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关键词:畜牧管理实践;猪传染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13-02

养猪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在养猪规模和养猪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猪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而随着社会进步,畜牧管理实践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将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防制猪传染病的过程,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和流行原因

1.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

(1)种类多,危害大。20世纪80年代前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伪狂犬病、 猪布鲁氏菌病、猪链球菌等; 80年代, 新发生的传染病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至今,新出现的传染病有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和猪增生性肠炎等。

(2)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改变。由于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养殖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所以猪传染病的许多发病种类都发生了遗传变异或者出现血清型改变的情况,使原本就复杂的猪传染病更加难以诊断。如种猪长时间使用弱毒疫苗,就会逐渐改变流行病毒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表现特征,致使流行病毒发生改变,甚至会变异出更加难以控制的病毒感染体[1]。

(3)多种养猪模式加剧疫病扩散。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养猪业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类的养猪模式并存,集约化、大规模的种猪养殖模式使疫病很容易扩散,大规模种猪场将所培育的种猪售卖给个体养殖户,又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4)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目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猪传染病的主要发病种类,大多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猪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及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如果再继发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则将暴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另外,猪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猪群混养、密度过大、饲料单一以及长期饲喂粉面状饲料等均可诱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2 猪传染病的流行原因

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个别省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种猪引种,由于没有统一的引种厂商,所以在每一地区都存在着种类各异的猪品种,这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大数量、多批次的引种导致地区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工作压力加大,把关效果降低。再加上基层兽医数量少,素质不高;基层兽医生活环境差,待遇低,所以真正扎根基层的兽医人员寥寥无几。此外,基层兽医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难以承担相应的动物防疫及动物疾病防治工作。

2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

(1)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在国内的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推行仔猪提前断奶,会对其生长发育带来许多影响,由于仔猪适应能力较差,断奶之后往往会引发肠道疾病,这时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针对肠道疾病产生的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大肠杆菌并不会对病猪造成绝对性影响,猪的生长环境、气候变化、采食行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猪的肠道疾病时,除了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在畜牧管理上下功夫,对猪的生存环境、饲料营养等进行改善,多措并举,才可有效防控仔猪大肠杆菌病[2]。

(2)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系统衰竭综合征中的作用。实验表明在仔猪的淋巴组织中分布有许多按规律排列的环形病毒,并且该病毒在断奶后的发病仔猪与健康仔猪中都普遍存在。在生产条件下,设置相似的养殖环境和采食种类,携带有环形病毒的种猪几乎没有产生典型的系统衰竭疾病,这表明导致仔猪出现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环形病毒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与养殖场的畜牧管理有关。

因此,畜牧管理因素是猪传染病产生、流行、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保持猪的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寻求猪传染病的解决方案时,除了考虑到病原体的作用外,还应该重视畜牧管理实践的作用和影响。

3 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猪传染病的策略

3.1 严把格检疫程序,把好疾病入口关

要想真正运用畜牧管理实践的理念减轻当前猪传染病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从源头抓起,从起点控制好猪传染病的传播。各地动物防疫站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种猪场以及散养户的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疫情防治意识和疾病控制手段。防疫站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系统的传染病检查制度,定期深入养殖场,强化猪传染病检疫工作,对检查出携带病毒的种猪,要严格禁止在市面上流通,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种猪养殖人员要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在购买种猪时要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不养殖低价贩卖的问题种猪,对私自倒卖患传染病猪的养殖人员要积极举报。养猪场要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及时清理垃圾和粪便,保证养殖环境安全卫生,从源头控制好传染病的扩散和传播[3]。

3.2 重点做好母猪免疫工作

做好母猪免疫是防控猪传染病的关键一步。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会影响到仔猪的发育状况,因此,要重点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应根据当地母猪的养殖、生长状况,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养殖档案,做好详细的健康信息记录,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有效地防控各种疾病。

3.3 做好疫情监测监督

携带隐性传染病的问题种猪是疫情持续传播、发展的关键所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可抑制猪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有潜在发病趋势的种猪养殖户进行重点监测,尤其是有疑似病例、有发病记录的问题种猪,更要加强监督,进行定期检查。一些有经常流产记录的母猪也要做为重点检测对象。此外,对于检测没有抗体的种猪要及时补免和加强免疫。

3.4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首先各地防疫站要建立健全农村养殖环境定期消毒制度,为种猪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这是减少猪传染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种猪养殖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脏乱差、疫苗使用不规范、传染病传播渠道多而杂等,因此,要致力于帮助农村养猪户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运用沼气池、粪便培育农作物等措施提高养猪户的资源再利用,建立起一个种猪、沼气、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粪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传染病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猪传染病的防疫意识,对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做好消毒,养殖人员也要保持自身的安全卫生,在进入养殖区前做好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 强.猪传染病的发病现状及特点[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46.

