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47: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经济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宏观角度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低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国,科研项目大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文化水平相对来讲偏低,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同时,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系列的因素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技术水平的低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过度发展引起生态不平衡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地广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时,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些没一些,而现如今的情况就是农业经济的过度发展,土地的大面积开垦,导致生态平衡出现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适当发展,农民只注重农作物的生产,土地使用重复率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化肥的使用也引起一系列的土壤问题,重金属含量过高,土地硬化等。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这些能源的透支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进而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率,形成恶性循环,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影响生态平衡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三)农业经济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现今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加大农业经济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农业经济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还存在大量偏远地区,除现代化工业水平,教育水平落后外,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也相当落后,政府对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还不够重视,农业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
二、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引进优秀农业经济技术型人才与先进硬件设施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开设农村技术相对应科技教育课程,引进优秀农村经济技术性人才与硬件设施,鼓励优秀大学生回乡发展,以科学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是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年轻大学生毕业回乡进行适当补贴,并且安排后续工作方向。逐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外,还要注重将科学技术作为必要前提。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与先进硬件设备是科技性的保证,有了科技性的保证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不可否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水土的流失,重金属化,土地肥力减弱等,都反映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除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先进生物科技,在小型机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农民开展家庭经营式的精耕细作,走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应然的选择且唯一的选择是利用中国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走一条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道路,现代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发展。
(三)加大农业经济宏观调控
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经济,其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组织,部门,甚至各个企业,分工协作的密切化,联结成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多功能的整体,所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必要性。由于整个农业经济运动充满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方面加以调控,以保证其稳定而协调地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说到底是政府对农业经济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有效地调节、引导和控制从而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它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设定了一个准确的基本方向,这个基本方向同时又是政府选择和配置调控手段、制定和实施调控政策、认定和评价调控效果、调整和优化调控过程、检验和提高调控质量的重要基本依据。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等一般意义上讲,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目标。而加大农业宏观调控,实现基本目标,有利于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问题;新农村;社会主义
从很早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农业经济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对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一定价值。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第一方面是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培养农业合作社它是由个体自愿加入的集体组织具有一定的互利互惠性,在管理上也比较民主。对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也进一步出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环境与科学知识得到了双重的重视。才能让我们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更加稳定。第二方面,是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我国人口将近9亿为农民,这个庞大的数据说明我们国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大国,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农业改革也要不断的进步,传统的农业观点要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要不断的进行农业生产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对策
1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难以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提升购买力。农业经济在品牌形象、沟通协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农业出口过程中农产品通常容易被视为廉价商品进行出口,进而导致我国农业出口受到制约,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由于缺乏品牌竞争力,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农业出口品牌形象的建立等都受到制约,未来我国农业需通过增强品牌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
1.2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
“扶农重粮”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价格呈上涨态势,土地流转成本亦有所增长,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加大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呈现“小而分散、产加销环节多”的特征,加大了对农业经营机制的监管难度,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形成。另外,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经营机构等之间的协作性、对农民生产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和谐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在于我国农业经营监管力度不够、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性不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的体系,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3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加大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源环境影响因素的加大,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土地要素资源的制约,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总人口数较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并且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能源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量与日俱增,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油资源等的需求较大,且国际油价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开始由传统行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对策
2.1提高农业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非价格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发展品牌化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优势,方能在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农业经济品牌化的建立应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予以实现,形成“绿色、高品质、安全、友好、原产地”等农业特色,提供高质量、优品牌的农产品,提升对粮食安全建设的重视,建立高效绿色的农业经济品牌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品牌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购买力,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取得可持续发展。
2.2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
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形成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制度对指导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经济发展主体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配需具备高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化转型,进而构建基于优势主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增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2)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价格体系。实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根据市场中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情况调节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避免“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实现土地承包权、农业生产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3)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粮食质量安全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监管机制、保护制度等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2.3坚持资源友好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资源友好型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路径,一个国家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长远性,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多目标转型[J].农村经济,2014(12).
