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47: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护理心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关键词:心理护理;激励式;儿科住院患者
激励式心理护理,即不断激发人的动机,使机体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1]。通常在小儿的意识中,医院很可怕,要吃药,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侵入性治疗如皮试、输液等。因此,对儿科住院患者实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缓解其各种紧张、害怕的抗拒心理,降低因此产生的应激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意义重大。
1 一般资料
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56:44,平均年龄(7±4.3)岁,其中腹泻23名,流行感冒28名,扁桃体发炎16名,肺炎14名,手足口病19名;对照组男女比例52:48,平均年龄(8±4.6)岁,其中腹泻26名,流行感冒25名,扁桃体发炎15名,肺炎18名,手足口病16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小(P>0.05),可比。
2 方法
2.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在患儿办理入院后的1小时内,有经验的护士亲至病房,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予以常规护理。
激励式心理护理:(1)建议患儿家属在患儿吃药或进行侵人性治疗时,守护在旁,细心安慰,给予情感支持;(2)向患儿介绍周围接受同种治疗且配合度较高的儿童,给其树立榜样;(3)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播放儿童电视或儿童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感;(4)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或搞怪的表情,吸引患儿,取得其信赖,减轻患儿紧张、害怕等抗拒心理;(5)开设奖励,对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儿童奖励红花,并在每个病房进行红花评比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此基础上加用激励式心理护理。
2.2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如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遵守纪律等)及住院时长。
3 结果
3.1儿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配合检查及侵入式治疗:81/46;按时服药:86/72;遵守纪律:73/51;
3.2 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住院天数(天):(3—12)/(4—13);平均(4.4±3.0)/(7.1±3.6)。
对比得,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
4 讨论
有研究表明,引起儿科患者产生害怕、恐惧等负面抵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1)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容易害怕;(2)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痛楚,让患儿容易急躁;(3)以往的治疗中积累的负面印象,引发患儿的条件反射,产生抵抗、不安情绪,且其极易造成恶性循环;(4)家属尤其是父母的忧虑、恐惧情绪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5)医护人员不够亲和的态度或过高的要求,均能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护理人员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即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依赖于护士的语言、行为与表情等对患儿与患儿亲属产生的影响。激励式心理护理则是利用激励使人保持在高度兴奋状态中。大脑皮层兴奋能刺激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以提高应激能力[3]。该护理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树立学习榜样;(2)设立奖励制度,通过比较来激发患儿的竞争意识,提高患儿的参与度与配合度;(3)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降低其对治疗时的疼痛感觉,缓解其恐惧心理;(4)取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提高其依从性;(5)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寻求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配合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疗效,增加患儿及其亲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5 参考文献
[1] 李肽芝.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的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1,06(17):79—80.
关键词:儿科;心理反应;护理措施
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和现代护理理论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儿科护理模式以转变为整体护理的模式。整体护理是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的困难,二强调人文科学,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儿科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营养预防保健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掌握小儿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心理方面及社会方面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我们通过对我院儿科成立以来87例住院儿童的心理观察,患儿入院后主要表现为缺乏安全感、焦虑、反抗、任性、自卑等心理反应,我们按不同年龄阶段总结患儿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心得,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婴儿期(从出生后到1周岁)
1.1心理反应:婴儿出生后就具备了多种感觉,2个月后就开始认识母亲,跟母亲接触时表现为快乐满足,6个月时会对母亲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健康状况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吃饱睡足就会有愉快、肯定的情绪,反之,当饥饿和身体不适时就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则产生惊吓等不良情绪。这个时期是母亲和婴儿逐步了解适应、婴儿寻求满足的时期,住院后环境的变化及身体的不适使婴儿感觉、知觉、动作、情绪、注意力和记忆等受到一定影响,其心理反应表现为恐惧情绪,如哭闹不止,寻找父母,拒绝吃奶。