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80-01

我国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时期下我国人口的健康问题着实令人堪忧,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就是传染病在我国人口中的肆虐传播。所谓传染病就是指危害人类健康并且在人群中通过各种介质或者载体进行传播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特点为:发病率高、流行面大、危险性强。根据医学上的分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如下三类:甲、乙、丙三类传染疾病。这种分类的依据就是按照它的传播速度、危险性大小以及病情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的,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明确传染病的分级,可以实行对应的分类管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那么对于传染病的防治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传染病的发生频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也开始变得难治疗、难控制、传染性大以及突变性快。如在2003年发生的SARS以及2009年发生的H1N1禽流感,都是危害程度非常之大的传染性疾病。有资料显示,每年我国传染病发病增长率为12.5%。这个数字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就是当前时期下我国传染病的现状。

1 对我国传染病的治疗方法的思考

传染病在治疗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般而言,需要遵循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以及中西医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这也常称为“三结合”原则。只有遵循了上述3个原则,传染病就一定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

1.1 对常规性治疗方法的思考

一般而言,传染病的治疗方法还是遵循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而进行的。所谓一般治疗指的就是并未针对病原而只是对机体具有支持与保护的治疗。常规的传染病治疗的主要过程或阶段分为隔离、护理以及饮食方面的控制。隔离目的是为了能够使传染病不在人群中继续传播下去,护理就是对患者进行身心方面的呵护和慰藉,现在用的多的就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俗话说“病从口入”,我们的口是直接与食物相接触的,因此,控制传染病还应该注意饮食上的控制。然而有时某些传染病的危害性较大,而且非常易于传播,例如在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9年的禽流感,都是危害性非常之大的传染病,而且传播和变化速度都比较迅速。对于这样的重大传染病的肆意流行的时候,那么上述3个过程是必须的,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在治疗这些危险系数较大的传染病时仅仅使用常规治疗的3个过程,那么将不会很有效地对病症进行控制,常规治疗只是形式化的、表面化的对传染病进行治疗,对于稍有点严重的传染病,那就会变得非常之被动。对于那些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险系数大的传染病而言,应该对病原以及发病机理进行明确地认知,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对这类传染病进行治疗和控制。

1.2 传染病的病原及机理方面的治疗的思考

笔者认为,虽然常规方法治疗传染病比较简捷,然而却藏着一个十分危险的情况,那就是:由于缺乏对传染病的病原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对于某些棘手的传染病,治疗方法就不适用了。因此,对于传染病的病原以及机理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传染病病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生素疗法、免疫疗法、临床疗法等。例如手足口病,首先它主要在儿童人群中发生,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均有此病的报道。对于其病原的探究,需要通过对它的症状的临床表现进行着手,然后一步步的探寻出发病原因: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是肠道病毒,而且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种病毒的几种型号和可能存在的变异体,并总结出最常见的是什么型号的(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对传染病的病原有了一个很好地掌握之后,这就为治疗提供了依据,也减小了传染病的风险性。

2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知道,经常性地按照上述思考方式对我国传染病治疗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对我国传染病治疗方法进行思考,是现代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传染病方面的医务工作者的内在要求。

(2)对我国传染病治疗方法进行思考,可以为现代传染病治疗的方法进行合理和科学地比较,可以促进传染病学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友限 ,陈明春 ,王耿 ,等 .不同标本 EV71和 CoxA16检测对于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0 ).

[2] 王永怡,张玲霞,王姝. 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01)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 1疫情资料

来源于无锡市1999~2005年各医疗单位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及年报表。

1. 2人口资料来源于无锡市公安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2结果

2.1发病概况

1999~2005年,我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计86 036例,总发病率稳中有降,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呈阶梯状稳步下降,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1),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病种为淋病、肺结核、肝炎、痢疾、梅毒(表2)。

2.2传染病发病呈现新的变化

2.2.1传染病疾病谱变化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如麻疹、流脑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如霍乱、痢疾等。至目前为止,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但有些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梅毒、结核病等。

2.2.2新发和病原体变异产生的传染病相继出现如O139霍乱、O157大肠杆菌、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特别是O139霍乱和艾滋病在我市已出现多起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3传染病发病构成与社会卫生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2.3.1肠道传染病进一步稳定下降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甲肝、未分型肝炎、戊肝、痢疾、伤寒6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26.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群众防病意识、防御疾病侵袭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开展夏季肠道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能控制在较低水平。

