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噪声
依照我国环保相关部门所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建筑施工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发展成为城市中非常严重的污染现象。同时,建筑施工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及污染范围也不断地扩张。所以,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强化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管控,制订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应用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以确保我国建筑业可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环境污染特点
1.1污染持续的时间较短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常出现在施工的前期准备时期至建筑竣工验收时期之内。因此,建筑施工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现象,也会在上述的时间段之中出现。但建筑施工生产污染的时间长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和整个建筑施工的周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小
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周围环境污染,基本上只出现在相对小的半径范围之中,其基本上不会影响到离施工现场相对远的环境。如振动污染和光污染等,均会在距离不断增加的同时,而污染程度不断的削弱。所以,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很强的小范围特征。
1.3污染具有多样性
因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材料及多种施工工艺。例如,使用不同的机械工具、混凝土材料的施工及钢筋的再加工工艺等。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同时,其污染也有多种样式。
2污染类别
2.1扬尘污染
进行建筑施工时,扬尘问题是极易发生的。而施工现场所产生的扬尘污染,除了会对相邻的小区、办公楼等产生影响之外。同时,还会对市民的出行及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最为关键的是,扬尘污染会直接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扬尘现象的原因包括:(1)土方工程开挖作业;(2)建筑材料使用;(3)施工设备运输问题;(4)施工垃圾清运的过程问题。
2.2噪声与震动污染
在建筑施工产生的噪声及震动无法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部性、短暂性及频发性的特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形成噪声污染源包括各种车辆及机械作业。
2.3光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因施工作业时,焊接操作所形成的火花,以及夜间进行施工时照明设备发出的强光。
2.4水污染
建筑施工作业形成的水污染问题,包括有施工产生的废水及生活废水等两种水污染问题。施工中所产生的废水,来源主要是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添加的冷却水、进行现场清洗时所产生的废水、对使用材料清洗时所产生的废水、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产生的废水等。
2.5土壤污染
施工的土壤并非属于基础部分,土壤被人为破坏的问题易被忽略。因施工过程中,使地表结构被破坏,土壤极易发生侵蚀、流失的问题,且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原料不断沉积,多种、大量的有害废弃物(电池、油漆等)被埋入土壤中,这些均会对土壤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
2.6固体垃圾污染
在建筑施工中,所形成的建筑垃圾大多数是固体垃圾。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极难被土壤所降解。施工现场所产生的固体垃圾,包含有施工作业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及作业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固体垃圾等。
2.7对地下设施、文物及资源的破坏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对地下的一些管道设施、电路、水路等,造成一定的破坏。施工中也会对一些埋藏于地下的?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若是施工现场或周围有名贵树木等,经常因施工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所以在施工中,对一些设施、文物及资源的破坏问题,也应弓丨起我们的重视。
3防治对策
3.1扬尘控制对策
在施工运输作业阶段,要针对易形成扬尘现象、洒落现象及流漏现象的材料,进行全封闭的堆放与处理。同时,应确保运输车辆保持自身的清洁,对车辆上携带的泥土要及时彻底的清除,并加设防护网或防护布,以避免车辆对运输道路造成污染。在进行土方工程开挖时,应通过有效的洒水及覆盖的手段,避免产生的扬尘扩散至施工现场之外的环境中。在进行易扬尘原材的存放时,应加设一定的覆盖防护材料。一些粉末状的散装原料,要使用全封闭的容器或者建立原材堆放大棚,进行原材的盛放。进行机械剔凿施工时,应对局部实施严密的遮挡,或加设一定的防护材料。对建筑高层中所存在的垃圾,进行清理过程中,运送垃圾时要使用全封闭的容器进行吊运。在施工现场一些非作业区中,若存在易产生扬尘的垃圾,要进行洒水处理,或者将地面进行硬化处理.
3.2机械噪声及振动控制对策
建筑施工作业时,要对所产生的噪声与震动实施不间断的监测及管控,要对噪声的扩散进行有效的防护。可采用的降噪手段包含如下。3.2.1塔式起重机应安装运行性能较稳定,且具备良好降噪性能,运行中产生噪声较小的塔式起重机。3.2.2钢筋加工机械设备应采用运行性能良好、工作过程稳定,且产生噪声较小的机械设备。3.2.3木材切割设备应将木材切割设备周围,采用围挡材料进行全方位的围挡,并建立操作工棚,对木材切割设备封闭式使用,以减少所产生的噪声污染。3.3.4混凝土施工在振捣混凝土时,要采用具备优良工作性能,且产生噪声较小的设备。同时,也应尽量在白天进行混凝土的施工作业。
3.3光污染控制对策
在建筑施工时产生光污染的原因,主要为晚间施工现场所使用的照明设备及电焊作业时形成的火花。所以,针对此问题应采用如下措施加以控制。(1)夜间现场施工时,室外所设置的照明设备,应在灯泡外部加设上灯罩,使照明灯所透出的光,基本上仅照射到的施工作业的范围之内。在塔式起重机等设备之上,应安装罩式灯盒碘钨灯,并对所安装灯罩的角度加以调节,确保所照射光线的范围尽量控制在施工范围之中。如有需要情况,应加设上档光用彩条布或加设上密目网材料,以对强光加以遮挡。(2)电焊作业时,应加设相应的光栅,并采取一定的光线阻挡措施,防止焊接作业时火光发生外泄。
3.4水污染控制对策
在建筑施工中,排放的所有废水,均应符合我国相关废水排放标准、规范及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作业时,所形成的施工废水,应在现场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而加设一定的处理措施。对施工场地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以防止化学沉积物过多的聚集。在现场加设沉淀池,从基坑中所抽上来的水及清洗完设备的浑浊水,在沉淀池中沉淀之后,能够被多次循环使用。施工现场若处于地下水位下降的区域之中,应通过应用具有良好隔离性能的基坑边坡施工工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下水位的抽取,使施工现场的地下水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3.5土壤保护对策
在建筑施工已破坏的土壤上重新栽种上一些速生的花草和树木,或及时地对砂、石进行全方位覆盖。在土壤的表面加设排水系统,对边坡结构进行加固与稳定处理,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建筑施工,而使土壤遭受破坏与流失。对现场的沉淀池、化粪池及隔离池等进行定期、彻底的清理,将其中的沉淀物清除干净,并经过处理后运送至指定地点,以避免有害物质对土壤造成污染。对一些无法当成建筑垃圾而运送出去的有害物质,要上交至相关的回收部门,进行专门的回收处理。可以回收利用的电池等废弃物,应上交至废电池回收企业进行处理,防止废弃电池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带来污染。若机械易产生油污污染,那么在使用机械时,应在其下方加设毡布,并在毡布的上方铺设砂土,以完成对油污的处理,并将所产生的油污进行集中、统一处理。在建筑施工之前,应栽种施工时易于成活的树木或者花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作业对土壤的破坏作用,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绿化。
3.6建筑垃圾控制对策
要使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垃圾尽可能的少,在现场中存在的碎石、砂土等垃圾,若能够回填使用,则尽量进行回填。现场所制造的生活垃圾,要进行袋装处理,并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同时,把全部的生活垃圾统一的运送至相应的垃圾回收站,进行集中处理。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使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产量减小,最大限度地对建筑固体废弃物加以利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废弃物分类处理。
3.7地下设施及文物资源的保护对策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地下经常会埋设有电力管道、水管及天然气管道等,个别的建筑施工现场地下也会发现埋有文物或天然资源的情况。因此,进行建筑施工作业之前,全面的对工程所在地进行地质勘查是非常关键的。这样才可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地下所埋置的一些设施、文物或资源,并根据地质勘探结果,而制订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以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进行建筑施工时,若发现有文物和资源埋于地下,则须立刻停工,同时做好现场的保护工作,将现场情况通报至有关部门,并协助有关部门的工作。
4结束语
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施工时,所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是每个施工现场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现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因建筑施工污染所导致的事故也频频出现。在此,依托于绿色施工理念,根据建筑施工所存在的一些污染问题,阐述了施工作业时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继生.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施工环境污染及处理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21).
[2]冯健明.探析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J].江西建材,2016(3).
[3]张兵兵.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m.四川水泥,2016(6).
[4]尚成明,孔德泉,张琳,等.上海来福士广场深基坑绿色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2015,46(12):1073-1075.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法规