1.2护理措施:6个月前的患儿要与护士建立信任感,多进行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摩;减少不良刺激,如大声的吵闹,强烈的光线。6个月后的患儿,主要措施为建立医患依恋:①密切接触,营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如与家长交谈,认真仔细听家长叙述病情,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要求;②满足患儿的感情需要,护士要尽量固定,提供连续护理,建立相互信任;③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并尽量保持一致,将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给予心理抚慰;④保持婴儿与家长的密切接触。
2 幼儿期(1~3岁)
2.1心理反应:此期间幼儿对家属有很深的依恋,害怕陌生环境和接触陌生人,职能发育较突出,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能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能进行想象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但反应很单纯,以哭闹为主,入院后对新环境及治疗产生畏惧心理,表现为疑虑,产生不合作、反抗情绪,甚至出现神经、心理发育的退步现象。此反应可阻碍患儿自主性的发展和健康发育。
2.2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对患儿态度亲切、和蔼,主动热情的同他们交流,建立安全感,尽量在有患儿父母在场的情况下接触患儿,满足幼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引导患儿熟悉医院周围环境,减少焦虑情绪,丰富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如陪同幼儿玩游戏、玩具等。
3学龄前期(3~6岁)
3.1心理反应:此期间患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努力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住院后存在的问题有分离性焦虑、惧怕陌生环境、惧怕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学龄前儿童开始应用防卫机制以应对住院危机,如见到其他患儿哭闹时,他们极力反抗,要求回家,拒绝治疗等。
3.2护理措施:在治疗护理中,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的原因,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一种有利行为,并非惩罚。对爱漂亮的孩子,称赞他漂亮、干净;对争强好胜的孩子,称赞他勇敢自信;对胆小的孩子,则给予鼓励,多数患儿都能顺从的接受治疗。另外可以将患儿组织在一起游戏、绘画、看电视,使儿童有机会释放恐惧焦虑情感,增强安全感。
4学龄儿童(7~14岁)
4.1心理反应:此期间患儿已进入学习阶段,控制、理解、分析能力加强,有一定的个性,自尊心很强。此时期患儿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担心学业、身体完整性受到损坏、因怕羞对体格检查不能配合、疑虑会受到惩罚而隐瞒或否认疾病,此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忧虑,因此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告诉其身体形象的改变时暂时的,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鼓励患儿接受治疗,此期患儿都能自觉地接受治疗。
4.2护理措施:护士主动介绍自己,亲切询问患儿的乳名、年龄、学校等,缩短彼此距离。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保护患儿的隐私,鼓励布置其床旁周围的环境,可贴上自己的图画,吊上折纸或卡片,同时注意病房的安静、整洁。给予适当的选择权利,增强独立性,也可提供参与护理的机会,使其体验到成就感。
5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当患儿患病后,家长和孩子一样,会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反应,而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影响。父母的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了患儿的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作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向他们介绍情况,做好安慰、解释工作,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不良者,应用委婉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面对患儿疾病,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6总结
良好的护患关系式开展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给患儿及家长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良好服务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服装要干净整齐,说话要和蔼、可亲、耐心、细心,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产生亲切感。对服务对象而言,护士与其接触时间最长,最熟悉服务对象的感觉与需要,作为一名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操作技术,还必须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洞察患儿及其家长心理变化,形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理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儿科护理中的地位越来越被广大护理工作者所重视。患儿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尤其在静脉穿刺技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护理 儿科 静脉穿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儿科护理越来越被广大护理工作者所重视。患儿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尤其在静脉穿刺技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静脉穿刺在各年龄段的心理护理如下:
1 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大多患儿总是用哭来表示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入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闹很凶,以至影响了其他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向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中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时动作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并不那么可怕。
2 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们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了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致使其痛觉的敏感度降低。