2.3.2呼吸道传染病近两年有上升的势头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5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9.55%,近年来发病上升的主要是肺结核和麻疹,大多与外来流动人口有关。

2.3.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主要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5种,发病下降主要与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疫情报告漏报有关。

2.4爆发疫情不容忽视

近年来共发生爆发疫情34起,其中2002年发生4起,2起为呼吸道传染病(麻疹),2起为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和邻单胞菌混合感染);2003年发生9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4年发生15起,2起为肠道传染病(O139霍乱、甲型副伤寒),其他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5年6起,1起为肠道传染病,其余均为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主要为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大多分布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

3讨论

1999~2005年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表明,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疫情的一大隐患。外来流动人口因居住环境较差,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疫苗接种率低等诸多因素,极易成为多种传染病的感染者。同时,一旦感染后由于其频繁的流动,又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校园呼吸道爆发疫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流动学生较多的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凭预防接种证入园、入学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校内外来流动儿童无免疫力者增多;二是学校校医、老师及部分

医院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不了解,未能及时上报可疑疫情,未能及时隔离病人。

疫情报告制度部分缺失。近年来,性病疫情下降明显,与疫情报告工作质量密切相关。主要原因一是公立医院性病诊疗机构被承包或合作,管理体制的改变,使这些医疗机构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疫情报告;二是性病广告的审批与把关不严,使一些不具备资格的性病诊疗机构依靠广告分流了部分患者,导致了这些患者的疫情漏报。2004年随着对医疗市场的整顿,加大对性病诊疗机构的督查,性病疫情报告率有所上升。

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现状;控制措施

公共卫生事业是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紧密的联系,也是影响社会构建和谓社会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从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1]。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重大疾病的防治,通过制定卫生政策、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和监控,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等内容[2]。社会上流行的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常见原因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对人体进行感染后人体所出现的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立克次体、病毒、螺旋体和细菌等。任何一种传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都需要经过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传染源这三个主要的要素,一旦这三个要素成立就很容易造成传染病在社会上的传染和流行,所以,必须要做好公共卫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3]。

1 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现状

1.1新发传染病患病人群增多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患病人群在逐渐增多,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非典型肺炎在我国出现以来,患病人数就呈现几何级数的递增趋势。例如:自从1985年第1例的艾滋病患者在我国的土地上出现后,每年患病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展现出由易感人群到普通人群的蔓延的趋势。在2000年过去的十几年间,艾滋病感染人数的每年增长率为36.9%,然而到了2007年末,有的地区的感染人数的增长率以提高到71.7%,到了2012年11月20日,中国统计报告中的艾滋病例264302例,共死亡34864例。

1.2基层疾病防控力度弱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基层传染病防控网,对疾病防控中心网的建立缺乏经费的投入,使得疾病控制的效果很弱[4]。根据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很多的基层医生,在关于疾病的治疗、防疫和对幼妇工作内容和时间都比较单一且不固定,加上基层的卫生院大多是属于个体经营,或者是从事乡村医生的薪酬又很低,对防疫工作没有放在心上,只有当疫情发生时,才会进行采取相关的措施。医生们缺乏相关的传染病的防疫知识,这些问题现状使得传染病的控制效果很差。

1.3社会影响因素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经济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以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举例说明:在黑龙江省的某些区域传播和流行开来的猪囊虫病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畜类产品检疫的失控,使得疾病现在牲畜之间传播开来,进而传播到人群中。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缺乏安全和责任的意识,没有做好相关的监控和防疫工作,使得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面临更大的要求。

2 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对策

2.1加强疾病控制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和宣传是我国目前主要进行疾病防疫运用的主要措施,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途径。由于目前针对一些新发的传染性疾病还没有确切的免疫疫苗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疾病进行宣传和预防是较为迫切且必要的工作。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来,对于急性的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的控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操作模式,所以想要从控制传染源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必须要积极展开对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5]。

针对公共卫生的教育方面,社会公众可分为普通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针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包括:加强群众们整体文明的素质和健康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定期在群众中展开常见的传染病知识的宣传,让他们对传染病发病的特点及症状深入了解,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预防意识,普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展开疾病急救措施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利用公共事业卫生的服务机构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在基层的疾病宣传和教育方面,可以积极采用乡村广播、基层卫生宣传栏和咨讯点灯方面的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针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基本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在患病人员群众展开相关的教育和治疗工作时,要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2加大科技卫生技术的应用 作为公共卫生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卫生技术对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疾病的相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例如可以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情况、疾病预防的主要方法、疾病控制情况、检测的方法和治疗措施等内容,实现信息共享,有效进行传染病的控制。