[2]高巧依.浙江省渔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3).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关键词: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39-02
在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中,特色农业将作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保护资源、提高效益上发挥出重要作用。进一步调整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达到提质增效目的,是这一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自然资源丰富
山区地貌复杂,气候多样,植被良好,环境优越,为优质特用粮和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经济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通化山区方圆100万公顷的密林深处和沟谷河川就生有 1188种经济植物和177种经济动物,30万公顷的耕(园、林、草、滩)地上种(栽)有优质特用稻黍菽稷和药菜果菌等44种特产经济作物,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二)产品珍稀独特
特色农业利用山区特有的经济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所生产的“绿野优新特珍稀”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新开河人参、通化葡萄酒、山野菜、林蛙油、高山红景天和草苁蓉等主产于通化山区的名贵特产品现已成为这一地区创利创汇、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拳头产品。
(三)技术含量较高
特色农业产品种类多,生产环境条件差异大,在技术和管理上较比普通粮食和大宗畜禽生产更加复杂。特别是参药低农残、“四位一体”温室等创新技术,更加规范严格,新颖先进。
(四)经济效益显著
特产品较比普通粮食和大宗畜产品的同比价值量大,经济效益高,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山区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渠道,广泛开展参果鹿蛙、经济作物等特业生产,农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流上游无度毁林垦荒和狩猎导致资源浪费、森林退化、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锐减、后备资源匮乏。同时,又因其生产大多分散于闭塞的岭地沟谷林草滩地,交通通讯不便,限制了特业经济规模的延伸和扩大。加上市场条件简陋,贮运、保鲜(质)、营销设施不完备,吞吐集散功能弱,服务网络不完善,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健全,信息不灵,影响了特产品的广泛经营和深度开发。
二、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发展思路
山区特色农业在山区特定生态环境下以特定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受市场行情和气候条件约束,年际和季节间变化起伏波动频率高,生产周期长,投入大,技术性强,增加了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性、持久性和复杂性。故应以培植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建立产业基地,提高产品档次,增加经济效益为宗旨,实施长期的结构调整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的调整原则。加快发育专业市场,扶持龙头企业,制定落实政策,将其结构调到最佳适宜状态,并产生巨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增长。
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产业化形成阶段。着力调整特色农业内部结构布局,建立特产种植养殖基地,封建生态经济沟,开展特产品精深加工,开拓市场,增加特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使资源浪费、生态失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特色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种养加销比例分配协调平衡,形成产业化新格局。第二步,特色经济发展阶段。在实现产业化基础上,在山区农村的广阔区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庭院经济、区域经济、绿优经济和龙型经济,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特色农业内部结构更加规范,形成以特色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山区高效农业新格局。第三步,步入现代化阶段。在形成特色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加大特色产品增效力度,全面启动优质精品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效益驱动战略,达到资源雄厚、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基地稳固、产品精新、购销两旺,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发展措施
1.调整特色农业生产。按照优质精品高效方向,稳步发展优质特用粮生产,适度有序地增加特产经济作物,满足市场对优质特用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增加反季蔬菜和棚膜果品、花卉等花色品种的自给量,积极发展山野菜家植和食用菌生产,提高创利创汇能力;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酿造型葡萄,适度发展食用果品,搞好品种改良,增加寒地果品面市量;努力压缩园参面积,稳定西洋参,积极发展优质低农残大支头参和林下野播参,适度发展中小药材,实行林药、果药、粮药间作,增加参药业效益。规模发展生猪、肉牛、禽蛋等常规畜禽品种,围地放养笨鸡、大鹅等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特有畜禽品种,大力发展雉鹿貂狐等特产经济动物,加快粗毛粮过腹转化;利用山川溪流,人工养殖虹鳟、细鳞等珍贵冷水鱼种,合理开发大小河塘、沼泽、湖泊,发展池塘养鱼和稻田养蟹,改善水质,提高水产业效益。
