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计算机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基础,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与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并且在自身飞速发展演变的同时还衍生出众多的发展方向。如今计算机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涉及广泛,例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从而对计算机未来的趋势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20世纪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我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和重量庞大,运行速度也慢,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机关和一些先进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一些高度数据的处理,处理器也随着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利用。到了1982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也可以更广泛的得到发展和利用。所以计算机的应用逐渐从政府机关开始延伸到中小型的公司企业,最终甚至延伸到了普通家庭中来。总体来看,计算机一直沿着积极的方向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是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首先计算机被高度利用在国防,军事和科技研发中。其次,计算机的微型领域也是得到了科学迅速的发展,融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中。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社会进步的速度也在不断更新。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时展的需要
如今信息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最初计算机是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繁多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需要,加之计算机的发展技术还不够成熟,会在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不同领域的需要促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由于国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需求和利用,需要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对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计算机各种硬件和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的革新技术的速度也随着需求而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2.2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在计算机技术更新的研发中,开发者需要有活跃的设计开发理念创新,并要把这些创新理念实际应用到具体计算机技术操作当中。当然创新理念在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存在利用价值,会不会对原来的操作产生更为便捷的途径。在检验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失败或者错误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改,并促进其开发研究内容的更加丰富和实用。当某一个计算机技术成熟后会对下一次的技术革新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的计算机
如今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要求日益趋高,很多计算机的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大量数据整理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满足需求。智能化的计算机的研究利用,它在较之前的计算机有了处理速度上的提升,以及更全面的数据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节省更多的时间,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
3.2新型的计算机
硅技术在近些年的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所以要发新的技术成为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入到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纳米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的研究开发。而今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新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指日可待。3.2.1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采用光子硬件和光子运算方式,数据处理量大,处理的速度也快,使更为复杂的数据的处理在光子计算机的技术上得到优化。所以光子计算机会随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会成为新型的计算机类型。3.2.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是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运算处理储存和分析处理源,它是在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原理的依据上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的。与传统的计算机比较起来,量子计算机在计算速度方面也是要快许多的,主要原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量子来进行计算。并且量子计算机在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比传统计算机有明显的优势,这目前是很多人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追求。3.2.3纳米计算机纳米计算机是把纳米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的技术中来,通过纳米原件体积小的优势来取代传统原件,并且其导电性会比一般传统的计算机原件有明显突出的优点,相信纳米技术一定会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
4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计算机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也不断朝着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08).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程技术,2012(05).
摘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又要顾及现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素质。因此,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
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 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要多一些。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有些学生学习一时跟不上,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智力才能。只要施以良好的教育,调动其积极性,后进学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优秀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笔者从事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多年,就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与职业信息技术教学的同行进行探讨。
一、确立面向市场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职业技术计算机教育首先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面向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劳动者(IT蓝领),简单讲就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培养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的培养目标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需求随时做出调整。
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很难想象对计算机没有兴趣的人能学好计算机,而往往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这一点,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乏味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立即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其实,教育者完全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教学生做些精美的卡片、玩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带学生上网冲浪等,激起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这才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然后,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Word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纸。教师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纸呢?”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的纸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吧。”布置一份个性化小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可以体现集体的智慧,深化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四、实施情感教学,挖掘非智力因素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六、关爱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艺术专业 教学过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08-02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思维特点进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摆在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面前。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关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断进行实战,现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艺术类学生专业与自身的特点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整合、教学方式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合理化的探讨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合适教材