2.3强力控制传染源 通过控制传染源是达到控制传染病蔓延和流行的主要途径,所以公共卫生部门要积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时检查,争取在最早的时间发现患病人员,积极采取应对的解决措施,记录相关的发病情况,做好实时记录并上交报告[6]。针对出现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报告、早治疗和隔离的应对措施,从而才能有效的对传染源进行控制。

3 总结

公共卫生传染病的控制不只是相关疾病防疫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社会人员共同的责任。疾病防疫部门要做好传染病控制的带头作用,引导每一个社会人员提高自身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要主动学习传染病相关的知识,用自己的行动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当中,积极配合公共卫生部门的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雨明.关于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探索[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0):212.

[2]谢艳英.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问题分析与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0):140.

[3]苏圣,苏汉良.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19(16):288.

[4]杜成林,吴艳琴,杨晓玲,等.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J].中国医院院长,2014,41(22):55.

第5篇

【关键词】禽类传染病;防治;药物选择;药物使用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导致的,引发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产生概率会大大降低甚至不会发生;内部因素主要指生物有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遗传性、反应性等的异常进而导致疾病的产生。近年来,由于禽类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大,严重影响到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禽类传染病的防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防治禽类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相关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决定着禽类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如果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不能有效多防治禽类的传染病,那么这不仅是对药物地浪费,也是对最佳治疗时机的错失,甚至会导致传染病蔓延,进而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效益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是防治禽类传染病的关键。在禽类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法,注意选药和用药上的相关问题,保证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 防治禽类传染病的药物选择

药物的选择是禽类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步骤之一,药物选择的正确性直接决定着禽类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如果药物选择不适当,不仅会造成药物浪费也会导致传染病的扩散。因此,在禽类传染病防治的药物选择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依据禽类传染病的类型对症下药

根据禽类传染病的类型进行药物选择,首先要分析出所要预防和控制的禽类传染病属于哪种类型。一般来说,抗生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对于一些寄生虫病和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都有防治的作用,但对于由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则甚微,甚至无效,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传染性。随着近年来医学的不断发展,抗菌类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抗生毒的药物也在逐步研发,但其种类相对较少,而且抗病毒的药物相对抗细菌的药物对禽类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是很明显。此外,中药也可用于禽类传染病的播,且中药具有来源广泛、种类多样、药物残留少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在疾病的防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2 注意药物的特性

在禽类传染病的防治过程中,对于药物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禽类传染病的临床症状,还要注意考虑药物的特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防治禽类细菌性传染类疾病时可以将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从而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使防治效果更好。

1.3 尽量降低药物的成本

禽类传染病防治药物不仅要选择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药残量低而且使用方面的药物,还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低廉的药物。在防治禽类传染病的过程中,药物使用量大且种类较多,为了保证养殖成本尽可能低,必须选择兼具较好功效和价格低廉的药物。

2 防治禽类传染病的药物使用

在选择好防治药物后,如何使用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药物的正确使用也是决定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药物和人力的浪费以及传染病的蔓延,所以,在选择好防治药物后更应注意药物使用方法的正确性,这样才不会导致防治过程功亏一篑。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针对禽类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使用药物

在一般的临床医学用药上要做到认真分析病情、准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禽类传染病的防治也同样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在对禽类传染病进行防治时,要尽快找出病因,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对病情进行控制,然后对症用药治疗。如果传染病的病情比较复杂,无法及时分离出病原,此时要先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缓解治疗,以降低损失和风险。

2.2 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用药

我国的中药具有来源广泛、种类多样、药物残留少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已经逐步被开发并应用到禽类传染病的防治中。禽类患有传染病时会伴随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但对饮水并没有很大的排斥,这样中药试剂便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禽类的味觉不是很敏感,对应用中药的更有利。此外,中药的起效慢西药,所以在防治禽类传染病的过程中要结合中西药结合用药,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2.3 控制药物的用量,掌握疗程

以一般的抗性药物为例,氨基糖类药物的用量如果过大会对禽类的身在器官、听觉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磺胺类药物如果用在雏鸡的传染病防治中则会产生一定的毒性,若长时间喂食药物量过大就会导致肾脏、脾脏等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脏器坏死等;链霉素使用不当会引起鸡等禽类的死亡等。因此,在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好剂量、浓度和疗程等问题,以保证防治疗效。

