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47: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或影响。[1]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承担者和实施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在于“生态人”的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培育更多的,能自觉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生态人”。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与思想
只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作用,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观念,以此来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但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还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可以归结为价值上的导向。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引导人们加深对自身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而使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们从思想上认同是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可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利武器,最终帮助人们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思想,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素养
一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只有表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被社会认可;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在他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第一,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们应有的崇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对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产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感和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加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同时,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态道德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第二,培养生态消费习惯。当今社会,到处物欲横流、充满虚荣心的,很多人以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美的心灵,使人们的心理结构、道德境界得以完善和提升,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从而避免出现“灵魂异化”的现象,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性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最终使人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寻找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只有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习惯,才能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以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为准则。
第三,培养生态理性。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可以平等、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开始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理性评价经济效益。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统一发展的观念。生态理性不仅支配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支配人们的消费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绿色评价、反馈绿色信息,刺激绿色生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理性,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对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鼓励受教育者向“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激发精神动力。所谓激发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起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兴趣。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需要以及活动对象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越强烈,活动对象对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人的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发精神动力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权利,那种忽视或轻视甚至否定物质利益,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完全依靠物质的力量,主张“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而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把物质激发与精神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物质激励靠经济手段,而精神激励,则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可以促进人们对自己主体作用提高认识,调动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兴趣,激发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造成的不良后果不胜枚举。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实现。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宣传,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习惯,影响或教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提高和保证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人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最终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激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打击各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悖的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氛围,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三、保障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客观上需要有政策、法律和制度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同时,也需要从思想上对人们进行引导,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上或内心深处认可或者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即提供思想上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的根本途径。
(一)唤醒人们对发展道路的反思。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反思,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伙伴,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错误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生态危机,然后领悟到人类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源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可以为人类造福,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对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进行反思,在解决当代人的利益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为后代人着想,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做到代际之间永续发展。
(二)规范和调控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一定的规范调控下进行,这种规范除了法律制度和纪律约束即“刚性”约束之外,还有道德方面的约束即“柔性”约束,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任务就是使人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用以规范和调控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掌握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人们传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通过肯定、褒贬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的行为,来实现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它使人懂得怎样正确处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有利于自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法制纪律观念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是保障社会有序的根本条件,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条件。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保障全体人民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的坚强后盾。可以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制和纪律的制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公民都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通过道德方面的约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制、纪律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令行禁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充满着矛盾,而且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妥善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有效调节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己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用思想引导、政治优势、法制规范、道德力量化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优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化解很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焦点,准确地摸清人们共同关注和议论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引导、感情交融、人际沟通等方法,运用道德力量及时疏导、化解矛盾,有效地使矛盾不至于转化为冲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很多,远不局限于上面的分析,而且功能发挥的方式、途径多样,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功能、运用其功能、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4]刘 云,姚珍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0,(08)。
[5]刘杨杨,孔德瑞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学术探讨,2013,(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53-0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得以不断深入与完善。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所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迎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其功能逐步转变为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以及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此种功能上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需要我们认清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其功能的转变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内容,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细致的探究,以此找寻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究”分析,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