1.导致我国当前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为何我国的环境污染如此之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一部分是由于市场经济原因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下面本文就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1.1经济因素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日益深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这一时期内,社会在不断进步,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发达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这正是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主要阶段,故此,我国在经历这一阶段的发展时,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社会公众缺乏环保意识
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污染并非一朝一夕或是某一部分人造成的,而是在不断地日积月累中以及社会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对环境保护都缺乏理『生的认识,正因如此,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随之发生,如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等。不得不承认我国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与环保有关的知识水平都相对较低,而且应有的环境道德也有所缺失,未能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此外,多数人都认为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是政府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
1.3环保法规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行之有效地政策法规相对较少,经济、技术方面的政策也略显不足,同时各政策、法规之间缺乏一定的协调配合,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二,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可操作性较差,对于一些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不够。由于环境保护部门缺乏应有的强制执行权,严重影响了部门的行政执法效果;其三,因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得环境执法受到诸多阻碍,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法不依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在一些个别地区还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现象;其四,执法监督实效性差,内部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社会及舆论监督的落实也不到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环境污染治理难上加难,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日益加剧。
2.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并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市场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国家应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污染工程治理市场,并通过对该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整体质量,借此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健全政策法规、建立市场管理机构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对于政府而言,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其职能并不直接作用于市场,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及完善市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直接参与管理带来的弊端,如责权不明、以及管理不到位等等,而且还能够进一步使市场运作更加高效和规范。
2.2建立健全与市场运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现阶段,随着我国环境工程市场日趋国际化,这就要求环境管理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而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应借助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工程市场化。为此,环保部门应在原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借此来提高行政效能。首先,政府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强化对环境工程市场中主体的管理,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贷款优惠等等;其次,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及验收制度等,调节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运作;再次,加大对市场运作中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一些在市场运作中威胁到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应当运用法律及相应的行政手段对其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终止,若是已经造成危害,应当根据其危害程度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3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体系
工程标准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规范市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并遵循宽严适度的原则进行。如果标准制定的过于宽松,极有可能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留下隐患;若是标准过于严格,则会使市场发展受到制约。对于我国而言,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标准应当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竞争,并且能够起到强制性行政措施无法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示码:A
一、会同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会同县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山区县,境内树木繁多,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质量每况日下。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滞后,生活污染日显突出;二是畜禽散养,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造成污染;三是农业生产过程农药、化肥、农膜不合理使用造成面源污染;四是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这些形成了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农村环境新格局。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面源污染问题:(1)大量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产品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是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之一。生长调节剂造成了农村小环境质量恶化、土壤土质及肥力的下降,影响农产品安全。农民在生产中使用的农膜,基本未回收,随便丢弃,造成农村环境中难降解的白色污染。(2)目前会同县共有大中型养殖场10 家,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为2237吨,氨氮87.6吨。已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而会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较低,大量养殖废水和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土壤、河道中,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染:(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产生的垃圾量逐年增加。人口逐年增多,垃圾排放总量也加速增长。据调查,按人均垃圾日产生量为0.5公斤计算。会同县农业人口每天垃圾产生量为160吨,年垃圾产生量约5.86万吨,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废纸、塑料、废衣物、废建材等。其中有机废弃物厨余和废纸占50%以上。生产垃圾主要为秸秆、塑料棚膜、农药瓶等。目前,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程度偏低,垃圾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堤等地方散乱丢弃和堆放,甚至进入河道水体,不仅损害水利设施,还对土壤、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2)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主要为人粪便、厨房产生的污水、家庭清洁、生活垃圾堆放渗滤等产生的污水,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基本都是不经处理直接外排进入农舍附近的沟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3)随着城市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会同县地处偏远山区,境内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成为了造纸、化工、冶炼、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理想迁入地,成为了农村新的污染源。由于监督管理不力,企业环境意识较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目前会同县农村工矿企业CODcr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到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0%,污染物处理水平低下,加之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给农村环境容量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1)目前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质量缺乏迫切要求。