2.4 注意药物配合使用的禁忌

在药物配合使用时,要提前了解药物的生理、生化性质,注意配禁忌,避免同类型抗菌药物和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的混合使用,保证配合使用药物进行传染病防治时不会对禽类的健康造成过大的损害。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防治禽类传染病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根据疫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低成本原则进行药物的选择。使用药物时,要依据临床病症尽可能地结合使用中西药,还要注意药物用量、疗程以及混合毒性等。总之,在防治禽类传染病时,要正确寻找防治药物,合理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学校;流行原因;对策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学校内的频繁发生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细菌性的肠道传染疾病是夏秋季学校内发生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一旦产生肠道感染疾病,将会在学校内引起大面积的传染病爆发流行。这不仅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而且给家庭、社会产生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做好对学校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对秋季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

1.肠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肠道传染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手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传播;苍蝇、蟑螂等非吸血性节肢动物传播。且其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以及分布的特点无明显区域性,条件相对较落后的地区更易于爆发此疾病。少数的患者先吐后泻,通常不会发热,其腹泻一般不会伴有腹痛,且泄后较为轻快;大便在初期为稀便,后为水样,多为黄水或清水样,少数为洗肉水样或米泔样;呕吐时呈现为喷射状,初为残食,继而水样,和大便的形状相似[1]。

2.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原因

夏季高温天气较多,食物特别容易发生变质,从而导致各类不同疾病和细菌的滋生情况发生,不当的饮食便会造成传染疾病的产生。夏季人体的各项生理情况极其的不稳定,自身抵抗力随之下降,因此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同时,夏季是蟑螂、苍蝇等生物的繁殖阶段,蚊虫因素同样容易造成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加上学生饮食卫生的不良习惯、缺乏肠道传染病的相关预防知识以及学校食堂对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不完善,导致生产经营中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

学校附近的杂食摊提供各种不卫生、过期变质的零食和饮料,由于学校没有严格管理学生的饮食就餐问题,学生时常从路边的食品摊购买变质、不合格的食品饮料,从而导致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政府部门卫生的监督力度薄弱,缺乏对学校附近的零食摊卫生状况和食品加工场所环境状况的管理,加上食品店店主人员受利益的驱使,导致其对易变质食品的储存没有严格按照产品规定执行。在发现有变质食品后仍然对其进行加工并出售于学生,学生在使用完变质食物后,从而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呕吐、腹泻相关的肠道传染病发生[2]。

3.夏季肠道传染病在学校流行的控制对策

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自身保护的能力。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各类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疫苗”,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预防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导学生不购买不合格的食品,不购买三无食品、包装不规范和没有注册商标的食物,不购买路边无经营证流动的食品,并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劣质食物或已过期食物,以防止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通过多媒体、宣传栏或者印发资料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肠道传染病的一系列相关知识。

加强对学校旁边零食摊的卫生监督以及其从业人员的健康卫生的许可证管理,严格遵循并执行国家规定的相关食品卫生法,加大对其的检查力度并进行定期的突击检查。若发现问题则及时的处理,整理、关闭一些不安全的零食店,为学校附近创建干净且卫生的健康环境,从而减小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监督和厕所卫生管理工作,定期对学校饮用水的水源供应设备和厕所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严格防止水源的污染。一旦发现有疫情,学校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相应的隔离治疗对策、实施疫点消毒以及生病请假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3]。

加强学校食堂的卫生管理控制,控制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加大对食堂设施的投入,依据食品卫生的监督部门指导,按照相关的标准合理安排食堂布局,完善卫生设施,改善学生就餐环境,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加强食堂自身的卫生管理相关制度,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完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责权分明,自觉创造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卫生秩序[4]。

综上所述,学校应认真落实、执行以及大力宣传各项法规,使全体人员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加强学生对校外食品消费的健康意识。定期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知识培训,掌握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其卫生意识,从而保障全体教师和学生饮食健康。同时,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并开设相关课程,从而有效的控制校内肠道传染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燕萍.2006-2010年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医学动物防治,2014,02(13):174-175.

[2] 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11(21):398-399.

第7篇

关键词: 护士 传染科 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23-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着重研究疾病和医疗环境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在护理过程中,着重于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然而却忽视了社会、医疗环境诸因素对护士自身的心理影响,很少有人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本人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研究发现传染病房护士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担出了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1 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1社会家庭因素

由于社会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不够,人们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传播链不甚了解,总以为进了传染病房或传染病医院易感上传染病,因此,对频繁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护士也有几分畏惧。我院有位刚分配到肝炎病房的护士,在一次朋友聚会时,竟没有人敢请她跳舞;还有一位传染病房的护士假期回家给家人盛饭时竟遭到拒绝,原因是怕传染。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给护士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并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工作质量。

