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47: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疾病的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关键词】新生儿;科学护理;新生儿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0-02
新生儿是指自母体娩出至生后28天内的小儿,这个阶段是人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生命体征最为脆弱的阶段,婴儿出生后开始适应外界环境,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各器官形体和功能不够完善,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不足及本身合成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犯,若护理不当,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将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新生儿,医护人员应当进行适当的护理,并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保证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分娩出生的186例新生儿,所有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未出现残疾。其中,男95例,年龄4―22 d,女91例,年龄5~25 d。新生儿的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2 保暖护理: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多,肌肉活动能力小等原因,易导致散热大于产热,从而出现体温低下,因此,自母体分娩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将患儿置于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包裹,室温>24℃,湿度50%-60% ;早产儿室温24℃-26 ℃,医护人员要尽量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面积,以免丢失热量。新生儿由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温护理措施,容易导致新生儿伤寒综合征,同时,气温过低,也会导致新生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甚至发展为肺炎,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娩出母体后就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护理,以保证新生儿有足够的热量。
3 抚触护理
新生儿抚触是经过科学指导,有技巧地对新生儿进行抚触,通过抚触者对新生儿皮肤各部位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的操作方法抚触是对婴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室温在26℃~ 28℃下抚触,婴儿疲劳、烦躁时,不宜抚触。
4 脐部护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是和血管相通的,是一个开放性的伤口,该处有丰富的血管供给,是病原菌轻易滋生的部位。若护理不当则引起致病菌侵入,轻者引起脐炎,重则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患儿生命。其护理主要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排泄物污染。每日用消毒棉签蘸 2%的碘伏消毒 1-3 次,从脐根部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不可来回乱擦,以免将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回根部,若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周围皮肤发红、渗血,发现有肉芽组织、红肿、臭味,应加强脐部护理,可用双氧水、龙胆子、2%的碘酊外涂,若渗血量多时,应从新消毒结扎。
5 皮肤护理
刚出生的新生儿,在身体表面,尤其在皮肤皱褶处有一层油性的胎脂,胎脂有保温和防止感染的作用,清除时可用消毒的植物油轻轻擦去,再用煮沸过的温水(36~37℃)为婴儿洗浴,在脐带脱落后体温稳定的新生儿可全身浸入浴盆中洗浴,每日1 次,减少皮肤菌群聚集,保持皮肤清洁。新生儿脐带在生后第1 天都是无菌的,以后逐渐有各种细菌集落生长,由於污染、护理不当,可出现脓性物质,脐周软组织发红而发生脐炎 (omphalitis),脐带残端应保持干燥、清洁,脱落后可用碘伏涂抹、暴露、干燥、防止感染。每次更换尿布时都应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摸少量油膏,防止出现臀红和尿布疹。对已发生皮肤湿烂、尿布疹者应加强护理,局部保持干燥、洁净,并用氧气吹患处或红外线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6 喂养护理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约半个小时就可以吸吮母乳,吞咽和吸吮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喂养,奶量根据所需热量和新生儿耐受情况计算,由小量逐渐递增,因母乳是婴儿最好、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率低,母乳是最经济、方便、温度适宜、不易过敏,是任何乳类、食品不能取代的,母乳喂养还可加快母亲子宫复原,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如果对新生儿的喂养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等,从而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当新生儿出现频繁的呕吐现象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其是否出现咽下综合征或者是消化道畸形症等,并对新生儿进行及时治疗,以保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喂养完毕将婴儿抱直,轻拍其背,减少溢乳。两次喂奶之间,可喂点温开水。有些婴儿奶后常有溢奶现象,这时应将婴儿抱起头高位片刻,卧位时应侧卧,以防发生新生儿吸人性肺炎。
7 疾病预防
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破伤风、细菌性败血症等,对于这些疾病,临床医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出现疾病的概率。新生儿由于自身的机体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从而致细菌侵入血液中,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的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生此种疾病的概率对于肺炎,医护人员要保证新生儿的居住室保持经常通风,减少探视,与婴儿接触时,应先洗手,以避免将细菌带给新生儿,导致其出现感染。对于破伤风,在接生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实行无菌操作,将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概率降到最低。
8 总结
经过精心的护理照顾,除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肺炎,需要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他新生儿都正常出院。结果提示,我们医护人员如果能对新生儿实行有效的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发生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 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5): 68-68.
