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第1篇

关键词:智慧教学;翻转课堂;微课;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29-03

一、智慧教学与翻转课堂的联系

近些年来,很多学校利用智慧教学理念进行指导教学,智慧教学旨在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智慧化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智慧教育在于将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符合当今时代创新的要求,使学习者养成深度思考和学习的习惯。翻转课堂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进行微视频学习,并回答视频中相关问题,在课上老师主要对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它的设计关乎到整个课程能否达到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智慧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1]

智慧教学是指用新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基础,针对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基础,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旨在培养有出色的价值观、行动力、思辨能力以及拥有优秀潜能的人才。黄荣怀教授指出“智慧教育是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它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能全面采集并利用参与者群体的状态数据和教育教学过程数据来促进公平、持续改进绩效并孕育教育的卓越”。[2]智慧学习主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对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资源品质、增加了互动交流、优化了教学方法、学习者可以进行实时反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智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智慧教学理念中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策略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追求创造理念和智慧理念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智慧发展。重点在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遵循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进行教学。在这种理念设计的翻转课堂中学生能发现快乐,并体会到创造的愉悦感。[3]

1.情景导入

学生课前看微课视频自学,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进入教学情境体验。视频结束后,对自我认知能力产生启迪,独立完成在线微课程的任务和测验环节,发现自己学习的疑难所在并进行反馈。

老师导学案,老师通过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找出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共性问题,确认教学起点进行教学。

个性备课,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教师备课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备课。教学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通过会话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2.协作与会话

研讨共性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教学过程的情况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探究过程包括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然后是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再通过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评估教学效果并进行纠偏。

学生和教师都是课程的组成内容,应该作为课程创造的主体部分,教学不只是传递,还可以转变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包含课程的创造和转化。使整个课程内容不断升级,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和教师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整个过程不仅可以找到整个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再次巩固了知识。最后通过分析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的内容再作出课堂报告。

3.要素资源

让学生按照兴趣进行学习,教师设计的内容可以进行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在课外让学生利用优质资源进行学习,通过智能推荐功能,当用户浏览完课程内容时,自动为他提供最感兴趣的相关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仿真实验内容,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而且富有兴趣,同学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和深刻记忆。

老师利用优质资源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例如微格课例、名师微课程,遵循简单、实用、多样、智能的特点进行教学并跨越互动交流。

4.意义建构

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系统进行即时批改,并对一些题目进行讲解,并形成作业报告。不仅可以互动交流,还能够进行个性化辅导。方便家校互动,增进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开拓创新视野与实践研究,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意义建构。

三、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

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4]结合智慧教学理念与新媒体设备相结合,设计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建立一个智能,网络和数字化的互动系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师生个,消除课堂困难,优化教学过程,方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5]

智慧教学翻转课堂互动系统包括微课中心、个人中心、教学中心、课程中心、活动中心。

1.微课录制中心

制作中心是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录制。传统录制微课比较复杂繁琐,一体式微课制作设备通过简单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微课录制。

U-note智写笔,不但可以进行同步记录,还拥有了对比批注,电子板书,回访笔记,投票统计等功能。书写同时将信息传到电脑,根据需要的内容进行课程制作,方便教师教学。

2.个人中心

教师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里面拥有私有存储云盘,不仅可以存放教师平时积累的素材,也可以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分享给老师,方便老师进行学习。学生也有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可以随时回顾自己学习进程,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3.教学中心

教师课程管理,班级情况查看,利用教师电子档案袋和学生电子档案袋包含的资源与情况,进行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符合自己基础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再进行课前导学预习,包括上课中的难点还有教师未涉及到的知识点。对于上课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未讲完的知识点,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档案袋调取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巩固知识。

通过教学监控,为学生发放测验题,筹划学习活动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作业收发,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批改作业。通过题库和考试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随堂测验,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进行实时监控。