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通用”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即基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后继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例如教材中关于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二进制、编码形式等内容)、网络的拓扑结构等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与艺术设计、绘画、动画、音乐、表演等相关的数字艺术概念及应用软件这些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反而较少。
(二)教材内容滞后
从目前大多数的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包含计算机硬件知识、Windows XP系统操作、Office2003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知识。其中多数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版本滞后于现在流行的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07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部分介绍的数字艺术类软件少且版本低,如果以此进行教学,因为新旧版本软件在操作界面、功能、使用习惯上的变化,使得部分学生在今后使用新版本软件时会不适应,部分已经在提前使用新版本的学生不屑学,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效果差。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一)形象思维强,凭兴趣学习
艺术类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与文理科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m应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排斥。
(二)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
对专业课的重视和对文化课的忽视在艺术类学生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源于学生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偏差,忽略了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后继专业课程的提升作用,同时也有专业课程压力与作业量大,迫使学生挤压文化课的课外甚至课内学习时间这一因素。据了解有约60%的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一般,甚至有学生认为计算机课与本专业学习有冲突。
三、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脉络
教学能否吸引学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关键。由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软件、新技术层出不穷,若在教学中仍使用滞后于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其它应用软件,这对于形象思维强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凭兴趣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则消极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就很不尽人意。为此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以艺术类学科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笔者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整合:
1. 自学内容:与高中重复的、不影响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影响学生今后继续深造的内容。如: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常用的数制与编码、网络的拓扑结构等。这部分教学0课时。
2. 基础教学内容:在现有的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归纳提取能提高计算机综合素质与操作的、与数字艺术相关联密切的内容。如新版操作系统、新版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3. 增加与学生后继专业相关联的内容:如图形图像处理、视频采集编辑、音频采集编辑、图形图像与视音频格式转换等相关概念与软件的教学内容。整合好了教学内容,也就清晰了教学脉络,对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数的分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本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受任何约束地自由地进行作品创作,体现其思想内涵,这就决定了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的审美情趣、创作兴趣与能力与文理科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在主观意识上更接受“作品”的创作。在潜意识里认为“作品”的创作是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完成的,“作业”的完成则被看成是在某种状态下被动的完成的,即接受“主动”学习,排斥“被动”学习。根据艺术学生这种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就要因势利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本人尝试采用:“作品创作”方法进行教学,即是将要学生完成的大作业包装成“作品”,而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像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作品”而展开的实验操作。例如进行“操作系统”部分教学时,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小电影”作品,并对“小电影”的原创性、艺术性、专业性提出具体要求。然后教学按制作一个“小电影”须掌握的知识点(如文件及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图片、声音文件的下载、编辑、小电影制作软件Movie Maker的使用)展开。为了顺利完成小电影的制作,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大为提高,教学效果很好。
采用“作品创作”法进行教学,与现在流行的“任务驱动”、
“案例驱动”法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提法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创作在操作技能上、相关软件的运用上对自己的后继课程帮助很大;这样的创作能展示本人的艺术才华和与众不同。于是主动学习的积极很高,从作品的选题到制作技巧这其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除了能认真听讲,还积极到网上去搜索下载,甚至有些还没有讲到的操作知识都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料自学。按上述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分别让学生提交了“电影海报”、“名曲欣赏”等作品,要求与教学过程同上。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乐于展示自我的特性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制作出了非常有特色的作品。总之,在教学方式上就是要因势利导抓住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上,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采取实践考核形式、合理评估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长期以来以笔试为主,题型基本为判断、选择、填空、简述等,但若需要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视频、音频、图像方面综合运用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则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以上两个方面的能力,笔者所在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尝试,即改为全部实践考核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将考核方式分为两个部分:
1. 上课考勤与课堂表现。
2. 在系y学习完某一模块知识后按规定时间提交阶段性的作品或大作业。两个部分的占分比为20%与80%。
3. 量化分值。
提交的阶段性作品或大作业要根据选题的广度深度、内容采集编辑能力、相关软件制作能力、作品呈现效果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给出量化分值。这样可以在考核的作品或作业中反映出学生在本阶段知识点的掌握熟练与否、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在本专业能力的高低、学习态度认真与否、创作思维是否活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经过14级、15级两届学生的实践,此种考试方式较为理想:让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质量并未减低。以“小电影”创作为例:按“小电影”创作的原创性、艺术性、专业性要求,创作时要采集大量的图片、图像、视频、音乐、文字素材并加以编辑,但这并没有让学生感到麻烦,反而让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很高,为了凸现作品的个性、做出有特色、有感染力的作品,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四、结语
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地与艺术相结合,并融合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将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整合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和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界认识到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弥合矛盾,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1],其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强调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2]。国内,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同样不适应。据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GlobalInstitute)研究,我国工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适合在跨国公司工作[3]。因此,国内的工程教育也亟需更新观念,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4]。
