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5:32: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教育基础知识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
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也异常迅速。近年来我国电子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对我们学习电子技术的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才能让中职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电子专业的教师去深思。本文就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现状
目前,我校的中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他们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具有基础差,无心向学,贪玩好动,自制力薄弱,没有上进心,个性张扬,叛逆和浮躁等特点,个别学生还有抽烟喝酒,谈恋爱或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学、也不好学,学习效率很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对学习电子理论知识非常不利。尽管他们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于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和能力能较快掌握,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所以,他们学习电子工艺基础知识非常容易上手。他们大多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发掘中职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快乐学习,从而掌握电子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自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程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这无疑不适合目前的中职学生,不仅加大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困难,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应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有利于后续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显而易见,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顺序,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突破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课堂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且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等。在教学中为贯彻精讲多做、边讲边做、边做边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开展《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我校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在各个功能实验室安装了便于教学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并在电子工艺实训室中划分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先在教学区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马上到实训操作区进行分组操作;也可以先布置学生在实训操作区完成实验后,再集中到理论教学区进行讲解分析。整个《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课都在多媒体实验室完成教学,老师可以边讲边做,学生也可以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即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
2.根据《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法,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过程的同步性
电子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电子技能训练则强调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电子理论知识构成项目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例如设计项目教学:“光控电子鸟的制作”,本项目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容易吸引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项目下有几个任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线路的安装与测试……等,学生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才能成功地制造出光控电子鸟。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项目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保持《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教学的趣味性,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强调的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这门课程开始,笔者就想尽千方百计地保持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可促进枯燥理论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增加了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如此交错反复,学生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中快速成长。
当学生把学习看作有趣的事的时候,学习就不仅仅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了,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了。一般笔者会要求每个学电子专业的学生买万用表和电烙铁等常用的工具。把在多功能实验室中学到的电子知识运用到家里和生活中去。如在学过二极管和整流电路之后,有学生会修理家里坏掉的手机充电器了;有些学生就会修电饭煲等家用电器。遇到不会修的,学生就会跑来问老师或翻找书本查找答案。此时,课室不仅仅在学校,已经延伸到家里和社会上了。实践维修中的成功经验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如此反复交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电子工艺基础与实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一、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学校,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实验,要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的学法指导应站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青少年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而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卡通人物以及和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又正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下面结合笔者对新课改我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践应用性, 培养创造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数学不仅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更主要的是数学是人们学习研究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科技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学习数学,反过来用教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实用性,就是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而教学思想方法是独特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数学具有严谨性、统一性、对称性、简洁性、和谐性等特点。若在教学中注意应用这些特性,展示教学中的内在美,激发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通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三、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
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科书设计中,都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列出相应的一些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共性的分析,抽象出有关数学模型,然后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分析。
如研究函数的特征与图象、方程与不等式的各种解法等,最后再安排大量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正如音乐、美术一样,数学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样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从而转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在开放的课外活动中,你要去品赏数学之“趣”,让兴趣伴随自己学习、钻研、探索的全过程。
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了充足的富余的时间。如果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产中寻找数学的妙用,有利于培养智力和能力。如果能够大胆探“妙”,哪怕是“异想天开”,对于开发数学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来说,必然是收效显著。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从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我们的下一代也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下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0-01
初中生带着美丽的梦想,跨入了校园,开始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如何让他们的翅膀更坚实有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构想的首要任务。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由被动的答到主动的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一、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利用早读的时间,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又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其二、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如果人们不能用言语明确构成自己的意思,那么人类思想的最高成绩,最深刻的知识和最热烈的心情,都无法使人知道。”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一方面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其三、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老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由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教师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一、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和预习参与、课中的学习参与、课后的作业参与和评价参与)教师的参与和学生参与,真正体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尤其对学生参与更为详细具体,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为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光是要传授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好、接受和掌握文本知识。因此,“参与式的活动教学”就是教师重在参与“导”,学生重在参与“学”