4.课程中心

课前预习中教师提供微课教案和课程导学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线讨论中包括一些供学生讨论的主题,通过发帖讨论、回帖讨论,学生的发帖情况记入考查成绩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起一个新话题进行实时互动。在线作业包括一些课堂测试,学生需要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可以采用评分方法为最高分的方式。综合测试包括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与在线测试相同,也要在规定时间截止前完成。

5.活动中心

新闻讨论区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有效互动,通过课程社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有效的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在课程社区,学生还可以看到一些名师讲座,也能够方便教师进行远程教学。

四、结语

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校紧跟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这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帮助学校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理念,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整合也可以高效使用,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流程和互动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为是学生们期望知道的内容,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在线交流,改善了过去互动交流较少的局面,帮助他们提高了学习效率。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智能和个性化教学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成;钟启泉: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上海教育,2014(12).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

[3]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第2篇

关键词:理论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导演角色让学生推向“舞台”,由他们自己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只有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2.目标实现: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中,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象: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某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座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默默的沉思……

“同学们,当你们穿着名牌享受着麦当劳的美味的时候,当你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贵族般的生活的时候,当你们开着生日PATY喝着可乐的时候……请多想想她们!”教师低沉而富有深情的感召,真是画龙点睛!

(2)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理论观点为统帅,知识为载体,在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这一探索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引入“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a他这一行为在日本,为什么遭到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呢?b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c小泉作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真的象他所说是“个人行为”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逐步推理,从而认识到事物既有“左邻右舍”的横向联系,又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

1.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胜利的原因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充分调动的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育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是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应是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取得良好教学效益。

第3篇

一、编写好导学案

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编写时切忌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而应该在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前提下,注重梯次配置,关注到不同个体。我县目前大力倡导的“导入、自学、探究、训练、堂清”五环探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工具,要让模式成为我们的钥匙而不是枷锁。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缺一环而不可,而要根据不同课题、不同内容灵活运用。

二、巧设问题,环环相扣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事先收集的相关图片进行课堂教学,单纯依赖教师的说、教难以取得成效,它必须借助地球仪、拼图、各种挂图或者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也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

1.在实践的教学中,训练学生会读地图的能力

学生对地图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对图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读绘图能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训练。首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版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说图。对挂图或版图,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个大洲,各大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个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再次绘图。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2.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让抽象的地理符号、图形,形象具体增强动态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读地图的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运动”这节课时,用多媒体模拟“地球运动”,一束平行的太阳直射光线从同一侧照射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的地球上,交互控制这束平行光线,以地心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线围绕地球转动,各地亮色的昼弧与暗色的夜弧随着太阳直射光线的季节移动,同步直观地演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为学生营造一种遨游太空的直观情境,对更好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有很强的辅助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形象记图

人的身体是学生熟悉的,在教学中可以借用这一资源对学过知识、图形加以记忆,这种记忆方法也可以称为“借物记图法”。比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汇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第4篇

一、巧妙接应,指点迷津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偏离预设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及时引导,耐心启发,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通过理答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导入中,一位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心中的分数。学生中有的画图,有的写文字,有的用分数,教师让学生把不一样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并问道:“大家觉得哪种表示方法好?”学生有的认为画图好,有的认为写成分数好。这时,教师没有立即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巧妙地问道:“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学校的1000名学生,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怎样表示?”画图的学生愣了一下,但为了坚持自己的方法,动笔开始画起来。而另一个学生则轻松地写了个分数就下去了。这时,一旁画图的学生实在画不下去了,扭过头来笑着对教师说:“老师,太麻烦了,还是写分数吧。”教师接着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这是一节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当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没有对他画图的方法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巧妙的理答,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用分数表示的简洁和方便。这样的课堂处理不但保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获得了独特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推波助澜,生成精彩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堂理答,使其面临“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弗达”的境地,从而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走进名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她那机智敏锐的课堂理答给我们做了典范。这是吴老师执教的“估算”一课,出示的问题是:“350位同学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生1:太够了!