2.构造特色经济新结构。在生态经济上,实行林木开采休闲制度,恢复天然林,改造低质林,栽植经济林,保护和培育自然资源,维持山区“乔―灌―草”三元立体环链型植物群相结构与栖息于各层次的鸟兽虫蛙鱼各类资源相互依存、繁衍、增殖布局结构;大力封建生态经济沟,实行以养蛙为主,经济动植物种养加立体综合开发,保持生态平衡,增加封沟开发效益。在庭院经济上,利用庭院投资少,见效快,便于管理条件,发展田园式经济植物园、庭院式经济动物养殖场、家庭式特产品加工作坊等庭院立体经济网,增加群体效益。在区域经济上,根据各地域经济特点、风土人情、资源储备、生产水平、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着力开发某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利用地缘优势,开发一至几个经济动植物骨干品种;在主要交通沿线兴办路边工厂、作坊、集市、商场,形成特产品产加销集散网络,增加区域效益。在龙型经济上,集中建立人参、果仁、果品、草编、木器、山野菜、林蛙油和鹿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加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龙头企业对特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能力,利用山区丰富的有机物资和水土、气候资源,生产绿优山菜野果、低农残人参、绿色蔬菜等优质高效特产品,改善品质,提高档次,实现绿优新稀、优质优价、增值增效。
3.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发育特产品有型市场,通过对市场设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增设现代化市场营销、贮藏、运输、保鲜(质)设施,加快市场设施配套,满足市场运营需要;搞好市场信息情报搜集与传递,牢牢掌握市场动态,随时采取应变措施,保证市场有序运作;按照现代化标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特业经济开发区,兴建水电路和围栏保护基础设施,搞好土木建筑和土地整修改良,为产业开发奠定基础,增添后劲;加快名特精新产(制)品的市场流通,扩大市场覆盖,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山区特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
(一)加大产业投入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引进外资、地方财政筹资支助、社会团体和部门捐资、个人出资、上市融资、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等途径,筹集资金,增加投入。特别是在资源培植、生态保护、基地建设、市场发育上,应统筹规划,合理调度资金,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多渠道投资入股,加快基础建设和产业运作,提高投资回报率。
(二)搞好综合服务
在技术推广上,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手段,广泛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经营管理上,采用先进的集约化手段,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产品开发上,集中研制开发更新换代产品,提高市场信誉度,实现有效增值。在社会化服务上,鼓励各地组建各种民间中介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广泛开展信息咨询、便民供销、产品贩运等活动,促进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
(三)落实扶持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对产业经济区内的土地,采用反租倒包、等量调换、异质差补等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在特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实行统一管理,放开经营,活跃市场,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宏观环境。
(四)加强组织管理
严格遵守客观经济规律,放手发动群众,自主参与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杜绝强迫命令和“一刀切”,防止造成负面影响;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制定出台可行性方案和措施,指导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规范产业运作和结构调整中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达到预期调整目标,使山区特色农业有一个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祥.走特色之路 兴铅山大业[J].中国农村经济,1997,(1):59-61.
[2]张久汉.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高效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97,(3):71-75.
[3]柴彭颐.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目标及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7,(3):71-75.
[4]刘树枝.坚持走开发式脱贫之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1997,(4):34-36.
[5]葛承群.发展特色农业的几个误区[J].农业经济问题,1998,(11):52-55.