3.“政治课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理解知识,促进思维,提高能力;在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步内化中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思维形式,从而终身受益。
4.政治课参与式的活动教学,师生参与互动,教师以“知”促“能”,学生以“智”提“能”。在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同时,势必带动学生的“情、意、行”,这样,以本导情,以智力因素带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反过来,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因素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新课标的话说,就是既要重视知识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参与式教学主要做法
1.课前学生准备的参与。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提纲,有时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有时要进行小品的演练等。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纲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预习的效果;否则学生在预习时只能浏览一下课文,不作深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课堂活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导,学生在参与中的学是关键,教师的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起来,要授之于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这一方面一定要强化。
【关键词】电工基础;探究式;生活化
电工基础作为电子、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有着典型的工科课程特点,以较系统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较多的实验贯穿着整个课程。据相关调查显示,中职学生都以复杂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来评价它。学生对它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消极学习情绪,这不仅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造成了对后面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良后果。对其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旨在改进课堂效果是必要的。
一、了解学生,因人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开展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前提。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弱,尤其是面对这样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不容易接受。为了能让整体学生都能较好的接受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由浅入深。学习能力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主要掌握书本的知识,适当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小知识的难度,先易后难;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提高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操作、实践来加强理解;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上述的能力培养外,还要延展知识,培养他们能够独立提出疑问、合作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他们分为“小老师”,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引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从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厌恶到对它产生兴趣,变得想要学习,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就得从教学方式入手,使教学不再枯燥单调,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得做好备课工作。新课标中对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课程进行研究,从而对课堂进行设计以及选择课堂教具。比如传授电磁感应现象这堂课之前,教师就要不仅宏观掌握整个教学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要对课堂中学生分组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做好课前预习,并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上处于一味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反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还可把自己课前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促进和同学之间更好的学习。
2.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即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否认,学生是电工基础课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有可无。反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在探究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会混入很多无关课程的问题。这样,会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位于主导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巧设问题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
3.重视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电工基础的教学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这一步的时候应该要做到及时性。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到某一个理论知识后,教师应该立刻设置与此理论相关的课堂练习,旨在巩固知识。但是,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繁琐的重复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在练习的设置上,教师应该要做到短小而精悍。
4.引入网络教学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各中职学校也纷纷将网络用于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开通了数字教学平台,各专业、各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博客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开立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直接运用这个网站来教学,同时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探究资源,而且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后又可以形成另外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得学习资源不断地丰富。
三、把生活带入电工基础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电工学的现象。教师可把生活带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1.把生活带入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何导入一个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电工知识,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如果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不会产生陌生感,也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整个课堂上。比如在讲解电容器这样的小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电容器的原理,可想而知学生最多只会把这样的知识转为记忆内容。相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动手拆开一些如MP3这样的小电器,并大胆的猜测在电路板上的哪些部件可能是电容。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加深印象,从而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2.把生活带入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开展教学的方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一定的思考。如果教师在电工基础的课堂中,将所提的问题生活化,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比如电磁感应原理,教师可拿电磁炉为例问学生它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进行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再一一点评,引出电磁炉是通过电流产生了磁场,形成涡流产生了热量,再通过铁制锅将热传给食物这样的原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以生活来结尾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就意味着对知识学习的结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充分利用生活,比如电功率这样的知识学习之后,通过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中各个电器的铭牌,比较每个电器的额定功率。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复习作业形同虚设的状态,能更好的将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块。
总而言之,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从认识学生入手,采用探究式教育的模式,把生活中的电工知识带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探讨研究,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知识,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利红.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5月下
[2]聂际.中职电工基础探究式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5月中旬刊
