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2 15:32: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长三角;基础条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88-02

作者简介:毕田田(1987-),女,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企业管理。

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区位及资源条件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与江浙沪为一体,东西连接长江经济带,南北贯通沿海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临东海、黄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91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上海海岸线长约470公里,江苏省为954公里,浙江省为6486公里。长三角地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的1/3以上,深水泊位为1185个,共计拥有盐田76605公顷,海洋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067万吨。

(二)经济规模及优势

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海洋生产总值为1205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1.4%。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金融经贸中心、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有着纵深的腹地和广泛的对外经贸关系。浙江省在海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优势,江苏省有着潜力巨大的滨海滩涂资源。长三角区域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海洋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地延伸,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产业结构状况

长三角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临港产业五大领域。其中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主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滨海旅游业、海洋风能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两省一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江苏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船舶,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海洋工业结构,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及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省主要以电力、化工、船舶修造为支柱产业,年造船能力、总产值均居全国第4位,海洋生物医药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海上动力总量和年完成水路货运量均居全国首位;上海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全国海洋船舶总产值的1/4由上海创造,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约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1/3。

(四)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力资源优势。江浙沪三地共有高校266所,其中上海66所、江苏122所、浙江78所,2009年在校学生达2144.7万人,在校研究生为140.5万人;2010年长三角专利授权总量为30.12万件,其中江苏省授权量为13.84万件,浙江省为11.46万件,上海市为4.82万件。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一大批与海洋科技相关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特别是海洋产业结构,其中主导产业依然是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传统的船舶制造业等。知识技术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不成熟,由发展海洋经济所带来的城市综合功能的重塑还未提上日程。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不够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个性特征不鲜明,从而造成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非理性竞争等现象。两省一市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7。

(二)缺少区域统筹规划,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长三角地区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问题,如内部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是由于缺少立足于区域海洋经济整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这种只顾自我发展、很少考虑到自身规划与区域整体规划以及与周边地区发展关系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发展的孤立性、封闭性和盲目性。现行的合作机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首先表现为多方力量盲目推进,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合作层面众多,既有两省一市层面,也有16个城市层面,还有各条线对口政府部门之间;其次,合作组织松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发展战略规划。最后,合作缺乏战略谋划,区域经济合作意图目标不够明确。

(三)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环境遭到破坏

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我国目前海洋开发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许多海洋资源尚处于粗放型开发利用阶段,造成开发不平衡、综合利用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如沿海港口货物运输带来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造成部分海洋经济产业粗放式利用沿海滩涂和海域资源,在同质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加重了长三角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和掠夺式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式。就目前而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其中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最大,经济发展仍然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

(四)分散式的管理体制造成管理权限不清晰

目前,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分部门、分行业的分散式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农业、土地、交通、能源、环保和外交等。组成部门多、管理主体多,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首先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不清晰,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引发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矛盾,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争夺滩涂、争夺渔场,行业之间争夺空间、争夺资源等。其次是涉海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够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等问题。

三、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协调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处于同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内的各个城市在平等和互相开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对各类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互补性整合,实现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各级政府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海洋经济优势,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应该重视政府的引导,发挥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委员会和各海洋产业协会沟通、协调作用。为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体制下,增设长三角海洋经济协调机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由海洋局牵头,加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分工与合作,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平衡和协作,特别是市场微观主体——企业之间的协调,往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所难以做到的,而海洋行业协会却能以其独有的职能和优势,根据需要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和联合,服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二)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长三角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规划各城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错位发展,这样可以缓解过度竞争、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雷同等局面。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优先考虑发展海洋渔业、风力发电等,再考虑海洋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业。同时还应加快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融合,避免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要在经营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管理目标明确,充分发挥港口对两地临港工业的拉动力;发展上海海洋经济,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确立发展方向:一是要整合上海海洋科技资源,用创新的机制组建上海海洋科学院。二是要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鼓励和引导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建造海洋高科技产业培育基地,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

当利益协调机制运行良好时,长三角地区各方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如果利益协调机制失灵,会直接阻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构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必然的趋势,在提升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一套完善的海洋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将有助于合理协调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构建海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

长三角地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涉及16个城市,应创建海洋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强化公众海洋意识,使海洋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海洋经济信息,如海洋科技的创新、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价格走势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海洋信息平台可以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信息快速传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碳金融对我国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支持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的大连市渔港发展对策

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黄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

水产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创业历程及成长动力的扎根理论研究

标准化在促进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践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撬动罗非鱼国内销售市场的几点思考

