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差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文化差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族文化差异

第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 民族特征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可以看出,习语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经过提炼而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和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很广,包括成语(set phrase)、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语(colloquialism)和俚语(slang)等。汉语中,习语也叫熟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和短句。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英汉习语在性质和特征也大体相同,都具有实用性、稳定性、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其中的歇后语是汉民族文化所独有的,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各自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英汉习语在文化及其民族特征上的差异

1.英汉习语对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习语有其民族色彩,其中不乏本国人们生活环境或本土人都熟知的事情,而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它的习语多于水有关。所以,英语中就有大量与航海和海洋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灭顶)、“sin or swim”(好歹)、“rock the boat”(兴风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而汉民族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则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缺乏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未雨绸缪”――“While it is fine weather,mend your sail”,“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you will reap”等。地域的差异对人们的思想和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诗句可用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东风”和“西风”的区别。如:中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中的最后两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说明在汉语中“西风”是非常凄凉,而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则说明“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海峡。而在汉语中“东风”是个褒义词,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英语中的“东风”则和汉语相反。

2.英汉习语中动物的差异

“龙”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文化中被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集皇权、力量、好运为一身。在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民间称为“龙抬头”,因为人们相信龙王爷在这天会施云布雨造福黎民。因此,与龙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但不知何人首次把“龙”译为“dragon”或把“dragon”译为“龙”的。这种翻译对汉英文化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危害。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常被描绘成一个庞大的怪兽,还会喷烟吐火。所以,它常指凶恶的人,如“the old dragon”指恶魔,带贬义。“凤凰”在汉语文化中象征吉祥、太平,而在英语文化中仅仅只是象征永生或复活。汉语文化中对“马”这种动物似有偏爱,如“骏马”、“千里马”、“老马识途”等都是含褒义色彩很浓的词,这与马在汉民族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但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马在农业劳动中举足轻重,起到农民助手的作用,而且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无法估量。在英语文化中“马”(horse)却没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它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中性意义的动物来看待,这是与不列颠民族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分不开的。在其历史上,“马”所起的作用不大,马只有两大用途:耕作和作为战士打仗时的坐骑。因此,a charley horse(抽筋),eat like a horse(辛辛苦苦地干活),beat a dead horse(死马当做活马医),褒贬色彩不那么浓厚,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作为一个热衷于赛马的民族,他们也有许多和这种运动有关的习语,但“马”仍然是被当作中性动物来对待的,如bet on the wrong horse(支持错了对象),that is 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其褒贬色彩没有汉语文化对“马”褒贬色彩那么强烈鲜明。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 (你是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西方人对bat(蝙蝠)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西方完全不同。因“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3.英汉习语对历史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反映到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尽管英汉两个民族有很多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英语中burn one’s bridges (又作burn one’s boat)和汉语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相传公元前49年古罗马凯撒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们后退无路,只有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跟秦兵打仗,项羽于公元前208年过河后让部下破釜沉舟,志在必胜。

4.英汉习语对寓言神话、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叶公好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n apple of discord不和之神、much cry and little wool说得多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大卫和亚比该)、give a lick and a promise敷衍塞责,等等。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中国文化是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中国佛教思想中,既包括了儒家思想也包括了道家思想。道教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国已近两千年之久。它是在我国古代的基础上,沿袭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故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反映出当时人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修心养性”、“邪不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或“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来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指僧家修行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战胜内外的一切魔难。现在用来比喻一个法术比一个法术高,一个力量比一个强。“一尘不染”原是佛家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佛教徒修行要不被六尘所玷污,“一尘不染”。还有“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不二法门”、“牛头马面”等都反映出佛教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英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国教是英格兰教,属于新教。宗教在英国社会生活中起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因此,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许多有关“神”、“上帝”的词语,在胸前画十字时口中说着God bless me;与它有关的习语还有:Olive branch橄榄枝(和平的象征)、eye for eye, tooth for 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new wine into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等。英语习语中用Adam作喻体有as old as Adam直译为“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to raise Cain表示“大发雷霆”、as patient as job和as poor as job分别表示“耐心忍受”、“一贫如洗”等。