因此,人为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培养干部,中、小学课堂宣传环保生态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二、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环保能力。三、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问题,必须落实好资金。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已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制度。我县去年争取800万中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筹集资金主要优先用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建设。按照中心镇、一般乡镇、村庄区域区分,制定不同标准、分类组织实施。把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处理。二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采用净化沼气池,小型人工湿地等方式分散处理。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结合,提高污水处理率。(3)把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有机肥料,支持创办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相关加工业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生态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加大实用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农业经济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4)目前全县农村环境监管工作水平刚刚起步,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逐步建立乡、村两级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大农村工矿企业污染监管和治理力度,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严格执法,认真抓好农村地区工矿企业污染减排,不能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限产限排直至关闭,严格环境准入审批制度,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引进生产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项目,遏制农村工矿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雾霾;粉尘;污染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污染物大量排放,严重影响我国生存生活环境。特别是近来,雾霾天气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它不仅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雾霾形成的机制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所形成的水汽凝结的产物。霾又叫做阴霾灰霾,主要是指大量的烟、尘等微粒的悬浮所形成的浑浊现象。空气中的粉尘、硫酸和硝酸、有机碳氧化合物等粒子会使大气混浊,视野变得模糊,并且会导致能见度降低。对于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我们称之为霾或者灰霾。雾霾中的霾粒子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但其粒子是漂浮在空气中肉眼是看不到的。霾一般呈乳白色,它会使物体的颜色减弱,是远处的光亮物体呈黄红色,它的散射波长较长且光比较多,霾看起来就会呈黄色或者橙灰色。
二、我国雾霾灾害形成的原因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楼层也越来越高,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在现实生活中,雾霾常常伴随着大气的逆温现象产生。逆温层像一个盖子一样覆盖在城市的上空,从而使城市上空形成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雾霾形成最重要由于是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在国内由于人为的排放,工业的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增多,导致城市污染物大量增加。自然因素是无法控制,但人为影响确是可以控制的,我国雾霾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规模的扩展,一定程度上就会增加住房需求、机动车需求和家用电器的消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垃圾的排放和焚烧,特别是在进入冬季以后煤炭取暖,产生的粉尘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三、伦敦雾霾灾害出现和治理
(一)伦敦雾霾形成的原因。英国首都伦敦,自19世纪后期到20年代后期一直被称为“雾都”。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危害人民生产生活。1952年12月,由于无节制的排放,伦敦连续5天发生严重的雾霾灾害,空气被浓雾所笼罩,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伦敦此次的雾霾灾害不仅与他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主要还是因为城市发展无节制污染造成的。
(二)伦敦雾霾的治理。在进入20世纪以后,政府开始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将城市中的发电厂和重工业外迁,降低对城市和大气污染。严控对煤炭的使用和煤烟的排放,加强城市空气监测。改变城市的能源结构,加大对清洁能用的开发和利用。大规模改造城市中供暖系统,改变传统的以煤炭为原料的取暖方式,逐步使用天然气,减轻城市空气净化负担。伦敦空气得到根本的改变,还是依靠城市内的产业转型。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的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伦敦逐渐走出雾霾灾害的困境。
四、相关建议
雾霾灾害是可以防治和避免的,需要政府和人们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以重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积极配合。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环境治理要有效并且有序进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执法力度。国内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保护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环境污染。其中存在些许偏差,不能完全包含现在所有的污染问题。我国现在还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对工业发展比较依赖。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状况不同,各地政府要依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规定。
(二)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趋势,传统的以消耗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发展。为了使经济的长序发展,必须利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进步,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
(三)提升环保意识。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生活健康发展,关乎每个人生活质量。汽车尾气排放和家用电器的过度使用,都会加深雾霾现象。每个人从我做起,在生活中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多使用公交车出行。随手关灯,随手切断电源,减少能源消耗,节能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共同建立属于我们的美好家园。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我国和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且侧重于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形式上看,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考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和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对策,明确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了解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生态保护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重要意义。
【复习策略】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污染类型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中“三废”的排放关键是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主要措施有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等
农业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等造成土壤、水体污染,还有使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白色污染”等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有机农业等
城市垃圾污染 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各种废弃物分类回收可再次利用的垃圾,并将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制作堆肥;用城市垃圾颗粒物矿物燃料燃烧、汽车尾气、采矿,以及冶金等工业生产和人类的农耕活动被人类吸入,可引发多种疾病 [HJ2mm]
(3)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调整能源战略、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中,最主要的是调整能源战略,其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等措施。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四大重点领域包括烟气脱硫、烟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其中洁净煤技术是使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以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
【考生易混知识】
5.(1)噪声污染。理由:该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属于物理学上的噪声。
(2)生理、心理。
