺少技术骨干和对科研的了解甚少,很难做到对机会与市场前景的精准把握,也面临着巨大的投入风险,相关利益也急需得到保障。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进程,制定、完善先关政策条例,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是保障各方权益的有效途径。

3过程分解研究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参与其中的人员及相关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各阶段所需的资源类型和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在科技研究开发阶段,研究人员经过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创造出新的想法、技术设计的思路和其他原始性的创造成果,但是该阶段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研究,而是需要与外界进行及时互动交流的过程。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所研发内容的不同,科学合理的对资源进行配置,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原创成果的产出率;在科研进程出现阻碍时,要及时检查、纠错,随时调整科研进程和短期目标;经过不断努力和反复试验,形成初步的科研成果。在这个阶段,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是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研发者与技术的使用者之间要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以提高技术的可转化性;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这一阶段伴随着较大的技术风险。

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的后续实验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中独立进行的。主要是由相关专家对前期所研发的初步科技成果进行测试和检验,并使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适合市场需求的成果。后续试验过程中需要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和纠错,同时要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思考问题,使最终形成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具有市场价值和前景。科技成果推广阶段,通过研究开发方与潜在使用者的交流和互动,潜在的技术使用者将对科技成果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市场前景的评估,潜在的技术使用者将会接受该技术成果,在此阶段,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评估、风险预测、技术咨询等服务,可以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伴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开始进入中试阶段,所需资金开始大量增加,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开始逐渐增大;参与主体数量开始增加,此时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中介之间的信息交流便得更加频繁,影响因素较之科技研究开发阶段也有所增加,在对技术的不断的调试过程中,市场的需求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引导、科技中介专业服务、来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会极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主要是由企业家来组织完成的,至此,科技成果才算实现了真正的转化。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将会得到充分评估,适合最终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将被筛选出来进入工业化中试和最终的大批量生产过程。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科技成果将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评判,前、中期的预测和评估也将得到验证或调整,至此科技成果完成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此阶段,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营销活动,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投入资金量远大于前两个阶段,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达到最大;随着商品化活动的进行,利润开始正向增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和政府之间要对所获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进行最后的分配。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利益分配、荣誉归属、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各别参与转化的主体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其他主体产生分歧与矛盾,个人也会因工资待遇、奖励等问题产生不满情绪,所以,立法保障、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各激励机制的重要程度有所差异,对主要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根据以上阶段性任务内容本文认为,在科技研发阶段,利用创新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进行激励可以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在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风险分散机制和支撑机制;在最后的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因主要涉及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的问题,则主要需要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协同作用。

4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特点及激励措施

41科技研究开发阶段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是人员和知识的频繁流动,原始创新行为最为活跃,同时需要大量的前期科研经费的投入来支撑整个研发活动。但是,现实是,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不强,无论是对本企业内部科研部门的投入还是与高校合作过程中的经费投入都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转化的机构、企业等管理体制的障碍,人才自由流动不畅通,减少了知识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研发阶段,为了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要通过政策、金融手段的引导,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服务,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个人与组织都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中来;企业要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既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又要建立多类型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联合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有条不紊地组织创新活动。在英国,75%以上的大学工程部的教员和90%以上的市郡工业大学的工程系教员至少在企业工作1年以上,半数以上的大学工业部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薪水是从企业领取的[7]。人才流动可以加快新成果的产生速度提高成果质量,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技术交流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沟通,时时了解市场走向与需求信息,降低科技研发盲目性。除了人才的跨组织合理流动,对人才进行专业的人性化管理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评价制度、升迁制度要合理,要形成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在部门之间,依据人员能力不同和部门需要,建立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鼓励人才在组织内部的合理流动。除此之外,企业与高校都要注意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推广应用型的创新,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鼓励人人都为科技成果转化作贡献,人人都愿意参与到转化的过程当中。

42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

这个阶段资金投入量加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并呈增长趋势,各转化主体交流日渐频繁,需要资金、人力、政策、科技中介服务、文化软环境等众多要素协同支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现行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转化的需求,投入主体单一,没也有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风险投资、股份制等投入形式还不尽成熟;中介机构在我国诞生比较晚,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业务范围狭窄,同时尚缺乏高效率的技术中介机构,中介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都约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风险资本市场和股份制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的对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同时降低风险,应该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融资平台,使金融信贷、创业投资和民间资本、境外资金等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加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这种做法将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渠道,降低转化风险,也将完善投入资金链,最后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除此之外,股份制也是有效分散风险的方法,通过股份制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的筹措、风险的分担、利益的分配以及权益的保护等问题将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搭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对接平台,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担保风险补偿金制度来抵减风险,这也是未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散机制的方向之一。在支撑体系构建方面,政府应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全社会建立一种科技引领进步的创新潮流与创新文化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地位,增加R&D在全社会的投入比例,完善和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批具有实力的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财政及税收政策等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吸引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方参与、多个环节互相衔接和多种资源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人才的聚集地,具有大批的科技研发人员与大量科技成果,但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对市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企业恰恰具备对市场的把握与对市场的预测能力,科技中介要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平台的作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站与剂,将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良好对接,使其达到优势互补,因此科技中介市场体系的构建对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