5.英汉习语对数字、色彩的差异

每个民族对数字有其特有的青睐,汉语里与偶数有关的习语很多,而英语数字习语却大多与奇数有关。在中国的《易经》中就有阴阳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文化观照下,人们认为事物都是以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在汉语里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就连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也无不体现出汉民族对偶数的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十”在以整拾递进的数字体系中含有达到极点之义,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表达一个完美无缺的量,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穷凶极恶为“十恶不赦”。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视单数为吉利,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万分感谢或千分感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大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和其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如“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十年树木,百年树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飘飘欲仙)等。

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两个民族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如:汉语中,“黄色”有着“王权、高贵”的内涵。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法定尊色,只准帝王使用。中国人以黄色为尊,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中华民族先祖诞生于黄河流域,因而中国人对“黄色”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和崇拜。英语中,“黄色”(yellow)指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 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yellow newspaper”意为采用低劣手段渲染主题的报刊。“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因此,中国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时都要用到“红色”,表达越来越红火之意。而英语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灾祸,如red-ruin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如red alert空袭报警,a red ad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它还象征着放荡、,a red light district 花街柳巷(红灯区)等。“白色”(white)代表纯洁、美好、快乐、简单、清白、希望、真实。《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与白色相关的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stand in a white sheet(忏悔);make one’ s name white again(清洗污名;昭雪)等 “ A white Christma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 ”(公正廉洁的); “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而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向把白色视为悲怆贫寒、衰败死亡的象征。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无不勾勒出苍凉凄寂、衰败哀愁的意境。“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如Black Man邪恶的恶魔,black guard恶棍、流氓,blackmail 敲诈、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a black mark污点,black 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 dog沮丧情绪,The future looks black前途暗

淡。

三、结束语

习语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出来。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就像一面镜子,能明显地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习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透过英汉习语文化涵义的比较,我们看到英语民族和汉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制约着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内涵意义的差异。因此,只有深深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英汉习语地涵义,并正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宇.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4]田延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2月第20卷第6期.

第2篇

(一)英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变革都会对英国文学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变革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华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学家。文艺复兴过后,又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发展阶段。到了18世纪初,又兴起了新古典主义,这使得宗教神学开始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发展到19世纪,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渗透到英国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学的题材逐渐扩展,文学也被赋予了某种经济和政治色彩,大多数文学作品宣扬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国文学趋于写实,在选材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促使英国文学顺应时展,呈现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点。

(二)美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相较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美国民族较多,且有大量移民。这就使得美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性、复杂性、庞大性的特征。总体而言,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后等阶段。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美国大陆相对落后,文学仍源于生活和劳动,因此,文学作品多是赞颂人们的品格和自然风光。到了一战前后,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出现在美国文学中,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美国文学的现实性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学的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饱受战争摧残,对社会和人性开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国文学也一度陷入迷茫时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文学逐渐进入第二次繁荣时期。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文学流派也相继出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更加鲜明。30年代的美国文坛则以左翼文学为主导。而到30年代后期,文坛上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流派纷纷出现,且大胆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彼此之间相互争论、交流和借鉴。在此过程中左翼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美国文学思潮的主要引导者。与此同时,美国文学逐渐与世界相互交流,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重大打击,二战后,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格局。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内涵

英美文学评论随着英美文学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评论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理论指导也越来越系统化。英美文学评论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并依据相关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研究和分析,进而探索英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便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英美文学更快、更好发展。文学评论家通常综合考虑作品的写作手法、表现特色、思想观点、创作风格等要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学评论也有助于文学创作者得到更加客观的反馈,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反思,并不断进步。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常遭遇矛盾和挣扎。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宗教色彩,创作手法也相对荒诞,在这种文学背景下,文学评论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前的理论,并朝着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发展,逐渐进入转型时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的早期殖民历史,使其文学创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学、英国文学等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当然,美国文学并非单纯地模仿和复制这些文学,而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并日趋成熟,最终从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学演变历程,促使美国文学具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反而更加重视作品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

(二)文化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还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又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基础。因此,语言差异也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评论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会略有差异。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谚语、典故、习俗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若无法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就会影响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论。相比较而言,英式英语较为严谨,英国评论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谨慎,同时,受语言习惯影响,英国评论者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抱着一种尊敬的心理,这也正是英式英语沉稳、庄严的表现。而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式英语则相对自由、随意,其对英式英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时,美国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相对轻松。相较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发展历史较短,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的文学作品受传统束缚也相对较小,更加关注创新和个性特点。在文学评论中美式英语的用词也更加自由和开放。文学评论也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因此,受英国文学评论理性、传统特点的影响,英国的文学作品更加规范,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加严谨,带有浓重的历史感。而自由、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则会让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个性展示,这更容易引起文学思潮。正是受文学载体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文学评论也反作用于文学创作,使美国文学创作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越来越具有独特性,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其创作演变历程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本主义只是相对于禁欲主义与神权主义来说的。整体而言,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还相对保守,这主要源于英国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英国文学评论的这一特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相较于英国,美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就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没有沉重的传统束缚,文学评论不必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逐渐形成了自由、独立、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也促使美国文学评论更富创造力。