[2] 实用新生儿护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 吴景梅, 康芸. 新生儿抚触方法及应用新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21): 89-91.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0例患儿,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0例,试验组男370例,女270例;年龄4岁~12岁,平均年龄(6.5±0.8)岁;病程1d~6d,平均(3.5±2.4)d。对照组男340例,女300例;年龄4.3岁~11.6岁,平均年龄(6.7±0.8)岁,病程1.2d~6.5d,平均(4.2±3.1)d。2组患儿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①日常护理。患儿入院后为其安置一间病房,并保证病房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尽可能地减少噪声等对患儿的影响。此外,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善于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加强患儿沟通,消除患儿恐惧、害怕等心理,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患儿的陌生感。②药物护理。入院后对药物治疗患儿应该加强其药物护理,让患儿能够按时、按量用药。同时,护士应该及时与患儿进行沟通,加强患儿药物宣传教育,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药物使用情况,保证患儿能够按时、按量用药,减少和避免心理应激。③放松训练。治疗过程中护士应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加强放松训练,提高治疗依从性。④家庭支持:对于患儿而言父母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点,减缓压力。
1.2.2试验组
①建立管理小组。患者入院后根据优质护理方案成立管理小组,明确相关规章制度,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医院根据患者优质护理实施情况加强安全隐患护理管理,并采取应急预案。另外,实施优质护理中要制订应急措施,分析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③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医院要加强护士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开拓视野,提高技能。对于新入的护士要定期培训,使之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并且每月对其进行考核。④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优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对于不良反应要认真找出原因,并提出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儿护理后完全恢复366例,部分恢复260例,身体恢复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P<0.05);试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睡眠评分为(4.12±1.20)分,食欲评分为(3.74±1.15)分,运动状况评分为(4.10±0.8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
2.32组护理干预前后抑郁情况比较
试验组护理后应激反应发生率为1.7%,明显低于对照组低的27.7%(P<0.05),见表3。试验组护理前SAS评分为(48.21±6.14)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为(48.18±5.92)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11,P<0.01);试验组护理后SAS评分为(32.11±3.54)分,低于对照组(41.39±4.21)分,有显著性差异(t=5.12,P<0.05)。
3讨论
【摘要】目的:比较环境护理在小儿妇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将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观察并比较患儿接受输液情况与满意度情况,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动接受输液治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妇科疾病患者可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日康。能提高满意度及舒适程度,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小儿妇科 ;环境护理 ;满意度 ;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38-02
医疗环境是指人们对医院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意识的总和[1]。护理学创始人佛罗伦萨.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活动,而是帮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环境中[2]。因此护士有责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尽可能的利用良好的改进不良的环境,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清洁的就医环境[3]。小儿妇科疾病是一个特别的领域,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面对的是一些患妇科病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护理不好,不但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痛苦,而且还影响患儿的将来。我院自2008年以来将环境护理应用于小儿妇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1月妇科25例患儿为观察组。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3±3.6)岁。收集2004年1月――2007年12月26例患儿为对照组,年龄3―14.5岁,平均年龄(7.1±3.5)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病种:据统计观察组:妇科肿瘤8例,生殖器炎症7例。青春期功血4例,先天发育异常2例,会阴外伤2例,妊娠1例,阴道异物1例。对照组:妇科肿瘤6例,生殖器炎症8例,青春期功血3例,先天发育异常2例,会阴外伤4例,外阴脓肿1例,妊娠2例。对照组采用妇科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专人负责,各班协助,实施综合环境护理干预。
2 环境护理措施
2.1 良好心理环境的塑造
2.1.1 让孩子不抗拒护士:患儿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员,各种疼痛性操作体验都会使患儿产生焦虑、恐惧与烦躁的心理而抗拒治疗 [4] ,却又被强制接受,心情极为复杂。对此我们采取(1)不让父母离开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有所依靠。(2)所有操作有亲和力高的护士专人负责,轻柔呵护的语气与患儿讲话,全程的安慰、鼓励、表扬孩子。例如:“宝宝真棒”“阿姨轻轻地,很快就好了哦”“宝宝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阿姨有奖励的哦”。操作完轻轻地拉拉她的小手,给一个慈爱的眼神、称赞的手势。
2.1.2 善于应用“榜样效应”:在治疗的过程中把孩子说成其他孩子或大人模仿的对象,较大些的孩子就会立刻坚强起来。输液前我常对孩子说“宝宝,看临床的阿姨都不如你呢!瞧她还是个大人呢。”“宝宝,隔壁房间有个小妹妹,你可别吓着她哦,我让她向你学习来着。”在观察组中10个孩子对此做出了良好的反应。