网箱鱼类排泄物收集碳汇系统与生态效能研究

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渔业水域突发污染事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研究

南非发展淡水养殖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国际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风暴潮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连水产学院参加中国航海日各种活动

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台举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师生代表参会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

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法》之法律构架

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发展探析

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试论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

从海洋综合管理的视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实证考察

IUU捕捞问题之经济学透视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水产品安全指标在相关标准间的矛盾分析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的服务功能分析和品种选择

农产品贸易中价值标准设定与量化的探讨——以日本水产品进口情况为案例

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测定——以风暴潮为例

美国青蛙成蛙健康养殖技术经济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渔业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

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关于开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

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建造技术及其市场前景

中国渔业生产: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需求主体的渔业金融供给路径探讨

税费在东山县单拖渔业捕捞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

上海市渔民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关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的思考

我国远洋渔业亟待国家重点扶持以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关于千岛湖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

新疆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虾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

中国金枪鱼供应链物流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海洋社会;社会哲学;海洋发展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2003604

海洋社会是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而社会哲学则是十八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1](P10)。用一种思辨性的社会哲学理论来揭示和阐发一个日益发展的边缘社会,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和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这一努力对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海洋社会与社会哲学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二者是否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海洋社会哲学何以可能?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首先面对的前提性追问。

海洋社会哲学,是指用哲学思维思考和研究海洋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思想,是从哲学的视域揭示和阐发海洋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综合理论体系,是对海洋与社会、海洋与环境、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历史、海洋与经济以及海洋发展等问题进行哲学思索的理论结晶。然而,海洋社会哲学是否可能?面对这个康德式的追问,我们还是用康德式的分析来解答。实质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海洋社会哲学的存在和产生有其现实动因、基础条件、学科逻辑,它们构成了海洋社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依据。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社会更表现为一种显性的社会哲学形态。

一、海洋环境危机与人类视野转向

海洋环境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视野开始转向海洋是海洋社会哲学产生的现实动因。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开始进入哲学视野的时候,社会哲学便产生了,海洋社会哲学的产生亦是如此。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3.61亿平方公里的海洋约占总面积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为海洋中的“陆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无法居住的自然障区,但就是这个障区产生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发明了舟船和各种劳动工具,才逐渐走进海洋。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经历了从低到高、由海面到海体的发展步骤。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欧洲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新航线。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人类开始向海洋索取资源,海洋获得了全方位的开发。海洋这个“障区”被重视起来了,人类开始用思辨的眼光来审视海洋发展问题。

今天,海洋环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海洋社会将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认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所谓“依然是”说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经是个“老”话题。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不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对海洋的认识、利用有很大局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活动还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在很早就食用贝壳和懂得海上捕捞。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人类留下的贝壳堆和海鱼骨。专家们根据鱼骨鉴定,认为这些海鱼骨包括锄鱼、黑织、梭鱼和蓝点马统4种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当时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捞技术。而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这时候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问题变得很沉重、很严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导致海洋污染加剧,近海已逐渐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这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也注意到,对于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正在唤醒人类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第二家园”。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海洋社会的突出问题。

按照哈马斯的理解,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有其内在的实践意图。实践意图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对象有关,但更与人的需求有关。人类在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曾面临“成长中的烦恼”:资源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缩小、环境的破坏等。为了生存,世界各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以争夺管辖海域为中心,各沿海国的海洋“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活动的场所即渔区,约80%被分割在有关国家的管辖海域范围之内,沿海各国专属经济区内的总渔获量约占世界渔获总量的94%以上。到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捕鱼,受到种种限制。这就意味着一些国家的渔船要从传统渔场撤出,渔民生计和渔区经济大受影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航道也要经过一国或多国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所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在拥有管辖海域问题上,都采取寸水必争、寸海必夺的态度,甚至一些国家在有争议的海域先下手为强、抢先占据,企图制造既定事实。海洋自由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凸显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局促。人工岛屿、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厂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生存空间的欲求。

二、海洋社会实践、海洋社会

科学与哲学的耦合 按照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门新学科能否得以建立,主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等条件。客观条件,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研究的客观对象及科学发展与社会实践的需求;理论依据,是指建立学科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依据;思想基础,是指建立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建立学科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以此观之,海洋社会哲学的提出,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哲学、海洋社会实践和海洋社会科学的完美耦合。

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开发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使商品、资本、知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以至于国别和地区经济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影响的经济关系。

(一)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要求必然打破地区和国别封锁,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开发利用正是实现这一沟通的桥梁,是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