(3)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4)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6.(1)噪声值:120分贝。污染源可能是车站或码头。
(2)不能。因为噪声过大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效益低。
7.(1)由高到低依次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西部城市和工业多建设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中,废气不易扩散;政府对废气处理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has been very severe,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not only to lim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even more serious direct threat to the health,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of the farmer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it must fi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seek solution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from a multi-pronged approach.Key words: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业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业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
一、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
(一)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中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涩、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长期饮用这样的水,将严重的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在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水。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造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等问题。水污染不仅仅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含有毒物质、渔业受损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农村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工业污染。为了实现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许多外地工业污染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农村转移。工业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水,都直接流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农民再取这样的水来灌溉、饮用。其次,农业废弃物也在对水体造成越来越大的污染。大量的垃圾、秸秆、人畜粪便进入水体,以及水产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可直接引起婴儿缺氧甚至死亡。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人们喝了这样的水,就容易生病。目前有大量的化肥随着农田径流流入了江河湖泊。
(二)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农业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农业土壤环境、矿区农业土壤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农业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
导致农业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有:
1、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
工业“三废”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将会污染环境,并最终归于污染农业土壤环境。
2、污水灌溉
不少地区用污水灌溉农田,且多数污水未经处理,所含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累积,造成严重后果。
3、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
许多地区单纯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造成农业土壤环境过酸,使农业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农业土壤板结。
4、重金属污染
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重金属进入农业土壤环境的另一条途径是随大气沉降。
5、非降解农膜的大面积使用
残留在农业土壤环境中的农膜阻碍了农业土壤中水分和气体的交换,破坏农业土壤环境的物理性状,甚至使农业土壤的性质改变而不宜耕作。
二、导致农业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的传统农业迅速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生产过程污染较重而又治理不善,以及高耗低产等问题。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过去自然和谐型转变成现在的自然危害型。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立法缺位
首先,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体系,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而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前所述,农业环境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不易监测性。这与城市和工业的点源污染相比更加难以掌握、监控和防治。
(三)农村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贫困农村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人口再膨胀的怪圈。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四)农业环境问题宣传不足
我们国家的环保宣传设计是以城市为重点的,而对农民的环保需求,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农民对农村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农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只有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才叫污染,而化肥、农药、畜禽排放的粪便等都不属于污染。另外,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农民环境意识的淡薄,也是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立法,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业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的有关防治畜禽污染,农村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专门性规定。
(二)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针对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
(三)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同时,还应当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切实有效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
(四)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要在广大农村干部中树立“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将环境保护摆在促进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公众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火灾;消防;环境影响;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 A
油库火灾具有火势发展快、易燃易爆、扑救难度大、灭火时间长、次生灾害多等特点。接到报警后,环保部门应及时到达现场,负责做好事故现场环境应急监测和监察,对事故发生的区域的环境影响提出警告及控制措施建议,指导和消除现场遗留危险物资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废水主要监测: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环境空气主要监测: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
一、火灾的影响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范围和性质随着可燃物及可燃物的燃烧致灾状况而程度不同、后果各异。火灾可以烧毁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坍塌,形成灰色垃圾;一些化学原料、化工产品、有机化合物的燃烧,会产生固体有毒物质,释放毒气,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样,人类在扑救火灾的同时也会由于处置不当环境再次遭到破坏,形成二次污染,引发次生灾害。例如,消防废水污染水源、灭火剂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空气中可吸入细颗粒物质浓度瞬间发生变化等,各种灭火次生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这对正确处置灾害事故过程,防止引起环境污染带来了诸多挑战。
二、火灾扑救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特点分析
在灭火救援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事件屡见不鲜。不同类型火灾,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类型也不同。火灾事故发生后,根据污染的环境载体,对环境会产生直接影响和次生环境灾害。
1、 水体污染
灭火用水不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损失,而且灭火所用过的大量污水或携带大量有害物质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各种水系中,造成环境污染。如某日用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消防人员在灭火中注入了大量水,然而灭火用水与大量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流入河流,造成河水严重污染,致使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死亡。1989年8月12日,黄岛油库遭雷击发生大火,大火共烧毁原油4万t,毁坏民房4000余平方米,5座油罐成为废铁,大约60t原油流进附近海域,造成胶州湾海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