(一)对政治功能的过度强调
作为时代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用到的思维模式应当做相应的转变,即以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以培养适合经济建设所应用的人才为其教育目标。不能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中的有利手段而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此种守旧现象,必然会偏离教育主线。同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可认识到其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使得其虽具备政治功能,但应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并拿捏好分寸,不应对政治功能一味过度强调,更应明确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备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充分且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能使其演变为政策的解读工具,同时,其也不完全具备党的政治思想喉舌功能。此种做法,只能是将其科学性与独立性淡化[1]。
(二)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过度加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秉承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经济建设做出相应的服务工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经济功能。然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为经济建设做出服务经济的功能,但却不能将服务经济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部,此种认识是极为片面与主观的。在此形势与环境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更多的体现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引导和矫正,并非是对市场需求做出全方位的服务与迎合。此种功能错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功能性错误认识而导致的。
(三)缺乏业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企事业单位中还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认知。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者均未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企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能真正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加员工的收入。同时,在众多高等院校中,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枯燥乏味,又缺乏实践的结合,且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减少明显,这些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难以得到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职业自信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且严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原因多样,但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的偏差和局限。从本质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点,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2]。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功能认识错位,也便是对其功能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言,其虽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但任意单一功能却无法涉及到人类全面的活动范围与内容,更无法使单一功能包含全部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特性,且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政治功能得以凸显,而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功能便能够发挥出相对主要的作用,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中错误或片面地认识其功能性,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现象的发生。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明确定位及完善工作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建设发展影响的。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政治教育,提升到法治与道德教育层面,且针对的教育主体也应是具备完整人格的自然人。由于教育主体的诉求在新形势下产生了变化,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方向,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整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并且,在工作中还应明确教育主线,切勿因主次矛盾以及主、支流间的关系而导致教育方向偏离,若存在此种情况,则会导致不能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做出积极的应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降低。新形势下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信仰危机带来的思想意识松动,又有因道德滑坡而导致的政治思想沦丧。对于道德滑坡现象而言,其是现阶段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具体表现是: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占据了思想意识的主要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极为忽视,或在与物质追求衡量后,对精神追求做摒弃处理。具有此种道德问题的人,很难以明确的法律与道德作为基准,不仅会演变成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个体,更会导致道德与理念的缺失。对于此类问题,唯有通过以思想素质角度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其逐渐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同时,也会使其政治素养得以提升,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做对比,便不难发现两者所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截然相反,且天差地别。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其出发点为“大家”,即国家与社会层面,而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以“小家”即个人或个体为出发点。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长期的发展,虽未出现本质性错位,但却逐渐认识到此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与约束性,不仅不利于个体思想的发挥,更会对个体的人性起到压制作用。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则能够表明此种现象是时展所需要,且教育者应做出积极应对的与时俱进理念呼应。但这仅意味着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明确受教育者的教育诉求,且与其教育工作不发生实质上的冲突,更不会影响到教育者的道德基准和所具有的政治立场。此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既能增强教育者的教育意识,又能较为客观地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4],并且还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从而便于教育者达成教育效果。
(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工作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论与学科自信心,这不仅是其从事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更是促使受教育者提升道德意识与增强信仰的积极手段。其中,教育者所应树立起的学科自信由三点内容构成。首先,是学科基础理论科学性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为指导,并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科[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逐步转变与完善,具备极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指导,愈加具备科学性与价值性,这便为其学科理论基础做出了进一步的夯实。同时,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理论为指导,更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并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与精髓做深入且细致的探索和挖掘,以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其次,是学科价值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其所创立的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时间来逐步的打磨和验证,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检验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对此,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逐渐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弊端与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与时代和现状脱离。因此,应积极探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使其符合且满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错位的成因以及所做出的有效应对措施,可以清晰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教育目标、方向、理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完善的。同时,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观念、方式还是目标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需要,唯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进与变化,才能确保不同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符合时展需要,进而为此学科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正为,秦正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00.
[2] 董海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定位[J].鸡西大学学螅2016,(12):4-7.
[3] 朱晓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网络财富,2009,(1):175-176.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自于“微文化传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延伸,是网络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成果。“微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被动接受文化的情况,提升了人们的自我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对人施以影响。在这种文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微文化传播”为契机,将“微文化传播”服务于高校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实背景相脱节的情况发生,从而将“微文化传播”作为当今社会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1]
2.“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功能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进入到人与网络共存发展状态,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推动高校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当下,高校学生不仅是数字化产品的使用者,更是数字化便利的体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载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微载体”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变的特点,其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方式,将高校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对高校政治教育有着极为强劲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提供了舞台,“微载体”的运用,给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其本身精炼的内容与快捷的传播形式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符合高校学生的“口味”,对高校政治教育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2]
3.“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思考