1.2护理过程中的情绪反应

1.2.1 死亡和垂死的传染病人刺激产生的心理压力,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患者处于垂死状态和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最大,这给护理人员直接造成了心理压力。同时,急性传染病的抢救要抓住重点如:乙脑要把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这不仅要求护士有坚实的传染病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如乙脑多发于1~10岁儿童,这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病儿生命,长期以往,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适应工作需要,认为自身工作中小小的失误或差错会造成患者的死亡,这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1.2.2 护理患者产生的同情心,护士的责任是减少患者的疼痛苦,促使患者康复,延长生命,在患者病情无法救治时,尽可在宁静、安祥中逝去。有些传染病人被送到传染病房后,家人怕传染,不探望,甚至因得到了传染病而搞得家庭不和;有些病人因承受不了经济负担而不得不终止治疗,以致使病人对生活失望、无限痛苦和忧伤,这会唤起护士的无限同情、怜昔,而他们却又无能为力,在护士职责与避免患者受痛苦之间寻找心理平衡,易产生心理紧张和疾苦。当对患者的过度同情使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增加心理压力。

1.3 领导的重视程度

医院领导对传染病房的重视程度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也有影响。如院领导对传染病房重视不够,隔离消毒措施不完善,传染病房护士外派学习少,有门路的护士就调离传染病房等均能使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由此可见,传染病房护士承受着高度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这种情况会导致护士悲观、不满、灰心、无能为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症。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然使护士情绪低落、工作能力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2 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2.1 全社会的关心 广泛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使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都来关心和爱护传染病房的护士,使她们感到传染病房护士并不低人一等,她们更需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应到人们的尊重,从而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2.2 领导的重视 各级对传染病护士的生活,工作给予关心帮助,完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定期体检,相对稳定传染病房护士队伍,使她们在工作中有一种安全感,这无形中就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正面教育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动态,同时学习心理学,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认识到病危患者的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必然过程,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4 定期召开讨论会 让护士畅所欲言,倾吐心中不快,交流护理经验,使她们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吐出心中不悦和疾苦,而使心理状态得以改变,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总之,人们在越来越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医疗环境等对护理人员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对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影响,这样才能稳定传染病房护士的护理队伍,延长护士的职业生命,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3.1 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水平较高 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医院、患者及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压力也不同。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另外也与护士的护龄、工作经验、岗位、是否正式在编等相关,与学历、职称等相关不明显。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工作总压力平均水平大,属于重度压力,高于国内文献的调查结果[1]。

3.2 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患者护理方面问题、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为主要压力源,其中担心工作中出差错及职业暴露问题、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太少、经常倒班、护理工作未被患者及社会承认为该科护士主要压力源。近年来职业暴露及职业风险性增加,非典及禽流感等特殊疾病加重了职业风险。国内对特殊职业的保护尚未完善,医疗制度及相关职业保险的缺乏等,加剧了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性。护士在工作中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本调查发现,职业风险高的病房或特殊传染病流行期,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急剧增大,因此健全相关职业保护制度,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缓解因职业工作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压力。目前传染科主要为慢性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的差距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不易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所以护士工作难以有成就感,且其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会形成压力,产生自卑心理[2]。

3.3 不同岗位、编制、护龄的护士压力不同 本调查显示,从事临床岗位的护士、临时护士、5年以下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其他组,说明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行政班护士,主要体现在经常倒班、福利待遇低等方面。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的高风险性时刻面临各种意外的发生及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工作会使护士失去精力和理想,表现为躯体、情绪和行为的异常[3]。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多关心临床护士,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压力。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的压力与是否正式在编有关,临时护士压力较在编护士大,表明临时护士更缺乏安全感。作为护士工作中的群体,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更大的压力。该工作的高风险与临时护士的低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临时护士的晋升、培训均较在编护士少,产生巨大压力。因此,管理者更应多方面关心、体贴临时护士,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其强大的心理支持。本研究发现护理工作时间不同压力的程度也不同。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工作压力最大。主要体现在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护理专业方面的问题及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期望与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形成压力,年轻护士特别是刚毕业的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经验不足,对意外事件预见能力不足,突出的是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患者疼痛和职业风险高等方面。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往往会带到与此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对与之相关的人员均避而远之,而年轻护士缺乏相关的应对经验。工作多年的护士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家庭及社会关系较稳定,且体力充沛,因此工作压力较轻。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产生疲惫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设法控制压力源,对特别传染病流行期、特别病房工作的护士进行有效的保护,采取有针对性心理措施,减轻其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第8篇