2、 空气污染
火灾产生的烟气对大气的污染火灾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石油烃等,这些烟气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构成的,直径在0.01~10μm之间的颗粒物。这些气体产物有的是温室性气体,易造成温室效应;有的是剧毒的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并且对人、动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称为细颗粒物,即PM2.5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颗粒物中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较大。如此细小的颗粒,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对人体及动植物的危害极大,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等疾病。此外,在扑救化学品火灾时,消防用水和泄漏物反应释放出有害气体从而可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
3、土壤污染
扑救化学危险物品、放射性物品及其他危害性物品等火灾更容易引起周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火场使用过的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或本身遭辐射后具有毒害性、腐蚀性,一旦渗入地下,流入河流,均能造成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土壤,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发育。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外贸仓库内储有200多吨高锰酸钾、硝酸铵、硫化碱、过硫酸钠和3000箱火柴的4号仓库发生系列爆炸,爆炸气浪造成邻近几公里建筑门窗破裂,周围3幢楼房掀上天空,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人民币外,据当地环保局提供材料,发生大爆炸现场存放的危险品爆炸形成的烟云污染周围的水、青菜、水果,致使周围地区农作物一年多无法生长。
三、对策和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灾害事故安全评估系统,制定事故联动处置预案
安监、环保、化工、水利、气象等部门都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的评估体系,了解掌握邻近江、河、湖及企业生产、储存、运输等危险化学品的布局、种类和储量。根据灾情确定发展的趋势,从最不利因素分析灾情可能带来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运用有关辅助决策系统,科学地评估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类型以及可能造成的污染形式和范围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并结合各自的职能范围制定以防污染等次生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应急处置预案,在灭火演练中增加处置环境污染演习,形成以消防为主、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减轻或避免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
2、完善特种行业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增设防治环境污染应急处置设备
积极开展火灾及灭火对环境污染的研究,根据特种行业建筑中环境污染应急设施的等级要求,按照条文规范给出消防应急处污设备设置要求和参数指标,明确制定条款规定,防止爆炸引发排污系统结构设计缺失,引起二次环境污染事故。例如,在修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时,应该规定在雨水排污线的出口应设置闸阀,闸阀的启动应列入消防固定设施系统,在污水处理厂要设置足够大的事故储液池。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后,及时设置3-5道围油栏,铺设大量吸油毡,增大油污吸附和拦截效果;同时对库区内的含油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周边沾有油污的农作物进行妥善处置,减少油污量,使现场污染态势已得到有效控制,水渠内残留油污基本得到有效收集和转移,防止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3、 提高事故灾害现场动态监测水平
灾害事故突发性强、危害面广,污染事故对各种环境要素(如:空气、地面/ 地下水、土壤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监测难度大,尤其是事故发生时的监测对象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更增加了这种困难程度。因此,必须运用各种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以便迅速有效地进行较全面的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最好具有快速扫描功能,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再现性。如灾害现场设置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水质快速分析仪、袖珍式爆炸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等。
4、 加快环境友好型灭火剂研发和应用
要大力开展环保型、无毒害性灭火剂及灭火时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等技术研发和应用。
⑴水系统灭火被视为天然环保技术,应改进灭火方法、提高灭火效率、拓宽应用范围。例如,常用的细水雾灭火剂,用水量小、水渍损失小、灭火速度较快, 对环境也没有污染,造价便宜等优点。可快速降低火灾中的烟气体积百分比及毒性,冷却火场温度。当遇到化学品灾害时,可添加适量的药品,快速消除释放的有毒气体。例如,在处置氯气泄漏等事故时,在细水雾里加碱,加快中和反应降低毒性。在国内细水雾灭火技术是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灭火技术,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哈龙替代技术之一。
⑵气溶胶灭火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灭火剂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成为众多灭火剂的佼佼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科研精密设备价值昂贵,如果发生火灾将会给财产所有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K型气溶胶灭火剂由于其灭火产物会对物品造成二次损害。因此,不能应用于精密仪器设备、文物、档案等火灾。
⑶易安龙灭火剂是从无火焰火箭燃料工程中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新型绿色清洁灭火剂。易安龙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ODP=0),也不产生温室效应,而且无论是原始材料, 还是燃烧反应生成物均无毒,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没有危害。易安龙烟雾渗透力强、稳定期(抑制时间)大于30min,因而对深部火灾具有很好的灭火效果。另外易安龙灭火剂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需要保养的储存钢瓶及管网,从而大大减少了初期投资和日常保养费用,这种灭火剂适用于液体、固体、油类和电气设备多种火灾[4]。
⑷ 泡沫灭火技术可以提高泡沫灭火效率、减少泡沫灭火用量、减小环境危害。研制开发高效绿色泡沫产品替代传统泡沫灭火技术至关重要。传统的泡沫剂或多或少都有毒副作用,且不易分解,对环境影响较长久。而“一七系统”产生的泡沫液不含PFOS,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对人、动物和植物无公害,自然生物分解力强,生物降解率高,一般15~20天就有99%以上分解溶合了,它甚至可以饮用,因流动性小,它对灭火现场周边环境污染、损坏小。
5、 加强环保设施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⑴ 油库要对废水处理设施定期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药品标识管理。(防范暴雨带来的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并且,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不再是传统的区域性污染,而是转向以“区域性+复合型”为特征的新型环境污染。近年来频发的灰霾污染即是其典型代表。这种复杂的环境污染比之由单一污染因子造成的传统环境污染,无论在损害程度上还是在损害范围上,都有更强的破坏力。然而,从我国目前已公开的研究文献来看,学界的关注点大多都放在了对“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的研究以及对 “复合性环境污染防治”的研究上,尚未聚焦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这一新型且突出的环境污染上。①从当前的环境污染防治形势来看,加强对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研究是我国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概念、成因及特征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一个较新的环境法学及环境科学概念,也是我国由传统环境污染向新型环境污染过渡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欲研究其防治的法律对策则必须首先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并剖析其有别于传统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这样,才能对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概念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这一概念可以解析为三个语素:通过“区域性”和“复合”两个词汇对“环境污染”进行限定。从字面意义讲,区域性是指地区范围,[1]复合是指结合起来。[2]具体到环境污染领域,有关“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理解大致有两种:其一,涵盖了一定地域面积的环境污染,污染物通常覆盖了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3]其二,一个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污染物扩散到其他行政区域,从而造成了多个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4]比较上述两种理解可知,第一种理解侧重于对区域性环境污染的现象描述,比较浅显;第二种理解虽然指明了区域性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但并未对行政区域做出一个明确的限定。而目前“复合环境污染”的概念多由环境科学研究者予以界定,从已有研究文献中对其内涵的阐释来看,大多围绕两个问题:多样的污染因子及污染因子间发生相互作用。[5]