43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产品或技术的可行性及市场可行性得到认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始中试直至进行大批量商业化生产,营销活动频繁,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涉及后续利益的分配和相关方面的权益保障方面问题。目前,我国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建设都比较滞后,知识产权的保护环节尤为薄弱,现有的法律条款及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科研院所,还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制度和具体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由于缺乏保障和利益分配激励力,科研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在建立分配制度时,要充分考虑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和政府的利益诉求,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尤其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中,分配制度建立合理与否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高校要充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办法,不仅要考量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还要考量物质和技术资本的投入,让参与转化人员的付出和回报成比例增长,不断激励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参与其中;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和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贡献,要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集体与个人,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对美国、日本及德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政策在约束主体社会经济行为的同时,也规范化了主体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模式,提高了运作效率,同时,也保障着所有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的权益。因此,在后续保障方面,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科技成果的专利获取、运用和保护等自主知识产权指标,依法保护科技成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展开的强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保障机制还应该包括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他要求创造性与创新性,而人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机制,应注重人性的发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建立能上能下、公平竞争、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则能保证管理的公平合理,从而构建健康向上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决定着知识及物质资源的投入能否得到充分利用进而转化成生产力而实现其价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整个转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需资源种类、面临的风险程度等各不相同决定着分阶段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加深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因素促进转化过程,推进我国科技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丙祥.SC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引导领域及促进措施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冯振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9):95-97.

[4]冯之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J].中国科技投资,2006,(5):7-9.

[5]王先庆,王斌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与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5-71.

[6]蒋建湘,庞青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59-261.

[7]傅崇伦,韩春林,艾兴政.发达国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3):27.

[8]孟凡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法律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研究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高校是以传播科技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研活动为主要目的,是潜在的生产力孕育和发展场所。随着高校教育日趋职业化,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意识不断增强。高校的智力资源越来越需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高校与企业的融合中,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知识产权既可以明确权利的归属,亦可使权利主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得以维护,从而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能为学校与企业营造更好的合作环境。但近年来,由于高校和政府、企业间合作形式逐渐多样化,对流转中科技成果所有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作为成果流转主要形式之一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纠纷也不断增多。因此,有针对性地探究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

1.纠纷类型多样化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类型众多,如:技术类知识产权,即以技术为表现形态的知识产权;标识类知识产权,即与科研成果转化有关的注册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和名称等标识类知识产权;著作类知识产权,即以作品形式表现的知识产权;信息类知识产权,即以信息为表现形式的知识产权。①因此,在成果流转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呈现多样化态势,如:专利权与非专利权的技术成果纠纷;技术成果成熟与否的纠纷;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纠纷;专利成果让渡过程中的归属纠纷;信息类知识产权泄密造成的纠纷等等。

2.纠纷主体的固定性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多依托于企业,这也决定了此类纠纷主要以高校、企业为固定主体。纠纷或是发生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亦或是高校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这种相对固定的纠纷主体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纠纷在纷繁的类型纠结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纠纷主体整理出纠纷形成的主要脉络,便于我们在分析纠纷成因的基础上,探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方法。

3.纠纷处理以行政途径居多,处罚力度不强

依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纠纷时,具体的处理途径有三种。一是内部行政处理,如: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产业化活动中,剽窃、窃取、篡改、非法占有、假冒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由高等学校及其教职员工和学生依法享有或持有的知识产权的,应责令其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违反有关规定,泄露本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以及许可使用高等学校的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高等学校法人作品或职务作品的,或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和损失的,由高校或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二是行政处罚,某些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私人权益,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了国家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违反行政法律义务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行政责任。②三是司法途径,即享有知识产权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均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进行司法保护。

三、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1.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已逐步构建、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在观念意识的转变、管理制度的完善、法律知识的普及,实施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及师资和管理人才培训工作,要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纳入本单位的普法教育计划,要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各项工作之中,充分灵活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权益,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职责