2.1.3 帮孩子完成角色转换:患儿来到医院,在生活行为上向幼稚的年龄退化,意志和情感上十分脆弱,这是因为其患病身体不适而出现的一种退行[5]。也可以认为是患者角色适应不良。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首先是做好家长的心理引导,一起帮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并允许孩子适时的表达她的负面情绪,循循善诱,使孩子正确应对疾病。
2.1.4 提高患儿韧性的培养:韧性是指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6]。韧性概念已成为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理念[7]。从护理学角度而言,对于身患疾病的儿童,尤其重要的是发掘儿童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积极寻找能促进儿童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例如:与父母、同学的良好关系;患儿良好的性格;活泼好胜心等。与家长一起建立一个更具关心性的环境,培养患儿广泛的兴趣,引导孩子恢复良好的感觉,促进儿童顺利度过患病期。
2.2 保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小儿无论是在解剖、生理、病理、营养代谢等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尽相同之处,因此小儿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着与成人妇科疾病不同的特点。适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或持久的应激反应可造成内环境紊乱,进一步加重机体损害[8]。在治疗的过程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之外,还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面色、口唇、皮肤弹性等间接判断患儿的生理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遵医嘱抽血送验。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我科常规应用留置针,保证用药及时准确,特别是病情较重的患儿,更要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做好支持治疗。
2.3 创建良好的治疗性环境:治疗性环境包括两种因素“安全与舒适”[9]。这也是良好医院环境应具备的两个重要的特性[10]。
2.3.1 安全:首先帮助患儿及家属熟悉我科的环境及同病房的患者。儿童活泼好动因此平时加强安全防护,床上加床档。病房布局合理。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妥善固定牢固。注意严防医院感染及各种医源性损害,保证患儿安全。
2.3.2 舒适:Scalise提出病房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当温馨舒适,像家一样,灵活摆放各种设备和患者喜欢的装饰品[11]。庄燕认为色彩也用重要的卫生学意义。色彩的功能在于它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从而达到调整、改善、缓解、安慰人的情绪。病房装饰不同颜色的选用,体现对不同患者的生理关怀与道德伦理关系[12]。儿童好奇心强,在病房内我们采用的是适当张贴不同颜色的画报,放置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故事书等,指导家长在合适的时间播放孩子喜欢的故事、歌曲、动画片、电影等。保证患儿视、听、感觉上的舒适。
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针对患儿的疼痛我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先鼓励安慰为主,止痛药物为辅。护理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手术后患者腹部应用自制改良式腹带固定,患儿亲人抓住患儿的小手使患儿在病房内得到关爱有安全感。观察组3例术后患儿应用了药物镇痛,12例住院患儿均安全舒适渡过围手术期 。
3 结果
采用我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评价患者满意度,及医院回访办公室电话回访统计显示。运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输液情况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接受输液情况比较
注:P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注:P
4 讨论
小儿妇科疾病护理决定了护士不仅要有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具有儿科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加了解患儿,更加完善环境护理措施。环境护理中最重要的是患儿心理环境的塑造。舒适环境护理的实施为患儿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帮助患儿尽快适应角色,激发她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各项治疗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极大地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使其顺利度过疾病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效地防范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庄燕,袁忠.医院环境概念发展及其身心价值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57-59.
[2] 甘兰君,林菊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1-38.
[3] 王桂生.现代护理学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43-147.
[4] 胡敏,王利平.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27
[5] 彭琳.住院患儿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32―833
[6] Walsh F.Family resilience:a framework for clinical practice[J].Fam process.2003,42(1):1-18
[7] 崔文香,赵红姬,李春花.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
[8] 李振光,高继生,肖培薇等.危重新生儿内环境紊乱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28(5) 339
[9] 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21
[10]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7
【关键词】 分层次管理; 绩效考核; 专科培养
2012年8月本院按照《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要求,对全院护士实施能级评定、分层次使用,2012年9月本院作为江苏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完善绩效考核,落实岗位绩效考核制度[1]。为了更好落实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本科以护士的分层次管理为契机,结合儿科专科培养的特点,充分调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管理模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现状分析
1.1 儿科护士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儿科患者急剧增多,2011年本科年出院3500多例,每天出入院患者达17.6例,在岗护士16名,严重少于床位编制;家长对护士的期望值高,如静脉穿刺,要求护士一针到位;患儿对各种治疗护理的配合度、依从性差,护理工作难以开展,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护士队伍年轻化,5年内的护士占65%,3年内的护士占50%,经验欠缺,抗压能力差,导致护士的转岗率、流失率高,2009年-2011年,转岗护士达6名,辞职2名,专科队伍的稳定性差,专科培养及专科发展计划难以落实。