(二)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依海洋而发达,依海洋而富有。世界上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使他们率先成为发达地区。我国发展较快和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和地区集中体现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共识。很多沿海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海洋开发计划,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力争使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三)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实施海洋开发。二是开发海洋,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途径。三是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趋势。

(四)实施海洋开发有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开发,不仅仅只是一种开发能力,它也是提升、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体现。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海洋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国土安全。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条件。

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沿海区域海洋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虽然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相关规划和区划的出台,海洋利用和海洋产业在空间上盲目扩张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是区域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协调配合仍不够,无序竞争仍存在,产业部局混乱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导产业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三大传统领域作为渔业重要方向的海水养殖结构单一,同类养殖品种遍布沿海各地,不仅生产风险加大,而且容易引发恶性的市场竞争;大规模围海造地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临港重化工业“遍地开花”,未发挥应有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港口建设竞争不断升级等。

(二)海洋开局不合理。海洋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而远离海岸的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活动甚少,导致近岸海域开发过度与远海开发不足矛盾突出。

(三)海洋科技成果转换率低,海洋产业科技储备不足。缺乏科研成果迅速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许多科研成果搞定评奖后即存档,能得到推广的不多;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海洋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与企业、市场结合的机制尚未成熟,科研技术储备不足,制约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推动海洋经济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抓住“十二五”时期沿海地区以城市群崛起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各省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加快实施的机遇,从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视角,加强港口资源的空间整合,以港城互动型滨海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为龙头,以海陆复合型临海产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为重点,加快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优化,促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陆海型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二)尽快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管理协调机制。根据同志关于“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议成立国家海洋经济运行协调机制与机构,监督海洋经济规划实施,指导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三)重视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海洋三次产业比重和地位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海洋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不断增长,海洋产业质量也逐步提高的客观规律。制约这种变化规律发挥作用的因素,则是全国或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成熟程度。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能快速的推动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其成效是显著的。因此,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投入,重视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护,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五)依靠科技调整海洋经济结构,振兴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也同其他的产业一样,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科技进步。只有加大海洋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快海洋产业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联动,尤其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利用、海洋监测、深海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力度。遵循经济规律,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等,积极开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思路,提高我国整体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报(国际海洋版)[N].

第5篇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海洋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此促进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旅游存在问题对策

有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实现产值12243亿元,其中海洋旅游占28%,因此海洋旅游被专家视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突现了一些问题,应加强对其管理和科学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海洋旅游的涵义及其积极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以海岛、海滨、海岸以及海面为活动范围的旅游活动,它是与陆地旅游相对而言的。游客可在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以及各种体育和探险项目,如游泳、潜水、冲浪、钓鱼、驰帆、赛艇等。自上世纪80年代末海洋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旅游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地位、重要性日益显著,海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贡献日益强大。海洋旅游业成为绝大多数海洋旅游目的的支柱产业,为海洋旅游目的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价值,为海洋城市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升了海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为海洋旅游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途径。

二、目前我国发展海洋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海上观光、沙滩休闲娱乐、海滨浴场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的规模效益。

(二)滨海旅游城市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至今为止经济发展强调的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功效,同时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保障。例如,蓬莱可以充分利用长岛的岛屿优势丰富的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合作中长岛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北方滨海城市的旅游业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游客大多选择在4-10月份来北方进行海上旅游观光、游泳、潜水、冲浪、钓鱼、赛艇等一些旅游活动。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使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在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待进一步确立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我们在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实中,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三、加快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不断丰富海洋旅游项目

在开展传统旅游项目(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比如:(1)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海洋体育竞技旅游项目。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2)海洋康乐服务项目。娱乐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在游艇俱乐部可以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等来丰富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更能营造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3)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4)加大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上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到底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能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城市还很少,还没有普及。我们应抓住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为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热点项目。另外,我们在增加旅游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目前存在的淡季问题,能够开发出合适淡季开展的旅游项目来。

(二)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以点带面

各滨海城市在发展海洋旅游方面应通力合作,实现共赢。比如蓬莱和长岛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就全国而言,可以形成渤海旅游圈、黄海旅游圈、东海旅游圈 、南海旅游圈。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要想解决旅游的淡季问题,首先在旅游项目上要丰富多彩,让游客淡季有的玩,有的看。比如,夏季有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岛自然景观资源,冬季有海洋旅游的室内人文海洋景观资源,如海洋极地世界和室内海水浴场等。另一方面,在旅游促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划分区域、突出重点进行宣传。如旅游旺季可以内陆地区为宣传重点,让久居内陆的人们亲身体会大海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区为宣传重点,让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体验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戏的享受和观赏海洋极地动物带来的乐趣,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年年有创新”,有效地解决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严重失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思想。

