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班级管理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班级管理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班级管理意义

第1篇

1.1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人性化的“管制”。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管天管地、管头管尾的习惯,“守则”“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有些班主任把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导致的行为,统统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有时候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明是个体心理问题,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却被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加以批评和惩罚;明明是学生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以阻止、压抑;明明是幼稚性的错误和偶发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容,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加以指责……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过多的“量化”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教育一旦数字化,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为了文明班级评比能够多一点分数,有的班主任默许学生弄虚作假,好人好事造假,这实际上是损害学生的心灵。过分强调管理科学,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学生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释放个性潜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迫在眉睫。

1.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各项工作的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也不能被排除。况且家长、学生也会以此来衡量学校、班级的管理质量。

(2)管理科学的要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原因,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班主任和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良好的教育策略。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各种因素(如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班主任水平不高等)的影响,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失去了个人精神、情感、行为等自由,个性被压抑。

2班级管理及其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特个性的人。这种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十分有益。

人本主义强调既要看到人的本能,更要看到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认识和个性,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张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价值和需要,从而共同创建理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促进人类潜能的发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具体做法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明确: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破除“保姆式”“裁判式”管理方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本化班级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高举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健全人格的大旗。

3.2培养得力助手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班级的各项制度等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学生先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表决。具体做法: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选举制和监督制,即通过全班选举产生班、团干部。班、团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支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能搞好群众关系的积极分子。监督制即全班学生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行使,每2周在班上公布情况,经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等级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自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团干部负责班级团务工作,制订轮流值日制度,记载班级日志。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班级活动并给予指导。评先评优,要经全班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学会换位思考,人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3.3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民主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交给全班学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此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班规的制订等权利都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订班规,具体可分为学习、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日常规范、劳动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热水壶、录音机、扫帚等都由专人管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管理能力,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的综合考评制度。如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与操行分挂钩,在公示栏内张榜。同时还可成立有教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情况随时抽查,通过教师意见箱或周记向教师反映情况,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形成层层管理体制。

3.4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集体凝聚力,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趋向、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学习兴趣小组、系列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和体育竞技比赛。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团队精神,减少违纪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3.5根据学生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童年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智慧的班级教育和管理,不只是改变、塑造、训练学生,而应是通过班主任营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领域,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沉睡的力量,开发其潜能,引发灵魂深处的变化。任何个体优异成绩的取得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除了勤奋外还要有灵感(一种情致的指引),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灵的舒展、开放、和谐。可事实上,班主任往往袒护优等生,漠视和歧视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斥责他们不积极、不进步等。

这是因为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智力、性格、反应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原有基础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因此,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首先,要有个别差异的意识;其次,要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和情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次,应允许学生在达到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的时间上有先后、程度水平上有高低;最后,应努力做到对学生不偏激、不歧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维护其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

3.6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本主义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就有机会发挥最佳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在日常管理中,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使他们发觉自己被关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续努力。渐进法、及时信息反馈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主要方法。对于学生,精神奖励是主要的,应及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

3.7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以制度管理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班级自觉纪律。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及遵守纪律的行动意向。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对纪律信念和正确的外部表现的统一,这应是班级管理不懈的理想与追求。自觉纪律的形成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经历过渡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的约束也处于较为被动、勉强的状态,这是最困难的阶段。班主任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前面的“民主决策”“全面参与”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自觉性。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把搞好学习和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遵守纪律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特别要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二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班主任要抓好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保证班级自觉纪律形成。

最好的班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而是学生从一个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不自觉到形成自觉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学校、班级的主人,还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分有一定工作,承担一定责任。

3.8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方法

人的素质及其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是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严重扭曲了价值导向。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因此,在对班级成员综合评价时,要倡导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多元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特长,评出学生自信,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评价的主体和受益者,引导其成才。