吴:“太够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估的?

生1: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共有350个。可实际每辆车有56个座位,所以太够了。

生2:我是“大估”的,把56看成60,也够了。

吴:有这么多方法,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认为“小估”好还是“大估”好?

生:“小估”好,万一来的人多了,就可能不够。

吴:这位同学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片段中,吴老师仅仅抓住“太够了”和“万一”,通过智慧地理答,逼近问题的实质,引发热烈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运用估算方法。为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推波助澜,激发了学生灵动的学习智慧。

三、抛砖引玉,拓展思维

学生的学习受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的影响较大,当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抛砖引玉,做启发性的诱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了田忌赛马的策略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抓小棒”的游戏:有10根小棒,同桌轮流抓,每次只能取1根或2根,取得最后一根为胜。题目一出,大家都兴致盎然地玩了起来,但问到“怎样才能确保获胜”时,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平静下来。显然,学生只限于玩而忽略了策略。为使学生既保持玩的热情,又能深入思考,笔者对学生说:“老师也想和大家比一比,谁来试试?”有三个学生来挑战,但都以失败而归。这时,学生对笔者佩服有加,笔者就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获胜吗?这其中可有奥秘哦,谁发现了?”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说:“先取1根的人,接下来要和对方凑成3,就能赢。”笔者心里暗暗高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于是称赞道:“你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会思考,你敢用这个方法接受大家的挑战吗?”他很自信地说:“可以。”这一次,学生已经不是因为好玩而玩,而是智慧地运用策略。类似的策略研究在后续学习中大受学生的喜爱。这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学会了某项策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学生探索并发现了其中的策略,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由衷赞美,升华情感

第5篇

1以兴趣为抓手促进学生自我生成智慧

智慧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讲必须赖于一定的学科材料的有效甚至高效的呈现,对于物理学习材料的高度抽象性,其材料呈现的引人入胜,促使学生迈入生成智慧的课堂则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都知道,物理课程的学习十分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物理学习材料形成较为生动而又活泼的对话关系,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应当是让学生有兴趣与学习材料进行对话.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般说来对物理课程的兴趣还不是十分浓烈的,尤其涉猎到物理概念的极端抽象性以后,不少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兴致骤于淡薄,也就谈不上自我生成课堂学习中的智慧了.因此,物理课程的教学必须着力思考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所以,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极力思考材料呈现的利生性,让学生能从一接触材料就产生强烈的自我生成智慧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学生生成物理课程学习的课堂智慧会变得简单而有趣.

2以探究为抓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智慧

我们都知道智慧是一种能力,就物理教学而言,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辩解、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智慧并非是结果,它是学习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它应当永远都表现在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探究去谈学生智慧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离开了探究学生的智慧也是根本不可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促进学生的智慧自我发展必须赖于学生的有效甚至于高效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物理课程教学中,笔者追求的是比较理想的过程教学,追求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紧紧抓住教学材料,在教师创设的一定条件、环境、氛围下,永远以研究为主线去研究问题,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研究问题,周而复始地不断获取成果,循环往复地不断生成和发展智慧.应当说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一般意义上讲显得比较刻板,学生的探究还比较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学生的可探究性.对于学生的可探究性就物理课程而言,笔者感到要有一定的策略,要善于整合资源,尤其是现代资源的优化.譬如我们要让学生去探究“声的现象”,