1.2 护士分工不合理 排班无差别化,无论年资高低,能力大小,均轮岗上班;工作内容分配无侧重,基础护理工作和专科护理工作无区分;病情轻重不分,按床位平分包干患者,不能充分发挥各级护士的能力。
1.3 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只体现职称系数 高年资护士对带教、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把关责任性不强,对进修、外出学习、继续教育动力不足,低年资护士看不到职业的前景,缺少团队归属感,不能充分发挥各级护士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按能级分层和使用 2012年8月,根据《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要求,按照职称、年资、学历,综合得、能、勤、绩,结合平时技能、理论的考核成绩,在自评、他评、护士长评的基础上,对科内护士进行能级评定。其中,N4有1名,N3有2名,N2有5名,N1有7名,N0有1名。设责任组长2名,由N3以上护士担任,按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带1~2名下级护士,负责包干患者16~24例;对一些功能性的岗位如主班、治疗班由N1、N2护士承担。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层级的岗位职责,按能级落实责任,如,N0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工作;N1护士负责病情相对轻的患者护理,参与基础护理技术示教等;N2护士负责病情相对重的患者护理,参与临床带教、护理质量控制、病室管理;N3护士重点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承担临床带教、专科护理指导,负责护理质量控制、病区管理等工作;N4护士指导疑难危重患者的护理,承担院内及科内护理咨询、护理会诊、护理科研、教学培训、护理管理等工作。
2.2 制定专科分层次培养计划 根据护士能级、结合专科培养及能级进阶要求,制定各能级的培养目标[2-6]。如,N0: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完成各班次的护理工作,初步进行入院宣教、常见病的健康教育,具有病区管理、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安全相关知识。N1:能胜任各班次护理工作,解决本专科常见病及一些急症的护理问题,熟练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初步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具有病区管理、安全和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N2:胜任各班次护理工作,具有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的能力;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参与临床教学;具有本专科护理的前沿知识,参与护理科研;具有病区管理、安全和院内感染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了解护理质量控制标准。N3:具有独立解决本专科疑难护理问题和承担急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能力;有一定的病区管理、沟通交流、临床教育与科研能力,能协助护士长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控制,能承担临床带教工作,能开展护理科研与应用护理新技术。N4: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指导专科护理工作,解决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病区管理,开展护理研究、教学培训工作。根据培训目标,把培训内容细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知识:包括护理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知识、专科常见疾病护理知识、专科各系统重症疾病护理知识、专科的前沿知识。(2)技能:包括基础技能、专科技能、抢救技能、监护技能。(3)能力:包括开展各类护理查房能力、临床带教能力、教学培训能力、护理研究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把相关培训内容进行全年统排,设计成有时间节点安排的表格,具体落实到每月、每周,护士长按照计划纳入周重点安排。培训的形式以师带徒、带班实践、自学、集中授课、参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等多种形式。考核的方式,以自我记录表、提问、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现场主持查房能力、现场开展讲座和业务学习能力、护理质控能力考核等。
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建立基于能级、进阶、责任、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风险、技术难度、满意度、贡献的绩效考核机制[7-9],见图1。
计算方法:本院实行二级分配,由核算办根据科室成本节余按系数提留、汇总护理部的考核,计算每个护理单元的奖金,直接向各个护理单元发放,护士长自主分配。本科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统计每人9个指标的总得分,把科内所有护理人员的得分相加得整个护理单元的总分值。(可分配奖金总数/护理单元总分值)×个人总得分=个人绩效考核奖。
3 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 统计绩效考核前(2011年1-12月)后(2013年1-12月)分层次培训落实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出院患者和护理人员满意度、撰写论文与引进新技术项目数量以及护士的转岗与离职率。理论考核85分以上、技能考核90分以上为合格。护理质量:由本院三级质控网络每月检查一次,用本院自行设计的督查表,每项质控指标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护理90分为合格,健康教育95分为合格,危重患者治愈为抢救成功。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均采用本院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有16个条目,设4个等级:不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较满意以上为满意,患者满意度每月由护士长调查获得,护士满意度由护士长分别于绩效前和绩效后满一年调查获得。
3.2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4 结果
见表1,绩效考核后1年,统计对比分层次培训落实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出院患者和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5.1 绩效考核引入分层次使用中的可行性 分层次管理首先就是分层次使用,所谓分层次使用,就是要落实各能级护士的职责、充分发挥其能力。如何让能力和责任转变成可量化的指标,是每一个护理管理者面对的问题,查阅文献,大多数绩效考核指标述说最多的还是能级系数,这对同一能级的护士来说,并无区别。本考核方案,所有考核指标都是基于临床工作开展及专科培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每一指标有内涵、程度、频次、完成度上的量化。如,对N3护士,责任指标包括临床主带教和组织质控。对N2护士,责任指标包括带班带教、参与质控,考核的分值权重都有区别。又如,相对于能力指标,N3护士要求主持危重症护理查房、教育查房、负责参加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等,对N2护士要求开展个案查房、主持讲座、开展业务学习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把分层次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责任、风险、技术等都转化成可量化的指标,使绩效考核体现护士的责、权、利成为可能[10-11]。落实分层次使用与绩效考核后,对同一能级的护士有不同的绩效考核结果,拉开的差距就是能力与责任未尽的体现,也是绩效考核公开、公平、公正的体现,激励各级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升自身的职业价值[12]。绩效考核后,每一项工作都有量化,一切凭数据说话,改变以往我不想做为我要求做,护士的主动性增加。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开展科研的热情增加,与引进新技术的数量都有突破。