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进步和长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舞台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充分体验成功的决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从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处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亦师亦友、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作为班主任必须统揽全局,为班级的发展制定必要的规划和目标,任课教师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班级发展。班主任应该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使其有归属感,真正把自己当成班级一员。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反之,若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其内心烦躁、恐惧,教育效果差。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策,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饰,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关怀和爱护学生,平等相待。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从师长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让学生把教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对教师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实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4.2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是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素质。

(1)班主任的个体发展关键是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以及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班主任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其内容首先应包括职业道德,驾驭课堂、管理学生的方法,教育法规等;其次是转变观念,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新教育理念;再次通过外出学习、参加讲座,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如计算机技能。

(2)学校要为班主任提供教育科研平台,建立激励科研的机制。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总结先进典型经验,肯定其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学校要建立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让班主任充分认识自我潜能和价值,以发展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第2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全员参与;相应措施

一、班级管理常出现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从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各方面进行的。要求老师能够带领班干部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的管理,班干部人数有限往往不能做到对全班学生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班级学生会因为不了解班级管理的意义,不配合班干部的管理,认为自己被管理是受到束缚,总是有抵触的心理存在,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使得班干部管理起不到真正作用,使班干部的设置成为虚设,需要老师的介入才能处理问题,这样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要付出更多精力。老师一个人也不能完全处理过来一个班学生的问题,而组织班级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班级管理中还因为班干部的管理不当和失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出现,因为仅仅只是老师管理班干部,班干部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细督促和管理,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破坏班级和谐的氛围,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容易造成误解。而全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有利于对班干部进行有力监督,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

二、组织全员参与管理的具体意义

建立全员共同管理班级的机制,目的是让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这样,班级学习方面、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不再仅仅是老师领导班干部进行班集体管理,而是使全班学生加入班级的管理,全班学生辅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中的大小事务和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受到重视。同时,全员参与到管理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和班干部的辛苦,学习方面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生活方面有利于带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体会可以改善学生心智模式,即学生的德行和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和改善,学生在参与中会转变思想,不再仅仅是被管教被督促,而是学会自律,在自我管理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自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自信,爱学习,共同管理也是相互管理,因此,也有利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勉励,达到共同进步。最终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自我激励、不断成长。建立共同管理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和学生交流,老师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待积极参与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老师起监督和领导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方也是被管理方,因此老师要注意共同管理的措施是有的放矢,就是要有针对性。管理人员应该安排好,不应该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来管的现象,管理的民主化并不是管理的全员化,全员要有秩序、有原则地参与管理,来保证顺利进行。共同管理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懂得良好的班级秩序和班级管理意义所在。

三、组织全员参与管理的措施

组织全员参与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完成,首先可以通过设立小组制度,就是将班级成员分多个小组,分组时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爱好、成绩以及意愿等去分组,这样才能了解每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擅长什么,使其在班级管理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使其得到归属感和满足感。小组组长可以从每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好的学生中挑选,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组长,并且都能为参与班级管理并作出相应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建立共同管理班级的理念,要求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例如设立劳动模范奖项,来鼓励学生积极劳动,重视劳动的意义并热爱劳动。设立纪律模范,有利于学生增强自律性,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从而帮助老师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奖项可以起激励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出的模范可以起带头作用。对于成为为班级做出贡献的模范学生,都会因相应的表扬和奖励而受到极大鼓舞,使其在学习中更加自律,在生活中积极进取,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能够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班集体。通过学生一对一的管理措施,可以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一对一进行相互督促,相互勉励,保证课堂纪律,因此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课堂纪律管理压力。同时,通过设立共同目标发挥建立共同管理班级理念的作用,即设立共同的学习目标或日常班级生活要求方面的目标,有了目标,以上措施就有了可行性。

总之,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方面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白要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热爱学习。生活纪律方面有利于学生德行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理念,可以进一步使全员参与其中,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从而解决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1(8).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班主任;四进