“声”对于我们每个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学生真正了解“声”这种物理现象吗?应当说是还不尽然,就凭教师去解释一下也是可以去解决一定问题的,但没有学生探究的印记,则不可能去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智慧.所以,利用一定的资源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是极其重要的.美国海洋生物的研究人员曾经拍摄过一大一小的两只海豚在海里玩耍的情景,那情景显得十分的有趣.笔者就将这有趣的情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观看,学生观看后自感十分有趣.不少学生便进入探究的状态,海豚在水里玩得那样有趣,是不是也在交流?他们又靠着什么去交流的呢?相当多的学生都认为是语言.是语言吗?不少学生还找到许多的理论依据,学生便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海底世界》里寻找到答案,那毕竟是教材,果真如此吗?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把研究人员通过水下录音机所录制的海豚交流的声音播放给同学们听,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这时学生们深知:声音不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完全可以在液体状态下传播.这还不能算得上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完全可以说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的外力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探究成果,更为可以称道的是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或者说是开始具备一定探究的积极性,其智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第6篇

客观地说,课堂中学生的意外提问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意外亮点”当作生成的“课眼”,并利用这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以实现课堂生成,使课堂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一、课堂实例

去年,市里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人口迁移》,课堂中就出现了“小插曲”。

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课堂精彩纷呈,但当老师在进行人口迁移概念理解教学时,一位同学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在外逃跑的罪犯也属于人口迁移”,老师装作没听到,不予以回应。继续按照原本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总结出了判别人口迁移的理由:①空间上:居住地已改变;②时间上:较长时间(指1年)。

课堂一直朝着老师课前备课内容的方向进行着。课后,听课的专家,老师们纷纷指出。本节课的不足:因为该教师对课堂出现的临场情况反应不足,不能及时将现场的情景融入教学预设之中。使本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教师如何临场应对学生充满机智和逆向的反应,如何面对课堂上生成的学生闪光的思想呢?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二、个案分析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新课程中,课堂是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被动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场所。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备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调整”,“备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调整”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三、如何应对教学意外

1.捕捉亮点资源,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之举”,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随机应变能力,机智巧妙的处理这些“意外情况”把干扰因素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让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

2.捕捉错误信息,因势利导,推进生成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因为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正常的。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真实水  平的反映,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例如开头提到的案例,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住学生错误的信息,调整课堂预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得出判别人口迁移的理由,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3.捕捉非言语信息,用心交流,和谐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副表情、一种神态等非言语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对教育教学有着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影响,因而对课堂上所产生的这些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不断的调整课堂的预设,积极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使课堂教育、教学向和谐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课后深刻反思与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智慧

教学中要让生成更广泛,教师除精心预设教案,课堂学会倾听,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外,还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拓宽视野

教学观念指导着教学实践,一个老师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课堂风格。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做一个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地理知识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那是不足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作为一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有计划的阅读有关新课程理念和实践方面的书刊,如《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以及有关专家的文章和一些新课程案例,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课堂。阅读,不仅能丰富教师知识,也扩大了视野,使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阅读的积累,更有利于生成的资源,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其次,应该经常观摩不同风格老师的课,多交流,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立足地理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添色。  

2.深刻反思

第7篇

【关键词】 有效教学;反思传统;采取策略;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本人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今年教学循环刚好是新课标的开始。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就是一重要途径。所谓有效化学课堂,就是注重成效,强调效果,在尽量少的时间里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化学课。化学课堂的改革是完成高效课堂的关键,我们需要在原有的课堂结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根据新课标要求,改变落后观念,打造高效化学魅力课堂。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反思传统高中化学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当教学失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兴趣爱好和思维创新,充其量只是一种功利性的教与学。正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化学评价方式更多的以成绩和分数为标准,以致化学课堂变得单调无味。当课堂的艺术性渐失,我们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学生在课堂上拼命地解题、考试,教师便是改卷、列考点、猜考题。久而久之,教学疲于一些无谓的教学活动,学生累于那些重复的化学试题,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结果就是,学生厌恶并且害怕学习,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要想彻底改变传统化学遗留的种种陋习,就必须在化学课堂上有所改变,寻求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的高效课堂。