5.2 绩效考核纳入专科分层次培训的必要性 护士的在职教育、专科培训,一直是护理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因为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在职的继续教育形式大多以分散式自学为主,对护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大多数护士下班后要照料家庭,难以集中时间学习。应用绩效考核经济的杠杆作用后,与护士的切身利益挂钩,不落实培训失分达0~3分,按经济折算达300多元,成为不得不算的一笔经济账,培训由软任务转化为硬任务,自主学习的依从性提高,对护士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发生潜移默化的推动,随着能级逐级进阶,护士职业的前景越来越明朗化,自主学习进入良性循环[13]。绩效考核后各层次培训落实率达100%,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护士的转岗与离职率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零人次,稳定了护理队伍,专科培养计划得以落实。
5.3 护士分层次使用与专科分层次培养结合管理的互惠性 护士的专科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护士队伍由各能级的护士构成,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教育、管理、科研的能力,如何充分应用护士队伍自身的资源、发挥各级护士的能动性来带动专科队伍的整体发展?是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护士按能级使用,落实责任、发挥能力,对N3的护士,要求临床带教、主持危重症护理查房、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开展科内质控、组织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等。以往,这些“技术活”,大多由护士长承担,现在,落实护士分层次使用后,是能级的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是胜任力的表现[14]。对N3级护士自身来说,使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也为进阶创造条件;而对下级护士,就是获得了教育资源,创造了一个互惠互利的教育平台,激发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能级的护士得到不同能力的锻炼[15]。绩效考核的引入,无论是开展查房、主持讲座、开展业务学习、主带教还是带班带教,都有绩效的量化,保证了教育的质量。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理论、操作考核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专科护理能力得到发展。
5.4 绩效考核的模式引入分层次管理后,提高了护理质量 一方面,因为量化指标的引入,每一项工作都有价值的体现,护士的责任性提高[16]。如,对N1级护士,护理一级护理的患者有基础护理的量化,对N3级护士,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则有风险系数的量化;另一方面,护士分层次使用后,使对应的能力做对应的事,能力强的承担高风险、高技术难度的工作,如疑难的静脉穿刺由科内和科间会诊、专科护理指导,达到优势互补,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保证了护理质量[17]。同时,也缓解了低年资护士的压力,增加了各能级护士的合作性与团队的归属感[18]。表1显示,绩效考核后,无论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是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合格率、患者满意度、护士的满意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5.5 绩效考核的模式引入分层次管理后,需要注意,分层次培训的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和科室自身的发展,立足现实与临床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培训内容,与能级的进阶要求匹配。另外,护士长的阶段性督导与考核,是保证分层次管理效果的关键。其次,对于考核指标的结构与权重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可以根据专科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导向。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引入护士分层次管理,可以提高护士的专科护理能力,促进护士的职业规划,提高护士的责任性,保证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内涵。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的意见[J].中国社区医学,2012,18(3):19-21.
[2]叶红芳,陈湘玉.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培训需求分析模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93-395.
[3]金学勤,胡乃民,黄群,等.护士分层次岗位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11-812.
[4]魏畅,王建荣,张黎明.护士分层次培训与考核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7-9.
[5]叶红芳,冯敏,王睿,等.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护士分层次培训体系的构建[J].护理杂志,2013,30(19):1-4.
[6]乔瑞华,金杰,孙俊红.护理人员在职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1623-1624.
[7]吴继萍,张雅丽.以岗位绩效量化考核为切入点提升外科中医护理质量[J].护理研究杂志,2013,27(6):1894-1895.
[8]沈霞.量化绩效考核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杂志,2012,26(11):3158.
[9]白晓霞,敬洁.手术室护理工作绩效量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93-95.
[10]张丽,王嘉华,李萍.护理人员能级管理调查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7):20-22.
[11]邱兰,朱唯一.建立护理专业价值观评价指标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1,9(46):919-921.
[12]张秀华,丁牧原,张翠红,等.量化指标考核方法在我院护士收入分配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84-86.
[13]周咏梅,叶文琴,张玲娟,等.国内外护士分级现状与我国护士能级结构设置[J].护理杂志,2007,24(1):36-38.
[14]王元红.分层次培训在护士岗位胜任力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118-119.
[15]梁志琴.能级管理:我国公务员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J].行政与法,2005,(12):43-44.
[16]朱秀琴,余媛,郭巧珍.责任包干制下护士能级对应与绩效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2,27(17):53-55.