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差,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班主任需要勤于观察、勤于督促,从平时入手,从点滴抓起。近些年来淄博市技师学院推行的班主任管理“四进”制度,即进头脑、进宿舍、进教室、进家庭,不失为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好方法,值得借鉴。

一、进头脑解决的是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

首先,班主任每周组织学生填写一次《个人周报告手册》,及时了解班级和学生状况;其次是要与学生当面谈心,利用课余时间不定期地进行,争取每两个月能和每名学生交流一次;同时,在谈话期间可以侧面打听其他同学的状况,以便获得更真实的情况。谈话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有效的教育,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掉学习生活中的坏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顽强拼搏的意志,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进宿舍解决的是学生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生宿舍住宿管理的通知》第一条中指出:“学生宿舍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据统计,技工院校的学生们每天在宿舍度过的时间约为13~17小时,远大于在教室学习的时间,因此管理好学生宿舍是对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班主任每天至少进宿舍一次,检查宿舍安全隐患;查看宿舍内务卫生情况,指导学生按照温馨雅室的标准整理宿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提高学生们的自理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搞好宿舍人际关系,和舍友和睦相处,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除了正常上课时间,周末探望交流也很关键。有些学生是第一次离家在外地生活,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时,班主任要理解他们思乡的心情,时不时地到学校看望他们。笔者带给他们的一些自制小咸菜,或者是小零食,就能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亲情;有时干脆把他们叫回家来改善伙食,一起包水饺、做点风味小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三、进教室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教室是学生学习战斗的最前线。知识学习方面,班主任要勤与任课老师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纪律方面,班主任可以按照学院和各系的学生综合测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检查、评比制度,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的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班风;出勤方面,班主任要严格执行《学生请销假制度》,做到本人请假,通知家长,事后销假,并将每周的请假学生人数统计张榜公示,与学生学期末综合测评挂钩。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团队观念”和“执行力”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执行力拓展训练”,增加学生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也可通过一系列举措,完善班级软硬件建设,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四、进家庭解决的是学生家庭和家长方面的问题

第4篇

论文摘要:从4方面论述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内涵、方法和途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1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人性化的“管制”。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形成管天管地、管头管尾的习惯,“守则”“规范”里充满着“严禁”“不许”“不准”之类的词。有些班主任把学生因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导致的行为,统统视为“违纪”,加以指责或惩罚。有时候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明明是个体心理问题,需要予以理解和治疗,却被认为是思想道德问题,加以批评和惩罚;明明是学生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以阻止、压抑;明明是幼稚性的错误和偶发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容,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加以指责……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过多的“量化”管理。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教育一旦数字化,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为了文明班级评比能够多一点分数,有的班主任默许学生弄虚作假,好人好事造假,这实际上是损害学生的心灵。过分强调管理科学,强调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学生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释放个性潜能。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迫在眉睫。

1.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意义

(1)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各项工作的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也不能被排除。况且家长、学生也会以此来衡量学校、班级的管理质量。

(2)管理科学的要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符合管理科学的要求。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木原因,在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心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班主任和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共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良好的教育策略。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

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的班级管理受各种因素(如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班主任水平不高等)的影响,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失去了个人精神、情感、行为等自由,个性被压抑。

2班级管理及其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内涵

人本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追求的教育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独特个性的人。这种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十分有益。

人本主义强调既要看到人的本能,更要看到人的潜能;提倡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人的认识和个性,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张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价值和需要,从而共同创建理想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来促进人类潜能的发挥。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也就是管理以学生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终身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具体做法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班主任要明确: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就是把每一位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破除“保姆式”“裁判式”管理方式,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自律及增强民主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本化班级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3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高举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健全人格的大旗。