综合上述分析并以环境污染的一般概念为基准,“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则可以定义为:由于两个以上平级行政区划内的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入了多种污染因子,这些污染因子之间在各行政区划间流动而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该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正常生长和发展的现象。其典型样本已广泛存在于气、土、水三大类型污染中,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及细颗粒物等污染因子形成的霾污染,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因子形成的土壤污染,病原体、耗氧污染物等污染因子形成的流域污染。
(二)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特征
剖析上述定义可知,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大致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具有区域性。这种区域性是指污染涉及两个以上的平级行政区域,按照我国当前行政区划的三级划分体制,其既可以是小范围的乡镇级行政区划之间,也可以是较大范围的县市行政区划之间或者是更大范围的省级行政区划之间。与这一特征相对应,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涉及的污染面积广、利益主体多,因而对各行政区划内的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具有复合性。这种污染是由来自不同行政区划的多种污染因子叠加而成,即在不同行政区划内(通常是相邻行政区划内)的污染源所产生的不同污染物对环境污染均有“贡献”,因而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对污染监测、责任认定等事项提出了更大挑战。需要指出的是,在同一行政区划内多种污染因子间相互作用而生发的污染也是复合环境污染,然而其不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因而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再次,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作用方式具有复杂性。各种污染因子之间多样的作用机制对同一环境要素造成的后果难以估量。根据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复合环境污染效应的归纳,其基本可分为三种模式:简单相似作用、独立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如图)[6]其中,简单相似作用、独立联合作用与传统的环境污染区别不大,各污染因子间并不产生相互作用,联合毒性等于浓度加和,而交互作用更为复杂、也更具普遍性,其联合毒性等于效应加和。[7]最后,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具有更强的危害性。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往往会造成跨行政区划的大范围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主体也难以计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此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却难以确定特定的环境侵害责任人,因而受害者一般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所以难免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此外,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由多种污染因子叠加而成并且作用方式十分复杂,它不仅对公众健康、交通安全等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加大了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浪费了社会资源。例如:我们对灰霾污染中细颗粒物的粒径、组成和浓度的时空分布特性的长期系统监测等技术还未完全掌握,[8]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予以研究。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区域性和复合性虽然是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两大主要特征,然而二者是不能明确割裂开来的。复合环境污染的形成过程往往就是污染物在不同行政区域间相互流动输送的过程,是各种污染物质在时空上的相互叠加。也正因如此,区域性环境污染和复合环境污染是一个相伴相生的过程,并且复合性是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核心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区域性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基于二者间的上述关系,在对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予以构建的同时还必须紧紧围绕复合环境污染予以制度设计,并且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应当是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进一步细化。
(三)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成因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并显现出来的,其成因来源于很多方面。首先,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虽然我国在1995年制订“九五规划”时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这种转变并不到位,甚至在2005年制订“十一五规划”时发现“十五规划”期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9]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以燃煤为代表的能源消耗量剧增,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其次,部分环境要素自身具有流动性的特征。传统的点源污染已经不再局限于给较小地域范围带来污染,而是多种污染因子排放到生态环境后随着流动的环境要素进入相邻或更大区域并发生复杂作用,从而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这种不遵循行政区划界限的污染突破了我国当前环境监管体制所能应对的监管范围。再次,我国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及实践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不能适应新型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从某种程度上为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形成敞开了大门。
总之,笔者认为,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为了对传统环境污染进行再研究而在区域性环境污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更为精细化的概念,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和更大的危害性四大特征,这种新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要素的流动性、相关立法不健全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与之相适应,无论从污染面积、社会影响还是对污染防治的要求来看,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危害都远胜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因而研究其防治的法律对策也颇具紧迫性。
二、我国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
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我国已建立了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体系:在国家立法层面,我国既有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又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五部相关法律,还有《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在地方立法层面,各地也制定并出台了一些污染防治条例,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然而,在对我国当前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实践予以重新审视后不难发现: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已经对我国传统污染防治法律对策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源自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兼具区域性和复合性两大特征,我国已有的污染防治法律对策尚不能很好地应对区域性环境污染,更不能以此来应对更为复杂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
(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均进行过有关灰霾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有益探索,《环境保护法》也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作出了规定,然而其制度构建依然不够完善。首先,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通常是跨行政区划的。以京津冀霾污染为例,其关涉到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而三者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关键是在各行政区划间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然而,我国《环境保护法》只有在规划、监测等几个方面笼统地强调统一采取措施。具体到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复合性,各行政区划间对于可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污染因子并没有列出一个明确的污染源清单,并不知道哪种污染因子之间会产生反应、需要防治,在尚未摸清防治对象的情况下谈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实际上等同于构建“空中楼阁”。而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恰恰缺乏有关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法律责任的规定。[10]该法第六章并未对有悖于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有关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各行政区划之间本身就是平权型关系,其难免会出现协调不周的情况,这种情形下如果再没有法律责任的约束,无疑会使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实际运作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相关配套机制缺失。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涉及到不同行政区划间多种污染因子的排放,为了防止这些污染因子跨区域发生作用,需要遏制某一区域内某种污染因子的排放,有关污染因子排放种类及排放数量的限制必然需要各行政区划间的相互协调,各方有所退让。