1常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创新培养等问题[4-5]。为此,汕头大学与清华大学先后实施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6-7],取得了突出效果。我校也进行了CDIO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每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一个试验班(30人)进行试验。
1.1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也应把企业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教师及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1)培养目标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强调毕业生必须具备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独立工作能力,且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研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目标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验系统设计及开发过程,在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1)通过导论性的基础课程和大型项目介绍,让学生尽早体会到大工程观,领略到工程设计之美。2)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避免孤立课程。3)将课程项目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项目包含主要核心课程;2级项目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3级项目是为单门课程而设的项目[3]。(3)教学大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群、硬件课程群和软件课程群。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CDIO培养模式的12条标准[3]和CDIO课程大纲三级目标体系[7]为主线,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
1.2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将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做横向与纵向的连贯设计。教学中要安排各级各类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和完成,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课堂讲授基础知识的讲授。此环节主要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以教师讲授为主,可设置学生讲课环节。学生针对选定的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力争通过形象的表达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讲课成绩应计入课程评分环节。(2)课程作业课程作业的主体思想在于强调不同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前一次作业是后一次作业的基础,本门课程的作业是下门课程作业的基础,让学生认识到系统开发的连续性,向他们灌输可持久化的工程理念。(3)小组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过程,提倡“分而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精神。比如,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此项目可分解成若干子项目,由小组(每组5~6人)完成,比如模型(Model)组、控制(Control)组、界面(View)组等。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组内分工和与其他小组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确保子系统的兼容,最后整合子系统,形成完整软件系统。(4)小组项目进度报告小组负责人负责制定周计划,包括本周取得的成果、下周的目标以及实施计划。这项措施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利于他们养成做计划的习惯,有利于大规模项目的设计和完成。
1.3课程评分表示每
一环节的权重,权重可以根据培养效果逐步调整。CDIO能力评价标准根据CDIO能力大纲的标准[10],我们采取的能力评价是根据课程和该课程对CDIO能力大纲的四个标准的贡献值设置学生的CDIO能力匹配矩阵表(见表1):
2结语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前言:
自我国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后,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近年来不断进行高校扩招,职业技术学校各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更加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虽然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效果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应不断改善目前的教学方法,充分实现与时俱进。
一、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陈旧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材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而计算机技术却又处速发展和更新的状态,如此则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使学生掌握最新计算机基础知识,此种情况极不利于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进入各个企业的敲门砖,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原本即受到学历、知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若再无法充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则更加会对其今后参加工作产生不良影响[1]。2、教学方法落后如今虽然实施了新课改,政府也对各个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资金援助,然而近年来的扩招依然使得学校资金短缺,无法大规模购进计算机设备,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十分不利,因此即使教师能够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缺少实践操作机会的现状。不难发现,至今依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不仅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也不符合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更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2]。3、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不断加大教育建设,虽然学生数量有了明显提升,高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此种情况却导致了我国教师资源匮乏的现象,而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为了维持正常教学,不得不聘用应届毕业生为计算机基础教师。然而虽然大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但在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多瑕疵,无法很好的调动课堂氛围,也难以掌握教学尺度和进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应用全新教学方法时明显力有不逮,同样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在技校日常考试中,考试内容往往由任课教师直接决定,此种情况也可以很好的脱离教材的限制,如此一来教师即可以丰富利用网络资源,并结合教材实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教学顺序,如可以将Word作为入门知识,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具有易教易学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提升学习兴趣来说极为重要[3]。2、加大教学设施建设鉴于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特性,职业技术学校应积极添加计算机设备,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另外这也是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今后的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财务部门应善于分配资金,校领导在规划校园发展时也应尽量避免将过多资金放在改善校园外观上,而是将资金用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另外,我国政府也应再次加强支持力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3、改善考核方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此种考核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要求,因此在改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考核方式的转变,使其更具时代性、多样性。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更注重上机实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采取鼻屎、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并将分数比重调节为笔试占总比分的30%,而上机占总比分的60%,余下的10%则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定。4、壮大并优化教师队伍教师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师进行深入培训,使其更加明确当代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二,对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集体培训,着重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三,积极引进该行业的专业人士,并由其担任学生的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开展任务型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是十分基础的课程,其也是开展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之一,尤其在多媒体教学设施不断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更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也能够避免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时与时代脱轨。虽然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方法也应紧跟时展步伐不断完善,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05):394-395-397.