3.2培养得力助手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班级的各项制度等在确定之前都要有一个商量的过程,学生先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表决。具体做法: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选举制和监督制,即通过全班选举产生班、团干部。班、团干部应该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支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作风正派、心理状态佳、学习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能搞好群众关系的积极分子。监督制即全班学生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行使,每2周在班上公布情况,经过班级学生民主评议,等级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自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团干部负责班级团务工作,制订轮流值日制度,记载班级日志。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班级活动并给予指导。评先评优,要经全班民主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学会换位思考,人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3.3民主决策,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要运用教育决策,对班级实施有效管理。民主决策是人人参与的决策,借助班级这一组织及组织内外的人共同参与,把决策权交给全班学生。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实事、好事。如开学初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此外,诸如班级的出勤、纪律、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班规的制订等权利都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见的规范都以“一视同仁”为根本依据。然而,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应因人而异,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订班规,具体可分为学习、课堂纪律、行为规范、日常规范、劳动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热水壶、录音机、扫帚等都由专人管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其管理能力,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的综合考评制度。如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宗旨下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与操行分挂钩,在公示栏内张榜。同时还可成立有教师参与的督察小组,对各项管理情况随时抽查,通过教师意见箱或周记向教师反映情况,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准确的信息,形成层层管理体制。

3.4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为了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集体凝聚力,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趋向、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学习兴趣小组、系列讲座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和体育竞技比赛。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增强体质,形成团队精神,减少违纪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3.5根据学生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班级管理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童年学习成绩不好,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智慧的班级教育和管理,不只是改变、塑造、训练学生,而应是通过班主任营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领域,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沉睡的力量,开发其潜能,引发灵魂深处的变化。任何个体优异成绩的取得和个性的充分发展,除了勤奋外还要有灵感(一种情致的指引),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灵的舒展、开放、和谐。可事实上,班主任往往袒护优等生,漠视和歧视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学生,斥责他们不积极、不进步等。

这是因为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智力、性格、反应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原有基础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因此,班主任开展工作,必须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首先,要有个别差异的意识;其次,要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和情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次,应允许学生在达到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的时间上有先后、程度水平上有高低;最后,应努力做到对学生不偏激、不歧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空间。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维护其尊严,关注他们的成长。

3.6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本主义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就有机会发挥最佳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在日常管理中,不要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使他们发觉自己被关怀,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继续努力。渐进法、及时信息反馈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主要方法。对于学生,精神奖励是主要的,应及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

3.7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培养班级自觉纪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以制度管理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班级自觉纪律。自觉纪律是指班级成员在履行纪律规范、规则方面的自觉,不仅指学生对纪律的认识,还包括学生执行纪律的积极体验及遵守纪律的行动意向。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对纪律信念和正确的外部表现的统一,这应是班级管理不懈的理想与追求。自觉纪律的形成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经历过渡阶段,第一阶段是纪律教育。纪律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重在落实、严格要求,学生受纪律的约束也处于较为被动、勉强的状态,这是最困难的阶段。班主任要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防止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前面的“民主决策”“全面参与”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自觉性。接下来是学生比较习惯纪律约束的阶段,也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引导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把搞好学习和遵守纪律联系起来,认识到遵守纪律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特别要防止学生表面遵守的两面态度。第二阶段是纪律向班级健康舆论和作风发展阶段,此时班主任要抓好时机,不断予以支持、鼓励,保证班级自觉纪律形成。

最好的班级管理不是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而是学生从一个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不自觉到形成自觉的习惯。自我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学会做学校、班级的主人,还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分有一定工作,承担一定责任。

3.8探索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方法

人的素质及其发展是有差异性和多元化的。应试教育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是不科学的评价方法,严重扭曲了价值导向。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因此,在对班级成员综合评价时,要倡导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多元评价制度。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特长,评出学生自信,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评价的主体和受益者,引导其成才。

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进步和长处,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舞台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充分体验成功的决乐,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从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4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处理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还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亦师亦友、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作为班主任必须统揽全局,为班级的发展制定必要的规划和目标,任课教师的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班级发展。班主任应该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使其有归属感,真正把自己当成班级一员。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融洽,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会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反之,若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师生关系,则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其内心烦躁、恐惧,教育效果差。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策,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饰,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严师”的感觉,还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关怀和爱护学生,平等相待。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从师长的角度给予他们关怀和引导。让学生把教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学生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对教师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理念的实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4.2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班主任素质的提高