(四)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第3篇

一、 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

汉英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丰富而又发达的语言。英语、汉语都有很多极富民族文化语义的词语。然而,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门对某些事物及其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有共性,其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例如,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具有基本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两者均可表示“残忍凶暴”或“贪婪成性”。汉语说某人“狼心狗肺”,则是说他心肠狠毒,忘恩负义;说某人“有狼子野心”,则是指此人如狼一样,毫无良心。此外,汉语中有色狼之说法,英语也有类似说法。又如,“狐狸”和fox,有相同的民族文化意义,两者均表示“狡猾”、“多疑”。例如,英语的cunning as a fox和汉语“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an old fox和汉语老狐狸均有“老尖巨滑、诡计多端”的民族文化意义。

同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语在构成比喻中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如,英语的“stone-hearted”和汉语的“铁石心肠”英语的”meek as a lamb“和汉语的“驯服得像羔羊”英语的“light as a feather”和汉语的“轻如鸿毛” 英语的“pure as the driven snow”和汉语的“洁白如雪”,英语的“sweet as honey”和汉语的“甜如蜜”等等。

二、 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

汉英语言中有些对应词,其民族文化语义只有部分相同或相似,即对应词只在某些方面其民族文化语义相同,而在其它方面则不同。也就是说,在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共同的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民族文化语义相同的方面而言,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它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汉、英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以上这类词语不少,如,英语的“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西方和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语义,即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民族文化语义却是“秘密、沉默”的象征。再如,owl和“猫头鹰”在英、汉两种言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民族文化语义。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俗称“夜猫子”由于它在夜里发出凄历的叫声,所以被人们将其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并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它落到谁家,谁家就要遭殃。民间有忌讳“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其意是指猫头鹰能带来厄运。这就是英语、汉语中对应词语owl和“猫头鹰”的共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但是,英语却有汉语没有的“精明、智慧”,“神情严肃的人”等民族文化语义。

三、 民族文化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汉英语言中对应词在各自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有些语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于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民族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性。除此,英、汉两民族的不同,以及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英、汉语言中的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差异。如:“西风”和west win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当西风吹起来的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至深秋或隆冬。

再如,“龙”与dragon在汉英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在汉语中,“龙,,象征吉祥、尊严、权力等,如,“龙凤呈祥”,“龙颜”,“望子成龙”等等。中国人甚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龙年”为大吉大利之年。然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神话中的一种妖怪,口吐火焰,全身长鳞,长有双翼,爪子和长尾”,象征邪恶、灾难、凶狠等。A dragon year就是a disaster year(灾年)。注意到了西方dragon的民族文化语义,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就译成了four tigers,因为英语的tiger有褒义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一意义套用到其它文化中。

四、 民族文化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

第4篇

(一)英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的变革都会对英国文学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英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的重要变革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莎士比亚、萨里、斯宾塞、华埃特、海伍德等著名的文学家。文艺复兴过后,又先后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发展阶段。到了18世纪初,又兴起了新古典主义,这使得宗教神学开始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发展到19世纪,浪漫主义气息逐渐渗透到英国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更加追求自由和解放。到了19世纪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学的题材逐渐扩展,文学也被赋予了某种经济和政治色彩,大多数文学作品宣扬自由平等思想。在此之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国文学趋于写实,在选材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文化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促使英国文学顺应时展,呈现出更加全面、多元的特点。