①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11]即区域发展存在异质性,因而各行政区划间的协调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些地区要为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做出让步。若不能建立起一种合理的补偿机制,则一方面有违公平之法理,另一方面也难免使得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二)区域性开发政策环评程序缺失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本身就是跨行政区划的大面积复杂环境污染。以灰霾污染为例,由于大气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各行政区划内排放的污染物会跨区域运动并发生相互作用,因而也形成了“一霾俱霾、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且难以寻觅污染源头。此外,区域内的工业布局、污染物排放种类以及排污总量等因素对多种环境污染因子能否发挥复合作用以及发挥怎样的复合作用都有影响。众所周知,战略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政策、规划和计划。其中,政策无疑是层次最高、最具宏观性的战略。[12]区域性开发政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事项非常繁杂,如果仅对项目和规划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则会疏漏其与邻近区域内的排放物通过作用产生环境污染的情况。因此,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相比,政策环评更符合新型环境污染区域性、复合性特征对法律制度的要求。然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限于规划和建设项目,而未将政策列入其中。2014年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从字面上看,该法条似乎弥补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政策环评排除在外的遗漏,然而,其仅要求政府“考虑”政策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表述不仅约束力不足,也很难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准确衔接。从长远来看,区域性开发政策的环评程序缺失很有可能为某一地区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埋下隐患。
三、我国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
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区域性、复合性是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区别于传统污染的重要标志,也是法律防治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防治新型环境污染的法律应格外注重其区域性、复合性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国外有关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经验予以借鉴的同时,我们亦应该对我国已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适度创新,从而真正构建起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防治法网。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谈及的复合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性环境污染,有关复合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研究须建立在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基础之上,是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具体化。因而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构建应坚持兼顾环境整体性与污染因子多样性的原则和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原则。具体说来,一方面,通过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宏观制度来适应环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污染物清单等微观制度来应对污染因子的多样性。既通过静态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制度来衡量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状况,又通过动态的环境监测等制度来预防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发生。
(一)完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监测制度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由多种污染因子混合而成的跨区域环境污染,污染源分布广泛、污染因子多样,并且各种污染因子之间的作用方式十分复杂。因而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备、科学的环境监测制度和更加透明、及时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来说,全面掌握前体污染物的排放状况是预防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重要条件。这里的“全面性”,一是指对区域内的所有污染源进行无死角的全面监测;二是指对所有的污染因子进行无遗漏的全面监测。在强制区域内,不仅重点排污单位要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而且应要求全部排污单位都要逐步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准确掌握企业的排污信息,这样,既可以为预测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发生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也可以为分析其成因提供参考资料。此外,为监测复合环境污染中多种污染因子相互作用而转化成二次污染物,应该建立一种动态监测机制,突破传统的对单一污染源的静态监测,实时追踪、监测各种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因而需要在运用传统监测方式的同时注重采用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科学追踪各类污染因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为实时监测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提供工具上的支持。
(二)建立精细化的流量管控制度
处理具有复合性特征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解决这类新型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因而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需要构建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根据生态基本规律中的负载有额定律,环境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总量是限于一定数额范围之内的,超越了这个数额生态环境系统就可能会被污染。[30]因而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得大于该时期内的环境容量,不能超过其自净能力,这也是总量控制制度最基本的内核。然而,总量控制制度往往以年度为单位,时效性不强。各地区、各企业在符合年度排污总量的前提下,对每日、每月的排污量可以自由安排。若某一时段内各地区、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大量排污,则难免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在总量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更加精细化、时效性更强的流量管控制度,即对每一地理单元、每一时间点的排污速率进行管控,以此来保证环境质量。“如果用数学来阐述,流量是总量对时间变量的一阶导数,总量是流量的积分,流量又是总量的微分,就是具体地点一段时间内的容量”。[31]流量管控制度的适用对象不仅包括主要污染物,还应扩展至所有污染物,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使某一具体时间、地域内各种污染因子在达标排放的同时保持合理的数量及比例,防止其通过复合作用生成二次污染物。最终以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协调好区域间的污染物排放,降低不同污染因子之间发生作用的几率。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环境质量目标作为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所直接关注的对象,由传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转向环境质量标准来评价企业排污行为及政府管控行为。
(三)在立法中突出科技的作用
在预防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方面,无论是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抑或是建立更加精细化的流量管控制度,都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特别是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在国家大力倡导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宏观背景下,应将以“互联网+”思维为主要标志的产业变革引入到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防治过程中。“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以此为标本将环境监测、环境预警、流量管控等信息及时迁移到互联网上,从而实现其“在线化”,形成“活的”数据,保证能够随时被调用和挖掘。[32]这样,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准确掌握区域内多种污染因子的实时信息,也能使复杂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模型化、简单化。国家应对新兴环保产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来推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走向市场化、科技化。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也应该加大对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建设更多的重点实验室,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这也与国际上在探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国家保障责任时所持有的态度相一致。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时就明确要求联邦政府积极开展各项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33]
(四)健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的政府负责制