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是班主任,班主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重提高班主任素质。

(1)班主任的个体发展关键是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以及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班主任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其内容首先应包括职业道德,驾驭课堂、管理学生的方法,教育法规等;其次是转变观念,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新教育理念;再次通过外出学习、参加讲座,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如计算机技能。

(2)学校要为班主任提供教育科研平台,建立激励科研的机制。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总结先进典型经验,肯定其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学校要建立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让班主任充分认识自我潜能和价值,以发展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第5篇

一. 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漠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导致根本不会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轨道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唯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 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二)积极创设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第6篇

一、有助于减少班主任事务性工作

班主任事务性工作繁多,造成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事实,也日益受到更多的注意。我认为班主任各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导致了班主任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厌烦,造成班主任心理的疲倦。为了减轻班主任的负担并且让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发展作出有效地引导,我们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生评价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提供由学生记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科任评价、班主任评价、班主任审核等行为记录功能以及成绩管理功能,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工程,里面的记录在经由老师和班干分别通过顺德区提供的短信平台与班级博客系统向家长和广大学生开放,形成评价的有效反馈。我们通过这种动态式管理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鞭策学生自我管理,建立正确的荣辱观,通过网站的形式,让学生个人成长电子档案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将班主任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把精力投放在评价与反馈上,同时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与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加注重与家长的交流。

二、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网络化评价通过学生自主记录、自评互评等方式以及班主任有效监控,能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自评是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突出表现。我们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记录,到学生对自己一周表现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班主任根据个人评价的结果得出每个月的学生评价结果以及改正方向,以此来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成为学生各种奖项获得的提供依据。每一个人对于自己被公开评价都是非常关注的,这种关注会让学生能跟着评价的指引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点,我们就希望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的行为。

通过网络化评价平台来完善校规,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为什么留级?为什么受到批评或表扬?回答每一个为什么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做到公平公正。然而每一个新的平台出现,就意味着管理思想的更新,对存在于我校的德育、教学评价的模糊,也应该通过对网络化评价平台的开发来梳理,建立一套个人记录、评价、就业的处理系统,明确各种事件的处理方法流程。以解决各个阶段性评价和最终就业的需要。网络化的评价便于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这也是减轻班主任工作量的好方法,学生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能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为我们对学生的发展性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我们通过分析学生各个时期的表现,同学们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评价,对学生个人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个个人信用记录和电子档案也是我们和家庭沟通的重要依据。

三、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合作模式

日常行为的表现记录和评价记录应该全面向家长开放,我们通过网站、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手段,让家长亲身参与到学生的评价当中来,让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这种家长深入参与的氛围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第7篇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校园里,班级是学生各种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教育的理想之一就是创建一种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的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媒体上师生关系恶化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实施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班级民主管理,推进生本课堂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只有实施班级民主管理,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向往和眷恋,使他们快乐学习、感受幸福。

二、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意义

教育就是一棵树,根是大大的“人”。人的成长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并通过实践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1.班级民主管理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之》中谈到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

班级各项活动永远是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成为自己行动的管理者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班级组织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所以,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不但能使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还能使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2.班级民主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能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形成良好的班风,使整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同心同德、好学上进,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诸多优良品质,并最终打造团结、上进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3.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双方关系上,魏书生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助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完善自己,使人生更有意义。”“师生关系和谐了,班集体便有力量克服前进中的阻力”。

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班级民主管理,会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堂”,让学生更开放地开展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是幸福的,每个人都工作得顺心、学习得用心、相处得开心、生活得安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是班级的公仆,而不是所谓的统治者,学生更不是教师的臣民、下属。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在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下激发自我、超越自我、管理自我。当一切围绕着“学生”而发生时,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的一切就变得生动、简单、有意义了。实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师生交流和沟通的距离,也进一步沟通了师生情感,增进了师生情谊。