[6]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关键词:农业经济;循环;问题;解决措施;方案设计;具体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此过程中,我们积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综合效益的提升。
一、关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虽然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为了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消除错误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确保农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总体提升。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治理农业污染技术、清洁技术以及废物再利用技术的研发与资金投入力度过低,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循环经济关键的技术领域,主要还是依靠个别企业一力承担,企业与企业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战略同盟关系,而且大多数企业的经济需求不同,从而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
缺乏资金支持,虽然相应的惠农政策在陆续出台,但仍不能符合农民的切身需求,以至于惠农政策出现不配套等情况,并且出台的各个惠农政策间也有一定的冲突,导致很多不良问题的出现。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应制定出循环农业的发展计划,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保障体系,认真研究农业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大力开展农业培训活动,从根本上使我国农民将农业循环发展的本质认识上去,加快订立农业循环发展的有关法规和惠农政策,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大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宣传和教育等。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1)推动循环农业的立法速度,出台相关的补偿性惠农政策和限制性规范。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确定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义务核责任,完善农业发展支持机制,构建公众行动、政府推动以及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有效体系。
(2)建立农村管理法律法规,构建长效的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我国农村的废物再利用战略目标,培育壮大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产业,使新时代下的农村环境从根本上告别传统农村的生态环境。
(3)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农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一线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科技研发的力度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一定要加大对循环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施计划制定出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人才培养出来,促进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
(4)政府投资力度应有所加强,完善投资体系。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农业发展资金进行整合和预算,成立专款专用部门,监督政府资金的使用去向,杜绝在支农惠农过程中出现个人人员中饱私囊的情况,对农民的贷款额度应有所调整,综合利用补助、贴息以及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自主研究。地区政府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将国家、集体乃至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多元化、多层次建设农业生产工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黑龙江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1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1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获得高额的产出,不断地使用高水、高化肥;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业灌溉水利用为30%,而化肥的使用量确高居世界榜首,达到了430亿千克。资源的环境友好型与经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我国已把发展循环农业提上日程,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循环型农业体系,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做好监管,保证生产过程的清洁,使产业链实现循环发展,最终使循环生产中产生的废料能够合理利用。这些都为黑龙江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现状,笔者发现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可再生资源被破坏,环境污染情况形势严峻,土地肥力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更要通过走农业循环经济这条道路来调节经济与环境资源这一矛盾,并通过循环农业经济来推动全省农业平稳发展。
1.3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现状分析,分析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程度和阶段,为研究黑龙江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首先,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减少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点、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要求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粗放经营到集约谋划、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凭借“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来综合利用和开拓资源,这些都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增加农村就业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最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是对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改革,深入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旅游农业,体现其整体性特征,促进资源的高效和持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2.1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比其他地区含量高。近50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一直离不开黑土壤的利用,但是在利用黑土壤的同时,人们为了追求粮食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自身的肥力下降。自“十二五”以来,作物种植面积、化肥用量都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循环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有关农业部门对农民进行“循环型”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培训,使农民能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利用农业科技对废物进行处理,比如:用有机肥料代替农药化肥,从而降低肥料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
2.2 农业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
2.2.1 各种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农民在收获作物后,各种秸秆还可以回收,可以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料、饲料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在黑龙省秸秆综合利用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秸秆就地还田。黑龙江省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玉米秸秆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玉米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丰富有机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增加黑土肥力,提高土地产量,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秸秆深加工成饲料。大多数农作物秸秆可以直接喂牲畜,也可以通过处理如破碎或微生物发酵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第三,燃烧供热。大多数的黑龙江省农村秸秆用作柴火燃烧,这是一个传统的处理的模式。第四,转化为甲烷。将作物秸秆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液可以养鱼也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沼气还可以为农民提供能源的生活。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建设沼气项目,开发利用沼气。用沼气代替煤来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量,农民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因为沼气是通过作物秸秆和其他废物发酵得到的,价格低于煤气价格。此外,沼气是清洁能源,它通过甲烷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少,沼气的广泛使用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保护原始生态景观。
2.2.2 家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情况
大量的元素(如氮、磷、钾)和有机质存在于家禽粪便中,这些牲畜粪一般由农民收集后堆积在阳光下暴晒,使其干燥,从而便于存储。粪便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简单,但能最大保留肥力,有利于作物生长,还能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当前看来,年生产的家禽粪量黑龙江省是比较高的,牲畜粪便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如果通过一定的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应用于作物,将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但随着黑龙江农业的扩张,大量的牲畜粪便等待处理,这种情况将给畜牧业扩张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畜牧业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来源问题,通过创新技术,将废物处理成固体燃料,代替煤,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2.3 黑龙江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2.3.1 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模式