三、新课理念下如何打造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

1、兴趣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功能。如我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演示时,过氧化钠过量,滴入几滴酚酞后振荡,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再加水变红,振荡又变成无色,这样反复无数次变化,同学们觉得太神奇了,他们认为老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演示铜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我问同学们课前是否见过棕黄色的烟?多数回答没见过。我提示,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看过的电视剧《西游记》,多次出现当天空灰暗,飞沙走石,一股棕黄色的烟腾空而起时,妖怪也随之出现。同学们听后恍然大悟,随之哄堂大笑。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探究性教学

第8篇

一、调动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学生学习激情的高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靠教师去调动和激发,靠教师去保持和延续,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进一步激发。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教学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饱满高昂,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如此,才有可能或以生动的语言或以优美的画面或以明快的音乐或以简洁的问题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促进注意力保持,并营造氛围,初步调动学习的情感。如8A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The Taiwan earthquake(台湾地震) ,在那种文境中,老师不能创设搞笑诙谐的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庄严悲戚的情绪。英语这门学科不仅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妙用肢体语言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表情、手势、眼神、姿势把学习传达给学生,更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感官手段,增强他们的想象、推理、记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牛津英语7B Unit4 Intergrated skills和7B Unit6 Welcome to the unit 中的动物和宠物教学,老师就可以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或宠物。教师的肢体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心里距离,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随机点评

课堂里教师的随机点评重在鼓励和引导,因此教师绝不能吝惜诸如“Very good!”、“Wonderful!”、“I am proud of you!”等鼓励性话语的运用。这是激发学生思维、凸显教学魅力、打造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当然,随机点评要把握好尺度。一方面,正面评价不能过于泛滥,以致失去鼓励意义;另一方面,负面评价要讲究艺术,变批评为表扬,以唤醒注意,激发欲望。不能对每一个回答对的学生都说一样的表达,不同回答有不同的表达,争取一节课重复的评价不要太多。有时可把评价权转给学生,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可适当指出错误“excellent,but can you say...”;对于基础差的,以鼓励为主“You have done a good job”;如果回答错误了,不要直接说“I'm sorry, but you are wrong”,要委婉,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You are so good to answer my question, but I'm afraid you can't answer it correctly, sit down and think deeply. (Who can help him?)”。

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教学方法

现在英语课堂模式追求“先学精教,互动高效”。课前老师要研究教材,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就不要再费口舌讲解了。比如说这堂课的英语单词部分好学生自己能够根据音标拼读,老师就不要带读, 让合作小组的组长去负责本组成员的单词学习,老师只需引导学生突破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练习讲评也是如此,没有必要每道题都由老师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完成。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牛津英语教材中的Reading教学是每个单元的重点,从简到难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不同形式的任务,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含义的目标,同时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

第9篇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

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教学中挖掘隐性知识,需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知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释、插图等等,即可以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达到拓宽知识面,图文结合,增强直观性、欣赏性效果。如通过《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以直观地比较汉唐的海路交通异同之处;《莫高窟的唐代彩塑》充满了异域风情,由此可见唐代民族交流和对外交流的繁盛;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时,告诉学生一个银元等于多少两白银,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清政府给列强的赔款越来越多;在介绍的内容时,加入对平民百姓生活状况的描述,可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准许官民上书言事”主要有利于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穿插这些内容趣味、直观,易于理解,学生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目标

历史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内部隐含着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线索,同时它在行进中又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但有些知识以及这种联系、线索和阶段特征,因为篇幅的关系在课本中大多没有直接或没有完整全面的表述,属于需要分析挖掘的隐性知识。对于这类知识,教师不能完全包办,把现成的东西丢给学生就算了,应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启动综合、归纳、比较等历史思维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剖析,获取结论。如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什么除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外,另外一个不是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变成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出除农民阶级外,受封建统治压迫的还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以关于矛盾的表述变了。如古代史中关于各统一时期的形成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心、统治者才能、决策等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史实获取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透过课本中的叙述性知识,挖出隐藏其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至高目标,也符合培养能力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三、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