4.班级民主管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8篇

摘 要: 本文针对高中班级小组管理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对提升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概述及管理的有效路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关键词: 高中班级管理 小组管理 实施路径

做好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式和方法,其中高中班级小组管理工作方法是一种很有实效性的班级管理方法。但是长期以来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高中班级小组管理作为研究的方向,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抛砖引玉”的研究。

一、高中班级管理的概述

1.现阶段高中班级管理的实施方向调整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往往只是依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斗,单纯的说教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更多时候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单纯依靠搞一些形式化的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在这样的状况下,班主任要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减轻班级管理压力,就要仔细查找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地调整班级管理的实施方向,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改进现有的班级管理方法。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作为班级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班级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通过班级管理实施方向的调整,将教师管理逐渐朝着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向转变。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以有效的自我管理促进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高中班级小组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将班级学生进行小组的科学划分,通过小组划分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有效的协同管理[1]。在管理过程中,主要管理要通过诸多小组活动实现。应该说,高中班级管理的小M管理与小组合作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班级管理的一种学习管理活动,但是它不能算是一种全面的小组管理活动,全面的小组管理涉及班级管理的诸多方面,既包括学习方面的管理,又包括生活方面的管理,还包括纪律方面与思想建设等方面的管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班级管理中的小组管理与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全面的小组管理包含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合作学习小组管理是小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开展小组管理对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促进班级各项工作建设,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推动良好班级作风的形成及后进生的转化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有效实施小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中班级小组管理实施的有效路径

1.组建班级管理小组制定管理细则

我们应该看到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落实小组管理工作,科学地组建班级管理小组是班级小组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较重要的一项工作[2]。在以往的班级管理小组组建中,教师所采取的是非民主的组建方式,组建班级管理小组都是凭着教师的主观印象,很少尊重学生的意愿。在小组组建的过程中,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流于形式,而不重视小组成员的组合能否有利于班级整体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这样的小组划分难以满足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小组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组建班级管理小组过程中就要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地划分小组,让小组成员更加积极地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具体来说,在划分小组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习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再在每个层次学生中按适当比例抽取五六人组建管理小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细致化地开展男女生比例的调配,尽可能让管理小组形成较均衡的成员构成,这样的小组组建改变了那种优劣不均的小组组建情况,有利于后续高中班级小组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管理小组初步组建后,要在小组中选定威信比较高的小组长。与此同时,为了让小组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可以设置副组长及管理工作的监督员。此外,针对小组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细则,管理细则的制定不能过于空泛,要联系管理工作具体的实践内容,详细制定班级小组管理的条例,条例的制定一定要遵循民主的原则,只有班级大部分学生赞同的小组管理条例才够作为有效的班级小组管理条例,因为只有大部分学生拥护的管理条例才能具有管理的生命力。

2.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

当班级管理小组完全组建好之后,教师开展相关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不要再以学生个体作为班级管理工作实施的主要对象。要在管理过程中以小组作为管理的对象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以小组作为管理的对象与以个人作为管理的对象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管理过程中个人出现一些问题不单单是个人的责任,个人所在的小组同样要承当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当小组成员在管理工作中违反一些管理条例时,教师运用以往的班级管理方法,往往会处理违反条例的当事人,从而牵扯大量精力,未必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当小组成员违反条例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小组成员通报相关的事宜后,让所有成员对其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指正、监督,以集体的力量促进问题学生的及时转化,则往往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班级管理效果。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当自己的行为违反小组管理条例时不仅会影响到自己,而且会影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让每一个问题学生惭愧于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让其他人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对于出现管理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冲击。