废物多级利用模式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后再回收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作物秸秆材料加工成饲料或沼气,牲畜和家禽的粪便降解成为有机肥料或者沼气,例如,黑龙江双城市杏山,通过使用废物资源转换技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再如,通过让秸秆直接返田,利用土壤昆虫还田等技术手段形成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养分平衡。通过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和二次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户生活提供清洁的能源。
2.3.2 农业生态园区模式
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保、节能、节省资源的状态下进行农业生产,有机组合成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公园。由于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有大型畜牧业,农业生态区将与生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聚集,使企业之间的资源回收,或通过科技创新使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生产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清洁、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 阻碍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原因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为了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绿色农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能耗降低,农民增收,农业产值稳定增长。但由于黑龙江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农业发展形式还没从根本上转变。
3.1 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淡薄
循环经济是新生的经济形态,把这种经济形态的思想运用于农业生产还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黑龙江虽然也出现了循环农业产业,但大多是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撑下完成的,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学习和开展循环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意识障碍使循环农业不能顺利发展。
3.2 自然资源及废弃物利用率低
农业废弃物回收可以创造效益,但由于缺乏技术发明及推广,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很低,如秸秆回收利用率仅为40%,而且大部分的秸秆直接燃烧,导致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自由放养的牲畜的排泄物,农民没有回收,这就会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水的污染。传统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一个封闭的链,缺乏标准化生产,难以适应农业的需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力较低。
4 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政府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首先,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和其他途径介绍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在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把农业循环试点园区成功的例子引入黑龙江省,让农民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实惠。其次,扩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传播,实现成本的节约,让人们体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改变人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从而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引导
在这个阶段应大力完善法规体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规范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充分利用垃圾、废气,并加强执法和监督,以确保循环经济的良性运行。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改善和更新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则,并使其更接近国际惯例,符合现代环保的需要,提高保护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创建一支强大、高素质的生态建设执法队伍,利用法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黑龙江省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以农业生产作为重要支撑的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目标。因此,应立足黑龙江省的基础优势,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4(11).
[3]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
[4]冯志俊.循环经济导论[J].经济研究资料,2005(6).
[5]黑龙江统计局.2012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MJ Dover,LM Talbot.To Feed the Earth:Agro-Ee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Washington,DC:World Resourees Institute,1987.
江西省九江县A村很多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家庭模式也就随处可见,留守儿童问题也伴随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更加关注我们新时期的农村,关注农村的“留守儿童”,关注农村关注农业经济问题。
1 江西省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
由于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都在外面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少,致使留守儿童缺失了人生中的第一课,这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学习、性格、道德品质等都将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1.1亲情缺失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第一,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焦虑、怕困难的心理;第二,在自我意识上存在着自卑、胆小、敏感等心理问题;第三,在交往方面存在着孤僻、压抑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中往往表现的是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等问题。
1.2家庭监护缺失,产生各种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爷爷奶奶便成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隔代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引导不到位,学校又缺乏家长的及时的有效配合,致使九江县A村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监管出现了空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成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1.3行为上的引导不力,出现行为偏执和道德失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有效的监督,隔代监护人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约束,学校教育又难于独自承担起留守儿童的全部教育责任,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品行发生了消极的变化,道德发展出现了危机。
2 江西省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庭,还有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当然还有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任何一方面的缺少都有可能给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
2.1社会因素
第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政策都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都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自己打工的城市接受教育。
第二,农村基层政府的不重视也是农村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农村的基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不重视和农村教育经费的缺乏,农村教育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2.2家庭因素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不能和他们的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女留守儿童,她们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多的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和引导。
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留守儿童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监管人监管不力
一是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二是隔代监管力不从心。三是亲戚监管责任感不强。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在我们的调查中,九江县A村有一部分的家长说出了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不管书读的多或少,到最后还是要出去打工,所以部分九江县A村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那么的关心。还有些家长则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多赚些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物质条件,而很少去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发展。
2.3学校因素
学校老师素质不高,学校设备缺乏。由于师资力量方面的缺乏,享受不到像城里孩子那样的完整的系统的课程安排。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学校也很少开家长会,缺乏与留守儿童监护人间的沟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大的漏洞。
2.4自身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九江县A村的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处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孩子尚未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身心发展极为不平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异常和个人情感上的偏离。