3 对于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疼痛仍然异常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 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间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一次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穿刺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 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1对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婴幼儿时期患儿的语言表达力差,大多数患儿总是用哭来表达紧张恐惧的心理情绪。由于患儿人院后,对周围环境陌生,对静脉穿刺尤其害怕往往哭得很凶,以致影响了其它患儿的休息和治疗。为此需要护士主动、亲切地接近患儿了解患儿的特殊生活习惯和爱好,如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听哪些爱听的话等。多抚摸接触患儿,让其逐渐熟悉护士,感觉护士阿姨并不那么可怕,也并非是疼痛的象征,切忌突然将患儿从父母怀中抢抱进行静脉穿刺,在患儿哭闹时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非语言性沟通、动作、根据了解到的特殊习惯和爱好来安慰患儿,逐渐与患儿建立感情,得到患儿的信任。与此同时穿刺动作尽量轻柔,尽可能不要让患儿感觉到剧痛。这样首次静脉穿刺成功也给以后两三天静脉穿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感到静脉穿刺并不那么可怕。
2对学龄前期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懂些道理,但对静脉穿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知道“扎针”疼,因而十分惧怕静脉穿刺,一看见吊瓶即表示拒绝,不喜欢护士阿姨,认为护士就是疼痛的象征。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应首先和他亲切交谈,告诉他们阿姨扎针会很轻的,是感觉不到疼的,要坚强。同时可选出穿刺时不哭的患儿作榜样,让这一小朋友亲口告诉其他同伴:“护士阿姨扎针不疼”。这样使患儿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身心得以放松,对疼痛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3对学龄期以上患儿静脉穿刺的心理护理
这个时期的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已很强,对疼痛已有一定的克制力,但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对静脉穿刺仍然十分恐惧,他们懂得“扎针”是为了治病这一道理,因而不拒绝静脉穿刺,但嘴里常说:“阿姨慢点,轻点扎”,眼睛里流露出不安的情绪和害怕的泪水,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展现给患儿关心、自信、真诚、和蔼的姿态,操作过程中不断与患儿交谈,讲些患儿比较关心的话题,问一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启发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告诉他们静脉穿刺时坚强不哭,别的小朋友会向他学习,他就会成为小英雄。
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疼痛的信心,穿刺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时间较长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输液时问长久(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肾炎等)长时间输液的患儿,因血管大都已破坏,穿刺不易成功。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心理压力,每次穿刺前患儿紧张、烦躁、惧怕那一刻的到来。年龄小的患儿(学龄前期幼儿期包括婴儿期)害怕见护士,对于这样的患儿,护士尽量减少对其刺激。每次穿刺前找技术最熟练的护士为其输液,缩短穿刺时间。并在穿刺前根据患儿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尽量放松,从而减轻痛感。
5患儿家属对静脉穿刺心理护理的影响
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是患儿静脉穿刺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大多家庭为独生子女,一个宝宝连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最少六位亲人的心,给孩子静脉穿刺更难以让他们忍受。而患儿家属的过激反应,又会给患儿乃至护士带来双重压力。因此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处理好与家属关系尤为重要。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33
作者单位:215600张家港市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彩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儿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一般住院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其接受对象多为患儿的父母,但因患儿家长平时缺乏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在患儿生病时又由于家庭护理和处置的不当加重患儿病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患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则家长更加容易惊慌失措,由于人为因素而加重的现象较常见。良好的健康教育手段不仅有助于预防此不良后果,而且可以改善医护患关系。近年来,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人们交流变得愈加方便和快捷。我科2013年6月开始在儿科患者中采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微信群的建立和应用
1.1微信群建立的背景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快捷的网络服务应是未来开展延续护理的最佳方式之一[1]。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其受众主要为40岁以下的人群,2012年3月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人[2]。儿科住院患儿的家长年龄段多在25~40岁之间,是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据我们前期调查,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长中80%以上使用或经常使用微信,其中60%属于微信活跃用户(每天在线时间>2 h或关注次数>5次)。因此使用微信作为平台具有较好的患者基础。
1.2微信群建立的目的微信为用户提供了点对点或者点对群服务,患儿家长对手机普遍存在明显的粘着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两方面提供特色服务,我科建立起护理官方微信(天使爱花朵)。