同时,当一个小组成员出现了管理的问题时,其他成员不应成为局外的旁观者,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对其加以鼓励,帮助他改正错误,促进班级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小组管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不难看到,与教师那种苦口婆心的说教教育相比,同学之间的鼓励、交流与沟通,以及同伴之间那种真诚的关注与激励,能更容易地让当事人出现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让在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更积极地向好的方向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管理中同伴间的互动与帮助对管理中出现问题学生的成长更有利。另外,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个体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小组成员能够更及时地加以反思,通过对在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反思,找到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以及个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的高效实施。

3.发挥班主任在班级小组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在高中班级小组管理工作的实施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在管理过程中,不仅不能作为旁观者,反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在班级小组管理过程中,有责任对各个不同小组的管理活动进行指导,有效地监督不同小组的管理状态,在各个小组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起到协调和统筹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小组管理的一些细节,如当一个小组成员出现一些管理问题时,要依照传统的管理方法,一般来说一定会找当事人进行相应的谈话,这种一对一式的面谈,可能在短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远看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监督。面对问题学生,如果教师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不直接找当事人进行毫无情面的批评和教育,相反找问题出现者所在的小组进行教育谈话,在此过程中又要发动整个小组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并且督促小组长及小组成员及时开展有效的监督,让同样的问题在小组的各项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这是一种以面带点的管理方法,既照顾当事者的面子,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还营造不留再犯空间的小组监督氛围,让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监督促进小组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在小组管理的实施中,对于小组成员进步较大的要及时加以表扬,对于暂时有些落后的不要过多批评,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改正缺c、发扬优点,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在班级小组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组长所起的作用,尽可能地在小组成员中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善于发现每一个小组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小组长在小组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带动每一个小组形成良好的风气。此外,还要定期开展小组间的评选活动,让各小组通过评选指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扬各自的优点,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高中班级小组管理活动的高效实施。

对高中班级小组管理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地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班级小组管理的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尝试性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提升高中班级小组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班级管理的组织对象是班级。每一个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任务,每个班级都会有也应当有班级的目标。班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要是这个班级的教师和学生。班主任是主要的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基层组织,有自己的组织结构,这就是班级的行政组织和团队组织。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组织结构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班级的管理者不仅指教师,还指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管理作用的学生。这就更突现了班级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互影响班级目标的实现在于班级资源的合理配置。班主任在班级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班主任正是通过对自己班级学生特点和任课教师特点的了解,通过对自己班级学生家庭及所关联的社会背景的了解,通过对学校、家庭、社区所提供的设备、时间和空间条件的了解,通过对可利用的信息沟通渠道的把握,科学地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所有的资源,积极组织班级的各项活动,高效率地实现班级预定的目标。班级管理的过程就是班级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班主任和所有参与班级管理的人,首先要明确班级发展的目标,以明确管理活动的目的性;根据班级的发展目标,制订班级活动计划,拟定班级各项工作任务;由班主任负责各项任务的分配,组织各项任务的落实,指挥各项活动的开展,协调与校方、其他班级、教师、家长、社会相关方面的关系,检查、处理、调整和解决计划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管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保证

班级是学校育人的基本单位。课程计划的落实、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校外活动,基本上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学校中保证教育活动开展的办学资源也是按班级配置的。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有序地落实课程计划,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组织好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工作。而且,从班级管理的目标看,班级管理的目标与班级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正是因为要实现班级教育的目标,才确立了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从班级管理的内容看,就在于合理地安排班级教育的内容和活动,而且管理的内容无一不渗透着教育的内容。从班级管理的过程看,由于要求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班级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到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其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从班级管理的方法看,就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重点,力求每个学生班级管理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手段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和交往的主要场所,班级为学生提供的组织环境和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作为集体的班级,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向往、热爱、维护自己的班级。作为集体的班级会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秩序和健康的班风,这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的志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强烈的归属感和为集体奉献的精神。而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班级树立明确的目标,建构班级组织,制定班级纪律和规制,安排班级活动,营造班级团队文化氛围,激励每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使班级聚合为一个集体。

(三)班级管理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