[关键词]基层乡镇;传染病控制;措施;思考

最近几年来,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流行态势,这对其防控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曾经发生的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为我们留下了极为惨痛的教训,让我们记忆犹新,而新旧传染病大面积存在并时刻有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尤其在农村地区传染病患者比较集中,防控形势严峻,这就要求当前基层乡镇传染病控制工作必须采取强化这一关口的相关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人口流入地传染病发病率。在本文,拟就当前基层乡镇传染病控制工作进行分析。

一、面向乡镇群众强化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工作

就目前世界范围内来看,凡是新发传染病绝大多数缺乏相关的疫苗,也就难以展开针对性强的有效治疗,一旦有疫情爆发就可能呈现出大面积铺开的态势而很难遏止。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下,乡镇基层防疫部门就应多向群众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这是有效控制传染源以及将传播通道关闭、灭杀疫情的一个重要的前置性途径。不仅要做好向医护人员开展传染病知识的教育活动,让其掌握和提高传染病的防护知识与及时处置能力,特别要重视面对乡镇基层群众展开宣传教育,以便使群众对传染病的成因、传播途径、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从而促进基层群众对各种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能力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并且,还需要加强对那些高危人群做好针对性强的普及教育工作,让群众面对疫情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再就实际效果来看,乡镇基层疾控部门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可以将传染病防治知识有效地在群众中进行普及,可以采取画廊、宣传栏、宣传手册以及设点接受咨询等一系列方式,通过最形象生动的方式为群众传授传染病防治知识,可以提高群众参与预防传染病的积极性,全面增强整个社会的防控水平。

⒉深入排查控制爆发传染性疾病传染源的工作

排查传染源为控制传染病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乡镇基层疾控部门所承担的是第一线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将相关的疑似病例发现,同时依照严格的规定程序做好治疗和上报工作,要摸排清楚患者的相关情况,及时把可能存在的传染源锁定。诊治传染病患者必须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上报、早隔离和早治疗的基本原则,有效控制住传染源,以便能保证其不在新的对象和场所中发生蔓延。一旦出现新诊断的疑似病例,就应按规定到指定的医疗场所采取诊治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要加强乡镇基层传染病防治的硬软件建设,应将专门的绿色通道建立起来,以确保能及时上报信息,第一时间发现传染病病例并上报,同时采取及时控制传染源的有效保证措施,确保不发生二代传染病例。与此同时,好要把乡镇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作为重要工作,使其能首当起冲,发挥群众基础不错和工作扁平化的优势条件,积极协助乡镇疾控部门将传染源及时查清并控制住,奠定良好的防控工作基础。

⒊调动群众共同参与来强化传染病的信息反馈工作

在乡镇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好及时的信息反馈工作有利于区域共同防治的实现,也能提升防治成效,也能有效地缓解群众的恐慌情绪。在开展防治过程中,必须及时上报和反馈区域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特别是关于疫情蔓延状况、病原体检测及预防措施等等,确保整体防治传染病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达到了共享传染病防治工作信息的程度,也就能在乡镇基层范围内,进一步将这个范围内的各种资源整合好,增强协同防治能力,使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治。并且还要向社会公开相关的疫情防治信息,这也能够对公众情绪的稳定、社会流言的消除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产生重要的作用。而群众有能够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防治传染病工作。另外,作为乡镇基层疾控部门,在及时上报各种疫情信息的同时,还应向群众传达上级的精神并反馈真实的情况,确保整体防治水平的提高。

⒋强化环境整治从源头上消除传染病暴发的隐患

环境的改变可能成为传染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上那些急性传染病类型疫情更是如此,由此来看,做好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对于从源头上消除传染病暴发的隐患特别重要。对于基层乡镇疾控部门这一基层组织来说,其也担负着整治群众环境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环境改善措施,彻底清楚掉辖区范围内的各种卫生死角,彻底地清理与处置好各种垃圾杂物、建筑废料和死水积水等,要将蚊蝇、老鼠等进一步消除干净,从而使肠道传染病及虫媒体传染病的滋生土壤尽可能地减少。在乡镇基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必须将辖区责任人逐一进行明确,处理方式要实行网格化,同时把辖区内的全面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构建起来。不仅如此,基层乡镇疾控部门还必须加强面向群众的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使其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好,能够对发生传染病进行主动去预防。

总之,农村传染病控制是乡镇基层疾控部门的一项卫生防疫管理的新课题,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开阔思路,重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手段的应用,把防控工作的环节尽量向前延伸,以便使自己能够发挥好在基层乡镇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促进传染病防治的立体化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第9篇