(四)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指不损坏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而进行的一种开发,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采用保护资源的管理方法,使旅游资源不仅在我们这一代,而且能够世世代代地连续保存使用下去。在开发海洋旅游时应遵循(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海洋自然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保持海洋旅游区的地方特色,维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2)不在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尤其要禁止挖山填海建饭店,防止各种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已在海洋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时,要以方便简洁为主,采用节能设备,不将生活污水排放入大海,所使用的生活能源不应给周围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研究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防止超负载地接待旅游者,实施“旅游预报”制度,达到控制和阻止过度使用海洋旅游资源的目的;(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以海洋旅游市场为导向,防止剩余供给的现象出现,充分挖掘海洋旅游的潜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雷亭.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M].济南:齐鲁书社.2003:10-12.

[4]李红波.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M].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第6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第7篇

关键词: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对策

0、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发海洋、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海洋开发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亟需解决,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以产业布局基础理论为指导,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1、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海洋产业布局又称海洋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海洋产业各部门在海洋空间内的分布和组合形态。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不断的扩大,海洋产业的类型也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相同,海洋产业活动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空间地域为依托,但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所依托的空间地域并不完全是狭义的海域,而是海陆交错的过渡性区域,具体包括潮间带、潮下带、浅海、大洋以及一部分临近潮间带的狭长的陆上地带,即潮上带。

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海洋产业布局是海洋产业结构在海洋空间上的反映,一定的海洋产业结构在地域上必然有其特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态。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增长。因此,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海洋产业结构实质上是海洋产业空间结构。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产业发展在选择空间地域时表现出尽量趋近特定地理区位的倾向。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自然资源指向。自然资源在海洋空间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往往造成海洋产业布局不均衡。海洋资源丰富的地区,常常是海洋产业集中布局的区位。二是科学技术指向。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日益增大,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其空间地域选择趋向于专业人才密集、研发能力强的区位。三是交通运输指向。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及成本高低一直是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发展在选择空间地域时通常趋向于运输快捷、费用低廉的区位。

海洋产业布局实质上是一个决策――行为过程,其实现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机制,二是计划机制。在市场机制下,企业是区位决策主体和布局行为主体,企业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价格信号,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作出区位决策,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布局行为。但是,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区位决策结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企业区位行为不一致,同时由于市场机制对产业布局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因此合理的产业布局难以实现。在计划机制下,政府是区位决策主体和布局行为主体,产业布局主要通过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实现。由于计划机制否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个体并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也不能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海洋产业的布局必须实行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一方面坚持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以保证海洋产业的布局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布局也日渐形成。在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海洋产业布局宏观指导不够有力

2.1.1 海洋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我国海洋产业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涉及多个部委、11个沿海省区市(除港澳台之外),力量分散,职能交叉,往往出现政出多门、令出多头的局面,再加上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权益纷争,导致各地区的海洋产业布局未能真正统筹规划。由于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海洋产业布局处于某种无序状态,港口航道、水产养殖、石油勘探、船舶制造、盐业生产、滨海旅游等之间发生用海纠纷与矛盾已成为普遍现象。经济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很多海洋产业项目的建设既没有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也没有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权衡,有的甚至违背了海域的自然属性,影响到海岸带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平衡。

2.1.2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体系亟需完善

在2003年国务院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后,沿海各省区市也相继制定了本地的“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分布进行宏观谋划。由于我国区域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并且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海洋经济规划未能充分体现各个区域的差异,可操作性也不强。同时,由于缺少明确的工作规范把国家层面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与地方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很好地衔接起来,地方在实际布局海洋产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2.2海洋产业空间分布不够合理

2.2.1 海洋总体开发不足与局部开发过度矛盾突出

当前,在我国海洋产业布局方面,既存在着海洋总体开发不足的问题,又存在局部过度利用的问题。海洋开发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生产力比较高和易于开发利用的滩涂、河口、海湾区,近岸海域资源开发程度较高,而其它大片海域仍处于潜在开发状态。与陆地资源相比,多数海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2.2.2 沿海各省区市之间海洋产业分布很不平衡

从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海洋产业整体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位居首位的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6%,约为1/5;位居前三位的广东、山东和上海的海洋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国的53.8%,超过1/2。而其他省区市的海洋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位居后两位的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生产总值之和仅占全国的2.8%。从海洋产业各行业来看,多数海洋产业的分布也很不平衡,由少数几个省区市占主导地位。以2008年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进行分析,海