政府是环境保护领域多元共治中的重要力量,在环境执法方面拥有责令改正、罚款等多项职权,根据行政法学中的权责统一原则,政府也必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构建起常设区域协调机构的前提下,在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时,地方政府不仅要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同时也要对其所辖区域内的污染源造成的其它地区的环境污染负责。特别是大气、流水等具有流动性特征的环境要素,其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环境整体,某一行政区划内排放的污染因子往往会与其他行政区域内排放的污染因子相互作用而产生复合环境污染,影响到周围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因而应该在各个政府之间建立一种连带责任机制,以此来督促政府协同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在认定政府是否要对非所辖区域的环境污染负责时,应将是否超越了总量控制制度所应控制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是否达到了政府所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作为评价标准。此外,细化政府负责制的重要机制亦在于完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并提高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在政府负责人的政绩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以此来促使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的无价值化。为了防止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懈怠和短视,避免发生“政治公地悲剧”,[34]应该建立一种长期的追责机制,即离任后也要对其在任期间内所做的有关环境保护决策、规划等负责。此外,政府应主导构建网络治理模式,以此来适应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对公众参与的需求。逐渐确立各种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政策评估机制,打造政府纵向政策反馈和横向合作交流的平台、政府与企业的治理技术交流平台、政府与公众或NGO的平等对话平台,使全社会产生良性互动。[35]
总之,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应以其区域性、复合性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为突破点,综合采取各种法律对策。一方面,对我国已有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引入新的防治对策,特别是科学化、精细化防治是当前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必经之路。因而我国相关立法应对此及时做出回应,在以科技手段完善环境监测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起流量管控制度,并通过落实政府负责制及公众参与机制来推动各种制度的实施。
四、结语
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其所具有的区域性、复合性及作用方式的复杂性特征对传统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十报告中设单篇、用7个自然段、1361个字论述生态文明”。[36]可见,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障碍。因此,在对我国现有法律制度进行细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入新的法律制度,以开放的视野学习国外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相关经验。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严密的法律制度体系,为依法防治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在另一方面技术的附加产生物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污染,这些成为人们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尚且不完善,人们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缺乏完备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意的将有害物质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长期的循环积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目前对于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空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但是环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潜伏期长、累积性等,很多环境污染和公害事件的最终爆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实施中,是环境污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潜伏期长、累积性等,很多环境污染的最终爆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防治措施的实施中,强制干预带来的环境治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好好利用人们群众监督的力量,造成了很多企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而且后期污染治理的效果也并不显著。
2.常见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问题
2.1空气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工厂排放的废气粉尘、汽车尾气、火力发电、化工厂废气排放、钢铁冶炼、城市垃圾焚烧等都是导致空气污染严重的重要源头。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落下来,对于建筑物、农作物、树木等都有严重的腐蚀性,同时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经过长时间的光照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对人的呼吸道和肺功能有很强的刺激性,长时间的吸入人体中,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化工燃料的被广泛使用,生产过程中燃烧排放的废气粉尘会让大气的能见度降低,粉尘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导致经常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交通、人们的生活等。
2.2水污染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任意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而且浓度普遍较高、污染性强、扩散性大,这些工业废水大多未经处理就任意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使得本来干净的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家庭排水量在废水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并且由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的不完善,这些日常的家庭排放通常也是直接排放到地下管道,再流向河流。乡村郊区农业生产发达,但是由于过量的使用农药、废料以及大量养殖场的排泄物,随着雨水的冲刷或者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中,带来严重的水体污染。
2.3噪声污染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噪声污染也变的越来越严重,涉及到各个领域。目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四大污染之一,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由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辆、飞机等大量运输工具的使用,使得交通噪声的污染变的日益严重,也成为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社会生活噪声波及的范围广、来源复杂,虽然这些噪声的噪声级不高,但是因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人们对此类噪声十分敏感,甚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
3.1对于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业生产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应当加强在工业生产方面污染排放达标的监督,并且对在节能环保、回收处理废气污水排放做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励措施。对于常年污染性大、效益差的企业进行整顿,鼓励企业不断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从空气污染的来源进行预防措施的实施。对于尾气排放量大的机动车辆应当令其改装,从而降低废气的排放量,并且应当加快汽车燃料和汽车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程,可以长期有效的改善汽车尾气排放量大的问题。加强城市的植被绿化也是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城市中多空气污染的地段投入资种植易吸收污染的植物,做好城市的绿化工程建设。
3.2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是水污染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当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和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人们日常家庭生活排放的废水进行统一处理排放,大大的减轻了水体自净的压力。在工业废水排放方面,应当加强工业生产中无污染生产、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等措施,力求在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做到污染的最小化。对于污染型乡镇企业的应当大力推广污染处理技术和设施,并且农业生产中呼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转而使用有机肥料、天然肥料等。
3.3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噪声污染的来源、噪声传播的途径、噪声的接受者。对于噪声污染来源的控制是防治噪声污染的根本途径,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工艺和操作方式的改进、生产设备设计的改善,降低机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噪声等都可以在源头上控制噪声污染的产生。在传播途径上对噪声污染进行防治也是十分有效的,可以科学规划工业区、居住区的分布等,将噪声级别大的工业生产设备远离密集人口的地方,并且在噪声传播的途径中采用隔声、消声、吸声等有效防治技术。在噪声污染接受者方面也应当做好自我防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隔音耳机以及在装潢中使用隔音建筑材料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