学校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容易发生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事件[1]。这显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艰巨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了解和研究学生健康以及疾病流行状况的方法之一。目前因病缺课监测,主要由学校各班主任每天登记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校医或保健老师每月或每学期汇总1次,并将汇总表交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监测工作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目前的学校卫生管理,要求一种更加迅速有效的手段,快捷地反映学生健康动态。江苏省疾控中心于2006年在全省进行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试点,该系统利用网络快速便捷的优势,要求学校每天上网报告当天因病缺课的具体情况,包括缺课学生的基本资料、疾病症状和诊断结果,这些信息在上网报告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都能收到,这样就能在最短时间里向各级疾控中心反映学生的健康状态。2007年江苏省疾控中心逐步在全省推广该项工作,苏州市从 2007年4月,开始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培训和网络建设,并逐步在各区、县(市)开展学校因病缺课的网络直报工作。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该项工作的推广和深入,现对我市的监测工作做一阶段性回顾,并对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进行探讨。

1 基本情况

2007年4月,苏州市疾控中心在苏州市开展学校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试点,对市区部分学校校医和保健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宣传建立该网络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校开展因病缺课网络直报。通过4个月试点,各试点学校基本能按时做好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工作。2007年8月开始,在全市范围推广学校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对全市校医和保健老师,包括各县(市)学校卫生工作者进行培训,并请部分试点学校的校医在培训班上介绍自己的经验。从2007年4月开始到目前为止,共有290所学校,其中小学132所,中学158所,295 912名学生(男152 224人,女143 688人)进入网络直报系统。该网络启用后,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及时反映各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卫生部门可以及时赶赴现场处理疫情,为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争取可贵的时间,避免更大的疫情发生。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足

通过培训和宣传,绝大多数校医和保健老师认识到目前学校卫生工作任务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到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积极投入此项工作。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在苏州刚刚起步,随着社会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逐步重视,此项工作必将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加入本系统。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未开展此项工作。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校医或者保健老师没有参加培训,也有个别医生缺乏工作热情,没有积极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另一方面,与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部分领导还是片面强调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卫生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给学校卫生工作者配备和提供网络直报的硬件条件。

2.2 资料不可信

在与学校的接触中发现,由于担心如实上报,可能影响太大,甚至被停课,有些学校有瞒报现象。这就是有的学校领导重视、校医工作认真负责,而学校的因病缺课率反而高的原因。提醒我们不能因为网络上报的缺课率高,而判断学校卫生工作落后,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监测力度大,发现问题,如实反映的结果。如何鼓励学校领导和校医如实上报因病缺课,值得大家共同研究和讨论。

2.3 复课不按时

在监测工作中,发现有学生传染病未治愈,却持有临床医生的复课证明要求上课,这将给学校带来不良后果。患病学生家长是为了减少学生缺课时间,却未考虑到传染病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在学校这个人群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引起二代甚至三代病例。因此,对于复课证明的开具,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复课证明的开具,一定要严格把关,防止传染病疫情扩大,保护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安全。

3 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宣传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的重要性,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学校卫生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加快在全市中小学,甚至大学开展网络直报工作。鼓励校医和学校保健老师积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行政部门和专业指导部门应经常到学校进行实际调查,经过考评,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与表扬和奖励。对于瞒报、谎报、迟报者应予以批评和指正,引起广大卫生工作者的警觉,逐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维护师生健康。

3.2 有效接种疫苗

针对学校常见传染病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小学,如流感、腮腺炎和水痘,根据以往的监测以及其他地区的文献报道,这些传染病都是小学生非常常见的传染病。由于这些传染病,传播途径不易控制,病人发病前已经有传染性,因此,一旦在学校里发生,很容易传播,而引起学校内爆发流行。麻腮风疫苗刚刚进入计划免疫,流感疫苗和水痘疫苗都是非计划免疫内疫苗,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种过这些疫苗。美国从1995年5月开始对12~18月龄儿童常规接种水痘疫苗[2],并在入学时要求学生已经接种过水痘疫苗,学校有爆发疫情时接触者应接种疫苗,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青少儿水痘的发生率。建议小学生在一年级入学前进行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降低学生传染病发生率,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3.3 定点开具证明

由指定部门开具患传染病学生复课证明。由于专业和素质的不同,传染病病人的复课证明不应该由任何临床医生出具。建议选择定点单位或部门开具传染病病人的复课证明,例如由当地传染病医院医生或综合医院传染科医生来开具,这样由专业医生严格把关,增加复课证明的可信度,减少继发病例的产生。

因病缺课网络直报能快速有效反映学生健康状况,该系统的启用,在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起到明显作用,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完善,预警机制的建立,干预措施的实施,相信在今后的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中将越来越彰显其巨大的作用,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参考文献

[1]蒋作君. 认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R].电视电话会议,2006-11-2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