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各产业中空间分布相对平衡的,垄断地位不很明显。尽管如此,但是仅山东省的海洋渔业增加值就占全国的33.8%,约为1/3;辽宁省的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就占全国的26.9%,约为1/4;广东省沿海港口货运总量占全国的20%左右,约为1/5。海洋盐业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位居首位的山东省海盐产量占全国的67.9%。海洋油气业受资源条件的制约,产业分布十分集中,广东、天津两省市的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的86.6%,两省市海洋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87.7%。这凸显出我国多数海洋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排名前几位的省区市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省区市。

2.3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2.3.1 传统海洋产业所占比重大、技术装备落后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2008年,这四大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之和占12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的56.3%,超过1/2,所占比重较大。传统海洋产业总体上技术装备落后,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率不高,更新改造步履维艰。在海洋渔业方面,大、中、小型渔船比例严重失调,能从事外海和远洋捕捞的大马力渔船太少;海洋水产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水产品多数属于半成品和初加工产品,加工率只有20%(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率已达到70%),精细加工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例过低。在海洋盐业方面,制盐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至今仍未摆脱手工生产方式。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大型造船能力不足,小型船厂严重过剩;产品结构升级缓慢,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所占比重低。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港口装卸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大型运输船舶少。

2.3.2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

通过科技创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但是,我国新兴海洋产业起步晚,发展迟缓,整体规模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2008年,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12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1%,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的4.4%,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三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之和仅占主要海洋产业的0.6%,比重极低。

2.4 海洋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加大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经历了从没有充分开发到某些资源开发过度、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的漫长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尚未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在我国海洋产业和滨海陆地产业连续保持20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依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6980平方千米,73.7%的人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3、优化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的对策措施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开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确保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 密切协调与合作,强化海洋产业布局宏观指导

为了改变目前海洋产业布局的无序状态,必须建立健全海洋产业布局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经济职能,改进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规划编制工作,以进一步强化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指导。

3.1.1 加强涉海部门之间以及行政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

海洋经济发展涉及众多涉海行业部门和产业部门,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海洋产业布局管理机制要由行业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应当成立高层次、综合性的海洋产业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海洋工作的方针、政策,协调各涉海部门之间的关系,定期集中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重大事务。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不仅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还需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必须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率优先的原则,协调港口分布、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布局,加强区域功能互补,促进跨区域合作。

3.1.2 强化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经济职能

我国海洋的综合管理部门、行政主管部门是海洋局,但其职能长期以来一直局限于海域管理、环保、海洋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近期,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明确增加其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的职能。因此,要加强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洋经济跟踪和研判能力建设,积极做好海洋经济的运行监测和评估工作,为政府合理布局海洋产业提供决策建议和依据。同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国家经济部门联合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通过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3.1.3 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规划体系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使用规划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其指导思想是以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确保海洋可持续利用为中心,实现对海洋开发活动的有效管理,恢复和发挥功能区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海岸和近海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以保证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引领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海洋经济规划不同于海洋功能区划,它直接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方向、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等作出统筹规划。为了确保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国家、沿海省、市、县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制定新的海洋经济规划。规划编制要采取得力措施,正确处理不合理布局的海洋产业。在编制海洋经济规划时,要注重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好重点发展的产业;要注重与上下规划之间对接衔接,确保可操作性。

3.2 加快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空间分布合理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形成海洋经济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之别。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变海洋产业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状况。

3.2.1 充分发挥沿海港口的带动作用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核心支点,有些省市海洋经济之所以落后,关键是沿海港口运输业不发达。本着适当超前的原则,要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

3.2.2 优先发展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海洋经济才能得到较好发展。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同时围绕海洋主导产业,相应发展其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的海洋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

3.2.3 大力培育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功能市场

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应当不断完善海洋产业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要努力培育海洋要素市场,包括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贸易市场、海域使用市场、海洋科技市场、人才市场等。要鼓励社会各界和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海洋产业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经营组织多形式的新型海洋开发投融资机制。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品牌的海洋企业集团。

3.3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就是要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比例关系,实现资源在海洋产业之间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海洋产业协调、稳定、高效率发展。由于海洋科技水平落后是制约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因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

3.3.1 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

从调整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人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淘汰生产手段、设备、工艺都落后的产能,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促使其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传统的海洋渔业方面,要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大力加强海水养殖业,积极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远洋船舶,加快发展海洋钻井平台、大型工程船和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并促进发展船用配套产品。海洋盐业要控制制盐的生产规模,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及机械化水平。海洋交通运输业要加速以港口主枢纽港、水运主通道为支架的港口群建设和航道建设,提高港口装卸自动化水平,加大船队和航线建设力度,提高沿海和远洋运输能力。