[2]吴金春,阳琼芳.计算机基础课程“五统一”教学改革措施实践探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1(04):118-119-129.
[3]吉雪花.中职学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式的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2(11):100-136.
摘要:本文介绍了非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现状和内容的设计情况,探讨了如何在硬件教学中改革教学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引线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表示码:B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的连接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上机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硬件设计知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以后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2硬件课程现状分析及教学内容
2.1现状分析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的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教学。
(1) 学时较少,任务繁重。本课程内容实际上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汇编语言”、“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三门课程,虽然是基础的教学,但内容非常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利用较少的学时而面面俱到,学精学透,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要想真正的能让学时系统的掌握课程的精华也不能任意的割舍,因此如何精选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
(2) 基础薄弱,惧怕学习。学习硬件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等先修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只学习了文化基础和C语言,因此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害怕计算机硬件的学习,书发下来,一翻看内容就对它产生了恐惧的心里,尤其是去打听上届的师兄、师姐,如果以前不及格的学生多,他们会产生心理负担很重,还没学就患得患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格,很难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不用说创造能力。
(3) 毫无兴趣,学习无用。学生对于硬件的学习毫无兴趣、枯燥乏味,由于许多硬件知识没有实物对应,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不喜欢,所以不懂,因为不懂,所以更不喜欢,形成了强式恶性循环。硬件更新很快,现在都是奔腾6的时代了,还讲8086/8088,觉得内容陈旧,毫无兴趣。辛辛苦苦学习下来,觉得毫无用处,根本提不起一丁点的兴趣,学文化基础能懂得电脑的操作,学习C语言还能考个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了硬件课程,如果以后不从事电子电路设计,没有任何用处,即使从事电子电路设计所有的知识也要从头开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精心设计讲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必须真正的把授之以鱼改为授人以渔。
2.2内容简介
为了使学生能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微机的发展、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及接口电路的应用,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并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特点,本课程学时和内容安排如下: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讲课28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上机的内容基本上是以汇编语言为主。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字电路基础、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8086汇编语言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I/O接口和总线、中断系统、DMA控制器和典型的接口芯片、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共11章教学内容。课下组织学生去学计算机的组装、当前芯片最新发展技术动向、单片机原理和设计,以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如下要求:
(1) 对计算机系统有更完整的认识;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接口知识;
(3) 掌握汇编语言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编程能力;
(4)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问题。
3教学过程的探究
3.1目标明确,确立学习信心
为了能使学生有学习的信心,首先让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特点,只要努力肯定能学明白,能学懂,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加大平时的得分比例,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平时作业的完成,让学生不必背着怕不及格的负担去学习,让学生知道只要学就能学会,只要学就不必担心期末的考试的问题。良好的心理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有好的心理暗示,正向的暗示和引导学生去完成硬件课程的学习。万事开头难,给学生一个好的积极向上的开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两半的成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的。
3.2教学内容采用引线法,神奇化易
华罗庚曾经说过:“神奇化易是妙算,易化神奇不足提”。对于教学内容采用引线法,把硬件的内容穿成串,让学生通过一根线,把所有的内容连起来,使学生有信心和毅力把硬件知识掌握和理解。
教学的主线就是CPU,CPU也是计算机的核心,真正的中央处理单元,通过对CPU的前因(来源)后果(应用)的描述,把整个知识联系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掌握本质,理解精华。课程内容线图如图1:
3.3实验内容采用案例教学
汇编语言的实验部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把所有的实验分成4个案例,案例1顺序程序设计,案例2分支程序设计,案例3循环程序设计,案例4综合程序设计,每个案例包含3个小模块,第一个是老师讲解领着学生去完成,第二个是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进行指导,第三个是课下作业,完成后要求写成实验报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好教学效果。除了完成四个案例对应的实验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编一些优秀的作品,由于学生的本身条件制约,虽然学生的作品水平一般,但学生认为收获很大,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汇编语言调试环境采用Emu8086。Emu8086是纯Windows环境下的调试工具,集编辑、编译、调试等功能于一身,可以方便的操作,容易看到内存的变化、寄存器的变化,利用他可以隐藏汇编语言的低层细节,把重点精力放到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上,入门更快,掌握更好,质量更高。Emu8086的界面如图2。
3.4课外作业突出培养兴趣,走出去,带回来
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组装感兴趣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沈阳市三好街是中国四大计算机市场之一,派学生去调研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最新、最准确、最及时的行情和了解如何对硬件进行组装,并且让学生去选听焦老师的硬件组装课程,使学生在“庖丁解牛”之前先知道一下牛的形状,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识起到关键的作用。
精心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因势利导,有利于对硬件知识的把握。如让学生分组调研最新的CPU类型等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学期我班就有一名学生被选入东北大学机器人竞赛的团队里,参加2009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赛。
3.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东北大学计算机中心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网上交流,有不会的问题的及时反映出来,及时解答。利用文化基础或C语言的网络平台可以下载课件和提问,2009年我校的毕博blackboard平台对所有教师开放,利用这一平台建设硬件的课程体系,将会起到更为理想的作用和效果。
Baidu是你永远的老师,随时有不会的问题,随时问这个老师,他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百度是学生永远的老师,让学生充分利用一个兴趣和一个永远的老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建立考试题库,把好质量关