(1)端正思想,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当今形势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的从业者认为,以“微文化传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新载体是“小打小闹”,是赶时髦。也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从业者视“微文化传播”为洪水猛兽,认为其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的建设工作。还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从业者表示欢迎“微文化传播”成为思想政治的新载体,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将二者进行结合。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开创新的政治教育方法,促进政治教育“微载体”活动的展开。一方面,政治教育的展开要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应通过全局谋划,以促进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应用。
(2)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微载体”的运用必将为高校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政治教育带来跨越式的大发展。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应以新形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促进其本身发展。高校应本着明确导向、凝聚引领的方式使高校政治教育更有活力,以创新实践的方式提高“微载体”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态。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的出现,需要对原有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由于信息的大范围覆盖,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新的管理定位是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的双重影响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改变,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管理的效率,节约时间,及时的传递更多的准确信息。其次,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网络的缺陷,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真假难辨。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面对的是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网络这个自由随意的平台上,对一些不良的信息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各种信仰和价值观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
(一)重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核心,不关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以往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作为一个实现目的的工具,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只有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是真正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将人从工具的定位中解放出来。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注重从精神上对人进行教育和说服,因此,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注重从精神层面和思想上对别人进行说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二)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目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提出的要求大多比较笼统和空泛,没有根据具体的形势制定清晰的操作准则。管理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较强的活动,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的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也是管理的方向所在,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取得相应效果的标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管理的主要职责。科学有效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前提。在当今社会,社会的思潮更加多元化,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定位需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三)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囤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管理过程,外在的环境对其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不适应动态的环境,就会阻碍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促进思想教育管理的目标实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管理的效率。不良的外在环境,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起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甚至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得以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回避,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在问题面前掌握自身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在复杂的环境中要保持独立性,不人云亦云。
(四)构建及时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管理对象更具时代性,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行动更加自主,个性更加多样化,网络中各种信息不断在影响着他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也在面对大量瞬息万变信息,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分辨能力,迅速的收集各种有效的信息,及时给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进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准确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当前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在包围着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在其中运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进行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位,充分的把握好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及时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人才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功能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开发的特点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发人才。企业开发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开发、管理开发和培训开发等途径来完成,使用开发和管理开发是最常用的手段,培训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市场压力的一种无奈行为。其主要的特点是:(1)直接性。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取决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自身现状之间的差距比较上,即缺什么,培训什么,因此具有直接性或功利性,按道理,员工工作在第一线,对自身缺乏什么样的素质最有感触,但我们经常看到对员工的培训一般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难免会出现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培训错位。(2)低效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收效不大。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培训需求把握不到位,还是培训方法有问题,常常使人力资源管理者百思不得其解。这都是员工主动性不高使然。(3)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管理上,企业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范和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强制性管理,员工对待一系列的管理规范和奖惩制度的心态是被动地适应和服从,而不是主动的遵守,其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这是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来不问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不主动地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缺乏认同感是最根本的原因。(4)短期性。企业的培训出于培训成本的考虑,往往跟不上或不愿意付出更大的成本紧跟市场竞争对行业技术的要求,退一步讲,即使企业能够具有长远的眼光,但企业员工只从近期考虑,最终都会导致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效益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的开发主要着眼于围绕企业的具体工作以及短期效益的提高方面展开的,忽视了对员工价值观的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忽视了员工潜力的开发,除此之外,员工自身的主动开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切的形成,都归因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这一重要功能的忽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优势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调配与培训。使人力与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指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而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其本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教育员工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企业价值观,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有着不少共性的地方,因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方针、方法融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中去,拓宽工作领域,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特殊作用,是企业政工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在探求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员工思想对行为的支配的作用机理,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导向,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对员工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及时消除一些消极思想的负面影响,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动力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是人才开发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开发这一系统的组成要素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开发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使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开发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在企业中就是指所有企业员工。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到的人的素质,即“德”。通过直接开发人的“德”,间接提高人的其他素质;其开发人才的手段主要是以情感为基础,辅之以理性的沟通的培养开发。与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相比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要侧重于一系列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管理开发,以及工作压力所给予的使用开发,缺乏人文关怀,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利于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
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开发人才的特有功能
