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兴趣教学 实践教学 审美教学 互动教学

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从初中阶段学生就开始正式学习,并且对于我国的古代史和现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实际上没有用心学习历史,而是一直抱着考前背背就能考好的学习心态,这种应试态度只会严重阻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而很多教师虽然在新课改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企图改变学生当前的历史学习现状,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和总结,谈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兴趣教学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才会具有自己的想法和主体意识,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被老师要求去做什么,去背重点,完全丧失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兴趣,学习成为一种负累,是为应付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就背什么,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缺少兴趣的支撑。

实际上,教过初中历史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历史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知识点,学生上课会表现得很积极,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这个特点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历史课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会讲到儒家学派,无法不讲到孔子这位大儒学家,作为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一生也比较曲折,并且有很多典故和成语,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挖掘和经典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第一,初中历史课本教材比较多,现在很多学校都片面强调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采取“我教你学”的被动学习方式,严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了自我意识,需要时间来表达自己,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看重结果;教师还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主体性,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和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确认自我,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兴趣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开展历史课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电脑等高科技并不陌生,甚至还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为学生展示视频、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历史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时候,教师在讲到司马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剧照,让学生看着照片回忆历史人物,通过有趣的、形象生动的图像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实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必须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历史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并且能够运用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来评价和审视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今天起到积极作用,这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第一,教师要多让学生去说历史故事、战争、人物等等,都可以生发出很多人生的道理,我们该怎么做人,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的价值观产生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平常要多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观点,并在讨论和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及时学以致用。

第二,假期或者平时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就近进行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的参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全面看法,在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审视能力。

第三,很多学生实际上对于历史人物了解的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为同学讲述历史故事和人物或者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亲自参与进去的实践他们会更加用心和在意,听的同学也非常认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历史思维能力,因为一个历史事件存在不能全好或者全坏,要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再者,审美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必要教学方法,我们学习历史是因为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借鉴和审美。历史人物能够流传至今,某些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纪念它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不足,通过审美来了解中国传统精神和民族精华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

例如,在学到古代的社会生活时,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盛行的文化,唐朝丝绸、瓷器、诗歌,宋代瓷器、词等等,在审美的过程中,令学生收获到知识以外的东西,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完善历史教学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养,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有全面的把握,同时借助于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开展专门的审美课题,这种独特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最后,互动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学生走神和转移注意力。例如,很多教师忽视互动的方法,片面以为互动就是讨论,其实远不止于此,教师要在分组的基础上开展有序的互动,无序的互动只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于熟记知识点,而学生在积累背诵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够事倍功半。初中历史的教学,以往侧重于线性记笔记,但是线性的记笔记,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布局有个概况,但是不利于熟记各个细节的知识点。而初中历史考试中,细节又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因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都有详细的概况了解,更能够让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后既能够宏观的掌握整体,又能够微观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仅提高的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间接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把握历史课堂内容,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效率,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意义

历史学科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整体只是结构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逻辑性发散性,时间性和顺序性的特点,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再以点带动面,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式,亦是非常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而思维导图的方式刺激大脑,图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备的知识框架结构,不仅有利于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记忆,更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的带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历史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布置作业,为求学生能够牢牢的掌握知识点,而思维导图则更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快速的记忆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带来更便捷的学习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为教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带动教师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实践的进展[1]。

二、有利于课堂内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模式即为处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维导图以关键词为中心,以关键词为纽带为枢纽,更好地将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线性思维,而线与线之间联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体覆盖的思维。掌握重点知识,而不用全面的阅读,把握宏观整体,而不用细碎的去掌握。课堂效率至关重要,课堂上听课状态好,课后复习事半功倍;而课堂上效率低,复习则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历史学科,思维方式对于记忆的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当堂吸收。与传统的被动的教学相比,思维导图更注重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主动的学习形成主动地思维模式,主动地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的促进学习。传统的课堂板书一般只是讲求本章节的内容来龙去脉,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灵活性,思维导图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记忆深刻。更好的掌握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意义所在。把握好主次关系,掌握好重点与非重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的进步迈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个性化教师的风格