1.3微信群的管理和应用每月指定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作为当月微信群管理员,保管科室专用病员随访手机及每天中午11∶30~12∶00及下午定时16∶00~17∶00登录“天使爱花朵”微信,接受咨询等服务。在我院护士站醒目位置提供群号码及扫描用二维码,供新入院患儿家长加入群中。群内主要提供的服务有:(1)每周专家门诊信息。指导患者使用预约门诊服务(预约门诊由“张家港市卫生信息网”提供平台支持),在专家因故停诊时提前在微信朋友圈内通知,避免部分患儿家长在复诊时反复奔波。(2)宣传科室形象,医院相关活动消息,如“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等,并宣传我院中医儿科如“冬病夏治、中医外治”等特色诊疗手段。(3)在季节性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4)以图片、视频、文档等多样化形式,提供各种儿科常见疾病的科普宣传课件,提供科学理念,服务广大患儿家长。(5)提供延续护理和家庭随访。利用微信平台为出院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访视等。和传统的电话随访比较,微信平台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手段,甚至能达到上门访视的效果,其节约时间、空间和人力成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微信群使用的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儿科共有出院患儿1200例次,加我科微信“天使爱心”为好友的家长达600余人次,接受在线咨询人数稳定在每日20~30人次,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0余份。电话随访出院患儿满意度调查持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微信群的患儿家长对出院随访方式的满意度达100%,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在98%以上。
3讨论
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儿科患儿家长是网络时代最主要的参与者,利用网络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网上咨询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3],在微信平台上,患儿家长可通过“点对点聊天”功能和护士方便地交流互动,获得帮助,护士也能够方便地对出院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双方容易通过此平台获得一种超越一般护患关系的友谊感;可通过群聊功能,由管理员将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组织起来,进行相关专科知识的培训,如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长可通过此功能建立起网上“虚拟哮喘之家”,互相交流疾病控制知识和心得,分享育儿经验,获得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4];通过“朋友圈”功能,可各种公共信息和科普知识,提高儿科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各种儿童常见流行病的防治知识。每年春秋季节的“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期间,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内相关教育资料,家长可获得全面的知识教育,较传统的床边宣教效果更好。
微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利用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突破空间、时间、人力等限制,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服务。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护患双方能通过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甚至视频交流进行实时互动,一对一的聊天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可用于与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单独的沟通;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则可以进行群体解答。这一形式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参与性、信息资源有序性、低成本、零技术障碍等良好特性[5]。其社会效益还有能带来科室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各位医师的医疗专长更加了解,对科室开展的新项目及特色项目的认可度增加等营销效应,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作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的专门平台,微信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由于目前我科“天使爱花朵”微信好友人数众多,活跃好友人数超过200人以上,微信管理员(责任护士)在线时工作压力较大。对病情咨询,仅通过患儿症状描述提供医学建议,有可能贻误患儿病情[6],因此,我科原则上建议患儿家长采用“患儿一旦生病建议来院就诊、护士帮助预约”的模式,既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又减少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对用药咨询则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建议用药,对疑似药物副反应方面的咨询一律建议患儿来医院。在确保健康宣教资料质量上,我科通过专业医学网站下载、网络获取资料后再加工、药械供应商提供等多种方式获得,所有资料均经过我科高级职称医护专家审阅后才允许,力保宣教资料的客观正确。
4小结
以“微信、QQ、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用于医学教学中已有多篇报道[7-8],但用于患儿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延续护理方面报道不多。我科根据儿科患儿家长的年龄及常用交流方式特点,使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连续不间断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延续护理服务,形成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交流模式,强化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之间实时高效的信息与互动沟通,彻底实现了无论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以后家长能主动地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了积极的护患互动模式,改善了护患关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性丽,魏才娟,税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5-147.
[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3]刘于,朱娟.护理健康教育博客的构建与运行[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76-277.
[4]季淑玉.“哮喘之家”护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13-14.
[5]周玉凤,雷晓娟,谢振婷.QQ群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32-233.
[6]王光伟,叶锋.医疗风险防范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37-39.