对于学生的最终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当然还包括了最后的期末考试。建立了硬件考试系统的题库,
随机选择考题,通过考试系统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结果表明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发生。
4总结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学生的兴趣的调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去调研,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反映良好,取得了好的成绩,学生通过率达到了100%,消除了不及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晓兴,焦明海.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资源;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0-02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组建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学校的建设,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必然。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 现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枯燥抽象,学生难以接受
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课程内容多为网络原理、工作过程或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概念众多,理论复杂,知识体系结构陈旧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既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又有通信技术方面的,所以概念众多,理论较复杂。另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新快,而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3.实践教学环节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现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网络实验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网络理论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网络实验因为硬件、软件种种局限无法顺利开展。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软件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课件、视频教学录像、题库、软件素材等,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功能,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化的数字化学习,真正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概念、原理、工作过程大都比较抽象,单纯用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帮助学生来理解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相关知识。比如利用投影仪,使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将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DNS的解析过程等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而网线的制作和局域网的组建等内容也可以使用图片或录像来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繁杂,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际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划分成熟练掌握和一般了解两个目标层次,如学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网络工具和建立、配置网络,包括Unix/Linux系统的简单应用、Internet浏览器使用、建立对等网、Web和FTP服务器的安装与测试等。而对于其它较为高级和复杂的网络应用操作技能则作一般要求,或者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讲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书本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中的在线课堂、教学辅导、作业与讲评、IP课件、课程论坛等功能模块,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等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进行更新补充,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阶段,便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评价体系
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学校提供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配备有网络服务器、工作站、三层核心交换机、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等先进网络设备。实验的内容与理论教学保持同步,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程,并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相关实验指导书,对每个实验的目的、有关知识点、步骤、注意事项等作明确的说明,同时也制作一些实验的视频录像,将这些内容全部放在课程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参考。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熟记相关的配置命令,利用虚拟网络实验软件,通过校园局域网形式向学生开放,学生在网上练习并将相关配置发给教师进行评讲,充分利用了网络学习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必须采用一种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如在线课堂提问等,占1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实验完成情况(占30%)。
以上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激发了学习和发现的兴趣,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也促进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课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绘画设计、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好的服务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应用技能高的艺术类人才。然而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常是依据计算机专业制定出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但是众所周知,不同行业所要求使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专业应运用与专业特色相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尤其是学习时间紧凑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本文就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行性途径,旨在为今后的艺术职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艺术职院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
艺术类职院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史或理工类院校学生,其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中,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其中。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计算机的引用可使设计制图与创作更加便捷、高效、直观、准确,其优势作用凸显。艺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践学习中,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是艺术职院学生的必备技能,如在工业、平面、网页、动画、包装、标志、产品外观等的设计上都需要运用Photo shop、Flash、3DMAX、Coredraw、PROE、Freehand等设计软件。对音乐艺术专业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便开始融入并服务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表演类学生可利用电脑音乐软件,模拟乐队进行音乐演奏,不管是复调、配器,亦或是和声、乐理,都因计算机的引入使音乐表演从原先的繁琐、抽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电脑音乐的发展对于音乐演奏及制作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势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在艺术职院的专业教学中,不管是音乐类、设计类,或者其他专业,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自身竞争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