教师的水平在教学的质量中体现着一定的作用,教学严肃认真的老师,虽然教学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反而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还会使个别学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课堂幽默又不乏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一般都能带来好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对老师的喜爱。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养分。教师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不讲学生分层次,不区分学习的好坏,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同学之间的差异,而又不区别对待“好坏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优势与弱势所在。由于旧的教学方式手段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要细化,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结果,而忽视方法,也是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的原因。而历史教师通过教学思维导图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同时,不仅是教学质量质的飞跃,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体现,教师独特性的风格也是建立在学科内知识根基夯实的基础之上,没有根基高楼,就犹如空中花园,即使看上去明艳,可终究会摇摇欲坠。初中历史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无论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个性化的老师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的思维导图模式中,更好的理解运用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是一个建立在各大知识点基础之上的结构,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关键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记忆知识点,脑海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维导图的模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记忆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思维导图模式是由点带线,由线代面,想象成一棵有着粗壮树干的大树,逐渐的分成几支树干,树干上有树杈,树杈上面有着茂密的枝叶,无穷尽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本身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又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学生在自我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习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总之,教育体制的逐渐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的改变,无一不体现着进步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是体现着优势所在,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提高教学实践的进展。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微观带宏观,从逻辑性到发散性,从顺序性再到时间性,思维导图的历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形象化,具体化,可视化的优势。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书写,制作可以强化记忆,又凭借对思维导图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型思维。学习终究是一项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强学习习惯好的,终究要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初中学生 历史学习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27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多学科的学习,其中历史就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对历史教材里面的知识点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文就几种有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展开论述。

一、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课前预习并没有必要。实际上虽然历史知识点较之于数学这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少的思S障碍,但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有效性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为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历史朗诵技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诵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的记忆语文知识点,但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也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该教学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本人发现仅仅依靠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其中适当的朗诵对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点就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早读时间花费一段时间朗读历史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刺激,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朗诵历史教材,大声的朗诵会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四、在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练习题目

我们说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不为过,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全是知识点,但是,并不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新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扎实的掌握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学生的记忆。

(一)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

为了通过做历史题目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的目的,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问题。例如:本人在讲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会引入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作答,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目,对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目

为了发挥历史题目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练习。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的题量不能过大,同时练习题目也应该有较大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作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练习题目引起重视,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

五、科学复习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 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可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首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方式和手段是多样化的,实验激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笔者在此想重点谈谈用实验引入的方法,如何做到激趣的同时又能引思,发挥实验的魅力,达成“兴趣”目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支‘圆珠笔’,这是一张百元纸币。下面呢,老师就用这支笔,先把这张百元纸币戳通!”(神秘状)

(学生发出唏嘘声,好奇)

(老师拿纸币出来,完好)

师:“这张纸币上应该有个洞吧!为什么没有呢?”(慢点讲)

(学生惊讶)

师:“等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揭开这个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磁体与磁场》。”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一课的引入课堂实录片段

师:“上课前,老师想给大家玩一个点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这里有2根筷子,一根是竹子做的,一根是金属筷子。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次点火。我用一个酒精灯来同时加热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筷子。大家一起倒数15秒,好吗?”

(看现象,金属筷子将火柴点燃了,竹子筷子没有点燃火柴)

以上所举的两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新授课过程中创新的两个小实验,不是教材本身提供的,但是这两次引入的效果却超乎寻常的出彩。由此我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在我们身边其实随手可以拿来做实验的“道具”真的很多,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也不少,很多新、奇、特的物品都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增色。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个有两个内胆的茶壶,内部分别倒上牛奶和咖啡,外表看上去很普通,老师引入时可以像变戏法一样的一会儿倒不出来,一会儿却能倒出牛奶来了,可是一会儿却又变成了倒咖啡,接着想倒一杯牛奶就牛奶,想倒咖啡就是咖啡……这些魔术道具也好,自制道具也罢,都可以用“情理之中”的原理来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这就达到目的了。

用来引入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吗?笔者认为应该满足这样几点要求才是合适的。

一、时间不宜过长,做到点到为止

以上笔者提供的案例时间都很短,一般在一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达成,还会让人怀疑指向学习主题的有效性不够。

二、有可观赏性,现象一定要明显

比如,在《平面镜》一课中,苏科版教材上有一幅图片“浇不灭的蜡烛”,教参配套的光盘上也有这个视频。但教师如果想亲自演示这个实验就会面临一个问题,直接在讲台上演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没有了观赏性和神秘感,这个引入就没什么价值了。如果就是看一下课本的图片,也没有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个改进,取两支相同的短蜡烛,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另一支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玻璃板后面,调整位置使烧杯中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玻璃板后面的烧杯和里面的蜡烛,正好把点燃的那支蜡烛也遮挡了起来(当然还要做好必要的遮挡和保护措施)。再通过教室里面讲台上的多媒体设备,用大屏幕投影给学生看,通过老师亲手表演的“浇不灭的蜡烛”,不仅现象很直观明显,而且比看图片或者视频更有观赏性,学生更喜欢。

三、激趣的同时要能引思

用来引入的实验,老师一般会选择趣味性比较强的魔术、游戏等活动,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有趣,课堂气氛也往往会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开放。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有趣的活动有效地指向我们的学习主题,这就要我们教师所选的实验原理应单一,目标指向较为一致,但是要制造“意料之外”的现象。同时设计好你的引问和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要研究的学习主题上,而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胡侃乱发散思维。