[7]张震,万澎波.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教学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14-15.
[8]纪家涛,韩庆奇,刘安安,等.论微信在动物外科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67-370.
【关键词】儿科护理; 心理护理; 应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83-0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观念也了更加深层的转变,同时这也对临床护理中的综合护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儿科护理作为医学护理的重要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在治疗中,由于患者的特殊性,让儿科护理工作非常特殊。通常儿科护理的患者都是0到14周岁的青少年,当他们生病住院时,由于自理能力、心理能力相对脆弱,所以不可能准确的、全面的表达自身需求。另外,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让他们养成了很多坏习惯。由于家长对疾病缺乏科学有效的认识,在对医护人员陌生的情况下,担心患儿在治疗期间所用的检查以及治疗,这样不仅不利于患儿检查,还会对患儿治疗、护理造成极大影响。针对这种现象,为了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必须仔细研究、观察患儿以及患儿家长心里,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这样不仅能消除或者降低患儿恐惧感、紧张感,在得到患儿治疗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1 患儿家长心里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具体表现
在医疗护理中,由于儿科患者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有限,所以必须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但是从实践过程来看,患儿家长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紧张感、焦虑:在患儿住院后,由于家长对疾病缺乏认识,在对医院以及工作人员陌生的同时,很容易出现焦虑与紧张情绪。具体表现在:反复询问患儿病情,期待从护理人员口中得到对应的答案,或者不停的从其他患者了解情况,希望从有经验的医者进行医疗。另外,焦虑与紧张还表现在患儿病情变化时,表现为:反复陈述患儿病情,不断请求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精细的观察,担心因为护理人员疏忽让病情恶化。
1.2缺乏安全感、恐惧感:这种情绪主要来源于患者预期后果,特别是急症、重症患儿,很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急躁、悲观情绪,部分家长甚至不愿意提及生死。还有部分家长对医院给患儿注射都产生恐惧,表现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时,家长躲开、不敢看。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实习或者年轻护士对患儿进行护理,要求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护理。
1.3不信任感、怀疑:由于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很多家长对换衣都会表现出不配合的状态。部分家长由于性别、年龄、着装、言行等因素影响,对医护人员工作表示怀疑,甚至提出更换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有部分家长由于对护理带教不清楚,担心孩子在治疗中受到其他伤害,增加痛苦。
2 对患儿以及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的措施
2.1对于焦虑的护理:对于家长对患儿住院状况不了解产生的焦虑现象,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介绍病区设施以及住院环境,以及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并且重点介绍主管护师与医生,让家长用最快的速度熟悉环境。对因为不了解患儿病情出现的焦虑现象,应该及时与家长针对病情、发病原由、护理过程进行介绍。当家长对病情恶化产生焦虑时,护理人员应该针对病情进行耐心的解释,并且用护理行动让家长放心。
2.2对于恐惧的护理:对于家长因为预期后果出现的恐惧,医护人员应该将患儿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说明,让其提前做好准备。在这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其感到希望。对于治疗引发的恐惧,应该主动将治疗方案、步骤向家长说明,或者诚恳的向家长承诺,以减轻痛苦。对于因为护理带教出现的恐惧,应该在带教前做好准备,通过对患者进行说明与讲解,提高带教成功率。如:在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时,如果护士能够做到一扎成功,就能减小恐惧感。
2.3对于不信任的护理:对于在医疗工作中,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与怀疑情绪,医护人员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通过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技巧性的交流,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并且得到家长的支持与信任。另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努力引导实习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病情,还能掌握患儿喜好、性格、特点等;同时也能让患儿以及家长认识年轻护士,拉近患儿家长与护士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相互信任,帮助患儿早点恢复健康。
总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人们还会利用法律武器对自身权益进行维护。因此,为了减少临床治疗中的纠纷与矛盾,必须增强心理护理指导,让儿科护理正常进行,并且让护理程序良性发展。这样不仅能帮助患儿恢复,还能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让护患关系朝着良好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邵晓华.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4):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