3 从加强农业经济方向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是经济发展的催发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因素之一。针对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农业经济建设
第一,政府应该统筹城乡间的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有利于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经常见面,满足留守儿童情感上的需要。
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供更加完整的法律服务。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建设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同时建立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和完善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
3.2发挥学校优势,推行寄宿制学校
第一,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心理咨询,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于未然。
第二,寄宿制学校对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人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主体作用。一是增加对留守儿童的相关课程。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
3.3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发展基层经济
九江县A村留守儿童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并有可能还会有所扩大。我们的基层政府组织应该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列为头等问题来解决。一是利用当地的资源,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尽量多的农民能就近就业,让孩子能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二是向上级政府申请留守儿童教育专项资金,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三是基层组织与学校一起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石泉
1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13万人,总耕地面积1.94万hm2,其中农耕地1.31万hm2。2015年农业(种植业)产值554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14万元的48%。全县共建有10个农产品市场,其中县城2个、镇级农贸市场8个,基本满足石泉县农产品供销,还有3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和200余家粮油小型加工企业。
2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种植业整体发展滞后
种植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状况,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标准化桑园、烟草、茶叶、大棚设施栽培产业经过多年的示范建设,目前仅在少数乡镇、少数重点村有一定基础,规模、产业及区域布局雏形初现;大部分乡镇、村差距很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区域布局及产业化。
2.2农耕地逐年大幅度下降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扶贫迁移、新农村建设占地扩大[1-2],石泉县农耕地由1996年的1.84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1.26万hm2,减少0.58万hm2,年均减少527.27hm2。随着农耕地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1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35万hm2,减少0.8万hm2,年均减少734.55hm2。农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种植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也受到制约。
2.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石泉县是山区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成本高、农民经济基础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少,全县仅3533.33hm2旱涝保收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减产、涝也减产,种植业受自然条件、气候灾害的影响太大,缺乏保障。
2.4农业规模化程度很低
大部分农户种植规模小(约0.2hm2),种植种类杂乱、产量低,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家庭种植主要自食,少量的农产品出售也对家庭收入影响较小,处于可种、可不种的状态,不追求产品质量、产量、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接受程度低,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3-4]。
2.5农业产业化缺乏政策扶持保障
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县级,地方财政更没有能力进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投入扶持引导,发展缓慢。信贷资金扶持乏力,特别是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困难,企业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2.6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种植业农产品除茶叶基本形成产、加、销产业化雏形外,优质粮油和瓜果菜均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户除自产自食外,销售原粮、油菜籽、瓜果菜鲜产品缺乏粗加工及深加工能力,农产品不能升值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增产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推动力。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3.1巩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做好野三农冶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粮油作物面积,主攻单产,保证石泉县粮油自给。要巩固和适度扩大经济作物产业区域布局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及单位产值。
3.2增加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利用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的政策,组织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加强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科技扶持力度,对已有发展基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乡镇、村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科技扶持,促进区域布局的适度扩大和种养水平的提高,尽快形成野一村一品冶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3抓农业产业区域建设重点,实现率先突破
根据各乡镇、村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制定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别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建设开发。原则上以村为单元整村推进,选择一项有基础、有发展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建设,区域布局形成之日就是野一村一品冶建成之时。
3.4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种植业生产力水平
引进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养植关键技术,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大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要以强村大户为重点进行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区域布局内重点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农业科学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益。涉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做好良种及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植物病虫、种植技术指导、物资配套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3.5利用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技术、效益,三者缺一不可,要重视和利用市场引导功能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培育和经营农业产业化就要高度重视产品销售这个关键环节。政府和有关涉农部门要做好产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及营销工作,农业产业的产品野既要生产得出来,又要卖得出去冶,更要有经济效益,野三个轮子冶一起转,产业化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特别要重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依托经销大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向外地、销向大城市甚至出口。农产品产地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是取得市场准入的门槛,拿到准入证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和大超市销售,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时必须通过野两个认证冶,做好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营销工作。
3.6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牵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区域布局。当农业产业建设种植规模和产品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后,仍然出售原始初级产品时,产业发展就会受阻甚至夭折。在建设开发初期就要注重培育小型加工企业,将原料产品转化为初加工产品,实现第一次升值。通过小型加工企业的滚动发展和优胜劣汰,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扶持其发展。达到野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冶的目的。
3.7加强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
目前,县城2个农贸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石泉县农产品贸易需求,场地狭小、交通拥挤,购销双方均为不便。建议新建农贸市场,以适应农产品交易的需求,努力为内销和外销农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的贸易平台。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院8-15.
[2]郑会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院92-96.
[3]韩艳旗,张银岭,王红玲.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3)院7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