1 引导功能。(1)引导员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必须依靠正确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而人生理想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引导员工确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成才目标是体现理想信念的象征,具有明确的正负指向性,因此员工必须确立科学的成才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员工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3)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对员工行为的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行为导向”和“行为控制”两种形式来实现。
一、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主要载体分析
职业院校新闻传媒是以特定的传媒为依托,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橱窗、展板、板报、横幅等所有的宣传载体,从狭义上理解,则指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等传媒载体,下面从狭义上介绍几种最为主要的。
1.校内报刊。长期以来,它是职业院校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最为传统的一种媒体,它便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在沟通与统一师生思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今天仍为各职业院校重视。由于大都是半月刊或旬刊,有的还是月刊,且出版形式单一化,管理模式公式化,信息时效性较为滞后,使传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
2.校园广播。这种校园传媒形式出现最早,它具有传播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等优势。它虽然投入不多,但见效快,一般安排在中午和傍晚于学生课余时间播出。但其缺点是受到环境噪音的影响,师生得到信息量有限,未来发展空间难以扩大和提升。
3.校园网。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声图文并茂汇集了三大传统传媒的优点,开辟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一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单一阵地;二是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的不足,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尴尬局面;三是为宣传提供了新渠道;四是为浩如烟海的知识拓展了宣传空间;五是为建立专业性的网站提供了新平台,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网、各种文化网站等专业网站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了青春。
4.团刊、系刊、学生刊物等其他媒体。这些刊物一般都与学生紧密相连,具有灵活、直接的特点,内容大到国内外大事,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心声。对于这些校园传媒,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和教育,避免鱼龙混杂,质量下降,导致夭折。
二、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宣传和舆论的导向功能。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是校园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功能。由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的转型幅度大、新的体制和思想道德体系构建未完成,造成思想的多元化,给统一思想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因此,职业院校校园传媒必须重视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人,通过宣传党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师生的注意力都凝结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对于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策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为广大师生员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心,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学校资源,开设服务专栏,增强服务育人功能。如在校园传媒上开设教学辅导、就业指导与咨询、勤工俭学、心理教育与咨询等服务栏目,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育人功能,推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形势政策和传统教育,校园传媒通过紧跟时事政治,开展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专题报道,对学生们进行爱国等政治思想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三是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如在相关校园传媒内开设“公民道德规范论坛”等栏目,提高公民素质,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校园传媒宣传的沟通功能。通过上下双向的交流沟通,除了使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领导的工作意图、学校的改革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产生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了解,提高主人翁的自豪感,促进安定和思想统一;有利于及时地反映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让广大师生员工平衡心理,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在困难中看到希望;有利于学校领导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向广大师生员工介绍将如何开展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师生员工借讲坛之机,开展百家争鸣,推进各种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三、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现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导向、服务育人和沟通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须配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视和领导。各职业院校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要性,重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要牢牢把握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定期检查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工作状况, 要继续加大对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校园媒体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关键词:大数据 大学生 思想 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学作为科研和教育的主要阵地,新形势下,各种数据的统计综合更加快捷。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大数据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更全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精确的,而是混杂的 ;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关系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数据化”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行为可能侵犯学生隐私
大数据分析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看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多多少少都会侵犯到学生的隐私权。虽然我们在收集数据之前,可能依照当下隐私保护法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告诉学生,我们收集了哪些数据,作何用途,并且在收集数据之前征得学生个人的同意。但是大数据的价值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数据在收集的时候并无意作其他用途,而最终却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用途。所以我们无法提前告知学生尚未想到的用途而学生也无法统一这种尚是未知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便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2.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可能不可靠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可能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大数据,但是大数据可能没有那么可靠。数据的质量可能很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能不是客观的;数据分析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具有误导性;或者数据达不到量化的目的。比如说用标准化测验来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和评定其对大学老师或者学校的奖惩是不合理的。测验能否全面检验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能反映出师资队伍所需要的品质?这些都无法回答,但是数据分析却看不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二、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形成全方位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数学算法来分析海量数据,最终预测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上建立行为预警机制是可行的,将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中获得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了解某些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例如,许多大学生在遇到恋情告吹、就业不顺、学业受挫、人际矛盾等情况时,会通过人人网、微博、QQ状态、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径宣泄情绪、表达感想、寻求帮助。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后,就可以预测哪些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加强关注、哪些需要朋辈互助、哪些需要老师的沟通和引导、哪些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哪些需要特别关注以免出现突发事件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云课堂”
目前,课堂讲授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位老师面对一大群学生,教育的形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对传授的内容无法自主选择,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MOOC)横空出世,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如同已有的一些专业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政教育“云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自由地选择受教育的地点和时间。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这种思政教育“云课堂”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而老师也能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云课堂”在开展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关注热点、思想动态、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
3.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怎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怎样满足每个毕业生个性化的需要、怎样实现学校和市场两方面供需的有效匹配,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普遍遇到的难题。各高校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大多也都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有的高校在各院系还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老师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以常规意义上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讲座、企事业单位就业宣讲会、就业经验分享会等为主,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展得很少或者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求职意向、专业测评、个性分析、岗位匹配、薪酬对比等服务,产生每个毕业生的个人数据信息,再将社会上分散、海量、复杂的就业需求信息与每个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应,帮助每个学生认清和解答“哪个城市适合我发展”“这个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空间如何”“我目前的水平和能力能够胜任哪方面的工作”“我还需要具备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才能胜任心仪岗位的需要”等困惑和问题,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入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