3.3.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为了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深海采矿、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制定财政、税务、金融、科技等方面鼓励政策,加强宏观指导。二是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力培养海洋高技术人才。三是积极研发深海开发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海水利用技术等,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四是针对新兴海洋产业高投入的特点,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五是着力建设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园区、示范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是我国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的必然要求。

为了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具体来说要注重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向着深度、广度方向发展。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要改善其利用效率,既要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持续再生产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并着力提高循环利用的水平。二是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在特定海区,科学划定优先开发资源、限制开发资源和禁止开发资源,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三是充分考虑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资源的需求,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目标,形成有利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要由污染防治型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型转变。为此,应当采取下列几项措施:一是积极研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提倡清洁生产。二是不断完善海洋环保规章制度,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重点监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抓紧制定并实施渤海、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大连湾、杭州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整治方案,完善海洋环境应急反应机制。四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五是逐步建立海洋环境宏观调控机制,实施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爱香,霍军试论海洋产业布局的含义、特点及演化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

[2]于永海,苗丰民,张永华,等,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2

[3]韩立民,都晓岩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

[4]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52

[5]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40-241

[6]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9)[M].北京:海洋出版

社,2009:45

[7]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http://

WWW.soa.省略/hyjww/hygb/hylljzlgb/2010/06/1275549798468421.htm.2010-03

[8]张月锐东营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52-56

第8篇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stitutions construc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By learning from the coastal economic zone strategic planning experie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institutional supply of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nancial taxation, industry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and related supporting policies.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制度供给;战略规划

Key words: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institutional supply;strategic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04-03

0 引言

制度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满足区域发展的制度需求,使得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蓝区)的建立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代表了政府与时俱进的一种制度供给创新。目前,关于蓝区制度供给方面的相关研究,李增刚和兰志红[1]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发展蓝色经济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创新;孟庆武等[2]从财政金融、科技人才和政策支持等三方面构建了促进蓝区发展的社会支撑条件;王佃利和梁帅[3]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网络应对蓝区的“跨界”问题,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徐加明[4]提出了构建蓝区内部产业统筹发展的制度保障,助力蓝色产业的发展;韩立民和于会娟[5]为较好地应对蓝色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问题,从政策规划引导、公共物品供给、发展软环境的营造及关键技术研发等角度总结了政府在蓝区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1 蓝区制度供给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蓝区自建立以来,在各级政府政策层面上提供了多项制度供给,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蓝区的制度供给历程(表1)发现,其制度供给方面尚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乏合作联动机制。因行政区划的存在,使得蓝区7市成为几个分散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各地政府各自为政,导致产业同构现象较明显,重复建设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②融资制度不完善。由于社会融资力度不够,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阻碍了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海洋经济领域,融资难度较大。

③海洋立法不足,执法不力。缺乏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和明确的技术标准来解决出现的各种海洋问题,法律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海洋法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解决某些海洋问题存在管理冲突和管理空白的问题。

④海洋科技创新和激励制度缺乏。因缺少相关政策激励,现有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较低;实用技能型人才较少,科研项目与市场脱节。

⑤缺乏海洋产业引导政策。目前,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尚缺少海洋高端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础薄弱,需要加强支持和扶持。

2 我国其他沿海经济区的制度借鉴

近年来,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供给,支持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我国各沿海经济区的制度供给,发现它们存在多方面的共性:

①总体规划。各经济区均通过出台包含经济区范围、空间布局、区域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政策、发展机制等方面的总体规划,为其发展提供依据。

②财税、金融和科技政策。国家均给予各经济区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并鼓励金融改革。同时,各地方政府会出台金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③土地优惠政策。国家要求各经济区制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并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和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项目,给予土地利用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④产业支持政策。国家鼓励各经济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求各经济区注重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确定区域产业定位和产业分工;鼓励各经济区积极发展临港产业,支持海洋优势产业集聚,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园区。

3 蓝区发展制度供给建议

3.1 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①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蓝区作为国家级的发展规划区,国家应加大财政倾斜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研发资金投向蓝区;为区域内符合国家政策的高科技型海洋经济产业争取财政专项补助,大力支持其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的批准,引导资金优先支持蓝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金融体制创新,结合地区具体特点开展金融创新的先试先行,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组织,健全海洋金融体系,健全地方金融服务监管协调机制,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激励体系,加大考核力度。