[17]杨桂华.在职护士分层次培训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0,5(5):223-225.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年龄最小的6个月,年龄最大的11岁,平均年龄2岁4个月,其中女9例,占总数的45%;男11例,占总数的55%,住院天数最长的18天,最短的5天,平均住院天数11.7天。
2 护理
2.1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安静,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 哮喘患儿容易受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诱发或加重哮喘,病室要保持安静、整洁,盖被轻柔,衣着不宜过紧,室温18~22℃,不宜过高;湿度50~60%,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治疗护理安排好时间,尽量集中进行,保持患儿舒适,可采取头高位,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卧位,充足的睡眠能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力。
2.2 适当饮食 避免哮喘患儿用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果患儿食欲不佳,则加以引导,不能强迫;对呼吸困难及腹胀患儿,喂食不要过量,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对发绀气急的患儿,抱起喂食或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
2.3 加强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哮喘发作的前兆,如患儿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喉痒、干咳、精神紧张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制止哮喘的发作,保持呼吸道通畅,缺氧者立即给予吸氧。如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吸气浅短,呼吸气长而费力,张口呼吸,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紫绀加重,脉搏细速等,提示有心衰及呼衰,立即给予抢救,设专人护理。必要时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2.4 改善通气
2.4.1 雾化及吸痰 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应立即给予紧急处理,对哮喘伴感染及吸痰困难的患儿,可用盐水加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加糜蛋白酶进行雾化吸入,每次10―20min,时间长短视患儿病情及年龄大小而定,雾化次数为每日2―3次。有咳痰困难的,在雾化吸入后进行负压吸痰,我们特别注意患儿雾化吸入时有无口含吸管而仍由鼻腔呼吸的情况,帮助其掌握正确的雾化吸入方法,使每次雾化都能有效的进行。实践证明雾化吸入方法正确治疗效果明显。
2.4.2 吸氧 由于哮喘是气道痉挛引起的一种呼气性困难,早期缺氧引起反射性调节致通气增加,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此时给患儿吸入高浓度氧,一般可纠正缺氧,如患儿哮喘持续时间较长,代偿不完全,则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此时给患儿低浓度吸氧,可防止消弱因缺氧引起的呼吸兴奋。
2.5 适当的输液速度 在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肺水肿及心衰的发生,输液速度婴儿控制在20滴/min以内,最快不要超过60滴/min。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1]。儿科接收的患者由于发育不成熟,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护患沟通难度大、患儿和家属违医行为高以及护理工作量大等特点,容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及时查找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才能有效的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儿科病区2013、2014年度各收治患儿3750例和3950例中存在护理安全问题的75例和28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调查分析2013年度中存在的每例护理安全问题,追根溯源的梳理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2014年初针对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护士专业技术及责任意识、护患沟通和患儿家属违医行为等影响护理安全行为方面进行了培训,对比分析这两个年度在过培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x±s)描述结果,以P
2 结果
除患方违医行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调查项同比均有显著下降,其中同比下降最高与最低的是护士技术因素和患方违医行为分别为88.5%和45.5%。影响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见表1。
3 讨论
3.1强化制度建设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核心 对现有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护理管理岗位职能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结合儿科病区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认真落实护理质控的各项要求,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当护理安全问题发生时,应做到:①护士第一时间上报并做好相关事项的详细登记;②护士长及时指定熟悉情况的专人与患方进行沟通,力求避免事态升级;③护士长将各项记录、检验报告、患者的标本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妥善保管以备鉴定研究之用;④按事件性质、情节轻重上报护理部。事后护士长组织全科室人员对该事件进行讨论总结,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以提高认识,为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 因部分护士的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用药错误或医嘱执行错误引发的护理安全问题占发生率的49.5%。为此,科室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护士学习护理工作中的先进事例,树立科室中护理先进典范。例如:让护理人员清楚规范的儿科护理病历既是患儿在医院治疗各阶段的情况记录,也是当医疗纠纷发生后重要的司法证据之一,从而理解病历书写的要求是:准确及时、真实完整、语句通顺、字迹清晰工整且不能用任何其它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否则护理病历就失去证明能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恪守职业操守,严格执行“三查八对”等各项核心制度,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促使护士认真落实查对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护理纠纷、事故的发生[3]。
3.3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高低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直接关联的,部分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不高,穿刺技术不过硬也是引发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室结合儿科护理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水平,根据不同年资段和专业技术能力层次进行分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每位护士定制各培训阶段后应达到的专业能力水平。每周进行护理查房、理论及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每位护士在每阶段培训后写出培训心得体会供科室内成员传阅和评价,以利于相互改进和吸取他人之长。强调各阶段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实行优质优酬,同时作为评优评先和参加外出培训的依据之一。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切实保证护理质量。
3.4强化护士护患沟通技能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措施 部分儿科护士因护患沟通技能或沟通意识不强而引发护理安全问题。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应从培训护士的沟通技能做起。从患儿入院时,住院过程中,出院或转诊时三个阶段护士应具备的个人形象及礼仪、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技能技巧进行培训。患儿入院时要多角度进行健康宣教,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患儿住院过程中经常巡视病房,了解家属所需,耐心解释患儿家属的疑问,护理过程中准确执行医嘱,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的措施做到在治疗前详细告知;出院或转诊时认真进行医嘱并送上亲切的祝福。规范护士的言行举止,改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4]。
3.5强化健康教育是降低患儿及家属的违医行为的重要方法 时下,家属溺爱患儿的情况普遍,家属心疼患儿而出现违医行为的情况时常可见。由此,健康宣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①对患方进行常规的环境介绍,要在签订《儿科住院知情同意书》时把患儿擅自离院,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离开医疗区去外面玩耍,拒绝采血及特殊检查行为的风险性和危害性等事项进行重点讲解;②要对患方进行护理工作内容的宣传,让患方理解护士是医师的眼,也是医师详细掌握患儿病情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③在巡视病房时,若发现问题及时与家属沟通,嘱咐家属注意患儿安全。只有患方自觉遵规守纪才能进一步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4 结论
总之,当儿科病房发生护理安全问题时,只要及时的梳理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护理安全工作不仅需要提高护理人员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还必须具备耐心、细心、责任心,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时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环境,才能有效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3.
[2]闫修香.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4):219-220.
[3]高艳.腕带标识在儿科病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14):1284.