(二)美国文学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相较于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美国民族较多,且有大量移民。这就使得美国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性、复杂性、庞大性的特征。总体而言,美国文学先后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后等阶段。在最早的殖民时期,美国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早期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时期的美国大陆相对落后,文学仍源于生活和劳动,因此,文学作品多是赞颂人们的品格和自然风光。到了一战前后,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出现在美国文学中,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美国文学的现实性不断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文学的转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饱受战争摧残,对社会和人性开始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善与恶,美国文学也一度陷入迷茫时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文学逐渐进入第二次繁荣时期。到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展时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逐渐暴露,各种文学流派也相继出现,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更加鲜明。30年代的美国文坛则以左翼文学为主导。而到30年代后期,文坛上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流派纷纷出现,且大胆发表自己的文学见解,彼此之间相互争论、交流和借鉴。在此过程中左翼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美国文学思潮的主要引导者。与此同时,美国文学逐渐与世界相互交流,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重大打击,二战后,美国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格局。

(三)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内涵

英美文学评论随着英美文学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评论的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理论指导也越来越系统化。英美文学评论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并依据相关的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研究和分析,进而探索英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便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推动英美文学更快、更好发展。文学评论家通常综合考虑作品的写作手法、表现特色、思想观点、创作风格等要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和主旨。此外,文学评论也有助于文学创作者得到更加客观的反馈,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反思,并不断进步。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在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文学评论常遭遇矛盾和挣扎。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宗教色彩,创作手法也相对荒诞,在这种文学背景下,文学评论就陷入矛盾中。到了20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之前的理论,并朝着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向发展,逐渐进入转型时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对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文学评论与美国文学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的早期殖民历史,使其文学创作接受了印第安文学、英国文学等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当然,美国文学并非单纯地模仿和复制这些文学,而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并日趋成熟,最终从英国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学演变历程,促使美国文学具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对应的,美国文学评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反而更加重视作品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性。

(二)文化载体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还是民族文化根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又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基础。因此,语言差异也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评论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也会略有差异。受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谚语、典故、习俗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若无法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就会影响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论。相比较而言,英式英语较为严谨,英国评论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谨慎,同时,受语言习惯影响,英国评论者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抱着一种尊敬的心理,这也正是英式英语沉稳、庄严的表现。而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式英语则相对自由、随意,其对英式英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同时,美国评论者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相对轻松。相较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发展历史较短,与之相对应的,美国的文学作品受传统束缚也相对较小,更加关注创新和个性特点。在文学评论中美式英语的用词也更加自由和开放。文学评论也会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因此,受英国文学评论理性、传统特点的影响,英国的文学作品更加规范,在语言运用方面更加严谨,带有浓重的历史感。而自由、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则会让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个性展示,这更容易引起文学思潮。正是受文学载体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与此同时,文学评论也反作用于文学创作,使美国文学创作在短短的发展历史中,越来越具有独特性,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其创作演变历程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本主义只是相对于禁欲主义与神权主义来说的。整体而言,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观点还相对保守,这主要源于英国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英国文学评论的这一特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相较于英国,美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就带有明显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没有沉重的传统束缚,文学评论不必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美国在独立战争后,逐渐形成了自由、独立、民主的文化氛围,这也促使美国文学评论更富创造力。

(四)人道主义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第5篇

[关键词]藏汉翻译;民族;文化

藏汉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如果没有翻译,其局限性简直不能想象。正是因为翻译家的伟大创作,藏汉民族的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和共同进步才成为现实。然而,藏汉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藏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给藏汉翻译活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现代很多人认为只要略懂藏汉两种语言就可以进行藏汉翻译活动,于是大胆地进行创作,但结果却往往停留在文字转化的阶段,而达不到再创造的境界。

第二、影响藏汉翻译的文化因素

一、风俗习惯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藏汉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等方面的习俗则具有相应的民族特色,如汉族人见面打招呼时常会说这样的话:“吃饭了吗?”,在汉文化里,这句话并无含义,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然而,藏族人对这类打招呼的方式还不太理解,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在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用藏民族的习惯用语,诸如“陪昂”、“秀昂”、“古康桑”(近似于这些音)等之类的语言可能会更好。

在称谓方面,两个民族的语言里对一个概念的指称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由于汉民族注重家族观念,体统的家庭很大,所以称谓比较发达,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间的界限区分得很清楚。而在藏民族地区由于注重所谓的核心家庭,称谓词汇也就不够发达,藏语中的“阿佳”和“阿觉”(近似于这些音)可以分别用来表示有血缘关系和无血缘关系的并年长于自己的所有哥哥姐姐。所以很多汉族对这种称谓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这种文字的时候就需要加以注重,以免引起误解。