②实施税收支持政策。

通过实施优惠性税收政策,推动蓝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对发展鼓励类产业的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的企业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给予一定时期的返还或者减半征收的优惠;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对蓝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对经济区内部的金融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对其购置或租用的办公用地实施补助补贴。

③强化融资体系建设。

完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融资的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为主、银行支持、民间资本注入的格局。构建蓝区的融资体系,在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蓝区的同时鼓励其增加投资,政府可以为银行的支持建设类贷款的新增额提供风险补偿,降低其运营风险,加大其对蓝色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倡蓝色信贷,即围绕蓝色经济开展专项信贷业务,设立蓝色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发挥民间资本和外资的优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来源;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优化投资环境,给予税收优惠。积极鼓励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政策的引导和扶持的力度,可以对拟上市的企业实行贴息贷款支持,同时对于为贴息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给予风险补贴;对于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给予前期费用资金垫付支持,从而确保其能够成功上市融资。

3.2 产业及基础项目建设支持政策

①实施产业支持政策。

蓝区建设的重点应突出蓝色产业发展及产业园区的建设,蓝区的优质产业和项目应优先纳入省级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除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要从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通过产业园区的构建实现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强对蓝区内部各市的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各市应利用其资源和技术等比较优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和资源浪费。

②支持区域内部基础项目及港口的建设。

完善交通设施,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为区域内部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及配置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市政、水利等基础建设项目,可列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争取国家立项项目支持,给予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港口是连接腹地与海洋、实现海陆一体化的门户,因此港口建设作为蓝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规划引导。推进青岛港依托保税港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努力发展成为北方的航运中心;日照港作为蓝区的另一大港,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区港合一”;加快其他港口建设,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港口群。完善集装箱的物流网络和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内部物流的分工与合作,大力推广生态航运。

3.3 科技与人才的政策支持

①加强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通过解决其户口或者提供居住证、奖励个人所缴纳的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来支付其在蓝区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费等具体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国内外人才的流入,构建人才本土化与外来相结合的机制。

②构建政产学研联盟,加强蓝色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

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经济主体联合起来,借助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府为各参与方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推动联盟的正常运作。

③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

设立专项科研奖励经费,鼓励科学及技术的发明创新。对于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奖励,提高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4 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①完善地方政府的协作机制,实行网络化治理。

建立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淡化行政边界,加强地方政府协同管理,制定统一的制度框架及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分配各地区的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加快各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区域内部合作交流。为了更好地应对“跨界”问题,建立专门的海洋经济管理机构实行网络化治理。

②实施环境保护约束机制。

通过构建海洋生态保护机制达到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目的;构建海洋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政府牵头、多渠道、多方面地筹集环保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入驻;实行环保责任制,通过法律、舆论及各方面的监督,共同维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③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区的重要保障,将与蓝色经济相关的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实现产业政策的法制化;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海洋污染的处罚力度;制定细致完善的法律,界定海洋资源公共物品的属性,明确相关的技术标准,提高海洋法律的可操作性,为蓝区的管理及资源开发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增刚,兰志红.实施蓝色经济战略需要制度和技术的双重创新[J].理论学刊,2010(10):40-42.

[2]孟庆武,王萍,孙吉亭.蓝色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条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86-91.

[3]王佃利,梁帅.跨界问题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3):54-59.

第9篇

关键词 海洋 自然保护区 对策

我国是个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怀抱着我们的祖国,海域纵跨从北到南的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温度带,分别包括上升流及大洋、珊瑚、红树林、海岸滩涂、河口、湿地、海岛等各种生态系统。而保护区是海洋的一道防护罩,尽量阻断外界带来的干扰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各种破坏,最大限度地从生态系统源头维持了其原生产力,促进生态良性可持续循环并且保证海洋物种能够正常繁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及持续利用,做到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一举两得。但是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系统研究,探索完善此项制度的方法,为今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修改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海洋环境资源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写此文的实际意义所在。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而把一定范围的海域、海岸、河口、湿地或岛屿及其包括的各种海洋生物划出界限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带,是保护海洋多样性,防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之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具有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功能。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确立

我国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记载,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出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国务院在1994年10月9日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于199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其中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此条规定为未来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颁发提供法律依据和实施基础。终于在万众期待下,1995年9月29日国家海洋局以《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蓝本,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至此,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宣告已经初步形成,初具规模,并且沿用至今。