关键词儿科血液病房;层级全责护理模式;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扩大,护士的职能不断拓展,护理工作的内容在不断增加,但护理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较欠缺,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目前护理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1]。与普通的儿内科病房相比,血液科疑难、危重患儿多,治疗、护理任务繁重,同时还兼顾血液肿瘤门诊患儿的治疗,难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护理。为了推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更好地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探索适合儿科患儿的护理模式,2007年6月,我院护理部首先在血液科试行开展层级全责护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病人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血液科床位数为35~45张,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为l:0.40~0.32,护理人员14名,大专以上学历占85%,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1名,5年工龄的护士3名,其余为5年以下的护士共9名。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2006年6月~2007年5月)。观察组采用层级全责护理模式(2007年6月~2008年5月)。具体方法如下:
1.2.1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达成共识
2007年6月以前血液科是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一个责任护士要分管17~22张病床,工作压力大、护理要求高,难以对病人做到“十知道”,“五到床头”,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职责不明确,辅助护士不能主动协助配合,安全隐患多,针对存在的问题,血液科决定开展层级全责护理模式,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层级全责护理模式的意义和目的,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主动参与。
1.2.2构建层级全责护理管理框架
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资历和能力水平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实施护士长-责任组长- 责任护士- 辅助护士- 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
1.2.3调整上班时间,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采取弹性排班
将病区分成2个护理大组,4个护理小组,4名责任护士,从中选出2名责任组长,每个护理小组分管9~12张病床,与医生分管床位基本对合。责任组长实行全白班,每月变换班次,轮休时工作由相当资历的辅助护士代替,保证节假日有一位责任组长当班;另外2名责任护士每周调换班次。护士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以此增加治疗高峰时段午间上班的护士,减少出错的机率。日班8:00~17:00,晚班17:~01:00(次日),夜班01:00~08:00。根据工作量及危重病人的多少弹性排班,如晚夜班治疗任务多、危重病人多时及时增加辅助护士。
1.2.4明确制定岗位职责
责任组长要求具备护师以上职称, 大专以上学历,专科护理技术熟练, 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除完成责任护士的职责以外,还负责协助护士长处理当班责任大组的事务;责任护士实行全责制,如同医生一样实行管床制,负责一组患儿护理全过程,完成患儿自人院到出院期间各项护理和治疗、健康教育,书写、整理并检查护理病历,检查护理效果,担任教学,负责本组患儿收费管理、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临时治疗工作和配合抢救工作, 助理护士负责技术含量较低的护理工作,如基础护理及外勤工作等。
1.2.5采取激励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根据在聘岗位责任大小、技术优劣对应不同的绩效工资分配系数,责任组长额外加0.1的系数。医院每季度评选明星科室和明星个人,对患儿、家属特别提出表扬的护士及明星个人科室给与一定的经济奖励,年终评优在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并选送优秀护士外出学习。
1.2.6效果评价
调查病人满意度 (用我院制定的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医生对“层级全责护理”的认同度,包括: ①评价责任护士的工作态度;②评价责任护士观察病情及应急处理的能力;③了解患儿及家属对责任护士工作的满意度;④评价责任护士在危重患者护理工作的跟进情况。
2结果
2.1对照组与观察组病人满意度比较(详见表1)
表1显示: 血液病房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和采用层级全责护理模式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医生对实施“层级全责护理”的护理工作评价
认为责任护士工作积极主动,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医生达到100%;医生从患者反馈的信息了解到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100%;在新模式下,医生认为护士能积极跟进危重患儿护理工作为96%;仍不够理想占4%;上述结果显示,在护理模式调整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给与了高度的认可。
3讨论
3.1层级全责护理模式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下责任护士在工作中由“要我去做”的思想转变为“这是我的病人,我要去做”的主动服务观念,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主动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为病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调动了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各尽所能,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增强护士工作的成就感。
3.2实施层级全责护理融洽了护患关系,有效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是指在组织结构和内容上由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组成,对一组患儿实施整体护理[2]。层级全责模式下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照顾一组患儿,责任护士相对固定,患儿容易找到自己的责任护士;另外责任护士与医生对合分管患儿,强化了患儿“我的责任护士”的概念,使患儿时刻感到有人管;每一个责任护士负责的床位较前减少,在患儿床边工作的时间增多,对患儿情况熟悉程度高,能主动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和医师沟通,及时处理,使患儿感觉到护士经常在身边,感到有安全感,被照顾的感觉,对改善护患关系提供适合的平台,护患关系有较好的改善[3];护士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增加治疗高峰时段午间上班的护士,满足了患儿的需求,减少出错的机率。因此护士的工作得到患儿和家长好评,患者满意明显提高。
3.3而实施层级全责护理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体系,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不协调的医护关系也会引起护患纠纷[4]。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下,医嘱由不同班次的护士执行,不便医护之间沟通和协调。层级全责护理模式,责任护士与医生所管病人基本相同,为医、护、患三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责任护士经常参与医生查房,参加病历讨论,对病人病情更熟悉, 同时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对专业知识的积累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责任护士掌握了病人的病情,在医嘱处理时,护士起到执行、督促、检查、反馈的作用;与医生沟通时,责任护士能提供准确医疗数据,取得了医生的信任,因此,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总之,在血液科开展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后,各层次护理人员病房管理经验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管理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在病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确保了护理质量,较好地构建了目前社会状况下护患关系,护理工作得到了医生和病人的高度好评。为了更好地开展层级全责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人文知识、沟通技巧需要更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排班方式,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选拔引进良性竞争机制, 定期考核评价等。
参考文献
[1] 王妮、文锋华、张玉梅等.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当代医学,2008;2:105-106.