第5篇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6篇

一、把握好课堂导语是实施激励教学法的序幕

一堂高效体育课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语。因此,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选择恰当的开讲方式,才能把学生的情绪、学习状态转移到快乐课堂之中。众所周知,兴趣是打开求知大门的钥匙,只有兴趣被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导入一定要联系实际,指出所要讲授的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比如,教100米短跑内容时,我在导入时用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说明后蹬的作用和原理,这样更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动作。常见的导入方法还有:新闻导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闻切入主题,抒情式导入——设计与内容相关的抒情导语,使学生产生共鸣,切入主题,利用图片导入——初步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二、展示目标任务时激发学生发挥潜能是实施激励教学法的基础

假如教师展示目标、布置任务时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进取心,甚至使学生产生误解,把完成任务理解成是为了老师,使学生的心境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因而学得吃力、乏味。实践证明:教师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机会,降低了课堂达标率,在这样的气氛中虽能勉强完成学习任务,但心理上是极不平衡的。因此,我们只有采用激励的方法展示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才能使学生树立自尊心、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我在讲跳山羊“分腿腾越”时,示范后提问:“今天的学习内容还有同学有困难吗?”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起到了激励作用,不少学生不但非常高兴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连完成技术动作有困难的个别学生也主动请同伴帮助,力争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其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体育教师在展示目标、布置练习任务时只有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训练之中。

三、师生心灵的融合是实施激励教学法的关键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对体育活动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主角,学生只能担当配角,师生关系难以和谐融洽,甚至产生隔膜,从而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拉近这些心理距离,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善于通过幽默、风趣和富有感召力、激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变的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适当的肯定、赞许、表扬和奖励,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组练习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同学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采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充分体现师生心灵的大融合。可见,在体育课上师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教育的灵魂和前提。

四、教师的言行激励是实施激励教学法的后盾

第7篇

1.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在听讲时还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除了老师的板书以外,还要培养对一些重点内容作记录,如老师多次重复的内容,课本中一些思考题的答案等等。“温故而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要持之以恒。

2.要学会使用好课本。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在学习历史、背诵记忆课本上的知识时,应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后再去背诵记忆,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忆复杂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时可以尝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这对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4.让学生敢于质疑。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创新,一些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的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判断历史结论,评价历史人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有关参考资料、练习题、教师的结论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当前学术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8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教育 学习方法 培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记忆的方法

增强记忆能力“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忆基础历史知识,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启发学生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例如: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材料加以凝练、压缩进行记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如《》内容可记作“五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由中英双方商(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此外还有数字归纳记忆法、谐音趣味记忆法、关键字词法、字头法、歌诀记忆法等。

三、教会学生纵横向比较历史知识

培养理解能力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概念,抓住事物本质。初中学生尤其要学会纵向和横向比较法。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中的异同,更好地理解、梳理知识。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敏感度是学习的前提

物理课程是研究力、热、光、电的研究性学科,生活处处都有物理,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课堂瓶颈,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和发现物理,从而培养自身的物理敏感度,也是在生活中做到应用和实践课堂所习得的知识。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纵观物理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很多物理成果都是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如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示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应要求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这也是学好物理课程的前提。

二、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课堂,让学生勤于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互相转化,还有水电站、内燃机、轮船、人造卫星、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等;而应用物理知识就是以生活、生产、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提出的问题。可见,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如果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未深入思考,那就等于脱离了“物”而学“理”,最终只能记住一些物理定律、公式。相反,如果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并积极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设法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为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将物理学活、用活。

三、让学生运用知识是学好物理的保障

物理基础知识是指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解答应用物理知识题必须以物理基础知识为依据,对生活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判断或合理的解决。笔者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准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克服主观猜想和乱套公式,例如足球运动员用50N的力一脚把球踢出20m远,问运动员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竟然得出“W=FS=50N×20m=1000J”的错误结果。概念没有理解,物理过程还不清楚,就乱套公式,是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对于任何实际问题都要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物理概念、定律为依据进行分析,不能乱套公式,更不能“想当然”地主观猜想。

其次,灵活、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避免犯顾此失彼和片面武断的错误,例如,一只白炽灯灯丝断后,重新搭上使用,灯泡会更亮,但很容易在搭接处再烧断。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这是我们日常熟悉的现象,要弄清其原因,就要求我们明确灯丝重新搭上使用时,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这些物理量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任何等。首先,灯泡的灯丝烧断后,重新搭在一起使用时,灯丝的长度减少,电阻减少,电流变大,在工作电压U一定时,由公式P=UI可知这时电灯的实际电功率增大,所以灯泡会更亮;其次,这时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比额定功率大,灯泡就容易烧断。又由于灯丝在搭接处存在接触电阻大,在电流I一定时,搭接处的实际电功率比灯丝的要大,所以,灯丝很容易在搭接处再次烧断。

总而言之,物理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物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运用物理基础知识,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才能将物理知识学活、用活,从而学到有“物”的物理,也才能解答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