二、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起步较其他发达国家晚,基础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它也渐渐凸显出它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其自身特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布局上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带。例如集中选址在南方,以广东、福建和海南为典型,而北方的山东一带的海域却被“冷落”了,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因为保护区多的地区生物多样性更值得保护。相反,被“冷落”的山东一带的海洋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活跃多样,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的特有生态价值,完全有资格建立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只是问题出在管理办法关于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由地方向中央层层递进评审制度的程序漏洞上,包括申报、规划乃至最后的审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冗杂繁多,而一些地方海洋自然保护区稀缺。这样是不利于国家用有限的力量尽量去对每个海域都进行公平保护的。

(二)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过于复杂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了实施保护的效率,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采取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并行的管理体制[4]。即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综合管理和分别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等部门各自分部门管理。这样,不同部门分管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甚至在同一保护区内,不同部门也行驶不同的职权,这样就难以避免出现不同部门为自己部门谋利益,政府部门的内部性局限也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即有事就互相推诿,有利就互相争夺。这样的体制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导致权限不明,职责不清,资金浪费的问题出现。

(三)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制度,这一制度也适用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区内的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发展与该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宗旨不协调的旅游项目。这种保护制度让很多人都关注周围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干扰,却忽视了这样的保护区设置给周围居民带来的生产生活的不便。保护区主要注重保护,但允许适度开发,可适度开发的界线不明确,这样可能会阻碍了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模式,损害社区民众的经济收益,让民众对此工作的开展产生排斥心理,不积极配合保护区建设工作,这也不利于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立法不完备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落于人后,立法还很不完善。从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里,我们只能找到关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一点皮毛,根本就不能作为实践依据。而1995年颁布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虽然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其实践可操作性还是有限的。迄今为止,我国对海洋自然保护区这一块的法律保护力度还是太薄弱,没有出现专门的法律。不能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破坏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制,使保护区不能得到全面的保护。专门法律的空白,相关配套立法体系的不完备,无法适应海洋这一复杂的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以致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手足无措。

三、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建议

随着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任务迫在眉睫,完善的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本文谨提出粗浅的几点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一)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

在总体合理、宏观的规划方针指导下,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综合考虑当地其他保护区建设、当地发展状况及当地民众的支持程度来规划各个保护区的布局,尽可能更全面的照顾到潜在的需要保护的区域。不要过于集中某一区域建立同一类型的几个保护区,避免重复保护而导致经费的浪费,改善分布不均的局面。在保护区类型单一的方面的改进,可以扩大保护区类型范围,例如增加一些具体的稀有生物物种的保护区,以实地考察和研究为根据,以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针对性的选择建设保护区的区域。实现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多样化,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调整保护区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我们应该把综合管理这一笼统的概念转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在国家层面上设一个由海洋、农业、国土和林业各部门专门人才成立的国家小组,集中各领域人才的智慧,对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在地方则设立这个小组的分支机构为地方小组,接受国家小组的监督和管理,地方小组的职责也要明确,具体到其所负责的保护区的建设所需,赋予他们执法权,便于执法活动的开展。在这种体制下,还可以吸收社会公益组织团体或企业单位成为管理的主体,将地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委托给他们自主管理,地方小组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便于把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更好地贯彻环境保护法里的协同合作的原则。

(三)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贯彻落实“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确定之前应该进行信息公开,把信息传递给当地民众,再让他们对此进行反馈,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他们清楚意识到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他们也有责任,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然后积极对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合作。各类专业人士,社会团体也可以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各种宝贵的意见,这样充分利用了人力物力资源,优化当地保护区的建设。

(四)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很多政策规定无法落实,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无法达到预想效果,不适应当今复杂的海洋资源问题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作出专门的立法,填补法律的空缺,配备相应的法律条例,构建健全的法律框架,让建设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加强保护区法律权威性,提高执法能力,做到执法必严;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到违法必究,保障法律的运行,有效遏制在保护区内非法开发和经营的行为[5]。要明确生态利益第一位的立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以此为基础去制定相关活动开展的法律规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在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总体布局规划不完善、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难以协调、立法不完备等问题,我们应该完善保护区布局规划、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协调保护和开发、完善相关立法和提高科研技术。社会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要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雾霾,沙尘暴,各种污染的发展恶果从此远离我们,让蓝天和海洋两条“蓝丝带”继续完好地缠绕在地球的两端保护着地球,继续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

基金项目:创新强校项目“广东地方海洋法律体系建设研究”和“海洋法基本问题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S].1995.

[2]陈兴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1):79-82.

[3]孙昭妍.关于完善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21):40.

[4]王敏敏.国外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保护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