高校应明确科研管理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职责,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肩负起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对课题负责人申请专利的建议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对单位签订的各类知识产权合同进行审核和管理;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申请的非职务专利及进行非职务专利、非职务技术成果以及非职务作品转让和许可的,进行审核以及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合同中的技术价值评估工作等。

3.完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其一,是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高校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务成果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发生纠纷时,无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应针对职务成果的特性,在管理制度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防止因制度空白而引起的权利纠纷。其二,高校及其所属单位与国内外单位或者个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许可使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应当经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审查,报学校批准。其三,针对因人才流动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重视人才流动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在派遣出国访问、进修、留学及开展合作项目研究时,对所涉及人员在校已经开展的研究,而在国外可能完成的发明创造、获得的知识产权,应当与派遣的高等学校签订协议,确定其发明创造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归属。其四,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科技人员保护知识产权有贡献者予以奖励;对给学校的知识产权造成损失者、对学校的知识产权直接侵害者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校应加强同科技、工商、出版、公安、法院等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动态,通报本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和其他知识产权所有人组建协会或联合组织,使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成员单位权利受到侵害时,协助调查取证,申请仲裁或提讼,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沿用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分散于众多部门中,管理的各个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这样极容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空白地带。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及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厘清高校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纠纷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有理、有据、有力地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史亚洲、周博.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6期;

第7篇

【关键词】光电材料;创新;综合实验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5]Jo J, Chi C, H?ger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J]. ChemistryCA European Journal, 2004,10(11):2681-2688.

第8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北京;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88-03

引言

科技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但它不能自然地向生产力转化,只有与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这个重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速度慢:每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万项左右,平均转化率不到2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到5%[1],说明中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科技资源浪费

严重。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法规的制定者和成果转化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可以营造并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探讨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并提出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不少学者也曾试图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嫁接到中国,但由于国情、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不同等原因,国外的模式未必合适中国[2],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地区,政府在成果转化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有一定代表性,对中国各级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包括投入、产出、转化和推广等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只靠市场的拉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政府的推动(喻金田,1998;刘溶沧,2000;李佳,2001等)。总的来说,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缺陷的存在,是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

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透明度”,并对成果进行评级,保证科技成果的转让方与受让方都能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外部性,政府要以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另外,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风险,如,提供成果鉴定、产品检测等服务可降低技术风险;健全风险投资制度可降低资金风险;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采购可降低市场风险等[2]。

2.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成果、资金、劳动等多种投入,牵涉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等众多机构,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分工、合作等交易活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公共中试平台等,促进成果的供求双方沟通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三)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纽带

中国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而政府能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促进这些机构的科技成果积极向企业过渡,转化为产品;还可以支持企业建立自身的科研机构,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基

于政府视角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产生的引导作用有限

中国虽有一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但配套政策不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首先,缺少对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的资助办法;其次,中国对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科技成果投资者和生产者的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严重挫伤了他(它)们的创新积极性和投资热情;最后,对实施转化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很少有专门的奖励措施,如解决户籍方面或职称评定方面等。

(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不够,风险投资机构也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1∶1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10∶100[3],正是由于科技投入尤其是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或科研院所没有能力组织中试,科技成果以不成熟的状态面市。而在中国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来源于风险投资的仅占2.3%,这是因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引入渠道过窄、投资规模小、运作效率较低,所以尚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

(三)没有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政府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明确,缺少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中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企业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过剩与企业成果短缺并存的局面。

(四)推广及转化平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方面,在中国从事创业服务、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和风险投资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太少,且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运作能力差,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拓展能力不强,导致高校与企业以及科技中介缺乏合理的分工与配合,影响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成果信息分散,更新不及时,给科技成果的供给方登记成果和需求方寻找项目都带来不便。

三、北京市成果转化主要做法与经验

北京市政府积极介入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利授权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从申报、认定、中试、转让以及企业生产和进入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覆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支持内容考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要素分配、资金扶持、人才激励和创业孵化等。另外,配套法规也比较齐全,如《北京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等,在推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技术市场为主要渠道,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支撑

北京市用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让,使技术市场成为科技成果扩散和转化的重要渠道和发展模式。2007年北京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882.5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3以上。另外北京市以科技系统和中关村园区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如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技术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新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科技咨询机构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成果转化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北京市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在政策上、体制上和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极大的支持[4],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首先,政策保障:北京市政府已制定和的政策、法规、制度、管理办法等40余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的区县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纷纷制定区、县级扶持政策。其次,资金保障: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并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同时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的作用,支持高新技术成果化和产学研联合实施项目。最后,体制保障: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北京大量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网络,注重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牵头定期组织高校专家、科研骨干深入企业解答技术难题,同时也组织企业家走进高校,了解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二是“产学共建”,即企业与大学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如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或综合实验室、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以及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等。三是对重大产学研项目政府列入计划给予支持,如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