二、文化心理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人类就没有进步,就没有今天世界这样繁荣兴旺的社会。”藏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和历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这对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3”为例,这个数字从古到今在藏民族心目中的意义很特别,它代表着圆满、至高无上、吉祥如意等意思,但藏族人的眼里“21”永远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在很多人无论做任何事都不会选择这个数字,但在汉文化中,这个数字却没有这种意义,反而有更好的意义表达,比如,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用这个数字就可以表达对令一方的爱意。这些非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译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藏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才能够准确把握。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汉族同胞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藏族人的意识中,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由于两个民族相互交融,文化的相互影响,现在一些藏族人也对这些数字有不同的理解,但开始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对其并没有这些特殊的意义。

谈到汉文化,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龙”字,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古代的帝王总把自己描述成龙的化身,自封为“真龙天子”以达到奴役思想、驯服百姓、巩固政权、安邦治国的目的,而老百姓则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来加以崇拜,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祈求这个神灵之兽的保佑,因而“龙”就成为了汉民族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很多由“龙”字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词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画龙点睛,龙子龙孙等美好形象。但藏族人看来,“龙”只是跟其他动物一样,不会认为它很神圣。

三、地理环境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各地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当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词语的含义也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一词喻指“春天”,象征着“温暖”,但在,“东风”并不一定标志着这样的含义。

四、思维方式对藏汉翻译的影响

藏汉民族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藏汉之间的语言转化时,要高超越过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障碍,准确地把握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语句的衔接方式来说,藏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或分句)连接起来;而汉语大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并不一定依赖连接词。

藏语语法相当严密,注重形合,外形严谨,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词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分句进行连接。我们都知道,汉语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关系,只是通过意义来进行衔接,连接词用得很少。试比较下列的句子:

(1)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有志者事竞成。

以上三个例子如果翻译成藏文分别可以通过关联词语“醒”、“将”、“拿”(近似于这些音)几个来表示。

其次,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的差异。汉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模式,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和谐与统一,“和为贵”就是这种思想很好的体现。

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语,通常会被省略,也就是常说的无主句。但藏语中却大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所谓的主谓两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个藏语句子都要有主语,否则这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进行藏汉互译时,很多汉语句子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为它们添加主语。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一种语言是该种特定文化的产物,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现象在所难免。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克服这些冲突可能比较困难,因为要想把藏汉语言中所有的成分从表面意义到象征意义通过翻译全部准确的表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负责的译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原文中的文化含义,必要时要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加以适当的注释,对在异族文化中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从而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文化的鸿沟,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解。

第6篇

一、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 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

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u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 rut! 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 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 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 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 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ra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 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8篇

关键词:德育课 民族性格 文化差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77-01

长期以来,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的教学任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慢慢发现其实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德育课在高考时不是考试内容,所以学生对起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德育课的一些内容,比如《哲学与人生》等,内容抽象。对于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增加教学难度。再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的盛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我们进行教学时,学生们总会举出一些反例,增加我们的教学难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本人发现:如果我们把不同国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交往礼仪的教材中有一句话:“有利于增进国际交往”,在讲这节课时,我用了一个小例子,“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们明白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明白了交往礼仪也需要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学生在看例子的同时,想象着相应的场景,发出一阵阵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本人发现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的作用。

1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学生更感兴趣,更爱学习

在讲授“个人礼仪”时,给学生提供了一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出最后的结果。“中国式的礼貌是,请别人吃饭,最后桌上一定要剩一点菜,这样才会显得主人热情,大方。但韩国式的礼貌是,如果别人请吃饭,那么就一定要吃光所有的菜,这样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所以中国人请韩国人吃饭就会出现如下场面:中国人一看菜快没了,就会叫服务员再点二道菜,韩国人一看菜又来了,为了表示礼貌,吃吧!中国人一看,哟!还挺能吃,再来二道,韩国人一看菜又来了,没办法咬着牙吃吧……”学生哄堂大笑,慢慢体会。明白了作为学生,讲求礼仪的重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爱学。