一、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承受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电工基础教学计划,既要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计划,又要有思想道德与心里品质教育计划。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以欧姆为学习榜样,主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和坚毅的性格,树立热爱科学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法拉第、奥斯托和钱学森为学习榜样,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起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在课程的编制、选择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到电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特点、个别差异设计内容,分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因材施教;要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教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心理品质教育的结合点,有序、有机、有度地进行心理品质渗透。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学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和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错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另外,教师要不断创设时机、创设情景,例如:课外阅读、电教手段,组织参观与调查,专题性研究学习等。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电工基础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工基础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良好心理品质教育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实施具有自由性和随机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心理品质和精神面貌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益于潜移默化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要检点自己,时时内省。强化自身建设和师德修养,发挥榜样的现身教育和影响作用。电工基础教师要博览群书,增加知识视野,才能寓教于乐,也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品质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在教学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调整,采用多种方式,特别要结合电工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充分反映现代电工的新发展,促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一、爱字当头,促其自主
爱是人的天性,作为教育者,需怀着一颗爱心,满腔热情一心为学生着想,学生有了过错不放过,出现了反复不灰心,屡教不改不放弃,达不到目的不罢休;爱是教育的动力,唯有爱学生,师者具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只有发自内心爱学生,以情去感染学生,真性融入学生心灵深处,才能温暖后进生冰冷的心田。转化后进生无论如何困难,会有达到目的的一日。只有伟大的爱滋润着无数颗心,才会培养出无数颗爱心,爱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爱是转化学生的源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何给予学生爱,辅导员只有平时多接近,朝夕多相处,生活多关心,困境多体贴,多亲多近,沟通思想的金桥。建起友谊,做知心朋友,使学生真正感到教者真诚的爱他们。相信辅导员,愿意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把辅导员看作亲人,自然愿意接受教诲,自主克服缺点自觉改正错误;爱是育人的根本,“爱”才能在学生犯错误时,不简单粗暴,严中有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通学生才有内心的动力,晓理才知下一步该怎样做,发挥自我能力。只有以爱来感染学生,以情转变学生才能从学生细微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看到未来,充满希望前途光芒;爱是联结辅导员与学生心灵的桥梁,一个教育者对待学生必须给予充分的爱。正面教育多表扬真正感到教者真诚的关心他、帮助他、爱护他,是其知心人,这样既坚定后进生的上进心,又获得他对辅导员的爱戴,既有人缘又获得教育实效何乐而不为呢?例如:班干部向我反映张某同学不守宿规,故而一天晚上,我步入其宿舍门外时里面传出大声吵喊声。“咣当”我推开门,一声震撼屋内鸦雀无声(拉开灯),我严肃站在室内,沉默片刻,避免硬碰硬育而不训。便用极温柔和幽默的语气微笑着说:“这么热闹翻天的独台戏,怎么停了?是我拆台了,不受欢迎对吗?”学生出乎意料看我一副笑脸都流露出惊讶神色不语,我环视一下室内同学的表情目光落在张某同学身上,当目光接触时,她神色不自然脸泛红光了。我冲着她微微一笑,并向她点点头,暗示她,我已经知道是你。随声说“既然这台戏停了,大家就珍惜宝贵时间,酣然入梦吧”。我转身走出室外。
随后她追出来歉意地承认了错误,我请她回忆宿舍规范条例,笑着对她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不仅一次违规其行为危害群体性……”她向我保证以后不会这样了。的确,她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恶作剧。
以微笑点头迎人,不用语言训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一分真诚、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充满希望的微笑,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深感“爱”的力量之大。
二、尊重人格,保持冷静
教育管理中,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原则。无论学生犯错误轻与重,都应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批评有度尊重人格。不能冷语讽刺,恶语挖苦,更不应什么惩罚,避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受到伤害,损伤自尊心产生自卑感。破罐子破摔,恶化师生关系,造成之间对抗。在硬碰硬中使教者下不来台,影响在学生中的威信,你无论多么好心好意教育他,都不再买你的账,关闭了接受教育的大门,这对教育转化学生工作极为不利,甚至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心的,教者应注重学生心理的需要,把尊重和信任作为转化和促进的重要桥梁,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价值,自己并不是弱者”,树立起其自尊、自爱、自信感,从而发扬自主提高自觉性。“人非仙神,谁人无过”后进生犯了错误,当他又蛮横无理惹你怒气冲天时,切忌,多想自己在校读书时,说过的错话,做过的蠢事,将心比心提醒借鉴自己怒气就会烟消云散。一瞬间,会选“冷处法”,保持冷静退让。灵敏明智,变换教术,能像一位老练的舵手绕过暗礁顺利导航到达彼岸既避免“顶牛”,又能慈母般给予教诲,显出一个长者风范,智能的修养,身正为范的教育作用。
时代不同,当今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家是皇帝、公主,娇气十足。个别生养成桀而不训、不合群体的个性,必须因人施教,遇到学生出现过错切忌热处理法“硬碰硬”,造成育而不训、多想发怒的害处,借鉴教训。辅导员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宽厚胸怀,尊重他人风范,科学教术。在教育中坚持严中有尊,耐心待人,捕捉教育佳点。尤其尊重学生,才会受到爱戴,给予学生亲情,学生从心底里知过愿改,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严格要求,正确引导
【关键词】中职《电工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概况
《电工基础》是中职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电磁的基本知识、正弦交流电路、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简单机床电路、安全用电。《电工基础》课程主要用于电类专业人员的电工知识培训,也可用于机械等其他非电类专业人员的培训或供读者自学使用。《电工基础》课程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与实验,因此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电工实践课程。
二、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等问题。再加上《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导致对课程缺乏兴趣。并且《电工基础》课程多以理论、公式、概念等内容为主,缺少实用性与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参与性差,主动学习能力弱,最后导致学生对概念性东西掌握不深刻,而且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电工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呈现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1]。
三、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针对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中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差,所以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对于较难掌握的课程有畏惧心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理解与支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重塑自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多教授一些实用性较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设计家用灯的安装、广告灯的设计、彩灯的设计、门铃电路制作等实践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授理论与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项目实践中,因为学生全程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从中收获成就感[2]。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技能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其他非电类专业的培训或者读者也会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这一要求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理论性强实际应用较少的理论概念可以适当弱化,着重讲授安全用电,并且在整个课程中把安全用电贯穿其中。多安排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三)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虽然入学基础较差,但是思维活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动手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运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都很差。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指导,共同创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操作性、实用性强的项目进行操作,不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3]。
(五)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围绕一个理论概念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探讨中的组织者。在问题式教学中,让学生主铀伎迹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学普,邵长.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