2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途径
2.1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各专业计算机教学内容大致相同,致使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达到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邀请专业课骨干教师或负责人参与其中,依据专业课教学要求,及该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与建议,使计算机授课教师可更加充分的掌握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教师便可有针对性的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恰当的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2洞悉专业课教学重难点,辅助专业教学
对于专业课教学中急需解决,且是专业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相应的找寻,并了解到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可协同专业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专业课重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赋予静止固化的理论知识以生机与动态,活跃专业教学氛围。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常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洞悉彼此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力争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教学应以实践为中心,抓住课堂实践教学时机,着力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可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例如,在教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制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求职简历;在教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幻灯片,这样既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实践,又紧扣教学理论内容,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较好。学校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竞赛、广告设计作品制作大赛、计算机音乐制作大赛等等,以“赛”推动与专业课的融合;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动画设计、音乐视频制作等讲座或比赛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计算机能力的同时深化专业学习。
3结语
艺术职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应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及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艺术专业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学时一年,着重于办公自动化软件,为应付计算机考试而上课。针对考试考点知识的学习方式既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更不适应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计算机应用。
(二)学生水平差异大
我校是面向全市范围内招生,处于城乡结合地段的学生较多,基本都接触过计算机。但有一部分来自比较偏僻或者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这部分学生首先需要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缩小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异,这就加大了教学难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初中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简单使用,觉得课堂学习可有可无;另一部分学生觉得上课没有玩游戏快乐,对课堂内容不想学;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太难,不感兴趣。这些情况下教师在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不能准确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起到作用。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最终考核标准是以通过计算机考试为标准,教师只着重于讲授考试的考点,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能够将题目完成。但是一旦给出新的题型,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更不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品。校内测试的重要性并不高,考核重知识,轻能力,习惯于按题型讲课。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以上的问题,简单提出几点应对方法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安排上,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材的组织形式。但是这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在针对不同的专业时,有针对有重点的在各行业所用到的内容中,教师将计算机只是糅合到实践操作中。让学生能主动发挥思考、动手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的知识点。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年级的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体现不出专业的区别,没有针对的重点。同一课程的不同使用要求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要增加图片处理、工业产品设计等能够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本专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形式进一步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像想要主动的学习新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在为不同的职业预备力量,每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都有规划,课堂上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具有时代特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锦上添花。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面对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呈现不同的学习状态。基础好的觉得简单无聊,基础差的不能够接受难度增加的内容。在这基础上划分教学的层次,将教学内容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督促小组合作完成。根据自愿原则实行分级教学,即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又能够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在布置课堂及课外学习任务时,能够在学生小组上做好搭配,基础好与基础差的同学平均分配开,用学生来带动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不再感觉无聊,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内容而直接放弃这门课程。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 同时加重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将相关学习资料的电子版在网上共享,方便学生查询。在理论课中,教师应根据操作要求注重对难点的讲解;在实践课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演示,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及时给予操作的评价。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在课程安排上,应适度的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着重于学生自主探究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分析,进一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吸收课堂理论识。应这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室的软硬件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针对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