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宏观环境,并制定重点扶持的产业政策

北京的产业布局和支撑产业发展的企业种类齐全,产业内部互补性很强,从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上打开了局面。政府应该借鉴北京的经验,首先,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制定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其次,针对当地的产业布局和特点,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通过科技服务业发展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营造产业创新环境,并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配套,达到加速该产业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

北京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包括项目申报、项目鉴定、资金申请等),通过政府各个相关主管部门定期到中心进行联合现场办公,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企业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问题。企业通过 “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能及时获取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对科技成果申报以及审批流程有清晰的了解,并对整个创业和科技成果申请的运行主线有明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让成果走出“象牙塔”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必须打破研究成果“出论文―发表或拿奖―锁进抽屉”的传统老路。首先,将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纳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考核范围;其次,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

(四)大力发展技术成果交易市场

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是成果供求双方进行沟通的主要场所[5]。借鉴北京市技术市场建设的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依靠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联合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新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科技咨询机构等,建设规范的、综合性强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其次,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技术转让,发展中介机构,加强技术交易与服务人员的培训,使技术成果交易市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再次,加大对技术成果交易市场的宣传与投入,激发技术交易市场的活力。

(五)加强孵化器和中介体系的建设

科技孵化器是企业科技成果小试和中试的主要场所,政府要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首先,对孵化器内的企业给予税费和租金等减免,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孵化器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对孵化器的具体功能、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官方界定,使科技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场地、融资、法律,人才和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另外,在规范孵化器入驻企业管理的同时引进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机构,使孵化器真正成为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针对中国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不高,管理比较混乱等情况,政府应加强对中介机构进行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和管理,提高科技中介的整体服务水平;还可以建立各种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如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互通平台等。总之政府要引导中介,使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制度

首先,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向;其次,规范和改善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中国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良性循环,以支持重大成果和重大引进技术产业化[6];再次,定期组织专家为风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最后,建立相关风险投资机构档案库,对其资料进行定期更新,并定期向市场进行公布,做到正规化和细化整个风险投资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亮,薛蓉娜,贾玉花.新时期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36-40.

[2]刘志辉,唐五湘.新时期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28-31.

[3]冷俊峰,李明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3-5.

[4]刘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5]彭树堂,谷彦芳,孙茂腾,王善杰,张如国.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立法问题研究[R].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项目,2000.

[6]秦丽娜,李凯.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的作用[J].商业研究,2007,(4):98-103.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xperience from Beijing

YUE Hu1, 2, XU Liang2, LIU Yin2, WANG Rui-q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51052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Chong 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0,China)

第9篇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未能准确认识到校企合作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是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即所谓的“放羊式”顶岗实习,依然强调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难以得到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企业未认识到校企合作会带来的益处,也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企业片面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他们的负担,有的企业只是追求名校名专业,合作的内容也是局限于技术开发,这就导致了企业只会对能够立即带来效益的成熟技术和新产品感兴趣,这就会使得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选择人才的层次上,很难深入到校企合作能够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深度层面上。其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负担过重。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既是合作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和策划者。在这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也是首当其冲的解决者与协调者。这样单纯靠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真正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校企合作存在保障欠缺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地方政府未制定具体实施条例来规范校企合作,更何谈校企合作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也不够,这主要因为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并不明显,不能让国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企业的行为动机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采用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转化的推动作用。

建立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引导、推动结合产学研综合发展的机制。此时的校企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自愿合作,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合作。只有激发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发展的需求和愿景,才会使校企合作更有生命力。校企合作也才会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使校企合作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改变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高职院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让社会认可我们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要站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政府等都要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校企合作打破原有的单位和行业界限,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在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要改变其原来过重的负担。要让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其本有的利益,能更好的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积极获取企业的资助,改善其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进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职业素质能力的要求等信息。并且在这过程中,企业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真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并且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获得更真实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从而可以起到推动教学成果的转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保持合作,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到利益平衡点,从而使校企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此时,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的展开和培养基地的建设。政策激励机制是指要从教育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寻找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与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

作为合作方之一的企业,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给予学生定岗实习锻炼的岗位和场所,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课题和条件;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功、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服务。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各自最求其价值目标,又成为彼此的要素资源和求得生存、参与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