2 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对我们居住的世界更为了解

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和将来同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增强知识面,加深了解。德育课在这方面应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在讲述《哲学与人生》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时,要求学生要“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引用了冯骥才老师的一段话“曾经疆土极其辽阔的奥匈帝国已然灰飞烟灭。它使得今天的奥地利人在心理上难以平衡。他们一边感叹着往事不堪回首,一边又要矜持地守卫着昔日的高贵与尊严。这也是维也纳古城原貌得以保持的根由之一。至今,那些古老建筑依然刷着王公贵族所崇尚的牙黄色的涂料。奥地利人和意大利人在保护古城上的想法完全相反。意大利人绝对不把老墙刷新,让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感斑斑驳驳地披在建筑上,他们为这种历史美陶醉和自豪;在罗马、佛罗伦萨、西耶那,连墙上的苔藓也不肯清除掉;但在奥地利,每隔一段时间,建筑要刷新一次。他们总想感受到昨日的辉煌”,用来弄清楚“同样一座小城,在意大利,必定是懒洋洋的展示年岁,让游人们来轻步踩踏,声声惊叹;在奥地利,则一定把头面收拾的齐整光鲜,着意于今天,在意于眼前(余秋雨)”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3 学习其他民族某些优秀品质,为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刚刚提到过,德育课教学的困难之一是现实问题的不利影响,如在讲到“职业道德”时,学生们满嘴都是“地沟油、苏丹红、三鹿奶”等等,好像这个社会上就不存在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此时,给学生列出一段严谨的德国人故事,学生们立刻哑口无言,体会到了职业道德的力量和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事例如下:1898年,德国人登陆青岛,想把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建成“样板殖民地”。他们在青岛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设计了青岛的城市规划,而先进的排水系统仅是当时城市规划的一部份。那时德国人就已经把电线设在地下,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下水道,当时是根据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全长8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开车,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级台阶。德国造的下水道经百年沧桑,这次竟能让青岛避免了水淹的灾难。朋友甚至提到一件事,让人唏嘘不已。前两年,青岛市政府某部门发现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有一个零件坏了,而在国内又找不到合适的零件替换。于是市政府就跟德国大使馆联系,希望他们能提供可替换的零部件。

其结果是,德国大使馆不但找到了原来修下水道的公司,而且该公司拿出百多年前的图纸,告诉青岛市政府,在那个坏掉的零部件附近的什么位置上,往里挖一点儿,就可以找到当年存放的一包备用零件,其中就有他们需要的那个零件。青岛市政府依言果真找到了那包备用零件,一安装,正合适。

“德国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专注,像一小块碎玻璃。这也许是他们严谨、苛刻、一丝不苟,善于逻辑思维的民族性的表露”严谨的德国人严格的遵守职业道德,而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更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遵守职业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虽然把不同国家、民族在民族性格、文化的差异用用在德育教学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们在运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点到为止,避免过犹不及。

第9篇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网络时代 文化反哺

一、文献回溯与问题提出

1.“文化反哺”的国外研究

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是究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反应。

传统的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即父母、老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施教者,青少年作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师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这是因为父母与老师是传统知识与权威的代表,一个新的社会成员若要能够在已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向这些传统权威与传统知识的代表者学习基本的言行思维的标准规范。但当社会出现剧烈的变迁,这种文化规范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就会受到冲击,从而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

人们对“文化反哺”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传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有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又有晚辈向长辈提供最新的信息与生活模式,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可以为长辈指点迷津,提出建议与意见。1968 年,贝尔发表《再释社会化研究中的影响方向》,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反哺”问题的奠基之作,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儿童与家长关系的“双向模式”。1970 年,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指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而且后喻文化也成为新时代的一种基本文化传递模式。”同年,社会学家查尔斯・赖克在其著作《美国的返青》中提出“第三意识”理论,指出“年长一代应该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学习进行再教育”,并充分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1986 年,马赫列尔在《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中指出:“后喻文化影响下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这一取向首先是基于对同喻文化影响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2.“文化反哺”的国内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将上述国外论著译介到国内,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由此开始,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1988 年,周晓虹先生发表《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文化反哺”问题的奠基之作,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化反哺”概念。至此国内开始了有关“文化反哺”的相关性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例如: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研究“文化反哺”的成因。例如:刘浩《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1期);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3)研究“文化反哺”的社会意义。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7期)。