[2] 张萍. 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现状与展望[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 ;8 (18) :15 19.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品质的提升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医疗护理的服务质量,是医务人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人性化护理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以“我能为病人做什么”而深入护士的心,融入了护理工作中。它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具体到临床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给予患儿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服务对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包括患儿和家属),人性化的服务在此就显得更重要。自从2004年以来,我院儿科病房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结合儿科患儿的特点,深入开展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务,才能在护理工作中自觉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加了我院开设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课程的培训,使每一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护理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同时,还参加了护理人员的行为和语言培训,为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实施
1.微笑服务 微笑是人性化服务的基础,是融洽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取得患儿和家长信任的前提。我科在开展人性化服务中,要求护士在接待、交流、介绍、护理等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面带微笑、举止端庄、和蔼可亲,做到爱心、耐心、热心,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和迁怒,安抚家长及患儿的情绪。通过微笑服务,消除了患儿的陌生感及家长的焦虑情绪,赢得了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投诉明显减少。
2.亲情服务 入院时,患儿及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视他们如亲人,常做换位思考。为了让病儿及家长在新的环境里有温暖、舒适、宾至如归的感觉,我科重点推出亲情化服务--“六个第一”、“五声”、“四勤”、“三多”工程,即“六个第一”:为新入院的病儿及家长递上第一杯水;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回答好家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落实解决好患儿及家长的第一餐饭;协助患儿做好第一次检查;帮助患儿留好第一次标本。“五声”:患儿来时有迎接声;给药、治疗有解释声;护理时有宣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出院时有道别声。“四勤”:勤看病儿、勤问病情、勤看病体、勤换床单。“三多”: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爱护、多一点解释。亲情服务的实施,使家长及患儿感受到了护士的真诚关爱,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护理服务满意度从原来的84%上升到了97%。
3.温馨穿刺服务 由于儿科患儿血管细小,穿刺较困难,且患儿往往不配合,哭闹、烦躁,家长心疼孩子,对操作不理解,常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如要求护士一针见血,指定某个护士进行穿刺甚至指定某个部位或某条血管,给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此,我科实行温馨穿刺服务。首先征求家长及患儿意见,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不合理的部位要耐心解释);二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穿刺不成功时,要诚恳道歉;三是告知家长输液药名、注意事项、输液结束时间,让家长安心、放心;四是感谢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整个流程温馨、亲切。通过温馨穿刺服务,使家长对护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治疗时都能很好的配合,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穿刺时基本都能做到一针见血,偶有穿刺不成功的,在护士的诚恳道歉下,家长都能表示理解。
4.加强护患沟通,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儿童患病后,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父母与患儿的三角关系[2]。基层医院地处偏僻,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简陋,面对的多数是普通的居民或农民,他们大多生活条件差,文化层次低,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患儿住院,家长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治疗、预后、护理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针对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要求护士在接待患儿及家长时,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在住院期间注意患儿的感受和信息反馈,用赞美性语言,适时地赞美孩子如“聪明、可爱、勇敢”等,使每个家长笑逐颜开,主动配合治疗;在病情出现好转时,及时用鼓励性语言如“宝宝今天精神好多了,蹦蹦跳跳的”,使患儿与家长对病愈充满信心与希望。同时配合应用形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患儿进行沟通。此外护士长每天早上带领护士们查房,对患儿及家长问寒问暖,及时解决家长及患儿所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家长及患儿更愿意和护士谈心,护患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气氛。
5.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为了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及陌生感,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使用有卡通图案的被服及窗帘,工作人员穿戴粉红色的工作服,在病区墙壁贴上精美有趣的卡通动物或图片,每天固定时间放映儿童节目,增设儿童娱乐室,节日期间给患儿发放小礼物等。通过这些环境的改变,明显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及陌生感,使患儿及家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6.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由于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病房护士日常工作繁重,承受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儿科病房的护士在病人护理、护理工作、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方面等所承受的压力高于成人病房的护士,同样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量往往要比成人病房护士高出2倍或是更高[3]。为了减轻她们的心理及工作压力,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对护理人员采用理解、激励的方法,针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根据她们各自的优势来安排工作。同时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一次,评选星级护士,给予精神及物资奖励,让她们主动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本为理念”的人性化护理转变。将人性化护理运用于儿科病房的整体护理中,使患儿及家长得到护理人员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感受到了人性化的温暖,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补充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充分展现了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了护理范畴[4]。 参考文献
[1]杨小红,阮爱娟,桂赛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21.
[2]李雯华,王宇中.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212-213.