(4)研究“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例如:雷维运《从伦理角度看文化反哺对师生关系的结构与重构》(《大众文艺》2008年第6期);吴小红《从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5)研究“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例如:杨立《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研究“文化反哺”的引导。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7期)。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教育方面的、亲子代际方面的、以及一些概括性研究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青年文化反哺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新疆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的民社族会心理、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文化反哺的内容、效果有特殊之处。对上述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够完善这一邻域的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反哺”是新疆未来的多元文化的前期准备,由于医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的“文化反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部分。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网络时代中的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状况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在新疆的边远农村地区电脑与网络的使用也非常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有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心理上对采用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极强的一种渴求感,传统的社会化内容与方式在当今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变化的新时代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成年人包括父母与老师对电脑与网络的知识与应用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青少年。这些使得青少年在与父辈的交往关系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父教子承、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网络时生了极大的变化。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生为调查对象,从2013年4月开始,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收集资料,并辅以个案访谈。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

二、数据分析

互联网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使用极为普遍,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之外有了另一个交往与生活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范的制定地位,他们凭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与以成年人为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发生着或轻或重的冲突与不协调。

1.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

在问卷中,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从而设计这方面的问题,用来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由于在技术上拥有优势地位,及对“文化反哺”所拥有的看法及产生的变化。

针对问题 “当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不太了解网络等新技术时,您是否建议他们试着学习使用”,88人中,“强烈建议”的占15%,“一般建议”的占52.1%,认为“无所谓”的占25.9%,“从不建议”的占5.6%,“其他”为1.4%。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当今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学习使用网络等新技术的建议是相当积极的,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他们对“文化反哺”的一种积极认同态度。也可以看出, 他们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领先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父母或其他长辈在电脑网络等新技术上的不足能较为敏锐地察觉到,能够自觉地对父母等长辈进行劝导,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您从互联网上获得最新的消息或新的知识,您是否会主动告诉父母?”在所有填答的回答中“几乎不告诉他们”的只占总人数的1.9%,而回答“总是告诉他们”和“经常告诉他们”的却占4.9%和30.3%,其总数共占35.2%。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长辈获得信息渠道的单一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时间普遍超过成年人,因此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都是从传统媒体无法或很难获得的。子女将这些信息告诉父母、老师等长辈,也是“文化反哺”的重要形式之一。

2.“文化反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

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可反应现出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您的父母向您请教电脑方面的知识时,您会觉得怎样?在88人中,30%的回答“觉得自豪,乐于解答”;41.66%“觉得他们基础差,应付一下”;6.9%对此“不屑一顾”,另外2.5%有“其他”答案。通过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面对父母长辈关于电脑网络的咨询,青少年很乐于帮助。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困难的,更不用说是子女教父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但是,从从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长辈请教自己关于电脑网络的知识十分自豪,很乐意解答,父母与子女在这方面的交流是相对畅通的。这样的交流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对于他们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更加自信乐观。

3.网络时代“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家长的表现

为了了解长辈对电脑网络知识的态度的目的,问卷中设计:问题,“当您使用电脑、网络时,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是否表现出兴趣?”,其中选择“很感兴趣”和“一般”回答的分别占32%和50.4%,肯定性的回答占总数的82.4%,而明确回答“父母不感兴趣”的问卷只占16.5%,两者之间具有巨大而明显的差距。

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的父母承认您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过他们吗?”回答十分一致,回答“承认”和“口头不承认,但心里承认”的人数之和占填答总数的92,其中口头承认的占66.6%。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成年人已经意识到并承认,在电脑网络方面他们的子女已经超越了他们。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家长对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对向子女学习的行为也能认同和接受。这是成年人对青少年技术优势的认可,既体现出是对现代技术的理性认同,也体现出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三、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文化反哺”行为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看来,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中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纯地由父母或长辈等传统教育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教化与指导,出现了很多由子女向父母长辈进行逆向的教育行为,其中电脑互联网知识及技能的传递尤为突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对“文化反哺”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首先,当今社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民族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他们在学校学习现代互联网技术,锻炼良好的语言能力,知识较为多元化,他们已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次,青少年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母长辈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方面的不足;第三,他们对于自己在向父母长辈推广电脑网络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着很明确的认识。

2.“文化反哺”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家长提高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及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同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较好的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知道,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沟通良好的“文化反哺”,可以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有助于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主动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青少年的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

3.考察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父母长辈的表现,可以发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生活在电子信息化的洪流中,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已经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也感受到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和紧迫感,所以他们能比较坦然接受技术上的落后,对子女在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表示了认同,同时希望能到帮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庭中“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以期提高全社会的电脑网络知识水平。

作者简介:

蒋英 (1977―) ,女,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西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